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 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 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乏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1.作者倡导怎样一种读书观?试分条概括。
2.作者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和人格作为前提,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3.“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请问,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意义?
答案
2.“个性和人格”指爱的阅读(或“对文明的热爱”)、对知识的敬重、心的教养。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很难获得教养。
3.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读书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不能成为生活的目的。但现实是,不是读得太多,而是太少。读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应该倾心于书。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锻造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另人玩,自己却借此抽射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的说:“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我有时嗔轻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客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
(取材于肖融《给“书虫”当夫人》)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所谓“惨”状,是说写字台及其周围又被书籍和文稿占据了,显得又乱又挤。
B.“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说明妻子对丈夫有点畏惧。
C. 妻子有时“不免有点失落”,这表明她希望丈夫也能和自己一起享受点生活的乐趣。
D. 丈夫说“不为物役”妻子回他一句“但为书痴”。看来这对夫妇也存在着沟通障碍。
E. 丈夫做事非常认真细心,不论是写论文还是写情都一丝不苟。
2.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
①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答:
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答:
②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答:
3.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答:
4.文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蒋子龙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所谓搬家主要就是搬书。每次搬家在家人和帮忙者的一再怂恿下都不得不扔掉一些书。逢年过节,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里又乱了,主要是书在捣乱,到处是书堆。外出总忍不住要逛书店,逛书店就不可能不买书。新书、准备要看的书、看了一半的书、写作正用得着的书、有保存价值的书,占据了我的房子的绝大部分空间;而且还不断扩展,每时每刻都在蚕食供我存身的那块空间。这不是侵略是什么?我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这种侵略和征服。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算个书虫子。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学生们有这样的体会:一册很厚的新书,会愈读愈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剩下那么几道题了。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识。
读其他的书也一样。即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书征服。
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读书需要选择。如果不善选择,一生什么事都不干,光读别人的书也读不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读,失去了意义;书,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的办法是,翻遍所有能接触到的书,因为不亲自翻一翻就不知好坏,难以取舍;然后把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书扔掉一一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的推一的标准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系着或捆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同是一本书,对有的人毫无价值,对另外一个人说不定就有点用处。
读书的功夫要下在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的一类书上。这类书能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激发你的才智,帮助你完善自己。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多好的书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祀奉物。
还有一些是供你消遣、娱乐的书,可在沉闷的旅途上,在紧张疲劳之后在工作之余,以及在睡不着觉的时候去读,而不必用正规的时间。我现在真感到时间宝贵,浪费不起,好像一天不再有24 小时,只剩下20 小时或18 小时,其余的时间被电视和其他一些不用动脑子的活动占去了。我的窗台上和写字台周围书刊堆得过高了,就反省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时间减少了,于是拼上几个晚上,把功课补齐。
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精读粗读苦读喜读,它就是生活这部活书。读它不能代替读印刷的书;同样,读印刷的书也不能代替读它。
1. 作者说,书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书的“征服性”和“侵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主张要“征服书”,请结合本文内容,概括出两种“征服书”的方法。
答: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1段中写道:“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这样的书”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 )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多好的书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祀奉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废料泛指在核燃料生产、加工和核反应堆用过的不再需要的并具有放射性的废料。国际上通常将核废料分为低放射性核废料和高放射性核废料两种,前者主要指医院、工厂、研究机构以及核电厂等产生包含放射性物质的废弃物,如衣物、纸类、试验器具等,后者主要来自核电站反应堆芯使用后的废弃物,其中铀235约占3%,97%主要为铀238以及钚。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介绍,无论是液体还是固体核废料,在处置之前都要先将其进行固化或固定处理。如果是废水要变成比较粘稠的状态,减小体积,再进一步固化。放射性中低水平的废料一般与水泥混合,这叫水泥固化。高放射性的废料则采取玻璃固化。固化后就要进行处置,低放射性核废料的半衰期一般为几小时至几年,固化后装入专用容器深埋入10—20米深沟。一段时间后,这些废料中的放射性物质就会衰变成对人体无害的物 质。这种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相对成熟。
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半衰期有的高达几千年、甚至数万年,如果不妥善处置将会给当地环境带来毁灭性影响。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规定,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置必须经过冷却、干式储存和最终处置3个阶段。冷却,即将高放射性核废 料放入注满水的核废料池中临时贮存。干式储存,即在冷却后将核废料转入专用、密封的铅桶进行封存,并置放于安全的存放地保存。除了干式储存外,还可以用湿式储存,即将核废料放在有水池中临时储存。最终处置,则是将临时储存的核废料经过进一步处理,最终运到事先选定的安全“永久处置地”,密封深埋入500-1000米花岗岩层内。
目前全球尚无真正意义上的最终核废料处置库。虽然美国 、芬兰、瑞士等国均列出建造计划,但由于民众反对声浪巨大,造价高、工程复杂,迄今尚无一座投入运行。美国原计划1998年在内华达州尤卡山建成最终处置深埋场,但因代价高昂更被无限期推迟。目前大多数拥有核电站的国家,其高放射性核废料经过冷却后,都处于“干式储存”或湿式储存的状态。 ——《环球时报》2011.4.9
