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BCI技术:读懂你的心在过去的30年里,科学家一直在开发一种被称为BCl(Brai...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BCI技术:读懂你的心
在过去的30年里,科学家一直在开发一种被称为BCl(Brain-Computer Interface)的人机交流界面,这是一种试图连接人脑和机器的技术,被认为在未来有不可限量的应用价值。在这种技术的帮助下,只要人的大脑能够思维,哪怕他们无法动弹或不能说话,意念也能帮助他们交流信息,发出指令和控制机器。现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技术的应用前景已经日益显现。
目前,全世界有很多瘫痪病人处于“闭锁综合症”的状态中,即他们完全失去了自理和交流能力,肌肉萎缩、口不能言,甚至可能连眨眼这样简单的事都做不了。现在,BCI技术为这些病人带来了希望。利用BCI技术,微电极能采集病人大脑中的电信号,机器尝试识别这些电信号的含意,语音合成器则将病人内心的语言转变成语音。
科学家们在一位癫痫病志愿者的脑部植入了一种名为“微皮层脑电图”的装置,它们被分别植入大脑中控制面部运动和语言理解的区域。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反复诵读一些词语,如冷、热、是、否、饿、渴等,电脑同时将志愿者的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科学家们相信,这些脑信号的不同特征与志愿者读出的词汇是有联系的,解读这些信号便能将病人内心想说的话语“翻译”出来。实验的结果证明这个想法是可行的,尽管科学家们目前的解读正确率只有28%~48%,但已高于完全没有根据的猜测。研究人员认为,随着电极数量的增加,“翻译”的准确率可提高到90%。
现在,科学家们又发现,神经细胞还能控制电脑屏幕上的图片。科学家们要求一些接入了BCI神经电极的癫痫病志愿者观看电脑屏幕上重叠的图片,然后用意念将其中的一幅凸显出来,同时让另一幅从屏幕上消失。他们发现,只要志愿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相应的图片上,他们就能做到这一点。这件事让志愿者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快便能娴熟控制屏幕上的图片了。一旦病人学会了娴熟地运用自己的神经细胞,他们接下来便可以控制屏幕上的光标了。科学家们相信,BCI技术将最终成为残障人士的好帮手。在未来,这些人不仅能利用BCI技术操作电脑,还能用它控制代步装置和仿生手臂等。
而且,BCI技术会将测谎术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今的测谎仪测的是人的心跳、呼吸、血压等由心理状态引发的生理反应,由此推断被测者是否在说谎,但BCI测谎要捕捉的是被测者代表谎言的大脑波形,这种波形被科学家命名为“P300”。科学家们通过分析P300波形的强弱,可判断出被测者是否说谎。
BCI技术是一项正在发展的技术,它将为人类的未来带来什么,人们正在拭目以待。
(摘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6期)
小题1:下列有关“BCI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BCI技术是一种试图连接人脑和机器的技术,它的应用前景已日益显现。
B.利用BCI技术,将可解读处于“闭锁综合症”状态的病人内心想说的话。
C.BCI技术将帮助残障人士用意念操作电脑、控制代步装置和仿生手臂等。
D.BCI技术通过直接测量人的思想,进行分析比较,判断被测者是否说谎。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BCI技术是一种新的人机交流界面,其主要任务是利用思维脑电信号实现人脑与计算机或其它外部机电设备的交流和控制。
B.科学家们通过微电极采集病人大脑中的电信号,并识别出含义,尽管目前解读的正确率不高,但已可读懂病人内心的语言。
C.在BCI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可熟练地运用自己的神经细胞去控制屏幕上的光标,进而控制屏幕上的图片,实现与他人交流。
