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广东省模拟题
叶匡政
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专门陪伴凶手的书,它同样陪伴过无数卓有成就或循规蹈矩的美国人。
写作这本书的作家,2010年1月27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他叫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塞林格酷爱写作,从军时也带着打字机,有空就写。1948年,他的短篇小说《香蕉鱼的好日子》在《纽约客》上发表,由此成为让人羡慕的“《纽约客》作家”。此后,他基本只给这家杂志写稿,共发表过14篇作品。
1950年7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版使塞林格一举成名,两个多月内再版了10次。 此书一出版,就受到年轻人追捧,他们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塞林格也由此成为美国战后一代的代言人。一时间,模仿霍尔顿的言行举止成为一种时尚,风衣和反戴的红色鸭舌帽成为美国的流行街景。
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的口吻,讲述了他被学校开除后,独自在纽约城游荡了两天的经历和感受。霍尔顿只有16岁,很像今天中国的“富二代”。他出身富裕家庭,但内心矛盾、精神空虚;他渴望找到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但没人能给他指导。他既是叛逆者,也是一个受害者。他对学校和教育的控诉,在今天看来仍然直指人心:“要你***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浑账的凯迪拉克……”
小说出版后,评论界褒贬不一。《纽约时报》赞其为“异乎寻常的、才华横溢的处女作”,批评声则围绕道德败坏、虚无主义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焦点展开。
时间给出了最公正的评断。时至21世纪,《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然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但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至2005年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声名卓著的现代文库( ModemLibrary)也将其纳入20世纪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列,各版本累计销量高达6500万册。
他很少出门,除非是到佛罗里达度假或去拜访隐居的《纽约客》前编辑成廉·肖恩。他的书房,是一间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每天早上8点他就带着盒饭入内写作,直到下午5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得打扰他。人们想拜访他,也要事先递送信件,陌生人被他拒之门外更是常事。他极少在公共场合露面,不接受媒体采访,即使出现在附近的小镇上,也几乎不与人说话。几十年里,媒体要找到一张他的照片都很困难。
他还在写作吗?这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10多年里他只出过3个中篇和一个短篇,1970年后便不再发表作品。有人认为他一个字也没写;有人说他一直在写,但会像果戈里那样在去世前将手稿付之一炬;也有人说他写了很多作品,将在死后发表。
这种隐居使得他被称为文学界的嘉宝——因不愿成名而更成名。他的余生成了传说。
或许塞林格选择逃避成人世界,只是因为他想永远守住自己的童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成为他的墓志铭①,愿塞林格在天堂能实现他的愿望:
“那些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个浑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选自《青年文摘-快点》2011年第15期,有删改)
【注】①墓志铭:文体的一种,内容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1.文章的开篇为什么从美国两大惊天大案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塞林格“只为自己的快乐而写作”有哪些具体表现?作者为什么详写这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文末引用《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段话适合成为他的墓志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与“陪伴过无数卓有成就或循规蹈矩的美国人”相互补充,突出了此书的魅力,为下文写“不朽的著作”作了铺垫。
2.具体表现:①从军时也带着打字机,有空就写。②不发表也不出版任何作品,再版的书也不许出现自己的照片。③每天早上8点带着盒饭入书房写作,直到下午5点半才出来。这些内容:①反映了塞林格特立独行的个性。②这是他能写出不朽著作的原因。③印证了作者“半生叛逆,一生传说”的评价。(任意两点即可)
3.①这段话是对塞格林为人为文的概括:他想永远守住自己的童年,只为自己的快乐写作。
②塞格林”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象征着童年(孩子成长的天地)。他要“捉住”跑到悬崖边的孩子,他的人生经历及《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都能为那些叛逆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提供很好的参照(教育)。(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叶匡政 美国两个惊天大案的凶手,都与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麦田里的守望者》。1】;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山寨文化由出现到火爆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今年六七月份,各大网站纷纷设立专题对山寨手机进行报道,山寨一词由此进入大众视线。而被概括成“狼性与创新”的山寨精神,很快衍生成为野火燎原般的山寨文化。在山寨产品进入制造业各个领域的时候,山寨文化也渗透到文化的每一个角落。10月份,在山寨周杰伦等山寨明星的推波助澜下,山寨影视剧、山寨话剧、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红楼梦、山寨春晚层出不穷。12月前后,中央电视台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多档节目对山寨文化进行了持续报道,更让山寨文化由一种互联网文化衍变成影响范围更广的大众文化。
