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世界上最早出现律师行当的地方或许是中国。据《吕氏春秋》一书说,春秋早期,郑国就有个叫邓析的人,专门帮人打官司,小案子要人一件衣服,大案子要人一条裤子作为报酬,教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委托人想打赢官司他就有办法让他赢,想让人罪名成立他也有办法使人身败名裂。弄得郑国“是非无度”,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于是就把邓析***了。
中国律师出现虽早,可是被禁止的时间也早。儒家以为争讼是件不值得提倡的事,像邓析这样教导人们如何去打官司,为蝇头小利争论不休,是毒化人们的善良天性,必须要予以严惩。后世的统治者继续着这一思路,把这一行当称之为“讼师”,或者叫做“讼棍”,立法严禁。秦汉律严格规定,凡是诉讼活动都必须当事人自行进行诉讼活动,不得有代理人代为办理。除了妇女、老幼、现任或退休官员及士大夫,可以由家人代为出庭应诉,其他人一律都要亲自出庭。
除了直接替人诉讼外,向人传授诉讼的知识更被视为大罪,南宋绍兴十三年敕规定:凡是聚集生徒教授辞讼文书者,处杖一百。并允许告发。再犯者,不得因大赦减免刑罚,一律要“邻州编管”。从学者,各处杖八十。明清律撰写“构讼之书”者,要比照“淫词小说例,杖一百流三千里”,如果是为人写作诉状没有增减情节,真实反映事实的,才是被允许的。
尽管法律如此严禁,可是民间诉讼活动总是需要有人帮助,所以这一行当还是禁止不了的,官府的禁令只不过是把这个行当变成了一种“地下行业”而已。在民间从事诉讼指导的讼师,有不少人是正直的人士,尽力为委托人服务,“受人钱财,与人消灾”,为人们提供必要的法律诉讼知识,颇有点近代律师的作用,不能一概都斥为“讼棍”。不过就总体上来说,讼师的素质确实不高。大多数讼师确实是兴风作浪,惟恐天下不乱的无赖。很多人不顾事实、法律,一味翻云覆雨,颠倒黑白。
由于讼师的名声太臭,到了近代,为了引进西方的法律,在翻译西文中lawyer一词,学者们还是动了脑筋的。日本当初引进西方法律时,把律师翻译为“代言人”,后来又改为“辩护士”。这个译法没有被中国的学者沿用。就想出了“律师”这个词。成书于1879年的薛福成《筹洋刍议》,大概是最早采用“律师”一词的。以后律师一词被普遍接受。民国成立后的不久就公布了第一部律师法律,这样在历史上第一个开业律师被***两千五百多年后,中国才有了正式的律师。——(摘自《豸的投影》,上海三联书店)
1.下列有关“律师”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邓析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专门帮人打官司的专业“律师”。
B.律师是替人们进行诉讼活动的,古代把从事诉讼活动的人称之为“讼师”,或者叫做“讼棍”。
C.“律师”一词是由西文lawyer一词翻译而来的,翻译时故意避开了“讼师”这个恶名称。
D.薛福成《筹洋刍议》最早采用“律师”一词,以后“律师”一词被普遍使用。
2.下列表述不能说明“讼师”在我们古代遭歧视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邓析,这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诉讼活动的人,为了获得报酬,混淆是非,弄得郑国“是非无度”。
B.由于受儒家的影响,后世的统治者认为争讼只是为了为蝇头小利,毒化了人们的善良天性。
C.讼师的行业是一种“地下行业”,我国古代法律上严令禁止专业性的“讼师”的存在。
D.讼师的素质总体上不高,大多数讼师确实是兴风作浪,惟恐天下不乱的无赖。很多人不顾事实、法律,一味翻云覆雨,颠倒黑白。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律虽然规定可以让家人为妇女、老幼、现任或退休官员及士大夫代为出庭应诉,但不允许专业讼师代理应诉。
B.明清律虽规定严禁写“构讼之书”,但允许替人写真实反映事实的诉状,说明此时已经允许讼师公开存在。
C.古代民间不少讼师不能一概认定为“讼棍”,他们为了生活,“受人钱财,与人消灾”,帮助不少需要帮助的人。
D.讼师这个行业在我国古代的漫长时期都戴着恶名,到了近代才为其正名,成为一种正式的行业而存在。
2.C
3.B
欧洲西海岸的某港口泊着一条渔船,一个衣衫寒碜的人正躺在船里打盹儿。一位穿着入时的旅游者赶忙往相机里装上彩色胶卷,以便拍下这幅田园式的画面:湛蓝的天,碧绿的海翻滚着雪白的浪花,黝黑的船,红色的渔夫帽。“咔嚓”再来一张,“咔嚓”好事成三嘛,当然,那就来个第三张。这清脆的、几乎怀着敌意的声音把正在打盹儿的渔夫弄醒了,他慢吞吞地支支腰,慢吞吞地伸手去摸香烟盒;烟还没有摸着,这位热情的游客就已将一包香烟递到了他的面前,虽说没有把烟塞进他嘴里,但却放在了他的手里,随着第四次“咔嚓”声,打火机打着了,真是客气之至,殷勤之极。这一连串过分殷勤客气的举动,真有点儿莫名其妙,使人颇感困窘,不知如何是好。好在这位游客精通该国语言,于是便试着通过谈话来克服这尴尬的场面。
“您今天一定会打到很多鱼的。”
渔夫摇摇头。
“听说今天天气很好呀。”
渔夫点点头。
“您不出海捕鱼?”
