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20题。
一茎苍茫
梁锡华
犹记幼时,家中的露台植莲两缸,缸高和直径各超过三英尺,堪称庞然大物。二者稳放在砖头堆砌的座上,对四五岁的孩子来说,花开时只能高山仰止,绝对是攀爬无术的。花分红白,各在自己的地盘显颜色。一艳一素,到底是为了破解单调还是另有道理,家中长辈从来没公布过,更没有拿来做教训的材料。到自己长大读书,慢慢才知道白莲是君子的象征,因为周敦颐写那篇传颂不衰的《爱莲说》里头“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等话,赐给红莲不是顶合适。既然“莲,花之君子者也”,绯红或粉红都不免带若干“妖”气,周氏心目中所说的白莲,殆无疑问,何况宋人喜雅淡而避颜色,红莲未可上君子台。但家中为什么不两缸同尚白呢?我想,白是丧服颜色,全白不吉,红带富贵气,二者并立竟能相辅相成,也即既君子亦富贵,完全合乎中国人务实之道,也是好东西一律通吃之谓。
莲可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父亲忌花卉情,连露台也不踏足,可免论。母亲每年只在植新莲和收莲藕的时候带着下人大干劳动,平常也不做驻足观莲之想。姐姐做闺女,新鲜空气不宜,岂有兴趣出露台闲荡?哥哥给琴棋书画和音乐唱戏等缠得凶,完全忘记家中有个风景不俗的好去处。嫂嫂是闺中少妇颇知愁,小毛病不断,当然绝缘屋檐之外了。所以一家里头乐意在两大莲缸附近流连的,只我这个小子。讲雅兴,则吾岂敢?但俗兴却有一两分,因为志在莲实,莲实总是姗姗来迟。我呢,见莲花开已食指动,但必须等到花落莲蓬出,再要等莲蓬丰满莲实肥,才蒙母亲出手摘下来供我享受。记得所有莲实几乎由我一人独吃,难逃垄断之嫌,但似乎家中的深意,因这个果子“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的确最适合我这个小儿子。吃莲实,除病长寿,又可能接莲性而成君子,真的再好也没有了。参透这秘密总算没有白念周敦颐的志文。
如今,数十年前的莲影常掩映心头,但花、叶、实全渺,要吃一口出自家园的鲜莲子,休想!最近重温《本草》,发觉老李讲莲十分详细,藕、实、叶、房、花,无所不举。简单地说,全部能入药,换言之,都有大用。一无是处的,只有莲茎。但老李很客观,他引出《相感志》云:“荷梗塞穴鼠去,煎汤洗镴垢自新。”这是茎枯干前的无用之用,比起莲的其它部分,理应自惭形秽,入现代,根只配进垃圾桶了。因为人对付老鼠有特效药,刷焊锡也有多种洗洁剂类的膏、粉液可用,既然如此,谁还劳师动众去生火“煎汤”呢?讲观赏,莲茎完全没看头。它是支撑莲叶的枝子,瘦瘦的,浑身生小刺,了无佳趣,难怪李时珍如实报导说:“茎乃负叶者也,有负荷之意。”只配负荷,也即只配当苦力了。更值得注意的莲叶、莲花、莲房、莲实等最丰满和明媚动人的时候,是莲茎最苦的日子。它要顶起压在自己弱躯上的压力,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休息的。当沉堕渐减,莲的各体俱已风光过后还受人珍视而成有用之才,但茎却枯残变废物,与腐臭相投亦不远了。
从几岁活到如今几十岁,我到此日才领悟莲茎那点不为人欣赏的辛劳。若非有它撑住莲的大局,何来莲的种种有用物?自己小时候吃莲藕和莲实很不少了,但对莲茎,因它的刺和一竿瘦直的陋相,从来就只有满腔憎嫌。今天偶获启迪,心中透亮而内渐,但逝者已矣,惟盼余生梦来时,常见莲茎枝枝,直直青青出污泥肩重任,让我深深赞美,顶礼合目。
1、文中“吃莲实,除病长寿,又可能接莲性而成君子,真的再好也没有了”一句中的“莲性”指的是什么?(4分)
答:
2、“一艳一素,到底是为了破解单调还是另有道理,家中长辈从来没公布过,更没有拿来做教训的材料。”纵观全文,你认为“一艳一素”是为了破解单调还是另有大道理?为什么?(4分)
答:
3、作者对莲茎的感情,小时候和成年以后各有何不同?为什么?(6分)