山寨是“现象”而不是“文化”,在山寨文化火烧连营的时候,有人作出了这样的判断。的确如此,山寨是借互联网的环境繁衍生成的,它不过是之前无厘头文化、恶搞文化等各种网络文化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被冠以山寨名义之后,仿佛对主流文化具备了更大的***伤力而被人乐此不疲地使用,但从本质上,山寨仍然是一种短暂的文化现象,逐渐为主流文化所同化,似乎是它唯一的归宿。
山寨文化的强大声势给主流文化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它对长期以来存在“假大空”现象的主流文化形成了合围状态。只是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和生存根基所造成的自身的轻飘,难以从根本上对主流文化形成撼动。山寨文化的意义在于,它给为精英思维所充斥的主流文化提了一个醒,在追求文艺精品的同时,也要学会放下身段,去聆听人民的精神吁求,寻找自变的方式和渠道,不要走上背离群众的自毁之路。
央视元旦晚会要打“山寨牌”,一度被称为主流文化对山寨文化敞开怀抱的一个标志。但最终元旦晚会放弃了这个决定,似乎说明主流文化对山寨文化仍有排斥之心。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多种文化通过碰撞得到融合,急于对山寨文化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拔高,反而会让它失去自身的活力和力量。2009年,山寨产品和山寨文化依然会密切地和人们联系在一起,不过山寨文化究竟价值几何,也许很快会有答案。
1.下列对“山寨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山寨文化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与主流文化相对峙的一种大众文化形态。
B.山寨文化对主流文化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冲击,但尚不足以从根本上撼动主流文化。
C.山寨文化凭借一种“狼性与创新”的山寨精神,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D.山寨文化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和生存根基,本质上仍是一种短暂的文化现象。
E.山寨文化并不具备长久的生命力,其唯—的归宿必将是逐渐被主流文化所同化。
2.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山寨文化经历了一个“山寨—山寨精神—山寨文化”的发展过程。
B.山寨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影响深广。
C.山寨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它也是“文化”。
D.“山寨”和人们生活的联系紧密,但现在还无法确定其价值。
3.山寨文化能形成强大声势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寨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哪些积极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山寨文化撞了一下主流文化的腰 |
2008年已经过去,但山寨文化的“精彩”还在继续。随着媒体对山寨春晚的持续关注,对山寨文化该往何处去的讨论,也呈现白热化状态。山寨文化会和主流文化形成对峙关系,还会在热闹之后被招安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现在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但无论怎样,2008年山寨文化狠狠撞了一下主流文化的腰,却是不争的事实。 山寨文化由出现到火爆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今年六七月份,各大网站纷纷设立专题对山寨手机进行报道,山寨一词由此进入大众视线。而被概括成“狼性与创新”的山寨精神,很快衍生成为野火燎原般的山寨文化。在山寨产品进入制造业各个领域的时候,山寨文化也渗透到文化的每一个角落。10月份,在山寨周杰伦等山寨明星的推波助澜下,山寨影视剧、山寨话剧、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红楼梦、山寨春晚层出不穷。12月前后,中央电视台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多档节目对山寨文化进行了持续报道,更让山寨文化由一种互联网文化衍变成影响范围更广的大众文化。 山寨是“现象”而不是“文化”,在山寨文化火烧连营的时候,有人作出了这样的判断。的确如此,山寨是借互联网的环境繁衍生成的,它不过是之前无厘头文化、恶搞文化等各种网络文化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被冠以山寨名义之后,仿佛对主流文化具备了更大的***伤力而被人乐此不疲地使用,但从本质上,山寨仍然是一种短暂的文化现象,逐渐为主流文化所同化,似乎是它唯一的归宿。 山寨文化的强大声势给主流文化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它对长期以来存在“假大空”现象的主流文化形成了合围状态。只是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和生存根基所造成的自身的轻飘,难以从根本上对主流文化形成撼动。山寨文化的意义在于,它给为精英思维所充斥的主流文化提了一个醒,在追求文艺精品的同时,也要学会放下身段,去聆听人民的精神吁求,寻找自变的方式和渠道,不要走上背离群众的自毁之路。 央视元旦晚会要打“山寨牌”,一度被称为主流文化对山寨文化敞开怀抱的一个标志。但最终元旦晚会放弃了这个决定,似乎说明主流文化对山寨文化仍有排斥之心。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多种文化通过碰撞得到融合,急于对山寨文化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拔高,反而会让它失去自身的活力和力量。2009年,山寨产品和山寨文化依然会密切地和人们联系在一起,不过山寨文化究竟价值几何,也许很快会有答案。 1.下列对“山寨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山寨文化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与主流文化相对峙的一种大众文化形态。 B.山寨文化对主流文化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冲击,但尚不足以从根本上撼动主流文化。 C.山寨文化凭借一种“狼性与创新”的山寨精神,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D.山寨文化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和生存根基,本质上仍是一种短暂的文化现象。 E.山寨文化并不具备长久的生命力,其唯—的归宿必将是逐渐被主流文化所同化。 2.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山寨文化经历了一个“山寨—山寨精神—山寨文化”的发展过程。 B.山寨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影响深广。 C.山寨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它也是“文化”。 D.“山寨”和人们生活的联系紧密,但现在还无法确定其价值。 3.山寨文化能形成强大声势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寨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哪些积极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古 渡 朱以撒 |
