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穿过岑寂的碎片朱以撒(1)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令我神往。(2)我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总是令我心弦一颤:该不...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1)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令我神往。
(2)我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总是令我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七八,果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3)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4)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
(5)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命若悬丝,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喇喇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古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嘈切,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无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这里总是苍凉之至死寂之至,只是死寂中蕴含无限的饱满。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6)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7)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划向虚无。
(8)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看到了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了,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味。佛教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或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9)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华尔纳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
(10)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如今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或许会荡然无存。
(11)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
(12)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
(13)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碎片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洗尽了绚丽的色彩,茹涵着久远的苍烟落照,一身的素朴憨厚,一看就知道穿越了千年岑寂。凝视这些碎片,感伤的潮水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侵袭过来。
小题1:“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这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笔下的“碎片的楼兰”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把它们概括出来。(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面对楼兰的碎片,作者有了很多的感悟,请你写出主要的四条。(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从时空上楼兰文明已经远去了,在精神上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为下文写楼兰残纸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等精神财富做铺垫。
小题1:①运用比喻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楼兰字迹的自然不做作,展现了楼兰人率真单纯的个性。
②“这类”指代的是登堂入室的文化搬运行径;“太多”写出了作者既有对这种行为的痛恨,又感到痛心,感觉到一种耻辱。
小题1:(1)古朴稚拙的破碎,且神秘莫测。(2)记录着楼兰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典 文化的见证。(3)记录着我们的羞辱。(4)引发我们对历史的思考。(5)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小题1:
(1)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划向虚无。
(2)技巧的完美不足以弥补心灵的缺陷。只有心灵的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3)朴素自然是一种美,它具有长存的生命力。
(4)好的东西,即使已经残破不全,但仍具有永存的生命。
(5)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6)碎片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解析

小题1:从内容和结构上作答,每句2分,共4分。
小题1:每点2分,共4分。
小题1: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小题1:8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穿过岑寂的碎片朱以撒(1)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令我神往。(2)我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总是令我心弦一颤:该不】;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24分)
树上的男爵(节选)   
[意大利]卡尔维诺
我的兄弟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最后一次坐在我们中间的那一天是1767年6月15日。我记得很清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大家坐在翁布罗萨我家别墅的餐室里,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的圣栎树的繁茂枝条。时间正当中午,我们全家人按照老规矩在这个时候坐到餐桌边,虽然那时从不习惯早起的法国宫廷传来的下午吃正餐的时尚已在贵族之中风行。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树叶抖动。柯希莫说:“我说过不要,我就是不要!”他推开那盘蜗牛。他往常可从来没有闹得这么凶。
在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阿米尼奥·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男爵,他头上戴着路易十四式的垂至耳际的假长发,这像他的许多东西一样已经过时了。在我和我的兄弟中间坐着福施拉弗勒尔神父,我们家的食客和我们这些孩子的家庭教师。在我们对面坐着我们的母亲,女修道会会长科拉迪娜·迪·隆多,和我们的姐姐巴蒂斯塔,住家的修女。在桌子的另一头,与我们的父亲面对面坐着的是土耳其式着装的律师埃内阿·西尔维奥·卡雷加骑士,我们家庄园的总管和水利工程师,而且他作为父亲的非婚生兄弟,是我们的亲叔叔。柯希莫满了12岁,我8岁;我们刚被允许上父母的餐桌几个月。也就是说,我沾了我哥哥的光,随他一起提前升级,因为他们不想让我一个人单独在一边吃饭。
我说沾光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无论对柯西莫还是对我来说,欢乐的日子结束了,我们怀念在我们自己小房间里的进餐,只有我们两个和福施拉弗勤尔神父。……我们在神父陪伴下的饭餐在长时间的祷告之后才开始,一勺勺规规矩矩,合乎礼仪,一声不响地进行,如果谁从盘子上拾起眼来,或者喝汤时发出了轻微的响声那可不得了。但是,神父在喝完汤时就已经吃腻了,他茫然地呆望着,每啜饮一口酒就啧啧舌头,好像只顾品味这短暂而浅表的感觉。上第二道莱时我们就可以开始用手抓起来吃了,吃完饭时互相掷梨瓢玩,而神父不时懒洋洋地说一声:“够了!安静些!”
