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结 局 (阿根廷)博尔赫斯
雷卡巴伦躺在小床上半睁眼睛,看到倾斜的芦苇编的天花板。另一间屋子里传来吉他的弹拨声,仿佛是拙劣透顶的迷宫,音符无休止地纠缠在一起然后又解开……他点点滴滴地 回想起现实,回想起再也不能改变的日常事物。他并不惋惜地瞅着自己大而无用的躯体和裹 在腿上的粗羊毛斗篷。窗户栏杆外面延伸着下午的平原;他睡了一觉,但天空仍旧很亮。他 伸出左臂摸索,拿到了小床脚旁的青铜铃铛。他摇了一两下;门那边仍旧传来平淡的吉他声。 弹奏的是一个黑人,一晚以歌手的身份出现,同另一个外地人比赛对歌。败下后,他仍然常 来杂货铺,仿佛在等人似的。他拨弄着吉他消磨时光,可是不再唱了;也许对歌失败使他泄 了气。街坊上已经习惯于那个不招惹是非的人。雷卡巴伦是杂货铺老板,他忘不了那次对歌 的事,因为第二天他搬动几大捆马黛茶时,身体右侧突然动弹不得,话也不会说了。我们往 往为小说人物的不幸一掬同情之泪,结果我们自己的不幸更伤心;然而倒霉的雷卡巴伦却不 自怨自艾,他像以前忍受美洲的严峻和孤寂那样忍受了半身不遂的事实。他像动物一样只顾 目前,现在他瞅着天空,心想月亮的红晕预示着要下雨了。
一个带印第安人特征的小孩(也许是他的儿子)半推开门。雷卡巴伦的眼神问他有没有 主顾。小孩心领神会,打手势告诉他没有:那个黑人不算数。躺在床上的人独自待着;他用 左手抚弄着铃铛,仿佛在施什么法力。
夕阳下面的平原有点虚幻,像是梦中所见。地平线上有个黑点起伏波动,越来越大,原 来是个骑手,朝杂货铺,或者像是朝杂货铺跑来。雷卡巴伦看到帽子、深色的长斗篷、白花黑马,但是看不清骑手的脸。他终于减慢速度,让马小跑着来近。在一百六七十公尺远的地方拐了弯。雷卡巴伦看不见他了,只听到他说话的声音,他下了马,把马拴在柱子上,稳步走进杂货铺。
黑人似乎在吉他上寻找什么,没有抬眼,从容不迫地说:
“先生,我早知道你靠得住会来的。”
对方却粗声粗气地回答:
“我知道你也靠得住,黑家伙。我让你等了几天,可是我现在来了。”
静默了片刻。黑人终于说:
“我等惯了。我等了七年。”
对方不慌不忙地解释说:
“我七年多没有见到我的孩子们。那天我找到他们,我不愿意显得像是整天玩刀子的人。”
“我能理解,”黑人说,“你离开他们时,他们都好吧。”
外地人坐在柜台前,快活地笑了。他要了一杯白酒,尝了一口,没有喝光。
“我给了他们一些好的劝告,”他说,“劝告永远不会是多余的,并且不用花钱。除了 别的事情外,我对他们说,人不该互相残***。”
黑人拨了一下吉他,然后回答:
“你做得对。这一来他们不会学我们的样了。”
“至少不会学我的样。”外地人回道。接着他仿佛是自言自语地补充说:“我的命运要 我***人,如今再一次把刀交到我手里。”
黑人似乎没有听到,自顾自说:
“秋天一到,白天越来越短了。”
“剩下的光线对我足够。”对方说着站了起来。
他在黑人面前站停,好像有点疲倦:
“让吉他安静一会,今天等着你的是另一种对歌。”
两人朝门口走去。黑人出门时喃喃说:
“这次我对歌也许和上次一样糟。”
对方认真地回道:
“上次你并不糟。问题是你急于参加第二次对歌。”
他们并排走着,离开房屋有一段距离了。平原上到处一样,月光皎洁。他们突然站住, 对瞅着,外地人解下马刺。两人都把斗篷卷在前臂上,黑人说:
“我们交手之前,我有一个要求。希望你在这次格斗中拿出所有的勇气和奸计,正如七年前你***我弟弟的那次一样。”
在他们的对话中,马丁·菲耶罗也许是第一次听到了仇恨的口气。他像挨了一鞭子似 的,在血液里感到了。两人开始恶斗,锋利的刀刃闪电似的划去,在黑人脸上拉了一个口子。
傍晚有一个时刻,平原也许有话要说;它从没有说过,或许天老地荒一直在诉说而我们听不懂,或许我们听懂了,不过像音乐一样无法解释……雷卡巴伦躺在小床上看到了结局。 一次冲击,黑人后退几步,没有站稳,佯装朝对方脸上剁去,手腕一转却直刺过去,捅进对 方肚子。然后又是一下,杂货铺老板没有看清,菲耶罗没有起来。黑人一动不动,似乎守着 他痛苦的垂死挣扎。他在草地上擦净那把染血的尖刀,缓缓向房屋走来,没有回头张望。他 完成了报仇的任务,现在谁都不是了。说得更确切一些,他成了另一个人:他***了一个人, 世界上没有他容身之地。
小题1:第一段介绍了黑人的一些情况,请联系后文,说明这样写的效果。(4分)
