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让高贵与高贵相遇鲍尔吉·原野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能使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但还...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鲍尔吉·原野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能使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这使我对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蹰。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的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一起唱歌。“3·55—3·2|—|2·33 2——— ”,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才能有这一切呢?露水、小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地挤上眼帘。读安谧的新作《手拉手》,说“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上,到村口把小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并不经常读书更难得到好书,也不大懂音乐,最主要的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人踹门而入时贴紧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登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强悍,甚至暴躁。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音乐、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这是一位司仪吗?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
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就在与你相拥的一瞬间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们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可以欣慰的是,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因而我不必为自己难为情了。
(1998年8月23日《文汇报》)
1.文章第二段说“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原因是
最后一段说:“我不必为自己难为情了”原因是
2.“让高贵与高贵相遇”从全文来看,两个高贵的含义各指什么?
答:一个指答:                                                             
一个指答:                                                                 
3.第七段中,作者联想到“海浪”,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4.下面对全文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在第四段写自己过去的经历,说明自己已经不是一个随便 被打动的轻易流泪的人。
B.作者不敢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自己,是因为自己长得粗糙、不帅气。
C.作者在第三段结尾说自己“难免心酸”,其原因是觉得女孩子用捧小鱼的方式来挽救小鱼的生命,其实是无用的。
D.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应该早点读一些好书,听一些好的音乐。
E.文章开篇设置悬念,继而紧扣题目进行叙写,结尾再与开头响应,结构十分严谨。
答案

1.①一个男子汉却常有泪水造访;②作者认为被好书、好的音乐,以及其他美好事物所打动,是人的一种美好情感,理应如此。
2.①真诚、朴素、善良的情感;②真诚的好书,朴素的音乐、世道人心中的美好事物。
3.美好的事物和情感虽然不易相遇,但却常有,给人以希望。
4.A、E
解析

1.无
2.无
3.(联想是由心中美好的部分和旋律或词语引起的,可以令人“欣慰”)
4.(B项“因为”以下分析错误;C项的“心酸”是由:“把身子喝软”作联想对照而产生的;本文的写作目的标题已经揭示,故D项也不正确)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1—4题。让高贵与高贵相遇鲍尔吉·原野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能使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但还】;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灵巨人
魏念滨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很早就停驻在我的心房,引领我在十年寒窗清苦的学习生活中咀嚼阳光的味道。那段日子确实单调乏味,尤其是高三,学习非常紧张,大家绷着弦拼着命整天与书本做伴,周而复始地吃饭、学习、睡觉,有限的课外活动也是和各种各样的学习知识紧密相联。我那时苦中寻乐,有个小小的习惯,下课铃一响,经常一个人跑到走廓尽头,打开窗户,看天上的流云。一看到那些自由的白云,我的心就会莫名地激动起来,那是我心中的巨人在作怪。它让我把白云想像成未来,高远而澄清,太阳光一照,有着热烈的色彩。上课铃一响,那个巨人又会不失时机地将从遐想中唤回,并且谆谆告诫我,要努力听课呦,要好好用功呦,为了你那多姿多彩的未来和崇高远大的理想。
虽然后来我没能如愿以偿实现自己的理想,考取自己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但我还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现实的安排,因为我心中的巨人给我了恰到好处的劝解与安慰,它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在它的感召下,我摩拳擦掌地在大学校园的各种舞台上释放青春的光芒;在它的牵引下,我如饥似渴地在校图书馆里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营养,它总是在关键时刻将我从各种虚浮的诱惑中扯拽出来,将身心投入到更为有益的事情上去。有了它,我才知道辛苦的付出是为了什么;有了它,我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人生的旅途才不会短路。
大学毕业后,一脚迈进社会。悠闲的工作,甜蜜的恋情,宽敞的住房,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愉悦心灵的同时,也使心灵失去了动力——心中的那个巨人自以为功德圆满竟早早地躺在薄薄的档案里昏昏睡去了。生活在喝茶、看报、提职加薪、家长里短中以一种惯性的方式延续,生活的目的早已模糊不堪。和周围的许多人一样,我甚至希望自己的日子能够沿着这样一种惯性一直生活下去,波澜不惊,安然至退休,至死亡。
在某个不经意的早晨,送女儿去幼儿园的路上,我偶然间抬头看到了天上那一轮喷薄跃出的红日,映得它周遭的云彩红彤彤的一片,很是撩人情绪,记忆的一角豁然开启,心中昏睡的巨人竟以诗的形式复苏出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的诗,就是那个写了《瓦尔登湖》后卧轨自***的诗人。时光荏苒,青春不再,海子式的浪漫与激情早已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沉淀,“喂马、劈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琐碎的日子里,我们早已忘了还要“周游世界”,我们不再有梦,不再有追求,在面对蔚蓝的天空时我们不再有飞翔的憧憬和拥抱太阳的热望。心灵缺少精神巨人的主宰,窗外的阳光、绿树、和风就不能尽收眼底,我们只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们看不到“春暖花开”,我们生活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缺失的,醒醒吧,那些过早睡去的心灵巨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要主人的躯体还活着,你们就应该燃烧出感觉和温度。即使这辈子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喂马、劈柴”,我们也不该放弃理想,停止飞翔,我们要怀着一颗诗心生活,面向生活的大海,我们的内心应该永远怀着春暖花开的期待。
                      (选自《时文选粹》)
1。请用简洁语言概述高三学习阶段“心灵巨人”对“我”的作用。
2。“我们只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们看不到‘春暖花开’”一句中,“粮食和蔬菜”和“春暖花开”分别指什么?
