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读 树 李国文
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
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没有两片叶子相同,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那些种植在大庙里的松、柏、栓、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岁月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幺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子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怡人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小题1: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客观的眼前事物与历史的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
B.第一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青人“赛力气”,这也与后面写人的世界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 |
C.文章将“书”与“树”这两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文章二到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做好了铺垫。 |
小题2: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6分)
小题3:文章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结合文章的主旨,联系现实中的某方面存在的的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8分)
答案
小题1:CE
小题2:寓意是:老树是对过去的光辉历史的记录,是沉稳成熟的象征;而新树是代表了成长中的可以憧憬的将来,是新生的力量(2分)怡人景色来自于老树与新树的互相映衬(2分),只有老树和新树同时存在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得到有底蕴又有活力的世界(2分)。(适当联系人类社会也可以)小题3:对比和拟人(2分,各1分)将老树与新树进行对比,表现出老树宽容大度等方面的特点,新树生机盎然等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分,能说出作用1分,共2分);将新树和老树都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性格特点,形象生动并且为后面联系人的议论作铺垫(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分,能说出作用1分,共2分)
小题4:结合文章主旨:文章通过“读树”阐述了老与幼、新与旧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和谐相处,共同为世界的存在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分)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和谐相处,尤其是老人与青年人之间,列举一个具体问题(2分),现实意义就是文章提示我们的老与新从各自的角度该如何与对方和谐存在,观点可有不同,要言之成理(3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读 树 李国文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源远流长的鸣虫文化
许多人也许都有这样的儿时记忆:用几个玻璃瓶精心饲养一些或 自己或大人打着手电筒循声捉来的蟋蟀,有时喂点辣椒,有时喂点南瓜花,甚至喂鸡蛋黄。没事时让它们与朋友们的蟋蟀一决高下,观赏它们力与勇的角逐。当见到自己麾下的“战将”长须飞舞,奋勇拼***,凯旋得意,其他蟋蟀狼狈逃窜时,便不免感到一丝丝的快意……
《诗经·七月》篇中写道:“五月螽斯动股,六月沙鸡(还是螽斯的一种)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 可见细心的人们很早就已经把螽斯与蟋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唐朝《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主家亦效之”。到宋朝时期,斗蟋蟀已经成为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当时“家家皆养促织”,“不论老幼男女,皆以引斗为乐”。到了明代,玩赏蟋蟀品种不断增加,进而扩大到螽斯等类群,当时人们用土炕进行批量人工繁殖蟋蟀与螽斯。清代康熙皇帝十分喜欢 螽斯和蟋蟀,在宫中设有专门负责繁殖它们的工匠。晚清以后螽斯和蟋蟀饲养几乎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为各阶层人士青睐。
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早于螽斯,因为它们除了会鸣叫外还会格斗。 斗蟋蟀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我国古文化的一部分。在蟋蟀爱好者眼里,它们的格斗并不亚于古罗马斗兽场的血腥
