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站牌下的约定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景区看风景的。
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
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出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
春寒料峭,女孩的双手和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女孩的读书声,清脆,响亮,细听听,还有一点点颤音。
候车的人纷纷侧目,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连等车的时间,都不放过,教孩子拼音识字呢。这个母亲,可真够操劳,真够费心的。
一辆开往郊区的公交车驶来了。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句,跑向公交车。妈妈跳上了车,女孩捧着书,看着车门关上,目送公交车开远,才捧着书,走开。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
奇怪的是,有时候是妈妈先到公交车站,有时候却是女孩先到。
遇到天气不好,妈妈就会领着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门廊下,教孩子读书。
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有一天,终于有位乘客忍不住,走过去问妈妈:“你女儿学习真用功,几岁了?”
妈妈抬起头,摇摇头,她不是我女儿。
那你们是……
“妈妈”说,我也是等公交车的。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我见她没学上,经常一个人在车站附近孤单地游荡,我就想,能帮她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我就和她约定,每天我早一点来等车,教她十几分钟。
原来是这样。
说完,“妈妈”走到一边,继续教孩子。那天,教的是课文《春天来了》:“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位乘客,偷偷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了报社。
报社进行了跟踪报道。记者很快了解到,女孩叫花花。花花在老家已经读过一年级了,今年春节之后,在杭州做环卫工的父母,将花花从老家接了过来,却一直没联系上学校。花花每天孤单地跟着父母去扫马路,遇到了等公交车的“妈妈”,于是,便有了这个公交站牌下的约定。
花花和公交站牌下“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杭州。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校。很快,花花的学校落实了下来。花花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宽敞亮堂的学校读书去了。
而那位公交车站的“妈妈”,记者根据其本人意愿,没有透露,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职员,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孩子,正在读中学。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不要把笔墨放在我这里,好心人很多,谁都会去做的。”
(选自《读者》2009年12期)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内容。
2.文中的“妈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你是怎样看待“妈妈”的这种做法?
3. 文中写景的地方虽然较少,但这些写景在文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试结合原文加以具体分析。
答案
1.一个普通母亲利用等车时间帮助一个失学儿童学习的故事。
2.平凡善良,富有爱心,关爱儿童,乐于助人,默默无闻。“妈妈”的这种做法,是在她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事情虽小,精神可贵。如果人人都这样去做,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美好和谐。
3.开头写西湖一路景区,早晨阳光等,是通过美景衬托人物的美丽心灵;再写春寒料峭,反衬人物的精神品质。
解析
2. 考察对人物形象要点的概括能力,个性解读能力。从具体做法中归纳品质特点,再分析这种做法的意义。
3. 写法赏析能力。找出具体写景的句子,结合文意进行赏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问题。站牌下的约定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那无法忘记的眼神
韦延才
郑光奇是一个农民,今年60岁,初见他时给我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要老,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看见这位老人的时候,是去年6月初的一天,那时一场暴雨引发的特大山洪还没有停息。我是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下去,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见到郑光奇的,他眉头紧锁,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仅仅是一天之间,郑光奇就与儿子天人两隔,就在昨天,郑光奇在村小学里当教师的儿子为抢救被山洪冲走的学生,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那个被洪水冲走的孩子得救了,但他的儿子却被洪水冲走永远回不来了,直到今天人们才找到他儿子的遗体。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能不悲伤么?
郑光奇是和老伴、女儿来处理儿子的后事的,他老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多次哭昏过去,被送到了医院抢救,由女儿和学校安排的一名教师陪护着。或许是因为过度的悲伤,在与郑光奇接触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只有一句话:“人都已经走了,就让他安心地走吧。”
我们安慰着老人,希望他能节哀顺变。当我们告辞时,郑光奇没有说话,他只对我们点了点头。但我看到他的眼里,分明有一丝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感激之情。
一个星期后,村小学校长带我们来到郑光奇家,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那个被郑光奇儿子救起来的孩子也在家长的带领下来了。孩子叫郑克,在村小学里读三年级。不知是因为腼腆,还是因为那次灾难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阴影,郑克始终拉着他母亲的手。孩子的父亲告诉我们,在来的时候,曾给郑光奇打了一个电话,说他是要带着孩子过来,亲自向老人表示感激之情和救命之恩的。校长上去敲了敲门,对着屋里说明了来意,但里面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这是一个低矮的土坯瓦房,墙上的灰沙多处脱落,那扇门也很陈旧,门板间开着很大的缝。郑克父母拉着郑克,在门前跪下,说:“阿伯,您出来吧,郑克的命是你们儿子给捡回来的,从此之后,郑克就是您的儿子。我们都是您的亲人。”母亲拉着孩子的手,说:“快叫爸爸妈妈。”但孩子没有叫,泪水从他的眼里流了下来。正在我们不知所措时,屋里传来郑光奇老人的声音:“你带着孩子快走吧,我不想见到你们。”
可能是孩子的到来,勾起了老人的悲伤吧。于是我们和校长就劝郑克父母先带孩子回去。他们点了点头,带着孩子有点依依不舍地走了。
孩子走后,校长又上去敲门。郑光奇老人打开了门,老人有些憔悴,双眼比一星期前深陷了很多。落座后,老人的话依然不多。我们尽量不提他儿子的事情,只是询问他家里的一些情况,看看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和解决的,老人却摇了摇头。可当我们站起来要走时,郑光奇却一把拉住校长,说:“有件事校长你一定要帮忙。”
校长点了点头,说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努力解决。郑光奇看着校长,说:“以后叫郑克不要再来认我们做什么父母了。”校长正想说什么,郑光奇又说道:“一个小小的孩子,别让他的心里有太多的压力和负担。”郑光奇说着,往郑克他们走的地方看了看。我看见郑光奇往外看的眼神,是那么的平静。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告别了老人,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郑光奇老人那个平静的眼神在我心里一直都无法忘记。我想,这样平静的眼神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它给了我感动,也给了我面对生活的力量!
