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不用再愁吃愁穿了,却为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因营养过剩引起的富贵病而担忧。其中人们最为谈之色变的是“心脏病...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不用再愁吃愁穿了,却为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因营养过剩引起的富贵病而担忧。其中人们最为谈之色变的是“心脏病”。至今尚未发现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预防该病的发生,而且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心脏病例不能用已有的理论来解释,比如遗传因素或糟糕的饮食或缺乏运动等。
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心脏病因的新解释:许多原因不明心脏病的发作可能是患者大脑中控制心血管系统的区域失常。数年前,他们就曾怀疑,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区域控制着心血管系统,该区域的失常有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于是他们首先用老鼠来做实验,刺激老鼠的大脑,果真发现,当对大脑的某一区域进行电刺激时,动物的心率加快,甚至最后导致心律失常。
最近,研究人员进一步对人脑进行了研究,他们让受试者尽力挤压一个柱状容器,或尽可能地深呼吸,或屏息几秒钟。在他们做这动作的同时,研究者详细地监测了受试者的血压和心率。然后,研究者要求受试者在一个高灵敏度的磁共振脑扫描仪监视下重复上述动作,观察大脑中哪些区域被激活。研究表明,这些动作激活了大脑皮层中的一个小区域,该区域位于耳的水平位置的一个大脑皮层褶皱中。
该研究成果将促成一些预防心脏病的新方法。众所周知,发怒和压力是导致心脏病突然发作而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具体是如何作用的还不清楚。
1.根据文意,有关“心脏病“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心脏病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引起的富贵病。
B.心脏病是至今还没有能发现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的病症。
C.心脏病之所以让人们谈之色变,文中认为是因为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该病。
D.引发心脏病的原因,通常被认为主要来自遗传因素或糟糕的饮食或缺乏运动等。
2 结合文意,对划线部分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研究的内容是让受试者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提高血压。
B.研究的全过程是先让受试者做不同动作,然后监测到受试者改变后的血压和心率。
C.研究的目的是要确定在受试者的血压和心率改变时,大脑中哪些区域被激活。
D.研究的结果是终于找到了大脑皮层中引发心脏病的小区域。
3 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伦敦大学研究人员的成功,使得医疗部门有了预防心脏病的新方法。
B.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研究,终于认定了大脑中的确有一个区域控制着人的心脏病。
C.虽然确定 大脑中控制心血管系统的区域,但研究的人员解释不了发怒和压力是怎样引起心脏病而使人死亡的。
D.有了过去的理论,再加之新的研究成果,人们就不必担心心脏病的治疗了。
4 下列说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那些不能用已有理论解释的心脏病,肯定是来自大脑中控制心血管区域的失常。
B.通过对老鼠的试验,证明了某些心脏病可能来自大脑的某个区域不能正常工作。
C.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获得成果以前,并不相信人的脑中有一个区域会控制着心血管系统。
D.大脑受过严重刺激会引起心脏病,因为大脑中有控制心血管系统的区域。
答案
1. D
2. C
3. C
4. B
解析
 1.A因营养过剩引起,B未能发现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C文中没说有成千上万人死于该病。
2.A研究内容不全,B过程不全,D是控制心血管系统的小区域。
3.A“有了……新方法”违背原文,B应是“控制着心血管系统”,D“不必担心”无依据。
4.A是“可能”,C“并不相信”歪曲原文,D大脑受过严重刺激只是有可能引发心脏病。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不用再愁吃愁穿了,却为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因营养过剩引起的富贵病而担忧。其中人们最为谈之色变的是“心脏病】;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属玻璃”问世
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所,人们看到了一段直径为12毫米的钢管。在正常条件下,这种钢材的硬度是常规钢材的两倍,而且抗腐蚀,弹性好,具有令人惊异的强度。
这种钢材的特殊之处在于结构。传统钢材中的铁原子和碳原子的排列是有序的,这些原子组成了许多小系统,这些小系统又组成了大系统。这种组合有点像彩色墙纸的组合。彩色墙纸的组合可以反映人们的装饰意图。但问题是,这样组合的墙纸在往墙上粘贴时,却往往会显出不规则和偏差。结晶材料也是如此。连接两个晶粒的能量低于凝聚一个晶粒的能量。于是两个晶粒之间的间隙就形成了一个脆弱区,断裂和腐蚀就是从这里发生的。这是材料的真正弱点所在:一旦受到过大的外力,首先承受不了的就是结合部。我们周围的固体(从食盐到岩石)就是这样。
