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病盆景——自然笔记杨文丰   ①我知道你害怕直面盆景,尽管你本有深深的盆景情结。你在盆景问题上仍病着,陷入欲罢不能的悖谬,而今天,你仍...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病盆景
——自然笔记
杨文丰
  ①我知道你害怕直面盆景,尽管你本有深深的盆景情结。你在盆景问题上仍病着,陷入欲罢不能的悖谬,而今天,你仍得走近盆景。
  ②眼前这名曰“滴水不漏”的黄杨树桩盆景正在接近你:那些云片,圆似盖,一朵朵呈俯视态,叶绿绿而疏密有致,枝丫丫却扭曲蛇盘。另一柏树桩“步步青云”,长长桩干自盆沿悬垂弯曲而下,似庐山几近干涸的瘦瀑布,枝叶溜溜成团,越往下叶团儿越小。
  ③如此的盆景有野趣可言吗?你很矛盾。这些盆景果真是苍劲雄浑、洒脱飘逸、潇洒扶疏、野趣豪放、野味天然和咫尺千里吗?果真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吗?如此的盆景难道不已几成美学的难题和病社会的缩影了吗?
  ④晚清文学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你认为盆景即便美,也是畸形美,是病盆景,犹同黛玉的病态美。所有自然物本来都是平等的,都有存在的理由,都不愿意畸形,都希望具天然美,何况“自然中的丑本是不可能的”(哈格若夫)。
  ⑤病盆景无疑成了被强制生长之物。所谓“巧夺天工”的形状,什么直干式、蟠曲式、横枝式、悬崖式、垂枝式、丛林式和连根式,即便再好听的名字,都有违天然,这与人病是颇相似的,人病由肌体内部不平衡所致。而人染病之因不外两种:一类是外部的东西直接侵入了肌体,如风寒暑湿燥火等直接作用于肌体,而造成肌体失衡:另一类则是肌体摄入的能量不均衡,比如偏食导致肌体失衡。
  ⑥被强制生长的盆景,竟可怜得连养病的条件和权利都几乎被剥除-疏离了土地山林,周遭尽是人为的病环境,即便还算环境的话。这是被彻底异化了的环境了。
  ⑦然而,如此的病盆景却还是伟大的人类制造的“风光”作品呢。
  ⑧有个说法叫做“树怕剥皮”。制作盆景时,倘若树皮被全部剥去,那么根部必被“饿死”无疑,根既死,水分就无法被输送至枝叶,树叶必随之枯死。连贾平凹在小说《秦腔》里也写过:一旦知道谁“背过了白雪又说她的不是,我就会用刀子割掉他家柿树上的一圈儿皮,让树慢慢枯死”。
  ⑨好在人出于功利,知道得让你半死不活,不,是半死仍活-以刀砍削去你的躯***大半。即使算你还在活,亦是活在病残、痛苦和病态之境,尽管这并非生活,只算苟活!
  ⑩你有无希冀天上的云、流动的风、飞翔的乌能体会你的“痛苦”呢?你每天承受着无法解脱的痛苦,你欲抗争却无法抗争……你是罹病之人!你成了无法逃离、解脱痛苦的病人,成了被囚入但丁《神曲》炼狱的人!你只有也只能永久地苟活在痛苦里。
  “今人以盆盎间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虫鱼,概称盆景”(刘銮《五石瓢》)。即便如此的“水旱盆景”,单从这些汉字,我们就听到了高高低低的木石的哭号。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然而在这人的世界,变成了盆景的你,苟活的你,却何曾能看到什么希望呢?(节选《病盆景》,文章有删减)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病盆景的深刻批判,直指人心之病,人性之病。
B.作者厌恶盆景,但又有一种盆景情结,又时时走近盆景。
C.有病的不是盆景,而是人性和社会。盆景就是社会的缩影。
D.文章语言文学性与科学性有机融合,既有优雅感性之美,也有沉郁理性之美。
2.文章第①段和第⑩段中“你”各自指代什么?以第二人称“你”行文各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语言赏析第⑦段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章第④段的引文,说说它们各自在文中的表达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1)这个“你”泛指每一个人,包括作者自己。虚设一对象,有助于表达自己对社会、人性等方面的思考。
  (2)“你”指病盆景和与之相似的人或物。用第二人称便于与他们直接交流,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3.本句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扭曲和破坏自然美的讽刺和愤怒。
4.第④段的引文是为了表达人们畸形的审美观。第段的引文是为了表达人们制作盆景时的残忍。第段的引文是为了表达在这人的世界,变成了盆景的“你”无法看到希望。(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病盆景——自然笔记杨文丰   ①我知道你害怕直面盆景,尽管你本有深深的盆景情结。你在盆景问题上仍病着,陷入欲罢不能的悖谬,而今天,你仍】;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文中加粗词语“丰富”“大度”是反语,“丰富”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大度”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
2.画线的“中国也不是”,意即中国也不是___________。
3.下面四句话在文中运用比喻的一句是(     )
A.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
B.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
C.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D.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