(选自《新民晚报》2009-01-31)
1. 郑光奇的眼神有什么特点,让“我”永远无法忘记?
2. 郑光奇不愿认郑克做自己儿子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3.理解下面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及作用。
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
4.文章几次对郑光奇做了肖像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请从文中选择一处肖像描写,然后加以简要分析。
肖像:
作用:
5. 文末写到:“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根据文意,请说说“我们”会有哪些感慨。
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三千年北京城的发展,演绎了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独有的“京味”特色。“文革”时期,有人提出过“水井假说”,认为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接下来,未经考证的假说被搬上银幕,以讹传讹的结果是,某些媒体、出版物甚至导游词、中学语文书也纷纷效仿,把胡同说成是来自蒙语“水井”几成定论,竟然忽视了北京早期胡同的存在。
随着对胡同研究的深入,珍藏古籍和考古成果不断被发掘,“水井假说”遭到质疑。比如“假说”认为,北京地名中有二眼井、四眼井,可能就是元代用蒙语称井为“胡同”的证据。事实上,“四眼井”指井有四个井口,在元朝以前已经存在。如杭州的四眼井、六眼井,为唐邺侯李泌所开六井之一;安徽池州市“包公井”,又称四眼井,竣于宋代包拯任池州知州时。以上城市中的四眼井均在元以前得名,这里的小巷也都不称胡同。四眼井还是宋代标准的水井形式,在建立元朝前300年已绘入《清明上河图》中。可见,这些地名与蒙语没有关系。
说到蒙语井的读音,与汉语胡同的发音也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元世祖忽必烈时,命人编撰的蒙汉对译辞书《至元译语》地理门里,蒙语井曰“忽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2年)所编诸蕃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辞书《华夷译语》中,蒙语井曰“古都黑”。无论如何,蒙语井的发音都不可能变成胡同。
其实,胡同是城里的小巷,有连接畅通的意思,与城同时并存。古代巷、衖不分,都是巷字。南北朝时,衖的发音有南北之分。南方念弄,又叫里弄、弄堂、衖通。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就写有衖通,在衖通下特别注明“‘弄’,小巷之意”。衖的北音读虹,西汉《毛苌诗传》: 虹,胡洞切。南北朝以后,衖增加小巷的别称,南音小巷称弄、北音小巷称胡洞,各占我国南北地域 ,互不相扰。顺便说一句,金朝时胡同写作“胡洞”;明朝把加了行的“彳胡亍 彳同亍 ”正式定为街巷通名;清末简写为“胡同”。
辽金时,胡洞一词已在北方民间广泛流传。在金末的北曲杂剧(明人称元曲)中,还出现了由胡同派生出的形容词,如关汉卿《单刀会》“***出一条血胡同来”;王实甫《歌舞丽春堂》中“更打着军兵簇拥,可兀的似锦胡同”等都出自元朝建立前的金中都旧城。
宣南留存的辽金胡同相对窄小,有别于北城宽大的明清胡同,显示出早期工业者按行业聚集在一起,就如韩愈《师说》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特征。天德三年 (115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下令迁都燕京,派人按北宋汴京制度增广燕城,遂改名为中都。此时的汴京,由于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坊墙被拆除,已形成开放型街市。所以,金中都的街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辽南京即唐幽州的旧街巷,当时坊墙在逐渐拆除中; 另一部分属扩建后形成的新街巷,从辽南京东垣即今烂漫胡同附近,向东扩建到虎坊桥以西,这一带东西向主干道明显比西部密集,故在东西向主干道两侧还分布有南北向次干道。现在要拆除的所谓大吉片,正处辽燕京的关厢、金中都城的东城墙左边,集街坊、胡同、城门、城墙和护城河于一体,对辽金民居生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历史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经验与财富,同时历史也赋予我们责任与使命。发掘历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护好重要的历史遗存。当我们还在遗憾“梁陈方案”已成为永远不能再回归的历史文件时,却仍在拆除着我们子孙本可以引以为傲的古文化遗存。
在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今天,在人民生活大大得到改善的同时,希望主管领导能多一些文物保护意识,也希望地方政府能多投入一点财力、物力、人力用于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让辽金胡同成为留给后世的人文财富,别再让历史留下更多的遗憾。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胡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胡同与城同时并存,就是城市里的小巷,南方也叫做弄堂。 |
B.胡同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我国的出现已经有上千年的时间。 |
C.胡同经由金代胡洞、元朝水井、明朝“彳胡亍彳同亍”演变而来。 |
D.胡同的变化显示出早期手工业者按行业聚集在一起的特点。 |