格斗场面,这些小小的昆虫战斗起来,同样具有经得起创伤,忍得住伤痛,顽强拼搏的精神,那种“英猛之态,甚可观也”的气概,以及胜利者发出的”口瞿口瞿、口瞿口瞿……”的凯旋之音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应该是饲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的原因之一。当然,蟋蟀得宠另一个原因是它也充当了人类的赌博工具。有人专门考证,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千年前就开始有了,甚至早在新石器时代,甲骨文中的“秋”宇就形似蟋蟀。养斗蟋蟀在唐代就已经开始,而且当时以此为赌博方式的风气盛行。史称“蟋蟀宰相”的南宋宰相贾似道和“蟋蟀皇帝”朱瞻基(明宣宗)更是把这种风气发展到了极点,“赢得”了史学家“玩虫丧国”的骂名。与他们一样昏庸的明朝重臣马士英,同样因为玩虫误国,步了其后尘,被史学家戏称“蟋蟀相公”。 当时的民间也同样如此。景德镇出土的大量“大明宣德年制”蟋蟀盆罐更是足以说明,斗蟋蟀在当时早已风靡全国。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许多城市相继成立了蟋蟀协会、蟋蟀俱乐部等蟋蟀研究、娱乐性组织,蟋蟀市场在许多城市,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盛况空前,台湾民间也同样保留着这一风俗。“斗蟋”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举办了蟋蟀格斗观摩赛。北京亚运会期间,蟋蟀格斗获准在北京龙潭湖庙会举行比赛。美国一电台在它的《看东方》节目中,甚至把中国的“斗蟋”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向世界介绍。
(2007年第4期《大自然探索》)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对螽斯和蟋蟀的介绍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很早就能把螽斯与蟋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 |
B.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蟋蟀已经广泛流行。 |
C.到宋朝时,斗蟋蟀就已成为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南宋宰相贾似道更因其对蟋蟀的嗜爱而赢得“蟋蟀宰相”的称号。 |
D.明清时期,玩赏蟋蟀的品种不断增加,人工繁殖蟋蟀与螽斯技术已有相当发展。 |
A.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悠久,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千年前就开有了。 |
B.蟋蟀间的格斗非常具有观赏性,其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赞叹。 |
C.蟋蟀十分擅长鸣叫,尤其是格斗胜利者发出的凯旋之音更具魅力。 |
D.养斗蟋蟀进行赌博活动的风气很早就开始盛行。 |
A.从古至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生动地描写养斗蟋蟀的例子。 |
B.养斗蟋蟀在我国自古以来有着广泛的基础,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流雅士,喜爱者不乏其人。 |
C.蟋蟀格斗所表现的顽强拼博的精神,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D.今天,我国许多地区还保留着这一风俗,“斗蟋”开始登上大雅之堂。 |
断爱近涅磐--林清玄
1、有人说过年是“年关”,年纪愈长,愈觉得过年是一个关卡;它仿佛是两岸峭壁,中间只有一条小小的缝,下面则水流湍急,顺着那岁月的河流往前推移,旧的一年就在那湍急的水势中没顶了。
2、每当年节一到,我就会忆起幼年过年的种种情景。几乎在二十岁以前,每到冬至一过,便怀着亢奋的心情期待过年,好像一棵嫩绿的青草等待着开花,然后是放假了,一颗心野到天边去,接着是围炉的温暖,鞭炮的响亮,厚厚的一叠压岁钱,和兄弟们吆喝聚赌的喧哗。然而最快乐的是,眼明明的看见自己长大了一岁,那种心情像眼看着自己是就要出巢的乳燕。
3、过了二十岁以后,过年显著的不同了。会在围炉过后的守夜里,一个人闷闷地饮着烧酒,想起一年来的种种,开始有了人世的挫折,开始面临情感的变异,开始知道了除去快乐,年间还有忧心。有时看到父母赶在除夕前还到处去张罗过年的花用,或者眼看收成不好,农人们还强笑着准备过一个新年,都使我开始知道年也有难过的时候。
4、过了二十五,过了三十,年岁真是连再重的压岁钱也压不住,过年时节恰正是前尘往事却上心头的时节,开始知道了命运,好像命运已经铺设了许多陷阶,我们只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有许多喜爱的事时机一到必须割舍,有许多痛恨的事也会自然消失,走快走慢都无妨,年还是一个接一个来,生命还是一点一滴的在消失。
5、最难消受的还是,不管我的心情如何,挂在墙上的壁钟总是在除夕夜的十二点猛力地摇着钟摆,敲出清亮或者低沉的十二个响声,那样无情,又那样绝然,每到过年,我总也想起和钟臂角力的事,希望让它向后转,可是办不到,于是我醉酒,然后痛下决心:一定要把一年当两年用,把二十四小时当四十八小时来用。
6、想起去年的过年,我吃过年夜饭,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想找一本书看,不知道为什么随手拿起一本佛经,读到了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其中有一段讲到“渴爱”的,竟与过年的心情冥然相合。它说渴爱有三,一是欲爱,是感官享受的渴求;二是有爱,是生与存的渴求;三是无有爱,是不再存在的渴求。我觉得二十岁以前过年是前两者,二十岁以后是第三者。
