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时代“《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时代
“《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签售当日,我路过中关村图书大厦,看见好多人绕着楼排队,起先以为是商场要大优惠,他们在抢购什么东西,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为了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冬天的风在他们身上肆意拍打着,蛇样的队伍却越来越宠大,从这样的人群旁边走过,心情颇为复杂。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本来是给闲人解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厉害的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名立万,跻身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
自余秋雨开始,文化找到了他的“传教士”,“传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人们买名著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就去如饥似渴地阅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比如,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演义》,孔庆东之于鲁迅著作。从普及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现象令人欣喜。每一个讲解者都复活了一本书甚至一个领域,读者也经由他们的讲解,激起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在一个精神无指向的时代,他们给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之路。
一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我把讲解者称为“文化奶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奶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以找到这么两条:一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导入大众之耳。二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也得服从这个硬道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他们尽管不是最有水准的学者,不能给我们提供学术标杆,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当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经典,当然不是坏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忧虑也不少。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的思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们可能是桥梁,也可能是阻燃剂。出版的一窝蜂,使咀嚼式文化产品急速繁殖,读者越来越懒了。由此造成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取椟还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来,“奶妈文化”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先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工业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俗的风气。其次,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论语》固然要看,但重在实行。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特征和行为准则,昭示了礼乐调和的人生境界。人之为人的奥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读,用力实践,《论语》才有价值,否则就只是滑稽的装饰。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会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的那样——要哭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4日,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文化奶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奶妈”是指那些讲解中国文化的人,即文化“传教士”,他们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
D.“文化奶妈”传承文化的方式往往是他们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C.作者认为要赞美“文化奶妈”的功劳,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
D.作者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们,一定要认真去啃文化方便面,因为其中有“文化奶妈”大量的个人化的探究和心得。
小题2:下面不是“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大众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降。
B.是《百家讲坛》产业化运作的结果,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的产物。
C.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人们没有耐心去阅读,褐望速成。
D.普通人读不明白传统文化的字意了,需要“文化奶妈”将其通俗化,直接让大众接受。
小题3:下面的表达与原文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文化”与“传教士”是一个双向选择,二者的结合,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B.“文化奶妈”的出现,复活了一本书或一个领域,激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