橡树岭国家实验所研制出来的钢材则不会如此。在显微镜下,这种钢材的结构没有规律性,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似乎很混乱;在常规钢里加入铬、钴、钼、镁和硼,就可以得到一种新的非晶质的钢。冶金化学研究中心的帕特里克·奥金指出:“这是一种只有玻璃才具有的特点。所以人们称这种钢材和其他非晶质金属为金属玻璃。”
在传统的玻璃中,获得这种特性靠的是二氧化硅混合物的突然冷却。由于突然冷却,液体来不及结晶,于是原子便成无序排列状态了。要生产出“金属玻璃”,冷却的速度需要更快。冶金工作者们采取的第一个办法是将熔化的碳铁合金倒在冷却的铜轮上。随着铜轮的转动,铜轮上形成了薄薄的一层碳铁合金。由于很薄,所以这层碳铁合金能被迅速冷却,于是便得到了一种其结构为非晶质的材料。
但这样生产的“金属玻璃”在应用方面有其局限性(目前主要用于生产电子原件)。用这么薄的金属玻璃怎么能建造钢柱或装甲?于是美国和日本的一些科研小组开始研究生产“大块”非晶质材料的方法。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是:怎样使“大块”合金迅速地均匀冷却?如果不能均匀冷却,其中心部位就会冷却较慢,从而形成结晶。格勒诺布尔国立工科学院研究室主任阿兰·亚瓦里说:“冶金工作者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摸索。他们探索在已经很复杂的混合物中需加入的新物质及其比例,以便降低液化温度和推迟结晶的时间。”
最后,一种名叫钇的金属救了橡树岭国家实验所的研究人员。加入1.5%的钇可以使混
合物的熔化温度下降,大大有助于生产非晶质材料所需要的迅速降温。
1.下面对“金属玻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晶质金属具有类似玻璃的结构特征,所以被称为“金属玻璃”。
B.“金属玻璃”的内在组合没有缝隙,具有很强的抗腐蚀能力,并不易断裂。
C.“金属玻璃”中铁原子和碳原子的排列是有序的,是一种典型的非结晶材料。
D.“金属玻璃”中含有铁、碳、铬、钴、钼、镁和硼等多种矿物质。
2.根据文意,对“金属玻璃”生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属玻璃”生产的关键在于当金属内部的原子“理顺”位置时便马上凝固。
B.比在常规钢里加入铬、钴、钼、镁和硼,形成复杂的混合物,可以得到一种新的.非晶质的钢。
C将熔化的碳铁合金倒在冷却的铜轮上使之迅速冷却,便能生产出“金属玻璃”。
D.钇的加入可以降低液化温度,使材料形成非晶态能力大大增强。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设法提高块状合金冷却速度,才能解决制约块状“金属玻璃”生产的问题。
B.在铜轮上生产出的“金属玻璃”是很薄的带状材料,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还存在很大的局限。
C在钢材冶炼中加入二氧化硅混合物使其突然冷却,钢材的原子便呈现出无序排列状态。
D.为了解决大块合金迅速均匀冷却问题,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能降低液化温度和推迟结晶时间的物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超导与超流动性
绝对零度就是零下273.16摄氏度。以绝对零度作为零度标准的温度叫做开氏度。开氏度是没有零下的。温度是原子活动活跃程度的一个表现。原子活动越激烈,温度就越高,在绝对零度下,原子已经停止了活动,因此不可能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
在进行低温研究时,科学家最常用的介质是液氦。氦的沸点是零下269摄氏度,而且在常压下不会结冰。因此,科学家通常用液氦来冷冻其他的物体,正如在常温下我们用水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一样。
液化氦气是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在1908年完成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成就。昂尼斯同时发现,在低温下,各种物体将会呈现出许多令人惊异的特性。例如科学家在此之前已经知道,水银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但是在零下269摄氏度以下时才表现出超导性。目前被称为高温超导材料的是陶瓷材料。在零下150摄氏度时就能成为超导体。是否有常温下的超导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不过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地寻找。
超导体还有另一个特性:当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超导温度时,超导体内部的全部磁场会遭排斥。除了超导体表面之外,材料内部没有任何磁场。这就是所谓的迈斯纳效应,是由德国科学家迈斯纳和奥克森费尔德在1933年发现的。
低温给科学家带来的惊喜还不止这些。1938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卡皮察以及加拿大科学家约翰•阿伦和奥斯汀•米塞纳发现,在零下271摄氏度时,液氦有着极好的导热性,是铜的200倍。而且,液氦还具有超流动性。
任何液体都有黏度。例如蜂蜜和香波这样的液体就非常黏,流动很困难。另一些液体(例如水)的黏度就小得多。而在零下271摄氏度时,液氦的黏性几乎完全消失了,成为一种超流体。如果将液氦放在一个杯子里,那么我们能够看到液氦沿着杯子壁向上爬升,然后再从杯子口流出来。液氦的这一特性在检验管道的密封性能时特别有用,即使漏洞的直径只有两万分之一毫米,液氦也能从里面静静地流出来。
1995年,美国科学家还验证了由爱因斯坦和印度科学家玻色在80年前提出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状态。科学家们将2000个原子冷却在开氏十亿分之一度的状态下达10秒钟,发现这些原子丧失了自己的特性,完全无法分辨,成为一种“超原子”。原子的这种性状完全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状态的理论。
1. 下列对“迈斯纳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一定温度时,超导材料的部分磁场被排斥。
B. 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绝对零度时,超导材料的全部磁场被排斥。