7、那本佛经里当然也讲到“涅盘”,它不用吉祥,善良、安全、清净、皈依、彼岸、和平、宁静来正面说涅盘,而说了一句“断爱近涅盘”。这是何等的境界,一个人能随时随地断绝自己的渴爱,绝处逢生,涅盘自然就在眼前,旧年换新恐怕也是一种断爱吧。
8、释迦牟尼说法时,曾举了一个譬喻来讲“断爱”,他说:“有人在旅行时遇到一片大水,这边岸上充满危机,水的对岸则安全无险,他想:‘此水甚大,此岸危机重重,彼岸则无险,无船可渡,无桥可行,我不免采集草木枝叶,自做一筏,当得安登彼岸。’于是那人采集草木枝叶做了一只木筏,靠着木筏,他安然抵达对岸,他就想:‘此筏对我大有助益,我不妨将它顶在头上,或负于背上,随我所之。’”
9、举了这个例子以后,释迦牟尼指出这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他不能断爱,那么他应该如何处置呢?佛陀说:“应该将筏拖到沙滩,或停泊某处,由它浮着,然后继续行程,不问何之。因为筏是用来济渡的,不是用来背负的,世人呀!你们应该明白好的东西尚应舍弃,何况是不好的东西呢?”
10、涅盘真的不远,如果能在年节时候,少一点怀念,少一点忆旧,少一点追悔,少一点婆婆妈妈,那么穿过峭壁、踩过水势,开阔的天空就在眼前了。
小题1:、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画线部分的含义。(4分)
小题2:作者为何用大量篇幅回忆二十岁以前、二十岁以后过年的心情?(6分)
小题3:请简要概述作者对“断爱近涅磐”的认识。(6分)
小题4:第5段“敲出清亮或者低沉的十二个响声”句中“清亮或者低沉”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老子与庄子都从未自称为“道家”,只有儒家自称为儒,墨家自称为墨。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孔子、子思、曾子、子夏、孟子、荀子均有传承关系,墨家有巨子相袭制度。儒墨两家,系统清楚,号称显学。汉代司马谈《论大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趋势。汉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而创立的新体系。老子、庄子是阴阳、名、法出现以前的人。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方术、巫术是它的前身。神仙方术信仰由来已久,古代巫、史、祝、卜是与神打交道的专家,他们处在国家的领导层。民间巫术用符水治病,借卜筮占吉凶。战国以后,神仙方士宣传吃不死之药可以长生,投合上层贵族要求长期享乐的***,得到他们的支持;广大群众缺医少药,方士们用符水治病,驱鬼祭神,在下层群众中也得到推广,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生困苦,才出现了《太平经》。此书成书时间约在东汉安帝、顺帝统治时期,此书为集体创作,书成于于吉、宫崇等人之手。
道教建立后,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上层路线与历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称为正统的官方道教。还有在社会下层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道教,它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得比较紧。农民起义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宋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属这一类。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与佛教之间长期互相争辩,属于官方道教。从北宋开始编辑道教全集《道藏》多达七千多卷。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如民间与官方的道教都很重视符咒、炼丹、气功等。佛教到后期,大乘兴起,崇拜的偶像越来越多,引出了许多佛,不止释迦牟尼一位。道教到了南北朝时,神也越来越多,有等级品位,老子这个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神秘,演变成“太上老君”。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情况不同。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老子哲学讲无为、清静、合一,与道教的宗教修养有关,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与道教毕竟有所不同。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东汉末年,汉中张鲁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们念《老子》五千文。念《老子》的也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经》,这是一百多卷的大书,内容庞杂,没有多少老子的思想。
小题1: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老子庄子为道家时所用依据的一项是( )
A.“道家”名称是汉代司马谈在《论大家要旨》中第一次提出的。 |
B.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系统清楚,号称显学。 |
C.孔子、子思、曾子等自称儒家,墨子等自称为墨家,老子、庄子从未自称为“道家”。 |