答:
4、从作者认识莲茎的过程,你受到什么启迪?(4分)
答:
答案
1、指的民它包含的文化意味,即周敦颐赋予它的君子品格。
2、从后文看,应是“另有大道理”。植白莲是因为周敦颐《爱莲说》中有“莲,花之君子也。”希望家人拥有白莲的高洁品格。但以迷信的眼光看,“全白不吉”,因而要再植一株红莲,“红带富贵气”。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既君子亦富贵”。
3、时候“从来就只有满腔憎嫌”,因为它的刺和瘦直的陋相,现在领悟了莲茎的作用后,为以前的无知开始“内渐”,甚至“深深赞美”,因为它“直直青青出污泥肩重任”。
4、日常生活中,我们判断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有没有只从其浮华的、功利的表面做评判,而忽视了背后起关键作用的人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呢?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20题。一茎苍茫梁锡华犹记幼时,家中的露台植莲两缸,缸高和直径各超过三英尺,堪称庞然大物。二者稳放在砖头堆砌的座上,对四五岁的孩子来】;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三峡石张弛
石不能言最可人,我虽非爱石一族,却也收藏了几块观赏石,大者如立于庭院的太湖石,小者如置于窗台的钟乳石,闲时偶尔看几眼,也是一种消遣。太湖石有几分像吼狮,为我镇守小院;钟乳石则酷似一只小狗,黄毛卷曲,招人怜爱。此外,便是书桌上一块浑圆的浅灰色砾石了,外观平常得很,除却一白一黄两条弯弯的石纹而外,便乏善可陈了。其实是不可以将其归类于观赏石的,但我却颇有些偏爱,因它来自长江三峡,我称它为三峡石。
发源于喀拉丹东雪山的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在西起奉节白帝,东至宜昌南津关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切开崇山峻岭,夺路东下,两岸峭壁插天,高峰入云,峡内急流汹涌,涡漩翻腾,云飞雾绕,景象万千,以雄、险、奇、幽著称于世。于今更因修建三峡大坝工程而为全球瞩目。
巫山小三峡是长江三峡支流大宁河下游在巫山县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峡中碧水湍流,竹木葱茏,猿啼声声,野趣横生,有山皆翠,有水皆绿,有峰皆奇,有泉皆飞,构成一条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廊。那些秘存千年的巴人悬棺、大昌古镇、古栈道,又是一幅独特奇异的人文景观。
于重庆乘江渝轮顺流而下,进巫峡之前,船泊巫山港。旅行社组织乘客游览小三峡,旅游车迟迟不来,等得不耐烦,便独自去依江而筑的山城内闲逛,领略古镇风情,无意间发现一处石壁前张挂着数十幅照片,驻足观看,便觉胸中顿热。这组照片是该县新闻工作者对“天坑”——下庄村民修路事迹的现场报道。下庄位于著名的三峡神女峰背后,地貌极其特殊。整个下庄位于深达1000米的坑底,四周悬崖峭壁,若刀削斧劈,直立无隙。历代下庄人在坑底自然繁衍,靠五谷杂粮,自给自足,延续至今,尚有300余人。除少数青壮年曾经攀崖上了坑沿,到过巫山县城外,绝大多数人至今尚未曾出过村。缺医少药,生老病死率由天命。儿童无法入学,所有的村民全是文盲。下庄人渴望见到外面的世界。展览照片说明文字中有一粗略统计,50年来,下庄人因攀崖出村,摔死183人,伤者无算!现任村长从三年前开始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路,于今,一条蜿蜒小路已逐渐盘旋向天坑边沿。巫山县的新闻记者们腰系登山安全索,下到坑底,用相机记录下了下庄人这泣天地、惊鬼神,在峭壁上开路的英雄业绩。