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我是怎样自***的?
阿吉兹·涅辛(土耳其)
报上刊登自***的消息,通常是被禁止的,然而,下面要谈的是我个人的自***问题,因此,我希望威严的官府,不仅能高抬贵手,准予报导,甚至还能为我这样一个无名小卒的自***庆幸。
我曾一度得了自***狂症,心里总想着自***。
我的第一次自***经过是这样的:
“喂,朋友!”我自言自语道,“怎么个死法更好,用手枪,还是用匕首?”
死么,都是一样的……但是至少让我死得高尚一些:我决定服毒自***。我买了剧毒药品,服了一杯毒药就躺倒在地上。想着现在我的血管就要萎缩了,我的手脚就要抽搐,血液就要凝结。我这样等了又等,但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于是,我再喝一杯毒药,接着又一杯……但是,毫无反应。后来,我恍然大悟:原来,在这个国家里,不仅牛奶掺水,油掺假,就连毒药也是掺假的。因而,一个人随心所欲想采取一种自***手段也是做不到的。
这一次,我决定朝自己的头“砰”的一枪来了却残生。我把枪口对准太阳穴,扣动扳机:
“卡——答!”
又扣动了扳机:
“卡——答!”
再扣动了一次扳机:
“卡——答答!”
原来,这支枪是一批美国援助的武器中的一支,里面缺少零件……我看用枪弹结束自己生命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我想到了保险的办法——用煤气来窒息自己。据我把煤气开足,并将屋里的所有缝隙都堵住了。我倒在椅子上,等待死神的来临。
中午过去了,夜幕降临,我的呼吸怎么也不停止。晚上,我的一位朋友来找我。
“不要进来!我正在死呢!”我大声嚷道。
“你没有死,你是在发疯。”他说。
我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我的朋友。他捧腹大笑道:
“你真蠢,从煤气阀门出来的不是煤气,而是空气。”
说完,他又问我:“你真想自***吗?”
“当然是真的。”我答道。
“我愿意助你一臂之力。”他说。
接着,他建议我到制刀匠那里买一把布尔萨刀,然后像勇敢的日本武士那样切腹自尽。我对我的朋友所表示的友谊和关怀表示感谢,并立即去买了一把布尔萨刀。当把刀子放进怀里,正高高兴兴地往家时,正两个警察向我冲过来。
于是,我向警察解释:
“先生们,请等一下,先听我说。我老老实实地交纳税金,我从不说政府闲话。像我这样的老实人……”
警察打断了我的话,并从我怀里搜出了那把刀子。
“这是什么?”警察吼叫起来了。
原来,我正好遇上这两个专管搜捕和制止犯罪活动的警察。
“唉,我的真主啊!”我自言自语道,“我无法在这个国度里活下去,我作出自***的决定,是最合适的。但是,你看,我也没办法离开这个尘世呵!……难道总是这样折磨下去吗?”
我是有决心有意志的人,一旦说要死,我就一定要去死。我从杂货店老板处买了一条粗绳子,系在天花板上的吊钩上。然后把自己的脖子套在涂抹肥皂的绳子上,接着就一脚踢掉了椅子。可是,我并没有被吊起来,扑通一声,我跌落在地板上了。原来,绳子也是腐朽的。我得去找那位老板。店主说:
“若是好货,我们还卖吗?”
我完全明白了,自***是无指望了。“算了,就这样活下去吧!”我自言自语道。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我特别爱吃腊肉煎鸡蛋。我在一家饭馆里,先吃腊肉煎鸡蛋、罐头橄榄油煎白菜卷以及一份通心粉;后到糖果店买四五块甜酥吃了。这时,一个卖报人走过来,喊道:
“共十六版,你如不想看,可当包装纸用。”
我没有读官方报纸的习惯,但是,这回,我对报贩说,我要一份。当然读社论时,我就朦胧地入睡了。
突然,我感到腹部剧烈绞痛,似乎有人用刀子在我肚子里搅动……我疼得喊了起来。人们用急救车把我送进急诊医院。我已昏过去了。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一个医生站在我的身边,他问道:
“你好像中毒了,你不能瞒着医生,你想自***吧?”
