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家周国平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周国平
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尸个温馨的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家是永远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
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
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
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
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有改动)
小题1: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把人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2)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小题3:从全文看,作者对“家”有哪几方面的认识?其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分)
小题4:周国平的散文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语言凝练,意蕴深长。试结合本文任选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起统领作用,引出下文的议论。这两个比喻是后文几个比喻的前提和基础,后文的比喻是它的细化和深化:“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 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的。(作用2分,解说2分)
小题2:(1)这句话对上文引用的尼采对女人的讽刺和批评的那句话给予了有力的回击。说明在家中难免有吵吵闹闹,难免有家务拖累时的闲言碎语,这是人们回到家中解除束缚后的正常表现。(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引用《红楼梦》中的话,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是与家息息相关的,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小题3:①家是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 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 ;它带给人们以温馨。②家是温暖的港湾,供人小憩,给人温暖,放松人们的精神 ;它带给人们以慰藉。③家是永远的岸,既是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它让人们梦魂萦绕,永远的牵挂。④蕴涵了作者对家的赞美、依恋,对天下人的祝福。
(8分,每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表述不全面有欠缺酌扣)
小题4:(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开篇先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由此生发出“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后三个比喻简洁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家”的哲学思考。既使文章简洁生动,又使文章层层递进,思考深度逐层加深。
(2)引用故事、名言,既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又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如引用尼采对女人的讥评“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既引出了话题,又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3)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如“家是一只船”一节。作者先叙述南方荡舟的所见所闻所感。接着引出“家是一只船”的议论,最后“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则是抒情。这种记叙基础上展开议论的写法显得水到渠成,记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而议论、抒情又是对记叙的升华。
(6分,答两点即可,每点3分,评价1分,分析2分。意思符合即可,表述不准确、不具体、不简洁酌扣。考生也可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没有答出理由的、对原文理解错误的、不符合原文特点的均不给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家周国平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知音        余显斌
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瞎子。风吹来,浑身很冷。在风里,他一步步走了,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
从此,他漂流异乡。
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草堆后,静穆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手指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
他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
一般的,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
大家都说,这瞎子,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
他没说什么,摇头叹息。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剩下一些,放在那儿。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
