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文坛充斥“笔盈盈”许朝军  近年来,中国文坛频频发生抄袭事件,自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之后,又陆续揭露出...
题目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文坛充斥“笔盈盈
许朝军
  近年来,中国文坛频频发生抄袭事件,自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之后,又陆续揭露出海默的《中国城市批判》抄袭易中天的《读城记》,河南省原作协主席张宇的小说《蚂蚁》抄袭夏泊的《离散的音符》……曾推出薇薇比《寻找前世之旅》的博弈中天老总孙业钦接受采访时提到,据他估计,国内80%的网络作家都有抄袭的现象。 
  针对文坛频发的抄袭现象,目前读者已经发明出一个形容抄袭的新词“笔盈盈”。据悉,“笔盈盈”是网友们在搜索薇薇比的抄袭证据时,无意中发现在一篇中学生的作文里,错将“笑盈盟地竞相怒放”打成了“笔盈盈地竞相怒放”,此后,这句话竟被许多的人照抄了。网友查证发现,在《女娲神石》、《琴怡馆》等至少8部作品中均有“笔盈盈地竞相怒放”这样的字句,至此,“笔盈盈”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词,用来讽刺那些抄袭者在拷贝之后,连错别字也一并拷贝进作品中而不动一点脑筋的行为。
  本应是最能体现创作力和生产力的文坛,竟然大量充斥类似“笔盈盈”这样的抄袭现象,这不能不让喜欢文化和文学作品的人大倒胃口。一旦文坛上“笔盈盈”泛滥开来,其恶劣的后果就是文学创作和创新不再被重视,而抄袭和吃现成的则成为一种流行恶习。与创作的呕心沥血和殚精竭虑相比,这种信手拿来再加上不怎么费心思的“创作”行为,不仅不用付出应有的心血和汗水,而且在经济和名誉等方面能够得到大收获。文坛“笔盈盈”的抄袭行为是对创作者个人权益的恶意践踏和对别人创作成果的巧取豪夺。倘若这种畸变发展成为一种风气,对于那些辛勤创作者而言,更是一种刺激性的腐蚀剂,那么最终毁掉的则是文坛的科学繁荣,毁掉的将是文化的健康发展。
  文坛充斥“笔盈盈”抄袭现象,很大程度与目前国内文坛普遍存在一种维权难的问题分不开。不少作家的作品刚一面世,就被一些“剽客”瞄上,即便是创作者这边有确凿的证据,但“剽客”那边却与出版方一起互相推卸责任,甚而采用“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无所顾忌态度。倘若维权进入司法程序,又遭遇举证难、花费精力多、维权成本高、诉讼对象难以确定、审理过程复杂等难题,也常常使维权者望而却步。特别是目前有关法律对抄袭、剽窃者一般只采取道歉、赔偿、停止销售作品等处罚措施,却没有对出版者连带责任的追究机制,因此,抄袭者即便被揭发也仅付出较小的经济代价,这更让抄袭者肆无忌惮。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文坛必然是独创占据主流的文坛,一个繁荣的文化市场必然是正气战胜抄袭等不正之风的市场;而检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成果的标志,也往往是创作的精品而不是那些畸形的“笔盈盈”。所以,面对文坛充斥“笔盈盈”抄袭现象,我们有必要高擎打假大旗,向“笔盈盈”恶劣行为开刀。(节选自2009年2月28日《中国教育报》,有改动)
1.下列有关“笔盈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将“笑盈盈”一词误写成“笔盈盈”,那些不动脑筋的抄袭者就原封不动 地将错别字一并拷贝进作品中。
B.“笔盈盈地竞相怒放”一句被许多人照抄后,“笔盈盈”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词。
C. 针对文坛频发的抄袭现象,读者发明出一个新词——“笔盈盈”,用来讽刺那 些“剽客”的不正当行为。
D. 有人估计,国内大部分网络作家都有“笔盈盈”现象,长此以往,将毁掉文坛 的科学繁荣和文化的健康发展。
2.对文中第五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拥有富有生命力的文坛和繁荣的文化市场的主要因素是:独创占据主流,正气战胜抄袭等不正之风。
B. 如果出现繁荣的文化市场,那么一定是正气占据了市场;如果是不正之风占据了市场,那么文化市场将可能不健康。    
C. 文坛“笔盈盈”的抄袋行为是对创作者个人权益的恶意践踏和对别人创作成果的巧取豪夺,直接导致文坛缺少生命力,文化得不到健康发展。
D. 我们有必要高擎打假大旗,向“笔盈盈”恶劣行为开刀,绝不能让它占据文坛主流,威胁文化市场。
3.下列选项不属于“笔盈盈”抄袭现象存在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目前国内文坛普遍存在一种维权难的问题,又遭遇各种法律上的困惑,使得维权者望而却步。
B. 不少作家的作品刚一面世,就被一些“剽客”瞄上,“剽客”与出版方抱着无所顾忌的态度。
C. 那些抄袭者肆无忌惮地抄袭,对于辛勤的创作者来说是一种刺激性的腐蚀剂,并带给创作者深深的伤害。
D. 目前有关法律对抄袭、剽窃者一般只采取道歉、赔偿、停止销售作品等处罚措施,惩罚力度不够。
答案