“说到哪里去了,医生,在这幸福的日子里,您说到哪里去了?”
“你是中毒了,你吃了什么?”
“腊肉。”
“什么,吃了腊肉?”医生大声地说,“你疯了,腊肉能吃吗?难道没有看报?医院挤满了腊肉中毒患者。但是,你不像吃腊肉后中毒的人。你还吃了什么东西?”
“我去过饭馆……”
“你大概是疯了。”
“在饭馆里吃了罐头。”
“怪不得,还吃什么了?”
“通心粉、甜酥……”
“你当然要中毒了,罐头、通心粉、甜酥……”医生说。
“除了这些,你还吃什么?”医生又问?
“我向真主发誓,再没有吃别的东西了,只是在读官方报纸时……”
“啊?”医生惊叫起来,“谢天谢地,你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出院时,我在想:算了吧,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求生不得,欲死不能……我们只能无声无息地苟延残喘地活下去。
小题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我”“求生不得,欲死不能”?(4分)
小题2: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含意及作用。(4分)
(1)我愿意助你一臂之力。
(2)当然读社论时,我就朦胧地入睡了。
小题3:简析“医生”这一形象的作用。(4分)
小题4:自***这一行为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据此谈谈你对小说情节构思的看法。(6分)
答案
小题1:我用服毒、开枪、煤气中毒、切腹、上吊等方法来自***,都无法如愿,这体现了我“欲死不能”;(2分)无奈之余,我打算就这样活下去,于是我去一家饭馆进餐,却因食物。中毒和看了有毒的报纸差点死了,这体现了“求生不得”。(2分)
小题2:(1)含意:朋友在我想自***时愿意帮助、成全我,朋友对我的死如此冷漠;并非真“助”我,而朋友亦非真朋友,是真正不够朋友。(1分)作用:反映了人际关系的虚假,讽刺了社会环境的恶劣、可怕。(1分)
(2)含意:“读杜论时,我就朦胧地入睡了。”说明社论乏味无聊、面目可憎,没有可读性。“当然”一词更加表明这种情形并非偶然,而是常态的理所当然。(1分)作用:讽刺官方舆论的不实、扯皮,不关注民生,没有实际价值,难以吸引入。(也可答“也暗示了报纸是有毒的,为下文埋下了伏笔。”)(1分)
小题3:作用:①推动故事情节——医生的追问,推动了我的回答;②丰富内容,强化主题——医生和我也间的问答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医生的表现补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突出了主题;③侧面衬托主要人物“我”——医生的话衬托出了我的单纯轻信,对当前社会生存危机的认识不足。(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4分)
小题4:①自***这一行为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但每一次都不相同。用的是“犯中见避,同中见异”的手法。如第一次用毒药,因毒药变质,没死成:第二次用手枪,因枪零件不全,又没死成;第三次……第四次……。②自***行为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对恶劣的社会环境的一次深刻的展示,实际上也一次次地增加了人物无法生存的因素,坚定了人物走向死亡的决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在多次自***未果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艰难生存的卑微的小人物的形象,突出了人物“求生不得,欲死不能,只能无声无息地苟延残喘地活下去”的无奈,强化了主题。④这种“犯中见避,同中见异”的情节设计也增加了阅读趣味和幽默讽刺的效果。(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是怎样自***的? 阿吉兹·涅辛(土耳其)报上刊登自***的消息,通常是被禁止的,然而,下面要谈的是我个人的自***问题,因此,我】;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人间鲁迅》:诗情与理性的悟解