D.BCI技术是一项正在发展的技术,正逐步应用于实际事务中,虽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其必将不断完善,造福于人类。
小题3:在脑部植入“微皮层脑电图”装置,是一项怎样的工作?它给你未来可能从事这一项工作以怎样的启示? (6分)
答: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科学实验方面的工作。(1分)/启示要点:①科学需要实验,包括一定的科学手段和装置;②利用科学手段和装置可以获得一定的科学实验结果;③科学实验结果或能证明实验前猜想的可行性。(5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BCI技术:读懂你的心在过去的30年里,科学家一直在开发一种被称为BCl(Brai】;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壮  阔
[英]阿兰·德波顿
西奈之旅的第二天,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一个毫无生机的山谷,这里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水,也没有动物。沙岩地上满是巨石,它们仿佛被一个粗野的巨人踩过后,滚下周围的山坡。这些光秃秃、赤裸裸的山脉,显露出了通常被层层泥土和茂密的松树林所遮掩的地貌。狭长的洼地和裂缝诉说着千万年来饱受的压力,而经历不同地质年代的演化,山脉间也出现了众多的横断面。地球的地壳构造板块之间的褶状花岗石,就像亚麻布一样。山脉在地平线上无止境地延伸,直到西奈山的高原逐渐变成铺满碎石的“砂砾烤盘”。
我们因一些风景而引发的感受,很少能用三言两语就形容出来:好比在初秋的黄昏看着天色渐渐暗去,或者在一片空旷的平地上看到一池静谧的湖水,我们往往要用一大堆拗口的辞藻来描绘我们的情感。
不过,到了18世纪初,终于出现了一个词,它清晰地反映出我们对悬崖峭壁、山川冰河,以及辽阔夜空和巨石林立的沙漠的特别感受。这个词就是“壮阔”。在这些景观面前,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感受,而且一提到“壮阔”,别人也可以理解是什么样的风景。
黎明时分的西奈南部,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4亿年前形成的幽谷、2300公尺高的花岗石山以及陡峭谷壁上千年的侵蚀造就了它。人在这些壮阔景观面前,就像迟来的尘埃。
我的背包里有一部伯克的著作。伯克24岁时,放弃了在伦敦的法律研究之后,就写了《关于壮阔和美丽理念之源的哲学探究》。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景致之壮阔和脆弱的感觉有关。很多景致是美丽的,例如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橡树和河畔小花(尤其是雏菊),不过这些景致并不壮阔。“壮阔和美丽常被人混淆,”他抱怨道,“两者所指相差很远,有时性质可说是南辕北辙。”对于那些从丘园瞭望泰晤士河,然后惊叹泰晤士河是何等壮阔的人,这位年轻的哲学家显露出了一丝的不耐烦。一种景致只有具备某种力量,才能称之为壮阔。关于壮阔,他用耕牛和野牛做比较来说明这个道理;“耕牛力气很大,但它是温驯的,任劳任怨,不构成威胁,因此耕牛
并不会给人以雄伟的感觉。野牛的力气也很大,但是这种力气属于另一种,往往是非常具有破坏性……因此野牛给人的感觉是雄伟无比的,壮阔的感觉也是如此。”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欣悦?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渺小的感觉,甚至因此而感到高兴?为什么要离开埃拉特城的安逸,背起沉重的背包,跟随一组沙漠爱好者沿着亚喀巴湾的海滩行走数英里,来到一个只有岩石的沉寂之所?还必须像一个逃犯那样躲在少数几块巨大岩石的阴影之下,以躲避烈日的曝晒?为什么我们充满欢欣地期盼花岗石床、砂砾烤盘,以及那向远处伸展、山峰镶嵌在深蓝天空一角的凝固火山熔岩,而不感到沮丧呢?   