而如今呢,同全家人一起坐在餐桌边,家庭里的积怨显形了,这是童年中不幸的篇章。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母亲,不停地对我们唠叨,要用刀叉吃鸡啦,身体要坐直啦,胳臂肘不要靠在桌子上啦,简直没完没了!还有我们那位讨厌的姐姐巴蒂斯塔,一系列的叫嚷、气恼、处罚、踹腿、踢脚就开始了,直至柯希莫拒绝吃蜗牛并决定把他的命运同我们断开的那天为止。
……
后来,第一次重新同家人共餐时,好像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过似的。大家准时到来,这就是那个6月15日的中午。我们的姐姐、膳食的总管,预备了什么东西呀?蜗牛汤和蜗牛做的主菜。柯希莫连蜗牛壳也不愿碰。“要么你们吃下去、要么马上把你们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我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这是我的一次颇为软弱的表现,它使我的哥哥觉得更加孤独了,因此他抛弃我们的行动中也有着对我的抗议,因为我让他失望了。但是我那时只有8岁,何况我的意志力,而且是我当儿童时的意志力怎么能够同我哥哥与生俱来的那种超人的顽强相比呢?)
“怎么样?”我们的父亲问柯希莫。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并推开盘子。
“从饭桌上滚开!”
而柯希莫已经转过身去,背向着我们大家,正要走出餐室。
“你去哪儿?”
我们从玻璃门里望见他正在门廊里取他的三角帽和佩剑。
“我知道!”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子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棵圣栎树。他穿戴和打扮得非常整齐,他是按照我们的父亲的要求弄妥贴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12岁。扑上粉,头发用带子扎起辫子,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开叉燕尾服,浅紫色的短裤,佩剑,白皮长护腿套,护套只包半截,这是唯一的让步措施,使得穿着方式更符合我们的乡间生活。(而我,由于只有8岁,免除了在头发上扑粉,如果不是在盛大宴会之时。也免挂佩剑,虽然我喜欢佩戴也不行。)他就这副模样往那棵多结的树上爬,手脚并用,以我们在长期一起练就的准确而迅速的动作在树枝上攀登。
我已经说过我们在树上度过许多时光,不是像许多孩子那样图实惠,他们爬上去只是为了找果子或掏鸟窝,而我们是为了越过树干上险恶的蜂巢和树叉,爬到人上得去的最高处,找舒适的地方坐下来观看下面的世界,对着从树下走过的人们呼喊或捉弄他们。因此我认为柯希莫面对那种不公正的强逼,首先想到的是爬上我们熟悉的那棵圣栎树是很自然的。圣栎树的树枝,向上伸到与餐室之窗户相同的高度,使得全家人都看见他的委屈和愤慨。
“小心!小心!会摔下来呀,可怜的孩子!”我们的母亲焦急地喊道,倘若她看见我们在炮火之中冲锋一定满心欢喜,可是,她却为我们的每一种游戏而忧惧交加。
柯希莫爬至一条粗枝的叉口上,他在那里可以呆得舒适一些。他坐下来,双腿悬垂着,两臂交叉,手掌塞进腋下,脑袋缩进双肩里,三角帽低压在前额上。
我们的父亲从窗台里探出身对他喊道:“你在那里呆腻了就会改主意的!”  
“我决不会改变想法。”我的哥哥在树冠上说。
“只要你下来,我就叫你好看!”
“我决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小题1:作者为何在选文第三段中写“我们”在自己小房间里进餐的场景?(3分)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那棵高大的圣栎树,其作用是什么?(5分)
小题3:请结合文章对柯西莫的描写,分析柯西莫的性格特点。(5分)
小题4:“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5:柯西莫爬到圣栎树上有何深刻的隐喻意义?请结合文章展开探究。(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25分)
震  心
朱佳
隧道里光线昏暗,只有前方一点雪白的光,烟头般大小。那是尚永和雪梅此行的终点。
  尚永走得急,为了等落在后面的雪梅,就停下来,刚把烟点燃,一滴水珠从隧道顶滴落,砸在烟头上,炭火一样红的烟头还没来得及冒烟,就噗地灭了。雪梅刚好赶上来,瞅了他一眼,手里攥着一件白色的东西,在闷湿的空气里一扬,说:“怎么样,就在这儿把事办了吧,免得再走。”
  不用看,尚永也知道雪梅此时的脸色。他哼了一声,意思是“不行”。
  隧道尽头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混杂着人们的尖叫,还有犬吠,有些恐怖。那里是终点,没有出口,要回到外面的世界,必须原路返回。
  被浇灭的烟是尚永的最后一支。他刚才在隧道外面等雪梅的时候,就吸光了所有的烟。现在,仅有的一支也湿了。尚永无奈地把烟扔到地上,用脚踩瘪。雪梅听到隧道底端的叫喊,来了气,快走几步,扔下一句话:“你都三十好几了,还是永远长不大。像你这样,怎么过日子?”
