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改造你的基因最近,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有效地改变细胞内基因物质的方法,这使得人类朝着安全地修复自身细胞内受损基因的梦想又...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改造你的基因
最近,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有效地改变细胞内基因物质的方法,这使得人类朝着安全地修复自身细胞内受损基因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我们知道,任何生物的生理特性都是由其自身的基因决定的。对于任何患病的生物体来说,我们可以肯定他身上的基因一定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而所谓的基因治疗就是指将健康的基因注入带病细胞中,从而通过改变它的生理特性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基因治疗方法是利用病毒去感染带病的细胞,因为病毒可以把自身的基因注入到感染的细胞当中。这样一来,如果我们对病毒进行一些小小的改造,让它带上治疗所需的基因,那这些病毒也就变成了我们得力的小信使,它将可以帮助我们把健康的基因带入那些需要治疗的细胞当中。但是这种通过病毒感染来进行基因治疗的方法目前也还只是处在实验阶段,并且其感染和治疗的过程也比较难控制。具体地说,病毒对细胞的感染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一些随意性,如果病毒感染了其它的细胞的话,其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
  而目前这项新技术的关键是不再利用病毒作为基因注入的工具,而是利用一些微小的电极来刺激细胞的细胞膜,使其裂开一个小口,这样一来,健康的基因就可以通过这些小孔注入到需要进行治疗的细胞中去了。这项技术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可以精确地选择基因注入的对象,也就是说可以只对那些需要修复的细胞进行修复,而不去影响那些本来就没问题的细胞,这显然比以前使用病毒的办法安全了许多。
虽然这项技术目前还没有进入到动物甚至人体的实验阶段,但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这已经为他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曙光。因为从现在开始,他们至少可以精确地将基因注入到那些他们感兴趣的细胞当中来观察它们的反应,要知道这在以前也是很难做到的。
(《科学之谜》2009.01A)
1.下列对“基因治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基因治疗包括病毒疗法和新技术疗法,后者因精确选择注入对象而优于前者。
B基因治疗是将病毒基因注入到带病细胞中,破坏其生理特性,从而治疗疾病。
C基因治疗是将健康基因注入到带病细胞中,通过改变染病细胞,修复受损基因。
D基因治疗是指人类对患病的生物体的受损基因进行安全修复的方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病毒疗法是利用带上健康基因的病毒去感染需要治疗的细胞,以达到修复目的。
B病毒疗法的最大隐患是病毒会感染健康细胞,其感染和治疗过程无法控制。
C新技术最大好处是只对需修复的细胞进行修复,不影响本来就健康的细胞。
D新技术是用微小的电极刺激细胞膜,通过膜上裂开的小口将健康基因注入带病细胞。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疗法和新技术疗法都还没有进入实验阶段,修复受损基因还只是梦想。
B新技术的关键是不再利用病毒作为基因的修复工具,因而比病毒疗法安全可靠。
C新技术可精确地选择基因注入的对象,这将有利于科研人员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D将来,新技术疗法进入临床运用后,未来的人类也许会告别一些疑难病症。
答案
1. C
2. B
3. A
解析
1.    A、D均没有涉及基因治疗的本质内涵,即“健康基因注入”;B将“病毒基因”注入不对。
2.   或然变成必然,原文是“比较难控制”。
3.   新技术疗法还没有进入动物和人体实验阶段。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改造你的基因最近,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有效地改变细胞内基因物质的方法,这使得人类朝着安全地修复自身细胞内受损基因的梦想又】;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破解玛雅文明衰亡的秘密
玛雅人是中美洲的土著居民,曾经拥有与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同样高度发达的文明。大约从公元300年起,玛雅文明进入了被称为古典期的鼎盛时期。公元800年起,古典期玛雅文明到达了它的顶峰,随后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崩溃。在此后的100多年里,玛雅人先后放弃了他们的繁华城市,神庙和广场变成了野兽出没的废墟。有关玛雅文明衰落的假说可谓众纷纭:有人认为,地震、瘟疫等天灾造成了玛雅人的急剧减少;也有人认为,战争或者农民起义让文明陷入了混乱。还有人提出了“生态危机”论,认为人口的严重膨胀、土地的过度开垦所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导致了文明的消亡。在这些假说中,气候巨变——具体说,就是大旱——导致了玛雅文明的衰落也是引人注目的假说之一。理查得森?吉尔或许是最早提这个假说的人。