有一种解释是,那些比我们强大威猛的东西不一定令我们感到憎恨。那些与我们的意志相违的东西可能引起我们的愤怒和怨恨,然而它也可能让我们心生敬畏。而它们能否引发我们的敬畏,则完全取决于它们貌似挑衅、恶劣和傲慢的同时,是否也具尊贵之风度。看门人的自大傲慢令人生怨,迷雾笼罩的高山奇险则使人心生尊崇之意,强大却卑劣之物让人有被羞辱之感,但强大却尊贵之物则使我们敬畏。让我们回到伯克关于动物的比喻:一头野牛或许能引起壮阔之感,但一条水虎鱼却不能。其关键似乎在于动机:我们视水虎鱼的力量为邪恶且具掠夺性的,却把野牛的力量视为坦率和正大光明的。
即使我们不在沙漠中,别人的行为及自己的缺点也会让我们感到渺小。羞辱感是人类永远的危机。我们的意志常被违抗,愿望也常被阻挠。崇高的景观不会因此而直接揭示我们的不足。它们的吸引力在于提供我们一个新颖和有效的方法,去面对我们原已熟悉的缺憾。壮阔的景致以宏伟的方式,重复着日常生活经常施予我们的教训:“宇宙强而有力,而人类脆弱不堪,人的生命是脆弱和短暂的;我们除了接受加诸意志之上的限制外,别无选择;许多的必然性不是我们可以对抗的,面对它们时,我们只能臣服。”
这便是写在沙漠岩石上和南北两极冰地上的教诲。因为书写得如此壮丽,我们在离开这些景点后不会有任何挫折之感,反倒为这些超越自身的东西所感动,并在回忆中归返这些我们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庄严壮美的景象。
(选自《旅行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4月版,有删节)
小题1:开篇写“西奈之旅”有什么作用?(4分)
答:                                                                         
小题2:解释人“像迟来的尘埃”在文中的含义。(5分)   
答:                                                                 
小题3:联系上下文,简要概括“一种景致”称为“壮阔”的条件。(6分)
答:                                                                 
小题4:根据文章,谈谈认知“壮阔”对人生的意义。(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失  眠
[前苏联]A·卡聂夫斯基
今天我很早就上床了,可是睡不着。妻子对我说:“你数数吧,好像有点作用!我每晚都数到100万。”那好吧,我也来试试。
l……2……3……昨天校长把我叫去3次:为什么迟到?为什么同事们发火?为什么不交计划?要是他和我们一样睡不着,就不会提这么蠢的问题了!把人弄得失眠,又来挖苦人!
……8……9……lO……我在学校干了10年,却叫莫萨金当小组长。你想想看,我晚上连觉都睡不着,还得忙着副博士答辩,也许我也像科学院院士那样睡不着吧。
……17……18……19……19个人都得到奖金。除我之外,全组都得了。而且他们还那么若无其事的。那你就放心地睡吧,我亲爱的同志。
……30……31……32……一共32平方。但是巴巴扬却有48平方,3个房间,你说他有3个孩子!我哪怕能美美地唾上一党也行,那样,我也会有孩子的。
118……119……120……这只是算出来的数目,扣除后就只有104了,比所有的人都少。金娜才从学校毕业,就拿140卢布,全用来买化妆品,她的钱往哪儿花嘛,但我每月光安眠药就得花10卢布。
……6000……7000……8000……8000个白血球。医生说,我已经到极限了,却让纳哥涅奇去休假。我的专业知识还少了不成!就是让我到结核病疗养院去也好嘛,我得自我拯救一番呀!这不,思维迟钝了,眼也花了,脑子嗡嗡乱响。你瞧,已经早上7点了,我才有睡意。又要睡过头,又要迟到,校长得来那套老生常谈了……去他的吧,身体重要!
静极了……我就睡吧。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荟萃300篇》,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小说的主要构思技巧。(80字左右)(4分)
答:                                                               
小题2:这篇小说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120字左右)(5分)
答: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                                                
比较文学“危机说”辨
比较文学“危机说”辨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比较文学的发生及其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危机说”乃至“死亡说”具有其必然的、深刻的内在与外在原因。那么,这“危机说”乃至“死亡说”对比较文学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我们又应该如何来看待比较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呢?
