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经济动车与文化警觉①几年前,在苏州的一次诗会上,我说苏州园林已经消失了,令在座的诗人们感到惊讶、不解。我接着说,消失的不是苏州园林里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济动车与文化警觉
①几年前,在苏州的一次诗会上,我说苏州园林已经消失了,令在座的诗人们感到惊讶、不解。我接着说,消失的不是苏州园林里的亭台楼阁、假山瘦石、草木花卉,而是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情怀。苏州园林成了旅游景点和文化空壳。今天,我们的财富和能力足以建造更多的苏州园林,甚至能把整座城市变成园林,但我们的心灵已远离了苏州园林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开着宝马、凯迪拉克的 “名人”急冲冲出入于今天的 “苏州园林”,但他的目光不再注意墙角边一朵小花的开放和凋零,他的心灵再也体验不到水塘里一尾锦鲤游弋的快乐。
②我觉得火车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旅行工具。相对于汽车,火车有空间感;相对于飞机,火车则有时间感。所以,在中国火车全面提速的早几年,我甚至想给铁道部长写信,建议他给兰新铁路减速。因为我生活在新疆,而我的老家在浙江,每次回家和返疆,都要乘坐往返于乌鲁木齐和上海之间的54次、51次列车。提速前,这趟列车要走三天三夜:第一天,大家为了 “占领”行李架可能会发生争吵、冲突;第二天,面对面有些尴尬,从沉默到试探性地沟通、说话;第三天,敞开心扉,有了无障碍交流,有的开始分享一只烤鸡,一起喝起了啤酒……在火车上结识朋友、产生爱情,是时常发生的事情。火车提速到两天两夜后,第一天和第二天情形照旧,第三天却没了……一起乘坐了火车,一起经历了漫漫长旅,车上与车下,都是陌路。 “慢”的乐趣消失了,这使人感到遗憾和惆怅。我想给铁道部长写一封信,不是要反对进步、阻挠发展,而是包含了一个 “游子”朴素、诚恳的文化动机。
③这两件事情,表面上看是社会进步带来生活方式改变的两个例子,具有抽样分析、个案讨论的价值。但环境的变化已触及到每个人内心,并且是切身的、具体而微的。时代步伐和个人节拍之间,出现了失调;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之间,也出现了明显失衡,文化困惑由此产生。难道社会已分成了几张皮: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心灵的……但社会仍是一个整体,必须在一个共同体中协调向前,尽管它有点气喘吁吁、慌不择路的样子,却是包裹在一张皮里面的。我们深陷于资讯、影像与复制之中,置身于雅克·厄鲁尔所说的 “极度视觉化的时代”,一切都从属于视觉化,在视觉化之外什么都没有意义。
④经济是个手段,不是心智完善以及抵达完美人性的目标。文化朝向这一目标,所以文化需要工具和手段。我们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那么,从文化现实来说,文化又可以分为外部文化和内在文化。内在文化指向心灵、情感、思想、人性,这也正是文学需要呈现和探讨的。只有人类内在的天赋秉性得以有效、和谐地发展,人性才能获得尊严、富足和愉悦。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工具和手段,追求文化的高质量、高品位,并抵达文化内在的终极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艺术、宗教、科学、诗歌、哲学都肩负着这一基本的责任和使命。但目前的情况是,文化共时性(古典/当代、传统/创新)被忽略了,文化关系(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生了错位,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往往被当作了文化目标。一方面,太多的聪明人把文化搞得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他们高谈阔论文化,其实是打着文化的旗号在行经济之事,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颠倒了,文化成了工具手段;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无疑对文化传播是有贡献的,但文化的内核被遮蔽了,文化的层次被混淆了,文化的工具被放大了,文化的浅表化、庸俗化和娱乐化已是一个现实。
⑤如何使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获得一种新的平衡,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现在,经济发展不再是一趟普客列车,而已是动车和高铁,火车上的三天三夜终有一天会变成30个小时。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时间的获得还是时间的失去,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飞速的经济动车上,被惊醒的文化充满了警觉,这是文化自觉、人类自觉的一个前提。文化不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它几乎是社会的全部要素和我们的唯一出路,攸关性命和未来。
小题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作者所说的苏州园林已经消失了,是指我们的心灵已远离了园林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园林本身并没有消失。
B.作者想给铁道部长写一封信,不是要反对火车提速,而是觉得“慢”的乐趣消失了,这使人感到遗憾和惆怅。