其中一组照片尤为动人心魄:一名男青年用麻绳拦腰捆住,悬于峭壁,抡锤凿石,一缕阳光从峰顶斜射过来,恍若为这位年轻的勇士酷似一只凌空翱翔于峰峦间的山鹰的矫健身影镀上一层碎金!组照第二幅画面,却是几天后,这位青年不幸从悬崖摔落,壮烈牺牲的现场纪实!组照之三,全体下庄人披麻带孝,以民间原始葬仪,为英雄青年送行。组照之四,牺牲青年的妻子背着刚满周岁的遗孤,在筑路工地上为村民做饭,柴火映红了甜睡在母亲背篼中的婴儿的小圆脸……这些照片,几乎每一幅都是在向人们讲述着下庄人渴望走出“天坑”的悲壮故事。最后一张照片,实录巫山县长到“天坑”边沿看望下庄村民,憨厚老实的村长双腿跪在县长面前,文字说明写道:下庄村长万分感谢县长的关心,他说:“下庄人做了这么一点事,竟惊动县上领导……”此时,一股难言的酸楚忽然袭来,眼睛立即潮湿了!我无法揣测该父母官此时面对跪谢他的子民们是何感想……
接送江渝轮乘客去小三峡的旅游车早巳开走。在余下的时间内,我到江边漫步,无意中拾到一块圆圆的石头,一白一黄两条石纹正面横贯,我便遐想,白的是长江,黄的是黄河。长江,黄河,祖国的母亲河啊!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在幅员辽阔、东西部明显倾斜的国土上,完全、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阴影?让所有生活在“天坑”的“下庄人”,走出“天坑”,沐浴新世纪的甘霖?
夜半,江渝轮近三峡大坝。遥望工地上灯火璀璨,我抑郁半日的心情亦为之消弥,三峡库区的明天终将会如这灿烂灯火一样地辉煌,我相信。
小小的三峡石如今置于我的书房案头,写作时,我用它镇纸。
(选自《散文选刊》2004年第12期,原载2004年第7期《东方艺术》)
1、从全文看,作者偏爱“三峡石”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2、第4段前边说:“驻足观看,便觉胸中顿热”。作者为什么会“胸中顿热”?(6分)
答:
3、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多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如第1段中,作者将自己对所收藏的观赏石的不同态度加以比较,从而突出了对三峡石的偏爱。 |
B.第3段在结构上具有过渡段的作用,它既承接上文对三峡风光的描写,又引出下文对有关自然景观的描写。 |
C.第4段说“下庄位于著名的三峡神女峰背后”,是意在突出三峡一带“美丽”与“贫困”的巨大反差,令人心灵震撼。 |
D.第4段结尾说∶“我无法揣测该父母官此时面对跪谢他的子民们是何感想……”这句话隐含有对当地领导在使“下庄人”摆脱贫穷落后方面没有尽到责任的批评。 |
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
黄文山
小溪远在闽西北的泰宁,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上青溪。在地图上找到这细细的一抹绿痕时,不知为什么,只是一眼,心里已然与它订下了约期。
抵达泰宁的那天晚上,下着雨,旅枕上落满了动听的声音,分不清是溪声还是雨声。我们下榻的金湖宾馆面临杉溪,上青溪就是它的一条支流。想到翌目的漂流,恍惚间似乎听见了上青溪轻轻的呼唤。
漂流,便是隔着一面薄薄的竹筏和溪水结伴同行。竹筏是用数根碗口粗的毛竹绑就的。造筏用的毛竹,是一例削去青皮的裸竹,据说这样做既可以减轻竹筏自身的重量,还可以防裂。毛竹两端则用炭火烤弯,形成高昂的船头和微翘的船尾。一面竹筏可乘坐三位游人,由一名艄公以竹篙掌控方向和速度。竹筏刚放下水,浪花便簇拥而来,看来它们已是老朋友了。一路上,不论穿岩过滩,溪水只是轻轻地咬啮着竹筏,好像有说不完的亲热话。
