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确定方向寻找路径并不是什么难事,以金黄地鼠为例,即使把它的双眼蒙上,并七拐八转地带到一个远离巢穴的地方,它还是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并且以直线路径“飞奔”回家。鹅、蟾蜍以及蜘蛛也都表现出类似的本领。
然而,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这些动物。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蒙上眼睛,从起点走到终点,再返回起点。但是,没有一个被试者的表现令人满意,他们不是走过了,就是没走到。看来,现代人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放电剧烈。这说明,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位置与在大鼠、猴子和金鱼大脑海马区中发现的类似。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会迷路呢?
研究人员测试被试者在虚拟迷宫中的导向能力。迷宫中布满了“捷径”,似乎通过这些“捷径”可以很快到达目的地,稍微掌握点几何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捷径”其实是“陷阱”,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被试者却义无反顾地掉进“陷阱”。这项测试表明,人在判断方向时,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而是通过路牌指引回家的路。即使依靠建筑,我们也只是参照建筑告诉我们该左转还是右转,全然不理会这些建筑的空间分布。
早期人应该也是通过几何学知识定义周围世界、判断方向所及,但是,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脑袋里储存的经验越来越多,推理能力越来越强。慢慢地,人类逐步丧失了这种精确的导向能力,而是通过推理和经验,通过建筑和路牌,寻找回家的路。
早期人大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居住地相对空旷,周围世界几乎一成不变,要不就是沙漠,要不就是雪原,根本没有路,又何来的建筑?后来,世界被划分国家、城市、地区、街道,有了公路,有了建筑也有了路牌。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人们绘制出地图;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在,人们以各种工具为自己指引方向。但是,麻烦在于,与动物精确计算方向和距离的导向能力不同的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容易出错,从而完全迷失方向。
人类的导向能力与动物的相差甚远。不过,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我们也许走出商店后忘记回家的路,却能遨游互联网;我们或许会在丛林里迷失方向,却能登上月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惋惜丧失的精确导向能力,而应该珍惜我们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空间。为了生存,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在时刻锻炼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失去还是获得,我们都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繁衍生息。
(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第1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人类迷路原因的一项是 ( )
A.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金黄地鼠、鹅、蟾蜍以及蜘蛛等动物。 | B.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会剧烈放电。 |
C.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人类逐步丧失了精确的导向能力。 | |
D.人类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的。 |
A.在确定方向寻找路径方面,现代人的能力天生就很差。 |
B.人类只是通过路牌或建筑物来判断方向,而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 |