小题2:写菲耶罗和黑人对话,作者用了加点的三个词,表现了菲耶罗怎样的心理?(3分)
粗声粗气: 不慌不忙: 自言自语:
小题3:文章多次提到那把“吉他”,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比较开头和结尾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其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4分)
小题5:小说最后写到“雷卡巴伦躺在小床上看到了结局”,有人说“结局”就是黑人***死了菲耶罗,也有人说这个“结局”是雷卡巴伦想象出来的。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小题1:(4分)表达上:①塑造人物的角度,属于前后对比(1分); ②结构安排或者 情节发展的角度,属于上下文呼应(铺垫、暗示)(1分)。 内容上:从全文看,黑人有下面一些变化:身份在变,从歌手到***手;行为在变,从对歌到复仇;性格在变(他人眼中的),从不招惹是非到***人复仇(2分)。(答题时“表达”和“内容”可以分开答,也可以交叉答。)
小题1:(3分)粗声粗气:反感,自负(1分);不慌不忙:有计划,有预谋(1分);自言自语:心神黯淡,预感失败(1分)
小题1:(3分)①揭示黑人歌手的身份;②推动情节发展,调控小说节奏;③贯穿全文,营 造迷宫般的氛同。(写出其中一点给1分,有其他合理理由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1:(4分)写法上:都运用了比喻,喻体都涉及“音乐”(2分)。作用上:都在诉说, 都“无法解释”,难以领会其中奥妙,营造小说的神秘氛围和“不可预见”的结局。(2分)
小题1:(6分)A.黑人***死了菲耶罗。从细节看,人物对话和动作、神情描写十分真实;从情节看,黑人等待七年就为复仇。B.雷卡巴伦的想象。小说有多处比较明显的语言暗示,说明黑人和菲耶罗决斗是在另外~个地方,雷卡巴伦没有看到决斗场面:黑人在“另外一间房子里”弹吉他;雷卡巴伦“看不见”骑手,“只听到他说话的声音”:最后,“杂货铺老板没有看清,菲耶罗没有起来”。(探究题,“看法”1分,“结合小说”说出理由5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分)结 局 (阿根廷)博尔赫斯雷卡巴伦躺在小床上半睁眼睛,看到倾斜的芦苇编的天花板。另一间屋子里传来吉他的弹拨声,仿佛】;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中国古代建筑
张 法
中国古代建筑大体可分为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
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其目的是要显示帝王之威,因此有高、大、深、庄四大特点。故宫的天安门,为进入大清门后的第一个重点建筑,大大高于一般房屋。“大”是占有空间众多,也只有空间的大,才能显出深来。从大清门到天安门到午门到太和门最后到太和殿,正是在这由建筑的变化形成的节奏起伏的深长的时间进行中,不断地加重着人们对帝王的敬畏情绪。“庄”是以建筑完全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墙柱门的深红色显示出来的。人在对称建筑中行进,内心会有一种肃穆之感。
皇宫显示现世帝王的威严,陵墓则表现已逝帝王的威严。只是陵墓与另一个世界相连,不以房顶的金色表现现世的光辉,而以青土暗示永恒的宁静。陵墓的地下因看不见而对活人的心理并无影响,但其地上形态仍显另一种高、大、深、庄特征。唐代高宗与武后合葬的乾陵以梁山为陵,这是“高”。围绕地宫和主峰有似方形的陵界墙,而进入乾唤的第一道门却在禹陵墙的朱雀门很远的山下,这是“大,,。从第一道门到地宫墓门要经过“道门,路长约四公里,这是“深”。在这悠长的时间流动中,从梁山南倾的二峰中间开始是神道;神道两旁有华表、飞马、朱雀、碑各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正是神道使陵墓建筑对观者内心进行庄严肃穆的心理强化。