渔夫摇摇头,这时游客心里则感到有点悒郁了。
毫无疑问,对于这位衣衫寒碜的渔夫他是颇为关注的,并为渔夫耽误了这次出海捕鱼的机会感到十分惋惜。
“噢,您觉得不太舒服?”
这时渔夫终于不再打哑语,而开始真正说话了。“我身体特棒,”他说,“我还从来没有感到像现在这么精神过。”他站起来,伸展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他的体格多么像运动员。“我的身体棒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越来越迷惑不解,他再也抑制不住那个像要炸开他心脏的问题了:“那么您为什么不出去打鱼呢?”
回答是不假思索的,简短的。“因为今天一早已经出去打过鱼了。”
“打得多吗?”
“收获大极了,所以用不着再出去了。我的筐里有四只龙虾,还捕到二十几条青花鱼……
渔夫这时完全醒了,变得随和了,话匣子也打开了,并且宽慰地拍拍游客的肩膀。他觉得,游客脸上忧心忡忡的神情虽然有点儿不合时宜,但却说明他是在为自己担忧呀。
“我甚至连明天和后天的鱼都打够了。”他用这句话来宽慰这位外国人的心。“您抽支我的烟吗?”
“好,谢谢。”
两人嘴里都叼着烟卷,随即响起了第五次“咔嚓”声。外国人摇着头,往船沿上坐下,放下手里的照相机,因为他现在要腾出两只手来强调他说的话。
“当然,我并不想干预您的私事,”他说,“但请您想一想,要是您今天出海两次,三次,甚至四次,那您就可以捕到三十几条,四十多条,五六十条,甚至一百多条青花鱼……请您想一想。”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不只是今天,”游客继续说,“而且明天、后天、每个好天气都出去捕两三次,或许四次——您知道,那情况将会是怎么样?”
渔夫摇摇头。
“不出一年您就可以买辆摩托,两年就可再买一条船,三四年说不定就有了渔轮;您当然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会拥有两条渔轮,您就可以……”他兴奋得一时间连话也说不出来了,“您就可以建一座小冷库,也许可以盖一座熏鱼厂,随后再开一个生产各种渍汁鱼罐头厂,您可以坐着直升机飞来飞去找鱼群,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渔轮作业。您可以取得大马哈鱼的捕捞权,开一家活鱼饭店,无须通过中间商就直接把龙虾运往巴黎一一然后……”外国人兴奋得又说不出话了。他摇摇头,内心感到无比忧虑,度假的乐趣几乎已经无影无踪。他凝视着滚滚而来的排浪,浪里鱼儿在欢快地蹦跳。“然后。”他说,但是由于激动他又语塞了。
渔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着一个吃呛了的孩子。“然后怎么样?”他轻声地问。
“然后嘛,”外国人以默默的兴奋。心情说,“然后您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坐在这里的港口,在太阳下打盹儿——还可以眺览美丽的大海。”
“我现在就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正悠悠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儿,只是您的‘咔嚓’声把我打搅了。”
这位旅游者受到这番开导,便从那里走开了,心里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因为从前他也曾以为,他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对于这位衣衫寒碜的渔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里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丝羡慕。([德国]伯尔《懒惰哲学趣话》)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渔夫的衣衫寒碜和旅游者的穿着人时对比,显示了两人生活处境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B.作者从两人的身份、个性和思想意识出发展开对话,配以心理、神态和动作描写,文章显得场景生动。
C.文中两个人物,他们的生活态度不同,同样对人生目的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D.文章写得轻松随意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活泼的形式和凝重的主题相映成趣。
E.小说开场渔夫“坐在港口打盹儿”暗示了渔夫不思进取的“无知”和“懒惰”。
2.简要分析本文末尾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没有对旅游者和渔夫的是非曲直做出评判,而是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请结合作品探究渔夫和旅游者的生活态度,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文化人”?
