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肃乃辞孙权,至陆口,召吕蒙、甘宁商议,设宴于陆口寨外临江亭上,修下请书,选帐下能言快语一人为使,登舟渡江。江口关...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肃乃辞孙权,至陆口,召吕蒙、甘宁商议,设宴于陆口寨外临江亭上,修下请书,选帐下能言快语一人为使,登舟渡江。江口关平问了,遂引使者人荆州,叩见云长,具道鲁肃相邀赴会之意,呈上请书。云长看书毕,谓来人曰:“既子敬相请,我明日便来赴宴,汝可先回。”(《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
请简述鲁肃为什么要设宴邀请关羽?关羽是如何赴会的?席间发生了哪些事,结果怎样?
(2)结合情节说说堂.吉珂德人物形象特点。
答:      
答案
(1)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鲁肃之计,邀关羽到吴国赴宴(1分)。关羽轻驾小舟、只带领十几个随从赴会(1分)。席间关羽极力回避鲁肃催讨荆州话题,并借假叱周仓之机,佯醉挽持鲁肃到江边(1分),埋伏的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1分),关羽安全脱身(1分)。
(2)(写出“叫桑丘去指挥打仗”、“种种狼狈相(用盾牌夹住身体、被人踩来踩去、晕过去等)”、“假总督身份暴露”、“医师让他走” 这六个要点中任意4个)。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肃乃辞孙权,至陆口,召吕蒙、甘宁商议,设宴于陆口寨外临江亭上,修下请书,选帐下能言快语一人为使,登舟渡江。江口关】;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鱼 鹰
我说的鱼鹰是人,不是水鸟。
  三十多年前,我刚记事时就听说过鱼鹰。鱼鹰家住卫河边,是卫河中游的钓鱼台、石羊胡同、石榴园、西花园,还是卫河上游的合河村,人们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听过鱼鹰的传奇后,人们的感觉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神!鱼鹰的水里功夫比浪里白条张顺还要神!
  鱼鹰要想过卫河,随时都可以过,无论脚下是否有桥,水里是否有渡船。咋过?他把肥大的裤管撸到大腿根儿,下到河里,半蹲,两条小腿曲成盘,有时还一手端着蒜臼,一手拿着馍,蘸着蒜汁吃着馍,就过河了。到了对岸,放下裤管,竟一点也不湿……有人说鱼鹰的脚掌很宽,脚趾之间有软肉,脚就像蹼一样,划起水来比鸭子还自如……
  鱼鹰瞄鱼的眼力更是了得!他走到河沿,甚至于站在高出河面五六米的大众桥上,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鱼!“这儿,一条‘铁扁担’!”“这儿,一窝‘锅片儿’!”拿抄网的人照着鱼鹰手指的位置一网下去,准有一条五六斤的黑鱼或一窝鲫鱼被捞上来。捕鱼人手忙脚乱地把鱼收拾进渔篓,转身向鱼鹰说“谢”时,鱼鹰的身影已在远处……
然而,鱼鹰并不总是帮着捕鱼人,更多的时候,在鱼与人之间,他偏袒的是鱼。
  河边垂柳嫩黄泛绿时,鱼鹰会在捕鱼人身后唠叨:“少捕点吧,母鱼正甩子哩。现在捕这么多,到夏天没鱼可捕,可别怨我没把话说在前头哇!”
知了和河里的蛤蟆开始二重唱时,鱼鹰会溜到渔篓旁:“才进夏天呀,鱼还没长起来哩。你瞧,这条还不到四两,让它再长长吧!”也不管捕鱼人是否同意,他一扬手,“扑通”一声,把那条鱼给放生了!
  河堤斜坡上野菊还在风中招蜂引蝶呢,鱼鹰就堵在捕鱼人面前了:“都秋天了,还用网捕鱼?就不怕明年河里没有鱼——给明年留点鱼种吧。”如果人家不听,鱼鹰还死乞白赖着不走:“要不用钓竿钓吧?少钓点,给明年留点想头。别用这么大的网!想一网打尽呀?”