C.作者认为现代人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情感,但要知道其中的结论和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作者提倡我们阅读“文化奶妈”的二手经典。
D.“文化奶妈”的商业化操作后遗症十分明显:形成恶俗化的风气、对原著的过度解释和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答案

小题:D
小题:B
小题:C
解析

小题:(作者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们,一定要认真去啃原著)
小题:(讲的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小题:(“因此作者提倡我们阅读‘文化奶妈’的二手经典”错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时代“《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游民、游民文化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的。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我们从中还可以发现,文学作品尤其是通俗文学作品,由于其受众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巨大。它们不仅促成了游民的社会化和组织化(如明末清初,游民组织的出现),而且成为社会游民化的桥梁(游民的思想意识通过通俗文艺影响到其他阶层)。特别是走投无路的人们在铤而走险之时,这些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了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
唐以前的朝代实行兵农合一、全农皆兵的制度,人人都是兵,农闲时,每人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唐代实行府兵制,可以说是“全兵皆农”,大部分农民都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宋代和宋代以后,整个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的,普通的老百姓只能从反映游民冒险生活的文学作品中吸取武装斗争和反抗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的人们在武装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中的戏剧化或小说化的倾向。这种情形甚至波及许许多多有群众参加的社会运动中去。如天地会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等小说作品,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正像张鸣在《戏曲文化视野中的义和团的意识走向》一文中所说:
“也许没有任何一场农民运动能像义和团那样,在其自身的活动中存在着如此明显又随处可见的戏曲映象。我们在义和团的仪式活动、舆论宣传、行为举止、言语服饰中,不时地可以发现戏曲行当、念白、表演做派的影子。”
清末民初,土匪遍地,几乎所有的杆子都打着《水浒传》所树立的“替天行道”的旗号。英国汉学家贝思飞在考察了民国时期的土匪活动资料之后指出:“(《水浒传》中)描绘了一系列暴力事件,由豪饮的场面和插科打诨作点缀,但是重点在于罗宾汉式的英雄生活,打富济贫,在‘替天行道’的旗帜下聚义。正如对世代土匪首领所提供的激励,小说继续把年轻人的梦想引向现实。”
土匪们根据《水浒传》所提供的标准选取领袖、组织战斗、安排生活,乃至对待弟兄等。不仅缺少文化教养的游民、农民如此,连南明弘光小朝廷为抵抗满洲铁骑南下侵略,在长江边装模作样地举行誓师大典时,也未能免俗,作为兵部尚书的阮大铖参加典礼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成为当时的笑柄。真是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有时候却很像戏
(选自王学泰《游民问题与社会的游民化》,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却有时很像戏”这句话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的程式化、脸谱化的表演和现实生活之间有较大差距。
B.中国戏曲常见的“大团圆”结局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C.讽刺了中国有时会出现一些戏剧化的荒诞、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D.通俗文艺作品影响着社会生活,是社会的游民化的桥梁。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社会游民化”的是 (   )
A.在通俗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明末清初,一些游民组织起来反抗暴政。
B.在《水浒传》的影响下,清末民初的土匪都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
C.义和团的仪式、宣传、言行、服饰等方面都明显受到通俗戏曲的影响。
D.阮大铖身为兵部尚书,参加誓师大典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正如社会生活对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一样,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也有巨大作用。
B.文学史上最早期的通俗小说是由江湖艺人创作的,因此都明显带有游民生活的痕迹。
C.唐以前的朝代全农皆兵,唐代全兵皆农,正是这种制度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游民化。
D.《水浒传》里的好汉行侠仗义、劫贫济富,他们跟英国的侠盗罗宾汉有相似之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际两种“治水”模式的反思
①基础设施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农田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相关历史表明,过去几十年,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是普遍失败的,因此,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中最受人瞩目的是“世界银行共识”和“东亚模式”。
②世界银行指出私有化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公共品供给困境的有效方式,市场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而公共资源(比如水资源)可以被视为一种可竞争、可排他、可转让的特殊商品,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市场就可以让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摆脱目前面临的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的困境。
