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湖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从中荡漾开来,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在静水中投下知识革命之石的是蔡孑民先生。他是中国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这种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的思想,适成强烈的对照。蔡先生对学问的看法,基本上是与中山先生的看法一致的,不过孙先生的见解来自自然科学,蔡先生的见解则导源于希腊哲学。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调和,要做到七情调和,则必须透过艺术和音乐或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诗歌。
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他不但相信科学可以产生发明、机器,以及其他实益,他并且相信科学可以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有了系统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则的发现,定理定则则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蔡先生年青时锋芒很露。他在绍兴中西学堂当校长时,有一天晚上参加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保存满清皇室来领导维新。说到激烈时,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除非你推翻满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
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适成强烈的对照。有一位浙江省老举人曾经告诉我,蔡元培写过一篇怪文,一开头就引用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缴卷时间到时,他就把这篇文章呈缴给考官。蔡先生就在这场乡试里中了举人。后来他又考取进士,当时他不过三十岁左右。以后就成为翰林。
蔡先生晚年表现了中国文人的一切优点,同时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他那从眼镜上面望出来的两只眼睛,机警而沉着;他的语调虽然平板,但是从容、清晰、流利而恳挚。他从来不疾言厉色对人,但是在气愤时,他的话也会变得非常快捷、严厉、扼要——像法官宣判一样的简单明了,也像绒布下面冒出来的匕首那样的尖锐。
他的身材矮小,但是行动沉稳。他读书时,伸出纤细的手指迅速地翻看书页,似乎是一目十行地读,而且有过目不忘之称。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使他的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度恳切而平和,生活朴素而谦抑。他虚怀若谷,对于任何意见、批评,或建议都欣然接纳。
当时的总统黎元洪选派了这位杰出的学者出任北大校长。北大在蔡校长主持之下,开始一连串重大的改革。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领域一直是由文学独霸的,现在,北京大学却使科学与文学分庭抗礼了。历史、哲学,和四书五经也要根据现代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教室里,座谈会上,社交场合里,到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庭、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等等问题。
这情形很像中国先秦时代,或者古希腊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时代的重演。蔡先生就是中国的老哲人苏格拉底,同时,如果不是全国到处有同情他的人,蔡先生也很可能遭遇苏格拉底同样的命运。在南方建有坚强根据地的国民党党员中,同情蔡先生的人尤其多。但是中国的和外国的保守人士却一致指摘北京大学鼓吹“三无主义”——无宗教、无政府、无家庭——与苏格拉底被古希腊人指摘戕害青年心灵的情形如出一辙。争辩不足以消除这些毫无根据的猜疑,只有历史才能证明它们的虚妄。历史不是已经证明了苏格拉底的清白无罪吗?(节选自蒋梦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始,作者就把蔡元培比拟成投入水中的石子,形象而又准确地评价了他在推翻一潭死水的满清王朝中比肩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B.蔡元培既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又对古希腊文化有透彻了解,他将“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和“学以致用”的思想完美融合。
C.蔡元培对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一样喜欢,因为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
