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文化理论模型的建构是为了阐释文化的现实。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撕扯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里呢?面对这样一个大文化主题,梁漱溟指出,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西方文化的路向已“山穷水尽”,中国文化的路向正“柳暗花明”,中国文化将替代西方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第一,从经济上说,西方文化已露败相。虽然资本主义经济曾给人类带来过许多利益,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富悬殊,权力集中在资方,生产过剩,失业的恐慌等等,足见人们生活得太累、太苦、太空虚、太没有情义,这种不堪忍受的局面断不会长此延留。西方经济的危机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因为人类将从人对物质的问题的时代而转入人对人的问题的时代,由物质的不满足时代转入精神的不安宁时代,西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中国文化更适宜解决人和精神的问题,它的复兴理所当然。第二,从见解方面说,西方文化已出现了转向。以前,西方的心理学一直重理性。现在关注到了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它说明西方人两眼睛的视线与孔子两眼睛的视线渐渐相合。就进化论而言,以前西方文化只讲竞争本能论,现在出现了互助本能论,这与中国尚情毋我的文化视角渐渐重合。这都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必然复兴。
贺麟提出,应以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去吸收融化、超出、扬弃那外来的文化和以往的文化,不管时间之或古或今,不管地域之或中或西,只要一种文化能够启发我们的性灵,扩充我们的人格,发扬民族精神,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
尽管梁漱溟、贺麟主张保守和发展民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但他们却具有开放的心怀,在中国现实文化的选择和建构上,坚持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双向互动的原则,为今天的文化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人类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各自的独立性,但独立性不等于孤立性。尤其是今天,由于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闭起来,渗透融会是必然的趋势。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结合,是中华民族新文化再造的必由之路。(节选自柴文华《中国哲学史(现代部分)》有删改)
1.为什么说“西方文化的路向已“山穷水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生活得太累、太苦、太空虚、太没有情义,需要精神慰藉。
B.西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而不适宜于解决精神的问题。
C.中西文化在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和精神问题下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D.西方文化只讲竞争缺乏互助,缺少从尚情毋我的视角看待问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人类从解决物质的问题(求生存)到解决精神的问题(精神的不安宁)的需要。
B.西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所以适宜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人对物质的问题的时代。
C.中国文化更适宜解决人和精神的问题,所以适宜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的精神不安宁的时代。
D.传播媒介的现代化打破了文化封闭,使文化达到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以及民族新文化的再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粱漱溟认为西方文化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所以西方经济的危机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复兴。
B.贺麟的以自由主义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对待中外文化的文化观是具有开放意识的文化观。
C.梁漱溟从西方心理学关注到了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上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必然复兴。
D.在如何融会不同文化为我所用上,贺麟的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的看法比梁漱溟的更为实用。
答案
2.D
3.D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题。 文化理论模型的建构是为了阐释文化的现实。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撕扯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里呢?面对这样一个大文化主题】;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彭国华
如何评价于丹等人对《论语》的读解,坊间已多有议论,兹不具议。但由此联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 “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
作为在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谓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儒家经典,《论语》在成书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话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人民日报》2008年6月3日)
1.结合文意,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是因为侧重了考古学的路径。
B.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属于“历史传物”的范畴的作品,就是经典。
C.后世读者从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出发,在历史这个,就是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
D.经典产生的特定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
2.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B.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条路径,泾渭分明,不能互相融合,也不能彼此兼得。
C.读经典应强调”,注重”,决不能从读者自身的价值观出发。
D.随着,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越来越多。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暗淡。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申弓
小山村有一个卫生室,卫生室的主人是个中年汉子,叫什么来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那手绝技,那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到了他,已是第四代传人了。
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着那座低矮小瓦房。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村人也全都是住这种小瓦房的。
医生也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这样一来,小小的卫生室就门庭若市了。
不管怎么,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竟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方形或长形或矩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瓦片作笔,瓦片作纸,写出的号码倒也清晰可辨。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次顺序,不乱不弃。来的都是本村本乡,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往前插队。
医生的瓦片,成了小山村的次序规则,换到其他场合,人多了,村人也就提议,用瓦片,那就是排队了。
这方法挺好,这些年坚持下来,没有争拗,没有矛盾,小村人一团和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肚吃饭,病痛抓药,没有些丝的紊乱。
时代在发展。到了近年,小山村也通了公路。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 ,再转来右边的门,扶出另外一个人。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来人自然没有瓦片。坐在最外边的黎三盯那小车看了一眼。是来看病吗?是啊。不来看病跑这来干什么?
