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二自然生物圈通过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护而获得的力量平衡实现存在与生存。生物圈的各种成分是互相依赖的,人类也和生物圈中所有的成分一样,...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二自然
生物圈通过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护而获得的力量平衡实现存在与生存。生物圈的各种成分是互相依赖的,人类也和生物圈中所有的成分一样,依赖于他与生物圈其他部分的关系。工业革命以前,这种依赖关系一直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但是工业革命以后,人们获得了征服生物圈的力量,人类是生物圈中比生物圈力量更大的第一个居民。 然而,对一个物种来讲,比生物圈力量更大与其说是福音,不如说是灾难
人类对自然分门别类的制服,是极其成功的。所有这些成功的总和,造就了一个崭新的自然──第二自然。这个异化的、非天然的自然威胁着只能产生于、存在于第一自然的人类。人类如果没有成功地驯服天然的自然,就永远达不到他在此之前热切向往的“自由王国”。问题在于驯服行动导致人科动物越过了地球生态边界,从而改造出第二自然,一个人类不能依托的自然。自然界以她对人类天然控制的失败后果更紧地控制人类。人类在总体上失败于他的各个局部胜利成果。
人类是生物圈演化的产物,是大自然里众多生命中的一种。生物圈之所以能够栖泊生命,是因为它的诸种要素互为补充,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联系。在人类出现之前,生物圈的任何成分──有机体、失去有机物构成的物质和无机体──都未曾获得力量,打破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微妙平衡。正是这种平衡使生物圈成了生命的收养所。在人类出现以前,那些不是太软弱,就是太富于侵略性,无法与生物圈的节奏相协调的物种,在它们的软弱性或侵略性远未打乱这种节奏的时候,就被这种节奏的作用消灭了。一切物种的生命都依赖于这种节奏。每一种生物都忠实地履行自己在生态链中的角色。生物圈中恶恶善善均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和原则,演奏着生态和谐的音符。这种网络式生态链的完美,真似有一个看不见的上帝之手在操纵。生物圈之所以如此完美,人之所以要破坏这种完美,是因为除了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特殊结构都是完善的,都是立即受到限制的,然而人的潜力却毫无止境,他没有获得完美的存在形式,他也永远不可能达到这一步。人自己达不到完美并破坏生物圈的完美,原因是相同的:人是生物圈中唯一能够思维的生物。
  对生物圈的摧毁与拯救是人类道德潜力的恶善两极。“摧毁”的潜力他已经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拯救”则意味着人类不仅要保护大熊猫,建立自然保护区,而是要象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状态。
1.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比生物圈力量更大必然会导致对生物圈的摧毁。
 B.因为这种力量打破了生物圈自我调节自我维护的平衡。
 C.因为生物圈可以没有人类,但人类不能没有生物圈,事实上生物圈正是以它与人类较量的失败来打败人类的。
 D.因为人类好胜的特点决定他在拥有超过对方的力量之后不可避免地要打败对方。
2.对有关“第二自然”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所谓第二自然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全部成果的总和。
 B.人类造就出第二自然只可能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
 C.人类如果不改造出第二自然就不可能达到自由王国。
 D.第二自然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相对立的。
3.对生物圈遭到摧毁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人具有精神意识,他要追求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完美形式,又有无止境的潜力。
 B.因为人类在技术上的进步使人类获得了超过生物圈的力量。
 C.因为人类以自己的力量在和生物圈较量时在各个局部上取得了胜利。
 D.因为人类是一种不可能和生物圈的节奏相协调的动物。
4.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出现以前,生物圈的力量远大于栖身其中的任何物种。
 B.人类是生物圈中第一个有能力也是惟一一个必然要摧毁生物圈的物种。
 C.要保持生态的和谐,人类在追求自由王国时其驯服自然的行动不能越过地球生态边界。
 D.人类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努力提高人类的精神潜能,很好地保护第一自然,也即天然自然。
答案

1.C
2.C
3.D
4.B
解析

1.(AB两项都是针对生物圈而言的,D项没有根据。) 
2.(成功地驯服自然不一定要改造出第二自然。) 
3.(人类曾是和生物圈节奏相协调的) 
4.(后半句的说法太武断。)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二自然生物圈通过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护而获得的力量平衡实现存在与生存。生物圈的各种成分是互相依赖的,人类也和生物圈中所有的成分一样,】;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是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在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以父家长制的家族为本位,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庭来实行的,家族的安定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又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就是扩大了的家族。家齐才能国治。因此,维护家庭的稳定和谐就成为最为重要的伦理目标和宗旨。而孝作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对于维系家庭的延续和团结起了很大作用。从纵的方面,孝可以使家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继志述事、光耀父母与家族。从横的方面,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复杂的人伦关系,也需要一定的伦理规范加以调节,而孝以其敬顺与服从的伦理精神维护了家族内部的和睦团结,这对于维护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社会的安定和等级秩序是十分重要的,故重孝。可以说孝是宗法制的家族本位的产物和家族伦理的核心。