  尚永不回答,闷着头跟在后面。
  隧道的地面湿漉漉的,凸凹不平,踩在上面容易打滑。尚永小心地注视着雪梅的脚步,以防万一她摔跤,他可以及时扶住她。可是,一直走到隧道底,他都没有机会。
  隧道底端显出一道深绿色的铁门,充满惊惧的叫喊声就从后面传出来。铁门上用红油漆写着:每次最多仅限十人。从门外无法看到门后的内容。雪梅在铁门前停住脚步,两手一抱,怨气十足,想不通尚永带她来这里的目的。
  两秒钟的工夫,嘶叫声彻底平息,铁门徐徐地被打开,一群人兴奋地走出来,有大人,孩子更多。他们看上去挺高兴,看见门外的这对男女一筹莫展甚至怒气冲冲的样子,都觉得奇怪,两口子吵架,凭什么上这儿来?莫名其妙。
  等人走光,尚永从衣兜里拿出十张门票,交到看门人手中。看门人诧异地接下门票,又扭头看了看尚永身边的雪梅,撇了撇嘴,暗想这年头,什么怪事都有,然后关上铁门,在前面领路。
  看门人把尚永和雪梅带到里面,那里有一个四方铁质平台。平台的周围围着铁栏杆,平台前面的隧道顶端,遮盖着铁皮顶棚。平台上并排放着三排椅子,每排椅子之间也有扶手栏杆。雪梅生气地走进去,坐到最边上,脚踩在铁皮上,咚咚地响。看门人看这架势,知趣地离开。他一边走向控制室,一边想,这叫什么事,包了全场进来吵架?!
  尚永也坐下来,故意和雪梅隔开一个位子。他们前方的铁皮顶棚,像天文台的观察台似的,缓缓打开,露出一片蓝天。日光漏下来,照亮另一个天地:一个人工小池塘,池塘周围有房子、假山、塑料花草、塑料家禽,还有一辆仿造的塑料吉普车。都是假的,却做得逼真。
  原来,他们这座城市是地震多发地带,政府就故意修建了这个地震模仿室,让人们亲身体会—下地震的滋味,以使人们在真正地震时,临阵不乱。
  雪梅听说过这里,但从没来过。她先被那突然打开的天顶吓了一跳,很快平静下来,把手里的白纸抛向尚永,“签字吧,我没时间陪你玩。”
  “等结束了再签也不迟,就五分钟。”离婚协议书飘落在脚跟,尚永弯下腰捡起来。他记得,在他和雪梅初相识的时候,两人发过誓,生死不离。现在,他们的婚姻就面临着一场最大的地震,他们的爱情处在震心。
  看门人按下地震启动键,人工模仿的风声呼啸而至,雨丝从池塘的上方飘落,逐渐变成倾盆大雨。他们身下的铁制平台开始摇晃,越来越激烈。尚永抓紧了面前的栏杆,去看雪梅。雪梅紧闭了双眼,双手也紧紧地握住栏杆,身体像在一艘遭遇海啸的小船上颠簸。雪梅忽然想起来了,她曾经开玩笑似的对尚永说:“如果地震了,我们被压在房屋之下,如果只有一个人有生还的机会,我要你活着。我不希望你先走,因为我无法承受失去你的痛苦。”两行泪,从她的脸颊滑落。尚永在地震中,看到了那泪,自己的眼睛也模糊了。
  此时,地震进入高峰,房子倒塌了,吉普车冲进了池塘,狗叫声和人们的奔走呼号混成一片。尚永和雪梅沉默着。
  看门人在控制室里看着这两个人,他们是这个地震室开办以来最安静的顾客。
  模拟的余震也过去了,一切平静下来。按常规,看门人应该请他们出去,迎接下一批顾客。但是这次,他没有动,他要给这对夫妻更多一点时间。
  尚永拿起离婚协议,他确信雪梅的心不会没有震动。“我们,还有机会吗?”尚永问。
  雪梅抹去泪水,说:“这是一场人工地震,而我们是生活在现实里。我和你的区别,就是你永远生活在想象里。婚姻,需要实际。请你签字吧。”
  尚永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掏出了钢笔。
  雪梅拿走了自己的那份,走下平台前,从兜里拿出一包香烟,递给尚永:“我料到你在等我时就抽完了烟。这是我在路上给你买的。以后,一个人,要学会照顾自己。”
  雪梅走了。看门人不得不请尚永离开。他注视着这曾经是夫妻的两个人,一前—后默默消失在隧道拐弯处之后,才开始迎接下一批顾客。
《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21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隧道里光线昏暗,只有前方一点雪白的光,烟头般大小。”“隧道尽头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混杂着人们的尖叫,还有犬吠,有些恐怖”等语句交待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烘托出文章主题。
B.从看门人目睹男女主人公进入铁门开始到看门人目送两人离去的过程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的种种表现让看门人啼笑皆非。
C.小说主要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呈现出主人公微妙、复杂的内心活动。
D.模拟地震的场景让“雪梅”陷入了她和丈夫曾经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往事中,作者巧妙地设置这个环节,使得文章更具吸引力。
E. “尚永”和“雪梅”各自都在努力挽救自己的人生幸福,只是,二人选择的方向不同,前者选择了努力弥补、继续相守,后者选择了坚定地迎接新的生活。
小题2:小说中的“尚永”和“雪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小题3:小说为什么要以“震心”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                                                         
小题4:本文的故事情节在作者朴实的笔法下越发显得起伏跌宕,故事结局出人意料,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局安排不合理,违背生活的真实,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杰克·伦敦的悲剧(有改动)
①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作家。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然而,同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人的结局却大不一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考克西等在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⑥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⑧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这位已经跻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可是在1916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用自***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
