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林天宏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如果将韬略比做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只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他,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刘做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于是,时人评品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宴送,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他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他曾自言:“学问既爱好,爱好既学问。”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著有《瓦斧集》和《扬鞭集》;作为散文家,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繤《中国通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身为北大著名教授,前去采访一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不为所动。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有后人评论:“……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成。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1934年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听者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考察途中,刘半农被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了治疗,于当年7月中旬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最为贴切。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胡适与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比较讲究韬略,但两人所采用的韬略却各不相同。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因而写出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样风行一时的流行歌歌词。
C.文章标题中“教我如何不想他”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表达了后人及友人对刘半农先生的怀念之情。
D.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浅”字,一是因为他“胸无城府,浅如清溪”;二是因为他所学颇杂,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
E.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刘半农生前挚友赵元任写得最为贴切,挽联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他对刘半农的深切怀念之情。
小题2:文章第一段叙述了鲁迅先生对刘半农等人的看法,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6分)
小题3: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例,归纳概括刘半农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4:时人认为刘半农为人、治学都“浅”,你同意不同意这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小题1:BD
小题2:①运用了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②表现了刘半农没有韬略,胸无城府,直来直去的性格特点。③同时为下文具体表现他的性格和为人作铺垫。(每项2分,共6分)
小题3:①他在巴黎留学时指挥众人作乞讨状照相,征求方言时挨骂等事例表现出他诙谐幽默、不拘小节等特点。②他嘲讽为他送别之日,嘲讽考试院院长等事例表现出他不通世故、胸无城府等特点。③他采访名妓赛金花,调查民俗等事例表现出他治学既认真又不失灵活等特点。(每项2分,共6分)
小题4:同意。从为人处世来说,做人当然贵在正直、诚实,但还需要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善于与别人处好关系,否则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如在为他送别的宴会上,他讽刺文友就不合适。从治学上来说,爱好广泛是一件好事,但不可过杂,因为这样往往很难出成果。如果他的爱好不是如此广泛,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6分。也可答“不同意”,从做人方面来说,可以谈耿直坦率、敢作敢为是做人的宝贵品德;在治学方面,可以从他取得的成就方面来谈“杂”的好处)
解析

小题1:选对一项得2分,两项都对得5分。B项,刘半农的性格特点和他写出的歌词之间没有因果关系;D项,“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说法不当,从文中看,他虽所学颇杂,但却研究颇深,成就颇大
核心考点
试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林天宏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是既相互区别又具有内在关联的。一方面,实现了某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并不等于生成了一种整体性的创新文化,而一种整体性的创新文化的出现也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文化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创新会有利于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并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可以说,文化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的经济、社会、政治功能的放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文化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通过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形成一批形式多样,体现民族文化特点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文化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形成文化创新管理体制,文化创新产业格局,培育文化创新市场体系,塑造文化创新市场主体;通过文化传播手段创新,实现文化传播技术的创新、传播渠道的创新和传播体系的创新。这必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必将不断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创新文化指的是以创新为意旨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的最终形成。它既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即创新观念文化;亦指有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即创新制度文化。它代表着一种塑造创新主体的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它是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一切创新活动的思想与社会文化基础。
