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难忘的英格丽·褒曼
她不施脂粉出现在银幕上,美国化妆品马上滞销。她在影片中演修女,进入修道院的女子顿时增加。一个影迷从瑞典把一头羊一路赶到罗马作为礼物送给她。多少信只写“伦敦英格丽·褒曼”便送到了她手中。
英格丽是当时最有魅力的女性,她曾在斯德哥尔摩、好莱坞、罗马、巴黎和伦敦用五种语言登上舞台、银幕,无往不胜。她拍摄了47部影片,三次获得奥斯卡奖,一次获得埃米奖。但是,她始终保持了她的本色。
她在人生舞台上尽量领受生活的情趣。她有子女四人,是位慈爱的母亲。她爱吃冰淇淋和爱在雨中散步。
她以狂热热的精神献身于上作。“如果不让我表演、我一定活不下去。”她这么说过。 当海明威《战地钟声》里玛利亚这个角色得要把头发剃掉的时候,她大声回答说:“为了演这个角色,要我把头割掉也行!”她可以通宵达旦地排练,甚至导演早巳满意了,她还要求重来一次,话剧《忠贞之妻》在伦敦上演八个月的头天晚上,她还同导演讨论她的表演有哪些可以改进之处。在成为影坛最璀璨的明星后仍然坚持每片试镜头,而且可以为了演一个难度大的角色而放弃主演,甘当配角。她不愿定型,力争演各种性格的人物,如《郎心似铁》中濒于疯狂的新嫁娘,《东方快车谋***案》中的沉默含蓄的瑞典女传教士(这两个角色都为她赢得了奥斯卡奖)。
她在23岁那年从瑞典初到好莱坞时,宁愿马上拎起行李回国也不接受公司老板要她“改头换面”整容的命令,从此她以她著名的“本来面目”出现在银幕上。《间奏曲》里孤独的女钢琴教师、《神魂颠倒》里热情的精神病学家、《圣玛利亚教堂的钟声》里爱打垒球的修女——个接一个令人叫绝的角色使她几年之间便饮誉影坛、票房成绩世界第一。50年代她因婚变而星运中落,在五六年后重放光彩,以《真假公主》一片再次获奥斯卡奖。
谁要是当英格丽替身,非失业不可,《忠贞之妻》在美国上演初期她脚部受伤骨折,可是在接下来的六星期里仍坚持上舞台一一改成坐在轮椅上演戏。她无论病得多重,总是笑着说:“舞台医生能把我治好的。”的确,幕一升起,她的病似乎霍然而愈。1973年,癌症攫住了英格丽,但它未能摧毁她的意志和毅力。她不顾病痛接受了聘请,在一部电视剧中演以色列已故总理果尔达·梅厄。她承认:“时间越来越少了,但是,我在癌症面前多争取到一天便是胜利。”电视剧开拍前,她到以色列了解梅厄的生平,拍摄期间她一条胳膊已必须每夜作牵引,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她两眼含泪,自知从此与她热爱的摄影机告别了。她以此片的演技获得1982年埃米奖。
她于1982年8月29日逝世,终年67岁。英格丽将活在许多电影观众心里一一同加里·古柏在西班牙白雪皑皑的山上;同千里·格兰特在间谍出没的里约热内卢,但是,最生动地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卡萨布兰卡》里的英格丽:靠在钢琴旁喃喃地说,“再弹一遍吧,为了过去”,在雾茫茫的机场上回首告别,眼神凄楚。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这篇人物通讯第—段用四句话概述了四个典型事例,凸显出英格丽的影响力、知名度和观众对她的狂热崇拜。 |
B.作者以饱含深情的语言,通过大量的议论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个真正艺术家积极的生活态度与敬业精神。 |
C.“为了演这个角色,要我把头割掉也行!”旨在农观英格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使读者对这样的明星肃然起敬。 |
D.“谁要是当英格丽替身,非失业不可”,因为英格丽是当时最有魅力的女性,具有精湛的表演技艺,无可替代。 |
2.英格丽是如何始终保持其本色的?请简要概括。(4分)
3.请结合文本,从材料利中心关系的角度,谈谈这篇文章对你写作的启示。(6分)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人物通讯,完成1—3题。难忘的英格丽·褒曼她不施脂粉出现在银幕上,美国化妆品马上滞销。她在影片中演修女,进入修道院的女子顿时增加。一个影迷从瑞典把一头】;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科学与人文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我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所以,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人文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这既包括研究方向,也包括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20世纪科技的高度与迅速发展,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众所周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采用基因技术,将人与黑猩猩进行某种杂交,肯定会出现一种新的生物,这种新的生物是否比人更聪明、更健康?这绝对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绝对不能进行,绝对比起克隆人还更反“应该”、反伦理、反人类。显然,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
人文是求善,但人文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可能事与愿违。“应该是什么”的“应该”一定要合乎“真”。据说,过去在我国某沙漠地区进行绿化,绿化自然“应该”;然而,当时并没有弄清沙漠下面水的情况,谁知该处水不多,树种下去,开始有水,蓬勃生机,一旦此水吸尽,树全死了,比绿化前还糟,沙漠下面的水都没有了。显然,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然而,科学与人文是共生的,是互动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奠基的人文,这就是“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交集”,即数学上所谓的“交集”。既善又真,是“交集”。不处于“交集”中的“是什么”,有两类:一类反善、反伦理、反“应该”,就决不能做;一类不反善、不反伦理、不反“应该”就应该按实际情况去处理,而决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来对待,因为其中不少是十分基础性的研究。历史已再三表明,这些基础性的研究不仅满足了人类精神世界中好奇的需要,而且其中不乏对后来重大的科技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研究工作。不处于“交集”中的“应该是什么”,也是一样,也有两类:一类反真、反科学,导致反“应该”,就不能做。一类并不反真,不反科学,也无现实的恶果,就不能形而上学地去禁止,因为其中不少是美好的大胆的愿望、幻想、希求。历史也已一再表明,人类许多了不起的科技成果正是前人美好的大胆的愿望、幻想、希求所导致的,人类许多坚忍不拔的前赴后继的奋斗是受此激励的。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
小题1:下列关于“人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人文满足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 |
B.人文不是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而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 |