是的,不看病来这干什么,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根,塞到医生嘴上,随手“得”地打着火机伸过,不由你不抽。一口喷出来的白烟,使得整屋都香了起来。医生说,是啥烟,这么香?
香吗?那就留你慢慢抽。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上,告诉你,大中华,3元5角一根。啊?那可不敢要你的哟。
那算什么,我们来路远,先帮个忙,让我们看吧。医生稍作为难地看了看外边手持瓦片的村人。村人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
大概一刻钟,看好了,那人将一张大票留在桌上,说够了吗?要不了这么多,我找你。不用找了。说着便扶起男人往外走。外人走了,瓦片又恢复了正常。
过了几天,那车那人又来了。照样是不用瓦片,照样留下一包好烟,照样先看,照样是给了一张大钱。只是在走时,问医生要了这里的电话。
以后的日子,好几天没见那人那车来了。这天有人跑来叫医生到大队部去接电话。医生停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了去。好一会回来,跟村人说,真对不起,我有点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来。说着收拾东西,匆匆出门。村人便只好将手里的瓦片放下,反正也没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医生真的回来了,还是那辆贼黑贼黑的小车送回来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场了。大概又过了十来天,那辆贼黑贼黑的车又来了,是那个开车的单独来的。医生看看手拿瓦片的村人。虽然眼里掠过了一丝的内疚,还是上了那车一溜烟地走了。从此,医生十天半月也没回来一次,回来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现了一幢小洋楼,那是医生家的。
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风景,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文章有删节)
1.小说中“瓦片”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篇小说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鸟儿啁啾,晚有山雾缭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根,塞到医生嘴上,随手“得”地打着火机伸过,不由你不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手法是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你对村人斜视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成玉
(2)阳光不再蹦蹦跳跳,像顽皮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少年,一下子就有了心事。阳光开始为那些在秋天里哀愁着的人工作了,为他们摊开伤心的绿,晾晒着寂寞的红。
(3)其实天气还没变,一如往昔,艳阳高照,心却不知不觉间有了丝丝凉意。因为叶子落了,曾经的青春不复存在。流行歌曲里照旧挥霍着用之不竭的情感,但任凭沙哑的歌喉怎样声嘶力竭地挽留,青春都不再回头。你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清扫这满地狼藉。
(4)也有不知愁的叶儿们,它们调皮地打着旋儿,姿态优雅,把生命的结束当成一次惬意的旅行。
(5)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秋天的叶子。
(6)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但祖母并不悲伤,祖母的额头经常是金光闪闪,阳光喜欢在那里安营扎寨,那令人愉快的微笑常常使她的皱纹看起来像是在跳舞。
(7)在我的记忆里,祖母总是拿着扫把,试图把所有的哀怨清扫干净,只留给我们无忧无虑的鸟鸣。
(8)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检,把中意的握在手心。祖母喜欢收藏落叶,这个习惯终生未曾改变。这个习惯让我感觉到,祖母永远不会衰老。
(9)我在祖母的书里看到过那些落叶。祖母喜欢看书,她的书里总是夹着各种各样的落叶,仿佛是她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标记。每一段青春,都是一片叶子,那些青春的遗骸、无法言说的旧日时光,成了书签,丈量着一本书的里程,时刻提醒着你,哪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哪些情节需要重温。
(10)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父亲告诉我,祖父结婚一年后就从军了,再也没有回来。作为军烈属的祖母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然而却没有人可以安抚她内心的苦痛。祖母习惯在那些叶子上面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是哀婉的宋词。我想那是祖母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祖父吧。每年清明的时候,我就会看到祖母去祖父的坟前,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坟头,景象灿烂而华丽。这么多年,我没有见过祖母掉过一滴眼泪,但我知道,她的心就像是蓄了雨的云,轻轻的挤一下,就会泪雨滂沱,只是别人无法看见。祖母的眼泪,只居住在她自己的云里。
(11)不管天气的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把她的脊背压弯,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
(12)在那些叶子上写字的时候,祖母是小心翼翼的,仿佛怕碰坏了一份念想。写上了字的叶子,就如同被装上了灵魂,重新活了过来。我想只有祖母懂得那些落叶,也只有那些落叶懂得祖母,她们惺惺相惜,彼此嘘寒问暖。
(13)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替那些果实遮过阴凉、从枝头跌落、背井离乡的叶子。
(14)祖母在秋天的离世毫无征兆,只是那一天刮了很大的风,院子里的那棵老柳树稀里哗啦地掉落了所有的叶子。其实,也只有风能让叶子喘息或者感叹。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语。
(15)落叶也有遗言吗?在离开枝头的刹那,它和风都说了什么?谁听过它们交代的后事?
