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杨宪益:翻译整个中国的人杨宪益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的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蓝本;与夫人合作翻译...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宪益:翻译整个中国的人
杨宪益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的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蓝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在欧美各大图书馆,他的译著整齐地排满书架,蔚为壮观。这位翻译大家被成为“翻译整个中国的人”。

杨宪益1915看元月出生于天津。杨宪益天赋异禀,11岁就读过了数量可观的古代笔记小说,杨宪益的祖父当过淮安知府,父亲是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他又是家里的独子,因此杨宪益的童年过着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豪门生活,他小时候还穿过袁世凯馈赠的黄马褂。他的母亲在生他之前做梦,梦中白虎一跃,跳进了肚子,算命先生说这个孩子白虎星入命,将来会经历种种挫折后成就大事业。
中学毕业以后,杨宪益随师长和朋友一起前往英国求学。初到伦敦,人生地疏,杨宪益苦读了5个月后一举通过了牛津大学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专业笔试,他的成绩让当时面试的考官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他认为扬宪益的希腊文和拉丁文还不够巩固,而且当时的牛津每年面对亚非地区只招收一名学生,所以,站在牛津大学门槛上的杨宪益失去了1935年入学的机会,他只能等到1936年秋季入学。为了犒劳自己,杨宪益选择了去地中海旅游。他用这一年时间游历了欧洲大陆.阅读了大量书籍。
从幼年起,杨宪益就不是一个用功读书的人,在牛津他学习成绩并不出色,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和社会活动之中,其文采和聪慧在牛津却有口皆碑。
出于好玩,他在牛津一口气把《离***》按照英国18世纪的英雄双行体的格式翻译了出来。这一年,他24岁,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翻译,他在翻译中显示出来的磅礴才华和独立性,让英国人大吃一惊。现在,这首译诗还作为经典,屹立在欧洲各大学的图书馆书架上。
活力四射的杨宪益一到牛津就参加了中国学会并被选为学会的秘书,他进行抗日宣传、自费编杂志,搞翻译,写剧本。1937年他被选为中国学会主席。在牛津期间,杨宪益结识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格莱迪丝,就是后来他的妻子,中文名叫戴乃迭。

在教书期间,杨宪益翻译的《儒林外史》和《阿Q正传》打动了当时重庆国立编译馆的负责人梁实秋。梁实秋看中了杨戴二人的能力,于是从大学里挖来了两人。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的杨宪益在编译馆的第一个工程,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杨宪益、戴乃迭联手,历时3年将《资治通鉴》译成英文。在以后的半个世纪时间里,夫妻俩联袂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从先参散文到《水浒》、《红楼梦》,达百余种。   
其中。他与夫人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三卷本全文英译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70年代完成并陆续出版,引起了中外文化界轰动,这套译本成为最受中外学者和西方世界读者认可和推崇的经典译著。戴乃迭与丈夫合作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
1949年解放以后,两人来到北京,参加了外文社的《中国文学》杂志,从此开始了持续一生的翻译工作。译出《儒林外史》、四卷本《鲁迅选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和《白毛女》等众多汉语文学名著。大跃进时,两人主动响应,废寝忘食,力争工作量翻番,只用十天就翻译完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2009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杨宪益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杨宪益成为继季羡林后获得该奖项的第二位翻译家。   
晚年,杨宪益过着从容淡定的生活。晚年的诗作也往往是笔中带刺、笑中带苦、笑中带泪,充满了丰富的人生况味。而这从容淡定的背后,却是岁月的磨难——“文革”时期被打成”特务”,与戴乃迭同坐四年牢狱、唯一的儿子精神失常客死英国……一个人间与地狱都经历过的人,早已是心如止水。
2009年11月29日,有近千民众自发来到北京八宝山,参加杨宪益的遗体告别。一起来送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翻译家。北京后海银锭桥边,狭长的小金丝胡同深处,褐色木门门扉紧闭。那位坐在轮椅上、偶尔出来遛弯儿的老人。已经作别红尘,只留下墙上那幅“古来圣贤多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对联。
杨宪益去世后,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美国《纽约时报》、英国《独立报》等纷纷撰文,以纪念这位译学泰斗。   
银锭桥空,译著长存;金丝巷冷,音容宛在……   
(《人物周刊)2010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人物的生平,以平实朴质的叙述为主,偶有一两句精辟的评说。同时,叙述中穿插生动的人物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B.由于从小受自虎星人命的影响,所以杨宪益从小就不是一个用功读书的人,以致于失去了1935年牛津大学入学的机会。