王培元
①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想想鲁迅死后出现的大大小小的纪念,以及题词、雕像、研究专著和传记,似乎不能说作为文化伟人的鲁迅没有受到拥护、爱戴和崇仰。但是,倘要听听鲁迅辞世之后的第一个世纪末泛起的批判、否定、攻击、污蔑鲁迅的嘈杂声浪,你又不能不感到困惑和悲哀:我们尚未真正理解和继承鲁迅留给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遗产,便似乎要匆匆不迭地“告别鲁迅”了。
②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毕竟还出版过几部水准较高的鲁迅研究专著,如王富仁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汪晖的《反抗绝望》等。然而,较令人满意的鲁迅传记,却一直没有见到。最近出版的林贤治先生的《人间鲁迅》,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披阅《人间鲁迅》,你会感到,作者 如人们所说“回到了鲁迅”, 可以说走进了鲁迅的心灵世界。他不仅真实地阐发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辉煌业绩,而且准确地把握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格局中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对于九十年代的中国,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适时的、出色的鲁迅传记。
③作者来自乡下,未进过大学,只是靠勤奋自修,才以诗人身份步入文坛,后来写起了随笔散文,近年来又弄学术研究。这些都不期然地成就了《人间鲁迅》卓尔不群的个人特色:林贤治先生带着乡村的人生履历和生存体验,进入鲁迅传记的写作,以平民知识者的心灵去感受鲁迅、体认鲁迅、描述鲁迅、悟解鲁迅;没有四平八稳、人云亦云的平庸之论,摒弃八股式的陈辞滥调,绝少呆板僵滞的书斋学究气,向读者展示了“人间鲁迅”的真性情和大气象,有的是浓郁的诗情氤氲和深邃的理性气息:“南京成了人生的第一个驿站。不是人选择道路,就是道路选择人。选择的结果,他学开矿而开掘了人类的灵魂,想当兵而成长为别种类型的战士。”
④写下这样文字的作者,是由于作者本人是诗人呢,还是他自然地感染了鲁迅那瘦小的身体里岩浆奔突般的激情?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本来鲁迅就不只是冷峻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⑤说这是一本适时的鲁迅传记,还由于它雄辩有力地回答了文化界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对于鲁迅的怀疑和挑战,涤除了有意无意地泼在鲁迅身上的污泥浊水。近年来,在“四·一二政变”后鲁迅对镇压了自己的同盟者而建立了一党专政的国民党政权的反抗和斗争,对被专制主义压迫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同情和支持,在鲁迅捐弃前嫌、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攻击过自己的创造社、太阳社并肩作战,在鲁迅肯定和赞赏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鲁迅对胡适、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抨击等一系列问题上,思想文化界出现了若干似是而非、糊涂混乱乃至十分荒谬的议论。只要不抱什么偏见,读者是可以从林贤治先生这本《人间鲁迅》中,找到对于这些问题的实事求是的诠释和令人满意的答案的。
⑥鲁迅为了“立人”、为了建立“人国”而奋斗了一生,最后倒在黎明前的昏黑的长夜里。鲁迅死后六十多年的今天,新世纪的曙光即将照临。笔者想起了林贤治先生在书的结尾援引的许寿裳1937年在拜谒鲁迅墓之后写下的一首诗:“身后万民同零涕,生前孤剑独冲锋。丹心浩气终黄土,长夜凭谁叩晓钟!”