D.蔡元培认为没有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就不能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也就没有了定理定则这样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E.蔡元培在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开头就引用礼记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怪文,见解精辟,因而考中了举人。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蔡元培先生?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内容对介绍和评价蔡元培先生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对蔡元培先生的介绍给你怎么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案:①是著名学者。它对中西方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社会政治均有卓越建树。
②有完美人格。他既有中国文人的一切优点,又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度恳切而平和。
③是大教育家。改革北大,使北大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
(3)答案:①将蔡元培比作苏格拉底(类比),给予蔡元培极为崇高的历史地位。
②蔡元培遇到了像苏格拉底一样的猜疑、指摘,他处境困难。
③有很多人同情和支持蔡元培,历史将证明他的清白和功绩。
(4)答案示例:广博地学习和吸收中外文化精髓,可以使人思想崇高,趣味雅洁。蔡元培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兼收并蓄,特别对古希腊艺术了解透彻,这使他具备了诸多优点,平和包容,崇高雅洁,朴素谦抑,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意。他如果没有对中西文化的贯通理解,就难以成为“学界泰斗”。我们在学习中,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要重视,也要注重艺术修养的提高,努力使自己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人生境界。(言之有理即可)
书刊时代造就了阅读者线性的思维模式,人们可以沉浸到一本书中,按照书本的页码和文字顺序,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思考。而到了网络时代,“即时性”高于一切,传统阅读演变成“快餐式”阅读。正如发生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所说:“我们不仅由阅读的内容决定,而且由阅读的方式决定。”“鼠标轻松点,内容蜂拥至”,猎奇心理下的点击过程很难有深入思考,“点击文化”下的非线性思考,行程以某条信息为起点向外延伸分散型的思维结构,培养出网民一心二用乃至多用的思维习惯,很多人在上网的时候同时打开多个浏览器窗口,在不同的网络窗口中搜索信息。
网络文化的高度综合性,打破了图片和文字的桎梏。形象化倾向诱导人们用“看”去了解世界,而排斥“想”。“速食”文化下的产物,大都以短小精悍的碎片化形式出现,而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更多是“内容翻译者”,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长久发展只会弱化人的思维能力。
“人们通过网络了解非常多的信息,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结果所了解的东西迅即成为过眼云烟。人们的注意力更加分散,生活也更加‘碎片化’,思维方式更加感性,理性思维能力下降,对个人素质和社会发展都将产生某种不利影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董天策教授对此表示担忧。《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认为,“(网络时代,在)丢掉了《战争与和平》,丢掉了羊皮圣经,丢掉了报纸杂志,丢掉了托尔斯泰心灵的同时,人类正在丢掉的是大脑。”
从网上获取一切所需要的信息,这甚至变成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来源,症状比较严重的人,对网络的依赖会导致他们丧失基本的沟通能力。“互联网时代降低了我们对一个问题深思熟虑的程度。”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哈艳秋认为,“思维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由于网络所带来的便利,使人们很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创新能力;同时网络上信息比较多,舆论复杂,使得人们很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缺乏个人的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提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性面对社会问题的能力。”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网民一心二用乃至多用的思维习惯是由“点击文化”下的非线性思考造成的。