B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文坛充斥“笔盈盈”许朝军  近年来,中国文坛频频发生抄袭事件,自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之后,又陆续揭露出】;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回答什么是中华诗歌的精神,然后还要回答,这种精神有没有拓展和变化的问题。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初思维特质的歌咏;看到的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年不变的教化工具,即便屡屡出现反抗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则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古代中国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但这个诞生的过程却至今都不能说已经结束。就仿佛唐代以后的近体之变,相对于汉魏乐府及更早的诗歌,是又一次诗体的自觉。“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涣散为七零八落的长短句,没有了任何抑扬抗坠、顿挫起伏,所谓“内在节奏”的形成也并无章法,诗人们只是率性而为。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起初的精神动因——与呼唤民主、科学、自由,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吁求健康国民性等“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在诗歌中不仅未见光大,反而屡被强强的战祸与社会的癫狂所压制干扰,及至消弭不见了。
  离开人的尺度,离开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就会导致精神要素的稀缺,导致精神探求的迷失、停滞。精神的东西不能继续拓展和变化,主观性的内容不见发育成长,对“人”的认知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帮助,“新诗”要么成为新的载道工具、宣传工具,要么只能作茧自缚,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最容易成为新的文化僵尸。百年闻,扔掉了旧式枷锁的新诗人们,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而已。——节选自殷实《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
1.下面关于“新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诗”作为一种自由体的诗歌,其实就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   
B.新诗没有建设新的体制,而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又遭到破坏。这也是造成诗歌脱离读者大众的一个原因。   
C.新诗诞生以来,那些与“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就未在新诗中出现过。   
D.新诗因为离开了人的尺度,离开了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最后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成为新的文化僵尸。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这在认识上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   
B.古代中国的诗歌,虽然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因为缺少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缺少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所以影响了后来诗歌的传承和发展。   
C.在诗歌的形式上,唐宋时期达到了诗歌发展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唐代出现的近体之变,对于汉魏乐府及更早的诗歌来说,是又一次诗体的自觉。   
D.因为白话文运动使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抹去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所以它的功劳也许可以说等同于戊戌变法。     
3.最后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新诗人们扔掉了“旧式枷锁”而又仍旧是“破衣烂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故园春
柯灵
  故乡的三月,是田园诗中最美的段落。
  桃花笑靥迎人,在溪边山脚,屋前篱落,浓淡得宜,疏密有致,尽你自在流连,尽情欣赏。不必像上海的摩登才子,老远地跑到香烟缭绕的龙华寺畔,向卖花孩子手中购取,装点风雅。
