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谈  择  友 1.俗话说:“朋友如手足,知音胜兄弟。”又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不能没有知心朋友。但是“近朱者...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  择  友
1.俗话说:“朋友如手足,知音胜兄弟。”又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不能没有知心朋友。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纵有“红荷出污泥,一尘不染”
者,而青年人阅历尚浅,思想单纯,要求慎择友,并非无足轻重。
2.那么,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呢?明代学者苏浚在他的《鸡鸣偶记》里讲到有四种朋友,他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此话重提,对我们如何择友,是很有启示的。
3.所谓“畏友”,就是志同道合,铁面无私,敢于直言规劝,能够开展批评的朋友。这种朋友,表面上叫人有点害怕,其实正是朋友之俊杰。陈毅同志有“难得是诤友”的句句,就是对“畏友”的赞许。琳蘅·德穆特,是马克思的女佣人,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畏友”。据威廉··李卜克内西的回忆,当马克思一日烦躁得暴跳如雷的时候,别人吓得销声匿迹,她竟能“直入狮穴”,“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于是狮子就变得比羊还驯服”。她是与马克思一家风雨同舟的战友,她一生对马克思的帮助不是用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而马克思在“畏友”面前,顿改弊病,从善如流。
4.所谓“密友”,就是不但在平日友好往来,而且于危难之际,也能相互依托,生死与共。能交上“密友”将是莫大的幸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事业中结成了举世无双的“密友”。列宁曾评价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他们的终生合作,不但为无产阶级带来了光明,而是使他们度过了平生一段苦卓绝的岁月。真挚的友谊有着迷人的魔力。马克思被疾病纠缠的时候,只要收到恩格斯的一封信,或者恩格斯陪他走走逛逛,他的疾病即会十去八九。正如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所说:“他在卡尔身上所起的作用,比任何药物都大得多。”
5.所谓“昵友”,就是那些互相奉承、互相吹捧、吃喝玩乐的酒肉朋友。“昵友”除了他们自己欢心得意、乐于口腹外,对人类和国家毫无益处。亲昵的面孔,最容易掩藏祸心;郁烈的醇酒,最容易使人陶醉。社会上的流氓盗窃集团多是以“昵友”的面孔拉人下水的。“昵友”不“昵”,是可信的真谛。
6.所谓“贼友”就是那些利害倾轧、两面三刀的人。当你一帆风顺时,他以朋友的面孔出现,阿庚奉承,亲热异常;当你有个三灾六难时,他又会为了自己的得失,出卖灵魂,落井下石。与这种人交朋友,正如纸娃子玩火,不难自焚!
7.马克思在赞扬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时说:“人类的兄弟情谊在他们的中心  a 词句,  b 真实。  c 人类的高贵从那被劳动锻炼得刚强的形象中向我们发出光辉来。”这“真实”二字,对交友来说,是极有分量的。俗话说:“浇树要浇根,交友要交心。”待人不诚,言而无信,怎么会找到知己的朋友呢?我们所提倡的这种“交心”,就是一颗纯纯净净的同志之心。
8.交朋友首先要注重于政治上的考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见到有的人交了朋友,后来关系又破裂了。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同其他事物一样,人的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朋友之交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真正的友谊,在斗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虚伪的友情,在斗争中将会以断交而告终。在前进的征途上,当同路的伴侣倒行逆施而又可救药时,一刀两断、各奔前程是很自然的事情。卢格是马克思的朋友,但当他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大肆攻击和诬蔑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时,马克思便毅然地同这位曾一度“志同道合”的朋友彻底决裂了。在马克思看来,政治上的敌对与个人之间的友谊是不可并存的。
9.交朋友不是为了满足私欲,不是搞交易。有的青年人把交朋友当成谋求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比如,有的人在开学就业、入党入团或者购置什么缺货时,自鸣得意地说什么:“没问题,我有知心朋友,好办……”如若目的达不到,私欲落空,就转而牢骚满腹,甚至骂出声来:“真他妈的不够朋友!”这种友谊价值究竟如何,大家可以想像得到。可见,私欲是侵蚀纯真友谊的蛀虫。
1.要慎择友,交诤友。真正的友谊,其力量是无穷的!·
1.  仔细阅读文章,联系内容,解释第2段的加点字:
规——                 ;    托——
饴——                 ;    攘——
2.  在第7段空格处分别填上三个虚词: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3.  第7段中“这种交心”批的是□□。
4.  分别概括文中所提到的四类朋友:
a.畏友是□□□□□□□□□□□□□□□□□□□□的朋友。
b.密友是□□□□□□□□□□□□□□□□□□□□□的朋友。
c.昵友是□□□□□□□□□□□□□□□的朋友。
d.贼友是□□□□□□□□的朋友。
5.  本文正确的分层应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在序号中间划“/”)
6.  第五段中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本文提出的中心论点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规:规劝;托:托付,依托;饴:密糖;攘:相挽 
