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小题。渡头闲想施蛰存  ①乡间的小径把我引到这渡头来了。我该说它是古渡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似乎以古渡较有诗意,然而恐...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上海模拟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小题。渡头闲想
施蛰存
  ①乡间的小径把我引到这渡头来了。我该说它是古渡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似乎以古渡较有诗意,然而恐怕这个渡头未必古;倘若说是野渡呢,“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未尝不妙。无奈这里的渡船上明明有人,船也忙得没有横的工夫,喔,让我想来,还有什么形容渡头的现成字眼呢?虽然花工夫翻几部书,也许会搜索出一些来的,可是一个形容词又值得了几文钱!
  ②当我走到渡头时,在我前面的三个人都已经下了船。我立在岸上,看着这三个静静地站立在船中的渡客和把着橹的舟子。说不定这时候他们对于我的怀疑比我对于他们的更大,这是从舟子招呼我的语气中可以分明地听懂的:摆渡吗?——在没有回话之前,我先在自己心中照样问了一句,“摆渡吗?”于是我摇摇头。这摇摇头,在那舟子眼里,一定是以为我表示了并无摆渡之意,而实际上呢,我只是一种蒙蒙昧昧的不置可否的举动。
  ③何以不置可否?那是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这摆渡的意味。我知道在一刻之后,这渡船就会撑到对岸去的,船里的这些渡客也会在对岸上了岸,继续他们的行程。但我呢?我非但不知道对岸是什么地方,就连现在我伫立着的究竟是什么处所也全不熟悉。我将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呢?
  ④当我沉思的一刹那,已又有四五个乡人从田垄走来,相扶着下船。小小的渡船的两舷,已经贴着水面了。那舟子摇动着橹,发着轻柔的欸乃声,于是这渡船横流而去了。
  ⑤“容与乎中流”,“春水船如天上坐”,我以为通常的情形下,坐船是一种人生的逸趣,不管坐船的或撑船的是忙人抑是闲人,是快乐人抑是忧愁人,当他在这飘浮之际,我想他一定能有至少十分钟来欣赏这乘船的滋味的。可是我觉得这乘船的趣味却不足以描绘那些摆渡的客人们。
  ⑥你试回头一看那渡船上的情形怎样?渡船的行程是不自然的,它的橹自如一把截断江流的利剪。然而它又并不爽快地剪,它还得防备着拦腰而来的船头,因此只好曲曲折折地剪过去。那些渡客们既无风景可看,又无并行的船舶可以引为伴侣,而且更无那样闲逸的兴致。只因他们在下船的时候,心中就想到了上岸。他们乘船的观念,是无异于在岸上匆急地步行的——不,恐怕还更为严肃一些,你看他们各自静悄悄地鹄立着,即使是相识的同行者,也不再像在岸上步行时那样地谈笑自若了。
  ⑦至于那舟子呢?他的命运也不同于普通的舟子。他没有浮家泛宅的乐趣,却又必须每天生活于水上。他终日沉默地摇着橹,从此岸到彼岸地转运着一些匆急的旅人。“逝者如斯夫!”而他却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真是单调的生涯啊!
  ⑧我想,做渡船上的舟子的,必须是个头脑简单的人,或是乐天安命的人。我想起以前所见到过的许多摇渡船的,他们好像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也许他们并不觉得生涯之单调,他们并不嫌厌他们的职业。看他们漠不经心地等候着渡客,又漠不经心地摇着船到对岸去,又漠不经心地从船板底下取出一瓶酒来仰头饮着——是的,他们大多是喝酒的,这种对于生活的恬淡态度,真使如我这样为衣食而奔走的人觉得不可理解了。倘若他不是一个简单的白痴,就一定是一个善于处世的哲人;然而这两种人在外表上是本来没有什么差异的。
  ⑨现在,他已经从对岸渡了一船的客人回来了——回来?喔,我不知道这在他可算得是回来否?一左一右的欹侧着,这笨拙的渡船已经在渐渐地迫近了。我分明看见,那舟子老是望着我。我知道他不能了解我,也许更甚于我不能了解他。明明走到了渡口,却决无渡江之意,既然如此,那么独自匆急地踱到渡头来做什么呢?至于既非觅渡,又不回步,这样痴呆地立在岸上,又是什么用意呢?我想这喝饱了老酒的舟子恐怕未必会感觉到我因为正踟蹰于生命的江流的渡头,而不禁有单调之感吧。
  ⑩客人们一个个地上岸了。他们各人付给了渡资——并不交与舟子的手掌中,他们都很熟悉地把铜元放在船板上,兴奋地一跃上岸,继续各人的行程了。这使我偶然想起德国诗人乌兰的《渡头咏》?的末一节来:
    哦,船夫,拿去吧,
    我出三倍的摆渡钱。
    因为除了岸边的我,
    还有你所看不见的一双魂灵在我身边。喔!这样说来,或许每个人都负载着灵魂行路,做人的责任也太重得可怕了,四野苍茫,我真凛然于这出三倍渡船钱的客人身旁看不见的一双魂灵了。
  注释:乌兰,一般翻译为乌兰德,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许多诗歌及民谣有民间传说的风格。本诗描绘了一个人带着自己(以及友人)的灵魂摆渡的情形。
1.从全文看,第③段中“摆渡的意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写了通常情况下泛舟的“逸趣”,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⑦段与第⑨段末尾,作者都用了“单调”一词,但含义不同。
第⑦段的“单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⑨段的“单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从不知如何形容眼前的渡口入笔,开篇诙谐幽默又引人入胜。
B.第④段欸乃的桨声,既写眼前景况,又起到引出作者思绪的作用。
C.文章第②段与第⑨段相互照应,表达出作者恨无知音的沮丧之情。
D.第⑩小节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渡船上客人们的淳朴与诚信。
E.文章由渡口所见引发感慨,展现了一个文人苦闷迷茫的精神世界。
F.文章引用古诗文名句,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又丰富了文章内涵。
6.文章结尾引用了德国诗人乌兰的《渡头咏》,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生的方向。
2.将自己泛舟的感受与渡船上的人们感受进行对比,突出了渡船上人们为生计奔忙的无趣,表达了作者对于生计重压下的人生状况的不满。
3.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彷徨、惆怅、苦闷。
4.设问、反复。引发人们对舟子生存状态的思考。强调了作者对单调重复的人生的否定。
5.B、E
