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 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 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 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 有些危机。
1.与“他占有,挑选”这句话意思相近的一句是( )(2分)
A.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B. 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C.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D.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最准确的一组词语是( )(2分)
A. 徜徉 抛 摔 未免 B.徘徊 抛 摔 未免
C. 徘徊 摔 抛 不免 D.徜徉 摔 抛 不免
3.对“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鱼翅是贵重食品,来之不易,用来宴大宾未免可惜。
B.用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宴大宾 ,过于招摇,会造成不良影响。
C.穷青年用鱼翅宴大宾,花费太大,损失太重。
D.不要让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成为少数人摆阔气、装门面的东西。
4.分析这两段文字中各喻体的含义:(4分)
(1)“大宅子”比喻:
(2)“孱头”比喻:
(3)“鸦片”比喻:
(4)“姨太太”比喻: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1.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3分)
2.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2分)
答:
3.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3分)
(1)特征:
(2)作用:
4.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
②
③
我们读史不是为了重新回到历史中去,而是为了推动历史继续向前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读史不是为了重复历史,而是为了走出历史,创造历史。社会要发展,民族要前进,要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创造更幸福的生活,我们只能向前走,了解历史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历史的经验是不能直接运用的,直接运用历史的经验只能造成历史的循环,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历史从春秋战国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基本上是循环的形式,发展少而重复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遇到任何矛盾都用过去用过多少次的旧的经验去处理、去解决,形式上看来解决了,但实际上又进入了一个与以前基本相同的演变过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在一系列重要方面都是循环往复的。就社会状况而言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总是统一和分裂交替出现的形式。从经济上来说,重农与重商也是交替出现的。中国是个农业国,在经济上还过得去的时候,统治集团总是满足于农业上的自然发展,并不注意发展商业手工业。但农业税收是非常微薄的,到国家在经济上入敷出时,重商的思想便发展起来。但官僚集团的腐败,造成法律的松弛,社会矛盾也随之加剧。到社会经过动荡重新稳定下来时,重农思想便又占了上风。在整个社会的发展形式上,从秦到清,基本是不同朝代的更迭。每个朝代都由初期的兴盛发展、中期的繁荣、后期的衰弱到最后的灭亡,改姓易朝之后又是如此……所以,读历史,不能只看一时一地的效果,要看在整个历史上的作用和发展;不能简单运用历史上曾经用过的方法,而要结合现实的情况,寻找不同于历史上的新的解决方式。这样才不会走历史的老路,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历史和新的历史经验。