人物周刊:开幕式结束后,你注意到“首都文艺界”的反应了吗?
张艺谋:我没太注意。我没看多少文章,主要看到的都是主流媒体的正面文章,有时候也去网上论坛看看。那天结束后收到很多短信,甚至有个十几年没联系的朋友发来短信说喜欢。这就非常让我感动,这位朋友在电影上可从来没夸过我好。(笑)我的感觉,文化人还没开始呢!(笑)
人物周刊:西方人对开幕式是如何评价的?
张艺谋:有一个共性的回答——所有的外国文化人都有一种担心,认为你可能会把开幕式做得非常强势,变成某种文化上的穷兵黩武。因为你们中国人会认为,可有一个机会了,能吓你们一大跳了!(笑)所以你们会咄咄逼人。但是开幕式之后,他们都很高兴,顾虑打消了。所以最后最好听的一个词儿,就是“一个大国的和平崛起”。(笑)
人物周刊:是不是一定要用“流行”的这个“和”字?
张艺谋:我觉得“和”就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观念啊,它不因为今天“流行”,似乎就不能用了。“和”作为古训多少年了?作为口号才多少年?我们完全是向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致敬。选这个字时,大家就讨论过,我坚持用这个字,那时也有人担心——你这是不是在打标语口号?我说不是,尤其在全世界动荡的情况下,是不是要讲和?当今世界,一个是人跟人的关系,一个是人跟自然的关系,都要讲和。把“和”看做政治标签,太短视。一度我们说要用“天”、“人”,也是大概念,后来觉得不太合适,“和”,绝对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
人物周刊:对于开幕式的不同意见,有没有你觉得批评得很到位的?
张艺谋:要想大部分人认可,这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你还必须要做到这一点。要从首都文艺界的角度,你当然要丢出许多所谓的“精英意识”,我当然知道在哪个点上给一点文化精英主义,就有文化了、就深刻了、就有内涵了,我都知道。但我能做么?我不能为你一小部分精英去做这个。何况,很多外国人告诉我:艺谋,这是一个节日,应该是快乐的。他们反对负载更多的文化意义。他们是看到我们团队一门心思想着怎样才能不“俗”,才这么说。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
人物周刊:说是节日,其实还是要负载很多东西,比如幽默,开幕式上就没表现。
张艺谋:这是国情嘛。说是放轻松,其实是心态放轻松,你要把它弄成一台轻喜剧,还真就砸了。(笑)民众心理不可能接受这个,中国人始终把欢喜和幽默的东西在文化量级上看得轻,而且广场上表现幽默,是要有情节链的,要有因果,要抖包袱,这很难,更容易俗。人物周刊:你对中国国情有自己的看法,你也很清楚中国在国外的形象,这对你导演开幕式有何影响?
张艺谋:一直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说外国人曾经怎么看我们,现在又怎么看我们。我最后两周甚至要求所有的演员脸上要带笑容,要快乐,包括向全球征集笑脸,都是我的主意。我很早就敦促我们的法律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发出邀请,就是希望让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另外一面。
不是要通过这个文艺表演来改变中国人的形象,而是要通过它来传递出某种信息:我们是如何来看待这个地球的,我们如何看待人类,看待自己?所有的细节,在我心里都是一个沉甸甸的方向。
我不知道它会在世界上反响如何,我只是看到了我们这里转载的一些好的消息,但我坚信(效果会好)。因为我常常换位:我如果看一个俄罗斯的或者莫桑比克的表演,它给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如果看一个非洲的表演,古老的艺术,好得不得了,但是非常强势,我看完以后会想:这帮孙子我得防着他们啊,现在还没钱,有了钱那不是更不得了了?!是不是?(笑)所以我们花了这么多心思在开幕式中,最少?也是一种善意吧。你相信不相信,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就不管了。但这样一种信息,一定有好处,我坚信。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中国的文化输出?