【注】①马克·吐温(1835—1910),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幽默大师、著名演说家。他出身贫苦,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做过印刷所学徒,送报人和排字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通过《马丁·伊登》我们看到,杰克•伦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才被毁灭是有着很强的预见性的,但自己也免不了这样的结局,说明他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B.二十几岁的杰克·伦敦是以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对穷苦人的满腔同情开始的文学创作,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位鄙视资产阶级世界,敢于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大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无情的社会主义者。
C.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是使青年杰克·伦敦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性格逐渐消退,直至成为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的重要的思想根源。
D.对于饱尝人世艰辛、思想混杂的杰克•伦敦的一生,作者是抱有批判和惋惜之情的。但作者也认为,杰克·伦敦及其所留下的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的研究方面深具价值。
E.这篇传记语言简明流畅,结构清晰,并采用倒叙的写法,将传主从童年直到自***身亡的短暂的一生清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题2:简要概括杰克•伦敦的主要人生经历。(6分)
答:                                                                   
小题3:作为一篇评传,这篇传记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6分)
答:                                                                   
小题4:作者为杰克•伦敦作传,为什么开篇写了同时代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两位作家截然相反的结局给你怎样的启示?(8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创新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一些“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口号在企业中响起。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他们也受到企业的青睐。你到底是不是一名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人具有什么特质?要想成为创造性人才,应当在职业规划中如何塑造自己呢?
职业规划专家发现,创造性人才比起他们不那么具有创造性的同事,在智力和人格特征方面有差异。通常,创造性人才的思想比其他人的更为灵活,使他们可以超越传统的看待问题的方式。这种灵活性常常表现在开玩笑或其他娱乐中,比如:给公司的营销活动想一个点子。总体上,创造性人才的特质可以归纳为三大类:知识、智力能力、人格。
创造性思维需要广阔的信息背景,包括已知事实和观察。知识是产生和整合想法的基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按照某些专家的观点,创造力总是源自于将事物以新颖而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例如,苹果电脑开发的网上视频聊天,就是将美国在线服务公司的在线消息系统与视频进行了整合。这一系统使用户可以实时传送图像和消息。
通常创造性人才是聪明而非才华横溢的人。创造并不要求超乎寻常的智力水平,但是,创造性人才擅长在短期内就某一问题想出多种解决方法。根据对智力特别有研究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观点,创造性智力的关键在于洞察力,即发现相关信息、发现新与旧之间的联系、将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及看到全局的能力。创造性人才还会毕生保持一种年轻人特有的好奇心,而且这种好奇心不局限于他们自己所专长的领域。相反,他们的兴趣广泛,希望涉足多个知识领域,而且他们会对几乎所有未解之谜产生热情。心理学家观察到,创造性人才会对他们周围的世界再现出开放的态度,并且做出感受和情绪上的反应。 创造性人才可以用发散式思维进行思考,他们可以扩充问题解决方案的数量,从而避免固定式思维。同时,他们知道何时应当进行收敛式思考,即收窄有用解决方案的数量。例如,一位发散式思考的创造性人才,可能会为一家出售流行饰品的网站想出27种名字,并在适当的时候,将想法汇集成最佳的选择。
