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的题。俯向大地的身影许俊文  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
题目
题型:广东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的题。俯向大地的身影
许俊文
  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
  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右手握着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起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过压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着土地的血脉。
  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乎更近了……(选自《散文》2008年第9期,有删改)
1.结合文意,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母亲形象。试选取其中的两种手法,对母亲形象的刻画作简单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作是“一座丰富的矿藏”,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自己很少写母亲是担心写不好,突出母亲的朴实深厚。(意思对即可)
2.文章最后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从结构上看,照应了文章的题目《俯向大地的身影》和第三段有关母亲背影的描写;从情感上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爱与赞美,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① 通过正面描写展现母亲形象。A.第三段中,正面描写了母亲翻地、捡拾的动作,展现了一个纯朴、嗜粮如命的劳动者形象。B.第三段中“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及第五段中“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等肖像描写,都形象地突出母亲的辛劳与纯朴。
  ② 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第三段中“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第五段中母亲生病后父亲的唠叨,都写出了家人的心疼,侧面烘托出母亲的惜粮如命,顾家。
  ③ 通过细节描写的点染。第三段中“举起,落下,举起,落下”的小锄头,母亲发现我后却站不起来的细节刻画写出了母亲细心翻地、捡拾的辛劳。(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的题。俯向大地的身影许俊文  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如凯罗(Gottfried  Keller)《晚歌》(Abendlied)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 (Fensterlein),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升到嘴边。我们跟戴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对,就是为此。据爱克曼(Eckermann)记一八三○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 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镇天镇夜不关的。(节选自钱钟书《窗》)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透过眼睛,我们可以看见外面世界,别人也可以看见我们的内心,眼睛就像灵魂的窗户。
B.戴黑眼镜的人,仿佛戴着假面具,总会使得与他谈话的人觉得捉摸不住他本人的用意。
C.窗户让里面人看出去,也让外面人看进来,因此所有人都喜欢用窗帘子来保障其私生活。
D.不张开眼睛也能看见外界的景象,人有时要抛开人声物态的影响,自由、安静地探求。
2.下列说法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B.“围春风”犹言“春风围”,人在屏风内,而屏风又在春风中,障风而正为风裹也。
C.看过春天关上窗子,心灵中便可浮现出经过你理解过的、加工过的、修补过的自然风景。
D.我做诗往往成于初得某种感触之时,而无法用想象装成那些模糊影响的轮廓,表诸文字。
3.“同样只说了一半”,“一半”具体指什么?从文意看,另“一半”又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结合整个文段意思,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关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张洁
  现在想起来,仿佛已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常梦见我在溜冰场上大显神通,像陀螺般的旋转,像流星般的飞驰,像燕子掠水般的滑翔。我也梦见过在海浪里嬉戏,跃上浪尖,纵入浪谷。其实我既不会滑冰也不会游泳。我甚至连海也没有见过,而且那个时候我连冰鞋也买不起一双。我还梦见过我既是我自己又不是我自己,我是那样的端庄妩媚,仪态万方,完全不像现实生活中那样畏瑟、灰暗……在梦里,我扮演过多少在我醒时渴望着的美好角色,做出过许许多多毕竟是异想天开的事情。
  前些日子,我梦见我重又回到少年时代生长过的地方。那山坳、那流水、那树林,宛如我曾爱过的一样。可是,当我张开双臂,扑进那树林里去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不认识它了。
  树木都已长大,再也找不到儿时的痕迹。而那一棵树呢?大概也早已被人砍伐。当然,谁也不会留心我曾在那上面刻过自己的名字。除了我自己,那名字对谁也没有意义。我怅然地在那树林里徘徊,用手掌抚摸着每一棵树的树干,懊悔着自己曾被那许多微不足道的理由所羁绊,而在这样久的时间里,丢失了我曾爱过的这山坳、这流水、这树木……我还能追捕回来这许多年里所丢失的欢乐吗?
  我喃喃的对那树林低语:看看我,还认得我吗?我是大雁啊!原谅我过了这许多年才飞回来看你,尽管我已经没有多少力气,尽管我翅膀上那些曾经美丽的翎羽已经所剩无几,可我毕竟带着一棵从未忘怀的心回来了!