6.作者引用《渡头咏》,意在指出渡口不仅是路途中的渡口,更是人的灵魂的渡口,增强了作者因找不到人生方向的苦闷与沉重之感,深化了全文的主旨,增加了文学色彩,使内含更丰富。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小题。渡头闲想施蛰存  ①乡间的小径把我引到这渡头来了。我该说它是古渡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似乎以古渡较有诗意,然而恐】;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庐 山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1514 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到庐山,想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有谁在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记,一点在庐山的气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我的心里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少女,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这些令人厌倦,而混迹人群之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见。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 那黑的体积和压力时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 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存在。
  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在秋夜、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是个寂寞的人。
  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今也风范不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小,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谷去看,心觉不值。
  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1)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文最后一自然段”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读李翱文
欧阳修
  ①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②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感二鸟赋》,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韩愈之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之心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 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③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注】①疏:注释。②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又诧异李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神尧,指唐高祖李渊,他的谥号为“神尧皇帝”。③贱远:指职位低贱、被朝廷贬斥在远方的人。这里暗指范仲淹等。
1.第①段作者“始读翱《复性书》”后不以为然;“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后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读《幽怀赋》”后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2.阅读第②段,比较韩愈写《感二鸟赋》和李翱写《幽怀赋》“之心”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韩愈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翱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文写作特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借题发挥
B.以小见大
C.抑扬结合
D.对比映衬
4.宋代李涂说,欧阳修许多论及时政的文章“有‘呜呼’二字,固是世变可叹”。本文与《伶官传序》都有“呜呼”二字,请概述其所感叹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上海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 其典型代表是齐鲁文化) 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 文) 状元115 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 苏、浙、皖) 的状元数为78 名,占全国的67 .83 %。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到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2.8)(1)关于”,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江南文化特性是在与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及荆楚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B.南文化富有抗争性,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且逐渐占据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C.江作为一种诗性文化,在感性审美、现实诉求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层面得以体现。
D.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2)对“江南文化的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文化自明清时就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对中国近代与实业作出重大贡献。