答:“粮食和蔬菜”指       。“春暖花开” 指          
3.文中写“大学毕业后,一脚迈进社会”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4.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咀嚼阳光的味道”含义是在清苦阴冷的学习生活中享受阳光的照耀和温暖。
B.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借自己人生几个阶段的经历,抒发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C.“心灵巨人”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来自未来世界的美好呼唤。
D.正是因为“天上那一轮喷薄跃出的红日”的照耀,使自己冰冷的内心感到温暖,“心中昏睡的巨人”才得以苏醒。
E.文章借海子的诗,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反思,表达了要永远追求理想期待美好未来的人生态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⑴数字相机就像一台能够独立工作的小型电脑,它依靠电荷藕合器件(CCD)来记录图像信息,在CCD上有对光线十分敏感的单元阵列。进入照相机镜头的光线聚焦在CCD上,CCD就会把照射到各个单元的光线按亮度转换成电荷,这些电荷又被转换成数字形式,存储在数字照相机中,并可输入到电脑中作进一步的处理。
⑵数字相机主要分为三类:即拍型、35mm扫描型和摄影室用专业型。
⑶最初的数字相机就是即拍型35mm相机,它的主要用户是那些认为价格比质量更重要的人,如房地产代理、保险调查员,或其他将图贴入文件并用激光或喷墨打印机输出的文秘人员。这种数字相机也用于娱乐,如果你想给家里寄一张小孩的图片,这种相机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⑷再高一个档次的就是35mm扫描型数字相机,它以传统的35mm相机机身为基础,使用同样的镜头。由于它的价格一下就跃至一万美元之上,所以只有摄影记者和拍外景的摄影师在工作紧张时才使用。
⑸最高水平的是摄影室用的专业型数字相机,它需要提高光照度来将图像的摄取时间控制在几秒钟内,并通常直接与电脑相连。这种昂贵的器材可以获取与胶片相媲美的图像,常为广告、大幅面印刷及商品分类目录的制作所采用,有时它拍的图像直接用于四色印刷。
⑹普通数字相机最大的好处在于能低成本、方便、高速地获取图像。你不必买胶卷和等待冲洗,有液晶显示屏的数字相机还能即刻让你决定照片的取舍,不太理想的照片还可输入到电脑中进行编辑,因为追求图像获取的自动化,所以数字相机要比先进的胶片相机更宜于使用,但所有这些优点都需在你拥有了一台数字相机之后才能体会到。
1.引文六个自然段,请按要求归纳所写内容(每一点的归纳都不超过4个字。)。 第⑴段介绍数字相机的___________;第⑵至⑸段介绍它的_________;末段介绍它的___________。全文是按________顺序来写的。
2.第二部分(2—5)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试用两个短语回答(都用“从……到……”的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写序号,有几项写几项)
A.下定义 B.分类别 C.举例子 D.作比较 E.列数字 F.打比方
4.第⑶段中画浪线的内容如何理解?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斤斤计较于价格而不重视质量的人。
B.注重价格便宜而不太注重质量的人。
C.买不起也不想买高价相机的人 。
D.注重价廉而物美的人。
5.根据引文内容,请你说出数字相机的两大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你对引文的理解,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选项。(不止一项) (   )
A.与传统的相机一样,数字相机也是记录图像的一种工具。
B.到此文问世为止,普通数字相机拍摄的图像尚不能与传统的35mm胶片相机的质量等同。
C.随着数字相机价格的不断下降,不久,胶卷将会被淘汰。
D.摄影室用的专业型数字相机可以获取与胶片相媲美的图像。
E.数字相机不仅有低成本、方便、高速获取图像的好处,而且获取的图像比胶片相机清晰。
F.数字相机能将记录到的图像信息直接存储在相机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市长和女儿
马市长吃罢午饭,在客厅中悠闲地品着茶。女儿笑盈盈地走过来, “爸,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有什么事就说罢。” “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是不是太傻了?”
