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名士与名流孤岛  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因所取人生姿态的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名士与名流孤岛
  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因所取人生姿态的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名流”是指正在流行着的社会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隐而未仕者。
  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抛头露面,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的大众场合,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乐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其处世姿态媚俗又积极。
  名士则以“名”为“虚”,为“累”,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避开种种抛头露脸的机会,躲进小楼或大自然里,回归内心的宁静,或赋诗作文,或饮酒观鱼,或舞剑弹琴,将“小我”化入宇宙之无限中。
  名士一般都是实大于名,不仅才华超群,而且心高气傲,超凡脱俗,有一种远离权责与名利,超然于尘世以外的狂士或隐士风范。名士们既能耐住寂寞与孤独,又是性情中人,喜欢自然山水,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
  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他们更喜欢社会,喜欢人群,喜欢在社会选取中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捞个一官半职,或挂满各种社会头衔,以赢得人们的特殊尊重。但不少人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慢慢忘却了人之本性与其特长,成为公众世俗文化的代表.这种人一旦得到权势,便想领导潮流,左右社会经济或文化局势,但大多数的下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只有学问和历史功绩都较大,或历史罪过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来,成了名流的历史代表,如孔子、曹操等。
  “替天行道,兴用灭舛”的姜予牙、“死谏”的魏徽、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三人既是名流却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却清虚由守,身在“朝”,心在“野”,以一颗遁世无我之心入世救世,创造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芙典范,
  做到才情与品性的完美合的名士,屈指可数,而且随着人类城市化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名士将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则不仅在每个朝代都成群结队,蜂拥过来,蜂拥过去,社会越交会,名流也会越多,时代一变,时尚一变,许多名流就会过时,被新的名流所取代,尤其是政界和经济界名流,流变更迅痰,旗帜改易更快.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化名流,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如韩愈、苏东坡、丘处机等,虽入世旺名,但却最终依然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
  名流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言行都令名士不齿。因为名流们常常在人群里表现自我,在这种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了知识人(即“士”)的内在品性,成了偶像“稻草人”,或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而名士则往往四处躲避权名,人在深山僻壤,却名冠中华,真正应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话。
1.下列关于“名流”与“名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却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B.名流与名士的产生与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C.名流与名士对社会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务实,后者务虚。
D.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无意而得。
2.下列对名流与名士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追求内心的宁静。   
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独,在自然与社会中,他们更喜欢社会和人群。   
C.名士淡泊名利,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深居简出,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着。   
D.名流常常抛头露面,以博取利益和名声,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变得世俗。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些名流虽人世旺名却能最终保持洁身自好的独立人格,同样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   
B.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素质普遍下降,名士自然越来越少。   
C.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许多名流往往会被新的名流所取代,其原因是他们善于改易旗帜。   
D.名流因为缺少真才实学,所以在不能节制的自我表观中往往丧失知识人的内在品性而沦为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
答案
1.C
2.C
3.A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名士与名流孤岛  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因所取人生姿态的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竞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赶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了。
  但是中外的***人者却居然吊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1.作者在前文说“我实在无话可说”,而在这里却说“我还有要说的话”,作者要说什么话?请简要概括。 
                                                                                     
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含义是什么? 
                                                                                     
3.节选部分的第二段在句式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下来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
  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比我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田最好的作察。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税,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的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上,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的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的作品的人知道他的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以他的存在和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深刻思考。   
D.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的豁然开朗的喜悦。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E.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根据作者陈村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本文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岘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刚度的庭院。
  4时30分,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讲些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是这一次不同:永远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港督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与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将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易权。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亲王和第28任港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成”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984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香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度过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    
1.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2.作者为什么将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请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如当今的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做出你的评析。
                                                                                        
3.结尾划线的语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什么作用?    
                                                                                        
4.在这则新闻中,对现实场景的描述与对历史的回顾是怎么样的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731”罪证值得全人类反思
  参观过“731”罪证陈列馆的人都会留下终身的记忆。
  陈列馆馆长王鹏说,“731”的罪行不仅仅是***人,它是进行30多项实验的目的是用于战争。用于实验的不光用中国人、朝鲜人,还有蒙古人、俄国人,一些从东南亚战场上抓来的美国、欧洲战俘也成了实验品,实验者要研究不同人种的耐受程度,以便将来在战场上有针对性的使用细菌武器。按照“731”部队生产细菌武器的能力,如果开足马力生产一年,足以毁灭人类。只是又来战况突变大规模的细菌战没有来得及实施。所以“731”罪行是反全人类的,它不光是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类去关注和反思。
  王馆长介绍说,这些年很多国外的媒体来拍摄专题片,而这些人以前对“731”的“罪行知之甚少”。一次王鹏告诉英国BCC电视台记者,“731”犯下的罪行比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作所为还要严重,纳粹虽然也曾对活人做解剖实验,但数量和规模都远远不及“731”。被“731”用做实验的人在实验者看来不是人,而是“没有生命”的木头(日语称作“马路大”),这些“材料”要接受各种残害性的实验。例如冷冻试验,要把人冻成能敲得响的“木棒”,然后再用不同温度的水去解冻,有的被解冻后肌肉脱落,露出白花花的骨头。再如脱水实验,是要把活人烤干,变成一具木乃伊,以此实验人体里含水的准确分量。BCC电视台记者听了也不禁为此暴行咋舌。
  陈列馆的解说员介绍说,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罪证陈列馆时,对“731”部队犯下的滔天罪行气愤之极,他看到展台上“731”部队的恶魔石井四郎向后,一脚踢碎了玻璃,但能参观和了解“731”罪行的外国人实在太少了。据陈列馆统计,在建馆20多年时间里,展馆和流动展出接待的参观者有300余万人,其中外国人不到十分之一。王鹏馆长说,陈列馆申报世界遗产,就是要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段历史,更好的维护世界和平。(节选自《生活报》)   
1.比较一下,本文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疑问在新闻素材获取途径方面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第三段是怎样写“731”的严重罪行的? 
                                                                                               
3.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后“一脚踢碎了玻璃”,这一细节有什么典型意义?
                                                                                               
4.本文写于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731”罪证陈列馆是否应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问题曾在全国各界人士中引起不小的争论。就此问题谈谈你个人的观点。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③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闩,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④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⑤“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⑥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1.文中画线句用了七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个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③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表现出她们怎样的心态?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
                                                                                              
4.人们把其中一个女工称作“芦柴棒”,仅从这个名字上你能联想到这位女工有怎样的处境?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