C.人类精确的导向能力是随着人类经验的增加和推理能力的增强而逐步丧失的。 |
D.“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一句中两个“路”的含义并不相同。 |
A.金黄地鼠、鹅、蟾蜍等动物的实验可以证明,动物的能力比人强,它们不会迷路。 |
B.早期人通过几何学知识判断方向,说明早期人的感觉比现代人更敏锐。 |
C.地图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导致人类判断方向的能力退化。 |
D.作者认为,人类精确导向能力的丧失,是自然选择作用之下的一种结果。 |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从原文第三段“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类似”可知该句并非“人会迷路”的原因。
小题2:从原文第四段“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可知,该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小题3:A说法太绝对B感觉比现代人更敏锐“缺乏依据,文章说明的只是动物的”“导向能力”比人类的强。C因果倒置,人类是“为了找到回家的回路”才绘制地图,发明…定位系统的。
核心考点
试题【人为什么会迷路?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确定方向寻找路径并不是什么难事,以金黄地鼠为例,即使把它的双眼蒙上,并七拐八转地带到一个远离巢穴的地方,它还是能够找到回家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从互联网时代到物联网时代
我们经常在翻开杂志时看到一些不明所以的广告,比如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著名的“智慧的地球”,大部分人不知道这是在广告什么。IBM中国区首席代表余端志说,“智慧的地球”跟中国说的物联网“确实是非常相像的概念” 。
什么是物联网?IBM是这样解释的:把感应器嵌入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使它们结成网络。这难道只跟国有企业有关系?其实,同样的技术,把电视、微波炉、电脑、公文包、冰箱和牛奶等联结成物联网,冰箱也能告诉你牛奶什么时候过期。
物联网的兴起很可能影响你的人生方向。如果你从事以下职业,在未来几年请小心你的饭碗:站岗员、超市售货员、停车场管理员、电影院检票员……还有很多没有列举和目前无法列举的。
介绍一下超市售货员是怎么失业的。当超市里所有的货物都进入了物联网,你拿起方便面时,超市网络能感知这些方便面的行动轨迹,当你带着方便面走出超市结账台的那扇门时,网络算出方便面的价格并和你口袋里手机上的物联网感应器取得联系,通知手机扣钱。中国移动要做的就是这样的手机钱包。“只要花钱的地方都能用,一部手机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是移动运营商们的梦想。
在这个场景中,不仅售货员消失了,信用卡消失了,最让人痛快的是,“排队”消失了,因为那扇门可以直接感知到你手机上的门票。这样的技术,完全可以应用到春运时的火车站里。在这个泱泱大国,因为排队现象消失而节省的时间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物联网还会让很多日常事物消失。比如说菜单、信用卡、验钞机等。还有马路边上交通部门立的指示前方堵车的显示屏,也会变成你车里的显示屏,因为所有的车在哪跑都能在物联网上看得到。
消费者最先用上物联网的行业会出现在名酒、名烟和名牌服装上。在商场买茅台时,用手机读一下茅台的传感器便能知道真伪。同理,人民币的金属丝也可能换成物联网的感应器。伴随着假酒、假币的消失,一个装备了强大武器的防伪行业将出现。
物联网就是把物体联结成一个互联网。这需要有一个基础的工作:把物体一件一件地贴上感应器,然后把感应器联结起来。世界上有多少物体需要编号入网呢?全球人口60亿,专家估计平均每个人会有10到40件东西需要入网,电视、冰箱、微波炉、汽车、马桶等等。
这是一个浩瀚的工程,即使到2012年也完成不了。目前联结物联网用得比较多的一项技术是RFID芯片,也就是嵌入到物体中用来跟外界交流信息的感应器。这种感应器现在的生产成本是1元多。
“一瓶醋才卖2元钱,牛奶一袋才1元钱,一瓶矿泉水才8毛钱,我可能贴这个昂贵的标签吗?” RFID芯片的成本至少要降到几分钱,才能在超市里大量铺开,而这样的成本价需要年产量达到1亿才能实现。
价格下不来,产量上不去,这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产量上不去,不是因为没有这个需求,而是这样的需求无法实施。布上物联网的超市会出现大量的下岗售货员,造成昂贵的社会成本。这也是为什么5年内都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原因。
“如果这个推广开了,会有一批行业消失。技术不是问题,主要是利益协调的问题。消费者都用手机交费了,那银行用来干什么?银行的信用卡部门又能做什么?生产信用卡的企业还需要存在?”