2001年,一份直接证据终于出现了。霍德尔等挖出了尤卡坦半岛中央一个湖泊底部的沉积物作分析对象。使用氧的同位素和石膏(硫酸钙)作为指示气候变化的物质,发现这个地区大约每隔206年就会发生干旱。考察玛雅人的历史,就会发现在一些“世纪干旱”来临时,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衰退,例如停止建造纪念碑,城市被遗弃等等。这表明气候的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到玛雅文明的发展。在测量了另一块沉积物样品之后,霍德尔还发现,公元750年至800年,这个地区发生了7000年中最严重的干旱。随后杰拉尔德?豪格等人进一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气候变化如何促使玛雅文明衰落的图景。科学家发现,公元200年的一次干旱造成了前古典玛雅文明的一次衰退。然后,从公元9世纪(亦即玛雅文明的顶峰)开始,一场持续100多年的干旱主宰了加勒比海地区。
玛雅人的社会结构在干早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他们的农业——主要是种植玉米——依赖水资源,而他们能够获得的水源却有限。更详细的研究表明,在这干旱的100多年中,公元810年,860年和910年左右发生了三次最严重的旱灾,持续时间分别为9年、3年和6年。这三次最严重旱灾的发生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城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玛雅人聚集的城市规模越大,对水资源的依赖也越大,于是大城市首先被玛雅人放弃了,随后是中小城市。持续100多年的干旱,加上公元810年、860年的大旱,把整个玛雅文明推向了危机的边缘,而公元910年的大旱则可能给玛雅文明以致命一击。
在某种意义上,气候变化可以看成是玛雅文明衰退的“主要因素”。玛雅人已经酿成的环境问题(如环境退化、土壤侵蚀等),使得过度繁衍的人口极易受到气候和干旱的威胁,气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但正如一些考古学家所指出的,气候变化并不是造成玛雅文明衰落的惟一因素。在他们看来,玛雅文明的衰落或许更为复杂。
1.对第①自然段中“不可思议的崩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发展到顶峰后,在短时间内马上崩溃了。
B.先放弃繁华的大城市,随后是中小城市。
C.昔日繁华的神庙和广场成了野兽出没的废墟。
D.玛雅文明衰落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2.对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众说纷纭,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A.自然灾害导致了人口的急剧减少,使玛雅文明衰落。
B.战争和农民起义导致了玛雅文明衰落。
C.人口严重膨胀,导致严重生态问题,使玛雅文明衰落。
D.脆弱的社会政治结构导致玛雅文明的衰落。
3.干旱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观点引人注目,下列不属于其有力证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发现,一些“干旱世纪”来临时,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
B.玛雅人停止建造纪念碑,遗弃城市。
C.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依赖水资源,而他们能够获得的水源却有限。
D.公元810年、860年和910年左右的三次严重干旱发生的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城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1.对“判断一个文化是否还存在的具体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传人存在与否                 B.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存在与否
C.基本价值取向发挥作用与否         D.独特语言存在与否