马市长放下手里的茶杯,望着自己的女儿说道: “现在农村的条件的确挺苦,有些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女儿诡秘地笑了笑:“不过,我认为应该表扬的是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就是您老人家呀!”
“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 “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
(乙)一个女儿市长的遗愿
她仰卧在床上,户背被高高的枕头垫起,可依旧呼吸困难。她嘴张得老大,脸色惨白。
床前,静立着看护的人,大夫、护士、秘书、丈夫、上小学的女儿芳芳及揣着笔记本的记者。
大夫俯下身仔细地听了她的心跳,然后,缓缓地立起来,抬腕看看表,向秘书投去一瞥,那意思是极明白的。
难道她就这样地去了?真有点不敢相信。她本是精力充沛的女人。她还没有过45岁,在中级领导层中,她是年富力强的。她担任市长两年多来,使这个小小的江滨城市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整洁的市容,翻番的产值,还有兴修那为人所不齿却一刻也不能疏忽的公共厕所……… 她为这个城市耗尽了心血。
她本不该这样早早地离去。倘若不是洪水陡涨,倘若不是堤坝决口………
她要去了,就这样默默躺在自家的床上,室内,回旋着悲凉的哀思。
她却不肯瞑目,眯缝的眼里透出一种光来,这是一种寻觅和切盼之光。张着的嘴微翕动,似有话语交代。
众人一阵迷惘。他们环视卧室,想找些所需之物了却她的遗愿,以此慰期藉这颗即将停止跳动的心。
秘书递给她常年不离手的提包,那里面装有她批阅过的各类文件,她却依然瞪着眼。
大夫递过几粒药片。她还是睁着眼。
是想得到点闪光的言语吧,记者将耳朵贴近她的嘴唇,却一无所获………
大家失望了,谁能探索到这个市政府最高女官员的内心奥秘呢?
她的丈夫默默地将女儿引至床沿。像是一种回光返照,她脸上突然有了生气,垂着的手缓缓移动,费力地攥住女儿的前襟,随后闭上眼睛,溘然①仙逝②了。
记者轻轻地为她放平枕头。这时,他发现枕头下面压着一个绿皮笔记本。大家打开一看,里面是她的防汛日记,在最末的一页,醒目地记着一条:今晚要为芳芳钉扣子!
刷———目光射向芳芳的衣襟:上面的衣扣已经脱落了两颗。大家记得,那天夜晚,女市长倒在洪水中了。
泪,漫过众人的眼眶………
注释:①溘然:忽然。②仙逝:登仙而去,称人死的婉辞。
1.{甲}{乙}两篇小说分别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甲}:   {乙}:
2.小说{甲}侧重采用个性化的人物___________描写。表现出马市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小说{乙}中加点词“翕动”的表意是_________________;由“翕动”联系“寻觅”“盼望”等词,可揣测女市长此时此刻在想:“___”(请以女市长的口气,用第一人称表述)
4.品读小说{乙}中画线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题目中“遗愿”的指的是
②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
③这两段文字感人至深,请结合给你感受最深的一个词语,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5.小说{乙}的情节高度浓缩在女市长临终前,同时还写了她在别的时间里所做的事情,请具体说说写这些事情有什么作用。
6.小说{乙}采用设置悬念的写法,请以小说{乙}具体内容为例,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7.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就{甲}{乙}两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谈谈你自己真切的阅读感受或由此引发出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只木屐  
                                            冰 心
淡金色的夕阳,像这条轮船一样,懒洋洋地停在这一块长方形的海上。两边码头上仓库的灰色大门,已经紧紧地关起了。一下午的嘈杂的人声,已经寂静了下来,只有乍起的晚风,在吹卷着码头上零乱的草绳和尘土。
我默默地倚伏在船栏上,周围是一片的空虚和沉重,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苍茫的夜色,笼盖了下来。
猛抬头,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飘着一只木屐,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了。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摇着,慢慢地往外移,仿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
啊!我苦难中的朋友!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你又怎么知道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
过去几年的、在东京的苦闷不眠的夜晚——相伴我的只有瓦檐上的雨声,纸窗外的月色,更多的是空虚而沉重的、黑魆魆的长夜:而每一个不眠的夜晚,我都听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音,一阵一阵的从我楼前走过。这声音,踏在石子路上,清空而又坚实:它不像我从前听过的、引人憎恨的、北京东单操场上日本军官的军靴声,也不像北京饭店的大厅上日本官员、绅士的皮鞋声。这是日本劳动人民的、风里雨里寸步不离的、清空而又坚实的声音……
我把双手交叉起,枕在脑后,随着一阵一阵的屐声,在想象中从穿着木屐的双脚,慢慢地向上看,我看到悲哀憔悴的穿着外褂、套着白罩衣的老人、老妇的脸;我看到痛苦愤怒的穿着工裤、披着蓑衣的工人、农民的脸;我看到忧郁彷徨的戴着四角帽、穿着短裙的青年、少女的脸……这些脸,都是我白天在街头巷尾不断看到的,这时都汇合了起来,从我楼前嘎达嘎达地走过。
“苦难中的朋友!在这里黑魆魆长夜,希望在哪里?你们这样嘎达嘎达地往哪里走呢?”在失眠的辗转反侧之中,我总是这样痛苦地想。
但是鲁迅的几句话,也常常闪光似地刺进我黑暗的心头,“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就这样,这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声音,一夜又一夜地从我的乱石嶙峋的思路上踏过;一声又一声、一步又一步地替我踏出了一条坚实平坦的大道,把我从黑夜送到黎明!