C. 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一定温度时,超导材料内部磁场被全部排斥。
D. 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绝对零度时,其表面及超导材料内部磁场被排斥。
2. 下列不属于“低温给科学家带来的惊喜”的一项是
A. 水银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B. 某些材料在磁场中被冷却到超导温度时磁场会遭排斥。
C. 在零下271摄氏度时,液氦有着超乎寻常的导热性。
D. 在零下271摄氏度时,液氦会成为一种超流体。
3.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零下269摄氏度以下时,水银成为超导体。
B. 陶瓷材料在高温下才能表现出超导性。
C.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常温下的超导体。
D. 原子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有可能出现凝聚状态,成为一种超原子。
4.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有可能创造比零下273.16摄氏度更低的温度。
B. 温度与原子活动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表明原子活动就越激烈。
C. 因为氦在常压下不会结冰,所以人们通常用液氦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
D. 由于液氦具有超流动性特点,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它来检验管道的密封性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我们常说的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部分。中国古代并没有“中国文化”这个直接的概念,只有到了晚清,西方文化大规模进来了,与之相比较,才有中国文化之说。换言之,“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是晚清知识分子自我反省检讨传统的用语,它既包括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又包括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即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使用时不宜混为一谈。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
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决于我们对文化一词如何定义。人类学家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我倾向认为,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这是广义的用法;狭义的用法,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但如果说到文化传统,就是另外的概念了。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够连接成传统,有的文化现象只不过是一时的时尚,它不能传之久远,当然不可能成为传统。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的观点,传统的涵义应该指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东西(至少应该传衍三代以上)。文化传统当然存在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之中,但它更多地是指这些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能够集中地体现具有同一性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的文化现象,就是文化典范。文化典范里面藏有该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系列密码。
对于文化传统来说,信仰的因素非常重要。因为传统之所以被称为传统,往往由于这些传统有一种神圣的感召力,希尔斯把这种现象叫做传统的克里斯玛特质,即传统所具有的某种权威性和神圣性。可以说,如果没有信仰的因素掺人,能否形成真正的传统,都不是没有疑问。即使缺少信仰的成分,也必须融进崇拜的精神,才能凝结为传统。中国传统社会用儒家思想编织起来的纲常伦理,对家庭的结构和文化传承来说就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的传统,它里面崇拜的成分大大超过信仰。
摘自刘梦溪《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1.对“传统文化”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社会产生的文化,它包括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体系。
B.传统文化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社会产生的文化,从内容的角度讲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
C.传统文化从广义角度讲指在传统社会中,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体系;从狭义角度讲指传统社会里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
D.传统文化是指周秦至辛亥革命以前的传统社会产生的文化,其内容包括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
2.对“文化传统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主要是指传统文化中传衍至今的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