(1)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2)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欸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3)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4)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5)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折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6)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7)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 (8)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素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9)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1.作者在第二段中有声有色地描述了记忆中在古渡见到的一些生活场景,请你用三个短句对这些生活场景进行概述,并说明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七段中,作者说:“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古渡”与“长桥”各承载了人们怎样的生存观念和生活理想。 答:古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古渡的人和事念念不忘,有着浓浓的怀旧情绪,同时又说“生活在日日向前”“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请具体谈一下你对“怀旧”和“向前”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 |
孟宪实谈历史教育 |
学者孟宪实与作家阿城联手创作的电视剧《贞观之治》,叫好却不叫座。单讲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就有可能是一部“和尚戏”,为此他们曾设计了两条辅线——窦建德的女儿进宫替父报仇,却与李世民陷入爱情纠葛;李元吉一子侥幸逃脱劫难,辗转民间,最后入宫,掀动各种阴谋。宫廷、政变、复仇、情爱,所有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都具备了,可距离历史也就越来越远了。要收视率,还是要历史,孟宪实他们咬牙选择了后者。 相形之下,《贞观长歌》更叫座。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的盂宪实不以为然:“我认为历史资源与自然环境一样,应该合理开发,杜绝污染。” |
“原罪”的驱动力 |
后人基本都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如流,广为纳谏,创造贞观之治。 这些业绩,让人很难把李世民与玄武门***兄挟父的那个人联系在一起。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正是对玄武门“原罪”耿耿于怀,在这件事的鞭策下,他才借鉴历史,实行仁政,励精图治。 有史料为证。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主持修《晋书》,他亲自为王羲之传记写了几段史评,感慨道:“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 “一日之恶”与“三年之善”,相去天壤,可是人们为什么总是更重视前者呢?李世民认为这不公平。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是在为自己鸣不平。他的“一日之恶”只能是玄武门之变“三年之善”当然是贞观之治。 《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的。身为皇帝的李世民非常在意后人会怎么看待他,从他对历史的熟悉程度,能看出他是在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他能客观指出,秦始皇有点迷信,汉武帝有些穷兵黩武。他还说就打天下来看,只有汉光武帝可以与自己媲美,只是光武帝登基时已三十多岁,他自己则18岁上战场,28岁当皇帝。 |
历史教育的虚无 |
孟宪实有感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有那么一段开明美好的时光。“在古代帝王中,像李世民那样理性运用最高国家权力的,独一无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家来说,了解历史、懂得历史是基本素质。我们现在的历史学变成纯学术,象牙塔里面的摆设,距离现实比较遥远。” 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重实用、轻素质的大氛围下,历史教育的位置正在逐步萎缩。“中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政治教育,只是灌输了一些片面的历史观点和概念,讲知识少,阻碍了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历史。” 进入大学后,《中国通史》干脆没有列入必修课,过去北大中文系与历史系一起上通史课,现在非历史专业的历史课程比例都在压缩。“大概是考虑到历史学没什么用吧”,孟宪实认为理想的历史教育,应该让学生们看到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经过“剪辑”的。 在日本,第一流的历史学家像谷川道雄,都会参与中学教科书编写工作。1996年,孟宪实到日本访问,看到当地一所中学设有古典课程,讲的全是中国《论语》、《孟子》、诸子百家。他很诧异日本人为什么会对中国这些传统文化感兴趣。被告知中国是儒家的故乡。“而我们距离这种教育太遥远了,我们现存教育体制中没有这部分。现在中学生、大学生了解西方比中国历史还要多,读外语的课外读物,讲的都是西方的风土人情。” 1.作者指出“《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反映出孟宪实什么样的历史观?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视剧《贞观之治》为什么“叫好却不叫座”?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结合你的看法,谈谈如何面对这种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