不但要了解历史,还要思考历史,要在整个历史的框架中看待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实。有的人认为只要知道了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就是懂得了历史。其实,读史不要先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入手,而要从整体的历史入手。最好先找一本比较可靠的通史来读,先对整个历史发展的脉络有所了解然后再读具体的历史材料;先读现代人写的综合性的历史著作,然后再读诸如《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类史书来思考、来评判,不至于以事论事、以人论人。中国人读史容易产生个人崇拜的思想,容易简单学习古人的一法一术,而不注意从大的方面总结历史的经验,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缺乏整体阅读。诸葛亮是我们崇拜的对象,他的具体的战略思想,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但他的个人才能却没有挽救蜀国最后失败的命运,这是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我们不是历史学家,不必把每个问题都想得那么清楚,但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自己的工作有关系的问题,多想一想总是有好处的。当然,这不能得出历史人物不伟大的结论;他们在自己的时代表现了自己杰出的才能,发挥了自己的历史作用,他们就是伟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思考他们。 (选自《风流人物(下)》2011年版,有删节)
小题1:从原文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读史?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史不但要了解历史,还要思考历史,最终是为了走出历史,创造历史。 |
B.读史不要先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入手,而要从整体的历史入手。先读现代人写的综合性的历史著作,然后再读诸如《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类史书来思考、来评判,这样就可以避免以事论事、以人论人。 |
C.史书上的历史人物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表现了自己杰出的才能,发挥了自己的历史作用,要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对待他们,不能低估他们。 |
D.读历史,不能只看一时一地的效果,不能简单运用历史上曾经用过的方法,不必把每个问题都想得那么清楚,而要结合现实的情况,寻找不同于历史上的新的解决方式。 |
A.中国的历史从春秋战国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循环的形式,发展少而重复多。 |
B.重农思想占上风的背景是社会经过动荡重新稳定下来;重商思想发展起来的背景是农业税收非常微薄,国家经济入敷出。 |
C.历史的经验很重要,但是不能直接运用,如果直接运用历史的经验也许会造成历史的循环,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
D.要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历史和新的历史经验,就必须不能使用历史上使用过的方法,而要结合现实的情况,寻找不同于历史上的新的解决方式。 |
A.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经历了由初期兴盛发展、中期繁荣、后期衰弱到最后灭亡、改姓易朝的过程。 |
B.读历史人物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不能盲目崇拜,高估或低估那些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
C.读史的正确方法应当是这样的:由整体到局部,由综合到具体,由古代到现代。要把具体的历史事实放到整个历史的框架中分析。 |
D.读史不能像历史学家那样把每个问题都想清楚,但是如果对某些问题感兴趣或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系,就可以把它想明白。 |
龙
俄国 叶·扎米亚京① 著
邓蜀平 译
天寒地冻,彼得堡在燃烧,在发出梦呓。显然,雾幕后面那些看不见的黄色和红色的圆柱、尖屋顶、灰白色的铁栅栏都踮起脚尖吃力地走着,脚下发出咯吱咯吱和沙沙沙的声音。一轮患热病的、前所未有的冰太阳悬在雾中——它上下左右全是雾——像一只鸽子盘旋在一座着火的房屋上空。龙②人们从梦魇的雾世界里钻出来,出现在人间世界,他们口里吐出雾气,这雾气在雾世界里便是能听见的话语;然而在这里,仅仅是一团团白雾而已;他们忽而浮现,忽而又沉没在雾中。那边有一辆电车,轧轧响着从人间世界驶向全然不明的去处。
一条龙挎着步枪,暂时停留在电车平台上,驶往全然不明的去处。鸭舌帽压在鼻子上,假如没有两只耳朵,那顶帽子一定会吞没龙的脑袋,可是两只招风耳朵托住了它。军大衣拖到地上,袖子耷拉着,靴尖朝上跷起——里面是空空的。雾里有一个小洞:是嘴巴。
这已是在奔驰着的下界了,所以在这里龙嘴里吐出团团寒雾便成了可见可闻的话语:
“……我押着他走:一副知识分子嘴脸,叫人瞧着就讨厌。这狗杂种还嘴硬,你信吗?还嘴硬!”
“后来呢——押到了?”
“押到了:没转手就直接送他③升天了。用的是刺刀。”
雾里的小洞合上了,只剩下空帽子、空靴子、空的军大衣。电车轧轧响着从这个世界疾驰而去。
蓦然间,从两只空袖筒里长出两只红彤彤的龙爪子来。空的军大衣蹲在地上——龙爪子捧着一个灰色的、冰凉的、由寒雾物化而成的小东西。
“我的妈呀!小麻雀冻僵了,啊?你瞧瞧这事儿!”
把帽子朝脑后一推——雾里便出现了两只眼睛——从梦魇世界通到人间世界的两道小缝。
龙使出浑身气力朝红爪子上哈气,显然这是在对小麻雀说话,但这是在梦魇世界里说的,所以听不见。电车轧轧响着。
“这小畜牲多可怜啊:好像动弹了一下,是吗?还没动?还没动?它肯定会缓过来的,真的……你瞧这事儿!”