是的,我们还要考虑信用卡的感受。从理论上来讲,互联网上人人都是平等的,而物联网上,冰箱跟你也是平等的。这可能是我们的未来社会蓝图,但目前可知的是,我们还需要在超市里老实而耐心地排队。
(摘自《南方周末》,有改动)
小题1:下列有关物联网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联网是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的一部分,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形式。 |
B.物联网所涉及的范围比互联网更广,其对人类的生活影响也将更大。 |
C.物联网就是通过感应器将各物品相互联结起来,让各种物品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 |
D.物联网绘制的未来社会蓝图将可能是,由互联网上的人与人平等到物联网上的人与物平等。 |
A.物联网的基础工作感应器的贴放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产量也不能满足需求。 |
B.物联网发展的相关技术还没有成熟,相关产业技术标准尚无法统一。 |
C.平均每人十件以上的上网物品,需要加装数以亿计的感应器,价格高,工程浩大。 |
D.相关产业的利益协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产生的社会成本昂贵。 |
A.物联网的出现对商品流通领域、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业在内的许多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将带来新的变革。 |
B.物联网将让人们的居家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出行更加顺畅,排队等待时间减少,促进经济的发展。 |
C.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为防伪提供利器,大大提升防伪的水平。 |
D.物联网的推广将使一些诸如菜单、信用卡、验钞机、显示屏等日常事物消失。 |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于两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可以说,庸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入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儿春秋。”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己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准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两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粱任防《述异记》载: “邺中铜脆乡魏
武帝陵下,铜驰、石犬各二。”任坊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又北齐阙名《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其天宫也,左临渌水……旧都……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堰。”也说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方位,则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令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它的出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从“济世之才”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形象的塑造,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光明日报》2010年03月02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从文字记载看,唐以前没有关于曾操疑冢之说的记录,更没有“七十二疑冢”这样确定的数目。 |
B.有关“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是王安石的诗歌,其中的“八九邱”等词语暗喻了七十二疑冢。 |
C.“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流传,有些学者还以实地考察见闻来证明“七十二疑冢”的确乎存在。 |
D.查考史籍就会发现,“七十二疑冢说”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无任何史实根据,更无存在的基础。 |
A.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生前曾主动公布自己陵墓地点:《晋书•礼志》也记载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B《述异记》《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等史籍记载了曹操墓大致在邺城附近,如果加以考究,并不难寻其其体方位。
C.已经过长期研究,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分别指出了河南安阳灵芝村等一带区域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
D.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的出现和流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罗大经的诗句揭示了曹操担心墓葬被盗,故意设置疑冢的多疑心态。
B.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距离曹魏执政时期较近,所以他关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的记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记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D.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尽管不符合史实,但它能够出现和流传,主要是因为曹操是中国古人中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
不要失去一个民族的教养
季剑青
在文化的传承中,历代积累的经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经典由于文字和时代的暌隔,往往不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为了使经典成为一般读者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前辈学者做出了卓越的努力。