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这里的初民由于受生存环境的限制(希腊半岛多山,夏季气候干旱,不适宜于农业生产),很早就致力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人们聚集在一些城邦中生活,经常流动和迁移。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原因,使得西方社会脱离氏族社会的影响比较彻底,没有形成中国那样的宗法制度,思想上也没染上家族主义的色彩。西方的家族组织也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以夫妇为中心的核心家族,子女婚后便离开父母另立,家庭成员各有自己的财产,因此,西方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得多,家庭对个人没有多大的约束力。由于这些原因,西方人一般不是以家庭的名义而是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他们的伦理与文化观念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这种文化传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西方文化发端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在基督教中就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从哲学与科学思想的角度,更有强调事物组成部分的“原子论”思想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在中世纪,虽然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但并未完全扼***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和平等权力的传统。在近代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则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这种自由平等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得到全面体现,如男女、老幼、上下、同辈、同事等等,在父母子女之间也不能例外。而西方人亲子之间以友爱的伦理相待,正是这种自由平等精神的体现。(肖忠群《孝与中国文化》)
1.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伦关系比较复杂,而西方的家庭组织相对较为简单。
 B.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而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为本位。
 C.中国人敬顺的伦理精神体现在尊老上,而西方人亲子之间的友爱的伦理精神体现在爱幼方面。
 D.孝产生于家族本位,自由平等产生于个人本位。
2.下列不属于判断西方人以个人为本位伦理与文化观念形成的依据的一项是( )
 A.西方家庭松散,家庭对个人缺少很大的约束力。
 B.西方文化发端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强调以上帝为中心的思想。
 C.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那里的初民经常迁移。
 D.近代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是个人本位思想。
3.关于文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人一般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因此,西方人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
 B.因为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族,所以家族安定就是国家安定的基础。
 C.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因为孝是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又是家族伦理的核心。
 D.个人本位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原则,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立起来的。
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的家族构成相对稳定,所以家庭成员不一定拥有各自的财产,而是从父母那里得以继承。
 B.家庭对家族成员的约束力大小是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C.中国孝道强调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整合,而西方文化更追求人的自由平等,更注重独立精神。
 D.孝的基本精神广泛地渗透于传统中国的经济、宗教、民俗等社会生活领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内功与外功 樊善国
当今爱好书法艺术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启功先生的。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潇洒飘逸、俊逸清新,影响远播海内外。然而有些人也许并不知道,书法只是他的“副业”。启功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红楼梦》研究、古典诗词研究、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不仅如此,他还是我国文物鉴定的权威人士,是著名的诗人、画家。他的诗、书、画可以称得上是“三绝”。启功先生之所以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这样高的成就,是与他宽广深厚的学养密不可分的。
要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当然离不开刻苦。启功先生在书法艺术上是下过苦功的。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这个比喻深刻地阐明了在学习上努力刻苦与方法正确的关系。启功先生青年时代曾经跟随享誉海内外的大画家溥雪斋先生学习绘画。溥雪斋先生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尽管在画艺上并没有花太多的功夫,水平却是炉火纯青。他告诉立志要当画家的启功先生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诗上,学画反倒是其次。这充分证明了单一地学习某一门技艺,是难以达到较高境界的。凡是大家,无不具有宽广的文化学术底蕴。要学习书法,既需要“内功”,也需要“外功”。对于间架、笔画的练习,可以算作内功;而对于书法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则属于外功。没有内功,就谈不上书法艺术,而没有外功,也就谈不上高水平的艺术。学习要讲求方法,而真正的方法不等于廉价的“速成”。我们从启功先生的成就中可以体会到,学习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循序渐进,基础扎实。“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诗如此,学习书法以及其他学科莫不如此。