C.人们往往将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当作了文化目标,因此文化共时性被忽略了,文化关系发生了错位。
D.大众传媒传播的文化,文化的内核被遮蔽了,文化的层次被混淆了,文化的工具被放大了,它对文化传播谈不上贡献。
E.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充满警觉的文化提醒我们,不能仅仅把文化当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
小题2:下列不属于颠倒经济与文化关系的一项是(    )(3分)
A.苏州园林成了热闹的旅游景点。
B.现在很多地方大打“名人故里”争夺战。
C.一些地方以经济价值即盈利多少作为申报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尺度。
D.各地方政府加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投入。
小题3:从文章看,作者通过苏州园林和火车的两个例子想说明什么?(4分)
小题4:联系全文,说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文化的浅表化、庸俗化和娱乐化,我们应该怎么做?(4分)
答案

小题1:AB
小题1:D
小题1: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步伐和个人节拍之间,出现了失调。③经济运动与文化建设之间,也出现了明显失衡,文化困惑由此产生。④社会这一整体中各元素间有割裂不能协调向前的危险。(社会已分成了几张皮)
小题1:①通过工具和手段,追求文化的高品质、高品位,并抵达文化内在的终极目标。②重视文化共时性。③摆正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不能把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当作文化目标。(不能让文化关系发生错位)。④应使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获得一种新的平衡。
解析

小题1:C、第4段,强加因果;D、第4段最后一分句中“大众传媒无疑对文化传播是有贡献的”;E、第5段最后一句“文化不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引用事例的好处就是为了证明文章的观点态度。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经济动车与文化警觉①几年前,在苏州的一次诗会上,我说苏州园林已经消失了,令在座的诗人们感到惊讶、不解。我接着说,消失的不是苏州园林里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5分。
晚宴
一场关于男人比女人谁更加勇敢的争论,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了。
——题记
我最初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印度,那儿的人们今天讲起来仍好像确有其事似的——尽管任何一位博物学家都知道这不可能是真的。后来有人告诉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不久,一家杂志社曾刊登过这个故事。但登在杂志上的那篇故事以及写那篇故事的人,我却一直未能找到。
故事发生在印度。某殖民地官员和他的夫人正举行盛大的晚宴。筵席设在他们家宽敞的餐厅里,室内大理石地板上没有铺地毯;屋顶明橼裸露;宽大的玻璃门外便是走廊。跟他们一起就座的客人有军官和他们的夫人,另外还有一位来访的美国博物学家。
席间,一位年轻的女士同一位少校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年轻的女士认为,妇女已经有所进步,不再是过去那样一见到老鼠就吓得跳到椅子上的时代了。少校则不以为然。
他说:“一遇到危急情况,妇女的反应便是尖叫。而男人呢?虽然也可能想叫,但比起女人来,自制力却略胜一筹。这多出来的一点自制力正是真正起作用的东西。”
那个美国人没有参加这场争论,他只是注视着在座的客人。在他这样观察时,他发现女主人的脸上显出一种奇异的表情。她两眼盯着正前方,脸上肌肉在微微抽搐。她向站在座椅后面的印度男仆做了个手势,对他耳语了几句。男仆两眼一下睁得大大的,迅速地离开了餐室。
在座的客人中除了那位美国人以外谁也没注意到这一幕,也没有看到那个男仆把一碗牛奶放在紧靠门边的走廊上。
那位美国人突然醒悟过来,在印度,碗中的牛奶只有一个意思——引蛇的诱饵。他意识到餐室里一定有条眼镜蛇。他抬头看了看屋顶上的橼子——那是最可能有蛇藏身的地方--但那上面空荡荡的。室内的三个角落里也是空的,而在第四个角落里,仆人们正在等着上下一道菜。这样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地方了——餐桌下面。
他首先想到的是往后跳开,并向其他人发出警告。但他知道这样会引起骚乱,致使蛇受惊咬人。于是他很快讲了一通话,其语气非常威严,竟使得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
“我想了解一下在座的诸位到底有多大的自制能力,我数三百下——也就是五分钟——你们谁都不许动一动。动者将罚款五十卢比。准备好!”
在他数数的过程中,那二十个人都像一尊尊石雕一样端坐在那。当他数到“ 280”时,突然从眼角处看到那条眼镜蛇钻了出来,向那碗牛奶爬去。他跳起来把通往走廊的门“砰”地紧紧关上,室内响起了一片尖叫声。
“你刚刚说得对,少校!”男主人大声说."一个男子刚刚为我们显示了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范例。”
“且慢。”那个美国人一边说着一边转向女主人。“温兹太太,你怎么知道那条眼镜蛇在屋子里呢?”