B.文化传统是指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传统文化,它是能够集中地体现具有同一性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的文化现象。
C.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中传衍至今的文化现象,其中有些指一时的时尚所形成的文化典范。
D.文化传统是指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传统文化,它能够体现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系列密码。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的文化应该包括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部分。
B.中华文化是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的,其概念形成于晚清。
C.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表面是看只是语序不同,其实上二者关系不大。
D.有信仰或融进崇拜的精神才能形成真正的传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基因武器就是运用遗传工程技术,按人们的需要,在一些病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或者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而制造出新的生物制剂。一句话,就是用DNA***技术改变细菌或病毒,使不致的变成致病的,可用疫苗或药物预防和救治的疾病,变得难于预防和治疗。
人类不同种群的遗传基因是不一样的,将基因表现的不同产物当作攻击目标是完全可行的。诱发艾滋病的HIV,不同人种的易感性就有很大区别,而理论上基因武器的特异识别能力要比 HIV高得多。
基因武器可以根据人类的基因特征选择某一种族群体作为***伤对象。因此,科学家们也称这种“只对敌方有残酷***伤力,而对己方毫无影响”的新型生物武器为“种族武器。”一旦不同种群的DNA 被排列出来,就可以产出针对不同人类种群的基因武器。
与造价昂贵的大规模***伤性武器相比,***人不见血的基因武器有着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成本低,***伤能力强。有人估算,用5000万美元建造一个基因武器库,其***伤效能将远远超过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库。英格兰北部布拉德福大学马尔科姆·丹多教授在《生物技术武器与人类》一书中说,只要用多个罐子把100公斤的炭疽芽胞散播在一个大城市,300万市民就会立即感染毙命。
另一方面,基因武器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而且难以防治。只要将病毒放在一只普通的密码箱中,就可轻易通过海关检查;只要将基因细菌或病毒喷洒在空气中或者倒入饮用水里,就可让成千上万的人毙命。当被毒***时,人们还会蒙在鼓里,以为是流行病在作怪!经过改选的病毒和病菌基因就像一把特制的锁,只有研制者才知道它的密码,即使清楚敌人使用了基因武器,要查清病毒来源与属性也需要很长时间。
其实,人们早就认识到了遗传基因工程有被滥用的可能。1972年联合国即通过了“禁止试制、生产及销毁细菌(生物)和毒剂武器公约”,1975年联合国再次通过了决议,“禁止使用生物化学武器”,但少数国家发展生物武器的步伐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在人类跨入新世纪转折关头,善良和正义的人们应扪心自问:我们是要给子孙代留下一个和平的世纪,还是一个黑暗恐怖的世纪。
1、下列对于“ 基因武器”定义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基因武器属于生化武器,是运用遗传基因工程技术制造的一种新型武器。
B基因武器制造的核心技术是DNA***。
C基因武器是在细菌和病毒中接入致病基因形成的新的生物试剂。
D基因武器是让不致病的微生物变成致病的,让致病的细菌变成难于治疗和预防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人类不同种群的遗传基因是不一样的,所以,基因武器可以选择某一种族群体作为***伤对象。
B“***人不见血”是基因武器攻击后的主要特点,被攻击对象的症状与常见流行传染病相似,没有任何出血症状。
C诱发艾滋病的HIV,虽然对不同人种的易感性有很大区别,但它却不是基因武器。
D基因武器是将某种基因特征当作攻击目标,一旦不同种群的DNA被排列出来,就能生产出针对不同人种的基因武器。
3、下列对基因武器所具优势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成本低。基因武器制造的成本远远低于核武器的制造成本。
B***伤能力强。《生物技术武器与人类》一书记载了100千克的炭疽芽胞散播在一个大城市造成300万市民立即感染毙命的史实。
C使用方法简单,只要将基因细菌或病毒喷洒在空气中或者倒入饮用水里,就可让成千上万的人毙命。
D难以治疗。经改选的基因的密码只有研制者才知道,所以难以在短时间内查明病毒属性,找出抗病毒的方法。
4、依据原文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基因武器具有很多优点,所以一些恐怖组织对基因武器很感兴趣。
B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基因武器的研制与开发,人类的某些种群会被基因武器所消灭。          
C由于基因武器是种群武器,所以,有些种群由于自身基因的缺陷,更容易遭受基因武器的攻击。