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
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
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
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你的二胡拉的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说完,女孩一阵风,跑了。
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
他一笑,道,不收瞎子吧?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拉破二胡的干啥啊?
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女孩说。
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二胡音,仍如水,随他流淌。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
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
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着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显然,是饿的。他忙拿出讨要的馒头,喂他吃下。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精神气,坐起来。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然后,二胡音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
那人静静听着,罢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
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和衣躺下,道,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
那人,也睡下。
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瞎子。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今天,我给你拉。
你——怎么知道?那人惊问。
你是瞎子;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人世,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
师父!那人跪下,不再哑着嗓子,流着泪喊。
他点头,微微一笑,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音谱。又悄悄一把火烧了我的茅屋,不就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中途盗取吗?哎,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领会了我当年的话。
你留下饭菜,也是给我的?那人哽咽着问。
你脸皮薄,不讨要,会饿死的。他仍一脸平静。
说完,二胡音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
音乐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
二胡落下,他也倒下。
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
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他说,带着一丝笑,咽了气。
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然后,拿起二胡。月夜里,二胡音如水,波光闪闪,
流泻一地。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分析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题目为“知音”,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瞎子师傅的知音很少,只有他弟子
一人,所以他明知是弟子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但他也不记恨弟子。
B.小说中记叙了一个小女孩救活漂泊中的瞎子一事,这个小女孩赞叹瞎子师傅二
胡拉得好,从侧面描写出瞎子师傅的技艺高超。
C.房子起火后,瞎子师傅只带着一把二胡跑出来,说明他家非常贫穷,没有别的
贵重物品。
D.文章结尾,弟子跪在师傅身旁,恭敬的叩头,此时此刻,弟子才懂得师傅的良
苦用心,但师傅已死,此时回报师傅的只有传承师傅的绝技。
E.这篇小说起于二胡,结于二胡,中间又多次描写二胡,可以说二胡即本篇小说
的线索。
小题2:本文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在情理之中,请举例加以说明。(6分)
小题3:本文二胡声音悠扬、动听,作者是如何描写二胡声音的?(6分)
小题4:本文描写了两位瞎子,他们是师徒关系,结合文本探究他们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析。并就其中一位谈谈给你的启示。(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的追逐
⑴我们常说生命是绿色的,而对于生命的追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绿色的追逐,这种追逐本身也彰显出绿色是一种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颜色。
⑵动物的追逐中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那就是长途跋涉夸父追日的精神。
⑶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这口气与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何等的不同。由此可见,陶渊明是懂得夸父的,夸父是不需要一个外在的理由,追日本身是他的目的。夸父精神,首先是对目标的心无旁鹜,在卡拉哈里沙漠和东非平原上,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矢志不渝。干旱的卡拉哈里沙漠,象群发起了寻找水源的跋涉。这里曾经拥有非洲大陆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马家迪加底湖,如今却只剩一片烈日下的盐和沙子,但那一脉淡水保留了下来,像卡拉哈里沙漠的一块宝石,一旦有降雨,沙漠的某一角,总会再现昔日琥珀般的辉煌。