1.下面对“固化处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液体还是固体核废料,在处置之前都要先将其进行固化处理;
B.液态核废料的固化处理要先将它变成较粘稠的状态,以减小体积,方便进一步处置;
C.对放射性中低水平的废料采取水泥固化处理,对高放射性的废料则采取玻璃固化处理; D.核废料经固化处理后一般不会再对人体产生直接的危害,可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处置。
2.下面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低放射性污染的纸片、衣物等物品,应该立即抛弃,避免皮肤直接接触;
B.人类对液体核废料的处置技术相对成熟,对固体核废料的处置技术则还在不断摸索尝试之中;
C.高放射性核废料必须经过冷却、干式储存和最终处置3个阶段,干式储存也可用湿式储存代替。
D.对于国际原子能机构处置高放射性核废料的规定,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有能力执行。
3.为应对福岛核危机,4月5日开始,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陆续将1.15万吨低放射性污水排入海中,东京电力公司解释说,这是为高放射性积水腾出存放空间而取的不得已之举。根据文章中核废料处置的相关要求,正常情况下,东京电力公司该如何处理这些放射性污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不同?是船上的风帆,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自己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 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名气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达和传递的?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
(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了数条街巷。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为一体,同样牌号的汽车奔驰在不同大陆的道路上,同样的香水润泽着不同颜色的女性肌肤,电视荧屏上闪现的面孔,总是那几位走红的国际影视或体育明星。到处都是一样的东西,固然容易令人产生某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虚幻感觉,但同时却又是多么乏味。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12)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3)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1.分析第2段运用设问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第12段写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故事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光潜
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是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就大概说,文学作品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心里感觉到口里也就说出十分,那是“情尽乎辞”;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那是“情溢乎辞”;心里只感觉到七八分,口里却说出十分,那是“辞溢乎情”。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不在陈述而在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象就没有发挥的机会,虽然“观止于此”,究竟“不过尔尔”。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选择与安排之中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糟糠。(选自《谈美·谈文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情与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无法直接用“辞”来表现,不借助事、理、物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这意味着“情”最终必须转化为思想。
B.“情”是一种自然状态,只要将其融合到思想之中,就是文学的艺术;“辞”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它是思想情感的载体。
C.文学作品可以依据作者写出来的话是否完全把心里的感觉说尽,大体分为“情尽乎辞”“情溢乎辞”“辞溢乎情”三种。
D.从常识上讲,情尽乎辞,也就是作者写出来的文字能把心里所有的感觉完全表现出来应该是文学的理想。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必须具有抒情性并表现某种心灵上的感触,这种感触可以是明显的或微妙的,甚至可以是难以表达的。
B.艺术来源于自然,艺术根据自然,经过文学家的熔铸雕琢,选择安排,而不是无中生有地胡乱创造,结果就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
C.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因此一个作加不能仅信赖自己的生糙的情感,让情感“自然流露”。
D.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子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这句名言表达出来的关于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缺少情致的文字,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
B.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这是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又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
C.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这种“情溢乎辞”的文学作品的意味更加深永,还可让读者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
D.用绘画来比喻文学创作的高明之处在于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在表达某种感情时,文字越多就越哆嗦,而语言越简省就越生动有趣。
最新试题
- 1直线y=kx+b是由直线y=-x平移得到的,此直线经过点A(-2,6),且与x轴交于点B.(1)求这条直线的解析式;(2
- 2根据中文意思完成句子。 1. 让我们做早操吧。 _________________ morning exerci
- 3She is such an irritating woman, I don’t know how you can __
- 4若函数f(x)=(a2-2a-3)x2+(a-3)x+1的定义域和值域都为R,则a的取值范围是( )A.a=-1或3B
- 5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其中一个角是60°,则另一个角是[ ]A.60°B.120°C.60°或120°D.无法确
-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之。国人莫敢
- 7实验室现有足量的20%的NaOH的溶液和蒸馏水,欲配制10%的NaOH溶液100g,需要20%的NaOH溶液 [
- 8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轻绳悬挂于O点,小球在水平力F作用下,从平衡位置P很缓慢地移动到Q点,如图所示,则力F所做
- 9仔细体会下面这个句子,依照其句式仿写一个句子。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___
- 10下列元素符号或化学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A.NAB.mnC.BaD.cO2
热门考点
- 1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文中的“梁任公”是指_________,
- 2书面表达。 根据中文意思和英文提示词语写出意思连贯的四句话。 艾米喜欢唱歌,她经常听流行歌曲,她最喜欢的歌手
-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3 月20 日,两个女学生在瑞士留学,每年学费加零用一年要花30 多万元,3 年下来,两人都花
- 4为测量规格“6.3V,0.15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提供的实验器材有:蓄电池(输出电压约10V)、滑动变阻器(有“10Ω
- 5We are waiting _______ the next bus now. [ ]
- 6把边长为1的正方形沿对角线折起形成三棱锥的主视图与俯视图如图所示,则左视图的面积为( )A.B.C.D.
- 7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求证:b3sinA+a3sinB=abc。
- 8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行反馈调节B.下丘脑
- 9下列物质是食品中的营养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A.蛋白质B.维生素C.糖类D.油脂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