③在小型基础设施的管理上,世界银行力推“社区共管”模式,他们认为,这一强调社区参与和同伴监督的管理方式会带来决策过程的透明化、责任化和公平化,并可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对公共服务进行更有效地分配,以此带来更高利用效率,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④世界银行的思想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共识”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基础设施的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但是十几年的探索之后,人们却发现“世界银行共识”并没有为这些国家带来光明的前景,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质疑之声因之四起,学者们对世界银行模式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和猛烈地批判。
⑤以“世界银行共识”在墨西哥的推行为例,学者们指出,这一改革没有改善墨西哥原先公共服务的低效率,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如:社会力量无力承担高额的建设和管理费用,国家资金的撤出加速了资金链的断裂,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基础设施的私.营化加大了人们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更大的贫富差距;私营业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不顾发展的可持续性。
⑥很多学者认为“世界银行共识”仅仅看到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忽略了很多深层次的因素:如世界各地的地域特征、社会文化各不相同,因此私有化难以在世界各地推广;发展中国家缺乏相应的市场和法律制度,很难保证市场化的公平和效率;在某些地区,产权难以界定;等等。
⑦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指出,财政力量的退出只会恶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国家投资为主、社会资本参与为辅的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和韩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彻底颠覆了“世界银行共识”。
⑧以韩国为例,该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革是“新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村运动的推行而不断深化。在投资上,韩国建立了以国家财政为主、受益农户投资为辅的管理体系,从资金上保证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根据各地特殊的地域特征,积极动员当地农村社会资源,建立“自下而上”的动员机制,充分体现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政府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与奖励措施,根据各个村庄的表现,政府实行奖勤罚懒的机制,以官办型民间组织为管理主体,根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规模的大小,由不同的官办型民间组织负责管理。这些措施都保证了韩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的成功。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小题1:下列有关“世界银行共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世界银行共识”是当前最受人瞩目的两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方式之一。
B.“私有化”和“市场化”是世界银行为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开出的两大药方。
C.水资源是一种可竞争、可排他、可转让的特殊商品,市场化能够优化水利资源的配置,解决发展中国家水资源供给的困境。
D.世界银行想借推行“社区共管”模式,对公共服务进行更有效的分配,以解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小题2:下列不属于“世界银行共识”实施中所面临的困境的一项是    (   )
A.私有化之后社会力量无力承担高额的建设和管理费用,国家资金的撤出加速了资金链的断裂。
D.私营化加大了人们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不顾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公共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
C.不仅没有给改革的国家带来光明的前景,反而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造成了更大的贫富差距。
D.仅仅看到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忽略了世界各地的地域特征、社会文化各不相同等很多深层次的因素。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东亚模式”的核心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本参与(受益农户投资)为辅。
B.“东亚模式”的成功取决于资金上的有效保证和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调动。
C.在基础设施改革中,政府不能缺位,更不能把私有化作为“甩包袱”的手段。
D.东亚模式的成功,颠覆了“世界银行共识”,宣告私有化在任何国家都难以推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黑陶是指古代的陶器。其主要类型有三种:夹炭黑陶、黑衣陶和细泥薄壁黑陶。其中山东龙山文化的细泥薄壁蛋壳黑陶最具代表性。
细泥薄胎黑陶,在烧窑过程中使用烟熏法,利用渗炭作用,使陶胎中饱含游离的碳。故陶器表里皆呈黑色。
代表着黑陶文化最高水平的蛋壳黑陶是龙山文化最具显著特征的遗物。故龙山文化也曾被称为黑陶文化。蛋壳黑陶的分布范围较小,仅限于山东东部一带,西至山西一侧,如章丘城子崖、日照两城镇和潍坊等地都发现有细泥薄胎的蛋壳黑陶。