C.人文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 |
D.人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 |
A.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研究方向的正确。 |
B.科学不能保证其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正确。 |
C.科技的高度发展也产生了许多严重的负面影响。 |
D.科技的迅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 |
A.科学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而人文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 | B.科学不能保证其方向正确,人文不能保证其基础正确。 |
C.科学和人文共生互动,既真又善,固然好;不真也不善,也未必不好。 | |
D.不反善、不反伦理、不反“应该”的善和不反真、不反科学、也无现实恶果的真都应按实际情况去处理。 |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做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小题1: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
C.人们总是殚精竭虑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
D.不仅仅是《诗经》,很多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
中国嫦娥让印度勒紧裤带,日本急了
中国自主研制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一一“嫦娥一号”卫星于北京时间10月24日18时05分发射升空,奔向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进行绕月探测飞行任务。这是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现栽人航天飞行后,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嫦娥一号”的升空,不仅再次证明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更为中国未来高新技术尤其是航天科技发展及以科技带动经济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当然,此举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文化层面,它让中国人的嫦娥奔月梦由神话变成了现实,让炎黄子孙今后“举头望明月”时,更添自豪感与归属感,并且,无限拓展了中国人的思维与想像空间。
不过,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中国同时还应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不要忽视了这次登月计划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那就是,虽然中国开展探月工程,源于人类“走出地球奔向广袤宇宙”的朴素愿望.是经济与科技发展后水到渠成的结果,中国政府也一再重申“和平利用外太空”的原则。然而,一些国家仍然对中国的探月工程保持猜疑的态度,甚至要与中国公开较劲,一争长短。印度政府则不顾国会反对,宣布“即使勒紧裤带也要比中国先一步派人登上月球”;更甚的是,长期以来一直与中国有着“一山二虎”心结的日本,则赶在“嫦娥一号”升空前一个月,急急忙忙地将“月亮女神”送上了太空……
包括月球在内的所有外太空都属于全人类,而不是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府。因此,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和平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在内的所有外太空的权利。但是,人们在这一波的探月竞赛中,却可以明显闻到一股变了味的气息。这股气息,显然是源自陈腐的“中国威胁论”和“后冷战心态”。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月球上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可以作为核聚变燃料的“氦Ⅲ”,这种互相较劲的势头持续下去,难保各国之间不会发生“月球争霸战”及太空军备竞赛。毕竟,一些国家已经在地球上养成了争霸的习惯性思维。
对中国政府来说,无端被别人当成假想敌,虽然 不是自己的错,但是,这一局面显然又是立志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倡导和谐世界观的中国所不愿意看到的,同时也是不能视而不见的。因此,如何未雨绸缪,化解其他国家的心结,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已经成为了中国政府必须面对的一大考验。事实上,在茫茫宇宙中偶然存在的人类。面临着的不仅是地球资源可能枯竭及居住环境遭到破坏的威胁,同时亦面临着地球本身遭受外来星体侵袭的威胁。人类探索外太空的惟一目的。就是要为困守地球的自身寻找和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地球上的所有国家都属于一个共同的大家庭,本应同甘苦共命运。
小题1:关于“嫦娥一号”升空的意义。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它让中国人的嫦娥奔月梦由神话变成了现实,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 |
B.“嫦娥一号”的升空,为中国未来高新技术尤其是航天科技发展及以科技带动经济提供了无穷的动力,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
C.“嫦娥一号”的升空,无限地拓展了中国人的思维与想像空间,实现了人类“走出地球奔向广袤宇宙”的朴素愿望。 |
D.“嫦娥一号”的升空,壮了我们的国威,表明中国在新一轮的探月竞赛中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
A.日本长期以来一直与中国有着“一山二虎”心结,为不在“月球争霸”中输给中国,赶在“嫦娥一号”升空前一个月,急急忙忙地将“月亮女神”送上了太空。 |
B.对于“嫦娥一号”的升空,中国官方和民间始终保持着理性、务实的态度,并未像外界所想像的那样,为其附加了太多的政治或军事因素。 |
C.包括月球在内的所有外太空都属于全人类,而不是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府。因此,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和平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在内的所有外太空的权利。 |
D.一些国家已经在地球上养成了争霸的习惯性思维,这种思维还会促使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参与到“月球争霸战”以及太空军备竞赛中去。 |
郑和之迷与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诞生在欧洲,而不是出自此前科学技术一直领先的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停滞不前的现象大约始于15世纪,也正是在那个时期,还有一个让今天的学者困惑的事件──郑和之谜。