4.第一段文字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
A.比喻论证
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
D.因果论证
5.对第一段主要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批判“送去主义”者自诩“丰富”“大度”的愚昧。
B.揭露帝国主义者掠夺中国资源的罪行。
C.说明中国煤炭资源即使丰富,也会有开采完的一天,所以不能一味送去。
D.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所造成的祸国殃民的严重危害。
6.第二自然段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企图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是有目的、有企图的,“抛给”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
D.“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7.第三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其理由是(     )
A.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功利性读书
祝勇
  读书是爱书人自我满足的一种方法,实在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地方。它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读的书多。反过来,炫耀自己读书破万卷的人,未必是真正的读书人,商务印书馆元老王云五先生仅仅将读书视为一种好玩的事情。这样的心态是健康的,读书就是一桩好玩的事情。一次轻松的自我放逐。无聊才读书,这话未必是错。因为正是读书,驱赶了清寂,使脆冷的心房获得了一层温润的胞衣,月长似岁,闲情难忍,如何是好?友人凸凹便在随笔中答曰:“就依自家所好,想办法‘消闲’:可与同道饮黄酒,或串门子道短长,或网开一面与人对弈,或入歌厅卡拉OK……但诸多妙法均有局限,须有物质,须有党朋,须有这方面的技艺和兴味。若首无物质,次无党朋,又无技艺兴味,居家枯坐,便只有向书乞援。不管是什么书,只要读下去了,凝滞的时光,便如涧底的暗流,兀自流走。”至于读书与人的精神境界究竟有着怎样的干系,这个不敢说,因为许多大字不识一筐的普通劳动者,内心亦温暖如秋阳下的田野;而有些肚肠冷于冰雪的大奸大佞,倒是饱读过诗书的。话虽如此,读书总还不失为一件好事,好书总是引人向善的——但愿如此。但是引人向善也罢,丰富智慧也罢,却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饭食使我们长大,而使我们长大的,却很难说是哪一天的饭食。故而,读书的兴味,源于反复摩挲中生出的一股热情,是一份得到了开发的天性。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样,是投契,是相许,是沉浸,是融合,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或许正是出于爱书人共通的生命感受,我和林语堂先生一样,讲求性情,反对功利。12月8日——暂时尚无法搞清是哪一年12月8日——林先生在复旦大学演讲,题目是《论读书》,讲得痛快:“令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本旨。”
  林先生所谈之功利性读书,于今未绝,相反,倒是更丰富了。学堂中的本本主义只是一种,其他各种心态,多系新形势下的新生事物,怕是连林先生都未曾料及。比如,为写作——当然。读书写作,本是一回事,读而后写,亦乃文人本分,只是,当下现炒现卖,做投机生意的,大有人在,常有炮制读书札记的高手,一本书尚未握暖,一篇宏文却早已挥就,急匆匆换稿费去了。这样对书,读与未读,区别不大;这样的文章,怕也值不了几个银两。其次,装大瓣蒜,譬如某君,每每玄谈,皆胡言乱语,状若酒醉:“关于正在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精神文本的反向叙述以及一种强势的文化互证……”让人觉着比爱斯基摩人的语言还难懂,不禁喟叹:真有学问!好歹总算是一种自我包装罢,没准会蒙上哪个傻瓜蛋,祝他成功。再次,为图省事。名著巨制,卷帙浩繁,通读起来,颇为费力,不如去读些随笔小品,或者一些轻松的短构,甚至一些文摘或者妙言集锦,轻而易举,便“知道”了许多东西。时日一久,经典长卷,便愈发懒得碰触。于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便在布满蛛网的书架上熬白了头发,老黑格尔的坟头更是荒草成堆。最后,为赶时髦,人读我读,人云我云,怕是落伍,惟不考虑自我的失落。市面上流行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跟踪追击,步步为营,力是费了,“好”未必讨得到,无非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一点,体会一下瞬间的浪漫罢了,待云烟散尽,眼前依旧空濛。总之,跟着排行榜走,未必比泡图书馆高明。书有千种,人有千种。读书的感觉,亦有千种,只有读到符合自家心性、气质与***的书,才能倍感精神之至美;盲从于他人抑或媒体的牵引,常常会白费光阴。冷书热读,倒是别显几分生趣。一本书倘出版三五年后还有人读,此书便可刮目相看了,因而,在“顾准潮”退后研读顾准,在“王小波热”冷却后品味“王二”,未必不是一件美事。时间差若打得巧了,一定会有大收获。
  让功利走开,纯然为了取悦心灵而读书,那才真叫享受。书不是挥鞭的强盗,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瑟瑟的清风里,书是妩媚的情侣,温顺的马驹,是杯中的明月,更是幽畅的歌吟。书能让我们觉着活得很好,这就足够了。