2.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3.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的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C.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一年跳动3600万次以上。它可靠地为人体的每个器官提供氧和能量。每收缩一次,心脏就把血液注入由动脉、静脉和肌肉与内脏中毛细血管组成的总长达14万公里的网络内。人体组织从直径只有百分之一毫米的分支血管获取氧及养分并排出二氧化碳或新陈代谢物。人体内频繁进行这种物质交换的部位,其面积达300—500平方米。心血管循环系统在其中的一小部分(位于心室)特别敏感,心脏由此获得自身需要的氧和能量。心脏这块有力、甚至是最强劲的肌肉,需要不停地获得养分;供给中断会引发常见的心脏病变。典型病理过程是:心脏动脉血管产生血块,血块越来越大,形成血栓,血栓阻塞血管并截断心肌获得至关重要的养分。在最坏的情况下,血栓会使心脏在无力地跳动几下后永远停顿。
这就是心脏这个在其他方面构造完美的器官的弱点:尽管心脏有自主的刺激机制,它的跳动可以不受人脑控制,还有特别大的肌肉细胞,这些细胞有许多把养料转化成能量的“发电站(线粒体)”,但进化并未赐予心脏一套应急供电设备。因此,心脏的命运取决于血液循环系统组成的易受影响的“电网”。
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是目前除癌症以外最危险的致命疾病。心脏病发作、中风、血栓形成——没有其他死因像心血管循环系统损伤那样在德国夺走了如此多的生命。德国今年约有近40万人死于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几乎占全部死亡病例的一半。心性死亡是从天而降的吗?它是让人无可奈何的厄运吗?绝对不是!德国心脏病学协会理事赖纳·迪茨等专家断言。尽管一些家庭有多人患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但只有1%的病人是由于遗传原因而发病的。迪茨说:“能自律并且遵循一些良好生活习惯的人到75岁都不会患上心肌梗塞或中风。”
有关专家建议:永远不要吸烟。尽管大多数人宁愿把吸烟和癌症联系起来——吸烟也是心血管循环系统的残暴***手。香烟的毒素不仅使最细微的小动脉变窄,而且会提高血压和凝血活性。此外,吸烟还损伤动脉内壁并引发动脉硬化。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每天抽一盒烟以上的瘾君子死于心肌梗塞或中风的几率几乎是非烟民的近两倍。
(摘自《参考消息》2004年10月3日第7版)
1.下列关于心脏活动情况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可靠地为人体每个器官提供氧和能量;当然,它自身也需要
不停地获取养分,否则就会引发病变。
B.心脏是一块强劲有力的肌肉,每收缩一次,就把血液注入由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等组成的网络中。
C.直径只有百分之一毫米的分支血管,为人体组织提供必要的氧及养分,排出二氧化碳和新陈代谢物,这种物质交换在人体内频繁地进行着。
D.心脏内位于心室中的一小部分心血管特别敏感,因则,可以有效地为心脏提供能量,却也容易发生供给中断现象,导致血管阻塞。
2.关于“易受影响‘电网’”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心脏拥有特别大的肌肉细胞,这些细胞就是把许多养料转化成能量从而为心脏活动提供养分的“发电站”。但心脏本身不具备应急供电设备,所以很容易发生故障。
B.心血管循环系统就好比一套“电网”,为心脏活动提供必要的氧和能量。这套“电网”可能会因为动脉血块形成血栓等原因而发生阻塞,从而导致心脏病变。
C.尽管心脏有自主的刺激机制,其跳动可以不受人脑控制,但由于心脏本身缺少一套应急供电设备,它离不开心血管系统这张“电网”为其提供能量保障。
D.血液循环系统就像一张“电网”,为确保心脏正常活动,这张“电网”须不停息地为其提供氧和能量等养分。但是,免不了还是会出现心脏病变甚至心跳永远停顿的现象。
3.文章第三段末尾引用了德国专家迪茨的话,意在说明                                       (   )
A.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对人们的正常生存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有人怀疑这种疾病是一种人类无法扼抑的天灾。文章借迪茨的话明白地告诉人们,后天的因素才是这类疾病的主要诱因。
B.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是目前最危险的疾病之一,因心血管系统受损致死的病人几乎占同期死亡病例的一半;为此,文章劝诫大家应该自律以抵制病魔的侵袭。
C.因为吸烟等不良习惯会导致心肌梗塞或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文章借迪茨的话来警示大家,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应该远离香烟。
D.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严地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尤其是德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特别高。面对大众的恐慌,迪茨明确表示,这类疾病尽管可怕,却还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战胜它的。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人体组织通过心血管获取氧及养分,并排出二氧化碳和新陈代谢物,而完成这种频繁的物质交换行为的仅是心血管系统中的一小部分,心脏肌肉的强劲与构造的完美由此可见一斑。