张艺谋:开幕式还真是一个最隆重的最正式的文化输出。其他东西,电影啊音乐啊,八仙过海呗,谁也不能说自己就代表了中国。谁把文化输出的责任压在自己肩上,你就真的成了一碟菜了。但开幕式是不同的,你躲都躲不掉,我至今认为,我们确定的浪漫的、抒情的基调是正确的,历史自有评说吧。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访谈有关文化人问题的提问,目的是为引出本次访谈的核心,及如何评价本次奥运会开幕式,为后面的访谈做好铺垫。
B.访谈中张艺谋列举一个十多年没有联系的朋友就奥运会开幕式所发的短信的目的,在于说明本次奥运会开幕式受到普遍欢迎。
C.张艺谋认为,开幕式是一个最隆重的最正式的文化输出,因此奥运会开幕式采用的幽默轻松古朴典雅的基调是正确的。
D.访谈中,文章用平和的舒缓的叙事调子,用平实的语言来表达了作为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的所思所想: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时代的恩赐,是时代给了“我”机会。
E.张艺谋认为,“和”可以诠释人跟人的关系,人跟自然的关系。而人物周刊记者把“和”字看做政治标签,太短视。访谈中,受访者语言平实、亲和,个性色彩浓厚,多用口语;访问者采访思路明晰,问题咄咄逼人,针对性强。
2.文章特地提到外国人对开幕式的看法,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各方评价不一,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和自己的切身感受进行探究,谈淡你对开幕式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日网上有篇文章,说某地男人总是在细细地编织着自己的小日子,是“性格的雌化”。举个具体例子,说每天的傍晚,某地男人就要打个电话给夫人告知晚饭在什么地方吃。其实这恰恰是国际时尚潮流,如今在欧美特别是在硅谷,那些高级白领都是那么做的。
使笔者感兴趣的是作者作为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支撑自己的论点时引用论据的方式。考虑到时代背景,更突显这样的思考方式已经成为位知识分子的一种本能。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美国溢价”这一普遍现象,大到国际关系、航空航天,小到留学移民,TOEFL成绩、麦当劳。溢价指所支付的实际金额超过证券或股票的名目价值或面值。也可理解为心理学说的“光环现象”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变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以其国力之强大,在各主要领域之先进,让市场产生了最为明显、最为普遍的“美国溢价”和“美国商誉”幻觉。一旦某一事物能和美国挂上钩,就位列神坛,光芒四射。“美国溢价”成了全世界,特别是后发国家人民历史记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除了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以外,发展中国家内部也有一些利益集团及其代言人对此现象心照不宣,或无意识或不自觉地推波助澜,选择性地主张“和国际接轨”和定制“历史记忆”。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美国溢价”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所谓“溢价”在事实上也越来越处于下降通道。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其“兵败如山倒”,美国的“商誉”和“溢价”面临不可避免的大幅贬值。笔者以为: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将为此节省大量的经济和发展成本,恢复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指出“美国溢价”幻觉的轰然崩塌不同于贸易保护主义,恰恰相反,脱掉了皇帝的新衣,回到其基础使用价值的外国商品,更可以从正常的消费需求中扩大市场。
日本和韩国社会对于西方商品的态度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历史过程,到现在也尚未完全结束。在这一不可逆转的进程中,会有少数群体在少数方面“利益受损”,包括我们自己和家人高成本取得的“镀金留洋”的学历、进口汽车和NIKE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任何有理智的国人来说,“受损”和获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指出“美国溢价”不是鼓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自我膨胀,作为首个登月的国家,美国也还是有太多让我们学习的东西。笔者只是期待打破早已该打破的迷信,让危机带来的巨大利好,帮助中国社会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选自《中国青年报》20094.6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国溢价”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活,从麦当劳、TOEFL成绩、移民留学等这些许小事到航天航空、国家关系中普遍存在着“美国溢价”,即“美国光环”形象。