小题1:第①段“告别鲁迅”的意思是 (2分)
小题2:在第②段空格处填写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如果……那么 | B.无论……都 |
C.虽然……但是 | D.不仅……而且 |
小题4:下列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富仁、钱理群和汪晖等曾出版过鲁迅研究专著。 |
B.作者写鲁迅有诗情的原因关键在于作者是位诗人。 |
C.文化界对鲁迅十分荒谬的议论可能存在一些偏见。 |
D.鲁迅一生奋斗是为了“立人”,并且建立“人国”。 |
小题6:根据文章内容,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人间鲁迅》这本书。(4分)
| | | | | | | | | | | | | | | | | | | |
哑了的三角琴
巴金
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经很旧了,上面的三根弦断了两根。它高高地挂在墙角,灰尘盖住它的身体。可是它从来不曾发过一声悲叹或***。我叫它做“哑了的三角琴”。
有一天午后,好奇的我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爬上椅子。当我的手指刚挨到三角琴,耳边一响,三角琴躺在地上,成了几块烂木板。
父亲回来后小心地把它们用报纸包起来,然后慎重地放到橱里。我很后悔,父亲慢慢地抬起头:“孩子,我并不怪你,我不过在思索、在回忆一件事情。”
“说起来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这样地开始了他的故事,他的声音非常温和。“是我同你母亲结婚后的第二年,我在圣彼得堡大使馆里做参赞。这一年夏天,你母亲一定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亚去采集囚人歌谣。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监狱里向来绝对禁止囚人唱歌,犯了这个禁例,就要受重罚。我们来到西伯利亚一所监狱,把来意告诉狱中当局,一个禁卒插嘴说:‘我知道拉狄焦夫会唱歌’,典狱便叫他把拉狄焦夫领来。”
“拉狄焦夫来了,年纪很轻,还不到三十岁,样子一点也不凶恶,如果不是穿着囚衣,戴着脚镣,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人犯。他站在我们的面前,胆怯地望着我们。当我们说想听他唱歌时,这个囚人暗黑的眼睛里忽然露出了一线亮光,似乎有一种快乐的***鼓舞着他。他望了望典狱,又望着你母亲,略带兴奋地说:‘如果你们可以给我一只三角琴,那么……’典狱叫人找一只三角琴。”
“这时候秋天的阳光从玻璃窗射进屋子里,正落在他的身上。他闭着眼睛,弹起琴弦,开始唱起来。他似乎受到了鼓舞,好像进到了梦里一样,完全忘掉了自己地尽情唱着。唱完歌,他吻着琴,像母亲吻孩子一样。”
“‘尼特加,把三角琴给我拿过来!’典狱毫不动心地对禁卒说。”
“禁卒走到拉狄焦夫面前,这个囚人的面容突然改变了:两只眼睛里充满着血和火,脸完全成了青色。他坚定地立着,紧紧抱着三角琴,怒吼道:‘谁来,我就要***谁!’你母亲和我,都吓坏了。”
“典狱一点也不惊惶,他冷酷地说:‘给他夺下来。’他这时候明白抵抗也没有用了,便慢慢地让三角琴落在地上,用充满爱怜的眼光望着它,忽然倒在椅子上低声哭起来。”
“我们听见他的哭声,心里很不安,因为这一切都是我们夫妇引起来的。我们走到他面前,想安慰他。‘我们不能够再帮忙你什么吗?’你母亲悲声地问。”
“‘谢谢你们。我只想请你们到教堂里点一支蜡烛放在圣母像前,并且做一次弥撒祝安娜的灵魂早升天堂。’说到安娜这个名字,他几乎又要哭出来,但他马上忍住了。”
“门开了,两个兵把他押了出去;脚镣声愈去愈远。一切回到平静了。”
“‘这个拉狄焦夫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凄然地问。”
“‘有一天教堂中正在举行婚礼,新郎是一个有钱的中年商人,新娘是本村中出名漂亮的小家女子。拉狄焦夫忽然闯进来,用斧头把站在圣坛前面的新娘、新郎都砍倒了。新娘后来死了,新郎成了残废。拉狄焦夫并不逃走,却丢了斧头让别人把他捉住。他永远不肯说明他犯罪的原因,也不说一句替自己辩护的话,只是闭着嘴不作声。他给判了终身惩役罪,也不要求减刑。从此他的口就永远闭上了。他在这里住了这些年,我从来没有听见他像今天这样说了这么多的话。他的事情,只有魔鬼知道!’禁卒一面说,一面望着桌上的三角琴,最后又加了一句,‘三角琴也弄坏了。’你母亲就花了一点钱向禁卒买来了三角琴。她把它带回圣彼得堡。我们以后也没有机会再看见拉狄焦夫。”