                   
虽然有一身水中的好功夫,鱼鹰却很少下河捕鱼,家里更是难得吃一次鱼。如果来了客人,客
人提出要吃鱼,鱼鹰才会去捕鱼。下河前鱼鹰要问客人想吃什么方法烹制的鱼。客人想吃红烧鱼,鱼鹰拎回来的必是条大鲤鱼。客人想吃熘鱼片,鱼鹰拎回来的定是条黑鱼。客人想喝鲜鱼汤,鱼鹰拎回来的准是一兜鲫鱼片儿。
  鱼鹰捕鱼有个规矩,鲤鱼、黑鱼、鲢鱼这些大鱼,每次只捕一条。至于鲫鱼片儿,则要看喝汤的人数,每人一条,每条不超过半尺长,多一条他也不带上岸。
  有人劝鱼鹰多捕点,鱼鹰就像被人骂了祖宗,恶狠狠地盯着对方:“别想坏了俺的规矩!”
  到我十多岁的时候,卫河水已开始变浑发腥。一到夏天,总有几天卫河得翻河——河底的脏东西沉淀得太多了,天一热,都泛到上面来了。这时,大鱼小鱼都浮到水面上换气,河面上满是一张一合的鱼嘴,用洗脸盆都舀得起鱼来。
  这时,卫河两岸的人们往往全家老小齐上阵,搬网,粘网,抛网,甚至窗纱、蚊帐都派上了用场。一场“全民皆兵”的“歼灭战”打响了,鱼儿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这时,常有一位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老汉骑着快散了架的自行车在卫河两岸奔走呼号:“少捕点吧!过两天一下雨,河水不臭了,鱼就不浮头了,留到明年会有更多的鱼给你们捕哇!”小孩子追在他后面喊“鱼疯子鱼疯子”,用碎砖头、小石子掷他,他全然不顾,还是一个劲地呼号。有人说,他就是鱼鹰,已经疯了!
而立之年,我要到千里之外的异乡谋生。此时的卫河已臭不可近。临行时,不知咋的,我忽然想起了卫河,想起了鱼鹰,便问送行的朋友:“你知道鱼鹰吗?”
“知道!老皇历了!你傻不傻?”朋友不屑一顾地说,“卫河里鱼绝种了,咋还会有鱼鹰?鱼鹰早死了!”
(2009.8《小小说选刊》)
小题1:小说中的主人公鱼鹰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本文在叙述过程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小题3:文末朋友回答“鱼鹰早死了”,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4分)
小题4:从全文看,作者创作“鱼鹰”这一形象的意图是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娱乐圈的“雷人”现象
作为当下的流行语,“雷人”一词据称最早源自2008年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臂,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这个倒霉蛋也因次成为了打造流行语的先驱,自那以后,所有被“雷到”的人的血液中似乎也延续了他被雷时的情绪因子:无奈,无语。
不过,不仅仅是中国的选秀舞台上站着外表雷人的歌手,不仅只有中国在播放雷人的影视剧,欧美娱乐圈时时有“雷阵雨”划过天空。
2009年4月11日,英国独立电视公司著名的选秀节目《英国达人》正在进行。自材臃肿、相貌普通、打扮老土的苏珊博伊尔上了台,著名“毒舌”评委西蒙克威慢不经心地问道:“你的梦想是什么?”48岁的苏珊回答:“当一个专业歌手,成为伊莱恩佩吉那样的歌星。”所有的人哄然大笑。
之后,苏珊在音乐声中开始演唱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的曲目《我曾有梦》。歌声响起的一刹那,评委和观众都震惊了,而这一幕也成为2009年4月中旬全球网络点量最高的视频。数据显示,苏珊大妈比赛视频的收看人次在短时间内就突破了1亿,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典礼视频的5倍,她还获得了好莱坞明星黛米摩等名人的支持,博彩公司也围绕她的比赛名次随时调整赔率。
尽管在《英国达人》决赛中,苏珊惜败于歌舞组合Diversity的10个孩子,但是全世界都记住了这位自强不息的大妈。