C.杨宪益进入翻译领域有偶然的因素。出于好玩,他24岁在牛津翻译《离***》时,发现自己的翻译才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D.杨宪益之所以能成为“翻译整个中国的人”,一方面得益他自身的文采和聪慧,另一方面也要感谢一位伯乐——梁实秋。
E.杨宪益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他不仅获得了国家对这位译学泰斗的贡献的肯定,同时也赢得了国际上的普遍尊敬。
小题2:综观全文,促使杨宪益走上翻译家之路的因素有哪些(5分)
小题3:文中写道杨宪益家的墙上留下一幅对联“古来圣贤多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4: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杨宪益的事例具体谈谈。(6分)
答案

小题1:A、B
小题2:①留学与游历欧洲大陆的经历。②广泛地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积累下的文采和聪慧。③翻译《离***》而初露才华。④粱实秋的挖掘与赏识。⑤天赋异禀。(5分)
小题3:内容上,这是杨宪益一生的写照,是对杨宪益的追求与从容淡定生活态度的赞美(2分)。手法上,借物抒情,物存人亡.寄托作者的无限哀思(2分)。
小题4:兴趣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对生活充满热情,使人找自己的人生目标。杨宪益从幼年起就不是一个用功读书的人,在牛津他学习成绩并不出色,他把精力全部投人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和社会活动之中。正是因为有这些他感兴趣的阅读与社会活动,使得他对欧洲的生活与文化更加深人地了解.这为他后来的翻译工作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6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杨宪益:翻译整个中国的人杨宪益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的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蓝本;与夫人合作翻译】;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18题
“五四”青年许德珩:不做人上人,应做人中人
许 进
祖父最热爱的职业是教书。20年代初,在填写“少年中国学会登记表”时,他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一栏填写的是“劳动者教育”;在“将来终身维持生活之方法”一栏他填写的是“教书”。
他总是对我说,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育人,他总是以他的精神来影响青年。
1927年1月,经蔡元培先生推荐,我祖父结束了七年的旅欧勤工俭学生活,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讲授社会学和社会主义史。他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多。最后,学校将我祖父的课程安排在大礼堂讲授。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熊雄与我祖父是留法勤工俭学时期的朋友,他闻知我祖父在中山大学任教,遂请我祖父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教官。在上海、广州发生国民党右派和军阀屠***共产党人的政变之后,武汉成为唯一的革命中心。祖父经香港来到武汉,继续利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和武汉第四中山大学的讲台传播社会主义知识。
施复亮爷爷和夫人钟复光是我祖父、祖母的挚友,我家的常客。施奶奶当年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女学员,我曾多次听她讲述她们女生队学员听我祖父讲课时的情形,她说,在操场上,你公公站在桌子上,用洪亮的声音给我们讲新的社会理论,同学们都爱听他讲演。
1931年初,祖父到北京大学任教。“九.一八”事变后,他经常到北平的各个大学宣传抗
日救亡的思想并因此被当局逮捕,经宋庆龄、蔡元培等先生鼎力营救才得以被释放。段君毅爷爷曾经多次对我说,我们那个时候最爱听你爷爷讲演,因为他最敢讲话,他的讲演切中时弊,为青年人指引方向。
1935年,在一二·九运动的游行队伍中,学生们看到我的祖父祖母走在他们的行列当中,深受鼓舞。师生一起迎着军警大刀和高压水龙头昂首前进,他们身上的棉衣都结了一层冰甲。
在祖父去世前的那个春节,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北京大学学生朱穆之、刘导生、顾大椿等,将祝贺我祖父百龄寿诞的贺信送到他的身边。他们在信中说:“在为中华民族求生图存、坎坷救国的道路上,我们共同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领导,同时也感受到您的教诲与支持。我们能够或迟或早地跟着中国共产党,沿着一条正确的方向,寻求救国的真理,探索人生的真谛,而后走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各尽一份责任的道路上来,这与您还有其他几位老师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祖父以他的言行影响了几代青年的成长。1948年夏,北京大学在民主广场举行毕业生典礼大会。胡适校长发表讲话,他劝大家要多研究点问题、少谈些主义,要自我奋斗,争取做人上人。我祖父则对同学们说:“你们走入社会后首先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多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切不可做什么人上人,而应该立志做人中人。”
一部分学生在祖父的影响下,先后参加了革命队伍。30多年后,师生们相聚,共同回忆起这段往事,学生请老师为他们题字,我祖父写道:“希望做社会主义的中坚分子,人民的勤务兵。”