不像武夷的九曲溪,更不似桂林的漓江,上青溪两岸没看太多的风景。其实,对于漂流而言,过多的风景,也许是一种精神负担,免不了让人牵肠挂肚的,而漂流追求的则是一种无羁绊的自由自在。作为城市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在极其狭窄的时间和空间里讨生活,心灵之累,如坠重铅。而在上青溪漂流,感受最强烈的也许就是这一点。一坐上竹筏,就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了狭窄和窘迫的感觉。那当是一种心灵的放生。
上青溪的好处:就在于它十足的野性。由于人类无止境的垦伐,已经很难找到这样仍然保存着原始风貌的土地。十五里的水程,没有村庄,没有寺庙会引诱你作短暂的驻足。自然,也没有一切人文的痕迹,诸如崖画、岩葬,更遑论历代文人的题刻。就连艄公扬起水淋淋的竹篙向游客讲述的种种神话传说也是“新编”的,这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其实,上青溪完全用不着这些,那碧莹莹的一湍激流,那叠若累卵的巨大岩石,那林林总总的花草树木,分明是有别于人寰的另一个世界。你闯进了别人的世界,还要用俗不可耐的种种比拟去附会,去演绎人间世相,岂不可笑!你只要端坐竹筏,让流水执导,用心去感受那一种清幽,那一分闲适,用不着解说,也无须想象。人生太累了,什么时候能够这样,既不用费力,也不用劳神,只是默默地漂流,在漂流中悠然忘机,品尝自由奔放的快感,那才是人生最丰美的享受。
周遭是草木的世界:也是岩石的世界。人只是其问的一个匆匆过客,就像身边这条轻轻唱着的欢快流水。或许它们自己也不知道将流向何方,只是随形就势,时而跌宕,时而宛转,时而飞泻千丈,时而百结回肠,率性由情,无牵无挂。与这样一条小溪结伴同行,心情自然格外轻松自在。
不过,这仅仅是相对于人世而言。其实尘寰之外,万物一样有高下之分、强弱之别。在上青溪,占统治地位的是岩石。两岸巨壁亘天,我们只能和身下的溪水一起,小心翼翼地、委委曲曲地从强大的岩石让出的一道缝间屏声息气,慑然前行。有时,霸石横道,溪水不得不三回五折,才觅得一条出路,从夹岸森然的峭崖间通过。乾隆年问重修的《泰宁县志》上,关于上青溪有这样一段文字,读后不禁让人掩卷动容:“奇岩跋扈,天为山欺,水求石放。”只有身历其境,才能体会到这12个字的绝妙,一“求”一“放”,写尽了天地万物生存的况味。而无生命的山水世界,也由于一份人生世情的关注,忽然就生动起来。
岩边的草木何尝不是这样?在这片原始的次森林里,肥沃之土自然全是大树的地盘,于是小树们只能挤占在贫瘠的溪滩,与涨落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你会看到,在刚刚消退的洪水留下的一道赫然在目的水线上下,是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水线下,一片破败狼藉,到处是枯枝败叶残根;水线上,一棵棵小树东倒西歪,惊恐万状,崩坍的溪岸,露出它们紧紧缠绕着的根须。生死只在瞬间,躲过了这场劫难,只能说是一次侥幸。严酷的环境,使得生存的意义变得那样实在,而生命本身则显得格外美丽。在几乎不见一星土的峭崖上,还魂草觅到了自己的归宿,那焦黄焦黄等待着一场雨水让它返青的一片,似乎在诉说着与命运抗争的艰难。至于在树梢上悬挂的青藤呢,别看它们悠哉游哉的样子,那可是一些费尽心机的经营者,当一棵棵幼树刚刚破土而出,它们便要窥测方向,把握机会,然后以自己的生
命做一次冒险的投入。这以后的等待也许漫漫无期,也许,经营的对象半途夭折……终于:它们的攀缘有了结果,但悬在半空中的感觉一样让人心旌摇摇。
泛筏而下,从岩石和草木的世界中悄然而过,仿佛经受了一场洗心涤肺的沐浴。这里是大自然原始的舞台,没有掺杂任何人为的因素。万物都在悄悄演示暑它们各自的生命内容,同时把生命的真墟揖示得那样深刻。
春浓似酒,筏行如风,一个半小时的漂流让人从此记住了上青溪,闽西北的这条野趣盎然的小溪。