B.“内容翻译者”习惯用“看”去了解世界,而排斥“想”,只能复制所“看”内容,而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
C.作者通过网络时代“快餐式”阅读下的非线性思考和在书刊时代阅读者线性的思维模式的比较,说明了人类阅读能力的倒退。
D.网民很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缺乏个人的思考,是因为网络丰富复杂的信息所造成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化具有高度综合性,阅读者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些“内容翻译者”。
B.人们通过网络了解了很多的信息,因此所了解的东西迅即会成为过眼云烟而被遗忘。
C.网络的便利和丰富,会使人们产生思维上的依赖性,从而变得盲从、缺乏个性思考。
D.由于网民丧失基本的沟通能力,对网络的依赖甚至会变成他们获取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来源。
3.“我们不仅由阅读的内容决定,而且由阅读的方式决定。”“快餐式”阅读和网络文化的哪些特点有关?请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鱼
民厌恶那个城市的遮遮掩掩和诡谲莫测,心怀鬼胎的人们时刻算计着别人和被算计,他怀着去死的决心登上了荒岛。让蛇吞了,让兽食了,总比让人折磨得不死不活要好。
民来到岛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浅的小溪,歌唱的小鸟,奔跑的野兽,让他欣喜若狂。
三个月过后,民觉得有点儿寂寞了。他和鸟兽尽管相处和谐,可彼此语言不通,他太需要把内心的感受告诉一个能听明白的人。于是,他下岛,说通了一个女人跟他来到荒岛,两个人的日子有了诉说和倾听。
没持续多久,诉说和倾听变得重复、无聊,而且,两个人过日子怎么可以没有孩子呢?于是,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健壮得像一头小豹子一样的儿子。
儿子一天天长大,在森林里跑来跑去,赤身裸体,奔跑的速度像风,爬树的敏捷像猴子。民的妻很担心,孩子要变成野人了,可怎么是好?他必须得到教化。
负责教化孩子的老师被请到岛上,他耐心地教给民的儿子礼仪、知识。民的儿子渐渐失去了奔跑的能力,变得温文尔雅。到了十八岁,民的儿子提出他该结婚了,他要享受爱情。第五个出现在岛上的,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她和民的儿子结了婚。她带来了她的父母和弟弟,民和他的妻与两位亲家一起吃饭,聊天儿,谈论他们的儿子和女儿。
矛盾是偶尔产生的,来自那位教师。他因为那位弟弟骂了他,便恶毒地制造了一起谎言。民和亲家大吵一架,谁也不理会谁,除了那位教师,又没有第二个中立的人来劝诫,他们整日不说话,彼此像仇人。
民觉得必须树立自己在岛上的威信。岛上的第九个公民来了,是一位公正的律师,他帮助民调解了和亲家的矛盾,并为民制定了岛上的公约。民作为岛主,拥有岛上的最高权力。监督公约执行的两名检察官来了,保证公约执行的三名士兵来了,这都是缺一不可的。
随着公约的执行,其中的漏洞越来越多,完善漏洞的同时,新的职业诞生了。民的儿子成了从城市向荒岛选拔输送人员的最佳人选,他的妻则做了他的秘书,帮助登记每天都有哪些新的职业诞生,需要多少人员来补充。
厨师、保姆、巫师、侦探、心理医生、经纪人、司机、工人、制造商、乞丐、银行家……几乎每隔两小时,就有一个新的职业诞生。民看着他手下的子民越来越多,大家天天早上向他朝拜,温顺地听他训导,实在太高兴、太满足了。
民的儿子垄断了整个岛域经济,成了岛上的经济巨头,他的钱多得无法计算,不知道怎么去花,只知道如何去挣到更多的钱。他的父亲是岛主,那么他理所当然要拥有岛上的全部资产,他不能容忍还有那么多人从他的手里领工资,他开设了妓院、赌场、美容院、服装店,他必须让那些人把领的钱再乖乖地送回来。
民每天站在岛的最高处——官邸的楼顶,看着岛上的变化,得意扬扬。这都是他的功劳啊,他是这座小岛的开拓者,是至高无上的王。
森林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要造纸,要造各种各样的房子,到处需要木头,森林没了,民就命令大家种草。驱逐和猎杀,让鸟兽变得非常稀罕,民命令大家紧急建造动物园,把剩余的动物保护起来。
政变似乎在一夜之间突起,有人说民老了,要他让位,说他的儿子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让岛上的经济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
尽管政变被镇压下去了,可民变得焦虑不安,他不知道那些觊觎他的权力和他儿子金钱的人藏在哪里,他们什么时候会突然再次发起政变,甚至突然枪杀他们,或者绑架他的孙子。
民的焦虑越来越重,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岛上最权威的医生说,民患了抑郁症,他必须到一个清静的地方休养三个月,否则,他不会活过一年。
民听取了医生的劝告,他给儿子留了一封全权委托书,要他处理岛上的一切事务。
民乘坐一叶小舟,在一个清晨离开了岛,他的手下已经为他寻找到了另一座荒岛,他将一个人在那里静静地调养。
小舟渐行渐远的时候,民回头看了看曾经的荒岛,现在,那是一座多么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啊!