A.关于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的说法,随着对胡同的深入研究,已经表明是不可靠的。 |
B.北京的胡同都是集街坊、胡同、城门、城墙、护城河于一体,因此具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
C.南北朝以后,我国南北地域的小巷各有称谓且互不相扰,北方称小巷为胡洞,南方称小巷为弄。 |
D.胡洞一词在辽金时就在北方民间广泛流传了,这一点可以从元曲中找到非常有力的佐证材料。 |
A.说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的“水井假说”以讹传讹,是因为它忽视了北京早期胡同的出现。 |
B.北京城的胡同由窄小逐渐走向宽大的发展趋势,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
C.辽金时期胡同对研究当时的民居生活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有关方面应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
D.胡同本身是历史遗存,也是文化财富,在发掘的同时更应该要保护,我们不能再给子孙留下遗憾了。 |
甘坐“冷板凳”才有真学术
深圳《晶报》社论
实至名归,《中国植物志》获得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该书由全国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历经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是目前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植物志。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也有深圳人的心血,仙湖植物园研究员李沛琼曾用10年时间编研该著的第12卷。
在中国学术饱受质疑的当下,这样一部潜心研究成就的鸿篇巨制获奖无疑令我们动容,一股纯正的学术味道扑面而来。这部著作的获奖使我们看到,真正的学术必须甘于坐“冷板凳”,而不是浮在面上的喧哗与躁动。
《中国植物志》的获奖与前段时间报道的一则新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披露,据他的研究团队统计估算,2009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销售额近10亿元。这样“产业化”的论文,不知学术价值几何?著名学者赵毅衡的一句话或可对此做一个注脚:“如果中国当代学人再不做原创性思考的话,我们的学术水平或许就在接近于中国男足。”诚哉斯言!中国论文“产业化”的速度其实正是学术堕落的速度。
之所以做这样的对比,除了感慨在中国目前的学术环境里甘于坐“冷板凳”是何等的不易,何等的可贵外,还想表达这样一层意思:《中国植物志》作为一支奇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某种意义上是打向眼下浮躁的学术界的一记响亮巴掌,让学术圈内一些沉醉于灯红酒绿的“超男”、“超女”们自惭形秽。
一座城市思想的高度取决于其学术的高度。揆诸深圳,作为“排头兵”的城市,还欠缺些什么呢?不缺热闹也不缺繁华,但却缺乏一种学术水准的高度。基于此,我们才以一座城市的名义举办学术年会。当然学术水准的提高不是多办几场学术会议、多搞几场嘉宾讲座等活动所能达到的,必须有一个能让学人坐“冷板凳”求真问学的机制,让学术真正回归学术。概而言之,眼下的学术必须脱去两件外衣才能自我救赎:一是被资本裹挟的外衣,避免学术的资本化、产业化;二是被行政主导的外衣,避免学术官僚化。
(选自深圳《晶报》2010年1月13日A3版“晶报社论”)
小题1:下列对《中国植物志》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植物志》是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植物志。 |
B.《中国植物志》是中国当代学人原创性思考的产物。 |
C.《中国植物志》学术味道纯正的根本原因是参编人员多,花费时间长。 |
D.《中国植物志》荣获2009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乃是众望所归。 |
小题2:不能成为“甘坐‘冷板凳’,才有真学术”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深圳仙湖植物园研究员李沛琼历时10年编研《中国植物志》第12卷。 |
B.2009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销售额近10亿元。 |
C.深圳以一座城市的名义举办学术年会。 |
D.我们的学术水平或许就在接近于中国男足。 |
A.诸葛亮进攻天水,并设下埋伏。天水郡守姜维识破这一计谋,将计就计大败赵云。诸葛亮十分赏识姜维的将才,就巧用反间计,先佯攻冀城。姜维因母亲住在冀城,急忙回去守城。诸葛亮派人扮作姜维模样,假装投降,让其他魏军认为他已叛国。姜维走投无路,只好投降了诸葛亮。 |
B.马谡立下军令状前去防守街亭,他自以为是,不听王平的劝谏,违背诸葛亮的安排,擅自在山下驻扎。结果被司马懿大军围困,断绝水源。接着魏军攻打蜀军,蜀军大败,马谡落荒而逃,街亭失守。 |
C.街亭失守后,司马懿率大军直取诸葛亮屯粮的西城,这时诸葛亮手下只剩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老弱残兵在城中。于是诸葛亮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自己羽扇纶巾在城楼上焚香弹琴。司马懿见此情景疑心有伏兵,就下令撤兵。 |
D.诸葛亮临终之时,给了马岱一个锦囊,并对他说:“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 。”后来魏延果真造反,马岱按照诸葛亮留下的锦囊妙计,在与魏延临阵对敌时,骗魏延大叫了“谁敢***我?”之后,杨仪乘其不意,手起刀落将魏延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