“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并不曾做到。第二年你母亲生了你,过了两年她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现在你母亲睡在圣彼得堡郊外的公墓里,三角琴又被你打碎了,而圣母像前那支蜡烛还没有人去点过,为安娜做的弥撒也没有人去做。……孩子,你懂得了罢。”
父亲的声音里含有眼泪,同时又含有无限的善意。我觉得我要哭了。
小题1:高中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过巴金的作品是 (1分)
小题2: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描写“哑了的三角琴”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分析拉狄焦夫“忽然倒在椅子上低声哭起来”的原因(3分)
小题4:对小说题目“哑了的三角琴”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暗指拉狄焦夫永远闭口,不能自由歌唱的苦痛和绝望。 |
B.象征拉狄焦夫因失去美好的爱情,自由幸福生活理想的破灭。 |
C.象征“我”把三角琴打碎,而且小时候就失去母亲,缺少母爱。 |
D.暗含父亲因没有践行对拉狄焦夫的诺言而深怀歉意。 |
F.与拉狄焦夫尽情弹唱和怒吼护琴形成对比,突出母亲的友善。
小题5:小说关于拉狄焦夫的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6:拉狄焦夫身上体现了哪几组矛盾冲突?请分点概述。(4分)
媒体与学术
学术被认为是象牙之塔,媒体则是面向大众的。近些年,媒体与学术出现了互相渗透的情形。一方面,大学教授纷纷走上媒体,设席开坛,担当评委,评点时事。另一方面,媒体不断干预学术,既揭露腐败,抨击造假,又胡编学术,乱造大师。
对此,反对者和支持者各有道理。其实,学术与媒体互相渗透,其得失在于人,在于媒体人有无学术根基或是学者对媒体有无驾驭能力。我国自有报刊始,学者与媒体就互相交融。报纸副刊,是学术与媒体沟通的最好渠道。许多知名副刊,主其事者和作者,多为大学教授,学术根底厚实。学者与媒体人合二为一,提高了媒体的文化品位,学术也转变为社会生活的思想资源。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报纸副刊纷纷萎缩,文化版转型为娱乐。这让媒体的学术见识大为减弱,也令学术与社会渐离渐远。直到近些年,电视等媒体相继开设大讲堂,将学者引入新型传播方式,化学术叙述为大众话题,重新构筑学术与媒体的桥梁。不过,这与传统媒体和学术的结合,不是一回事。
从前的学者多是通才,学术是他们的根基,报刊是他们的心声,社会是他们启蒙的对象。今天,学者被媒体看好的前提是专业,讲什么以观众的市场需求为前提,带有很大的被动性。文笔是过去学者介入媒体的基础,在学术底气的映照下,优美晓畅的文字带给读者思想和情趣。现在的学者进入电视和广播,首先需要讲解故事的能力、编排故事的技巧,“三分钟一个亮点,五分钟一个高潮”。阅读、思索是今天的弱项,盯住屏幕接受才是主流,而屏幕里最容易传播的是现成的结论、引人入胜的情节、拍案惊奇的形象、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
时代不同,媒体人、学者、受众不同,媒体与学术互相渗透的结果自然也不相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思想换作故事,启蒙改为娱乐。现在人们需要的是消遣,所以,学术必须具备大众文化市场需求的基本要素才可以进入媒体。丧失学术独立,这就是准入证。而许多媒体用“眼球效应”替代社会效应,学术价值从属于新闻价值,这是通行证。
今天,在电视里讲故事不能不说一口流畅的普通话。但我也奇怪,过去的学问大家,大多地方口音浓重,却四处设帐授徒,桃李满天下。是不是那时的人们更尊崇思想与文化,而现在一切都系于表演,别的只是一种装饰?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些年出现的媒体与学术互相渗透的现象,指的是二者互相介入甚至干涉的情况,这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争议,而且反对者和支持者各执一词。 |