D文章最后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人类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和平就必须禁止基因武器的研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有研究表明,婴孩最早表露的情感之一,竟是值得赞许的同情心。将一个新生儿放到另一个哭闹的婴儿身旁,很可能两人都号啕大哭起来。这是否意味着婴儿真正关心他的同伴,抑或仅仅是为喧嚷声所打搅?意大利最近开展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为婴儿播放其他婴儿的啼哭录音,这足以像预料的那样诱发一阵痛哭流涕。但是,一旦播放自己哭泣的录音,这些婴儿却很少开始哭泣。纽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丁·霍夫曼据此得出结论:“从分娩之时起,就存在着某种起码的移情心理。”这种情感的强度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减弱。6个月以上的婴儿,对别人的困扰不再用哭泣来回应,而是以扮个怪相取而代之。到了第13~15个月,婴儿往往会自己着手处理事端,尝试安慰哭泣的伙伴。
随着第一个生日的降临,婴儿已俨然成为思维愈益精细的“见习社交家”。他们会开始跟踪周围人的视线,推测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通过理解别人的凝视,婴儿开始理解别人的心思。”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德鲁·梅尔佐夫说。他和不少同事发现,这种技能最早出现在第10~11个月,它不仅是婴儿情感和社交能力趋于成熟的标志,还能用来预测他们的语言能力在日后的发展趋势。有关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在过第一个生日时尚不能熟练地跟踪和凝固视线的婴儿,在进入2岁以后,对高级语言能力的掌握往往也会显得力不从心。梅尔佐夫说,这个事实有助于解释盲童或那些母亲因患抑郁症而很少与人交流的婴儿为何学习语言迟缓的原因。
婴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就开始形成观察能力,这是被无数的实验观察所印证的不争事实。但是,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查尔斯·内尔森希望他的研究能更深入一步,以确认早期婴儿是如何辨认面部表情的微妙差异,亦即社交技能发育中一块关键性的基石。他设计了一种新的测试方法,给每个接受调查的婴儿佩戴一顶舒适的帽子,上面布设有64个海绵传感器。然后,让他们观看60幅喜怒哀乐各不相同的表情图片,通过测量脑电波来了解婴儿大脑的内部结构变化。“成人见到哪怕是不易觉察的笑容,大脑也会将它归入欢乐的范畴。”内尔森的一名助手解释说,“我们希望了解婴儿的大脑扫描是否跟成人一样。”目前,内尔森向他所在地区的每个新生婴儿的家长发出了邀请信,希望他们踊跃参与这项测试。结果如何目前尚难以预料,但内尔森相信,如果婴儿出现了孤僻症等情感障碍的早期症状,则是完全有可能藉此得到纠正的。
当婴儿尝试学习说话时,一种与外界——特别是与父母亲沟通的能力的发育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婴儿牙牙学语远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迈克尔·戈尔茨坦物色了两组8个月的婴儿,给他们穿上带有无线扩音器和传播器的紧身制服裤。其中的一组母亲被告知:只要婴儿发出咕咕声或牙牙学语就立刻做出回应,用满面笑容和爱抚轻拍给予鼓励。另一组家长也需要对他们的孩子微笑,却是胡乱随意的,与婴儿发出的声响毫无关系。结果,那些即时得到反馈的婴儿不仅说话频繁,而且进步的速度也超过后者。
及时接受情感智力的测评,以免错失扭转偏差的良机。因为研究表明:情感上的幸福将会对儿童未来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有关调查还显示,15%~20%的儿童生性害羞和焦虑不安。但令医生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有些人轻而易举地挣脱了这个怪圈,有些人的症状却每况愈下呢?马里兰州立大学的内森·福克斯对数十名出生9个月的婴儿进行了脑电波检测。扫描的结果发现:那些见到陌生人主动上前招呼的儿童,大脑中控制快乐之类情感的部分显得特别活跃。
与此同时,福克斯又确信:孩子将来会成为怎样一种人,家长的作风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果家长呵护过分或者不督促孩子尽早克服这一心理偏颇,那么,他的孩子在成人后仍会显得腼腆有余,沉稳不足。相反,富于自信和理智的家长通过善意地鼓励孩子甘冒风险,耐心地引导他们走出这一怪圈,则常能摆脱早年的心理障碍所带来的尴尬。这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发现,因为心灵上备受压抑的儿童,在其他问题上同样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1.下列对文中为婴儿播放啼哭录音研究的叙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婴儿播放其他婴儿啼哭的录音,会诱发该婴儿的啼哭;播放自己的,则大多不会。
B.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婴儿是否真正关心同伴这一问题。
C.从研究中可以得出婴儿从分娩起就存在起码的移情心理,其情感强度随年龄增长而减弱。
D.该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同情心是婴儿最早表露出来的情感之一。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长对孩子善意的鼓励和耐心的引导会使孩子成年后容易摆脱害羞和焦虑不安。
B.查尔斯·内尔森对于婴儿在出生后几个月就开始形成观察能力持怀疑态度。
C.盲童学习语言迟缓是因为他们在婴儿时期不能用眼睛熟练地跟踪并凝固视线。
D.家长的作风对孩子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性作用。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成人见到不易觉察的微笑会将其纳入欢笑的范畴,是因为成人比婴儿有更多、更丰富的社会经验。
B.如果婴儿的母亲是一个抑郁症患者,这个婴儿日后对语言的学习必定十分迟缓。
C.在学习、社会等方面存在极大风险的儿童,他们的心灵一定备受压抑。
D.过第一个生日时尚不能熟练跟踪和凝固视线的婴儿,日后对高级语言能力的掌握会不顺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