一个人的情绪和其它非智力因素,也会影响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人才通常具有积极的自我印象,但不盲目自信。因以,他们可以应对思想上的危机。创造性人才能够忍受产生新思想所必须经历的孤独。与他人交谈,的确有利于发散思考,但是,有些时候,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者必须独自和专心地工作。创造性人才常常是反传统主义者,对来自群体的认同并不十分渴求。他们是智力或实践上的刺激寻求者,把形成对问题的富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法作为刺激的一个来源。创造性的个体通常很有韧性,这对于一个新想法付诸实施特别重要。将新想法推销给合适的人选需要大量的工作。
小题1:下列关于“创造性人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创造性人才是相对而言的,从特质上看,他们和那些不那么具有创造性的同事相比,在智力和人格特征方面存在着差异。
B.创造性智力的关键在于洞察力,洞察力强,就能够发现相关信息、发现新与旧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见效快。
C.创造性人才既可以用发散式思维进行思考,扩充问题解决方案的数量,又可以通过收敛式思考,收窄有用解决方案的数量。
D.创造性人才能够忍受产生新思想所必须经历的孤独。有些时候要想解决问题,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者必须独自和专心地工作。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创造性人才“智力能力”的一项是
A.创造性人才应该是聪明的。创造并不要求超乎寻常的智力水平,但他们擅长在短期内就某一问题想出多种解决方法。
B.创造性人才兴趣广泛,无论在自己专长的领域还是其他多个领域,创造性人才都会毕生保持一种年轻人特有的好奇心。
C.对创造性人才来说,发散性思维很重要,通过发散式思考,一位创造性人才能为一家出售流行饰品的网站想出27种名字。
D.创造性人才通常可以应对思想上的危机,排除影响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不利因素,具有积极的自我印象,但不盲目自信。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创造性人才的特质之一是知识,,包括已知事实和观察。它是产生和整合想法的基石。
B.创造性人才的思想比其他人的更为灵活,在开玩笑或其他娱乐中常常有所表现。
C.创造性人才常常是反传统主义者,他们不很合群,不易获得来自群体的认同。
D.让创造性的想法付诸实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所以创造性的个体通常都很有韧性。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不久前,一些媒体出现的关于健康养生的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追捧,致使一些人甚至不顾医生的劝阻,扔掉药瓶子,拿起菜篮子,力图证实靠中医的养生理论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不懂得食物颜色搭配,不知道足三里、关元穴,没听过阴阳五行和任督二脉,那就是“OUT一族”。许多苦于药费之重、药物副作用之大的病人,到处搜寻各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食资讯,把饮食吃饭当成“功课”来做,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包括祖国医学在内。因为这些养生知识多是在医学极不发达的历史年代产生的,必然有它的无奈和局限性。正如中医学界公认的那样,祖国医学的核心是“辨证施治”,没有一个药方是对所有人都管用的。
祖国医学尚且如此,说吃日常的粮食和果蔬有“神奇”的预防、治疗作用,那就更是谬说了。
客观上讲,食物含有的某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或矿物质对人体的发育生长都是有益的。例如,豆腐里的植物蛋白和钙质。但如果说患了软骨病等严重缺钙的疾病,还不服用钙质剂而靠“食补”,就会延误病情。因为要达到治疗的目的,单靠吃豆腐或豆制品,那每天要吃的量需要禁食其他所有食物才能达到。而豆腐或豆制品所含的嘌呤较多,那就会因短时间里进食大量蛋白质而加重肾脏负担致使尿酸增高而有“痛风”的危险。再如说西红柿能防癌。的确,西红柿中所含的番茄素,被世界上许多医学专家公认能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但科学证实,这是要每天食入数公斤的量才可以达到的效果。
“吃长条茄子能减肥、降压、降血脂”及“喝绿豆汤能治疗肿瘤”更是捕风捉影的论点。事实上,凡是患有上述疾病的人不会是从来不吃茄子与喝绿豆汤的。大量的以治疗为目的地进食茄子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一个正常人如果每天食用超过200-300克茄子的话,那茄子中所含的“茄碱”就会伤害人的消化系统。
至于食用各种颜色蔬菜达到健康并治疗某些疾病的说法,虽非谬说,也没什么可神奇的。其实就是中国营养协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条说的“食物多样”的翻版。各色蔬菜所含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或矿物质的比例不同,“什么都吃,适可而止”才是真理。
(取材自杨军《痴迷健康绝不是健康》,有改动)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一些人轻信某些健康养生节目的宣传,由痴迷健康而“误入歧途”。
B.传统中医养生知识必然有它的局限性,并不能包治百病,包治百人。
C.“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没什么可神奇的,它主张的其实是“食物多样”。
D.“什么都吃,适可而止”的观点才是对中医饮食养生理论的正确理解。
小题2:文中第3段“说吃日常的粮食和果蔬有‘神奇’的预防、治疗作用,那就更是谬说了”, 请分条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每条不超过20个字)(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