启功先生著述颇丰,仅就书法理论而言,就有诸多著作问世。《论书绝句》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先生学问的浩瀚,也能寻到学习书法的门径。《论书绝句》是一部以诗歌的方式评论历代书家、书法、碑刻等的别开生面的著作,书中收录了启功先生手书的论书绝句100首,并且对每一首诗都做了详尽的说明,其中涉及各种版本的碑帖以及有关的书籍达280多种,涉及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230多人。启功先生对这些碑帖和书法、书法理论家,大到生平事迹,小到风格流派,以至用笔的细微之处,都有精彩的分析,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真知灼见所在多有。例如,关于墨迹与碑帖的关系,启功先生主张“师笔不师刀”,“透过刀锋看笔锋”,认为观赏墨迹才能更好地学习前代书家生动活泼的点划使转,但碑刻也不可偏废,需从中揣摩出前人用笔的实际情形,而不能照搬碑帖。在用笔和结构的关系上,启功先生更强调结构的重要性,特别是他对书法结构应当符合黄金率的发现,更是书法史上的一大发明。
由启功先生的书法,我想到我们现在的教育。当今的教育重视自然科学,重视技术培训,注重学科体系的细致的划分,这当然极大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但是,学科划分过细,专业思想过强,使得一些专业人员带有先天的严重缺陷,难以在科学、艺术上做出一流的成绩。仍以书法为例,一些书法爱好者只是单纯地练习书法,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致使有的书法作品格调粗俗、缺乏高雅的气质,更谈不上书卷气。一些人的书法作品中竟然出现很多文字错误,这与书法这门高雅的艺术是格格不入的。这种现象又不仅仅存在于书法界,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一些进入决赛阶段的专业歌手回答不出初中水平的文化知识题,令人感到既滑稽又悲哀。所以,在注重练习内功的同时,应当加强对于外功的提高,这才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舍此而去求某些不着边际的“诀窍”、“速成”,只能欲速则不达。从启功先生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下列对内功与外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学习书法,对于间架、笔画的练习,可以算作内功,而对于书法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则属于外功。
 B.溥雪斋先生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尽管在画艺上并没有花太多的功夫,水平却是炉火纯青。溥先生的画艺水平炉火纯青是他的内功,而其深厚的国学根底则是他的外功。
 C.对于启功先生来说,书法只是他的“副业”,而古典文献、古典诗词、汉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才是他的“正业”,因此,他在“正业”方面的成就显示了他的内功,而他在“副业”方面的成就,则显示了他的外功。
 D.内功是一个人从事某种专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专门技能和理论素养,外功则是与该专业有关的宽广深厚的文化学术底蕴。
2.下列对《论书绝句》这本书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论书绝句》是一部书法理论著作。
 B.《论书绝句》是一部用诗歌方式来评价历代书家、书法、碑刻等的别开生面的著作。
 C.《论书绝句》所涉及的280多种碑帖书籍和230多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都是通过对每首诗的详尽说明而进行介绍分析的。
 D.《论书绝句》是启功先生内功和外功完美结合的产物。代表他书法艺术方面的最高成就。
3.培根说:“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文章引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说明(   )
 A.既要注重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尽力地拓宽知识面。
 B.“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诗如此,学习书法以及其他学科莫不如此。
 C.要在某一专业有所成就,既要有刻苦努力的精神,更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
 D.廉价的“速成”,不着边际的“诀窍”,就是误入歧途而健步如飞的人,欲速则不达。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现在的教育只重视自然科学,重视技术培训,且学科划分过细,专业思想过强,使得一些专业人员带有先天的严重缺陷,因此,难以产生世界一流的科学巨匠。
 B.一些人的书法作品中竟然出现很多文字错误,说明他所师从的书法名人或书法作品也是错误百出的。
 C.从一些专业歌手回答不出初中水平的文化知识题可以看出,我国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人物整体素质实在低下。
 D.启功发现了书法结构应符合黄金率,文章把它称作书法史上的一大发明,说明在启功之前,从来没有哪位书法家写字的结构符合黄金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当代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富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新学科,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式和学说。这些模式、学说既包括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即浅环境论,也包括非人类中心主义即深环境论,还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方面与深环境论中的环境整体主义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以及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中心主义采取了一种整合的态度。它汲取了生命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非人类中心主义关于“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承认自然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具有内在价值,但又不把内在价值仅归于自然自身,而提高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这样,由于人类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那么,不仅是人类,还有自然,都应该得到道德关怀。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价值观的基础上,承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承认人类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占有的“道德代理人”和环境管理者的地位。这样,就避免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所带来的困难,使之更具有适用性。