1、请简要说说第4段中“心灵的放生”的意思。(4分)
答:
2、文章第5段写到“上青溪的好处,就在于它十足的野性”。你认为这种“十足的野性”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3、简要回答第9段中“万物都在悄悄演示着它们各自的生命内容,同时把生命的真谛揭示得那样深刻”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4.就文章的语言、景物描写、构思或其他某一方面作简要分析。如下列两题:(10分)
(1)野性上青溪 ——简析《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与小溪同行 ——谈谈《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艺术构思的特点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
刘守安
①我们提出书法是一种文化,并不是为书法下定义,只是一个范围的界定。时下人们为“中国书法”已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表述的方式各不同,但使用的一个关键词和核心概念是一样的,那就是“艺术”。特别是几位著名的学者提出书法是“艺术”,甚至是“纯粹艺术”、“最高艺术”等等,影响甚大。
②人们把中国书法定义为艺术是基于中国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把汉字的字形放在“中国书法”作为文化层次的结构中来审视,就会发现,汉字符号的审美效果是在书法文化结构的物态文化层面体现的。在整体的书法文化或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字体书法形态属于物态文化层,这是书法“本体”结构的“外显”的表层部分。当人们对汉字结构的科学性、艺术性及书写出来的笔法、字法、章法给予充分的估量和赞美的时候,我们看到研究者往往只限于对“作品”“物态文化层”的分析说明。并且往往忽略字体得以显示的“物器”、材料本身的质地、色调因素;忽略一件书法“作品”的美是在书体形态与材料形态有机融合中显示出来的这一重要事实,所以人们对书法“物态层”的研究与描述也往往是不全面的。在多层次结构的书法文化中,只就其表层结构进行分析,把它当作书法“本体”、全体,并由此概括其性质并作定义。这种研究思想和方法都值得斟酌。
③在对一种文化形态作文化结构的观察中,我们分出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个文化层次,以求全面认识其内部结构中的各个文化层次并非具有同等的意义。其中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个核心部分体现着该文化形态被创造的目的。因而也集中体现着该文化形态的价值、功能。就具体的书法作品来说,展示汉字字迹的形态不是目的,展示出一定的文字的内容,以实现文字的记录、传播功能才是目的。各种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体现着作者、书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展示出蕴含着经济、政治、宗教、家族、社会风习等内容的无比丰富的“意义世界”。如果说在对“书法”这种文化现象的考察中,对物态文化层次专注而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在物态文化的体现可能有所忽略的话,那么忽视对书法“作品”文字内容的考察、认知则是完全不应该的。文字内容属于书法文化的“心态文化层”,是体现“作品”价值的核心部分,丢弃了文字内容而只专注文字的物态形式,这还是一个完整的书法“本体”吗?