苏珊自曝最初参赛的目的仅仅是想通过电视节目找到一个伴儿,但她雷人的外形与天簌般嗓音形成的巨大反差,却成就了今年娱乐圈的最大神话。英国媒体评论,“许多人被感动,是因为苏珊颠覆了以貌取人的大众娱乐文化”。美国《娱乐周刊》著名记者施瓦茨鲍姆在博客上写道:如今的大众流行文化充斥着外形包装,而苏珊·博伊尔毫无矫饰的艺术力量“重新定义了美丽的衡量标准”。
苏珊本人表示,自己早就预料到人们看到她的外表会有些鄙视,但自己决定让他们刮目相看。“你必须不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终究会成功。永远不要放弃梦想。”她热情的说。
娱乐明星也并非时刻以“雷人”为己任,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在制造“drama(戏剧性事件)”,但是每次这类事件发生都会吸引众人目光,而此时讨论这些事件的道德意义着实没有太多必要。“我这一路走来,就像在耍空手道。”几度做出疯癫事的小甜甜布兰妮在谈及自己如何驾驭“名气”这一双刃剑时如是说。但一路走来像在耍空手道的明星们,何止布兰妮一人?
在国内娱乐圈,类似的话题人物也是层出不穷,但这些“雷人”标杆与西方前辈相比,显然还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当西方娱乐圈的高手们已经把“雷人”玩成一种风格,一种
行为艺术,我们的“雷人雷事雷片”却大多还停留在作坊式的山寨阶段。
在求新求变的娱乐圈,“雷人”有时候并不是坏事,麦当娜出道时那些骇世惊俗的装束早已成为最经典的流行符号,谁能断定LadyGaga的白发皮衣不会在20年后被视为时代象征?就在我们身边,当年《庐山恋》里张瑜和郭凯敏的惊世之吻、费翔连蹦带跳的“一把火”,当时看来不也很有“雷人”之嫌,可很快就化为流行。要想化“雷人”为时尚,靠拾人牙慧式的山寨大法肯定是不行的,还要挖掘创意,真正抓住在流行风潮前到来的那缕闪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摆脱低级状态的“雷人”境界,成为引领潮流的那一声巨雷。
节选自《环球》2009年第九期《欧美娱乐圈的“雷人”现象》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雷人现象”表现的一项是(3分 )
A.“无奈,无语”是娱乐圈“雷人”流淌在血液中的情绪因子。
B.娱乐明星更多时候只是在制造戏剧性事件,但是每次这类事件发生都会吸引众人目光。
C.西方娱乐圈的高手们把“雷人”玩成了一种风格,一种行为艺术。
D.“雷人”要化为流行,还要挖掘创意,真正抓住在流行风潮前到来的那缕闪电。
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雷人”一词最早源自2008年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臂,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
B.2009年娱乐圈的最大神话是苏珊雷人的外形与天簌般的嗓音,她颠覆了以貌取人的大众娱乐文化。
C.娱乐圈中的“雷人”现象主要是从装束打扮上来界定的,是一种行为艺术。
D.在国内娱乐圈,“雷人”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但却大多还停留在作坊式的山寨阶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珊大妈比赛视频的收视率远远超过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典礼的收视率,说明人们对国家大事并不特别关心。
B.苏珊·博伊尔的自材臃肿、相貌普通、打扮老土创造的“雷人”艺术力量,使人们对娱乐圈的美丽有了新的衡量标准。
C.“名气”是一把双刃剑,所以一个人在成名后,只有耍空手道,才能不让“名气”伤了自己。
D.中国娱乐圈真正抓住流行风潮到来前的那缕闪电,就一定能够摆脱作坊式的山寨“雷人”境界。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纽扣
他还记得,那年他过十二岁生日时还在上学,老师自然没有理由为他放假。一大早,母亲就把他从被窝里拽出来,他躲闪着母亲冰凉的手,还想再赖一会儿床,就听母亲说:“你看这是什么?”