龙使出浑身气力朝红爪子上哈气,步枪撂在地上。然后就在命运之神指定的那一瞬间、空间的那一个点上,小麻雀蹬了一下腿,又蹬了一下,便从红色龙上噗地飞起,飞向那全然不明的去处。
龙咧开嘴,雾腾腾、喘吁吁的嘴巴一直咧到耳根。帽子慢慢落下来,遮住了通到人间世界的两道小缝,被两只招风耳朵托住。这位送人升天的向导从地上拾起步枪。
电车轧轧地磨着牙,从人的世界驶向全然不明的去处。
注释:
① 叶甫盖尼·扎米亚京(1884—1937),小说《龙》写于1918年,以俄国革命时代为背景,写出了作者对革命时代的体验。
② 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龙是凶恶的妖魔,能喷烟吐火。
③ 此人是一个俘虏。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小说主要写了龙残***俘虏和爱惜一只小麻雀两个情节,它们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龙身上复杂矛盾的性格。 |
B.龙通过自言自语,交代了他押送一个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因为他“嘴硬”,一气之下用刺刀***死了他。 |
C.小说中的电车、小麻雀都去了“全然不明的去处”, 龙却有着明确的去处,他还要继续参加战斗。 |
D.小说对“龙”描写到:鸭舌帽几乎“吞没了龙的脑袋”、靴子“里面是空空的”、军大衣是“空的”,形象地写出了“龙”身体蜷缩的样子,照应了开头的“天寒地冻”。 |
小题2:小说提到的“梦魇世界”和“人间世界”,分别指什么?(4分)
小题3:小说中的“龙”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4:小说以“龙”为题,在环境描写、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写作方法等多方面都可找到相应的联系,请选择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A.黛玉性格忧郁,因晴雯不开门和宝玉送宝钗出门的误会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伤心落花,将它们埋葬在沁芳桥畔,称为“花冢”,她由落花想到自己的命运,口吟《葬花辞》,玉听罢不觉痴倒。(《红楼梦》) |
B.周瑜决心要取回荆州,骗刘备说愿代取西川以换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结果大败周瑜,周瑜终因不能取荆州而气死。周瑜死后,孙权任命陆逊为都督,总领兵马。(《三国演义》) |
C.鸣凤来找觉慧,但却没能把自己的遭遇告诉觉慧就离开了,直到觉民跑来告诉觉慧事情的真相,觉慧才急得几乎发疯,他四处寻找鸣凤,但一切已经太迟了。(《家》) |
D.爱斯梅拉达被执行绞刑后,加西莫多也失踪了。后来人们在墓窖里发现了加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紧紧连在一起的尸骨。当人们想把他们分开时,尸骨便化为了尘土。(《巴黎圣母院》) |
荀子在《乐论》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的美学见解。
荀子曾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然美的存在,并进而认为人的生理感官有感受美的能力,审美享受部分属于人的本能***。既然审美与生而自然的人类本性***有关,那么作为供人享受的“声”——音乐,当然也是其来有自的。苟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论》)“乐”来源于人的性情抒发,又给人以审美快感。“声音动静”是“乐”产生的基础,人和“乐”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息,彼此间的这种存在关系本身,也就决定了“人不能无乐”。这样,荀子就表明了他对音乐的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看法,即“乐”关系着人的存在,是人基于自身本性的一种需要。
人需要“乐”,“乐”能够满足人的需要,那么“乐”自身又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由于它源于人的性情抒发,所以也能感动人的性情,它对于人不具有强力制约,而只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感染之,教育之。因此“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论》)。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它集中体现为一个“和”字。“乐之中和也”(《劝学》),荀子甚至把它突出强调为“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乐论》)。关于音乐的形式,荀子认为,音乐强调表达,这种表达应该是“乐而不流”。他又从具体表现手段上,把音乐区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关于声乐,他说:“失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关于器乐,他说“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音乐演奏要先定一个中音作为基本音,用来确定乐调的谐和,然后再把各种乐器配合在一起,调整好节奏,一齐合奏来完成一支美妙的乐曲,由此可以看出,荀子不仅对音乐演奏极为熟悉,而且他也似乎有意识地把音乐演奏这种形式上的“合奏”,同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这里显示出荀子对音乐深刻而又独到的美学见解。
关于音乐的社会作用,这是荀子音乐美学思想中重点阐述的问题。他认为,好的音乐应该“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因此这种音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论》)。荀子在这里自觉而明确地把音乐当作审美教育的有效工具,认为好的音乐可以感动人的善良之心,驱逐危害人的“邪污之气”,并进而促使君臣上下和敬,父子兄弟和亲,乡里长少和顺,使整个社会的上下左右,人与人之间保持在和谐稳定的既定秩序之中,最终“移风易俗”.达到“天下皆宁”的理想社会,在这一问题上,荀子无疑是和孔子一脉相承的。