④如果我们从“汉字”与“书法”的关系方面作观察,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中国书法与汉字密切相关,而汉字同其他文字一样,有形、音、义三要素。书写者总是为显“义”而构形,而并非为构“形”而构“形”,为书写而书写。现在的问题是,“书法”研究者仅着眼书写者的构“形”和接受者的识“形”、观“形”,把书写者显“义”和接受者会“义”的目的丢掉了。这样,研究者尽管把汉字的“形”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抽掉了汉字“文化”核心内容,也便不能认识汉字及其显示形态的功能价值。
⑤一些论者强调汉字字形独立的审美功能,对“形”本身的艺术价值扩大、拔高,其基本论据是将汉字与绘画相比符。这是违背文字的本质规定的。汉字是一种符号而不是图画,符号是约定的,其“形”与其表示的“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符号显示的汉字字“形”,其本身的文化意义、审美意义是稀薄的,不确定的。一个个汉字字“形”并非一个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字“形”方面所显示出的点画(笔法)、结体(字法)、布局(章法)虽然可能显示出某种“形式美”,但它在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毕竟属于“形式”,从根本上说都服从于表达内容的需要,并受到这种目的的制约。那些被称为中国古代书法的各种书迹,都是具有“郑重的用途”(启功语)的实用性书写,绝不是书写者自由“创作”的“为艺术的艺术”。只用“艺术创作规律”和“艺术发展规律”难以讲说这些书迹的产生与变化发展。
(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有删减)
1、第②段,作者认为,一些书法研究者对书法作品“物态文化层”的分析说明是不全面的,其理由是:(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中的“结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作者反对一些书法研究者强调汉字字形独立的审美功能。下列各项中,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汉字是符号,不等同于绘画,不能与图画的审美相比。
B.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才能显示出审美意义。
C.古代书法的各种书迹,都是实用性书写,不是为艺术的艺术。
D.个体汉字的字形,不具有审美意义和独立的文化意义。
4、对全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A.提出书法是一种文化,既是对其范围的界定,也是为其下定义。
B.字体书法的形态,是书法“本体”结构的“外显”的表层部分。
C.书法作品的外在“形式”,从根本上说是服从于表达内容的需要。
D.汉字符号的审美效果,是体现在书法文化结构的物态文化层面的。
E.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个层次,在文化结构中具有同等意义。
5、请举例,谈谈你对书法作品文化意义的认识。(100字左右)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器的性格
①乐器和人一样也是有性格的。就像是人的嗓子,有的人嗓子可以唱得高一些,有的人嗓子却只能唱低音。什么样的嗓子唱什么样的歌是不能乱来的,这也有一种看不到的规律在里边,如果违反了这种规律,唱出来的就会是噪音而难以入耳。很悲剧性的乐器,所以瞎子阿炳才会用它来演奏内心的凄苦。想象一下他一边拉着二胡一边在江南细细的
②中国乐器的性格大多都是悲剧性的,比如二胡,就是一种雨里慢慢走动,又是细细长长的巷子,巷子里的石板路面一块一块都给雨水打得一片湿亮……这应该是晚上,二胡着了雨的湿气就更没了悲剧性之外的那一点点亮丽。
③马头琴更是这样,而且往往是拉马头琴的人还在那里调着琴弦,那悲剧的味道就出来了。它是一种骨子里哀伤的乐器。草原的晚上是一无遮拦的空旷,你站到蒙古包的外边去,天和地都是平面的,没有树也没有山,什么都没有,忽然,马头琴就那么浑厚地响起来了,拉的是什么?是《嘎达梅林》。那样哀怨,那样悲伤,那远方飞来的小鸿雁真是令人柔肠百转。听马头琴演奏这支曲子的时候你最好要喝一些烈酒,但是不能太醉,也不能一点也不醉。这时候你也许会被马头琴感动得流泪——那是一种极好的体验。马头琴也能演奏节奏快的曲子,比如《骏马奔腾保边疆》,节奏是很快的,配着敲打得一如疾风暴雨的木鱼,让人从心里怜念那骏马们踏来踏去的草场,如果是碰巧刚刚下过一场雨,想那草场一定是一塌糊涂的。演奏这种节奏快速的曲子不是马头琴的本色,马头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苍凉、迂回、哭泣般的浑浑的音色。二胡和马头琴相比,还有那么一点点亮丽在里边。马头琴即使演奏那些调侃一些的曲子,仍不失本色,如蒙古民歌《喇嘛哥哥》,这支曲子有很明显很强烈的挑逗性,但一演奏起来,还是脱不掉悲剧的味道。
④箫是极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需要更大的耐心去领略,需要想象的合作。不是铺排得很满,而是残缺的,像马远的山水,再好,只是那么一个角落,树也是一枝两枝地吝啬在那里半死不活,需要读它的人用想象和它进行一种合作。箫的性格其实也是悲剧性的,是一种精神境界里边的凄苦。箫和笛大不一样,笛是亮丽,“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这一声笛是何等的亮丽;也是这一声笛,月色才显得更加皎洁,诗的意境才不至于太凄清。笛是乡村的,箫却是书生化了的。你看牧童会在牛背上吹着一曲欢乐的曲子,乐哉悠哉,是何等的悠闲,可你无论如何也难想象出牛背上牧童会吹一支洞箫。