事实上,比较文学的“危机说”乃至“死亡说”始终是与比较文学的发展壮大相同步、相生发的。从总体来看,比较文学尽管存在危机,但并没有死亡,反而呈现出不断扩张与发展之势。

事实上,那些指出比较文学存在“危机”的学者,并没有对比较文学完全失望,他们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在为比较文学思考出路。韦勒克在批评法国学派褊狭的同时,提出了从平行的角度重视文学性与文学总体审美研究的新视野。看到比较文学由于理论研究的遮蔽而焦虑重重的伯恩海默提出了将比较文学的重心从文学研究转移到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文化研究,让比较文学走向文化、走向全球的策略。那些认为比较文学已经“死亡”的学者其实也并不认为比较文学已经真正死亡,而是说,传统的比较文学,即所谓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之类已经死亡,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将会诞生。在巴斯奈特看来,这种新的比较文学是“翻译研究”;而在斯皮瓦克看来,这种新的研究则是在超越欧美中心主义并在全球背景下的跨文化研究与以语言为轴心的“地区研究”的结合。由此可见,即使在那些高唱“危机说”与“死亡说”的学者心目中,比较文学仍然是有前途、有希望的。目下,全球比较文学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东方以及南半球比较文学的繁荣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比较文学并没有死亡的事实。
当然,比较文学的“危机说”或“死亡说”也不尽然是危言耸听。它提示我们正视这一新兴学科存在的内在逻辑悖谬与在时移世易的大语境下它必将产生的变化。这样,我们才能审时度势,自觉地推动比较文学的健康发展。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已深入人心,系科建制已遍及世界,实现了全球化。
B.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广泛传播被众人接受,与其自身的“危机”与“死亡”没有多大关系。
C.持比较文学“危机”与“死亡”观点的学者,其实并没有对比较文学完全失望。
D.比较文学的“危机说”和“死亡说”,也不全是危言耸听。
小题2:对“从比较文学的基地批发出来的种种后现代主义理论正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运往不同的专业领域”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都源于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
B.比较思维的理念,跨界研究的方法,已为人文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者采纳。
C.比较文学的理念与方法,已成为人文与社会学中不同专业领域的共有资源。
D.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为众人所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整体看,比较文学在世界各领域不断扩张与发展,所以比较文学既没有存在危机,也不会“死亡”。
B.韦勒克等人提出的开拓比较文学研究新视野、转移比较文学重心的研究新策略以及给予比较文学新定位的新思路,为比较文学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C.东方以及南半球比较文学的发展繁荣,说明比较文学依然有前途、有希望,并没有死亡。
D.审时度势,正视并解决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内在逻辑悖谬,并与时俱进地完善自身以适应时移世易的大语境,是自觉地推动比较文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
酒婆
冯骥才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小题1:通观全文,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小题2: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3分)
小题3:“首善街”的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4分)
小题4: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通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难忘谢晋,难别谢晋!
新华网上海10月26日电(孙丽萍任沁沁)26日,上海龙华殡仪馆,一片悲伤。上万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电影界人士、影迷,在谢晋导演的灵堂外排起了长龙。萧瑟的秋风向人们的身体里浇灌着凉意,泪水在很多人脸上肆意地流淌。  
  与谢晋有着深厚师生情的著名女导演黄蜀芹,从10月18日谢晋导演逝世以来,一直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中。她说:“我一直认为,谢导是中国电影的民族魂,他特别关注民族的命运。”