⑷旱季过后的第一场降雨即将来临的时候,远方飘来的新鲜空气的味道,引起了沙漠上寻找宝石的迁徙。躁动从象群开始,水牛、斑马、跳羚都加入进来,迁移的队伍越来越大。它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向沙漠深处走,那里会有新的草场。
⑸东非草原上聚集了近150万头的角马,为了寻找更好的草场,它们现在必须向南迁徙。它们将途经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跋涉800多千米。角马必须在5月之前抵达塞伦盖提大草原。5月旱季开始之后,塞伦盖提的沃野也会变成荒原,它们将转向西北方向寻找新的草场。角马中的很多已经不止一次参加过这种长途跋涉,对于那些新生命来说,这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一路有太多的岔路口,生还是死甚至由不得自己。“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山海经》上寥寥片语,对夸父这一路的艰辛只字未提,我们只能靠想象来真补这一空白,山路漫漫,夸父磨破了脚,又结了茧。猛兽窥伺,夸父流了血又结了疤,太阳还在前头,脚步不能停下,这就是夸父精神——不畏艰难,执著、坚韧。
⑹角马的一路颇为凶险,从出发的那天起,鬣狗就一路潜伏在角马群左右,伺机而动。它们是小角马最大的威胁,在草木丛生道路狭窄的地方,行进的速度不得不放慢,碧草环绕的池塘对角马而言简直是伊甸园。然而悲剧发生了,天堂顿时变成地狱。一些小飞虫也来落井下石,飞虫顺着角马的鼻孔飞到他们的脑腔中,大脑受损的角马只能曝尸荒野。角马准备通过狮子的领地,每次他们都会给狮子留下丰厚的礼物。混乱,一片混乱。混乱给角马群带来很大的损失。小角马也容易在这个时候和它们的妈妈走散。失去母乳的哺育,新生不久的小角马会脱水,再难支撑着走下去,这是它第一次上路,也是最后一次。
⑺有死就有生,如果这一路只有悲伤,即便伟大,那也只是个无趣的过程,追逐也失去了它的意义。追逐中一定是有快乐的,这快乐在死亡的衬托下,显得高贵。现在是2月,是角马繁殖的季节。一头小角马出生之后,5分钟内就能学会走路了。再过2个星期,它们就能和妈妈跑得一样快了。这新生命不但令它们的父母雀跃,也给这片将要告别的土地平添了一股生机。
⑻角马走到了格鲁麦提河边,要达到目的地,它们必须穿过这条河流,这河流见证了角马家族千百年的跋涉,见证者还有格鲁麦提的主人尼罗河鳄鱼。鳄鱼早已知道这是角马群的必经之地,它们盘踞在塔利,等待上门的美餐。角马群犹豫了,沉默了。不是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发。角马选择了后者,一只角马向河对岸冲了过去,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整个角马群。乘着这胜利,角马群一路高歌,想必夸父也是快乐的吧。“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追到太阳要落下的地方,似乎还分不出胜负。遥想一路急奔的夸父,该是怎样的血脉沸腾。他低了头,继续奔跑,丝毫没有畏惧下一刻他可能被太阳灼伤,又或许他渴望那样的燃烧。追逐本来就是这样,生和死,地狱和乐土,就这样手牵手地交错在一起,追逐原本就这样痛并快乐着。
⑼经历了一年多的跋涉,角马群的面前也只剩下最后一条河。越过这条河它们就可以尽情地享受对岸的青草了。它们争先恐后地跳下了河,又相互践踏着往岸上爬,其中有些角马恐怕永远也爬不上岸了。
⑽伤痕累累的尸体铺满了河床,被活下来的角马遗弃在那里。但那些幸运的、强壮的,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角马的乐园。它们将在这时稍作停留,然后继续重复着祖先走了千百年的道路。夸父追日,太阳西行,它们都一样执著,然后追逐多一个注脚——永无休止的跋涉。
(节选自CCTV科教文行动之《绿色的追逐》)
小题1:角马在迁徙过程中经历那些具体的凶险威胁?(4分)
小题2:#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作者为什么要多次提到夸父追日的故事?(5分)
小题3:结合本文的内容及自己的认识,分析作者为什么把标题定为“绿色的追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躲猫猫”事件:舆论不能替代法治
一个年轻的生命因玩“躲猫猫”而非正常死亡,拉开了一场跌宕起伏的网络舆情序幕。为了应对网络上汹涌而至的舆情,消解网民们的质疑,官方史无前例地启动了“网民调查”程序,希望通过草根网民的介入,重塑公信力。然而现在看来,“网民调查组”的面世,虽然在第一时间迅速扭转了舆论风向,但随后“网民调查团”未能得出颠覆性的结论,反而激起又一轮更为强烈的质疑风暴。
“躲猫猫”事件是一次典型的公权力信任危机(包括司法公信力危机),这种危机因为网络的渲染而扩散变大。当地政府意识到民众可能对司法调查的担忧,所以转而寻求网络舆论的力量,期望以网民调查的方式求得解脱。然而遗憾的是,官方在讲究网络舆情应对技巧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那就是这起事件首先在性质上是一起案件,而查实案件的职责乃在于法律部门。在舆论传播上一味看重网民调查的力量,而未能充分重视司法调查程序,则凸显出法治意识的缺失。
根据警方的调查结果不难认定此案涉嫌刑事犯罪。其既指向另一“躲猫猫”的狱友,更指向看守所执法人员的渎职嫌疑。故而,案件事实的调查,首先应当是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责任,尤其是检察机关。在第一时间介入案件并公布相关信息,乃是法治社会满足民众知情权的基本常识。尽管推出网民调查团的初衷良好,但这种调查却于法无据,由其作出调查结果无论真实与否,也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所以,当调查团网民披露难以接触到核心信息的时候,这种民间的调查其实就已经受到“合法化的障碍”了。
不可否认,网民参与案件调查不失积极意义,但前提必须是在合乎宪政制度的基础上。但令人不解的是,此事件中扮演主持者身份的却并非政法机关,也非享有宪法监督权的人大,而是省委宣传部。从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上看,由宣传部门牵头有其合理之处;但从案件查处的角度分析,却有违宪政常识。众所周知,案件查处由公检法机关职司,即便受党委领导,政法委一般也不宜出面干预,以保障司法的独立性,捍卫宪法对国家司法权的设定。但分析此事件,莫说是宣传部组织调查,哪怕是政法委,如此公然出面直接介入也有失妥当。