毋庸置疑,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罕见的壮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特别是郑和的出使远航是和平目的的,没有征讨和***伐;而哥伦布等人把掠夺、殖民和屠***带给了沿途人民。在这一方面,他们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与郑和相比,实有天壤之别。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不仅在时间上要比郑和晚了几十到上百年不等,而且航程、船舶数量及吨位,都远不及郑和船队。但为什么郑和却没有像哥伦布等人那样,对世界历史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什么更早的郑和宝船却没有把中国较欧洲更早地“载入”工业文明?为什么郑和之后没有郑和,而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呢?
郑和之谜和李约瑟难题有显而易见的共同之处,那就是,中国一度的领先优势并没有保持下去,没有产生更积极的历史影响,而是走向了衰落(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衰落以1433年郑和下西洋活动被罢停为标志,中国古代科技停滞不前通常公认发生在明末清初),而且这种衰落都发生得出乎意料,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这样两件如此相像的事情?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明朝强势的封建秩序下,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因而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传统航海事业均缺乏新兴社会力量带来的创新活力,缺乏深刻的社会动力,特别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动力。
明代已经产生了向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自发过渡的种种迹象,但明朝统治者为了稳固其封建统治基础,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因为商业的平等、互利、自主等特点与封建制度的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秩序是互相冲突的。活跃的航海贸易自然会带来商品交换的活跃,这是为封建统治秩序所忌讳的。再反观同一时期的欧洲,哥伦布曾经说,“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可以把灵魂送上天堂”,这就是当时欧洲人的心理写照。新兴的资产阶级更是希望通过航海获得更多的原始积累,当时欧洲的航海行为就整体而言是被一种内在的经济力量所推动的行为。
因此,可以推测,即便郑和早在哥伦布之前就到过美洲,早在麦哲伦之前就实现了环球航行,世界格局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因为郑和船队与哥伦布船队的最大区别不在于规模与航程,而在于:一个是曾经强大的结果,一个是开始强大的起因。
李约瑟难题早已超出了单纯的学术范畴,这也正是郑和之谜在中国受到空前关注的原因所在。 (节选自《生命世界门》)小题1:下列对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社会没有新兴的社会动力,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动力。 |
B.明朝社会缺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正常发展。 |
C.明朝统治者在强势封建秩序下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
D.明朝社会还没有要通过航海来获得原始积累的心理准备。 |
A.郑和船队以和平交流为目的,哥伦布船队却以掠夺、殖民和屠***为目的。 |
B.郑和船队提高了中国在海外的声望,哥伦布船队因其丑行将永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
C.郑和船队象征着强盛中国的结束,哥伦布船队却象征着强大欧洲的开始。 |
D.郑和船队并没有为中国带来工业文明,哥伦布船队却将欧洲带入了工业文明社会。 |
A.郑和船队的和平之旅没能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可见,和平友好的文化交流不能对世界文明史产生积极的影响。 |
B.中国古代航海业的衰落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停滞不前几乎在同一时期,这说明,没有发达的航海业,便不能有科技的发展。 |
C.哥伦布的航海是一种内在经济力量所推动的行为,因此可以说,没有来自经济方面的动力,就没有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
D.“郑和之谜”己超出学术范畴而备受国人空前关注,这不仅是民族自豪感的反映,更是国人对民族命运深层思考的体现。 |
和而不同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为实现和谐的追求,中国文化提供了两大法宝,一是“和”,一是“中”。
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和”与“同”是中国文化所关注的一对含义不同的范畴。早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所谓“和同”之辨。“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同”是简单的同一。《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的发问时认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这样区别“和”与“同”:“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说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作“和”,“和”能产生新事物,所以说“和实生物”;“以同裨同”,就是说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综合不同意见,防止偏于一端、专横独断,否则,则“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孔子曾提出“和而不同”的著名观点。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认为君子能汲取别人的有益思想,纠正其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绝不盲从,这叫“和而不同”;而小人只会随声附和,从不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叫“同而不和”。
“和”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重要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