  从早期的《女篮五号》《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到复出后的《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到后来拍摄的《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谢晋的影片总是在社会政治风云的大开大合中,展示着中国普通人命运的大起大落。
  电影学院倪震教授说:“《天云山传奇》在放映时,多少观众哭湿了手帕,冬季看电影散场都忘了拿大衣……他的电影深深地触动和抚慰了几亿人的心灵创伤和历史悲情,呼唤起全国的民族记忆。”
  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说,谢晋导演用胶片刻画了13亿国人金子般的灵魂。无论是《天云山传奇》中的罗群,还是《牧马人》中的许灵均或《芙蓉镇》中的秦书田,“这些人都在政治风云的变幻中,被打入生活最底层,蒙受从肉体到精神的扭曲,却始终追求爱和真理。“谢晋的作品,一百年后还会有人看,因为它们记载了中国重要历史时期老百姓的命运,歌颂了人类的真善美。谢晋电影是永恒的,谢晋是永恒的。”
  谢晋的银幕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人,是和谢晋的电影一起成长的。”在文广集团工作40多年的陈文亭是电影放映员。谢晋的电影,出来一部,他就放映一部。“我自己也记不清放了多少场,看了多少遍。谢导的电影真实、贴切,把人物的命运,和特殊时代的背景结合在一起。这是他为社会留下的重要财富。”
  1998年,谢晋从影50周年研讨活动上,谢晋宣布了一封给自己的信,令人难忘……  “今天我和大家一样高兴,又想对被祝贺者谢晋说几句严肃的话。谢晋,你可以有一点兴奋,但不要过于兴奋。从艺50年,拍了35部影片,至少说明你没有虚度年华,浪费光阴。但你不觉得日子过得太快吗?一眨眼50年过去了,你一直说至今你没有将最好的影片拍出来。你76岁了,你还有多长时间?三年?五年?总之没有50年了。所以,你不要太兴奋了。你要只争朝夕,把握每一天,每一小时,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拍好电影。”
  “谢晋,你可以有点满足,但不要太满足了。你的电影受到群众喜欢,值得自豪,但也有许多遗憾。说是从艺50年了,其实哪有50年?从《舞台姐妹》到《青春》,其中至少有八年是空白的。还不算有许多按别人的意志浪费的时间。今天如果再补你十年有多好。你的电影也留下种种遗憾,有自己的局限,也有其他原因。如果能够重拍有多好,拍出一部没有遗憾,或者是少点遗憾的作品来。”
  “谢晋,你可以有点骄傲,但不要太骄傲了。你要感谢许许多多老师、领导、朋友,你的作品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帮助。离开这些,你就不是今天的谢晋,你就会缺少许多作品。你还要感谢时代。只有在***开创的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下,你才有放开手脚不断拍片的机遇。衷心希望今天的祝贺不是你息影的开始。祝愿你继续拍出满意的作品来。这是我个人的愿望,也是所有人的愿望。
在这一封如此独特的“给自己的贺信”里面,人们仿佛能听到谢晋心的跳动。这,才是大师。
  的确,谢晋辞世,人们怀念的不止是用光影传奇讲述人间冷暖真情的一位电影艺术大师。更值得怀念的,是他的人品高贵、性情磊落,为文艺界留下了最高的艺德标杆。
  谢晋的名言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曾多次说:“给我什么奖、什么房子、什么车子,都没意思。我急需的是本子、本子,如果再能拍几部好片子,我这一辈子才可以。”他始终没有停下工作,即使在晚年为获得电影投资而辛苦努力,他也始终怀抱着若干部电影的梦想。他说,倒也要倒在摄影机前
  “谢导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谢晋的同事、上海大学影视技术学院执行院长金冠军说。在他眼中,谢晋一生的成就如此辉煌,但对人却始终真诚、热情;谢晋荣誉一身,但始终清贫,不求名利。谢晋的家庭生活充满了不幸,晚年失去爱子,但谢晋依然充满了乐观情绪,继续用激情和快乐鼓舞着身边的人。
  直到晚年,谢晋还担任上海大学影视技术学院院长长达13年,继续为中国电影培养人才。谢晋逝世后,学生们在校园里点起万点烛光,怀念他们的好老师,好院长。
  金冠军说,谢晋,始终以自己的生命燃烧着中国电影事业。谢晋曾多次说:“我们这一辈人首先要有冲的精神,不怕冲得头破血流。实在冲不上去了,倒在地上做人梯,让年轻人踩着我们的身体继续前进。”
  无数人怀念着大师。无数人心中的大师,他们讲述的谢晋,都那么令人感动,令人心灵震撼。谢晋导演走了,但愿他的精神得到传承。
难忘谢晋!难别谢晋!
(选自新华网)
小题1:1998年,谢晋从影50周年研讨活动上,谢晋宣布了一封给自己的信,从这封“给自己的贺信”中,我们可以发现谢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概括表述。(5分)
小题2:文本分别引用了著名女导演黄蜀芹、电影学院倪震教授、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电影放映员陈文亭四个人对谢晋电影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些评述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3:谢晋的名言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但近几年来,《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几部国产商业大片赢得了绝对的票房,却无法赢得老百姓的口碑。你认为中国电影人应该追求老百姓的口碑还是应该追求票房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