2.a:不是  b:而是  c:而 
3.真诚(真实) 
4.a:志同道合,铁面无私,敢于直言规劝,能够开展批评  b:不但在平时友好往来,而且于危难之际,也能相互依托  c:互相奉承,互相吹捧,吃喝玩乐的酒肉  d:利害倾轧,两面三刀 
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6.对偶 
7.要慎择友,交诤友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谈  择  友 1.俗话说:“朋友如手足,知音胜兄弟。”又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不能没有知心朋友。但是“近朱者】;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模 仿 与 创 新
1.模仿与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离不开模仿与创新。我们都知道,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以模仿为基础的,没有模仿,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有今天。如果我们的前人不去模仿鸟儿的飞翔,那我们就看不到飞机翱翔于天空;如果我们未能模仿蝙蝠发现超声波反射出障碍物的特性制造出雷达,那或许全世界早已被踏在了德要法西斯的铁蹄之下;如果达·芬奇没有坚持画下如此多的“蛋”,那我们就无法欣赏到蒙娜莉莎那迷的的笑容;如果……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见,模仿是一切的基础。
2.固然,模仿对人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仅仅靠模仿而不创新,人类社会只能原地踏步,决不能向前发展,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从古至今,人类所有的目的都为了能从模仿中获得一些信息和启示,然后把它们转化为人们所需的发明创造,如果只有模仿,不创新,那么模仿的意义又何在?这正如小孩学走路一样,初学者总要借助椅子、墙壁等作为扶手,但借助这些“扶手”的目的不是为了依靠它们一辈子,而是为了将来能丢开它们独立行走。同样,中国历伐书法家之所以要临摹前朝大书法家的真迹,就是为了能在他们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完美的字体,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我们的前人去模仿鸟儿的飞翔,不也是为了能创造出翱翔于天空的飞行器吗?因此,创新是模仿的最终目标。
3.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发展是创新的必然结果,创机关报促使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蒸汽机的发明,推动子工业革命的进程;电灯的发明,使全世界变得一片光明,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由此推进了一大步;电话的研制成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开辟了通讯技术的新纪元……到了今天,各项高科技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21世纪。这些都说明:只有创机关报,才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4.同样,我们学习亦是如此,我们要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争取有所创新,有所发现。不然的话,我们永远只能跟在书本、老师后面亦步亦趋,又怎能担负起跨世纪的重任呢?
5.因此,我们中学生在模仿、借鉴、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的同时,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拿来主义”,而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越前人,为新世纪的人类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1.第1节划线句中的加点词“往往”在句中起___________作用,简述它在句中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节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
3.第2节中加点词“它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5.给文章1~5节分层正确的一项应为__________项。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6.作者在议论创新时是从□□和□□两方在进行论述的,最终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
7.就本文结构来说本文属____________。
A.对照式    B.层进式       C.总分式       D.并列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开放关键是“开”
1.开放,是热门话题,这里单说一个“开”字。
2.首先,要把眼睛睁开。盲人摸象,曰如柱,如扇。夜郎自大的封建帝王,以中央之国自居,唯我独尊,亦在于闭塞眼睛,不去看世界的变化,以至痛斥西洋代数、几何为“邪术”,大骂火车、铁路乃“至拙愚之器”。如此,我们在固步自封而不思进取的心安理得中落伍,自己发明了火药,末了支敌不过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今,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新技术革命飞速发展,中国正处在关键时刻。不睁眼看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不睛眼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仅仅盯着锅里有煮的,身上有穿的,怎么会有开放的紧迫感?