B.某地每天晚上,某地男人都要打电话给夫人告知晚饭在什么地方吃,这是个国际时尚潮流,是欧美特别是硅谷高级白领的习惯。
C.美国凭借其国力强大,使市场生产了最为明显、最为普遍的“美国溢价”和“美国商誉”幻觉。一旦与美国挂钩,则立刻位列神坛,光芒四射。
D.“美国溢价”是欠发达国家人民历史记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而发展中国家某些利益集团代言人也无意识或不自觉地推波助澜地宣传美国“溢价”。
2.从原文看,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述某地男人“性格的雌化”例子是为了说明这种“雌化”就是“美国溢价”的具体体现,应大力提倡。
B.溢价指所支付的实际金额超过证券或股票的名目价值或面值,而“美国溢价”则是指笼罩在美国头上的“神圣光环”在社会中的变体。
C.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溢价”由于利益集团及其代言人的推波助澜,与“国际接轨”的现象愈演愈烈。
D.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兵败如山倒”,其“商誉”和“溢价”面临大幅泛值,但却给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有关“性格雌化”的争论所透射出的知识分子支撑论点时引用论据的方式令人感兴趣,这种方式带有某种“美国溢价”色彩,甚至成为其一种本能。
B.日本和韩国社会对于西方商品的态度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会有少数群体在少数方面“利益受损”,但“受损”与获益相比微不足道。
C.文章认为,那种选择性地主张“和国际接轨”和定制“历史记忆”的人也认为美国溢价的轰然倒坍,可以使其大幅贬值,回到其基础使用价值。
D.作者指出“美国溢价”不是鼓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自我膨胀,而是期待打破迷信,让危机带来的巨大利好,帮助中国社会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侯发山
桌子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他没有去接。电话固执地响着。他这才拿起听筒,只听有人说道:“局长,下午开会学习不?”他皱了一下眉头,不耐烦地说:“不开会!整天开会学习,有什么好开的?”说罢挂了电话。
这时,“梆梆梆”有人敲门。他应答了一声,只见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进来了。他说:“大爷?你有什么事?”
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局长,我来报销医疗费,跑了好多趟了,财务上不给报销……我来一趟不容易,你看能不能给报了?都好几年了。”说罢掏出了一沓子单据。有这事?岂有此理!他说:“大爷,总共多少钱?”
老人颤抖着手把单据递给他:“局长,不多,只有四百多块钱。”他拿起桌子上的笔“刷刷”签了几个字:“同意报销!”老人千恩万谢地走了。
老人前脚走,后脚就又进来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中年人看了他一眼,疑惑地说:“你是新来的局长?”他点点头:“是啊,你有什么事?”
中年人讪笑了一下,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红包递过去,说:“局长,听说咱局里要改造办公楼,这是一点小意思。等我把工程承包到手……”他没有接红包,气呼呼地说:“闭嘴!我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你的钱有何用?你真有钱去捐给四川灾区的孩子。”
中年人手足无措,不知道他是不是在作秀。
他用手指着门,厉声说道:“你给我走,别说没工程,就是有工程也不给你这号人……”他知道,工程一旦给这种人做,绝对是豆腐渣工程。
中年人悻悻而去。
这时候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拿起听筒,电话那端传来一个娇滴滴的声音:“哥哥,你答应给妹子装修房子,怎么还不行动啊?”他不动声色地说:“你是谁?”“我是‘睡美人’舞厅的红红啊?你把妹子给忘了?上次我过生日,你送我一条金项链,你忘了?”他冷冷一笑,然后悄悄说道:“我老婆在这儿呢,惹恼了她,有你的好日子过……”