中国寺庙建筑从最早见于记载的东汉永平十年建立的洛阳白马寺开始,佛寺就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发展而渐渐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与宫殿和陵墓一样,寺庙也有肃穆的要求,因此整体对称是其特色。肃穆心理要通过时间来强化,建筑也要求在时间中展开。只要可能,寺庙进山门后一般都有四殿,而高潮一般在第三殿。名山中的寺庙则依地形而赋形,有两殿甚至只一殿,但进山后的漫长道路本身即为寺庙的延长,心理转移早就在进行。
中国园林可追溯到西周初的苑囿台池。其发展和壮大是从春秋到秦汉。园林的核心是情趣,在结构上绝没有使人紧张起来的对称。其情趣主要是自然情趣。其亭台楼阁均随地绒形,巧得天工。廊榭台池,山石花木,一切布置都考虑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而且通过
园林揭示和领悟自然之美。
中国建筑无论宫殿、陵墓、寺庙,还是园林,都不注重单个建筑的高大,而强误钰汰的宏伟;不追求纯空间的凝固的音乐,而追求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自己的旨趣。中国建筑形成群体结构时,都有一道墙,形成一种封闭一统的意蕴。而群体之士苏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照应周全,其理性秩序与逻辑或明(如宫殿)或暗(如圆却都气韵生动、韵律和谐。虽然处一墙之中,中国建筑又总追求超一墙之外。且不论园林就是四合院、宫殿,群体结构的屋与屋之间,总有很多空,有条件就一定要加之以亭池翠木,显出实中之虛。中国建筑的特点是让人不出户,不出园,就可以与自然交流,浯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
(选自《中国文化相无论》,有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建筑中有关“肃穆”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故宫的建筑完全沿中轴线对称排列,人在对称建筑中行进,走过一段深长的时间,内心会有一种肃穆之感。 |
B.乾陵神道两旁的华表、石人、石马等实物也是对称的,观者在神道中行走,随若时间的流动,内心也会产生庄严肃穆的感觉。 |
C.园林建筑的核心是自然情趣,是人与自然情感的交流,在结构上绝没有使人紧张起来的对称,所以肃穆的心理不会产生。 |
D.寺庙建筑的特色是整体对称,寺庙进山门后都有四殿,而高潮在第三殿,人的肃穆心理是在走进山门后逐渐被强化的。 |
A.宫殿建筑高、大、深、庄的四大特点在形式和实质上也完全适用于陵墓建筑。 |
B.寺庙都建筑在依地势而赋形的名山中,漫长的山路本身即为寺庙的延长。 |
C.中国建筑都不注重单个建筑的高大,而强调群体的宏伟,追求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自己的旨趣。 |
D.中国群体建筑结构中都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照应周全,其特点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
在周庄听评弹
刘 季
⑴秋日午后,站在周庄的青石板小路上,一声琵琶和三弦伴着软软的、嗲嗲的女声“叫一声小红娘”迎面传来——一阵心动,苏州评弹!是苏州评弹!
⑵在嘈杂的街市上、在五彩缤纷的人流中,这声音流水一样穿过双桥,从红木的花窗边冲进我的心底!急切寻望,目光穿街走巷,远远地终于瞧见在一扇深红的花窗内有一怀抱琵琶的女艺人,隔河相望,只见一张半旧的面孔、一把半旧的琵琶,红色的衣裳外裹一件闪光的披肩,另一位抱着三弦的男艺人被窗台挡住了面相,只露着夹三弦的半只手臂。
⑶似听见久违的亲人呼唤般,又似多年丢失的一件心爱之物失而复得般,心中那份喜悦丝绸一样柔软而舒展。沿着小镇独具韵味的石板街,一路飞奔,双桥,丝绸店、面塑铺、珍珠坊、酒店,蓝印花布、剪纸、草编、精雕细刻的老宅门从眼前一一闪过。
⑷寻声而去,一步不停!
⑸终于一头扑进茶楼,不禁惊诧了!