文化创新虽然与创新文化的含义不同,但是二者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文化创新是创新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是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体和道路;而创新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是文化创新的终极目标。我们知道,创新制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而创新制度文化的形成有赖于文化的制度创新。因为,文化创新既包括文化形式与文化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而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可以以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以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制度内容。
同时,文化创新又在创新型国家体系中担负着创新文化的功能。文化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其他方面的创新无不渗透着文化创新,体现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对于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队伍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才有利于弘扬勇于创新的精神,倡导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创新虽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起着一定的精神基础、智力之源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部门创新形式,它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都以创新文化为精神基础和智力之源。因为,创新是以已有文化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它既受制于文化而又创新文化。创新不能无中生有、凭空而来,它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没有传统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的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创新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基础,又以创新文化的形成为目标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一种新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是文化创新追求的理性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素养,这就是文化创新的理论目标,也是整个社会创新文化的最终实现。
(节选自《光硝日报》2009年9月2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关系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并不等于生成了一种创新文化,而一种创新文化的出现也不等于完成了文化创新。
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并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
C.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创新文化代表着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
D.文化创新显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休和道路;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精神越础和智力之源,同时担负着文化创新的功能。
小题2:下列不属于“文化创新”所追求的目标的一项是                                   (   )
A.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丰寓创新文化的内涵、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
B.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台,使文化具有生产力的内涵,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C.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基础,赋予传统以生命,形成新们创新文化环境。
D.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营养,不断增强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小题3: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
A.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已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文化创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B.创新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又包括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
C.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弘扬用于创新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D.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离开了传统或既有文化,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泪水、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小题1:为什么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4分)