他刚挂断电话,又一个电话打了进来:“大哥,今晚我请客,在老地方,‘醉仙楼’酒店……”他打断对方的话,说:“我不去,说不去就不去,因为什么?因为我知道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说罢他就挂断了电话。对方肯定有求于他,要不然不会叫他的。可是,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恨恨地看了电话机一眼,伸手把线给拔了,顿时,电话成了哑巴。这时候,突然闯进来几个医护工作人员,上前把他给制服了。
其中一个医生说:“想不到你跑到了这里,走,给我们回精神病医院去。”
他挣扎着:“我没有病,我没有病……”
这时候,办公室套间的门开了,一个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踉跄着走了出来,酒气熏天,口齿不清地说:“干、干吗?跑到我的办公室来闹什么?真、真是有病!”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局长……都好几年了。”老人进屋后“怔了一下”是因为他一下子认出刚来的局长原来是老熟人。
B.“桌子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他这才拿起听筒……”作者这样写只是为了说明“他”平时就非常讨厌接电话。
C.本文以“我没有病”为题,点明了矛盾冲突的焦点——谁有病,起到了引人深思之效,让人警惕。
D.本文的细节描写十分传神,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使读者对主人公的身份产生怀疑。而文章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发人深思。
E.小说中的“局长”只是病态社会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出现使读者真正认识到了究竟是谁已经病入膏肓。作者在嬉笑怒骂间,进行了严肃而冷静的思考。
2.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他”以及“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这两个人物形象,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尚大是安溪湖头村人。那时的集美学校有个特点,到放暑假,南洋群岛的学生都坐船回家等开学之前再赶回来。本土的学生回本土。少数一二十个各有各的道理的学生留在学校。尚大这时候带着二三十个年纪大的高中同学回湖头去了。住在他家,吃在他家,不晓得这些大同学在他家里吃些什么,玩些什么,只听说他妈从不另给他开偏食。
我们小一辈的人也想去,他眯着小眼睛说:“300多里,抱你去还是背你去?”
所以我们从未实现过去一次湖头的幻想。
也有三五个南洋学生没有回去的,他们见闻广,夹在我们里头想贡献点外国的下流习俗见闻的时候,尚大就会走到跟前左手捏着他的脖颈,右手抠着他的屁股眼推出屋去。
贱!”尚大说。
这点功夫我练了好多年都没有学会。
大约是9月间,县城里某个地方唱戏,学校里新来的一位教员去看戏,挨了警察局局长带领的人一顿臭打,说是我们这位教员调戏了坐在旁边的他的夫人。这绝不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呢?连我们这帮小孩子都明白,集美学校的声誉那么神圣,聘请老师从来非常严格,道德、学识都经过慎重考察,难以想象会让那种人混进教师队伍里来。
当晚李尚大带领一帮大同学把警察局砸得稀烂,局长、股长们一个个被收拾得像僵蚕模样……
3天之后全校师生在广场开了一个旷古未有、别开生面的“欢送开除同学大会”(我忘了除尚大之外还有哪几位同学)。
这事发生在1938年的秋天,和尚大兄再一次见面是在1949年夏天的香港.
1949年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在厦门搞大屠***。尚大父亲的老部下帮助他秘密地只身逃到香港。后又几经艰难来到印度尼西亚。
李尚大1949年只身来到印尼干了什么呢?
印度尼西亚有许多他爸爸的朋友、老部下,受恩惠者要帮助他,他真诚地多谢这些阿伯、阿叔说:“让我先在印度尼西亚码头上混三两年吧!眼前我什么都不懂怎么做事情?”
于是在一个陈姓名人码头上找到一个扛生橡胶块的工作。每块生胶重108公斤,从这个地方的码头仓库里扛出来,过码头,上跳板,进船舱,入舱底,堆叠整齐:随船开出到另一个地方,再把生胶扛上肩膀,上船面,过跳板,到码头,进仓库,一块块码齐。苏门答腊、巨港、雅加达……真的足足玩命地干了3年。从苦力,提升工头到仓库管理,让老板发现了:“你是个大学生!你玩得还真像那么回事!”
“不是玩,是上学。”
“码头有什么好学?”
“它是本大辞典,大百科全书的第一页!我从码头学起……”
“你别走,我提升你,把好的位置给你……”
“我3年流汗吃苦不是为你,是为我自己。从今天起我要忙自己的事情了。”他微笑点头而别。
一开始在各岛跑些橡胶、咖啡、椰干散碎生意,越做越大,加进了木材厂、夹板厂、瓷砖厂、轧钢厂、酒店、房地产、石油……从1949年到他2008年逝世,60年过去了。
上头这一段话不到100字,读起来连气都不用换,可知道这是尚大忙碌一生的时间?