1.第一段中有“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本旨”的话,那么林语堂所认为的“读书本旨”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凝滞的时光,便如涧底的暗流,兀自流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不是挥鞭的强盗,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举例评述了“其他各种心态”,请用自己的语言分条概括一下有哪几种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章概括,作者对“功利性读书”有何看法?他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隶。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眨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a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目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潇瑟寒螗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1.结合文意,概括“泪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泪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泪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作用。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由一个儿子继承的现象出现,父亲就对那个将来要继承他财产的人特别感兴趣。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受我努力的支配。
1.父爱的本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爱的积极面是什么?父爱的消极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爱与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根本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本文的观点,分条列举父爱和母爱的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母亲最忙重五节
陈友中
  我老家在温州的一个小山村。我小时的记忆里,一家人中母亲是最忙的一位;四季八节里,重五节又是母亲最忙、最快乐而又最忧伤的一天。
  母亲的忙碌未到重五就开始了。粽子是重五节的重头戏,母亲往往提前十天半月就去采箬。箬竹枝细叶大,生于阴面的山间谷底。母亲常到附近永(嘉)乐(清)边界的一个幽谷里采。那儿奇峰顶天,青峦松冈,溪涧流水潺潺,林间鸟语声声。松鼠腾跃,雉鸡时起。母亲是采箬能手,头戴箬笠,腰系刀鞘,在藤蔓横生,荆棘载途的柴草丛中,披荆斩棘攀缘,踏草采箬前移。箬竹生着老叶、新叶和未展开的卷叶。卷叶像支支嫩绿的锥子,尖尖地往上翘。山风吹拂,摇摇晃晃,似摇头,也似点头。
  包粽常在重五的前一二天。几斗糯米,用稻草灰汤浇湿,放在大米背里,几束棕枝从梁上倒挂下来,姐姐、母亲动手外,还得把婶婶嫂嫂都叫过来帮忙。原料不同就压出五花八门的粽子。什么青豆粽、黄豆粽、绿豆粽、红枣粽、肉粽……一般都是四方粽,但也能做出新花样,如长长的或微型的。一个个给棕枝紧紧地捆扎着悬在空中,四个一小挈,八个十六个为大挈。一挈挈都躺到大铁锅里,浸在稻草灰汤中,要浸泡好长时间,才开始烧;烧很长时间,扑鼻的棕香才慢慢地从锅里袅袅散开。
  母亲还要为我们制作香袋,鸡蛋袋。重五节那天,母亲起得特早。先是采“重五草头”-夏枯草、枫树叶、艾草、菖蒲等等煮成一大锅百草汤让我们洗脸。接着是吃:大蒜,鸡蛋,粽子……然后是分鸡蛋,最大最红的放到鸡蛋袋子里,挂在脖子上,走起路来在胸前晃来荡去,像晃动的小火球。
  午餐是节日的高潮。粽子依然占主体地位,一大盘子粽子居中:青黛色的外衣,四角如菱,系着淡青色的腰带。腰带打的是活结,一抽就开;再次就是乡村佳肴-鸡。母鸡是我们山里人的“石宝盘”,鸡蛋换针线,油盐;雄鸡当钟表用。平时只有稀客贵宾来才磨刀霍霍向家鸡,如新女婿,如儿子参军。其余就是重五与过年等大节日才***鸡。
  满桌子菜都出自母亲之手,可她吃得最少,我们正吃得热闹,她却仍在烧,好菜都只吃一点儿,说是自己给油烟熏了,不想吃。我现在回想,这可是她的借口,故意省给我们吃的。
  不管平时会不会喝酒,席上都要沾一下。重五节不喝黄酒,而要喝家烧的白酒,酒中还要放些许雄黄。母亲还用食指点着雄黄酒在我们的印堂上、额上点几下,用以辟邪。
  母亲生于1918年,重五是其生日,我们为她高兴,她也快乐,可往往快乐过后就偷偷地抹泪。后来从父亲口中得知,重五本不是个好日子。这天出生的,男克父,女克母。我妈九岁没了爸,十二岁没了娘,只剩她孤苦伶仃一人,真是命苦呀!母亲现在这么做都是为了辟邪驱恶,为了大家平安。我后来从书里得知:古人真的以为重五是恶日。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母亲还给我介绍了有关五月的天气、农业谚语:吃介重五粽,棉衣慢慢送。五月热,五谷结。五月烂,八月燥。
  因而,重五节就如春节一样成了我小时期盼的节日。(选自中国作家网)
1.文章第二段对母亲采箬的情景进行了描写,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说重五节“是母亲最忙、最快乐而又最忧伤的一天”,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