1.请简要分析小说第4段的景物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公“民”在文本中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请结合全文谈谈“民”这个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的焦虑越来越重,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民”焦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探究一下小说为何以“荒”为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花燃柳卧
植物园的荷花已经谢尽了。
荷花池畔的柳树在秋末的雨中却正青翠。
在过去的岁月中,我经常到荷花池去散步,每次到植物园看荷花,我总是注意到荷花的丰姿,花在季节里的生灭,觉得荷花实在是很性感的植物。有人说它清纯,那是只注意到荷花开得正盛的时候,没有看到它从花苞到盛放,甚至到结出莲蓬的过程。它在一张一开之间,冬天就到了。
由于荷花是那样迷人,使人在看荷花的时候几乎就忘了身边的其他景物。有一天我坐在荷花池畔,凉风习习的黄昏,竟在凉椅上斜着头睡着了。醒来的时候,看到池中的荷花显出一种疲惫的样于,然后我就看到池边的柳树,正在黄昏的时候展出一种魅力。
我想到,荷花再美,如果没有柳树陪衬,它恐怕也会黯然失色了。柳树平常时候好像睡在旁边,静静地卧着,可是它活在季节之上,在冬风之中,所有的花全部落尽,柳树像一个四处游方的孤客,猛然在天涯海角的一边走出来,如果我们看柳树能有另一种心情,就会发现它的美并不在别的花之下。如果说荷花是一首惊艳的诗,柳树就好像诗里最悠长的一个短句,给秋天做了很好的结论。
我是个爱花的人,花在泥土上是一种极好的注解,它的姿形那么鲜活,颜色那么丰富,有时还能散发出各种引人的馨香,但是世上没有长久的花。有一次,我到彰化县的田尾乡去,那时秋天已经过尽,初冬的冷寒掩盖了大地,田尾的花农已经收成了所有的花,正等待春天的消息。我到花田里去,这是一向被称为繁花都城的乡镇有了不可思议的景象。玫瑰剪了枝,剩下光秃秃的枝桠,菊花全被连根拔起,满目的疮痍。
陪我到田里的花农告诉我:“你来得不巧,应该在春天的时候来,花是活在春天。”后来他提议去看看盆景,只有盆景是不调的,我拒绝了,因为我只对真正长在土地上的有兴趣。
田尾繁花谢尽等待春天的经验,使我开始深思花的精魂。在人世里,我们时常遇到花一样的人,他们把一生的运势聚结在一刻里散放,有让人不可逼视的光芒,可是却很快的消逝了,尤其是艺术家,年轻的时候已经光芒四射,可是岁月一过,野风一吹就无形迹了。反而是那些长期默默地挺着枝干的柳树,在花都落尽了,新的花还没有开起的时刻,本来睡在一侧的柳树就显得特别翠绿。有时目中的景物没有特别的意义,只是通过人的眼,人的慧心,事物才能展现它的不凡。
我想起一则希腊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当罗马帝国侵略希腊的时候,阿基米德正全神贯注的在铺了一层沙土的房子内,哺哺自语的演算着奇怪的几何图形,几个罗马兵冲进来,粗鲁地践踏着沙土,把图形躁踊了,并且捉着阿基米德大叫:“你是谁?” 阿基米德大怒,吼道:“走开,不要踩坏了我的图形!”罗马兵一气之下,一刀杀了这个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不是他对于学术追求的专注,而是他手上只拿了一根树枝,写的只是沙土。
树枝和沙土是多么简单的东西,任何人都可能拿它写出一些字句,可是它到了数学家之手,却可能为人世留下不朽的真理。
阿基米德的故事是宜于联想的,我时常看到一种景象:一棵美丽的牵牛花开在竹篱笆上,牵牛花轻快欢欣的在风中飞扬,要把生命的光彩在一天开尽,可是如果没有竹篱笆呢?美丽的牵牛花就没有依附的所在。
冬天里还有另一种景象,圣诞红全部开花了,那些花红得像火一样,使人忘记了它的绿色枝干,我曾想:万一没有绿色的枝干呢?圣诞红就不能红得那么美丽了。
一粒麦子与一堆干草之间的区别,没有人认识它们,但是它们彼此互相认识。干草为了发出麦子的金黄而死去,麦子却为了人的口腹而死去,其中有时真没有什么区别。
纯美的事物有时能激发人的力量,有时却也使人软弱。美如果没有别的力量支撑,它就是无力的,荷花和杨柳就是这样的关系。
我愈来愈觉得我们的社会会向花一样的燃烧的方向走去,物质生活日渐丰盛,文明变成形式,人们沉浸在物欲的享受里,在那样的世界,人人争着要当荷花,谁肯做杨柳,谁肯做数学家手中的树枝和沙士呢?