3.其次,思想要放开。纳百川友成江河,积小丘以成五岳。我们是唯物论者,不能因为青霉素是西方发明的,患了炎症而忌用。相反,倒是马克思主义者最讲拿来,也最善于拿来。马克思的哲学,就“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东西。列宁在七十多年前就指出:“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加普鲁士的铁路秩序加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加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等于社会主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资本主义的某些管理经营方式确有可取之处,社会主义要发展生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就要在发挥自身优越性的同时,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这一亦如青霉素一样,没有政治性。
4.明乎此,就敢于把步子迈开了。敢想敢做。眼下,有些地方步子迈不开,是因为旧观念时隐时现,时起时伏,在战战兢兢地问姓“资”还是姓“社”的疑惑中,时间过去了,人家前进了。而深圳一往无前,迈开步子不停地走,就创造了今天一天创汇顶过去年一年的奇迹。
5.由此看,眼睛睁开是基础,思想放开是关键,步子迈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目的。
6. 归根到底,改革开放少不掉一个“开”字。
1.第3自然段讲到“马克思主义者最讲拿来,也最善于拿来”。我们课内学过我国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的文章______________也提出要拿来,他提出“拿来”的原则即是___________。
2.划分第2小节划线句的层次,第一层的最后一个词是__________,关系为______关系。
3.第2自然段中“封建帝王以中央之国自居”,“痛斥西洋代数、几何为‘邪术’的原因是□□□□、□□□□、□□□□。(用语段中的成语回答)
4.第3自然段中画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应为_____________项。
A.  文化生活 物质生活 经营方式 管理方式
B.  物质生活 文化生活 经营方式 管理方式
C.  物质生活 文化生活 管理方式 经营方式
D.  文化生活 物质生活 管理方式 经营方式
5.第3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为____________项。
A.对比论证法 例证法                  B.例证法 比喻论证法
C.例证法 引证法                      D.引证法 比喻论证法
6.作者在论述时讲了两点: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_____________,这两点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照作者的观点,有些地方步子迈不开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所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落到一事无成,在历史上是□□□□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时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_________被录取,学习__________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____________­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不密闭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划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炮和灯丝,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了生命。所以当他年纪七十九时,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a)
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事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动人的记叙:“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富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铁鞋,搏击恶水,勤奋工作了大半生。(b)清代以画竹有名的郑板桥,曾有描绘刻苦学画的诗句:
A.冗繁削尽□清廋
B.四十年年来画竹枝
C.画到生时是熟时
D.昼认错挥写夜间思
⑥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所以(c)牛顿说:“天才就是思想的耐心。”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百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门捷列夫说:“终 身努力便是天才。”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d)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共了四十五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笑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 ,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第2小节中填入方格最恰当的短语应为___________项。
A.司空见惯     B.比比皆是          C.多如牛毛         D.屡见不鲜
2.对第2小节概括得最为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阐述学习也是实践的道理。         B.论述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功在于努力。
C.阐述勤奋学习使人变得有才能的道理。   D.阐述“天才”、“神童”失败的缘由。
3.依次填入第3小节横线的虚词最恰当的应是__________项。
A.终 也 以后    B.才 也 后来    C.始  又  然后    D.就  又  后来
4.第3小节中画线句“相当于延长了生命”的正确含义是:____________。
A.多工作,少睡眠,有利于健康长寿。
B.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几个小时,所干的活就比别人多。
C.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几个小时,作出的贡献就多,积累起来就等于延长了寿命。
D.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就可以增强体质。延长寿命。
5.从结构上看,第4小节画线句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作用。
6.对第4小节提到的巴尔扎克的国籍、作品以及作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正确的一项是__。
A.法国《项链》路瓦栽夫人                 B.法国《守财奴》葛朗台
C.美国《守财奴》 苏比                    D.俄国《变色龙》奥楚米洛夫
7.第5小节A句诗中最恰当的词应为______________。
A.更     B.剩       C.留        D.见
这首七言绝句的句序已打乱,排列正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说的这个道理。”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a)(b)(c)(d)四处最恰当应放在______________处。