1979年4月,“五四”运动60周年前夕,北大中文系的一位女老师带着几名学生到家中采访我祖父。其中一名女学生跟我开玩笑说,我与你祖父是同学。我也开玩笑地向祖父报告说,这位同学说她是你的同学。祖父听后很郑重地说,我能够有你们这样年轻有为的同学感到十分骄傲。一句玩笑话变成了祖父对于青年人的期望,令大家备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也可见青年人在他心中之重要。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北京大学的学生找祖父探讨人生观问题。他讲述了“五四”青年的精神和他对于人生观的认识,勉励同学们要脚踏实地多学习一些知识,不可急功近利。谈话结束后他为北京大学学生题写了“身无分文,心忧天下,面壁十年,志在救民。以此自励、奋斗终身”几个字。这是他对学生的嘱望,也是他一生的写照。祖父对于他一生所做的事情并不满足,晚年,他躺在病床上对我说,“公公的一生,爱国有心,但无成就”。
1948年,祖父曾在北京大学学生刊物上发表文章,纪念“五四”运动。他在文章中说:今日的中国青年,当然要并且已经跨越“五四”前进一步。我们不要追赶时代,为时代遗弃,而要把握时代,创造时代。是这样,今日纪念五四,才成为有意义的。
祖父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祖父89岁高龄时接受他成为一名党员,是对他一生的追求的肯定。2009年4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   )(5分)
A.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许德珩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育人,他总是以他的精神来影响青年。
B.在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后,许德珩仍然敢于站在讲台上传播社会主义知识。
C.“一二·九”后因为他宣传抗日救亡思想而被日本人逮捕,他的讲演为青年人指引方向。
D.许德珩不仅反对日本人,反对军阀政府,也与当时的校长胡适“做人上人”的主张相悖。
E.许德珩认为自己的一生,爱国有心,但无成就,因此到89岁高龄才被接受为中共党员。
小题2:许德珩“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育人”,请分条概括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3: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和回忆性言论及穿插细节描写等安排结构,在表达上各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4: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不做人上人,应做人中人”的理解和认识(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 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位、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一度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涉及作为执政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等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渡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兼顾各方,运筹得当,协调发展。
B.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构成有序和谐的状态。
C.和谐社会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D.和谐社会是指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稳定的持久的独立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
B.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
C.经济发展快速迅猛,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整个社会必然发展和谐。
D.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阵痛是每个社会必然要经历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也是无能为力的。
小题3: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即时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运行。
B.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物质贫乏的世界绝对不是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理想。
C.与“小康社会”相比,“和谐社会”更应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强化的往往是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则是综合社会各要素而提出的目标。
D.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必须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使之回到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警惕文化全球多元主义  
许江
①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也进入全球化境域。在前一种全球化中,中国自强不息,很多时候是获益的。但面对文化的全球化,却是我们要警觉的。因为欧美的强势文化,会遮蔽我们民族很多优秀的东西。在这种背景下,简单地强调我们民族的东西,提倡多元主义,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这个文化的全球境域中,情况已经十分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重要的是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全球多元主义。