B.媒体与学术互相渗透,其得失在人,但本文对其前景并不乐观,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今学者没有通才,即使介入媒体也缺少对媒体的驾驭能力。 |
C.媒体与学术在当今的重新渗透,反映了大众文化市场需求的变化,今天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无疑要比上世纪90年代更强烈。 |
D.本文认为,目前大众文化市场需求还较多地停留在听故事消遣的层次上,缺少独立思考和辨析,这是媒体看重“眼球效应”的原因之一。 |
小题3:媒体与学术互相渗透,可能具备哪些积极意义?(6分)
灯画的民间艺术形象
钟和晏
①关于“灯画”的定义,已故民间美术学家王树村在他的《民间美术》中,提到各种各样的灯彩——走马灯、夹纱灯、画舫灯等,其中有一种绢纱灯画,是画在灯屏上的绢画,故又称为“灯画”。灯画一般4盏为一堂,每盏4面,共16幅,也有24盏或更多为一堂的。灯画除了手绘之外,也有木版刻印的灯画,现在,河北武强、山西南部、山东等都还有清代木版戏曲灯画保存。
②过去灯彩的制作成本不菲,通常由豪门富户出资、民间艺人完成后,每年元宵挂在府门、商市或寺庙,挂在寺庙的花灯常会落款“某年正月十五”、“某信士敬奉”字样。王树村把灯画定义为我国连环画的早期形式,他说:“灯画的内容,早期多是山水花鸟,到了清代中叶,因为戏曲小说盛行,灯画中大量出现了如《贩马记》、《一捧雪》、《水浒》、《聊斋》和《红楼梦》一类的戏曲小说题材。这类题材的灯画,常是画故事的全部情节,引人看完第一盏,定要看第二盏,直到看完故事终了而止。”
③在一般的戏剧故事灯画之外,还有一些也许可以称为“戏出灯画”。在三国戏中的《徐母骂曹》中,身穿红色官服、戴官帽的曹操坐在一张条案前的椅子上,处于画幅右侧正中央的位置;左下角穿暗黄色袍子的徐母右手拄一根红色拐杖,左手向前伸出,手指正指着曹操脸部的方向;左上侧的背景是一架屏风,从形状看应该是戏台上的布景,曹操坐的椅子是摆在条案前面的,想来也是对戏台场景的描画。
④画的戏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有《群英会》、《打金枝》、《断桥》,这些戏曲画被认为是出自内务府如意馆御用画师之手,因为如意馆档案中曾有“沈振麟画戏出人物册页十八开”的记录。沈振麟是同治年间擅画人物、山水的宫廷画家,据说如意馆画士对两类作品照例不署名:一类是帝王后妃像,不敢也不准署名;另一类就是小说插图、戏出人物,他们认为这属于“小道”,不屑于署名。
⑤明代以前,有关北京灯节的记载不多。元末熊梦祥的《析津志辑侠》中有“正月皇宫元夕节,瑶灯炯炯珠垂结”。明朝时,北京灯市在东华门之东,也就是今天的灯市口一带。《日下旧闻考》中有记述,“正月起于初八,至十八再过晚始散,灯贾大小以几千计,灯本多寡以几万计”。从东华门外到崇文门街西,“街三行,市四列,市楼南北相向,朱扉绣栋,素壁绿绮疏,其设氍毹帘幕者,勋家、戚家、宦家、豪右家眷属也”。
⑥清代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下设灯库,专司宫灯、花灯的制造修理,皇宫外也出现了文盛斋、华美斋等灯铺。清代《帝京岁时纪胜》、《宛平县志》等对灯节的记述都大同小异,富察敦崇在他的《燕京岁时记》中说道:“而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各色灯彩,多以纱绢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绘画古今故事,以资玩赏。”
⑦在历史大戏之外,也有一些家庭伦理戏和情感戏。一个《卖水》的场景是站在花园外的李彦贵肩挑一担水,穿着已经落魄,但还是带着点书生儒稚的气质。还有4幅出现了花园里手持折扇的小姐、拿着团扇的丫鬓和拄着拐杖的老母亲等人物,让人怀疑是《西厢记》。⑧灯画是灯光映照下的画面效果,一般说,灯画讲究人物传神的神态和鲜艳的色彩对比,对人体比例、五官细节方面没有那么细致的要求,通常都画得比较随意。在当年,这些灯画也许是很普通的民间画作,因为年代久了,今天看起来亲切而素朴,尤其是人物的神态表情,几乎让人过目难忘。收藏家张琴说,“其实民间的形象就是很亲切的,但从来不是轻佻”。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从文中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灯画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述。(4分)