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胎壁厚一般仅0.5~1毫米,胎壁最薄处甚至在0.3毫米左右,其表面乌黑,极似乌金釉色,光亮犹如玻璃,因此称为蛋壳黑陶。,其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美誉。蛋壳黑陶的主要产品有弦纹杯、大宽沿高柄杯、大宽沿高柄豆等,蛋壳黑陶胎质轻巧,制作精致,造型优美,如胶县三里河出土的一件高20厘米的高柄杯,仅重40克,又如潍坊出土的大宽沿弦纹高柄豆等,其形制有强硬的棱角,强劲的转角,峻拔挺秀,非常规矩整齐,有些器具镂空装饰相当别致,其水平不仅达到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艺术的顶峰,而且在世界新石器时代制陶艺术中也极为罕见。
蛋壳黑陶的烧造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把选好的陶土精心淘洗,去除陶土中较粗的颗粒,和成粘度、粗细适度的泥料。接着用快轮制坯,即把泥料放在陶轮上,借其快速转动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制成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壁薄如纸的陶坯,制坯过程中有时还顺手作出几道凹凸的弦纹,有时把豆、杯的高圈足制成竹节形或在上面穿镂孔眼,有时还刻划各式各样纤细的纹饰,如三角纹、折线纹、方格纹等,少数器物还刻有类似后代青铜礼器的云雷纹。最后再用鹅卵石等坚硬光滑的东西在半***陶坯上进行精工打磨,使器物表面光滑而带有光泽,然后把精精制的陶坯摆入陶窑烧制。我们知道,红陶是陶窑封闭不严,陶土中的铁元素氧化的结果;灰陶是在烧成末期严密封窑,使铁元素还原的结果;而薄壁黑陶则是在烧成末期严密封窑,使窑室内温度高达1000°C左右,以使陶器坚硬如瓷,并用烟熏法进行渗炭,使陶器表里皆黑,这样就烧造出乌黑发亮、壁薄如纸的蛋壳黑陶。
制作这种薄如蛋壳的精品,不仅需要有长期的丰富经验,还得有相当熟练的技术,这说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业已非常专业化,可能已为某些富有经验的家族所掌握。
(节选自《古代艺术三百题》)
小题1:下列各项关于“蛋壳黑陶”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在烧窑过程中使用烟熏法,利用渗炭作用,使陶胎中饱含游离的碳,使蛋壳黑陶表里皆呈黑色,形成乌黑发亮的色泽。
B.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胎壁厚一般仅0.5—1毫米,胎壁最薄处甚至在0.3毫米左右,是黑陶的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
C.蛋壳黑陶的分布范围仅限于山东东部一带,如章丘城子崖、日照两城镇和潍坊等地都发现有细泥薄胎的蛋壳黑陶。
D.蛋壳黑陶的主要产品有弦纹杯、大宽沿高柄杯、大宽沿高柄豆等,蛋壳黑陶胎质轻巧,制作精致,造型优美。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蛋壳黑陶”烧造过程的一项是
A.淘洗精心选好的陶土,去除陶土中较粗的颗粒,和成粘度、粗细适度的泥料。
B.用快速转动的快轮制坯,将放在陶轮上的泥料制成厚薄均匀、壁薄如纸的陶坯。
C.制坯时顺手制作几道凹凸的弦纹,刻划各样纤细的纹饰,以使烧成品具有各种形状。
D.烧成末期严密封窑,使其中的铁元素还原或氧化,造出壁薄如纸的蛋壳黑陶。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器上多种不同的纹饰是用鹅卵石等坚硬光滑的东西在半***陶坯上打磨而成的。
B.蛋壳黑陶的主要产品弦纹杯、大宽沿高柄杯、大宽沿高柄豆等,其水平不仅达到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艺术的顶峰,而且在世界新石器时代制陶艺术中也极为罕见。
C.因为龙山文化中最具显著特征的遗物是蛋壳黑陶,而蛋壳黑陶又代表着黑陶文化的最高水平,所以龙山文化曾被称为黑陶文化。
D.蛋壳黑陶的制作说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业已非常专业化,当时富有经验的家族已经掌握了这种技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韩愈与古文运动
汉朝的时候,官府文告力求“典雅”,以致地方官吏也不能读懂。六朝以骈文为正宗,这几百年间的上行下效,使得先秦诸子和司马迁的还以口语的自然气势为基础的散文一脉,几乎断绝。六朝的杰出诗人们虽然曾经反对当时绮靡的诗体,然而并没有大张旗鼓。初唐四杰也是反对六朝的“宫体诗”的,然而也没有发起一个恢复先秦诸子至司马迁的散文传统运动。直到安史之乱后,才有韩愈起来大声疾呼,发起所谓“古文”运动。此所谓“古文”,就是先秦诸子到司马迁的散文传统。韩愈的“古文”运动的文体改革的观念,和他的“抵排异端,攘斥佛老”的“尊儒”思想是相为表里的,也可以说是前者服从于后者,所以韩愈自己说:“愈之所以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这种思想上的局限性,使得韩愈的文体改革运动仅仅以模仿先秦诸子的散文为目标,而不能像先秦诸子和司马迁那样以接近人民口语为目标来创造新的散文。史家称韩愈的运动为“古文”运动,实在倒是很确当的。话虽这么说,我们仍然不能把韩愈的功绩估计得太低。在韩愈之前,隋朝、初唐、盛唐时期,都有过“古文”的名家,可是他们没有像韩愈那样有意识地发起一个运动,因此,“文起八代之衰”的赞词也就不能不落在韩愈身上了。
我们还应当说,“古文”运动是作为反对形式主义的倾向而出现的。安史之乱后,反现实主义的文学又渐渐抬头。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就是针对这种颓风而发的,并且力图重振汉魏“乐府”。但是,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的努力,到第九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有后继无人的危险。正当这时候,韩愈的“古文”运动却并未跟着韩愈、柳宗元的去世而消歇,而是渐渐地确立和稳固起来,它扭转了三百年来“文”“笔”的成见,把散文重新送进艺术之宫。于是“古文运动”以及“古文”,在宋朝为欧阳修等所扩大而赢得普遍的承认。到了明朝,“前七子”又拿来反对当时的“台阁体”——形式主义的宫廷文学。从韩愈到李梦阳,“古文”运动都是有着反对阿谀粉饰、纤巧侬丽或雍容平易的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文学的积极意义。但是,从韩愈到李梦阳,他们又都逃不出同样的矛盾:他们反对形式主义,但他们自己也陷入于另一形式主义之中。
韩愈的文体“解放”运动是有进步意义的——尽管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文体“解放”的进步意义,而只是“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但是,也正因为韩愈自己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个“文体”解放(用韩愈自己的话,就是所谓复归自然)的真正意义,那就势所必然地也不会真正认清楚“文体解放”的目标和方法。结果,他错误地把先秦诸子的散文当做目标,而把模仿先秦诸子作为方法。韩愈只看到先秦诸子的散文比骈文自然得多,却不知道先秦诸子散文之所以能够那样自然,是力求接近当时的口语之故。韩愈的时代,距离先秦诸子的时代已经有千多年,其通用的语法、语汇、语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因而韩愈所欲“复”的“古”,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实在和骈体同样地难懂。这是韩愈所不曾理解,或者是不在他的考虑之中的。因此,在我们看来,反对形式主义的韩愈,           