B.由于机体原因,心血管内会产生血块,这些血块会不断增大最终形成血栓。血管一旦被血栓阻塞,心肌所需的氧和能量等养分供应就会被截断,进而导致心跳停止。
C.心血管系统疾病有中风、心肌梗塞等不同的形式,心血管循环系统损伤已经压夺走了大量病人的生命。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当前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
D.多数人都以为致癌是吸烟的最大害处,殊不知,损害心血管循环系统才是吸烟的真正危害.香烟中的毒素会使小动脉变窄而引发动脉硬化等后果,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小题。
交流,是人生存的基本方式,这一点对艺术和理论工作者更为重要。因为失去获得信息和探讨问题的环境,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丧失理论思维和艺术思维发展与提高的能力。尤其是当人们感到通过阅读无法满足在信息和认识上的要求时,就很自然会另辟蹊径,以避免知识退化和理论思维的枯竭。从理论建设和艺术规律来讲,这种需要是不容忽视的。它本来是应该由各种协会和学会操办的事,但向来不被重视,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不变应万变的评论模式,不怎么相信,理论思维是变化的,理论观念是要更新的,理论信息是要时间性的,因而把这种交流视为多余之物、奢侈之举,这也是不难理解的。中国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不发达,原因很多,忽视交流是其中之一。国外对这种知识界、文化界的联谊活动非常重视。我曾经写过一篇《顿累斯顿知识分子俱乐部》的短文,专门介绍他们是如何安排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认识这项工作的。这个俱乐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有活动,活动日程预先印成小册子发出去,会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选择参加,这种活动日积月累便显示出它在更新思维方式、提高理论水平、促进文化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我们国家这种活动很少,作家协会几年都不开一次会,你想找几个人谈谈文学问题,宾馆饭店去不起,家里又挤不下,总不能蹲在马路上谈文学吧?现在有人出钱,为大家提供一个聚会的场合,避风遮雨,有茶管饭,当然是一件好事。评论专家阅读作品、思考问题、准备发言都是要付出劳动的,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源是从人的头脑中开发出来的时代,人脑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时代,供应一顿便餐,赠送一点小礼品,严格讲起来都是一种不等价变换,所以谈不上什么“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的问题。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也可能会有个别人是专门混饭吃的,但这绝非普遍现象,更不是这一事物的本质。认为一顿饭就能决定一个评论家对作品说好或者说坏,这也未免太荒唐了。这种思路好像是出自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改了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传统的小农意识和文化心理?
1.作者认为讨论文学问题的办法应该是(     )
A.去宾馆饭店
B.在自己家邀请同道
C. 有人出钱,为大家提供一个聚会的场合
D. 蹲在马路上讨论
2.“这种思路好像是出自三年困难时期”一句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都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容易把吃一顿当成最重大的事。
B.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时候不宜把吃一顿的重要性估计过高。
C.只见吃饭不见讨论文学的劳动付出,像饥饿者的见解,语含讥讽。
D.三年困难时期议论“吃了人家”的人多。
3.作者不赞成用“吃了人家的嘴软”来批评文学讨论会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流信息要付出劳动,不是白吃。
B. 把吃与嘴软说成必然联系有片面性。
C. 混饭吃即使有也不代表事物本质。
D. 讨论文学是好事,可以促进文学繁荣。
4.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忽视交流是中国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B.当人们失去获得信息和探讨问题的环境时,就很自然会另辟蹊径,以避免知识退化和理论思维的枯竭。从理论建设和艺术规律来讲,这种需要是不容忽视的。
C.交流是发展与提高理论思维和艺术思维能力的基本方式。