  冬眠的草木好梦初醒,抽芽,生叶,嫩绿新翠,妩媚得像初熟的少女,不似夏天的蓊蓊郁郁,少妇式的丰容盛髻。
  油菜花给遍野铺满黄金,紫云英染得满地妍红,软风里吹送着青草和豌豆花的香气,燕子和黄莺忘忧的歌声……
  这大好的阳春景色,对大地的主人却只有一个意义:“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乡下人不代表诗情画意,却孕育着梦想和希望。
  天寒地裂的严冬过去了。忍饥换冻总算又捱过一年。自春徂秋,辛苦经营的粮食——那汗水淘洗出来的粒粒珍珠,让地主开着大船下乡,升较斗量,满载而去。咬紧牙齿。勒紧裤带,度过了缴租的难关,结帐还债的年关,好容易春天姗姗地来了。
  谢谢天!现在总算难得让人缓过一口气,脱下破棉袄,赤了膊到暖洋洋的太阳下做活去。     手把锄头,翻泥锄草,一锄一个美梦,巴望来个难得的好年景。虽说惨淡的光景几乎年不如年,春暖总会给人带来一阵欢悦和松爽。
  在三月里,日子也会照例显得好过些。“春花”起了:春笋正好上市,豌豆蚕豆开始结荚,有钱人爱的就是尝新;收过油菜子,小麦开割也就不远。春江水暖,鲜鱼鲜虾正在当令,只要你有功夫下水捕捞。……干瘪的口袋活络些了,但一过春天,就得准备端阳节还债,准备租牛买肥料,在大毒日头底下去耘田种稻。挖肉补疮,只好顾了眼前再说。
  家里有孩子的,便整天被打发到垄头坡上,带一把小剪刀,一只蔑青小篮子,三五结伴,坐在绿茸茸的草场上,细心地从野草中间剪荠菜、马兰豆、黄花麦果,或者是到山上去摘松花,一边劳动,一边唱着顽皮的歌子消遣。
  因为大自然的慷慨,这时候田事虽忙,不算太紧,日子也过得比较舒心。——在我们乡间。种田人的耐苦胜过老牛、无论你苦到什么地步,只要有口苦饭,便已经心满意足了。地主的生活跟他们差得有多远,他们永远想不到,也不敢想。——他们认定一切都命中注定,只好逆来顺受,把指望托付祖宗和神灵。
  在三月里,乡间敬神的社戏特别多。
  按照历年的例规,到时候自会有热心的乡人为首,挨家着户募钱。农民哪怕再穷,也不会吝惜这份捐献。   
  演戏那天,村子里便忙忙碌碌,热火朝天。家家户户置办酒肴香烛,乘便祭祖上坟,朝山进香。午后社戏开场,少不更事的姑娘艘子们,便要趁这一年难得的机会,换上红红绿绿的土布新衣,端端正正坐到预先用门板搭成的看台上去看戏。但家里的主人主妇,却很少有能闲适地去看一会戏的,因为他们得小心张罗,迎接客人光降。
  镇上的侧主也许会趁扫墓的方便,把上坟船停下来看一看戏,这时候就得赶紧泡好一壶茶,送上瓜子花生,乡间土做的黄花果糕、松花饼;傍晚时再摆开请过祖宗的酒肴。殷勤地留客款待。
  夜戏开锣,戏场上照例要比白天热闹得多。来看戏的,大半是附近村庄的闲人,镇上那些米店、油烛店、杂货店里的伙计。看过一出开场的“夺头”(全武行),各家的主人便到戏台下去找寻一些熟识的店伙先生,热心地拉到自己家里,在门前早用小桌子摆好菜肴点心,刚坐下,主妇就送出大壶“三年陈”,在锣鼓声里把客人灌得大醉。
  他们用最大的诚心邀客,客人半推半就:“啊哟,老八斤,别拉呵,背心袖子也给拉掉了!”到后却总是大声笑着领了情。这殷勤有点用处,端午下乡收帐时可以略略通融,或者在交易中沾上一点小便宜。
  在从前,演戏以外还有迎神赛会。
  迎起会来,当然更热闹非凡。我们家乡,三月里的张神会最出名,初五初六,接连两天的日会夜会,演戏,走浮桥,放焰火,那狂欢的景象,至今梦里依稀。可是这种会至少有七八年烟消火灭,现在连社戏也听说演得很少。农民的生计一年不如一年,他们虽然还信神佞佛,但也无力顾及这些了。——今年各处都在举行“新生活运动”提灯会,起先我想,故乡的张神会也许会借此出迎一次罢?可是没有。只是大地春回,一年一度,依然多情地到茅檐草庐访问。
  春天是使人多幻想,多做梦的。那些忠厚的农民,一年一年地挣扎下来。这时候又像遍野的姹紫嫣红,编织他们可怜的美梦了。
  在三月里,他们是兴奋的,乐观的;一过了三月,他们便要在现实的灾难当中,和生活作艰辛的搏斗了。  一九三四年春     
(选自《柯灵》,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2月出版,有删改)
1.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字义和情感两个方面,对“那汗水淘洗出来的粒粒珍珠”一句中“珍珠”一词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挖肉补疮”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多次出现“在三月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故乡的三月,是田园诗中最美的段落”?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尾说“春天是使人多幻想,多做梦的”,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谈谈你由此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炮兽》选段,完成1-2题。
  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的皮球似的弹跳起来。它旋转着的时候会突然转一个直角。
   ……
  它继续进行破坏船的工作。它已经撞坏了另外四门炮,在船壁上撞破了两道裂缝,幸喜裂缝都在水面以上,仅在狂风起时才可能有水从这里进来。它疯狂地冲撞船的骨架,这些结实的骨架还抵抗得住,因为那些弯曲的木材是特别坚固的。可是在这个庞然大物的攻击下,也听得见这些骨架发出咯咯的响声,这个庞然大物仿佛禀赋着闻所未闻的无所不在的力量,同时向四面八方撞击。把一颗铅弹放在瓶中摇动,也不会撞击得这么疯狂,这么迅速。四只车轮在死人身上碾过来碾过去,把他们切着,剁着,剐着,五具死尸切成二十段在炮舱里滚来滚去,那些人头仿佛在叫喊,像小溪似的血随着船身的颠簸在船板上弯弯曲曲地流着。船板被撞坏了几处,已经开始有裂口了。全船充满了可怕的闹声。