  风儿刮起来了,所有的树木全都摇曳着它们的枝丫。树叶儿飒飒的响起来了,我听懂了它们的絮语:不,我们不认识你,你不是大雁,必不是她!她不是这样长满皱纹的,她的心上也不是这样落满尘埃的!
  啊,岁月和生活就是这样的改变了它们和我,我们不再互相认识了。
  我感到累极了。我能不累吗?真的,我早已不是那头蹦蹦跳跳的小山羊。于是,长叹一声,我躺在长满野草的山坡上。
  变幻的云朵,悠悠的从我的头上飘过。我重又看见,在童年的幻觉中出现过的神话:骏马拖着的彩车,飘飘欲仙的美女,富丽堂皇的宫殿……我的心突然变得甜蜜,在那云朵里,我好像看见了童年时代的自己,那曾是可爱的小姑娘,光着脚丫,吧嗒、吧嗒的像我跑来,带着用毛笔勾画的眼镜,还有毛笔勾画的皱纹和胡须,张开没有门牙的嘴巴,嘎嘎地笑着,并且对我说:“你这傻老太婆,为什么要找我呢?我并没有离开你,我一直住在你心里。不然,你何 以有一颗儿童的心呢?”
  天哪!天哪!毕竟还有人认得我啊!
  她笑着,从我的身旁飞快地跑过。跳过小溪,跑进树林里去。浅蓝色的衣裙在树干后面闪动着,留下了一路天真的笑声。我紧紧的追赶着她,任凭树枝抽打着我的脸颊,灌木丛刮破我的衣衫,可我无论如何也追不上她。笑声渐渐地远去了,树林里重又恢复了沉寂。
  久已不见、温存的泪水,涌上了我那干枯的双眼。我哭了。我以为那不过是梦,可是等我醒来,我的枕头却真的湿了片,我再也睡不着了。我在想,我曾有过许多虚妄的梦,但我为什么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呢?我想追求的究竟又是什么呢!我忽然醒悟:我最想留住的,还是那永远没有长大、永远没有变老的心啊!只有它,才使我的心里永远充满了诚挚和热爱!只有它,才使我从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里,不止一千次地得到重生!(1979年12月)
1.文中描写了“童年的梦”、“中年的梦”和“梦中的梦”,分别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常梦见我在溜冰场上大显神通,像陀螺般的旋转,像流星般的飞驰,像燕子掠水般的滑翔。”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写出本文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题。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1)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2)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3)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4)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5)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6)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7)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8)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9)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10)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会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11)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12)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①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作者说“在打你的同时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试分析作者打孩子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秦牧《菱角的喜剧》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如果加上个别变异者,说不定偶然还有几个一个角和五个角的。但即使如此,“菱角家族”还应该 算是最简单不过的。生物学书籍告诉我们,像蝗虫、蝴蝶……这一类昆虫,都各各有两千种左右。区别于其它的生物,它们有许多的“同”,因此它们构成一个家族,然而在“同”中它们又有许多的“异”。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
  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搞化学的人告诉我们,碳水化合物有几千种。搞物理的人告诉我们,同一种元素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有千奇百怪的形态。医生会告诉我们,人的体质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有些患“过敏症”的人喝一杯咖啡就要死要活,有些人装一肚子咖啡却仍 旧可以酣然大睡。有些人牙齿不 够一般人的二十八枚,个别的人却可以长出三十六枚……。我的天 !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
  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因为它们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
  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有一次我在田里跟一群农民一起劳动。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多数的农民都说一定要下大雨了,但有一个农民笑嘻嘻说绝对没有雨。过不了一会,果然又是丽日当空,一点雨意也没有了。大家问那农民这是什么道理。他说那个时候吹那种风就不会有雨,而且昆虫的活动他看来也没有异样。其他的农民只掌握一个“黑云”的条件,这农民却掌握了“黑云、风势、昆虫动态”等等条件,他除一般性之外更掌握了特殊性、复杂性,因此他胜利了。
  只知道一般道 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有些好种 子,对甲地是良种,但是在乙地的土壤、风力等等条件下,却变成劣种。有些地方山洞可以养猪,但另一些地方山洞养猪却总是失败,原因是泥质、湿度等等不同的缘故。不掌握具体条件,就一定要倒霉。这真是灵验极了的事情。
  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深入实践、多方听取意见,肯定自己有所不知随时随处努力求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它的特殊性……,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这“捞什子”——简单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常把人害得好苦呵! 