在共同承认自然的固有价值和人类的实践能动作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整体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是一个有机整体,生命系统表现为网络格局。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从物种层次、生态系统层次到生物圈层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任何生物都有内在的目的性,都以其各自的方式在整体生态关系中实现其自身的善。因此,任何生物和自然都拥有其自身的固有价值(固有价值是一种实体为获得自身的善而独立于人类评价者目的的价值)。生物和自然所拥有的固有价值应当使它们享有道德地位并获得道德关怀,成为道德顾客。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把道德共同体从人扩大到“人——自然”系统,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扩大到生物和自然。与此同时,由于只有人类才具有实践的能动性,才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才进行道德选择和做出道德决定,所以只有人是道德主体。作为道德代理人的人类,应当珍惜和爱护生物和自然,承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价值。因此,人类具有自觉维护生物和自然的责任。
1.以下对“深环境论”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归于自然本身,它强调人类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
 B.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自然与人同样处于道德主体地位。
 C.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应归于自然本身,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D.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工具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人类是环境的管理者。
2.下列说法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内容的一项是( )
 A.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承认自然既有工具价值,也有内在价值。
 B.认为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都应该归于自然自身。
 C.生物和自然应当享有道德地位并获得道德关怀,成为道德顾客,人类应珍惜、爱护生物和自然。
 D.承认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人类是道德主体,是自然和生物的道德代理人,是环境管理者。
3.对“人类应承担起自然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的意义的解说,最全面的一项是( )
 A.自然拥有自身固有的价值,是道德的顾客,应该得到人类的道德关怀。
 B.自然是道德顾客,享有道德地位和道德关怀,人类应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
 C.人类应当珍惜、爱护自然,承认自然作为一种实体而拥有的自身在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价值。
 D.自然拥有自身的固有价值,应享有道德地位,获得道德关怀,只有人类才是道德的主体,有自觉维护自然的责任。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环境论强调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它与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之间构成矛盾。
 B.浅环境论主张只有人类才有“能动作用”,因此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和生物。
 C.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整合了浅环境论和深环境论的思想,因而更合理,更先进,也更适用。
 D.浅环境论和深环境论在研究人类与环境问题时所持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原创力一般泛指独创性、开创性和创造性的劳动、技能及能力;这里所说的原创力,并不仅指作为舞台艺术之基础的剧本、文学台本等一度创作,还包含了立意、谋篇、结构营造的一度创作,通过导演阐发提升创作理念并加以形式呈现的二度创作,以及演员形象塑造、角色发挥的三度创作。艺术创作中的原创意识应当贯穿在艺术创造的各个环节和始终,任何一个环节缺少创新、制作平庸都将折损艺术作品的光彩。
在舞台表演艺术中,改编、移植、套用某一优秀作品或者经典名著乃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尊重和维护好原作者著作权益,一般无可厚非。但是在音乐、美术创作中,一组相似的旋律,一幅雷同的构图,尤其是那些不出名曲、名画之右者,概难脱抄袭、摹仿之嫌。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原创在任何艺术门类的艺术创作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一出戏剧,如若剧本创意上佳、导演调度得当,即使舞台形式素朴、简约,这戏仍能留住观众;相反,若是剧本创意平庸,则舞台形式做绝文章,音响、灯光用尽机关,好则好看,但这戏仍是难以救冶。
那些被称作大师的作家、艺术家都能满怀热情,以犀利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对纷杂的社会生活表象进行梳理、甄别、筛选,以医生的手术刀剖析社会本质,疗救心灵,引领发展路向。即使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致富时期或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期,他们也能以深邃的洞察眼光、凌厉的批判精神,保持对“太平盛世”的理性思考和忧患意识,揭示社会,指导人生。生活与学养造就了他们宽厚仁慈的襟怀,使他们的作品映现出超越历史的人文价值追求。
我们曾经有过像战至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的西路女红军、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这样伟烈的真实历史题材,但我们却少有彩色电视前苏联艺术家笔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样振聋发聩并富有诗意的艺术作品;我们曾经有过民族伤痛和多次社会动荡中人性沉沦、良知泯灭、灵魂撞击的深刻记忆,但我们却没有出自中国剧作家笔下类似《萨勒坶的女巫》这样荡气回肠的舞台艺术作品;我们有世界一流的民族舞、芭蕾舞、歌唱艺术家这样的资源,却少有原创自本土的《天鹅湖》、《蝴蝶夫人》、《第九交响曲》推向世界。中国的传统舞台艺术中不乏传世作品,而在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中,似乎还没有出现能够传世的作品。这是因为我们缺少深刻的思想,缺乏堪与世界水平比肩的大师级艺术家,还是因为我们文化中原创精神的流失弱化,和艺术原创能力的蜕化萎缩?