B.江南文化特有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带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C.江南文化浸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当代先锋文学家们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D.江南文化培育出的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促使全国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江南文化圈先锋作家对文学的信仰源于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乡。
B.先锋作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且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同的反讽方式加以体现。
C.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受益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且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
D.厚重而精致的江南文化精神,不仅造就了江南先锋作家,也创造了中国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世界135个国家和地区将举办各种天文活动,主题是“探索我们的宇宙”。而我国,将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
  火星是与地球最为相似、且距离很近的行星。有科学家提出:火星是人类移民太空的未来家园。因此,近几十年来,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争先恐后地探索火星。2008年美国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凤凰”号,首次在火星极区着陆,寻找到一些水和生命存在的证据。2009年10月我国将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探索这颗神秘的“红色星球”。
  “萤火一号”携带仪器对火星和“火卫1”拍照,寻找火星水源和生命迹象。
  中俄联合火星探测项目副总设计师陈昌亚介绍说,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10月将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飞向火星。经过3.5亿公里的漫长飞行,预计在2010年8月抵达火星,并绕着火星探测。
  “萤火一号”主要携带8件仪器,包括两台摄像机、两台磁强计、离子探测包以及光学成像仪等。“萤火一号”将对火星和“火卫1”拍照,努力在火星上寻找水源,甚至是生命的迹象。此外,还有三项科学任务:探测火星的空间环境,探测研究火星表面水的消失机制,揭示类地行星的空间环境演化特征。
  火星每15至17年最接近地球,这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时机。此次选择在2010年8月抵达火星,正是基于这个目的,届时火星距离地球5600万公里。
  火星探测困难重重。近40年来,世界各国先后向火星发射了30多个探测器,2/3都以失败告终,因为火星上的一块石头或者一阵狂风,都有可能破坏掉原有的计划。
  陈昌亚表示,“萤火一号”的寿命暂定1年。它将遇到的最大挑战是7个长达8.8小时的火星阴影,由于“萤火一号”从太阳接受能量,因此在火星阴影中卫星必须进入休眠状态,等待火星阴影结束后重新启动。届时舱外温度是-200℃以下,过低的温度可能将“萤火一号”“冻死”。美国“凤凰”号探测器就在火星的严冬中被“冻死”。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萤火一号”防冻进行技术攻关。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争论已经持续了许多年。科学家们预测,像地球一样,火星在诞生之初曾拥有大量水。从1996年起,美国开始实施“火星生命计划”,即每隔26个月发射1至2个不载人火星探测器,以便最终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2002年3月,美国“奥德赛”火星探测器传回的数据表明,首次发现火星上有大量结冰的水。
  2011年,美国还将发射“火星科学试验室”火星车。这种新一代火星车约有一辆吉普车大小,可在60度的斜坡上正常行驶;将依靠核能来工作,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电力系统,取代目前火星车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这将大大增进行程和使用寿命,提高其开展实验活动的能力。新型火星车最引人注目的是用“空间起重机”登陆。“火星科学试验室”能对火星上的一些“死角”进行考察,进一步探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美国计划2014年之前带回第一批火星岩石和土壤标本,以确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随着“取样返回”任务的完成,“火星生命计划”也会宣告结束。此后,美国将为载人火星探索做各种准备,以期实现载人登陆火星。
1.下列对“萤火一号”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萤火一号”将对火星和“火卫1”拍照,努力在火星上寻找水源和生命的迹象。
B.“萤火一号”是将在2009年10月搭乘俄罗斯火箭起飞的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
C.揭示类地行星的空间环境演化特征是“萤火一号”将要完成的主要科学任务。
D.“萤火一号”携带有两台摄像机、两台磁强计、离子探测包以及其它多种仪器。
2.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08年,美国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凤凰号”,这个探测器首次在火星上寻找到一些水和生命存在的证据。
B.在火星阴影中“萤火一号”必须进入休眠状态,因为当舱外的温度为-200℃时,“萤火一号”会被“冻死”。
C.火星探测的一个难题,是火星的地表气候并不稳定,只要一块石头或者一阵狂风,就会破坏掉原有的计划。
D.1996年起,美国开始实施“火星生命计划”,发射不载人探测器,“取样返回”是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任务。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选择让“萤火一号”在2010年8月抵达火星,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最近时是5600万公里,最远时为3.5亿公里。
B.虽然火星阴影是个很大的挑战,但“凤凰”号探测器如果没有在火星的严冬中被“冻死”,现在一定还在火星上工作。
C.美国将发射的“火星科学试验室”火星车,性能较优越。它对一些火星“死角”的考察,可能会让我们有新的发现。
D.火星因被发现有水与生命存在的证据,并与地球最为相似,距离也很近,将成为第一个人类移民太空的未来家园。
题型:山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