1.小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炮兽,请根据小说中的描写概括炮兽的特征,并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将一尊无生命的大炮写得活灵活现,极具破坏力。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他这种独特的想象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节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刘梦溪)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现今的时代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人们因角度、侧面不同而作的解读也不同。
B.虽然很多人已不喜欢读书,但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仍应成为今天的时尚。
C.阅读承载着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文本,是承继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方式。
D.在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中,我们要胸襟宽广,对不同的文化要兼收并蓄。
E.  近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
F.倡导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首要任务。
2.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消解文字”指的是因对丰富多彩的形式的要求而对文字内容的淡化,乃至取消。
B.“眼花缭乱”指的是错综复杂、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迷失。
C.“文化濡化”指的是阅读民族文化经典对一个人的气质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D.“异质文化”指的是在形式上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其他国家文化。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要“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请谈一谈你对此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原因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清兵卫与葫芦》选段,回答1—3题。A
  “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清兵卫的父亲说了。
  “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 
  “又大又长。”
  听见这样的话,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听了这话父亲就圆睁着眼呵叱: 
  “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 / 清兵卫沉默了。B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C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有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的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往校役一推:  “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
  “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1.本文采取了小说怎样的叙述角度?选段A、C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结合文中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分析清兵卫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可以看出,清兵卫的爱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当其父亲砸葫芦时,假如你在场,请对他的父亲说几句话。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