1938年,朱自清受杨振声的嘱托,开始写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教科书。此后几年,在昆明和成都以及来往于两地的旅途中,朱自清一直没有停下这本书的写作,1942年以《经典常谈》为题终于出版,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季镇淮称赞它“言之有据,深入浅出,意无不达,雅俗共赏,运用现代语言,讲述古史内容,令人读之不厌”。
同样致力于经典普及工作的还有钱穆。上世纪50年代,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讲学时,即有意写一部通俗的《论语》注解,使初中以上学生人人能读。钱穆早年就著有《论语文解》、《论语要略》,对先秦诸子特别是《论语》浸淫日久,用力甚深,写这样一部书本来并不是难事。然而钱穆反复斟酌体例和文体,数易其稿,直到1963年才最后写定,题为《论语新解》。对于一部通俗著作如此用心经营,不能不让人感慨于前辈学者的严谨与认真。
这样一种严谨与认真的态度,归根结底,仍是出于对经典怀有的敬意。钱穆在《论语新解》的序言中谦逊地表示:“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换句话说,钱穆并非要在《论语新解》中贩卖一己的“心得”,而是备采前人的各家学说,加以申述,给读者以最为通达简要的知识,目的仍是让读者“直明《论语》本义”。
在后来撰著的《孔子传》中,钱穆更是明确地希望读者借助此书,继而“进读《论语》以及其他先秦古籍”,不要认为读了此书,就以为“对孔子了解尽其能事”。其实朱自清写《经典常谈》,也是同样的用意,他希望读者把这本书当做一条船,借它“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钱穆和朱自清都认识到,经典普及工作并不能代替经典本身,它们的意义是让读者亲近经典,接触经典。经典的普及不是把经典通俗化甚至庸俗化为当下实用的知识,而是充当灯塔和航船,把读者的心灵引入到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中去。这就是朱自清所说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怀抱着如此庄严崇高的宗旨,下笔临文时自然不会苟且轻慢。
也正因为此,他们也就不会随便迁就和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不会为了书的好卖而牺牲了经典的尊严。钱穆在写《论语新解》的时候,本来为了通俗,打算全部用白话,然而写了四分之一就后悔了,推倒重来。因为《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如果全用白话来阐释宏深的义理,一味追求浅显,就像“嚼饭哺人,滋味既失,营养亦减”,所以最终改成了浅易的文言,只是在每一章的结尾,用白话对全文做一个翻译。
自然,这一切都要求作者本人对经典要了然于心,了然于手与口。有如此的热忱,又有如此的学力,《经典常谈》和《论语新解》才成了新的经典。只是如今,有心、也有能力做这样工作的学者,已经很难见到了。
小题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一般人对经典的理解有困难是因为语言文字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
B.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既申述了前人的各家学说,又提出了自己的个人见解,目的就是让读者“直明《论语》本义”。 |
C.《经典常谈》与《论语新解》虽是通俗著作,但都成了新的经典。 |
D.钱穆认为用浅易的文言写《论语新解》,就好比拿嚼过的米饭来哺喂他人。 |
小题2:下列对“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训练不能取代经典本身。 |
B.这句话是对学术通俗化和庸俗化的批判。 |
C.经典训练是读者理解经典,感受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
D.经典训练的宗旨是要让读者接受经典的精神滋养,使文化传统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
小题4:《经典常谈》和《论语新解》为什么能成为新的经典?请根据文意回答。(4分)
最震撼心灵的还是都江堰
赵新芳
我有幸走进川蜀之地,最震撼心灵的还是都江堰!
与之相比,三星堆虽神奇,但却是那样地令人费解;峨嵋虽秀,但总笼罩在茫茫云雾中,且显得那样的吝啬;武侯祠虽圣,却难免带些战争文化色彩;就是堪称“世界第一”的乐山大佛,虽大气、庄严,也过于玄妙、虚幻!只有集物质与精神、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都江堰,才称得上是人类杰作,旷世亘古!
一
我看到的都江堰是建立在岷江上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从现在的视角,单就这项水利工程而言也不能称其为“大”,它主要由宝瓶口、飞沙堰、鱼嘴三部分组成。之所以又称其为“大”,主要在于它修凿于2260年前的“刀耕火种”年代;在于它一直延续2260年而永不衰败,这与早已荒废的世界同时水利工程如“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相比,更彰显出它的恒久性。自从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蜀中盆地的自流灌溉,才有了成都平原上驯服的岷江,才有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才有了蜀人生生不息乃至近代对中华民族上亿人口的贡献。
二
千年都江堰,时时刻刻都在毫不吝啬地向人们展示着她的“科学巨人”风釆,而这个“科学巨人”的内涵就是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就是“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就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鸟瞰都江堰全景,就不难发现,整个工程的选址竟是那样巧妙、科学。都江堰虽没有巍巍大坝,但其作用却胜似任何大坝;都江堰的工程虽然显得散落不齐整,但其内应力却十分巨大而统一。其人势、地势、山势、水势浑然天成,其“疏、堵、合、制”无不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当年那个“总设计师”、“总工头”——李冰是多么详实地掌握了一手资料,又是多么地聪颖和智慧。我不禁联想到近现代的一些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人定胜天”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高筑坝“堵”的方式建设的,往往完工不久就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如三门峡水利工程,短短几十年就丧失大多功能。还有我们祖国山河上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水库,究竟利也、弊也?更须拭目以待。就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虽然现代化程度、科技含量很高,效益也巨大,但其投入产出之比,和古老的都江堰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有待观察,真希望它能经得起百年乃至千年的考验!