1.下列对原创力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可以使原始素材焕发光彩。   B.可以在形式再差的情况下也能留住观众。
 C.能够使作品更深刻地影响人。 D.能够使作品具有传世的魅力。
2.下列有关传世作品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传世作品应具有超越历史的人文价值追求。
 B.能够传世的作品不只是批判性的也可以是歌颂性的。
 C.中国传统舞台艺术中其实有很多优秀传世作品。
 D.传世作品必须是振聋发聩富有诗意的。
3.对中国当代还没有出现传世作品的原因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没有资源,而是没有产生传世作品的土壤。
 B.不是没有素材,而是缺乏原创精神和原创力强的艺术家。
 C.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没有宽厚仁慈的胸怀。
 D.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缺乏创作激情。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度三度创作分别是指导演阐发提升创作理念并加以形式呈现以及演员形象塑造和角色发挥。
 B.伟大的艺术家不仅产生于社会动荡时期,也活跃在社会安定时期。
 C.“八女投江”的题材完全可以创作成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样的传世作品。
 D.在音乐、美术创作中,绝不允许抄袭摹仿经典名作,但在舞台表演艺术中则可不受此限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上,一直存在着两个传统,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的历史渊源。科学一开始就有两个来源。首先是好奇心,以及获得一个整体世界观的内在要求。人类永远需要为自己的心灵创造一个家园,一个不会因为千变万化的眼前现象而经常改变的理解框架,一种系统地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内在的要求构成科学史上的哲学传统;第二个来源是,为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人类必须提高自己制造、使用和改进工具的技艺和能力,这形成了技术和工艺的进步,同时也构成了科学史上的工匠传统。
  在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对工匠传统是不重视的,一提到科学史,往往会想到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想到科学理论如何在卓越天才的头脑中被创造出来。这当然是科学史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科学的进步在某些时候是被科学仪器的发明所推动的,而科学仪器一开始往往是由工匠造出来的。比如,近代天文学的进步肯定应该归功于望远镜的发明,而生物学和医学则应归功于显微镜的发明,这两样东西都是工匠而不是科学家发明的。如果没有望远镜和显微镜,近代实验科学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不可想象的。
  在诸种科学神话中,关于科学家的神话也许是流传得最广的。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被看作某一方面的天才,掌握了与自然界进行对话的神秘钥匙,但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是低能儿,而且表现得离奇古怪。人们广泛传颂着诸如牛顿煮鸡蛋结果把手表煮了进去,爱因斯坦走路时头撞着一棵树还连声说对不起之类的故事。这些有趣的故事也许是真的,但不可把这看做科学家的本质特征。人们由于专注于某件事情而忘了周围的一切,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并非只有科学家如此。
  科学家特别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身上往往有一些特别动人的地方,真正体现着“科学的精神”,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比如牛顿的名言“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比如爱因斯坦的名言“宇宙间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它是可理解的”。真正的科学家不仅增长人类的自然知识,而且传播一种在思想上独立思考、有条理地怀疑的科学精神,传播一种在人类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和宽容精神,是最富有人性的。真实的人性的科学家形象只有在科学史中才能得到恢复,因为在学习科学理论时,我们可能完全不知道该理论的创造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本文作者认为科学的渊源有两个,下面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是人类有一个心灵的家园,一是人类在不断提高自己制造、使用和改进工具的技艺和能力。
 B.一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不会因为眼前的事物千变万化而改变,一是人类有着科学史上的工匠传统。
 C.一是人类要求理解整个世界的好奇心,一是人类需要满足自己物质生活的需求。
 D.一是人类的好奇心,一是技术和工艺的进步。
2.对作者说文段末尾画线的这句话的目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为了说明科学理论著作阐述的是科学道理,这些道理是严谨的、科学的,也是客观的,完全不能体现人性。
 B.是为了说明科学家也是有人性的,那些关于科学家的离奇古怪的传说都是不可信的。
 C.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的那些名言都是在传播一种人类生活中相当宝贵的精神,不读科学史就难以了解并接受这些精神。
 D.是在强调学习科学史的意义,强调学习科学史可以进一步了解科学家的人格。
3.下边是从文中筛选出来的信息,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认识和理解整体世界是人类固有的内在要求。
 B.不断提高自己制造、使用和改进工具的技艺和能力的目的,在于人类要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
 C.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奠定了实验科学的基础。
 D.真正的科学家体现着“科学精神”,这是最富有人性的。
4.本文作者阐述了研究科学史的意义,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科学史可以认识到工匠传统是科学的历史根源,关于科学家的天才只是一些流传的神话。
 B.研究科学史可以认识到人类文明史上的两个传统,共同构成了科学的历史渊源。
 C.研究科学史可以认识到失推动科学发展不仅要有科学家的天才发明和创造,还要有制作科学仪器的工匠们的天才发明。
 D.研究科学史可以认识到真正的科学家不仅增长人类的自然知识,而且传播一种独立思考、有条理地怀疑的科学精神和协作、友爱、宽容的精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