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低碳经济的五种误解 潘家华[注]  对于低碳经济,有几种误解需要澄清。  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  ...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低碳经济的五种误解 潘家华[注]

  对于低碳经济,有几种误解需要澄清。
  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
  其根据是,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人们不消费,没车开,交通困难,当然是低碳状态。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都很高,高排放才有高生活质量。
  这种误解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在较高人文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以使用零碳的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量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欧国家绝
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上是水电。这些国家碳生产率很高,生活水平也很高。可见,生活质量并不是用碳排放的多少来衡量的。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走向富裕。
  第二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那么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
  中国有的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因为害怕大型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限制。这完全是误解。任何社会都必须要有些相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运行,保障生活质量。要是没有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高速公路怎么建?房子怎么建?所以,低碳经济绝对不应该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尽量提高碳效率。
  第三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
  事实并非如此。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就能保持很长时间。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所以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相反,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第四种误解,搞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们做不了。
  这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对。从长远战略上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如果我们为减少成本,图当前一点蝇头小利,那么,将来我们的产品、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就可能没有竞争力,从而被排斥出世界经济的主流。现在欧洲、美国的很多产品都有“碳标签”,标明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消费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低碳产品,如果我们的产品碳含量比较高,别人不买,我们就失去了市场。除此之外,还有环境成本问题。化石能源除了排放二氧化碳,还可能造成二氧化硫、粉尘、氮氧化合物、重金属等污染;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的环境负荷就非常低。从长远战略、现实竞争力、环境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发展低碳经济就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
  第五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好东西,但太遥远,我们现在还没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水平,以后到了那个水平再说。
  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低碳经济是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任何节能、防治污染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我们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关闭小火电厂、小水泥厂;作为消费者,随手关水龙头、关灯,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向低碳化迈进。所以低碳经济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消费中。
【注】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用简要的语言直接点明对于低碳经济有几种误解需要澄清,自然引出下文。
B.文章用丰富的例子来反驳“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的观点,并说明我国完全可以发展低碳经济。
C.搞低碳经济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因为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D.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现在欧洲、美国的很多产品都有“碳标签”,这砦产品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2.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概括低碳经济并不遥远的原因。
答:                                                                  
3.文章分析了我国对低碳经济存在的五种误解。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认为我国对低碳经济会存在这五种误解的原因。
答:                                                                  
答案
1.B
2.因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因此,低碳经济离我们并不遥远。
3.①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足;②害怕因为发展低碳经济而使大型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限制;③只顾眼前利益,欠缺长远策略;④对自身实力认识不足,在技术上对发展低碳经济欠缺信心。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低碳经济的五种误解 潘家华[注]  对于低碳经济,有几种误解需要澄清。  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  】;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些文字,完成1-3题。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钮卫星

        ①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 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③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原本比较复杂的古代术数系统,现在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花钱买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动的举办时间定在“8 月8 日8 时”之类,显然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这些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对飞船搭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 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⑤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
        ⑥“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该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
                                                                                                          (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1.下列有关中国科学普及的现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将一团团药渣泼洒到路上,以乞求药;人们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以数字区分凶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在大众层面上的普及。
B.从中国民众在日常行为中对迷信的延续,到目前中国的媒体对航天飞行的神秘性、尊贵性和神圣性的倾心,作者认为目前社会已由传统的迷信步入新的迷信,科学启蒙任重道远。
C.作者认为中国的航天活动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是一种政治活动,而新闻媒体在宣传上更应该注重对    公众的科学启蒙。
D.前沿科学工作者参与科学普及的力度不够,响应者不多,是导致中国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的原因之一。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与迷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起先以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冲破迷信的阻碍,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科学又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将被迷信击败。
B.本文将中国科普现状与美国科普现状进行了对比,从而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问题本质,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C.对于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张贴,破除迷信,报纸和电视节目强调孤立的科学事实等做法,作者认为这不足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破除迷信。
D.正是因为美国有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义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的普及,从而形成了目前的这种科学意识与理性精神深入美国公众心灵深处的局面。
3.要实现科学在中国真正普及的日标,中国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请联系全文简要答。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级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域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仅吃了一惊。开门一看,之间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青岛屋里,“我这一辈子都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大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到在地,嚎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笼,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 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 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 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有喝酒的巴尔塔萨喝的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咸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全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苹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应该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顾名思义,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者的优惠级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所以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由于它给那些受到歧视或者不符合抵押贷款市场标准的借款者提供按揭服务,所以在少数族裔高度集中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受欢迎。但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要高2%~3%。低利率的诱惑和对经济形势的乐观情绪,让无数尚无力购房的美国人选择了贷款买房。
        风险也就由此产生。近年来,关联储连续17次提息,大幅攀升的利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由于抵押资产价值缩水,导致次贷危机爆发。
        金融衍生品放大危机。包括放贷公司、投行、资产评级公司、对冲基金在内的整个金融链条都受到危机冲击。原因就在于,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发展得太快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华尔街投行将原始金融产品分割.打包,组合开发出多种金融产品,根据风险等级出售给不同的金融机构或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原始金融产品被放大为高出自身价值几倍或十几倍的金融衍生品(比如担保债务权证等),这就极大地拉长了交易链条。从本质上看,这类金融衍生品并没有降低投资风险,它仅仅是将风险进行转移;而且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开发,风险在无限分散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隐蔽。由于金融衍生品蕴含着巨大利润,无论美国本土还是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了对这种金融产品近乎疯狂的追求,这正是次贷危机能够波及全球的原因。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分散风险,但它的滥用则会导致金融链条上的环节一个接一个失控。
        监管政策的失误助长风暴。在格林斯潘执掌关联储期问,他主导美国央行降低抵押贷款的标准,导致相当一部分信用不佳的贷款人以低廉成本通过贷款购买房屋。监管机构的失职到了可笑的地步:华尔街的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光明正大地把亏损投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欺骗投资者的目的。
        错误的股市政策推波助澜。美国证交会鼓吹实行“裸卖空”措施。“裸卖空”是投资者在向券商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后,在没购入股票之前就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卖出这些股票,待股价下跌时再买入股票.以获得利润。由于“裸卖空”卖出的是“不存在的股票”,交易量可能非常大,会对股价造成剧烈冲击。“裸卖空”有助于促进市场的流动性,但很多“裸卖空”交易就是“赤裸裸打压股价后获取利润”,有的甚至是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股市的剧烈震荡,加深了金融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恐慌又导致了投资者信心的丧失。这些原因,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再次在华尔街爆发。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贷款利率大幅攀升,房市大幅降温,导致次贷危机爆发,从而使抵押资产价值缩水,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
B.次贷危机能波及全球,是因为金融衍生品蕴含着巨大利润,引起海内外投资者的疯狂追求,将风险扩散到了全球。
C.作为监管机构的美联储,在危机中推波助澜,贷款给信用低的人,有失职行为。
D.“裸卖空”交易卖出的是“不存在的股票”,有的甚至是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这种交易有百害而无一利。
2.下列基于原文做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联储近年来连续17次提息,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最终引发次贷危机。因而在目前情况下,适当降低利息,刺激消费是可以采用的方法之一。
B.如果美国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管理,使其规范性发展,就可以避免金融危杌的发生。
C.如果美联储的监管政策得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次贷危机的发生,减缓金融危机带来的重大损失。
D.股市的剧烈震荡,投资者信心的丧失,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因而要应对危机,必须稳定股市,让投资者恢复信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怍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一一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