毋庸讳言,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优点和缺陷都十分突出。一方面,他把音乐与人的自然***、感性.快乐相联系,这不但肯定了音乐中感性因素的审美意义,而且确定了音乐和人的存在之间无法割断的相依相存的密切关系,从而使音乐(包括其他艺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极大加强,这一思想的提出,使荀子在音乐的审美评判上几乎超过了他所有的前辈。另一方面,荀子不仅全面继承了孔子音乐治国、美育治国的教化思想,而且把这一思想作了相当片面的突出和发挥,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从而使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
(选自王长华《诗论与子论》之《荀子美学思想述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乐”即是“声”,它来自生而自然的人类本性***。 |
B.“乐”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只能部分地给人以审美快感。 |
C.人不能无“乐”,因为“乐”关系着人的存在。人和“乐”是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息的。 |
D.人需要“乐”,“乐”也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因为“乐”是人基于自身本性的一种需要。 |
A.“人不能无乐”是苟子对音乐的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看法。因为音乐带给人的快乐是人情所不能没有的。 |
B.苟子以其在音乐审美评判上超越之前所有前辈的能力,有意识地将器乐合奏与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 |
C.苟子将音乐当作审美教育的有效工具,这是对孔子音乐治国、美育治国的教化思想的全面继承。 |
D.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是因为他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 |
A.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音乐源自人的性情,因而音乐也就可以制约、感染、教育人。 |
B.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音乐突出地表现为“乐而不流”“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 |
C.从音乐的形式来看,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声乐起教化作用,器乐起“中和”作用。 |
D.从音乐的社会作用来看,音乐可以感动人心,进而使社会“移风易俗”,达到“天下皆宁”的理想社会。 |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日:“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日:“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
A.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B.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C.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D.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最新试题
- 1下列四幅等高线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A.B.C.D.
- 22013年4月16日,中国海军第一艘“海巡01”轮在海上展开拉练,未来将被派往南海、钓鱼岛等海域执行任务,如图所示,“海
- 3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命健康,可以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
- 4-13的相反数是______.
- 5I’ll discuss it with you ____ you like to come. A.whenB.wher
- 6《汉书》记载西汉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你认为造
- 7生物体由小变大是由于A.细胞的分裂B.细胞的生长C.细胞的分化D.细胞的分裂与生长
- 82013年6月某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4%,2013年7月CPI同比上涨6.5%,创近三年来新高,这加
- 9汽车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它在给人们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一些社会问题.现请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适莽苍者,三
热门考点
- 1|1-9|-|9-4|1-9-9+4的值的负倒数是( )A.413B.-313C.1D.-1
- 2公元初年,欧亚大陆同时存在的两大帝国是A.汉朝与罗马帝国B.唐朝与阿拉伯帝国C.古代埃及与古代印度D.秦帝国与古代希腊
- 3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和以色列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蛋白质降解研究中所作的贡献。下列关于蛋白质的说法中,不正
- 4命题“若,则”的否命题为______.
- 5(6分)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的加速度为5m/s2,刹车时间为 s,那么开始刹车后2s与开
- 6图3所示甲地区为某国主要农业区,政府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将乙地区的水资源调到甲地区。读图回答4~6题。小题1:图示地区最可
- 7带电粒子进入电场后,只受电场力作用,其速率先减小后增大,那么此带电粒子的电势能一定A.先减小,后增大B.先增大,后减小C
- 8浪漫主义音乐是世界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下列关于其说法,正确的有 ①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②19世纪中
- 9生态足迹是将一个地区人们所消耗的各种资源转换成提供这些资源所需的生物生产面积,有效生态承载力是一个地区自然生态所能提供的
- 10连掷两次骰子,它们的点数都是4的概率是( )A.16B.14C.116D.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