②这种多元主义就是要把各个民族的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来当成一种全球资本扩张的工具。我打个比方,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品牌,要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他一定会把中国的文化符号高举在前面的。比方说麦当劳、肯德基等,这是跟中国饮食传统毫不相***美国快餐。但是它们现在炸油条,卖稀饭。麦当劳前任总裁说,我们就是要把各个地方的本土文化,结合在我们产品里头,成为一种多地方主义。这种麦当劳的多地方主义,就是要“吃”掉全世界。更糟糕的是,我们的孩子如果习惯了这种口味,将来吃油条,他会到美国快餐店去吃油条,甚至认为那才是正宗的中国油条味道。
③再好比电影《功夫熊猫》。这个功夫熊猫身上中国真正的武侠精神并不多,更多的是美国街头的嘻哈精神。再比方说,电影《阿凡达》拍得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它里头吸收了很多东方泛灵泛神的思想,那些山水、那些景色,充满了中国的元素。但是我们要警觉的是,它所有的东西包装的都是美国式的家园观,最后还是那种西方式的救世英雄从天而降拯救濒临毁灭的家园。
④在这样的全球环境下,我们当代文化怎么办?再把门关上?做不到!老百姓也不答应。我认为,重要的就是要培养我们主体的创造力量,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所谓主体精神,是指我们这个民族在创生新事物的时候,那个根源上的东西。它包括中国传统的智慧结晶,也包括100年以来我们吸收的西方优秀的成果,以及今天还涌现在我们生活中具有深度的思想精髓。
⑤如果这一点没有挖掘好、看护好的话,就很容易把我们的文化只当作一种旅游商品去展销。如果这样的话,外国人会替你来卖:他的功夫熊猫替你卖,他的阿凡达替你卖。就像是美国的拉斯维加斯,那里充满了所谓的全球风情,有的酒店风格是埃及文化,有的是东南亚文化,有的是威尼斯文化,但精神只有一个,美国式的“胜者王”。
⑥文化跟别的东西不一样,它的果实很难量化。文化不可以治病,但可以养心,像细雨润物般养成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心灵。所以,文化的质量,在于它恰到好处的品质,而不是简单做加法。我们不能一味注重文化成果的数量,而是要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探寻与建设真正代表我们民族文化与尊严的东西。
小题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当文化进入全球化境域时,简单地强调我们民族的东西,提倡多元主义,是远远不够的。
B.麦当劳、肯德基出售中国传统食品,其目的是把中国的本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结合在他们的产品里头,成为一种多地方主义,最终完成他们在中国的资本扩张。
C.中国文化的主题精神,是指我们这个民族在创生新事物的时候,那个根源上的东西,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智慧结晶。
D.我们不能一味注重文化成果的数量,而是要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探寻与建设真正代表我们民族文化与尊严的东西。
小题2:面对文化的全球化,需要我们警觉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陈述。(6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在文化的全球化环境下,应该如何建设我们的当代文化?请概括作答。(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地一弹,烟灰静悄悄地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的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黯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妖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薰热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实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中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意味较和。倘是烧的得法,慢慢地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毕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有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在世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
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宏,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瑰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褊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小题1:抽烟本来是不良的嗜好,对此,我们暂且不谈,就全文看,作者多次写到抽烟,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请具体概括作者笔下的秋天有哪些“况味”?(6分)
小题3:表现秋天的况味,作者另辟蹊径,可谓慧眼独具。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秋天的况味”?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小题4:结合作者“秋天的况味”的某一感受,谈谈你对“秋”的认识。(60字左右)(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简答题( 10分)
(1)概述《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起因、经过和结果。(5分)      
2简述刘姥姥的三次进荣国府的过程,简析其情节安排的意义。(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