1.文中的荷花与柳树有怎样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如果说荷花是一首惊艳的诗,柳树就好像诗里最悠长的一个短句,给秋天做了很好的结论”,请简要赏析本句在表达上的特点及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叙写阿基米德的故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我愈来愈觉得我们的社会会向花一样的燃烧的方向走去”,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从花与柳的关系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灵之美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息息相关,具体地讲,主要是受老庄道学和佛教禅宗的影响。老庄厌恶人生,要求超脱尘世的纷扰,通过“虚"“静"的途径,回到那种没有纷争、喧闹的“人间世"。庄子“无己、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可以说是产生空灵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佛教禅宗的“坐忘"“顿悟"与空灵之美的那种琼澈晶莹的艺术境界,从表面上看,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处。而实际上,佛道两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空灵之美则恰恰相反,它根植于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奔雷逐电、慷慨悲歌的壮美,又有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优美,还有纤尘不染、玲珑剔透的空灵美。这种空灵美并非是老庄的“虚"“静",佛教的“空”“忘”那样引人飘然出世的“禅意”和“禅境",而是一种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统一。
空灵美首先因其“空”,所以境界广阔廓大。如张孝祥词《念奴娇?过洞庭》所写,湖草青青,湖面无际,多么廓大的境地!其次,空灵美因其“灵”,所以境界闲淡、琼澈。再次,空灵美的客体是静穆、幽远、浑茫的,它不致引起人的情绪的急剧波动,而只能使人感到闲散、飘逸,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第四,空灵美是虚与实、浓与淡的浑然统一。从表面上看,似乎“虚”“淡”与现实生活仿佛是“雾里看花,隔着一层",其实,它又蕴含着“实"的情调、“浓"的色彩,它以空灵的形式包孕着无限丰富的内容。
空灵美既存在于艺术中,也存在于自然界中。南宋画家马远一反以前画家的那种“全境山水”构图,很有选择地从某一角度和局部对画面进行经营,在一角半边中集中画面的物象,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情调。如他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画面上的物象集中在边角,而大部分只是空白或远水平野,给人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空间感。比起郭熙、李唐等人的“满纸山水”来,马远的“残山剩水”具有更为隽永的艺术魅力。自然界的“空灵美”更是俯拾即是,当你漫步于海边,面对着无边的大海,你会觉得宇宙之深邃,个人之渺小,进入一种忘我状态,空灵而超然。空灵可分为时间之空灵和空间之空灵。空间之空灵如前所述,令人觉得宇宙之大、个人之小。时间之空灵则是:岁月冉冉,年华易逝,稚子婴儿,转眼老之将至矣。你会觉得岁月之无穷,人生之有穷。
由于空灵美具有境界廓大、琼澈的特征,所以,人们在欣赏时,总觉得它的内涵难于穷尽,难于理解。在审美活动中,虽然审美者的意念、思绪、情感注入对象之中,但物我之间的距离终不能全部消失,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只可接近,终难抵达。审美主体只能在大体上把握和感受这种带有朦胧色彩的空灵美,却无法大彻大悟。
空灵美的审美过程,还是一个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的过程。欣赏空灵美之初,人们还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游离于现实之外。随着境界的廓大和意蕴的深化,欣赏者不知不觉飘飘欲仙、超然物外。(摘编自《金苹果之谜》)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灵美是与壮美、优美相对的一种美,它受老庄道学和佛教禅宗影响,但又明显区别于老庄的“虚”“静”与佛教的“禅境”。