答:
小题2:文章特别介绍如意馆画士对两类作品照例不署名的意图是什么?(4分)
答:
小题3:科普文的语言以说明为主,本文却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徐母骂曹》和《卖水》中的场景,对此,该如何理解?(4分)
答:
小题4:文章最后说,“其实民间的形象就是很亲切的,但从来不是轻佻”,这个观点与有些人认为的“民间文化具有俗化特点”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宋代的“互联网”
①题壁,是指将有关文字或图画题写在寺壁、驿壁、屋壁、桥梁等建筑物的壁面上,以传播信息、发表言论、发布文学或书法绘画作品等。题壁,是一种真正的原始意义上的“平面”媒体。文字题壁,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到了东汉光武帝时代,题壁已成为发布公文诏令的传播手段。《风俗通义》里就有“光武中兴以来,五曹诏书,题乡亭壁”的记载。
②“题壁”二字连用大约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中唐以降,题壁之风大盛。到了宋代,题壁更成为一种日常性、普遍性的大众传播方式。宋代的题壁,很有点像当今的互联网。虽然题壁是种原始的传播方式,在传播功能上无法跟现代电子化的互联网相提并论,但在信息传播层面上有些特点却颇为近似。
③宋代题壁有两种情形,一是作者自己题壁上传,另一种是作者写好作品后由他人题壁上传。后者更像是今天网络的“转帖”。作者自己题壁上传,一般情况是边构思,边题壁,即写作与题壁同步进行。而别人转帖题壁,在时间上相对要滞后一些。寺僧常请名家诗文题壁,有的是名家本人亲笔题壁,相当于今天在网络上直接发帖;有的则是名家写好作品后由寺僧安排人书写上壁,相当于“转帖”。
④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当今的互联网,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宋代也是如此。先说开放性。宋代题壁,一般都题写在人群聚集比较频繁、客流量比较大的寺庙,驿站,公私房屋,桥梁等开放性的墙壁上,以便过往行人观看浏览。宋代朝廷常用题壁来发布诏书政令,其中明文规定要在“要害处”、“要路”上题壁发布。比如,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已卯颁行的《两川罢洒酤等诏》说:宜令诸州自今只织绫罗绸绢絁布锦等,余悉罢去。限诏到,各于要害处粉壁,揭而示之。所谓“要害处”、“要路”,是指便于民众观瞻知晓的路旁建筑物。诏令的内容,当然要求对大众开放,使之遵照执行。
⑤诏令里所说的“粉壁”,就是指用石灰水将墙壁刷白,然后在白色墙面上书写诏令。这种传播方式,中国许多乡村至今还在使用。至于个人题壁,不但不怕别人看到,而且希望看到的人越多越好。次说自由性。就像是今人可以自由随意地在网络发帖或写“博客”日志一样,宋人可以自由随意地题壁,发表言论和诗词作品。
(《评论周刊》2010.2.10)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题壁”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题壁是一种将有关文字或图画题写在寺壁、驿壁、屋壁、桥梁等建筑物的壁面上的传播方式,可谓历史久远。 |
B.题壁作为一种真正的“平面”媒体,早在战国时就已成熟,东汉光武帝时,题壁已成为发布公文诏令的最重要的传播手段。 |
C.“题壁”的使用始于梁简文帝萧纲,盛行于中唐以后,直至宋代更成为一种日常性、普遍性的大众传播方式。 |
D.宋代题壁,虽传播方式原始,但却具备了互联网的强大的传播功能,不仅特点相似,而且在信息的传播层面上,与现代互联网颇为接近,被称为宋代“互联网”。 |
A.宋代题壁有作者题壁上传与他人题壁上传之分,后者类似今日网络“转帖”两者在写作与题壁上传的同步性上有所差异。 |
B.宋代题壁如互联网一样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其题壁大多在人群聚集比较频繁、客流量比较大的寺庙,驿站公私房屋,桥梁等开放性场所,以便过往行人观看浏览。 |
C.题壁使用范围广泛,宋代朝廷常在“要害处”、“要路”上题壁发布诏书政令,甚至有的诏令内容要求对大众开放,使之遵照执行。 |