三
都江堰从远古走来,一路高歌,一路风尘。
在都江堰建成使用近400年时,中国的本土教派一一道教在其相望的青城山悄然诞生了,这绝对不是一种偶然。应该说是青城山孕育了道教,而都江堰又丰富了道教内涵,或者说是道教的一个具体实践,道家所崇尚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自然、生命、和谐、发展”的宗旨,难道在都江堰体现的还不够淋漓尽致吗?
由都江堰派生、引申出来的“实事求是”“崇尚科学”“尊重规律”的文化,也和其分流出的江水一样无时不在滋润着川蜀大地,哺育着一代代儿女,同时也造就着无数个英雄。
站在一个个历代“堰功”塑像前,如:丁宝祯、诸葛亮等,我不禁思索着:创造都江堰者李冰也,而光大都江堰者,乃历代“堰功”也。都江堰由最初的“灌溉三郡”数万亩良田到今天的数千万亩,都是一代代官吏带领川蜀人民通过“岁修”逐步完善发展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不论和平还是战乱,不论什么朝代、什么制度,从来都是“官办”。从没有人敢据为己有,这就促使着历代地方各级官员要不断地“勤政”“施政”。纵观川蜀历史,就不难发现这里仅在唐末宋初发生过一次农民起义。而且还主要是外部因素引起的,这不能说不与当地社会矛盾的相对缓和有关系。
在即将收笔之时,我情不自禁地站起身
向都江堰的缔造者李冰先人深鞠躬!
向都江堰的历代“堰功”们深鞠躬!!
向千百年来修建、完善都江堰的川蜀人民深鞠躬!!!
(《散文百家》2007年12期,有删减)小题1:作者对都江堰推崇备至:“只有集物质与精神、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都江堰,才称得上是人类杰作,旷世亘古!”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都江堰有哪些精神、人文的内涵。(5分)
小题2:本文第2段突出运用了一组对比,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组对比分别突出了都江堰怎样的特点,并说明其在文的作用。(4分)
小题3: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谈千年都江堰给人类的启示。(6分)
地震预报纳入法律 群测群防停止 不可测论成思路
“如果获得中国地震局哪怕有限的支持,玉树地震完全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来。”4月27日上午,在 北京“全国灾害预测方法研讨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问陈一文的一席话得到了与会50多位专家几乎一致的认可。
此次地震局遭遇质疑始于4月14日。
和汶川地震一样,震前地震局没有给出任何预警。地震发生后,青海地震局预报部门成立应急预案,对地震的下一步趋势进行研判和会商,正在会商期间,7.1级强震发生。
随着地震伤亡人数的扩大,网民们对地震局的质疑开始升级。从其基本的职能步步深入到其财政预算的使用。
这不是地震局第一次遭遇质疑。两年前的汶川地震后,网友在伤痛、震惊之余不无疑惑,质疑、指责地震局的声音甚嚣尘上,不少网友认为是地震局玩忽职守,忽视了震前预兆,甚至怀疑地震局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有意不发出预报。
曾经的地震局被寄予过厚望,周总理曾亲切嘱托:“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1953年11月,新中国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
1966年,邢台地震后,周总理提出了“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的群测群防的地震方针。这一方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地震预防的主导思想。
1970年,***委托李四光担任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组长。
1971年8月,国家地震局正式成立。1998年,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据介绍,地震局曾经准确预报过20多次地震,尤其是1975年的海城地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地震局的工作思路和我国地震预报制度,逐渐发生了改变。
1997年,《防震减灾法》发布,其中明确规定,地震预报信息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群测群防的政策基本停止。
2006年7月,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发表文章称,地震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难关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陈一文认为,“正是这篇文章的发表,为地震不可测论调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了地震局工作日后的指导思想。”
“地震是可测的。1975年海城地震,测出来了,也报出来了;唐山地震时汪成民创造的‘青龙奇迹’,联合国授的奖,能否认吗?还有汶川地震前,耿庆国也提前报给了地震局;汶川地震,钱复业对时间、震级都做了准确的预报,只是定不了地点,但也汇报给地震局了。”中国科学院工程质量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李世辉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显得很激动。