他睁开眼睛,面前是一件新衣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那种军装式样,有排铜纽扣,肩上有三道蓝杠,这是在同学们中正“流行”的。他一下子兴奋起来,三下两下穿上衣服,连长寿面都吃得慌慌张张——他要去学校里跟同学们炫耀一下,他也有一件自己的新衣服了,而且是最“时髦”的!要知道,从小到大,他都是穿哥哥的旧衣服,补丁摞补丁呀。   
果然如他所料,当他—走进教室,同学们的眼光都瞪直了,他们都没想到,一向灰头土脸的他也有这么光彩夺目的时候。
他在自己的座位上心情愉快地上完第一节课,课间时分,同学们都围拢在他的周围,翻看他的新衣服。有个同学忽然问:“咦,你的纽扣怎么跟我们的不一样呢?”他这才认真看起了自己的纽扣,还真的不一样,别人的纽扣是双排平直的,而他的纽扣却是斜的,两排成倒八字形。
同学们翻看他的衣服,忽然都笑了起来,原来他的白衣服被纽扣扣住的地方,是—块黄色的旧布。他也明白了,一定是母亲买的是一块布头,布头不够做衣服,只好在里面衬上一块别的布,为了怕看出来,纽扣只好歪到了一边;而为了别人看不出来,母亲又别出心裁地把另一排纽扣也钉斜着,自然就成了倒八字形。
知道了真相,同学们“轰”地—下全笑了,眼里又恢复了往日讥诮的神色。那片目光激起了他心里的—片怒火。中午回到家,当着来客的面,他剪碎了自己的新衣服。
母亲冲到他面前,高高扬起的手,终于没能落下来,他瞥到母亲的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转头跑了……   ,
他分明地感觉到,从那天起,母亲像是变了个人似的。父母做的是磨豆腐的生意,母亲平时都很少闲过,那以后就更是连喘口气的时间都不给自己留。他眼看着母亲削瘦下去,眼看着母亲倒下去……他很想对母亲说一句“对不起”,可再也没机会说了。
但他继承了母亲的傲骨和勤奋,他努力地学习,使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拥有很多很多的钱,把母亲的坟墓修葺了一遍又一遍。
有一天,他参加了一个服装展示会,那都是世界顶极的服装设计大师的作品。中间有一个男模特走上场,他的眼睛一下子直了,脑子里面嗡嗡乱响——那白色的衣服,倒八字的铜纽扣,里面是不是?他情不自禁地冲上了舞台,翻开那个男模特的衣服,里面衬的竟然也是—块黄布!
他跪在那男模特的面前放声痛哭。
当听他讲完了他的故事后,全场的人都沉默良久。最后,—位设计大师说:“其实,所有的母亲都是艺术家!”