⑤理解音乐永远是个性化的,上百上千的人在一起听音乐,真不知道人们在那里各自听出些什么?乐器是有性格的,它静静地待在那里什么也不是,一旦被人操纵着。它的性格就出来了,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往往是,到了后来不再是人操纵乐器,而是乐器操纵了人。
(节选自《中国民间乐器的性格》,有删改)
1、分析第②段中画线的描写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2.为什么说马头琴是“一种骨子里哀伤的乐器”?请结合第③段作具体分析。(6分)
3.在第④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箫的性格的?(6分)
4.读第⑤段画线句,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为什么说乐器“什么也不是”又“该是什么就是什么”?(4分)
(2)为什么说“到了后来不再是人操纵乐器,而是乐器操纵了人”?(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人与石头的厮磨
梁 衡
①中国人对于石头的感情久远而又亲近。人类开始生活,利用它为工具。等到人类有了文字后,这冰冷的石头就这样与人类携手进入文明时代。历史在走,人情、文化、风俗在变,这载有人类印痕的石头却静静地躺在那里,为我们存了一份真情、真貌,总会让我们从心底泛出一种崇高,一缕温馨。
②于是以石记史、以石为文,于是“入石三分”,人以文化心理刻石,那石面石纹里就浸透着人文的痕迹。石头每时每刻都在人类的怀抱里温暖着,一代代传递着。
③敦煌、麦积山、云岗、龙门、大足,佛教一路西来,站站都留下巨型的石窟。这都是积数代人的力量才能成。像乐山大佛那样,将一座山刻成一个大佛,用了九十年的时间,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毅力,而且必须有社会的氛围,这只有宗教的信仰力才能办到;但也有的是为了宣扬其他。冯玉祥好读书,他住庐山时心有所悟,就将《孟子》的一整段话刻在对面的石壁上。身临文化的山谷之中,你会感到一股石头文化特有的磅礴之力。
④那一年我到镇江,在焦山寺碑林里见到一方石头,上面刻有一幅地图,名《禹迹图》,是大禹治水,天下初定后的版图。上面有山川河流及551个地理名称。这是我见到的最久远的地图,英国人李约瑟说这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古地图。现在长江大坝已经蓄水,又谁能想到百米水下将要永远淹没一段石上的文化。原来在涪陵城的江面上有一道石梁,水枯时现,水丰时没,古人就用它刻记水文的变化。考古学家习惯将地表数米厚的土壤称为文化层。人们一代一代,耕作于斯,歇息于斯,自然就于这土层中沉淀了许多文化。那么,突出于地表的石头呢,自然就更加首当其冲地记录文化,它不仅是文化层,而且是文化之碑,历史之柱。
⑤人对石头的崇拜,是因为那石上所浸透着的文化汁液。石虽无言,文化有声。记得徐州汉墓刚出土,最让我感动的是每个墓主人身边都有一块十分精美的碑刻,今天都可用作学书法的范本。但这在当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丧葬配件,平常得如同墓中的一把土。许多现在已被公认的名帖,其实当年就是这样一块墓中普通的只是用于干别的事情的石头,本与书法无关。如有名的《张黑女碑》,人们临习多年,赞颂有加,至今却不知道何人所写。就像飞鸟或奔跑的野物无意中的带着植物的种籽传向远方。人们在将石头充作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时,无意中也将艺术传给了后人。
⑥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大大感动。说它普通,是因为它不同于前面谈到的有字之石。它就是一块路边的野石,其身也不高,约半米;其形也不奇,略瘦长,但真正是一块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去学佛。他的老母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头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现在当地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造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这是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也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母亲的慈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不分信仰,不分语言,所有的中外游人都会在这块普通的石头前心灵震颤。
⑦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天不变,石亦不烂,石头将与人相厮相守到永远。
1、.“人以文化心理刻石,那石面石纹里就浸透着人文的痕迹。”从第③段看,这里的“文化心理”具体指什么?(4分)