(16)那些齐刷刷掉落的叶子们,是去陪祖母了吗?
(17)我想,如果祖母是落叶,那么风一定是祖父。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缠绕不清的爱意。
(18)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
(19)落叶从不惊叫,哪怕你踩到它的脊背。不像雪,不论你走得多轻,它们都会在你的脚下呻吟,仿佛踩碎了它们的骨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难,她都只是去和风窃窃私语。
(20)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请好好生活,各自珍重!”
(选自2009年《读者》第6期,有删节)
A.文章开头部分,作者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秋景图,其意图主要是为了表达秋天之美和作者对秋的向往之情。
B.“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检,把中意的握在手心”一句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祖母对落叶的无比珍惜。
C.文章第四自然段写“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同时又说“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可见祖母的笑是苦涩而痛楚的。
D.文章以抒情为主要手段,赞美祖母如同秋叶一般,“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同时也表达了对祖母的怀念之情。
E.文章第十七段把祖母喻为“落叶”,把祖父喻为“风”,旨在说明祖父祖母之间浓厚的情感,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2.文中两次写到,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把祖母比作”,从全文看,祖母与落叶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你又是如何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一定可以想象,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
会问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为止没有 人拿得出完满的答案。为什么英国人的飞机愈造愈大,愈造愈精,同时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为什么每天花几百万打仗,却拿不出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艺术家或穷人?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有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哦,人为什么这么疯?
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不然,许多人民和民族早就起来反叛了!人心里有一股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苦心建设、培养和种植起来的一切都会被砍倒、摧毁,然后又从头来过!
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 险和浪漫,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我已下定决心要过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人生,不想以后变成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我在这里的经验,是一个有趣人生的一个好开头。碰到最危险的时刻,我都必须往它们幽默的一面看,并且笑一笑,理由——唯一的理由——就在这里。
我年轻,有许多尚未发现的特质;我年轻又坚强,正活在一场大探险里;我正在这探险过程之中,不能因为没有什么好玩的事而只顾整天唉声叹气!我有很多福分:幸福、愉快的性情,以及力量。每天我都感觉到自己在成熟,我感觉到解放正在临近,我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和周遭人的善良。每天我都想,这是一场多么迷人有趣的探险!有此种种,我为什么要绝望?
安妮敬上
1.在十四岁少女安妮的眼中,战争是什么?安妮见解的独到,反映了她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妮“碰到最危险的时刻”“都必须往它们幽默的一面看,并且笑一笑”,她这样做的“唯一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日记,尤其是日记最后一段,可以看出安妮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访安妮故居
车吉心
安妮·弗兰克姑娘是一个美丽的才女,但她短暂的一生并不幸运,很少幸福,她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少女花季的童真烂漫的人生幸福,就早早地与苦难、不幸结下了不解之缘。
是的,安妮也曾经有过几年幸福的童年生活,那还是她很小很小的时候。
安妮1929年6月12日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父亲奥托·弗兰克手握一家公司总经理的重权,母亲门当户对,身居富家闺秀。此时,童真烂漫的安妮,朝夕幸福地荡漾在父母亲手筑起的爱河之中,当她年龄稍长,背上书包、跨进校门之后,迎接小安妮的依然是老师的关怀、同学少年的宠爱,小安妮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地天天在欢笑中长大。
但是,清晨的晴天不是全日的晴天,童年的幸福并非是终生的幸福。就在安妮刚刚吹灭四支蜡烛,祝福生日的歌声刚刚落地不久,她,可怜的小安妮的命运开始迈入了不幸与苦难的人生旅程。这一年,祖国的上空平地卷起了一股震撼世界的黑色云团,狂人、恶人、罪人希特勒鬼使神差地登上了德国的政治舞台,随即罪恶的“排犹”浪潮席卷了全国上下。惊恐迷惘的小安妮偎依在犹太出身的父亲的身边,裹挟在逃亡潮流中,举家迁居到邻国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暂避凶险。
可是,时局的进一步恶化,使小安妮一家仅仅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就又一次面临新的痛苦的生与死的抉择——荷兰沦陷,被德军占领,安妮一家被勒令立即出境。此时此刻欧洲已是炮火连天,战火弥漫。何处是安生之处, 哪里有立身之地?
