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①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专项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①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②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③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culturalidentification),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④“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⑤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⑥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⑦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选自百度《上海世博主题问答》)
1.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
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的主题。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D.“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中“大同社会”中描绘出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完全一致。
B.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产生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
C.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答案
1.D
2.B
3.A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①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水墨画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艺术实践之后,创造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绘画艺术形式,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成熟标志。
  中国人由衷地爱好水墨画,是因为在静穆含蓄、恬淡幽远的黑白世界中,蕴藏着华夏民族颐养而成的哲学精神和审美观念,蕴藏着艺术创造过程的生命体验和人格塑造,蕴藏着每个华夏子孙永远无法释怀的理想追求。熟识中国画的人都晓得,水墨画的意境隐没在简约、概括的寥寥数笔之间。那些看似简单的几条墨线、几团浓淡相间的墨渍,却往往道出中国人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道出了中国人世代承袭的对于天地间“浑元”之气的追求。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或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或是“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在笔墨挥洒之间宣泄出个人的豪情快感和浪漫诗意;中国水墨画不着意追求物象的外表之“像”,不去注重大自然烦琐的细节,而唯注重“心像”的把握和“形神”的概括。其创作是依靠毛笔在水墨痕迹中所塑造的“意象”图式,剔除了自然物象的表面真实,还原其自然世界的真实灵魂,完好地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和精神旨趣。齐白石称这种意象之美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以为“不似是为欺世,太似是为媚俗”,“不似之似”才是艺术的根本。看来,正是这“不似之似”的意象之美,,才能演绎中国人心灵中无尽的意境,让中国人得以启动超旷空灵的精神之舟,徜徉在浩瀚无边的水墨艺术世界。
  注重协调物象的阴阳之理,不要浮躁的光影作为画面形象的修饰,也是中国的水墨画刻意追求的。因此,水墨画中的深与淡、干与湿、黑与白、曲与直等,拒绝了外部条件对于生命本质的干预,纯粹以表现物象的“原生态”为出发点,展示自然世界的内在本质,穷尽天地万物的运行机理,这或许是艺术世界的真实目的。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像中华民族这样热爱黑墨的颜色,有简单的阴阳道理,阐释最复杂的自然世界。黑墨构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特殊的审美心理和精神境界。古人认为,观赏画中世界,近山,可以信步走进,寄情其中;观水,可以畅游其间,澄澈心灵;视物,可以睹物思人,“见异思迁”;品人,可以领略独立人格,表达自己贤达清高、不随波逐流的品质。在水墨的渗化中寻找意境,在意境的氤氲中放逐身心,这是中国人至今无法舍弃的美好享受。
1.下列有关中国水墨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墨画这种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
B.水墨画用简约、概括的寥寥数笔,营造出静穆含蓄、恬淡幽远、意境无穷的黑白世界。 C.水墨画蕴藏着华夏民族的哲学精神和审美观念,蕴藏着创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人格塑造。 D.水墨画以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表达着中国人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墨画的产生与中国古人注重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探索和注重自我心灵表现的民族文化习惯密切相关。
B.水墨画以表现物象的“原生态”为出发点,通过“黑与白”表达了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及其运行机理的认识。
C.齐白石所追求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之美指的是既注重物象外表细节的相似,又注重“心像”的把握。
D.水墨画蕴藏着华夏子孙永远无法释怀的理想追求,它所演绎的意境能让中国人得到超旷空灵的精神享受。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墨画这种具有独特中国韵味的绘画艺术形式的创造,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最擅长以最简单的方式来阐释最复杂的自然世界。
B.中国的水墨画不用光影作为画面形象的修饰,反映出中国古代画家对自然万物细节的研究赶不上同时代的西方画家。
C.从中国水墨画刻意追求阴阳之理可看出,艺术世界的真实目的就应当是展示自然世界的内在本质,穷尽天地万物的运行机理。