(摘自《微型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母亲的纽扣”为题,表达了“他”年少时剪碎了母亲做的与同学们不一样的倒八字纽扣衣服的愧疚之情。
B.母亲“高高扬起的手,终于没能落下来”,一方面说明母亲对“他”的行为非常愤怒,一方面说明母亲怕在客人面前打孩子丢面子。
C.母亲“连喘口气的时间都不给自己留”,母亲这样的变化,是要通过拼命劳作,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件完整的新衣服,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D.把母亲的坟墓一遍又一遍的修葺,是要告诉躺在地下的母亲,“他”有钱了,母亲如果活着,就不用再没日没夜的辛劳了,可以享儿子的福了。
E、小说以“他”为主线,以“他”过十二岁生日时穿新衣服在同学们面前炫耀的事情为叙述内容,深刻的揭示了人不能好面子这一主题。
小题2:请分析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6分)
小题3:“其实,所有的母亲都是艺术家!”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中“他”的故事发人深思,这个故事是否也让你想起了你的母亲呢?会该你今后的人生带来什么启示呢?请结合现实加以说明。(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风暴中抠住两颗石子
1974年12月3日零时过后不久,顾准在风雪夜去世。
1952年,37岁的顾准被撤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职务。关于这次撤职,没有档案材料,只有一份当年2月29日新华社电讯稿的几句话:“顾准一贯存在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 自以为是,目无组织,屡经教育,毫无改进,决定予以撤职处分。”在人人穿黄绿军装的年代,一个穿背带裤,戴玳瑁眼镜,在跟弟弟的通信中常常用“睥睨”二字的人,得到这个评语并不奇怪。他不是出身望族,12岁在上海会计师事务所当学徒养活一大家子人,15岁已经写出中国会计业的最早教材。大家都承认,整个大华东地区找不出他这样有才***人。但是这个人不服用。有关部门曾有意调他,他却坚持留在上海——入阁只是盆景,长不成乔木了。不光不去,他还不同意上级民主评议的运动式征税的方法,认为应该按法律规定的税率来征。不光不同意,还连续写文章来论证谁对谁错。他被撤职后曾有人为他申辩,一位领导说:“顾准不听话,不给他饭吃。”
撤职没有具体原因,顾准连检查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他想写民主评议的事,被人叮嘱不要写这个。他连批判他的会议都没权参加,市委简报上的顾准检查,是由他的继任代写的。
不听话、不服用的结果,是被剥夺参与这个世界的权利。那段时间里他别无一事,夜不能寐,卧听马路上车声杂沓,渐渐沉寂。到又有少数人声、车辆开动之时,也就天色欲晓了。但他没有李慎之式的自我怀疑,当然有激愤和悲挫。但从他的日记来看,从来没有过灵魂深处的破裂,他的独立性保持终生。
一个月后,他找了几本初等几何、代数、微积分开始学习数学,觉得在阶级斗争和政治动向之外别有天地,他试图沉浸在与人世无关的理性里。不过,他很快跨越对三角尺和圆规的单纯迷恋。他说研究经济一定要研究历史。他开始研究西方史和中国史。英文是他的另一大重要工具,凭此,他冲破当时扎在知识分子头脑中的樊篱。书尽管有限,但他已经可以直接阅读到凯恩斯和斯密的原作,自己动手改译《资本论》。朱学勤说,后来那一代知识分子未能取得顾准这样的成就,是因为知识面以及逻辑乏力拖住了他们的脚步。
知识让人求实,逻辑让人求是。但是,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在一个会把人席卷而去的时代,他怎么能在风暴中趴在地上紧紧抠住这两颗石子,而不被吹走,甚至连气息都不沾染?