上世纪90年代(1994年),尚大兄邀我全家到印尼雅加达参加一个有点意思的聚会。科学家李远哲在美国柏克莱大学计划盖一幢化学大楼,需要1000万美元,想到印尼慷慨好义的李尚大,便去求他帮忙,果然一口答应。条件是大楼要用“陈嘉庚”的名字,也得到同意。于是尚大找了几位印尼富豪好友一起成就了这个善举。在印尼雅加达他的香格里拉酒店举行了一个盛大酒会,来了各界猛人。李远哲上台,尚大也上台,完成收受1000万美元支票的典礼。
尚大在祖国建厦大医学院,开办集美大学、厦门中山医学院心血管研究中心、蔡继琨音乐学院……
尚大安排先到印尼的儿子龙羽,在一两百公里直径的加里曼丹森林里搞开发,与蛇蝎猛兽蚊蚋朝夕相处。1966年去,1971年年底才让回来;然后上日本进早稻田大学商科、东京农大木材加工专业学习。川羽先在香港大楼建筑工地当泥水工人,然后才进树仁学院,后在林场、夹板厂从小工头干起。尚大对儿子们的安排,是先让他们受尽人世煎熬。
尚大兄一生到老无病痛,饭量很大,爱好运动,于2008年11月2日安睡中逝世于新加坡家中,足足活了89岁。
尚大兄!精彩!(节选自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李尚大》)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A.尚大被学校开除,却在码头苦干,把它当成一部大辞典来学习,由此可见社会比学校更能催人进步。
B.“有点意思的聚会”中“有点意思”是指慷慨好义的李尚大表现得举重若轻,有异于一般的富豪。
C.尚大对儿子们的安排,是先让他们受尽人世煎熬,这种不溺爱孩子的观念与以前他妈从不另给他开偏食有相通之处。
D.李尚大答应李远哲赞助盖一幢化学大楼,条件是大楼要用“陈嘉庚”的名字,这是因为陈嘉庚的名气更大。
E.本文作者与李尚大交情颇深,有兄弟之谊,故以轻松亲切调侃的语气来叙谈往事,而无一般的悼念亡人之文的沉痛,也不像一般的他传那样平实庄重。
2.作者感叹说“可知道这是尚大忙碌一生的时间?”对李尚大最辛劳最有成就的这段人生为什么却只用了不到100字的一段话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一生如何才能精彩?请结合本文内容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这个世界的音乐(节选)刘易斯·托马斯 ①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随着我们拥挤地生活在一起,我们的通讯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
- 2如图是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 ___,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
- 3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们要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十六届五中全会提
- 4将盛有一定浓度蔗糖溶液的透析袋口扎紧后浸于蒸馏水中,下图表示透析袋中蔗糖溶液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 5Geniuses amaze us,impress us and make us all a little jealou
- 6如图所示的两个转盘分别被均匀地分成3个和4个扇形,每个扇形上都标有一个实数.同时自由转动两个转盘,转盘停止后(若指针指在
- 7由乙烯推测丙烯(CH3CH=CH2)与溴水反应时,对反应产物的推测正确的是A.CH2BrCH2CH2BrB.CH3CHB
- 8 Will you drop in at my house this afternoon if _________?A.
- 9(10分)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使回收利用锂货源成为重要课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碳
- 10如图所示的圆锥摆中,摆球A、B在同一水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关于A、B球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1词语解释。1.富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呼啸 __________
- 2接受“电闪雷鸣”的感觉器官分别是( )A.视网膜、鼓膜B.角膜、鼓膜C.视网膜、耳蜗D.角膜、耳蜗
- 3俾斯麦之所以推行“铁血政策”,主要是基于哪一方面需要A.对沙皇俄国战争的需要B.打破欧洲均势的需要C.对奥地利和法国战争
- 4阅读理解。 Paul is a fourteen-year-old boy. His parents ar
- 5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质主要是( )A.无机盐B.淀粉C.水D.蛋白质
- 6已知数列{an}的各项分别为1,a+a2,a2+a3+a4,a3+a4+a5+a6,…,求{an}的前n项和Sn.
- 7火车长100m,从车头离桥头200m处由静止开始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桥长为150m.求:(1)整个火车
- 8下列节日属于伊斯兰教的有①复活节②开斋节③宰牲节④成道节[ ]A.①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
- 9命题“若”的否命题是_______.
- 10把一个图形上各点的横坐标都加上或减去一个正数a,则原图形向( ) 或向( )平移( ).把一个图形上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