D.我们已进入一个资源是从人的头脑中开发出来的时代,因此艺术和理论工作者在付出劳动时,吃一顿便餐,收一点小礼品是应该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iPhone能否进入中国,媒体表现了惊人的热心,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也一直在和苹果接触。我想,苹果能进入中国,对于运营商和苹果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也多了一个选择。然后中国运营商必须明白,iPhone不是救世主,是否进入中国无碍3G发展的大局。在谈判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并且能坚持自己的底线,这样才能在市场的博弈中取得有利地位,千万不能轻信所谓舆论的造势,从而在市场格局中撕开一个永远堵不上的缺口。
用户如果选择3G业务的运营商,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考虑?我认为应该有六个因素:价格、网络、品牌、终端、服务、业务,这些因素综合地起作用。像苹果这样终端有特点的产品,一定会有很多用户喜爱,但是它绝不会成为***伤点。
其次,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市场的终端因素已经充分释放。在全世界手机市场,iPhone占不到1%的市场份额,在美国的智能手机市场iPhone不过20%的市场份额。现在中国使用iPhone的人据说已经达到100万之多,但是这个数据并不能认为随着iPhone进入中国会大大增加。如果iPhone正式进入中国,这些用户相当一批人甚至会退出iPhone用户群。目前的中国用户都是时尚人群,对于价格不敏感,对于时尚却是非常敏感的,使用iPhone并不是因为其好用,而是因为其可以显示身份,显示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如果iPhone正式进入中国,拥有iPhone就失去了时尚的价值,可能现在用户的很大一部分要用别的产品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了。而对于大量的普通人的选择,功能的强大,价格的合适,就非常重要了。
再说iPhone的那些应用,这个体系是一个收费体系,其实我们中国所有用iPhone的人都知道,音乐和软件下载都不是非常方便,而且音乐的收费,一般中国用户很难接受,这些在国外较为成功,并且会给运营商带来收入的应用,在中国基本上是泡影。
因此,iPhone拉动中国3G市场的效应,是非常有限的,在世界的整个格局而言,也并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市场格局。所以对于iPhone进入中国运营商持一个欢迎的态度,这是自然的,但是要明白它的效应是有限的,无需盲目退让。苹果也要看清中国的情况,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于苹果是非常有价值的,没有中国无疑失去了一个巨大机会,不要存过多幻想,坚持不切实际的底线。
1.下列关于作者对写作此文动机的表述,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对iPhone能否进入中国的话题,媒体过分的热心让作者不满,他想以此提醒媒体要
对此保持理性,不要造成误导。
B.iPhone进入中国,对于运营商、苹果、中国消费者都有好处,可谓三赢的局面。作
者以此表达高兴和赞同。
C.iPhone进入中国对于拉动中国3G市场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会有根本影响,作者
希望中国的运营商对此保持清醒头脑,沉着应对。
D.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iPhone的进入无疑会使中国的国产手机失去很多发展机会,
作者以此表达忧虑和反对。
2.下列表述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用户选择3G业务的运营商,会从多方面综合考虑,iPhone的终端很有特点,因此赢
得很多用户喜爱,但是它其它方面都有不足,影响了它拓展市场。
B.在世界手机市场,iPhone的市场份额不到1%,在美国,由于其民众较强的消费能力,
市场份额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20%。
C .iPhone并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它早已在中国拥有了大量的消费群体,使用iPhone
的中国人已经达到100万之多。
D.中国这个市场对于iPhone非常有价值,对于它意谓着一个巨大机会;在同中国运营商
的谈判中存在太多幻想,提出过高要求是不明智的。
3.作者对iPhone进入中国的前景并不乐观,不成其为理由的一项是( )
A.目前iPhone的中国用户对于价格不在意,而对于时尚非常敏感。iPhone正式进入中
国,意味着其时尚价值的消减,它的吸引力也将由此减弱。
B.普通人使用手机,并不以此作为身份的证明,因此很多其它功能强大,价格合适的手
机,往往成了他们的选择。
C .iPhone在国外,音乐和软件下载非常方便,音乐的收费也给运营商带来了理想的收
入,而在中国,这些应用由于种种因素,受到很大限制。
D.中国运营商对于iPhone的进入持欢迎的态度,但考虑到它拉动中国3G市场的效应有限,
不愿作太多退让,会影响到它的市场前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