小题2:谈谈你别小说标题“你必须作出选择”的理解(4分)
小题3: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小题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石蚕
①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它们叫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②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潭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漂泊。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③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被水浸透后剥蚀、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组成的。在筑巢的时候,石蚕用牙齿把这种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然后把这些纤维巧妙地编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小鞘,使它的身体能够恰好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④石蚕的小鞘不但是它的寓所,同时还是它的防御工具。我曾在我的玻璃池塘里看到一幕有趣的战争,鲜明地证实了那个其貌不扬的小鞘的作用。
⑤玻璃池塘的水中原本潜伏着一打水甲虫,它们游泳的姿态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一天,我无意中撒下两把石蚕,正好被潜在石块旁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上,迅速地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妙计,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溜出来,一眨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⑥可怜的水甲虫啊!它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聪明的石蚕早已逃到石底下,重新建造它的新鞘,并将靠它们在水中任意遨游了。
⑦这些石蚕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致于下沉呢?
⑧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⑨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⑩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⑾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选自法布尔《昆虫记》,有改动)
小题1: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作用。(4分)
小题2:本文介绍的是石蚕,为什么又要写水甲虫?(4分)
小题3: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县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耍分析第③段与第⑤段中划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分)
小题4:结台文章谈谈你从“石蚕”这这种水生动物身上获得的启示。(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奇美之境——谈流行书风
伍立杨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书风,当代的流行书风从形成至蔚为大观,是在上世纪的最后十年。它与传统书法的区别,在于字距行距的突破传统范式。结字的时候,因字赋形,揖让之得体,收放之多变,似在不经意间涉笔成趣。空间位置的倾斜,字的互相拗救,发挥到极致,字幅的整体气氛是散逸.疏放.悠远。间架安排,则是线条生涩,信手为字,仿佛乱石铺街一样。而其大体的气象,则是朴拙含明快,优游出顿挫。既敛气而蓄势,也纵放而取姿。一番恣纵,一番勒控,一番停蓄,一个字即是一个有机体,浑浩流转,生意纷披。   九十年代初,这种风格跟星星美展一样,迭遭非议。卫道者以传统书法自居,提出流行书风不能成立的依据,撮其大要,是说它对传统的背离.脱落。以为跟古人的初衷.古人的经验大不一样,甚至全然对立。   其实这是一种绝对的误解。   清代文学家汪容甫以为:“读书十年,可以不通。”不通二字,俗人多不能解,实则非读书积年有得,又肯虚心者,不能出此言。晚清的文论名师林纾,更肯定地说:“文章只要有妙趣,不必责其何出。”其人都是深得艺术辩证法神髓的高手。这种“不通”的境界,在书法而言,就是涩味。由那出神入化的涩,带出机趣的讲究,带出美术性造型的意味。   这其中,有思想,有内涵,最为突出者,乃是它的美术性。因为美术性,造成线条的永不寂寞,似闻变征之声,士为之泣;又闻羽声,人为之怒。它有调动人心的力量,令其自然生感。   晚清时节,书法之道已烂熟,欣赏趣味超前宽泛,刘熙载《艺概》即问世于斯时。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他说:以欹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者也。他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不工者,工之极也,他又说。——他的通达.奇警.博大的辩证法,也全然可以用来解释近时代的流行书风。   流行书风的创造性是和它的美术性一而二.二而一的。如老杜诗歌中的随心所欲的倒装句式,神龙变化的语序,流行书风是将碑学帖学融会贯通而加以重构。它对传统的理解与所谓功底派不同,功底的末流往往流于复制描摹,多失神采。也有接近古人的,但观者反不谓奇。为什么呢?力不足而强为之,气力也就在那过程中衰竭穷尽了。   也有对传统自得其神,加以综合,辩证地杂糅了多味元素,走得很远,却并没邯郸学步,也没有“望故乡邈邈,归思难收”,而是随时可以来去自如,毫无局促之态。这就是流行书风。在它那里,传统相应变为一种隐藏得很深的“伏脉”。而且书家也更重视另一种传统:如秦汉木简.晋人尺牍.砖瓦文字.墓志碑刻——跟民国初年的文学情形相似,六朝小赋.佛经文字.晚明小品.敦煌变文.小说传奇等等,大规模重新发掘,被重新赋予美学地位,艺术生命的价值,随之更为厚重,经久不灭。
小题1:以下对“流行书风”特点的述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它突破了传统书法在字距行距上的旧有模式,而每一字的书法结构则按文字本身特点或揖或让,或放或收,似在不经意间涉笔成趣。
B.它只讲究每一个字的内部笔划的倾斜,使该字在整体上呈现散逸.疏放.悠远的气
氛。
C.它的间架结构安排,似乎随意而为之,显得线条生涩,如乱石铺就的街道。但从大体上看,却朴拙中含有明快,优游处显出顿挫,浑然成一体。
D.即使是一个字,它都追求“浑浩流转,生意纷披”的境界,或恣纵,或勒控,或停蓄,形成一个有机体。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卫道者对流行书风进行了种种的责备,他们否定流行书风的主要依据是认为流行书风背离了中国书法的传统,甚至与古人的初衷和经验背道而驰。
B.作者引用清代文学家汪容甫“读书十年,可以不通”一语,旨在说明流行书法讲究出神入化的涩,讲究机趣,讲究造型,并不追求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沟通。