肖凤
  (1)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 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异乎寻常地美丽。
  (2)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初读他的长篇巨著,还有他的自传等书,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他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人物刻画得那样栩栩如生。所以,每逢读完一本书,我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3)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地学习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关于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他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有良知的人称为“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
  (4)托尔斯泰固然有着文学的天才,创作了大量为全世界称道的不朽作品,被人们敬仰。但更重要的是他穷其一生的精力和智慧,一直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药方。他是世袭伯爵,衣食无忧,可是当他知道了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广大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之后,他就坐卧不安,想为劳苦大众改善生活困境。他苦苦地探索着,以至于在自己的家庭里,也坚持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亲手种菜,不再吃肉,他自己做靴子,令夫人做衣服,自己织地毯,自己做家具。他青年时代研究卢梭、伏尔泰的学说,晚年开始研究我国的老子和孔子。他研究外国哲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寻一种能够“造福于人世”,“促进人类的团结”的思想。他爱自己的同胞,也爱全人类,他的愿望是“真理必须战胜谬误”,他希望人人生活得快乐而幸福,他一直探寻着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可是没找到。他为无法让所有的俄国百姓摆脱苦难而倍感痛苦,以至于在82 岁的高龄还独自离开自己的庄园,要走到民间去。
  (5)正是他的智慧和爱心,使他成为了我青年时代最崇敬的作家。所以,当几年前,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俄罗斯,瞻仰托尔斯泰的故居,就成了我此行的主要目的。
  (6)在莫斯科,距离市中心不远处,有一条小街,名字就叫托尔斯泰街。其实,我最想去拜谒的地方,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托翁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逝世后也埋葬在那里,埋葬在他生前亲手种植的大树底下。我读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那篇优美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 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我,一个托尔斯泰的忠实读者,正是准备“怀着敬畏之情”去“朝拜”这处“尊严圣地”的。虽然这座坟墓“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但它却是“世间”一座最朴素,最令人尊敬,也是最美的坟墓。可是,陪着我们参观的俄国姑娘说那里离莫斯科太远了,交通不方便,只能陪着我们去莫斯科“市内”的托尔斯泰故居。我想,这样也可以吧,毕竟是托尔斯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7)当我走到了托尔斯泰街,来到了托尔斯泰故居的大门口时,我是怀着朝圣者的心态,走进它的大门的。
  (8)故居由两幢两层木制楼房和一座很大的后花园组成。托尔斯泰所以看中这所院子,就是因为喜欢它的后花园。花园里种满了玫瑰花、苹果树、梨树。花园尽头的高坡,是托翁经常伏案写作的地方;广阔的花园,是托翁有时骑马、有时骑自行车的休闲场所。托翁喜欢骑马,马房至今犹在。托家经常高朋满座,后花园也是文化艺术精英们聚会的露天沙龙。
  (9)我们来的这天,故居正在修缮。不过有一位精通托翁生平和创作活动的中年俄国女士当向导,我还是看见了许多珍贵的遗物。
  (10)托尔斯泰的书房,俭朴的书桌,他老年时站着写作用的木头架子,托翁亲手做成的皮靴和做皮靴的工具。生前骑过的一辆自行车,他70 高龄时开始学习骑自行车。书房里陈列着他的手稿,字迹娟秀,纸片已经发黄。列宾为《复活》画的插图原稿,装在玻璃镜框里,挂在墙上。托翁喜欢下象棋,他用过的棋盘和棋子,仍然摆在小桌子上。在从一层楼走上二层楼的过道里,挂着许多照片,他们都是托家的常客,其中有契可夫、高尔基、拉赫玛尼诺夫、夏里亚平等人。
  (11)我在那位中年女士的引领之下,走进了又走出了主楼与侧楼,然后走向后花园。我徘徊在这座非常幽深的后花园里,久久不愿意离去。我回味着多年来读过的那些托尔斯泰巨著,体会着这位老人对世界文明所作的贡献。我敬仰这样的人物,因为他有博大的“爱心”,他把全人类都当成自己的兄弟,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
(原载2009年1月14日《中华读报》,有删改)(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作者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请结合全文,分条叙述托尔斯泰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否有必要用大量的文字写到托尔斯泰的故乡和?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围绕表现托尔斯泰的,将各种叙述和描写托尔斯泰的有关材料串联在一起,体现了散文。
B.文章第2段描写托尔斯泰的肖像,抓住其面部特征,突出其,和鲁迅描写其笔下的祥林嫂的眼睛一样,通过眼睛来挖掘其命运和内心。
C.文章善于用过渡性的语言,如第3段和第5段等,推进层次内容的发展,承上启下,自然流畅。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正如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的坟墓一般。但在质朴的语言中,充满魅力和情感,饱含着对托尔斯泰及其精神品质的敬仰和赞美。
E.作者最想去拜谒的地方是托尔斯泰的故乡,但由于路程和交通等原因只能作罢。无奈之下只有在市内的故居参观,没想到有了意外的收获而不虚此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