顾准后来说过,那一年的生活让他养成读史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好处就是样样东西都要自己学着去判断。习惯一旦养成,就会自动带着人去往未知之地。
1960年,他被划为右派。他在日记里写道:“腰不好,拿的又是短锄,有时只能双膝跪在泥里,靠双臂支撑着爬行。”双膝破损,臂膀全部红肿了,手掌也血肉模糊,很难拿笔。但他写道:“也只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才有机会学习我国的农村经济这门课。”那时他早已没有了穿背带裤的习惯,他的新工作是捡粪。因为饥饿,粪越来越少,他需要站在别人边上,等人家拉完。他在日记里对自己有“抱臂旁观”的总结。
他并非刻意宁为玉碎,但他始终有自己的底线。“文革”初期,在河南某地,外调人员要他写材料说明某人过去和国民党有瓜葛。顾准说,从来不知道这件事。对方当即打了他一个耳光。他干脆把脸送过去。对方一连打了十几个耳光之后,终于打不下去了。与他一起被下放的吴敬琏说,我还清楚地记得在一次无端指责他偷奸耍滑的地头批判会上,他冒着雨点般袭来的拳头高昂头颅喊着“我就是不服”的神态。他可以接受自己是牛鬼蛇神和反革命,但他不接受道德上的泼污。
顾准有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圣经》,有一天他看的时候,被军宣队的一个参谋发现了,便训斥他,马克思早就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你怎么能看这样的书?过了几天,顾准拿着一本《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去问这个参谋:列宁说修正主义者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了长子权,是什么意思啊?这个参谋答不上来,顾准说:这个典故出自《圣经》。你不读《圣经》,就根本读不懂列宁。军宣队的人从此有意识地避开顾准。即使看见他在看书,也绕着走,以免尴尬——似乎被监管的对象不是他,而是监管者自己。顾准就是这样不认输,不服输,甚至反输为赢,颠倒被欺凌和被侮辱的处境。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历尽劫难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沉痛反思,回到巴金式的常识,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而顾准却在“文革”没有结束的年代,不仅要做一个人,而且已经对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智力上的进取,不是跪倒在世俗权力脚下的头脑能够创造出来的。他引述普罗米修斯的自白: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这就是哲学本身的自白,哲学本身的箴言。这也是他的信仰——人的自觉性是最高的神。有了这种穷尽事理的逻辑,就不可能扯谎,也不可能屈服。 
(节选自《读者》2010年第八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顾准在跟弟弟的通信中常用“睥睨”二字,表现出了他在人人穿绿军装的年代里,身居高位时的傲慢态度。
B.顾准在撤职后,登在市委简报上的检查,是由他的继任代写的,说明当时他犯的错误非常严重。
C.“凭此,他冲破了当时扎在知识分子头脑中的樊篱。”“樊篱”是指对三角尺和圆规的单纯迷恋。
D.顾准在新的捡粪工作中能做到“站在别人旁边,等人家拉完”,是因为他要借这样的机会学习我国的农村经济这门课。
E、顾准早于其他中国知识分子对神进行深刻的批判,源于他具有不可扯谎,不能屈服的人的自觉性。
小题2:顾准“不听话、不服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在风暴中抠住两颗石子”的“两颗石子”具体指什么呢?“抠住两颗石子”的目的是什么呢?(6分)
小题4:顾准“可以接受自己是牛鬼蛇神和反革命,但不接受道德上的泼污”,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呢?请结合文章和现实加以探究。(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 )
A. 老太爷在乡下已经是“古老的僵尸”,……僵尸在坟墓里是不会“风化”的。现在既然到了现代大都市的上海,自然立刻就要“风化”。
吴老太爷因为乡下农民抗租暴动,才匆匆逃到上海。初到灯红酒绿的上海,吴老太爷就感受到强烈的刺激,于当晚一命呜呼。《子夜》
B他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刚要开口,不料到这时一直保持沉默的彼得·盖拉西莫维奇显然被首席陪审员那种唯我独尊的口吻所激怒,突然对他进行反驳,正好说出了聂赫留朵夫想说的话。
聂赫留朵夫根据法庭审讯情况和他对玛斯洛娃的了解,深信玛斯洛娃没有犯罪,尽管怕被人发现他同她的特殊关系,还是想为玛斯洛娃辩驳。(《复活》)
C.得到梅去世的消息,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民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悲愤地说:“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死的!”(《家》)
D.玛丝洛娃在一个雨夜赶到涅赫留朵夫途经的车站去见他。她看到他正坐在车厢内喝酒找乐。她举起冻僵的手敲打火车车窗,追赶开动的列车。列车走了,伤心的她决定卧轨自***,后来经过扳道工的劝说,才平静下来。(《复活》)
E.因双桥镇失陷,吴荪甫为缓解公司危机,只好筹集资金投资公债。在交易所里,赵伯韬操纵管理机构为难吴荪甫,吴荪甫寄希望于杜竹斋,关键时刻,杜竹斋见利忘义,临时变卦,致使吴荪甫彻底***。(《子夜》)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