D.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 |
A.东汉末年,老子的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 |
B.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都很重视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
C.南北朝时,老子演变成“太上老君”,是受佛教大乘兴起的影响。 |
D.《老子》不是宗教性的著作,东汉末年,汉中张鲁开始把它奉为道教典籍。 |
A.老子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一样,都是随着宗教的发展而从人变成神的。 |
B.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是因为其哲学思想为道教的宗教修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
C.黄巾起义、方腊起义、义和团,都是以《太平经》为指导思想的农民起义。 |
D.道家的出现,是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发展的结果。 |
人体不能缺乏少量的碘,缺了碘就会肿脖子,然而大量的碘对人来说却有毒,碘蒸气能够剧烈地刺激黏膜,会把人毒死,因此()。
A.碘害处极大 | B.碘有百害而无一利 |
C.适量的碘对人体是有益的 | D.碘很稀少 |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是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声拉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人们的感知。这就是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能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发球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小题1:下列对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又发出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道。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庭。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都能取得进展。
最新试题
- 1The book _____by the young writer sells well. It is popular
- 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然而,我国目前每位劳动者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1180美元,列世界46个重要国家的45位
- 3小赵在一次郊游中,不慎摔伤失血过多,急需输血,他的血型是A型.在正常情况下应该首先给他输入( )A.A 型血B.B 型
- 4如图所示, 倾角为的斜面体(斜面光滑且足够长)固定在水平地面上,斜面顶端与劲度系数为、自然长度为的轻质弹簧相连,弹簧的另
- 5已知点A(a,-2)和B(3,b),当满足条件( )时,点A和点B关于y轴对称。
- 6下列各组中的两种物质相互反应时,无论哪种过量,都可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①碳酸钠溶液与盐酸 ②硫化氢气
- 7下列各句在《论语》十则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
- 8Only when the final examination was coming ________ he had q
- 9晶体的凝固过程与熔化过程____,晶体在凝固过程____ 热,但温度____,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____的。
- 10He has a stomachache now. Maybe the sea food __ him.A.disagr
热门考点
- 1 函数满足是偶函数,又,为奇函数,则_______
- 2为了考察某种药物预防疾病的效果,进行抽样调查,得到如下的列联表, 患病为患病合计服用该药153550没服用该药24265
- 3某电器城购进一批单价为8元的节能灯管,如果按每支10元出售,那么每天可销售100支,经调查发现,这种节能灯管的售价每提高
- 4如图,A、B分别是椭圆y2a2+x2b2=1(a>b>0)的上、下两顶点,P是双曲线y2a2-x2b2=1上在第一象限内
- 5化学与能源、环境、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环保快餐饭盒的材料可用“玉米塑料”(主要成
- 6如图所示,一根劲度系数为K轻弹簧竖直直立在水平面上,下端固定,在弹簧正上方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距弹簧的上端高h处自由下落
- 7下列溶液中的钠离子浓度与20mL3mol/L的Na2SO4溶液中钠离子相同的是( )A.30mL3mol/L的NaCl溶
- 8书面表达.你长大了想从辜什么样的工作呢? 试着描述一下, 并说明你的原因. 写一篇50词左右的短文.
- 9直线y=kx+b与直线y=﹣2x+1平行,且过点(﹣2,4),则直线的解析式是( )
- 10 (本题满分6分)如图所示,点P是等边△ABC外一点,∠APC =60°, PA、BC交于点D,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