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科学家们说,虽然地外生命形式看起来也许不像银幕上的外星人,但他们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可能性却是千真万确的。
地球之外究竟有无生命,过去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地球 上的高文明生命形态,在太阳系内是唯一的。1984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拾到一块陨石,经过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这块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内含有高浓度的有机体(或说原始的微生物),说明地球不是唯一有生命的地方。当外星人近20年前首次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发现任何此类活生命,但是他们认为,其他星球也具备养育生命的条件。
伦敦大学学院的唐·考恩博士说:“作为生物学家,我们有 充分的理由认为,在其他地方也存在着生命,但是,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更可能是一种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单细胞生命,而非许多科幻电影中描绘的3只眼动物。”考恩接着说:“从进化上来说,生命将是非常原始的。”
考恩说,即使是最简单的生命也需要液态、适宜的温度、食物来源等最基本的生存 条件。他根据温度的上下限 描绘了生命存在的范围以及此类原始生命能茁壮成长的地方。热液池、蒸汽出口、沸泥浆池和地下热液出口等等,这些被视为地球生命起源的地方也是其他星球简单生命诞生的理想环境。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莫妮卡·格雷迪博士支持考恩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提出,火星和木星、卫星等星球的某些地表或地表下面可能存在生命。
1.对本文第一段画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外生命的存在不仅是可能的,又是千真万确的。
B.地球之外的星球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是不容置疑的。
C.地外生命与银幕上的外星人相比,生命形态很可能不相同。
D.地外生命有千真万确存在的可能性,只是生命形式也许不同于银幕上的外星人。
2.下列陈述符合考 恩博士观点的一项是( )
A.外星球其他地方也存在生命。
B.水是生命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C.地外生命只是一种单细胞生命。
D.有充分的理由说明地外有生命存在。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1984年,美国科学家研究了一块采自外太空的陨石,从而否定了地球是太阳系内唯一有高文明生命形态的星球的认识。
B.二十多年来,科学家们虽然始终没有发现外星球活生生的生命,但并没有改变他们对地外生命形式的确信。
C.地球生命与地外简单生命,对生存条件的要求是相同的。
D.格雷迪对地外 生命的生存地做了具体的推测。
4.综观全文,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英美科学家对地外生命的研究。
B.地外生命确实 可能存在。
C.地球不是唯一有生命的地方。
D.话说外星生命。
答案
2.D
3.A
4.B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科学家们说,虽然地外生命形式看起来也许不像银幕上的外星人,但他们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可能性却是千真万确的。 地球之外究竟有无生命,过】;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张抗抗
②终于有机会去了同里。同里镇四周有五湖环绕,江河湖汊天水相连,同里镇就像是浸在水中的一粒珍珠,圆润得使人不忍抚摸……同里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小桥流水人家,又被人誉为东方威尼斯。同里镇上的嘉荫堂、崇本堂、世德堂、陈去病故居等庄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各有千秋,毫不逊色,无一不力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烈的明清宅院的艺术氛围。
③同里镇古宅群中,还有被同里人最引为骄傲也被世人竞相传说并无数次进入影视的独一无二的。
④退思园,为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遭贬回乡后所建的私家园林。。因是带罪思过,那园子必须得有些低头顺眉的小模样,自然是不能如同位在高官时那样张扬跋扈了,自然得打破常规,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这一”,连宅子的方位也整个改向,由纵向变为横向,自西向东一路苦思,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竟构思出一座别具一格的”,为江南古镇留下了一处颇费后人寻思咂味的别样庭园。
⑤相传任兰生在同治年间官居安徽凤颖六泗兵备道道台兼凤阳关监督。凤阳关监督为肥缺,凡过往商贾都要向他送红包,因此宦囊充盈,方才能在家乡同里镇上兴建这样一座显赫气派的私家宅园。取名”,只不过制造出一种认罪悔过的假象,专门糊弄皇上罢了。
⑥既是闭门思过,;贴水近湖,视野开阔,园中山水尽收眼底,心胸仍然豁朗;解甲归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得有,;春有”,夏有;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可令人精神一爽。再有读书思过的”,抚琴听乐的”,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
⑦却因是解职下台,清静中不免寂寞冷清,门前车马日稀,因此,中庭通往园内,泊有一艘旱船,好似一艘正在靠岸的到客船,为园主请来了一批批佳宾。侧旁的”,正待好友围炉品茗,舞文弄墨,谈古论今,以期有朝一日宦海复出,东山再起。
⑧质朴而秀美的同里,常让人思念。再思同里,却是为了那座名闻遐迩的”--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待?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
⑨退思园在江南的雨雾中变得朦胧。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我们或许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同里那片富土也由于退思园的存在,而区别于其它江南小镇,被罩上一层冥思苦想的思辨色彩。
1.第①段画线语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必须得去”同里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建筑看,退思园的?文章以写退思园为主,第②段写同里镇其它建筑的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取名“退思园”是“制造认罪悔过的假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第⑨段“异样的思绪”和“思辨”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亚明
②作为北大佳话,季羡林与金克木、张中行曾被颂为”,三人虽性格各异,却均属治学有道做人有德的大家。如今,硕果独存的季羡林先生也已进入耄耋之年,所谓”,神思焕发,散文随笔有。季羡林的新书《忆往述怀》正是对。倘此书做案头清供,清的意义是花钱不多,供的意义是我很喜欢,因为它老派又亲切,像兄弟闲聊,像师友交流,包含了一颗朴素的绵绵旧心。
③《忆往述怀》也就两辑,”。一忆旧交,叙旧事,兼及人生感慨;一谈治学,追真求实,不做妄言谵言,皆是率真本性。如《爽朗的笑声》《园花寂寞红》《我的妻子》,似点滴之水折射出人间的真善美;如《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回头看看》《送礼》,有对青年的热望,有对现实的感喟,有对旧梦的追寻;如《谈西学东传》《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学问中没有捷径》,谆谆教诲,不摆架子,不人云亦云,对于当今一些治学无术或只术不学者,无异于一声棒喝,对于懵懵懂懂、高枕不醒者,有醍醐灌顶之功效。季老的真、善、力、气,全在那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最终归于,恰似其自述:,有多得超过了需要的情。。
④但反复拜读后,感觉季老的文章未必有格外的过人之处。它似乎缺乏圆熟的技巧,鲜见新派的手法;它对当下学术界的不够满意,并以自身的际遇和见解来回答”,也不见得别的批评家没说过;对生命的重新认识,似乎也没有远超同时代的人,甚至,比他年轻的,可能说得更通透。