9.本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中心论点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化和读书
①中国人向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读书成了文化的一种象征。
②文化主要是靠读书来获得的。这是文化史的一个事实。真知从实践中来,也从书本中来。书本是以前实践的结晶,接受书本也就是接受历史的实践经验。大文豪大学者也总是和读书脱不了干系的。
③把读书等同于文化,这成了读书人的一个观念,中国文化史也就变异为一部读书史。读书也就是学习,儒家是很看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         a      。”荀子《劝学》的首句曰:“     b   。”读书学习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那时候的读书,首要的和主要的是读儒家经典,读圣贤之书。这就使读书的范围比较狭窄了。道家对读书倒是有一种较为达观的态度,语云:“吾生也有涯,    c         ,殆矣。”(《庄子·养生主》)道家不主张以有限的生命去搏取无取的知识,而提出顺天然颐养天年。这大概可以算是儒、道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互补吧。
④其实,更准确一点说,文化是有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书本之中,一个方面是书本以外的。书本以外的文化至大,是读书这个词涵盖不了的,也不可用履历表上的文化程度也就是读书的年限来衡量。尤其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是无论如何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句名言。半部《论语》自然是谦虚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不过我从这句话中取它这样的意思,书取一半,而另一半则是事功也就是实践,也就是书本以外的文化。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在田野,从这个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⑤由于过去分看重读书,就有了两个偏向。其一,皓首穷经,闭门造车,全然不问世事,不读人生之书。张舜《爱晚庐随笔》曾指责清儒大多“只做得如何读字”,“至于体味书中理论而确有所惟开国时三数大儒耳”。读书尚不能明理,“笃行”更是不可能的事了。其二,是反科举切名看作惟一的读书门径,走入了历史的狭路和误区。
⑥当然在今天强调一下读书也是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谚有云:“书比人长寿。”文化是永远的,读书也不会是短暂的。这样看来,文化与读书也将是一个永恒的文明主题。
1.本文第2、4段都提到了《论语》,此书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出第3小节a、b、c空格处的句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第⑥段横线上空缺的文字选择适当的一项(   )。
A.未尝不可却又必须恰如其分           B.是并非很恰当和很必要的
C.是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D.是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针对性的
4.根据作者的思路,对本文层次的划分较合适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就第4段划线句“中国文化在田野”这一说法,回答问题:
(1)这一说法针对何种观点?(不得超过8字)
(2)作者引用此说表明怎样的主张?(不得超过12字)
(3)加点字“这个角度”指什么?(不得超过12字)
6.对于本文作者阐述的“读书和文化”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读书是文化积累的主要渠道。
B.读书等同于文化,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读书史。
C.衡量一个有没有文化要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
D.文化靠读书获得,又不限于读书,要结合实践。
E.读书只是获得文化的一个渠道,而实践才是获得文化的主要渠道。
F.今天强调读书也是文化,未尝不可但必须恰如其分。
7.本文作者对读书与文化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不超过24个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伯乐作用的再认识
①从现象上看,伯乐相马和选贤会能相提并论,是说得通的。但细琢磨,却不是滋味。马非人,人非马,品性原是根本不相同的。这好像是个大疏忽,却又不尽是疏忽。
②马之被选擢被淘汰,原是由人决定的。它是没有自由也是没有自由的要求的。人与马不同,他可以而且有理由把握自己的命运。别人也没有理由像拨弄马一样操纵别外一些人的命运。但是在封建制度下,人的处境却常常和马一般,有时甚至连马也不如,“草民”、“蚁民”等称谓正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说,直到今天仍然赞扬伯乐,并茫然不觉,恐怕还是封建社会“人治思想”的余风流韵。伯乐慧眼独具,虽属大善,但终究还是以主子的身份把机遇易与人才;而人才呢?也不是要望眼欲穿地引颈待选,把一展雄才的希望寄托于主子身上。这种处境说起来是非常可怜的。
③李白曾经写诗探讨过人才怎样得到主子的赏识,但结论竟也像马一样消极和被动。说什么要像当年的姜太公一样,安心在渭水垂钓,以等待文王发现后来请他。在李白生活的年代,不如此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而在今天,我想倒大可不必。真正的人才应改变那种依靠别人赏识、消极等待的状况,靠自己去积极争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④过多地倚重伯乐选拔人才也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伯乐的人数有限,遗珠殊属难免,其次是伯乐的视力以及观察事物的方法也未必那么可靠,而且伯乐的资格一向是“唯衔是问”,不尽合理。如果把伯乐选才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是很不妙的。
⑤可靠的办法是:(一)创造一种自由竞争的环境,让人才一展丰采,一争高下。(二)建立一种完备的制度,对人才的实际能力进行考察和评定,择优录用,这比单靠伯乐的眼力要科学和可靠得多。正如世界杯足球大赛,谁是最佳球员,不能只赁球王贝利的看法,而是要看技术委员会的鉴定。
⑤⑥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应该认识到:伯乐再好,不过是人治的胜利而不是先才制 茺的成功,人才的涌现和被选拔,说到底是个好的选才制度。
1.第1段中作者对把人和马“相提并论”,并为什么觉得“不是滋味”?(   )
A.把人当马,损害了人的自尊心。
B.马没有自由的要求,可任人摆布,人却可把握自己的命运。
C.马是被动地等待挑选,人却可主动地表现自己。
D.把人当马,人还是处在被动地附庸地位,只能等待恩赐,处境可怜。
2.请在文中找一句话,回答第1段画曲线的:为什么说“却又不尽疏忽”?(17字以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2段中用了哪些词语表示人才的处境可怜?
a: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
4.对第2段中“人治思想”解释正确的一项为____________
A.人们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B.依靠个人治理国家的思想。
C.依靠人民治理国家的思想。        D.怎样管理好人民的思想。
5.用自己的话简述“倚重伯乐选拔人才也是很不可靠的”理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才的可靠办法是:□□□□□□□□□□□; □□□□□□□□□□□□□□。
7.本文作者的观点应是(    )
A.批判倚重伯乐选才的错误作法。
B.揭露“人治思想”对选才造成的危害。
C.批评人才消极待选、渴望恩赐的错误态度。
D.指出倚重伯乐选才的弊病,强调要有选才的好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