事情过去十多年了,但是我还常常想起那日那时日本横滨码头旁边水上的那只木屐。对于我,它象征着日本劳动人民,也使我回忆起那几年居留日本的一段生活,引起我许多复杂的情感。
从那日那时离开日本后,我又去了两次。这时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的苦难中的朋友,也是我斗争中的朋友了,我心中的苦乐和十几年前已大不相同。但是,当同去的人们,珍重地带回了些与富士山或樱花有关的纪念品的时候,我却收集一些小小的、引人眷恋的玩具木屐……         
    一九六二年六月八日,北京
1.开头一段环境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在文章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为什么“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1)                           。(2)                                 
3.第三部分作者说“这时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苦难中的朋友,也是我斗争中的朋友”说明日本人民已经觉醒,开始反战,这在第二部分已有伏笔,请找出来。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全文以木屐为线索,贯穿始终,表现作者对日本人民的深厚感情。
B.此文要表现反战的主题,却没有直接写出,而是借一支木屐写出了日本人民的苦难生活。
C.文章写到在东京不眠的夜晚听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D.在第二部分结尾,作者写出了心中的希望:作者坚信,中国人民终会战胜侵略者,迎来黎明 。
E.这篇文章写得高昂壮美,写出了日本人民由隐忍到觉醒的过程,鼓舞人们起来抗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利用核爆炸消除地震
①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用地下核爆炸来消除地震发生的有效方法,并在理论上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②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核专家在进行地下核爆炸试验时发现,在每次试验后的很长时间内,爆炸中心近百公里范围内都会发生多次地面震动,这使他们意识到地下核爆炸会引发地震,而另一些则不会。据此他们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前些年,俄罗斯核专家提出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会形成一种压力和张力,这两种作用力会沿着地壳向各个方向传播,也可能传播到即将发生地震的地区,在这一地区的地壳层中积蓄着导致地震的巨大应力,在传播来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这种应力可能会被反方向抵消,也可能被同方向加强。如果引发地震的应力被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削弱抵消的话,地震的发生将得到遏制或者强度将得到减弱,这就是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
③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当某个地区呈现出多种地震前兆,由地震专家和核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进行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俄罗斯专家已经设计出利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多次成功引爆了能够消除地震的小型核装置。但也有一些地震专家对这种方法的效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方向不容易控制,地震应力的方向也不容易准确掌握,如果计算失误很可能弄巧成拙,引起地震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强度更大的地震。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机构认为,采取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核爆炸应当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监督下进行,以防止某些国家以消除地震为名进行研制核武器的试验。
小题1:对地下核爆炸与地震关系的最初研究及其成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核专家和地震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关系,并制造了“地震武器”。
B.研究试验表明地下核爆炸并不都能引发地震,有的还能消除地震。
C.研究试验表明有的地下核爆炸能引发地震,据此制造了“地震武器”。
D.“地震武器”根据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错综复杂关系而制造,既可引发地震也能消除地震。
小题2:对“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震应力可由震中向四处传播,地下核爆炸冲击波形成的压力和张力也向四处传播,它们必然相遇。
B.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具体来说是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张力和地震应力三种力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C.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同,相遇时会增强应力,那么对地震就不起作用。
D.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反,相遇时会削弱或抵消应力,从而遏制或减弱地震的强度。
小题3:从全文看,利用核爆炸来消除地震的原理是什么?
小题4:从全文看,核爆炸消除地震具体如何操作?存在什么弊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