C.现代书法流派中的所谓功底派他们的作品也有接近古人的,但因为他们的作品一味强调摹仿而失去了书法应有的气力和神韵,所以不为观者称赞。
D.流行书风也珍视传统,但它不是邯郸学步式的摹仿,而是在学习传统书法“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书法艺术的价值经久不灭。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星星美展和流行书风一样也是出现于九十年代初的艺术流派,它也因突破传统的束缚讲究创新而受到卫道者的非议。
B.作者在论证书法创新的必要性时引用了晚清的文论名师林纾的话,是因为他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C.刘熙载《艺概》问世于晚清书法之道已烂熟,欣赏趣味超前宽泛的时节,是一部专论书法的优秀论著。
D.书家要重视如六朝小赋、佛经文学、晚明小品、敦煌变文、小说传奇等传统文学,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学中有许多好的书法艺术作品,通过学习可以使流行书风更具价值。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被历史铭记的总统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独立革命运动的一位积极领导者和组织者,著名的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前后从事政治活动近六十年之久,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伟大的英雄。杰斐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他起草的《废止限嗣继承法规》,沉重打击了从英国带到美洲的封建主义残余。他起草了《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规》,并使这一法规在州议会获得通过,实现了政教分离。杰斐逊任总统期间,美国从法国人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地区,使美国领土扩大近一倍。他还派遣远征队西行,使美国的西部边界伸向太平洋海岸。他执政期间进行过一些民主改革,领导了反对亲英保守势力.争取保持资产阶级民主的斗争,起了积极和进步作用,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杰斐逊为争取人民的自由.平等权利而进行了坚强的斗争,这位总统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人民之人”。他认为,一个共和政府必须尊重人民的言论自由,并从法律上加以保障,人们如果没有思想自由及表述思想的自由,人就只能是一架肉的机器,只能靠外力活动。他认为,一个政府只要本身公正廉洁,是不怕报纸攻击的,更不会因为恶意攻击而倒台,所以,要提倡出版自由,他指出,出版自由的益处很多,特别是它可以防止野心家篡夺国家大权。在殖民地时代,宗教极其不自由,政府强迫人民信仰国教,杰弗逊提出宗教自由要求。他有一个名言:“我的邻居说上帝有二十个或者没有上帝。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害。既没有掏我的腰包,也没有打断我的腿。”
在美国的历史学家看来,杰弗逊是一位近乎天才式的人物,一个真正的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他的兴趣是如此广泛,堪称美国积极人生态度的浓缩版。除了8年总统和《独立宣言》起草者的角色之外,杰弗逊还是颇有造诣的提琴手.建筑师.农业专家.品酒家.发明家,对植物学.建筑学.畜牧学.气象学.机械工程等都有深入研究。
也正是杰弗逊,为南卡罗来纳州的农民引进了优良的稻种,也最先给美国的餐桌上引进了橄榄油.通心粉.葡萄干.香草和美酒。
杰弗逊对知识的渴求,成为一个传奇。与他同时代的人曾感慨的说,还从未见过像他这样每事必问的人。
1962年12月,肯尼迪总统在白宫接待了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欢迎辞中这样说:“除了杰弗逊总统在总统官邸单独就餐外,你们是在那集中过的最卓越的天才。”对于同样多才多能的肯尼迪总统来说,这样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
杰弗逊还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他有自己的书库,而在一次家里发生火灾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量购书,重建书库,并且在两年内就建好了。
至于建筑,更是杰弗逊颇有心得的学科。他所设计的弗吉尼亚议会大厦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件新古典主义作品,并成为各州公共建筑的榜样。对此一位著名的建筑学家给杰弗逊的评价是,他是美洲第一个土生土长的伟大的建筑师,是第一位制作施工图和建筑施工设计的美洲人,也是第一位用艺术眼光进行建筑的美洲人。像他在政治活动中一样,杰弗逊巧妙地把欧洲风格和北美风格融会在了一起。
为了保持头脑清醒,杰弗逊每天骑马1-2小时,即便在白宫的岁月,他也常常外出,徒步走进民众之中。
有意思的是,杰弗逊广泛的人生爱好,对于他心平气和地离开权力之巅,也有着微妙的心理影响。
一般情况下,从一个手握大权并且有着极高民望的总统一下子落到一位普通的民众,不是一件很容易接受的事情,空虚.寂寞,都是常有的。但对杰弗逊来说,这些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
事实上,在离开首都的路上,杰弗逊就已表现出对新生活的期待。在很好的履行了对祖国的责任之后,他渴望有一个更具活力和自由的生活空间。而由于爱好广泛,等待他的也不可能是一个寂寞的晚年,这与那些退休之后就不知道干什么好的纯官僚有着天壤之别。
不仅如此,由于杰弗逊在政治生涯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自律和智慧光芒,在他退隐之后,仍然吸引着各方面人士络绎不绝地前来拜会,蒙蒂赛洛也很快成为群众聚会和娱乐的场所。人们因杰弗逊而来,因坦诚的交流而快乐。
杰弗逊的晚年,也由于他爱好广泛所保持的活力及人际往来的频繁而显得异常充实,他思想的敏锐绝不亚于在白宫的岁月。如今,他与外界往来的数万封信件,已成为历史学家的巨大宝藏,而他人性的光辉.对生活的热爱也具有历史的穿透力。
无数人因对权力的贪婪而被历史长河湮没,只有很少的一些人,被历史铭记......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A.因为人不是一架肉的机器,不能只靠外力活动,所以,杰弗逊认为,一个政府只要本身公正廉洁,是不怕报纸攻击的。
B.文章引用肯尼迪总统的欢迎词,旨在表达肯尼迪总统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卓越的才华由衷地赞颂。
C.杰弗逊的政治风格之一是,巧妙地把欧洲风格和北美风格融会在了一起。
D.从总统到普通民众,对杰弗逊来讲,并不是难以接受的事情,他心平气和地离开了权力之巅。
E.本文通过对杰弗逊的介绍,为我们展现了一位知识渊博.造诣精湛的维护人民权利的总统形象,他是美国人民心中的伟大的英雄。
小题2:怎样理解第二段中“这位总统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人民之人’”?(6分)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杰弗逊退休之后,与那些纯官僚有何区别?(6分)
小题4:结合文本探究杰弗逊总统被历史铭记的原因,并就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给你的启示。(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