1.“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这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节选部分来看,如何理解文章标题《菱角的喜剧》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城里的月光把你照亮
李  晓
  (1)在我家楼下街对面,有一家乡下夫妻经营的夜市小卖铺。
  (2)他们的女儿,今年刚刚考上重点大学。夫妻俩便把农田交给亲戚耕种,在城里租了房 ,靠经营这街边小摊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3)同他们渐渐熟了,每次去小吃摊,那男的只要有空,便会开一瓶啤酒,同我喝上一杯,亲热地聊上几句家常话。从他的话语里 ,我能感受到,一个乡下人步履蹒跚地来到城里,通过自己的辛劳谋得衣食后的幸福和满足。特别是谈到他们争气的女儿,两口子荡漾出开怀的笑。有一次我在他们的笑声中抬起头,突然发现,两口子的夫妻相竟越来越重叠吻合了。
  (4)每当这个城市在深夜里响起一片呼噜声时,我就会想起他们才收拾好摊子,挑起担担儿,在昏黄的街灯下,踏着歪歪斜斜的影子,一身疲惫地回到他们那蜗牛般小小的家。在深夜,有时候我因为写作晚睡,我会习惯性地推窗,伸出头去看街对面一片小小的灯火,心窝子里就会浸透一片湿润。多好的一对夫妻啊,他们还常常从乡下给我捎回一个长得憨憨的冬瓜、一块熏得油亮的腊肉、几节沾着泥土的藕,这些乡间的食物总会让我把故乡一次一次迁移到心里,在城里不再会有一颗漂泊的心。
  (5)去年中秋之夜,当城里上空朦胧的月光轻洒在这小吃摊上时,小偷突然闯进了他们的家,夫妻俩辛辛苦苦攒下的一万三千块钱被小偷一卷而走了。当他们挑着担子在那个中秋的凌晨回到家,男人去抽屉里找牙膏时,才发现抽屉里的钱一下就没了影儿。
  (6)中秋过后,我从外地出差归来,才知道了这件事。我坐在他们的小吃摊上时,夫妻俩几乎是轻描淡写地说出了这件事情,要知道,那是他们熬更守夜的收入啊。那男的轻轻呷了一口酒对我说,哎,说不定他家里也是要急用没办法,是他的老母亲生病需要钱吗。他说这话的时候,像是在自言自语。那女的对我说,只要女儿考上大学,天大的事,睡一觉就好了。一说完,她咧嘴一笑。那天夜晚,我一直陪伴着他们聊天到收摊,直到看 着他们夫妻俩挑着担子消失在小巷的尽头。此时已是子夜,月已踱至西天,这一片月光,突然把我一直灰暗的心空照亮
  (7)回到家,我打开电脑,在窗前的月光中静静地听许美静《城里的月光》:“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子夜轻飘的歌声中,我眼前的月光中腾起一片白雾。
  (8)在一双磨炼得很世俗的眼睛里,这样的一片月光常常被我们怀疑,忽视,看出破绽。然而,这一对在城里如蚁生活的夫妻,他们一直生活在美好的月光下,即使天空中没有月光,那月光也会流淌在他们世俗的生活中,把世俗的生活照亮,把他们那不易被察觉的平淡幸福和小小梦想照亮了。(选自《中山日报》2011年9月10日)
1、请分析下列两句中关于月光描写的作用。
(1)去年中秋之夜,当城里上空朦胧的月光轻洒在这小吃摊上时,小偷突然闯进了他们的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已是子夜,月已踱至西天,这一片月光,突然把我一直灰暗的心空照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本文标题中的“月光”有什么象征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