“地震局彻底西化,这地震不可测的深层次问题。”地震预测专家任振球这样认为。
地震局预测专家汪成民也认为,我国的地震预测成绩是辉煌的,曾经是高于世界水平的,现在反过来,要跟国外学,这很不正常。
据陈一文介绍,地震局体系内形成了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出现多大的地震灾害,死了多少人,跟地震局都没有关系,因为地震不可预测。”
陈一文进而透露,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与“地震预报”直接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地震预测”研究项目、经费支持、现有地震前兆监测仪器的维护、更新与支持,全部被认为是以后某世纪应当给予认真考虑的,而不是当代应当给予认真考虑的工作。“而且在地震局系统内所有坚持搞地震预测的人,等于被边缘化了。”
地震预警汇报流程也被一些网友认为并不科学。据介绍,地震局系统现在的预测流程是,由设在全国各地的地震监测台站,将监测的数据统一报到省一级地震局,省一级地震局研究后,根据情况,确定不同级别,然后送国家地震局,在国家地震局台网中心会商后,再送到地震预报预测中心,地震预报预测中心组织会商后,然后上报中央。
一位网友说,等中央开完会,地震都震完了。
面对网友和老专家的质疑,面对记者的提问,中国地震局选择了沉默。
(文章来源:2010年5月6日搜狐网。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本,质疑方对中国地震局的质疑有哪几个方面?请分条概括说明。(5分)
小题2:这篇新闻回顾了新中国地震研究的发展历程,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新闻报道对事实的态度倾向于质疑方,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最新试题
- 1某校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他们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3g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并在同时测定试管中剩余固
- 2计算题:(1)5x+3yx2-y2-2xx2-y2;(2)1x+1+2x2-1;(3)|-3|+(-1)2013×(π-
- 3俄国1861年改革是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 B、改革是由资产
- 4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其中一个力停止作用时,物体不可能的运动形式有( )A.匀加速直线运动B.匀减
- 5比喻,不仅能化无形为有形,而且能使语言生动活泼。请仿照下面的例句仿写。示例: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
- 6已知P是双曲线上的点,F1、F2是其焦点,双曲线的离心率是的面积为9,则a+b的值为[ ]A.5B.6C.7D.
- 7如下图所示为一种纸盒包装的饮料,饮用时先将吸管插入塑料盒,吸管插入塑料盒的一端做成尖形,其作用是
- 8现已知:2H2(g)+O2(g)=2H2O(l),⊿H=-572kJ/mol;H—H键的键能为436kJ/mol;O="
- 9若a、b、c是三角形的三边,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a2-b2-c2-2bc>0B.a2-b2-c2-2bc=
- 10下列混合物中,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A.乙醇和水 B.硝基苯和水 C.溴苯和水 D.四氯化碳和水
热门考点
- 1短文改错(满分15分)假定英语课上老师要求同桌之间交换修改作文,请你修改你同桌写的一篇作文。文中共有10处语言错误,每句
- 2孟子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这句话告诉我们A.做人不可以有耻辱感B.不知耻是可耻的C.知耻就会失去自尊D.
- 3中学生要珍爱生命,掌握必备的求知识。当发生火灾,逃离火场时,你觉得下列方式错误的是 [ ]A.穿过烟雾较大区域时
- 4已知曲线C:f(x)=x+ax(a>0),直线l:y=x,在曲线C上有一个动点P,过点P分别作直线l和y轴的垂线,垂足分
- 5写作。 题目: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的文字,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 6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你知道我国古诗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哪一时期 [ ]A.秦朝 B.西汉 C.隋朝D.唐朝
- 7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问题。(1)图中地震波E是_______波;图中分界面B是______________
- 8菱形的面积是16,一条对角线长为4,则另一条对角线的长为( )。
- 9A World Without Thieves is ________wonderful film, in which
- 10“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水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