据2月24日《新京报》披露,昆明市公安局在案件发生的当天就开始进行立案侦查。而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省检察院证实,司法调查结果还不能公布。而此前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称,24日前后将公布司法调查结果。这意味着在网民调查程序之外,正常的司法调查程序仍在继续。问题是,如果缺乏足够的信息公开,如果在司法调查中缺乏必要的“质疑-释疑”互动程序,那么这种“闭门造车”的司法调查,一旦结果与网民心里预期的不同,仍然难逃被民众质疑的厄运,甚至引发新一轮司法公信力危机。
不难看出,一面是网民调查带来的种种质疑,一面是体制内种种调查程序的隐退,官方目前面临的此种舆情困境,根源在于体制的积弊。在司法独立不彰、信息公开不明、法治程序不显的体制习惯中,省委宣传部的出面应对不仅未能让官方摆脱舆论压力,反而遮掩了司法或人大调查的宪政功能,更让民众看到地方司法权的惜弱。
在法治社会,应对类似公共危机既要考虑网络舆情,更要考虑现代法治准则。一切绕开制度的做法,从长远看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对法治带来损伤。所以在“躲猫猫”事件中,最佳的出路还在于司法调查归位。以透明、公正的司法调查和信息公开,让网民释怀,并在民众心理上重塑司法公信力。
(选自2009年2月2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4分)
A.一个年轻的生命因玩“躲猫猫”而非正常死亡,官方为了消解网民们的质疑,启动了“网民调查”程序,希望重塑公信力,结果事与愿违。
B.针对“躲猫猫”事件,云南省政府在舆论传播上一味看重网民调查的力量,而未能充分重视司法调查程序,凸显其法治意识的缺失。
C.“躲猫猫”事件在性质上是一起案件,因此负责调查的应该是法律部门,而非“网民调查组”。这个事件折射出的正是一次典型的公权力信任危机。
D.根据警方的调查结果,“躲猫猫”的狱友以及看守所执法人员均涉嫌犯罪。网民调查团的调查因为于法无据,也涉及到是否违法的问题。
E.“躲猫猫”事件之所以导致公权力信任危机,是因为此事件中扮演主持者身份的不是政法委,而是省委宣传部。
小题2:联系全文看,下列说法不属于“舆论不能替代法治”理由的一项是(3分)
A.任何案件事实的调查,首先应当是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责任。
B.“网民调查团”永远难以接触到案件的核心信息。
C.“网民调查团”参与案件调查的前提是合乎宪政制度。
D.一切绕开制度的做法都会对法治带来损伤。
小题3:为什么说“躲猫猫”事件是一次典型的公权力信任危机?(4分)
小题4: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应对类似“躲猫猫”事件引发的公权力信任危机。(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人类首次捕捉反物质 微量破坏力超过氢弹大中小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1月17日刊登研究报告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利用磁场使其存在了“较长时间”。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抓住”反物质原子。
反物质,即正常物质的反状态,它极不稳定而几乎不存在于自然界。研究人员曾经于2002年在真空环境里造出反氢原子,但造出后不到片刻便已湮灭。如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研究员首次成功“抓住”这种反物质。鉴于反物质接触容器壁后便即消失,研究人员利用特殊磁场对反物质加以捕获。
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杰夫·杭斯特告诉BBC记者,反氢原子具有“少许磁性”,“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罗盘指针,能够利用磁场探知它们的存在。我们制成一只强有力的“磁瓶”,在里面造出反物质”。另外,反氢原子运动速度不能太快,否则便难以捕获。杭斯特所在研究团队花费5年时间,设法让反氢原子温度降至0.5开氏度(相当于零下272.65摄氏度、即接近绝对零度),使反氢原子处于低能量状态。“如果它们运动得不至于太快,那么就算被‘抓住’了。”杭斯特说。
从理论上说,不到500克反物质的破坏力超过世界上最大氢弹的威力。如果想把人类送上火星,仅需要几十毫克,同时时间也大为缩短,只需要6周的时间就可以到达。不过,研究人员首次捕获的成果为38个反氢原子,持续时间为五分之一秒。这等数量的反物质不足以让一只100瓦灯泡发光二十亿分之一秒,更别提用作剧烈炸药。
杭斯特教授解释道,研究人员掌握捕获反物质技术后,今后可在具体操作程序层面加以“微调”,便有望制成数量足够多、保存时间足够长的反物质,为进一步研究打开一扇门。物理学上一个最大的谜团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为何由占据压倒性地位的正常物质构成,而不是反物质。根据物理学定律,这两种在宇宙诞生时出现的物质数量上应该没有任何差异。
反物质的发现,使人们联想到上世纪许多不解之谜,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通古斯大爆炸”。1908年6月30日凌晨,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遭遇从天而降的“火球”,大片原始森林顷刻化为灰烬。至于爆炸起因,一些人推断是小行星撞击,一些人猜想是反物质所致“湮灭”。 
深入研究反物质,是解开宇宙起源之谜的重要环节。“我们希望查明,物质与反物质之间是否存在某些我们尚不知道的区别,”杭斯特说,“这种区别或许存在于更基本层面,或许牵连宇宙起源时某些高能量活动。”
卡尔加里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系主任罗布·汤普森教授说:“这是一项重要发现,可能有助于实施一些实验,使我们对当前物理学的基本看法产生巨大变化,证实我们当前了解到的知识。我们捕捉了大约38个反氢原子,存活六分之一秒,数量相当少,连一杯咖啡都热不了,更别提驱动《星际迷航》中的星舰‘企业’号了。现在,我们可以启动下一步工作,使用工具去对这些原子进行研究。”
共有42位研究人员参与了实验。这些实验或许有助于科学家揭开有关宇宙最难解的谜团之一。英国斯旺西大学教授麦克·查尔顿说:“氢原子是所有原子中结构最简单的,反氢是可以在实验室最容易制造的反物质类型。深入了解它将有助于揭开已知宇宙由物质而非反物质构成的几乎所有谜团。”
(选自2010年11月19日《华西都市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1段属于新闻的什么部分?分析2、3两段,指出科学家是如何“抓住”反物质原子的,并以氢原子为例加以说明。(5分)
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反物质的特点。(4分)
小题3: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请结合文章谈谈反物质研究的利与弊。(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警惕“生态癌症”——蓝藻