D.创作时有着不同人生体验的作者在笔墨之间充分融入了其个性化的豪情和诗意,使水墨画作品显现出丰富和风格的多样。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位。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咏花诗词的鉴赏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型为乐。亚里士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唯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1.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2.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B.我们欣赏这样的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型,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
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型为乐。
3.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唯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
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
D.戴叔伦的“诗家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雅而俗
周悦群 邵建武
  本来,在中国人的传统里,书籍是第一珍惜之物。以前,父母教育孩子时,除了用“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类的顺口溜外,还有“书乃圣贤之物”的古训。在书刊收藏市场中,一直有“一页宋版一两金”一类的提示。因此,美术类图册如书一般,自然是文雅之物,即使置身市场,也还有着某种神圣性。同时,因为美术类图册印刷的成本非常高,是一般出版物的数倍,甚至更高,所以,一般人是不会随便去买一本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术类图册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
  以前,美术类图册很少,书法方面是极少量的拓本,绘画方面则是十分简单的线描读物。后来,木版水印套色的有明崇祯年间的《十竹斋书画谱》与清康熙年间的《芥子园画谱》。前者是我国最早的木版套色印画谱;后者又称《画传》,流行甚广,被誉为我国传统绘画的教科书,许多艺术大师都是从学习这套画谱开始走上从艺之道的。现在,它依然是中国绘画艺术方面最基础的蓝本之一。
  石印技术在清末民初传入我国,有不少线装的石印画都是在这个时期印行的。那时,“中华书局”“上海广益书局”“上海朝记书社”“扫叶山房北号”“同文书局”等都出版过不少石印画册。
  照相术的问世给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电脑的出现更是给出版业提供了飞腾的力量与天地,其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书画文物等图册类的出版。珂罗版在光绪年间由日本传入中国,此后成了中国画复制印刷的主力工艺。现在,美术类图册的出版成了一件越来越容易的事情:它们是书画家成就的显现、艺术流派风格的展示、艺术团体实力的体现、机构举办相关活动的记录、文化公司商业运作的载体,也是某些小人争名夺利的大旗、某些奸商暗度陈仓的栈道……于是,美术类图册借各种原因、以各种方式问世,有的是高台,有的是陷阱,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产生着各自的影响。
  这几年,美术类图册作为书画艺术的延伸,作为文物与艺术品的佐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眷顾,同时,也沾惹上了一些俗气。那些艺术家的专集有的成了私心无限放大的膨胀体,“艺术大师”充斥其间,顶级词汇批发。那些艺术流派的合集有的成了乌合之众的集结、低水平作品的大杂烩。那些艺术团体的合集有的成了一群艺术家应酬作品的集合,成了粗劣艺术的垃圾箱。那些打着国家与机构名义组编的图册有的基本与公无涉,而是某个赞助公司所得的收藏集,或者是某些人的骗钱术。那些公司为了营利运作的图册有的在学术的外衣下,以次充好。而那些不法商人与无耻小人编著的图册几乎无学术可言,甚至就是非法出版物。但是,这些美术类图册在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正以历史见证物的身份为人们所重视。私下印制品成了公共读物,凑合之物成了艺术范本,商业行为成了学术举措,雅已不存,其俗甚大。同样以学术的名义、以艺术的名义、以历史的名义编纂印制的美术类图册,其质量好孬其实有着天壤之别,因此,笼统地依据之、高抬之,且为之一掷千金,未免有些糊涂:我们有必要呼吁出版业严格把关,呼吁学术界加强批评,不能让那些俗不可耐但装饰高档的美术类图册把热爱艺术的人们带到沟里,进而把收藏界人士推向深渊。(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雅”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术类图册是很神圣的,对孩子的教育意义重大,在书刊收藏市场中价格不菲。
B.美术类图册的印刷成本非常高,质量也很好,但是数量极有限,不能普及。
C.美术类图册的读者多为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这就使得其读者群素质较高。
D.过去,出版市场极其规范,几乎不存在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盲目出版的情况,人们的自觉性较强。
2.下列对于美术类图册由“雅”变“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家的专集、艺术团体的合集,还有一些出于某种目的出版的图册,没有质量保证。 B.一些质量差的美术类图册在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公然、公开、合法地出版和流行。
C.以学术的名义、以艺术的名义、以历史的名义编纂印制的美术类图册,鱼龙混杂。
D.收藏者盲目地相信图册评价,花较高的价钱来购买那些劣质图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术类图册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只是因为其成本是一般出版物的数倍以上,一般人不会随便去购买。
B.明崇祯年间的《十竹斋书画谱》是我国最早的木版套色印画谱,许多艺术大师都是从学习这套画谱开始走上从艺之道的,它对中国画艺术的影响巨大。
C.书画文物等图册类的出版经历了木版水印、线描读物、石印技术、照相术、电脑技术等阶段,并逐步发展起来。
D.美术类图册出版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在收藏图书时不能盲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的生命与价值
庄伟杰
  众所周知,商业化时代,人们的心态都比较浮躁。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似乎被冷落了,因此有人说文学被边缘化了。其实这只是文学的一种历程、一个相对的文化现象。只要人类与世界存在,文学就永远存在且不会消亡。因为人类的生产市场是由物质和精神两大产品组成的,诚如阴阳、男女组合成这个世界。如此说来,我们大可不必怀疑文学会怎样,或怀疑文学会因为高度商业化社会的挤压而消解,更不必怀疑从事文学者的前途一片暗淡。在这里,我想为文学坚定地宣言:无论在什么时代,文学永远活着!