D.宋代诏令所言“粉壁”,是指用石灰水将墙壁刷白并书写诏令,此种传播方式,延续至今,中国许多乡村仍在使用。 |
A.题壁历史久远,到宋代更呈现出大众化与普遍性趋势,它强烈的“大众传媒”性质,使得宋代“互联网”称谓名副其实。 |
B.题壁在宋代不仅可发布诏令,令公众知晓,而且还有个人题壁,面向所有公众开放,且希望看到的人越多越好。 |
C.宋代题壁具有自由性的特色,如同今人可自由随意地在网络发帖或写“博客”日志一样,宋人可以自由随意地题壁,从而具备互联网的某些传播特色。 |
D.古代题壁具有从战国到宋代的历史延续性,题壁的发展越来越像“互联网”,题壁在明清两代会更加繁盛。 |
最新试题
- 1The art show was________being a failure;it was a great succe
- 2默写:(每空1分,共10分)小题1:____________,谁怕?小题2:念去去,____________,_____
- 3读《愚公移山》,用原文回答问题: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若函数 f(x)= 则等于A B -- C 2 D -2
- 5列举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分别采取了什么政体形式? (8分)并分析造成这种政体形式差异的原因(4分)
- 6____ worries me the way he keeps changing his mind.A. This B
- 7一辆汽车以36千米/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发动机的功率是60千瓦,求:(1)10分钟内汽车发动机做了多少功?(2)
- 8连词成句 1. in, the, some, selling ,late, afternoon, stopped,
- 9(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圆C:,求:(1) 圆C的半径;(2) 若直线与圆C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 的取值范围.
- 10某商店购进一批单价为8元的商品,如果按每件10元出售,那么每天可销售100件,经调查发现,这种商品的销售单价每提高1元,
热门考点
- 1读某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图中阶段⑤→⑥反映的现象是A.城市化加速发展B.郊区城市化
- 2 已知命题;命题。若命题“且”是真命题,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 3Although the couple didn’t choose to sleep in the wild inste
- 4【题文】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 ******12月7日离京视察深圳时,由八辆车组成的车队下午3点半进入前
-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担任护国主的是_____________,将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的是_________。
- 6古希腊民主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具体表现为①公民大会 ② ③民众法庭 ④五百人议事会A.①②④
- 7定义在上的函数满足下列两个条件:⑴对任意的恒有成立; ⑵当 时,;记函数,若函数恰有两个零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A.B.
- 8 _____ the big snake, the little girl stood under the tree _
- 9下边漫画启示我们 A.公民必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B.公民行使监督权意义十分
- 10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图甲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