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亿万年来,蓝藻默默地为地球提供着氧气,是目前地球大气圈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蓝藻具有双重性,一个是光合作用,因为它带有叶绿素,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一种植物;另外它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它是植物性和细菌性的结合体。蓝藻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和植物的不同点更多,所以目前大部分学者还是主张将蓝藻从植物中分离出来,列入原核生物。蓝藻是生命力最旺盛的生物之一,它能存在于90℃高温的温泉中,也能存在于冰山里,它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蓝藻家族成员众多,既有“好蓝藻”,也有“坏蓝藻”。好蓝藻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发菜,而著名的蛋白质补充剂螺旋藻,则是螺旋藻属的著名成员。“坏蓝藻”的典型是微囊藻属的蓝藻,正是它们,将河水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水华”,并散发出阵阵恶臭。
蓝藻爆发主要存在于静止的水体中,中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生长蓝藻明显。一说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人们通常会立即联想到工业污染。工业污染大家比较容易发现,而农业污染则不太为公众熟悉,可也比较严重。此外,生活污染也加快了富营养化。蓝藻需要的营养物质比较多,一般水里的氮都比较多,其他营养也都够用,就是磷比较缺。一旦水体中出现大量的磷,蓝藻的爆发就自然而然了,所以磷是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其次,适宜的温度也是引起蓝藻大量繁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最常见的蓝藻在亚热带地区的25℃-35℃温度下繁殖较多。而今年的蓝藻大爆发同样也有着温度的促进,大气变暖是肯定的促因之一。
蓝藻中的微囊藻、鱼腥藻及颤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这些毒素通常存在于蓝藻的细胞膜里,所以蓝藻活着的时候没事,待其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动物实验表明微囊藻毒素可能让小鼠致癌,但这一情况对人体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在目前已经检定出的微囊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LR是最常见、毒性也最强的一种,因而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质量测定标准的项目之一。另外,蓝藻腐烂时会释放出异臭。但研究尚未发现它们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有人说蓝藻是“生态癌症”,一旦患上就很难清除。对于蓝藻的治理,应急办法很多,效果却一般。一旦蓝藻爆发,打捞是应急处理的第一步,但打捞漂浮在水面的蓝藻只能产生眼不见为净的效果。大部分蓝藻存在于水中和水底淤泥里,打捞不上来。另一种应急方法是“物理吸纳法”,往水里添加黏土,可以让蓝藻吸附在黏土颗粒上,令其沉入水底。但这也没法治本,因为蓝藻还在水底生存,还会继续爆发。化学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蓝藻去除工作,比如在水中投放***藻剂或絮凝剂。不过,这些化学药剂可能对湖泊产生污染,因此对化学药剂有着很高的要求。此外,生态治理上更高级的办法还有利用微生物直接侵袭蓝藻细胞,这一方法非常有效,缺点是价格昂贵。
小题1:对“蓝藻”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蓝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很早,它为地球提供着氧气,在地球生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B.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似乎是一种植物;但它又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应该归属于原核生物。
C.蓝藻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生物。
D.蓝藻家族成员中既有像发菜、螺旋藻一样的“好蓝藻”,也有将河水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坏蓝藻”。
小题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蓝藻腐烂时释放出的异臭气味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实质性的伤害,我们目前还不太清楚。
B.蓝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蓝藻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
C.微囊藻毒素可能让小鼠致癌,对人体健康也有害,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质量测定标准的项目之一
D.25℃-35℃温度下各种蓝藻繁殖较多。今年我国各地的蓝藻大爆发与大气变暖关系密切。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磷对蓝藻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我们如果能控制水体中磷的排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蓝藻的爆发。
B.只要我们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入湖泊,就一定能够控制住蓝藻灾害。
C.水体不流动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如果保持水体的流动,相信也可以缓解蓝藻成灾的局面。
D.蓝藻被称为“生态癌症”,但加强环境预警,严格控制污染源,对湖泊进行水源修复,消灭蓝藻灾害并不是不可能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