B.空灵美境界廓大,同时,又是闲淡、琼澈的,另外,它的客体是静穆、幽远、浑茫的,它不会给欣赏者以情绪的急剧波动。
C.佛教禅宗的“坐忘”“顿悟”等与空灵之美的琼澈晶莹境界看来相似,实则相反,因为二者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完全不同。
D.形成空灵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要数老庄要求超脱尘世纷扰的思想和“无己、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空灵美美感与审美主体个人情感体验关系非常密切。当你漫步海边,面对无边的大海,宇宙之深邃,个人之渺小,岁月冉冉,年华易逝,都离不开主体的体验。
B.在空灵美的审美过程中,审美者和审美对象之间会始终存在着一种距离感,这是由空灵美境界廓大、琼澈的的特征所决定的。
C.马远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之所以比郭熙等人的“满纸山水”更有艺术魅力,是因为它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与情调。
D.绘画中的空灵美是因为画家作画时更灵活,更少束缚,可以随意挥洒而产生的,如南宋画家马远只在画幅的一角半边集中画面物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空灵美的时候,最初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随着意蕴的深化,渐渐进入无我之境,这时,对空灵美就有了清晰的把握。
B.空灵美虽说离不开“空”“灵",却是一种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统一,无论是时间之空灵,还是空间之空灵都不例外。
C.空灵美的欣赏对象的内涵总是让人觉得难于穷尽,难于理解,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玩,这就给空灵美带来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D.空灵美的形成是因为审美的对象给人们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艺术美上的空灵美如此,自然界存在的空灵美同样如此。
侯德云
新居比旧居敞亮多了,也雅致多了,这是我和妻子精心设计的结果,也是瓦工和木工师傅们辛苦劳作的结果。住在里面,挺舒服。
也有不太舒服的时候。每天进进出出,看见放在楼道拐角处的那条长凳,心里就有点不太舒服。
那条长凳,现在名义上是属于我家的。它原先只是一块木板,木板不是我家的,而是附近一个建筑工地上的。
这事我看还得从头说起,不然,大家都让我弄糊涂了。
装修房子一开始,我请来了瓦工。瓦工笑嘻嘻对我说:“东家,你能不能弄块木板来,要厚一点,给我搭个桥,你看我施工不方便。”
哪弄呢?我犯了愁。我又不是开木匠铺的。
“喏”,瓦工指着窗外,“你到那儿看看,兴许能借一块来。”
窗外是一个整天叮叮当当的建筑工地,一座大楼正拔地而起。
我硬着头皮去了那里,心里惴惴不安。人家能借么?
工地上有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我插进人空中,转了两圈,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块厚木板。足有两米长,两寸厚,稍有点腐,不过载一两个人没问题。我挺高兴,走近一个正在筛沙子的人。
“师傅,我家装修房子,想借块木板用用,行么?”
那人看了我一眼,又低头干活。
我以为他不同意,急忙追了一句:“最多用两天,用完了就还。”
这次他连头也没抬,仍然干着手中的活。
我愣了半天,心想,这人是不是有毛病,不如换个人问问吧。
这一换,就换了五六个人。怪了,没一个跟我搭话的。我有些茫然,这是怎么啦?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蹭了过来,压低了声音说:“小伙子,他们不会跟你搭话的。这活儿,是包工不包料,用多少原料跟他们无关,他们既不能说借你,也不能说不借。你要用什么,拿去就是了,跟谁也别打招呼。”
我半信半疑,扛起木板,走几步,四处望望。我看见有几个人向我扫了一眼,却没有一个过来阻止的,就壮了胆,大步流星扛回了家。
想不到麻烦事还在后头。两天后,我又去了工地,还那块木板。我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就径直走到老地方,放下木板,对离我最近的一个人说了声:“师傅,这是我两天前借的,现在还给你。”
那人扭过头,盯了我一会儿,突然放开嗓门喊起来:“我没借你木板,快扛走!”
我顿时噎在那儿说不出话来。
那个人的一嗓子,吸引来无数的目光。我看见一个披着工作服的人走了过来。
“老胡,怎么回事?”披工作服的人声调很冲。
那个被称作老胡的人就急了:“队长,这人说在工地上借了一块木板,来还。可我没借他,真的没借。不信,你问他!”