“和”不是“同”,“和”是有矛盾、有斗争的。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讲: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只要有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必定有与之相对的事物和现象,两者免不了有矛盾,有斗争,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求“和”。张载看到了宇宙世界、人间社会都是有矛盾的,但在矛盾的解决上他主张“仇必和而解”,而不是“仇必仇到底”。对立和斗争不应以一方面消灭另一方面作为最终的结局,而应是相辅相成,协调配合,趋向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充分体现在这句“仇必和而解”之中,以和谐的方法来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向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是求和,不是让矛盾冲突扩大。只有“和”才有生机和活力。这种对待矛盾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对于我们实现和谐人生的理想是大有裨益的。
小题1:下列对“和而不同”中的“和”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取别人有益思想,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 |
B.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 |
C.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 |
D.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或矛盾的途径和办法。 |
A.“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了在建立和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中礼仪的重要作用。 |
B.史伯认为西王朝统治者由于“去和而取同”,专横独断,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崩溃。 |
C.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普遍和谐的基本特质。 |
D.“仇必和而解”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现象,最后一定能找到求得和解的办法。 |
A.贯彻“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解决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问题。 |
B.“和而不同”的主张既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
C.利用包括“和而不同”思想在内的儒家学说维护统治,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保持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因。 |
D.在人际关系领域采取“求同存异”的做法是符合“和而不同”思想的,“求同”与“不同”并不矛盾。 |
最新试题
- 1.已知函数⑴求函数的定义域;⑵求使的的取值范围。
- 2请阅读下面短文,根据短文内容从每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When I crossed a
- 3关于晨昏线与经线圈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每天都重合 B.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两者重合C.晨昏线与经线圈永不重合 D
- 4【题文】已知函数满足,当时,函数在内有2个零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B.C.D.
-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B.在干旱地区,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
- 6函数的图象大致为下图中的 [ ]A.B.C.D.
- 7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北京(39°N)的正午太阳高度值为( )A.41°B.31°C.71°D.25°
- 8“白色代表的是纯洁,不是污染!”综合治理“白色污染”的以下各种措施中,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填埋或
- 9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公布,据初步测算,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万亿元,增长 ,中国经
- 10在当前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央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有的直接依法***,有的停产整顿,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A.优化资源
热门考点
- 1圆台的轴截面面积是Q,母线与下底面成60°角,则圆台的内切球的表面积是[ ]A、 B、 C、Q D、Q
- 2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分别撰写了“铁路运输时代的到来”、“产业工人的贫困”、“世界市场的形成”、“落日余晖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 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 4这是某学校通过校长意见箱收集到一些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请阅读下文,根据所提供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把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
- 5 已知函数是定义域为上的奇函数,且(1)求的解析式, (2)用定义证明:在上是增函数,(3)若实数满足,求实数的范
- 6— I have been worried about the possible danger of driving o
- 7During the period of recent terrorist activities, people ___
- 8According to an old proverb,a red sky at night often
- 9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第1-2题。 1. What event will you take part in if you
- 10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分子间的距离为r时,它们之间既没有引力,也没有斥力B.分子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