                (选自茅盾《夜谈偶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是作者对韩愈古文运动功绩的评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尊儒卫道
B.反对阿谀粉饰、纤巧侬丽的文学
C.把文体从骈俪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古文运动把散文重新送进艺术之宫
E.提倡以接近人民口语为文体的散文
小题2:下面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是一个以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文化传统为目标来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文体解放”运动。
B.在韩愈之前,也出现过反对“台阁体”这种形式主义宫廷文学的“古文”名家,但他们却都没能像韩愈那样发起运动。
C.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等人都反对形式主义文风,但都陷入了另一种的形式主义之中。
D.在“古文运动”中,韩愈并没有真正认识“文体解放”的目标和方法,因此也自然不会意识到“文体”解放的真正意义。
  E.韩愈倡导文体改革运动的目的,是通过模仿先秦诸子散文,反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尊儒卫道。
小题3:为什么说“史家称韩愈的运动为‘古文’运动,实在倒是很确当的”?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4:结合全文,完成以下两小题。(6分)
(1)文体解放的真正意义是什么?(4分)
 
(2)在文末横线上补写一句话,要求符合行文的思路。(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小题。
西施亡吴之谜
金性尧
吴王夫差是一个亡国之君,却不同于一般昏君,恰恰是个霸才。他的最显著的弱点是刚愎自用,轻敌拒谏。吴越是世仇,都想问鼎中原。越王勾践恰好是个阴谋家。《国语·越语》记勾践曾对范蠡说:“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云云,这是从敌人方面说的坏话;从《国语·吴语》及《史记》看,看不出他怎样沉湎于酒色。吴强越弱时,越国遣大夫文种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越人便以美女八人献与太宰嚭,太宰嚭向夫差说了好话,夫差就答应了越国,则受美女的是太宰嚭。这人是从楚国逃亡出来,后来成为吴国罪魁,夫差的致使伤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
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可是在《国语》和《史记》中,却一句也没有提到西施。
先秦载籍中,《墨子·亲士篇》曾这样说:“是故比干之殪,其伉也。孟贲之***,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车)裂,其事(功)也。”这当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但西施为什么会因美而被沉在水中,没有明说。这以后,西施便成为美女的共名,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就像月里嫦娥成为美女共名一样(历史上也有由共名而成为专名的,如漂母)。《孟子。离娄》的“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西子之称,自孟老始。《庄子。天运》有西施病心而颦,邻居丑人效之的故事(后来乃有东施效颦之说),《荀子。正论》里也提到她,这里就从略了。说明在先秦时,西施已成为美人的典型,并且有故事在流传着,流传的地区当在今河南、山东一带。
将西施作为美人计的宠儿,始于后汉人赵晔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王和文中商量后,“乃使相者国中,得宁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这完全是小说家的笔法,还有是后汉人袁康的《越绝书》卷八,内容相类,文字更简单。至于馆娃宫、响履廊之类,全出于后人的附会铺张。又据上述记载,越国所进的还有一个郑旦,而西施却独享艳名,现在知道郑旦的人就不多了。
当吴王夫差接受越国二女时,伍子胥立即反对:“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这话原是老生常谈,却又很重要,因为这三个美女,都是被征服部落故意以美女进献的。到了后汉的赵晔、袁康时,由于西施在战国时已享艳名,而赵晔、袁康又是会稽人,也即越人,便把她补了进去,成为亡国之君生活上一种连锁性的取败特征,实际仍不脱女祸论的习见。总之,在《国语》和《史记》时代尚无西施亡吴之说,否则,以史公的好奇,岂有不刻画之理?《论语》里“子见南子”的寥寥四五语,到了史公笔下,就写得帏影珮声,摇曵生姿。至于《墨子》里“西施之沉,其美也”二语,《墨子问诂》引苏时学说,以为与《吴越春秋》所记的“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之说符合,那是以后说来弥缝前说,《墨子》原意究意如何,尚不可知。
颇疑“进美女”一度也成为史学界的思潮,而这又是女性意识强化的一种辐射,也是创作心理上很有趣的现象。回到先秦去,那里有看不尽的迷宫,足够我们徘徊流连,而且同样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
(选自1998年9月27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不同意西施灭吴之说。
B.作者认可“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的说法,因为这是人所公认的事实。
C.“美女亡国”的女祸论是封建统治阶级推脱罪责的托辞。
D.史学界、文学界争相研究、撰写“进美女”的文章与小说,是重视女性的一种表现,因而值得提倡。
E.作者认为吴王成为亡国之君,是由于越王勾践是个阴谋家,更由于吴王自己的弱点。
小题2:“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在文中所要表述的意思是(   )(3分)
A.西施和杨贵妃都是美人计的宠儿
B.西施和杨贵妃都是皇帝的宠妃
C.吴国之亡,安史之乱,皆缘于女祸。
D.西施和杨贵妃都在历史上留名
小题3:第一自然段“夫差的致使伤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一句,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看其含义有哪些。(4分)
小题4:作者不同意“西施亡吴”之说,其根据是什么?分条列举。(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