⑹原以为宾客满堂,原以为座无虚席,竟只有三五散客歇脚一般目光散淡地喝着茶水,自顾说着闲话。任台上一曲一调无滋无味滑落而去。
⑺悄悄地靠窗坐下,举目朝台上一望,怀抱三弦的男子立刻送过来一个苏州评弹样的眼神和笑容。我早已心不能静。
⑻五岁那年和外婆住在宁波,外婆欢喜苏州评弹,为何?我无法知道。她是北方人,料定是听不懂苏州评弹的。可时常去听,总是拉着我。从那时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苏州评弹在我的生活中若隐若现。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和我周围的环境离苏州评弹太远,远到我找不到一处可以静心静气听一段苏州评弹的地方。
⑼有人说苏州评弹一定得在苏州听,我对此说法非常赞同。
⑽不一会儿,那三五散客提包拎盒走了,茶楼只剩我一人,台上的“西厢”还在继续。
⑾唱“西厢”的男艺人穿一件青色长衫,人如茶碗里的龙井,瘦而清爽,怀抱琵琶的女艺人着红色旗袍,长筒袜的侧面有个细细的脱丝,肩膀上搭着一块发着光的大披肩,这身发旧的行头在午后的茶楼里显出了岁月的暗然,但也是无妨的。他们一唱一合地演绎着长篇苏州评弹《西厢》片断。他们人到中年,出身专业,评弹最辉煌的时候他们还小,他们成熟的时候,评弹却老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评弹的欢喜。在这个下午,这个老茶馆里,面对一名听众他们依旧把苏州评弹名曲《西厢》弹唱得一波三折、绵软婉转。
⑿“待月西厢下,花影玉人来”看似自顾弹唱的背后却藏龙卧虎般地隐着一份绝美的执着,苏州评弹因为弹唱的艺人而被我看成是世间最美的艺术。他们这份对评弹艺术的热爱极对我的心思。我从前做过十年的京剧演员,深知观众对演员意味着什么。只要台下还有一个看客,那戏就不能停,这是演员的操守。
⒀多数的苏州评弹唱词我是不懂的,可那曲调那韵味每回听之总能让我肝肠寸断、刻骨铭心。任何一种戏曲都没有比苏州评弹更让我痴迷的了。大凡舞台上的戏曲无论是何种形式,多半是热闹的,铿锵的,纷繁的。比如我熟知的京剧,开场前那锣鼓声响彻剧院内外。唱念做打无一不浓墨重彩姹紫嫣红般喧哗着。苏州评弹却是例外的。她孤独,她冷静,她从容,她不上天不入地,不显山不露水,坐而论道仍可唱尽上下五千载,懂她的人潸然泪下。她是苏州的又一名胜园林,只静静地等你,一旦走进去便不知来路。
⒁一曲《西厢记》唱完,二人下得台来,喝茶润嗓,我还没有离开的意思,和男艺人说了会闲话,他向我介绍苏州评弹时,那眉眼飞舞着,煞是生动,他说他们从前都是专业剧团的评弹演员,如他们这样的苏州评弹艺人遍及全国各地的大小舞台,听众自然并不仅限于苏州,他的言下之意我明白得很:只要热爱这门艺术,在哪儿唱都一样。观众的多少更是次要的,一个听众是唱,满堂听众也是唱。他见我兴味盎然并无离去之意,笑眯眯地自顾走上台去,撩起长衫的前襟、稳稳落坐,拿起放在桌上的三弦,软软地一声叫板“弹词开篇:我的家乡在周庄。”弦声起时,我内心热泪横流。四百年历史的苏州评弹,真是我前世的爱人吗?