队长就看着我。
我嗑嗑巴巴半天,也没说出句囫囵话来。
队长显然有点生气,回头朝那边的一群人嚷:“谁借给他的?”
“没借。没借。”
那边零零落落扬起了同一种声音。
队长白了我一眼:“你是不是弄错了?”
“我……”
“扛走吧,扛走吧,别在这添乱。”众人催促我。
我气呼呼地把木板又扛了回来。心里直骂,真见鬼!
请来的木工师傅倒乐了,梆梆梆,一阵敲敲打打,给木板钉上四条腿,把它变成一条长凳,派上了新的用场。
于是这块不知来自哪座山哪棵树的木板,就以一条长凳的方式呆在我家里,直到装修结束。后来,我嫌它碍手碍脚,就搬到楼道的拐角处。我知道,这肯定不是它的最终存在方式,至于它的最终方式是什么,我无法预料,也懒得预料。
这件事我琢磨过好长时间,最后总算明白了点什么。明白了,就叹一口气。
我曾经把这事说给妻子听,她听完了,就狠狠地用手指点了一下我的脑门:“傻冒,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再借点别的东西?”(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冬之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要“我”去弄木板的瓦工,原本就知道到别的工地弄块木板是件很简单的事,所以才提出这个让“我”颇感为难的要求。
B.这篇作品情节设计精当,有些看似无意的地方很具匠心,尤其是那个满脸皱纹的老头,在全篇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C.如果不是那满脸皱纹的老头提醒,“我”就不会遭遇还木板时的种种尴尬。本文实际是借一块木板的故事批评那老头。
D.“我”去还木板时,老胡说没有借给“我”木板,还着力辩解,对此,队长有些生气,因为他认为老胡说的是假话。
E.文章结尾说以凳的形式放在楼道里肯定不是这块木板的最终存在方式,意在表明“我”还在等待着把它还给人家的时机。
(2)文章不以“我”借木板的经历开头,而是从住在新居中的矛盾心情说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最后“总算明白了"什么呢?为什么“明白了,就叹一口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在显微镜下观察印有“p”字样的玻片,看到的物像是( )A.bB.pC.dD.q
- 2等差数列{an}中,a1=3,前n项和为Sn,等比数列{bn}各项均为正数,b1=1,且b2+S2=12,{bn}的公比
- 3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的团体和组织的章程都规定了要以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这是因为A.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B.宪法是
- 4如图为2013年12月15日与嫦娥三号成功分离的玉兔号月球车和嫦娥三号相互拍摄时的一张照片.该车在地球质量为140kg,
- 5已知正方形的中心为点,一条边所在的直线的方程是,求正方形其他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 6质量为2 kg的质点在x-y平面上做曲线运动,在x方向的速度图象和y方向的位移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7关于计算机诞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世界是第一台计算机是由美国人发明的 B.最初发明计算机是对德战争的需要
- 8今年冬季北京市使用清洁能源供暖面积达到80%以上。与燃烧煤炭相比,使用天然气能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几种燃料的热值如下表所示
- 9It is wonderful we will remember the happy time
- 10下列各物质中,(1)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2)互为同位素的是 ,(3)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
- 1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实验结论一致的是( )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目的或结论A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过
- 2植物果实的各部分结构是由花的相应部分发育而来的,请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将下列供选结构的代号填入下表的空格内A、雄蕊B、花瓣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 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天天早晨和傍晚,
- 4100多年来,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窄银幕到宽银幕、从普通影片到数码影片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电影已经成为
- 5阅读理解。(12分)开发深层海水①顾名思义,“深层海水”就是指海洋深处(一般认为离海面200米以下)的海水。由于深层海水
- 6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是______,地球周围大气层上部的______可吸收紫外线,使得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不能到达地面,
- 7如图,BD是⊙O的直径,OA⊥OB,M是劣弧AB上一点,过点M作⊙O的切线MP交OA的延长线于P点,MD与OA交于N点.
- 8【题文】设函数,则
- 9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 [ ]A.社会主义荣辱观B
- 10______ equal opportunities, both Frank and Billy may accom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