走投无路的奥托·弗兰克毅然决定,不再逃亡,全家立即藏进自己营业楼上的附属建筑阁楼“密室”中,因为这里面对运河,地处偏僻,阁楼 深藏,不易被发现。可爱、可怜的13岁的小安妮就这样拉着父母那颤抖的双手,与姐姐等八人偷偷地爬进了“密室”,开始了她刻骨铭心的两年零八个月的“黑人”生涯,开始踏入了她人生苦旅的最后驿站。
走进了黑暗的阁楼,开始过上了担惊受怕的生活,听着窗外莺歌鸟语、水响风吟的奏鸣声,天真烂漫的小安妮多怀念往日那自由自在的生活啊,多珍惜昔日那童年好友的真情厚谊啊!
小安妮想念逝去的生活,小安妮怀念生活中的朋友,但最令她无穷回味的还是自己刚刚度过的生日。
小安妮13岁花季的生日还是在密室外度过的,那天是6月12日,星期五,时钟刚刚敲过六下,日思夜盼的小安妮就再也睡不着了,因为今天是她的人 生又一个难以忘怀的生日。尽管荷兰沦陷,时局危急,但慈父爱母还是在命运难卜之际,张开了久违的笑脸,尽其所能为安妮举办了个简朴但又情深意长的生日庆典。天真的小安妮在亲人送来的诸多生日礼物中,唯一珍爱的竟是后来伴她走完生命最后一息的粉红色格子布面的日记本。这难道是命运,还是巧合?一个月后,小安妮就带着这心爱的日记本和家人一块躲进了这座昏暗的密室。
蜗居于密室的小安妮,为了防止被外人发现,为了保全八条活生生的生命,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不能点灯照明,更不能玩耍交友,他们必须立即对外抹杀自己的存在。暗无天日的密室生活,日复一日的无尽的期盼,对正是活泼好动年龄的安妮来说,简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人间地狱,压抑、寂寞、苦闷和深深的忧郁像瘟疫一样紧紧叮咬着安妮幼嫩的心灵。可是,坚毅懂事的小安妮,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着生与死的考验,面对着难以预料的种种折磨,她没有陷入长辈们日甚一日的长吁短叹和争执埋怨之中,而是勇敢坚强地捧出她心爱的日记本,饱蘸着少女纯洁滚烫的热血,夜以继日地挥笔写着自己的心声,自己的苦乐,自己的憧憬……
多才多情的安妮,在屈居密室的近千个日日夜夜里,思索着人生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憧憬着未来和希望。她用少女的双眼,审视人生,审视自己,她以惊人的毅力和才华,记录着生命。记录着命运,呕心沥血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日记,朴实无华地真实记录了她的孤独和恐惧,表达了她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福。这里记录的一句句、一行行、一篇篇是十几岁少女心灵深处的呼唤,是发自肺腑的呐喊,是血与泪的控诉!
她多么渴望长大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用自己灵巧的笔触讴歌人类的光明、进步和幸福,鞭笞恶棍暴徒们的凶残和罪恶;她多么渴望长大成为一名著名的歌星,用自己甜美的歌喉驱散人 间一切乌云浊气,让金色的阳光洒满人间大地;她多么渴望长大成人,做一个靓丽的新娘,与室友彼得相亲相爱,比翼双飞,同享人间之乐;她多么渴望早早结束这罪恶的战争,消灭民族歧视,世界和平共处,团结共进,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犹太人,当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儿女……
她渴望早早走出密室,追寻逝去的自由,每到夜深人静之际,便迫不及待地爬起来偷偷收听广播,期盼着解放的盟军早早兵临城下;她渴望着快快长大,她曾在父亲的房门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笔痕,记录着她增长的高度。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就像一只被折去翅膀的小鸟,在一片黑暗中飞翔,却碰在了囚禁她的笼子上。”
但是呵,法西斯给予这位苦 苦求生的可怜的小安妮的时间不多了,德寇已经高高地举起了滴血的屠刀。在安妮写完最后一则日记的八个月之后,在即将迎来二战胜利的曙光前夕,小安妮却悲惨地倒在德寇集中营的尸体中,永远,永远地告别了亲爱的父母,告别了日夜厮守的密室,告别了罪恶的世界。多可爱的姑娘,多可怜的孩子,你何罪之有,你何该如此命运?你没有害人,却被人害。你没有来得及享受人生的幸福欢乐,却遭受了人间一切劫难不幸,你没来得及实现自己的种种夙愿,就惨死在了罪人的魔掌中。你一定还有许多要诉说的话,但又能给谁说?你一定还有许多要做的事,但你又怎么去做呢?你还有许多要思索的问题,但思考了又将如何?安妮,亲爱的姑娘,你是一个遭受迫害的灵魂,你是一个被惊恐笼罩的女孩。
安妮,可爱的姑娘,你是不幸的,但你又是幸运的,你用自己心灵撰写的《安妮日记》已经出版,终于实现了你密室中的深深夙愿。它已经在数十个国家的人民中阅读传诵,每年又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万人在你的密室小屋参观礼拜。你响亮的名字代表了人性、人权、民主的觉醒。你的光辉形象,为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作出了最恰当的注解。你的不朽著作,为和平进步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呼唤,成为了人类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安妮,你是一位可亲可爱的天才少女,你是一位用灵魂的笔与德寇搏杀的伟大战士。