小题1:根据上下文,说明文中划线句子“她是苏州的又一名胜园林,只静静地等你,一旦走进去便不知来路”的含意。(3分)
小题2:文章第2自然段已经对两个艺人的外貌进行了描写,为什么第11自然段又加以描写?(4分)
小题3: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4分)
小题4:作者说“有人说苏州评弹一定得在苏州听,我对此说法非常赞同”,你的看法如何?请加以阐述。(4分)
小题5:苏州评弹“被我看成世间最美的艺术”,可它却没落了。联系全文,简析苏州评弹没落的原因。(5分)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小题1: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3分)
小题2: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3分)
小题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6分)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2分)
小题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
被文人所轻视的界画
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是当今国画发展的前提。无论是大写意,还是工笔花鸟,都是传统绘画技法的延续。然而,据今已有数千年的传统绘画技法——界画,却遭到相当长时间的冷落。
中国画传统技法界画,起源很早,据史书记载,产生于晋代,到了隋朝,界画的技法日见成熟。唐代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隋代画家展子虔的界画,他还评价了董伯仁的界画是“楼生人物,旷绝古今”。到了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界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们父子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画风,并有较大的发展,界画技巧更为成熟。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几件李派风格的作品,其中《宫苑图》描画工细,设色浓丽,金碧辉煌,洋溢着唐王朝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
界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故名。明代陶宗仪所著《辍耕录》,把中国传统绘画分为十三种,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蠃走兽、人间动物、界画楼台、一切旁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而界画并列其中。
界画讲究的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画面处理上运用了动静结合、粗细相兼、方圆对应等对比绘法。界画以画建筑物见长,并以工笔技法配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北魏时期,洛阳地区盛极一时的宗教建筑,成为界画的主要题材。数万间佛寺落墨于数万计的图本,可谓是“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尽言。”但是,界画也有其自身的弱点,由于过分精细,画者不仅要具有极深的绘画功底,同时还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文人画家为了挥洒自如,纵情于一时灵感,不太愿意把精力花费在界画创作上,久而久之,人们视界画为工匠们所为,而不屑一顾。这种艺术上的偏见一直延续至今。因此,自从18世纪初以来的约300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位有建树的界画家:清代的袁江、袁耀和1979年去世的江西画家黄秋园。在18世纪下半叶、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将近200年时间里,界画艺术领域是一片荒凉的废墟。然而,在元代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元代有几位画家因向皇宫献界画而被重用,甚或升官。其中最著名者为何澄、王振鹏。何澄曾向皇帝进献界画佳作《姑苏台》、《阿房宫》、《昆明池》,得到皇帝器重,官至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王振鹏很得元仁宗赏识,献上《大明宫图》,竭力迎合,仁宗赐他在秘书监任职。在献画风气的影响下,不少文人画家从事界画,即使非专职,亦兼而能之
令人欣喜的是,界画在中国美术教学,特别是工笔画教学中,仍有一席之地。也许界画与昆曲有着同等的命运,如何改变文人对界画的轻视,使这一传统的绘画得以延续,很值得我们一思。
小题1:关于“界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界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因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得名。 |
B.“界画”突出的特点,主要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 |
C.“界画”主要运用对比绘法处理画面,如动静结合、粗细相兼、方圆对应。 |
D.“界画”以画宗教建筑为主,并以工笔技法配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 |
A.界画过分精细,要求画者必须具备极深的绘画功底。 |
B.大多数文人画家为了纵情于一时灵感,不愿意把精力花费在界画创作上。 |
C.由于艺术上的偏见,人们视界画为工匠们所为,而不屑一顾。 |
D.18世纪初以来的约300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位有建树的界画家。 |
A.界画和大写意、工笔花鸟画,都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延续。
B.界画产生于晋代,到了隋朝技法日见成熟,在唐代到达顶峰。
C.何澄因向皇帝进献界画《姑苏台》、《阿房宫》、《大明宫图》而得到皇帝器重。
D.界画在中国美术工笔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说明其命运已大大改善。
“愤怒出诗人”,这是西方流传的一句名言。它从创作的心理角度谈到了诗人往往诞生于愤怒,诗作往往是人的愤怒情绪的发泄。这句话在我国古代的《诗经》中也能找到,《诗经》中的无名氏已在吟唱:“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良”,心之忧,故歌且谣。尽管“忧”和“愤怒”在情感的强度上有区别,但如与欢愉、和平、宁静的心理相比,毕竟还是可以把它归为一类,即属于创作性的经历和情绪。这可以说是古文人“发愤著书”说的先声。