  文学是有生命的。如果说经济是一个社会和时代展示的实力或载体,那么文化应是一个社会与时代的标志和旗帜。文学作为文化中的文化,其价值、意义、作用便可想而知。当物质经济不发达时,的确需要发展经济发展商业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然而,从终极意义上说,发展文化振兴文明才是人类的高级追求和最终要实现的梦想。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也罢,一个国家一个家族也好,最终实力的显现不仅是经济实力的较量,而且还是文化与人才的软实力竞争。纵观中外历史,文学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不是吗?英国因为有莎士比亚、劳伦斯、艾略特等大师而荣耀;法国因为有雨果、巴尔扎克、罗曼?罗兰、萨特、加缪等大师而自豪;俄国因为有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大师而令人瞩目;德国因为有歌德,意大利因为有但丁,奥地利因为有卡夫卡,印度因为有泰戈尔,日本因为有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大师而令人心驰神往。在中国,一部《红楼梦》就足以让我们引以为骄傲。同样的,一个鲁迅的诞生,造就了多少人在吃“鲁研”饭。
  文学的确是有生命和价值的,它本身就是有灵有性的生命体。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使文学具有顽强且持久的耐力和韧性?我大胆提出一己之见。创作者除了具有天赋、禀性、才华等因素外,当具备如下五大条:首先,忧患意识和宇宙意识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是必备之条件;其次,必须对外部世界、对东西文化、对读者等持开放态度并格外动情;再者,在一定的语境和文化熏染中能创造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和语言风格,即必须具备文学原创力;另外,作家自身的智慧涵养、充满博爱与人性光辉之人格,魅力的铸造同样必不可少;最后,乃是必须不断超越自我,形成属于自己的闪烁思想光彩和鲜明艺术风格的体系。即使置身于高度商业化的时代,我们也不能放弃我们应该坚守的立场和情怀,我们更热切期待着华语文学世界能诞生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家。
  文学的生命让我们感慨、感叹,更值得我们作漫长的深思。古往今来,那些具有深邃思想、人格魅力、探索精神和对人类抱以深切同情的大师们,他们总是在用从自己追寻的领域里所获得的成就,不同程度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就是文学的力量。(选自《文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学的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虽然被边缘化了,但这并不妨碍文学的存在,文学永远存在且不会消亡。
B.人类的生产市场是由物质和精神两大产品组成的,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无论在什么时代,它都永远活着。
C.文学本身是有灵有性的生命体,但是在商业化时代,文学的灵性被无情地抑制了。
D.文学的确是有生命的,它具有顽强且持久的耐力和韧性,因此人们应该在创作中作漫长的深思。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学的价值”的一项是(     )
A.文学作为文化中的文化,与文化一样,都是一个社会与时代的标志和旗帜。
B.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为拥有杰出的作家而自豪。
C.一个鲁迅的诞生,造就了很多人在吃“鲁研”饭。
D.文学可以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不会因为高度商业化社会的挤压而消解,文学被边缘化只是文学在特定时期的一个相对的文化现象。
B.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实现发展文化振兴文明这个人类的高级追求和最终要实现的梦想。
C.创作者的天赋、禀性、才华固然重要,但是与忧患意识和宇宙意识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相比,后者显得更为关键。
D.只要不放弃应该坚守的立场和情怀,即使置身于高度商业化的时代,同样可以诞生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家。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