2.文章的第⑥段,作者为什么说塔尔寺门口的那块石头是“普通”的,又“真正是一块文化石”?(6分)
3.从全文看,“人与石头的厮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4、对文章的赏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用生活的实例,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写人与石头的关系,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写出了人“以石记史、以石为文”的心理原因。 |
B.“考古学家习惯将地表数米厚的土壤称为文化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积淀下来,可以让后人得到文化信息。 |
C.文章以“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天不变,石亦不烂,石头将与人相厮相守到永远”结尾,既绾结了全文,又照应了文题,结构严谨。 |
D.作者在第三段写大型的佛像石刻,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勤劳的品格,在生产力极不发达时就创造出如此的奇迹。 |
最新试题
- 1根据下面物质循环图回答问题:(1)兔、树和草死亡后,遗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图中的[C]________把它们分解为[A
- 2如右图,下列能判定∥的条件有( )个.(1) ; (2)(3) ; (4) .A
- 3有机物A和B只由C、H、O三元素中2种或3种组成,相等物质的量的A和B分别燃烧时,消耗相等物质的量的氧气。则A和B的相对
- 4一个灯泡的亮暗程度,决定于它的( )A.电阻B.所加电压C.通过电流D.实际功率
- 5You must be very thirsty. Help yourselves to _______, childr
- 6现有190张铁皮做盒子,每张铁皮可做8个盒身或22个盒底,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个完整的盒子,用多少张铁皮做盒身,多少
- 7【题文】请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语句。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内容与上下文连贯。(4分)罗斯福虽然迈不开瘫痪的下肢,却用智慧
- 8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下列描述或判断错误的是 A.常温下,金属镁在空气中要比铁容易氧化B.在氧气中灼烧时,铁
- 9水平抛出的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所做的运动我们把它叫做平抛运动。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同时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运动,已知在
- 10在一定条件下,将3 mol A和1 mol B两种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
热门考点
- 1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 )A.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C.富裕国家
- 2在等比数列中,则 .
- 3工业革命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原因有①西方的生产力水平高于东方②西方的地理位置条件优越③西方的社会制度先进④西方对东方的殖
- 4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
- 5Don’t ______ so often. It’s bad for your health.A.get upB.st
- 6已知,,且.现给出如下结论:①;②;③;④.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 7(8分)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有下列实验步骤: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
- 8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是 (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国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B.
- 9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6月1日起全国限用超薄塑料袋.古城中学课外实践小组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对本城区居民家庭使用超薄塑
- 10(1)某肉制品包装上印有相关配料:精选瘦肉、食盐、亚硝酸钠、苯甲酸钠。其中属于调味剂的是____,属于发色剂的是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