安妮,你不是曾在1944年4月5日的日记中这样写过吗——“ 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安妮,尽管你只生存了短短的16个刀风剑雨的岁月,但你是伟大的,不朽的。你如愿以偿,你没有死,你还活着,你继续活在我们的心中。
1.文中作者说“清晨的晴天不是全日的晴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怜的13岁的小安妮就这样拉着父母那颤抖的双手,与姐姐等八人偷偷地爬进了‘密室’,开始了她刻骨铭心的两年零八个月的‘黑人’生涯”中“黑人”二字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安妮“是不幸的,但你又是幸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 处用了拟人、对比、排比等手法,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对安妮的尊敬,很具感染力。
B.文章第一段作者通过“迈步穿过”“轻轻走进”“推开”“钻过”“扶着”等动词,引领读者跟随着他走进了安妮故居,走进了安妮姑娘的故事中。
C.“你一定还有许多要诉说的话,但又能给谁说?你一定还有许多要做的事,但你又怎么去做呢?你还有许多要思索的问题,但思考了又将如何?”作者通过一长串的排比写出了对安妮苦难命运的同情以及对法西斯的痛恨。
D.文章先写安妮幸福的童年生活,目的在于和后文中安妮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法西斯的罪恶。
最新试题
- 1今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60周年。60年来,人民治理黄河事业成就辉煌,但黄河的治理开发仍然任重道远。温家宝总理指
- 2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自转中心是地轴B.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C.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D.地
- 3某工厂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较多的Cu2+和少量的Na+。为了减少污染并变废为宝,工厂计划从该废水中回收硫酸
- 4我国地壳最厚处在 (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C.云贵高原D.黄土高原
- 5地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重物,用力F向上提它,力F的变化将引起物体加速度的变化.已知物体的加速度a随力F变化的函数图像如图
- 6如图,甲开车从龙岗到南山,假设一定要经过布吉,已知从龙岗到布吉有三条路可选择,从布吉到南山有两条路可选择,甲共有( )
- 7选择括号内恰当的单词或词组填入空白处,使句意完整、正确。(5分)小题1:Are you going to
- 8已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且在上是增函数,则下列结论:①若且,则;②若,则;③若方程内恰有四个不同的解,则。其中正确
- 9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与电动势为E的直流电源(内阻不计)连接下极板接地,一带电油滴位于电容器中的P点且恰好处于平衡状态。
- 10司机驾车正以72km/h的速度行驶,发现前方50m处有一障碍物,司机立刻采取制动措施,使车辆做匀减速运动,恰好能避免事故
热门考点
- 1化简:3a3﹣﹝﹣5a2+3(a3+a2﹣)+4﹞+3=( ).
- 2(-4)+(-3)-(-2)-(+1)省略括号的形式是______.
- 3(a-2b-1)-3•(2ab2)-2.
- 4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分别为,,若,则( )A.B.C.D.
- 5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 )A.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B.“师夷长技以制夷”C.介绍西方教育思想D.阐述“微积分“的
- 6【题文】下图为“凤舞九天’:展览中出土于湖北的一套东周时期的“9鼎8簋”,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状况,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于
- 72010年我们仍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回答1~2题。1、在我国,解决就业问题之所以是一项极为艰巨
- 8函数,其中,若动直线与函数的图像有三个不同的交点,它们的横坐标分别为,则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在横线处填写其最大值;若
- 9热岛效应是城市化带来的最明显的环境特征之一。下图为北京地区2007~2010年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值(℃)随时间变化的等值线
- 10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是[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C.《共产党宣言》D.《人权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