⑤慢慢一想,有点明白了。一位,真诚的老人,一位学问家,德与身齐,统一了人与文,其魅力既有文字之内的思想。思想和真理一样,许多人明白、懂得,却难就难在能终生践行之;也有文字之外的,消退了华衣美裳般的光环。他是个过来人,他没有强加于你,他只是提醒、启发,所以华丽的技巧和手法、新奇的思想,统统见鬼去吧,要的就是来自人性、人生深处的东西。守得住,才是真聪明、大智慧。把它奉作现时代的案头清供,想必不会让人发笑。
(摘自2008年 4月 21日《京华时报》)
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中行先生明白地说自己是平常之人,有想望,也有寂寞,所以书房案头清供三件物事。
B.张中行先生家的独特书案风景经常使他的思路和情丝会忽然一跳,感到周围有不少温暖。
C.季羡林与金克木、张中行都是治学有道做人有德的大家,因性格各异,被颂为”。
D.季羡林先生是,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散文随笔创造较丰。
2、阅读第③自然段,简述《忆往述怀》中表现了季羡林先生怎样的君子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本看,为什么可以把《忆往述怀》“奉作现时代的案头清供”?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1.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是( )
A.世界文学是向每一位有志者敞开的。
B.获得教养不一定要读很多书。
C.获得教养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D.读书要仔细咀嚼,不要囫囵吞枣。
2.作者倡导怎样一种读书观?试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个性或人格”具体指什么?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请问,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必须读名著(经典),而不应只读报纸和流行文学?(联系全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好书可引为诤友,一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然变脸。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汲取乐趣与教诲,到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
同好一书之人,往往可以发现彼此间习性也有相近,恰如二人同好一友,彼此间也可引以为友。古时有句名谚:“爱我及犬”,若谓为“爱我及书”,则更不失为一智语。人们交往若以书为纽带,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对同一作家之钟爱,使人们的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都能交相融会。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能相知相通。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历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菲力浦·西德尼爵士言:“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良言善语常会激发出畅举嘉行。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惟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新颖如故,熠熠生辉。只要拂动书页,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制品。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明言(明智睿哲的话)方能经久传世。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也嗅到他们的气息,成为与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书籍记载其精华而远播天下,永成佳音,至今为有识之士倾耳聆听,古时先贤之影响,仍融入我们生活的氛围,我们仍能时时感受到逝去已久的人杰们-- 如当年,活力永存。
1. 为什么说好书可引为诤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从同好一书之人身上发现了什么?推论出一个怎样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谈谈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所说的“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什么说“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 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 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乏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1.作者倡导怎样一种读书观?试分条概括。
2.作者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和人格作为前提,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3.“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请问,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意义?
最新试题
- 1在小学,有的同学可能是佼佼者,有的同学却一直默默无闻,但所有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应为曾经拥有的荣誉而背上包袱,也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B.
- 3下列主要靠体表进行呼吸的动物有[ ]A.虾B.蝗虫C.青蛙D.涡虫
- 4冬至日时,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海口 B、汕头 C、上海 D、北京
- 5某兴趣小组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小明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酚酞后,又滴加了稀盐酸,震荡后得到A溶液呈无色,他认为盐
- 6一定条件下,在2L密闭容器中加入某A气体8.0mol,在4s时测得A气体的物质的量为5.6mol,则此4s内用A表示该反
- 7Once there was a lovely vegetable field with a very big tree
- 8—Let’s play soccer after school. —______.A.Thank y
- 9将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4cm,3cm,5cmB.1cm,2cm,3cmC.
- 10根据下列的例句,仿写一句话。例句:一块铀矿石,可以平庸无奇地在地层沉睡下去,也可以发出惊天动地的能量。仿句:一个人,__
热门考点
-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缓的地方等高线[ ]A.重叠B.稀疏C.密集D.向低处突出
- 2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更改,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5分)我是
-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国际油价近日连破新高,由于价格属性的变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的走势还很
- 4I think we can________Mr White to support us.[ ]A. count
- 5Could you tell me _______?A. who wants to be a pilotB. who d
- 6如图,在一环行轨道上有三枚弹子同时沿逆时针方向运动.已知甲于第10秒钟时追上乙,在第30秒时追上丙,第60秒时甲再次追上
- 7据《天工开物》记载:“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指瓷器),皆饶郡浮梁 *之产也”,当地商人群体大量转贩,“累资巨万”。材料中
- 8Faced with a bill for $10,000 ,_________. [ ]A. John h
- 9一个健康成年人的尿液中不应该含有( )A.尿素B.无机盐C.大分子蛋白质D.水
- 10某种药品的说明书上标明保存温度是20±2(℃),由此可知此药在 ( )℃~( )℃范围内保存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