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自道感叹:圣贤的写作“皆意有所郁结”的缘故,所以是“发愤之所为作”。于是,“发愤著书”就作为一个极有影响的创作心理不断地为世人所发挥、发展。后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宣公十五年》中写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老者歌其事。”怨恨是歌的原因,歌可以解除或至少可以减轻人们胸中的怨恨。在“相从而歌”的热闹场面中,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歌者心中的不平和怨恨随歌声消散了、飘逝了。
白居易曾说:“予历览古今歌诗,自《风》、《***》之后,苏、李以还,须及鲍、谢之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观其所自,多困谗冤遣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古今,什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矣。”“情发于中”,故“文形于外”,诗人又多是薄命之人,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作品流传于世。陆游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
“发愤著书”之说在《读唐人愁诗戏作》中也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两句这样的诗:“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也就是说,无愁便无诗,因此,愁是诗的好材料,是诗的熔炉。明代的王慎中在他的《碧梧轩集序》中写道:“不得志于世,而寄于诗,以宣其怨忿而道其不平之思,盖多有其人矣”;清代的尤侗又在《叶九来乐府序》中写道:“古之人,不得志时,往往发为诗歌,以鸣其不平”。如此等等,把苦闷、忧愤的创伤体验表现于诗歌,也许这样他们已或明或暗地、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判处了欢乐情感的死刑。
而“发愤著书”之说,则又是韩愈的“不平则鸣”之说,他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这里韩愈把不平的内心体验当作诸如草木、河水、金石之鸣要以风、以敲击作为激发媒介一样,诗作也要以痛苦不平作为激发媒介。
“发愤著书”说在中国文论史上一直广为流传,为什么苦闷不平的创伤性经历比欢愉畅达等情感更能成为文人们的创作材料呢?原因是古代文人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从个人仕途升沉的角度来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世界。所以,今天的我们要从中国古代文论中走出,作更深入的探研,也就是苦闷与创作的关系。
(原载于《西部文化周报》)
小题1:对“发愤著书”的解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创作往往就是人的愤怒情感的发泄,《诗经》就是我国古人的“发愤著书”说的先声。 |
B.“发愤著书”是一种创作心理,往往跟怨愤情绪有一定联系,但作品不一定都要抒发怨愤之情。 |
C.“发愤著书”是因为可以解除或至少可以减轻作者胸中的怨恨,读者也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出来。 |
D.中国古代文人大都从个人仕途升沉的角度来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世界,所以“发愤著书”能为世人所发挥、发展。 |
A.“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有那么多的作品流传于世,如果不是古代人“发愤著书”是不可想象的。 |
B.“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愁是诗的好材料,是诗的熔炉。 |
C.“不得志于世,而寄于诗”,就是当人有了苦闷、忧愤的创伤体验,就要借助诗歌表达出来。 |
D.“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里的“有思”、“有怀”就是激发创作的媒介。 |
最新试题
- 1(非课改区)如图:PT是⊙O的切线,T为切点,PB是⊙O的割线交⊙O于A,B两点,交弦CD于点M,已知CM=10,MD=
- 2我国照明电路电压值是( )A.1.5伏B.6伏C.110伏D.220伏
- 3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进一步增强北京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城市精神在城市建设中的导向和凝聚
- 4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今年4月15日起,举办第
- 5阅读理解。 Li Jun, a 17-year-old girl ① Shenzhen Foreign Lan
- 6如图,已知AB=AC,AD=AE,点D、E在线段BC上。问:BE=CD成立吗?并说明理由。
- 7质量为M的木块在水平面上处于静止状态,有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0击中木块并与其一起运动,若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
- 8已知集合,,则的集合P的个数是( )A.1B.2C.4D.8
- 9阅读理解。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are interrelated,and
- 10I’m sure that he will________every cent he owes you;I have__
热门考点
- 1—I hear your aunt likes travel, music, clothes and fine food
- 2One day a poor student walked in a town. He didn’t have anyt
- 3城市的许多雕像往往都立在一个宽大的台柱上,其目的是 [ ]A.美观B.增大压强 C.减小压强 D.减小压力
- 4用酒精灯加热纸杯里的水,水沸腾后纸杯依然没有燃烧,其原因是[ ]A.纸杯不能燃烧 B.纸杯没有与空气接触 C.纸
- 5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25分)你必须做出选择文/奚同发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
- 6书面表达。 Tom 经常到学校附近的三家快餐店吃饭。他进行了调查,列表如下,请用学过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描述表格中
- 7如图,有一游戏棋盘和一个质地均匀的正四面体骰子(各面依次标有,四个数字).游戏规则是游戏者每投掷一次骰子,棋子按骰子着地
- 8下图是“我国2000 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的空间
- 9有以下几种情景,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对情景分析和判断正确的说法( )①点火后即将升空的火箭②高速公路上沿直线高速行驶的轿车
- 10阅读理解。 My grandfather came from Hungary and was th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