女主人脸上显出一丝淡淡的微笑,回答说:“因为它当时从我的脚背上爬过去。”
小题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5分)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部分表现了女主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了男人、女人谁更勇敢的争论,那么你认为究竟是谁更勇敢呢?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故旧名“蹦蹦”,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一般认为约在清代中期由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在发展中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二人转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作为曲艺曲种的二人转“双玩艺”及“群唱”,表演形式或由甲乙二人扮成一旦一丑,载歌载舞,分行当说唱表演,或多人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分行当轮递坐唱。其唱腔音乐十分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常用的唱腔曲牌有“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三节板”、“抱板”等,伴奏乐器有板胡、唢呐、竹板等。二人转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讲究唱、说、做、舞四功的综合运用,其中唱功讲究“字儿、句儿、味儿、板儿、腔儿、劲儿”,高亢火爆,亲切动听;说功分“说口”、“成口”(亦称套口)和“零口”,丑逗旦捧,多用韵白,也有说白和数板,语言风趣幽默,招人讨笑;做功(亦称扮功)讲究以身段和动作辅助演唱,强调手、眼、身、法、步等功法的综合运用;舞功以跳东北大秧歌舞为主,也吸收有其他民间舞蹈和武打的成分,并有耍扇子、耍手绢、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杂技性的绝活穿插其间,舞台效果十分热闹火爆。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二人转的传统节目以《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猪八戒拱地》等最为著名。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三只鸡》、《接姑娘》、《柳春桃》、《丰收桥》等新节目。20世纪以来有影响的二人转代表性艺人有辽宁的徐小楼、郎艳芳、小兰芝,吉林的程喜发、李青山、谷柏林,黑龙江的郭文宝、李太、胡景岐等。
长期以来,二人转深受东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的喜爱。东北民间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
节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小题1:下列各项关于“二人转”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二人转故名“蹦蹦”,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B.二人转产生于清代中期,是以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为基础融合而成的。
C.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东北民歌、太平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D.二人转的舞功以跳东北大秧歌舞为主,同时它也吸收了其他民间舞蹈和武打的成分。
小题2:下列各项的表述和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如“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的“单出头”和“拉场戏”。
B.它的说功分“说口”“成口”和“零口”等形式,旦逗丑捧,多用韵白,也有说白和数板,语言风趣幽默,招人喜欢。
C.二人转的传统节目有很多,其中《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猪八戒拱地》等最为著名。
D.东北流传的顺口溜“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形象地反映了当地老百姓对二人转的喜爱之情。
小题3: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二人转的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讲究唱、说、做、舞四功的综合运用。
B.20世纪以来有影响的二人转代表性艺人出现了很多,其中有辽宁的徐小楼、郎艳芳、小兰芝、程喜发,黑龙江的郭文宝、李太、胡景岐等。
C.由于流传流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
D.二人转的“双玩艺”及“群唱”表演形式,大都是由甲乙二人扮成一旦一丑,载歌载舞,分行当说唱表演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最后一课
张春风
3年前,18岁的珍妮一时糊涂,因在金店盗窃了一枚昂贵钻戒,被关进了女子监狱。通过洗心革面,她在平安夜那天提前获得了假释。
珍妮怯怯地走出了大门,站在空荡荡的街道上,她不知自己该不该回家。自入狱后,父母只探望过她两回且态度冷淡,也许父母是怪自己玷污了家族的名声。因此,她并没有告诉父母出狱的消息。
珍妮正不知所措时,狱警苏珊走了过来。在监狱,善良的苏珊是每一个女囚的朋友。苏珊似乎看出了她的窘境,微笑地说:“珍妮,今晚我邀请你一起过平安夜。”
苏珊将珍妮带回了家,那是一栋漂亮的小洋楼,门口的圣诞树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息,桌上的烤火鸡散发着扑鼻的香味。
苏珊热情地介绍:“这是珍妮,今晚将跟我们一起度过平安夜。”丈夫杰森是个律师,和蔼地说:“珍妮,欢迎你。”苏珊的女儿伊莲是个典型的嘻哈族,打了声招呼“嗨”后,就自顾去弄圣诞树上的礼物了。苏珊笑着说:“珍妮,先上楼洗个澡吧,晚餐马上开始了。”珍妮点点头,低头上了楼。
在浴室,珍妮足足冲洗了25分钟,她想冲去身上所有的晦气。洗完后,珍妮神清气爽地走下楼。这时,伊莲正躲在阳台边悄悄打电话。
苏珊摆好餐具后,喊楼上的杰森下来吃饭,他疾步走了下来,迫不及待地问:“亲爱的,看见我放在卧室床上的5000美元了吗?我刚才去了一趟书房,回来就不见了?”苏珊摇了摇头:“我一直在厨房呢。”杰森狐疑地说:“奇怪,我半小时前放在那的。”他下意识地望了望珍妮。珍妮慌乱地说:“请相信我,刚才,我一直在浴室洗澡。”苏珊坚定地点了点头:“杰森,虽然浴室就在卧室的隔壁,但请别怀疑到珍妮。”
这时,伊莲兴冲冲地跑了进来。杰森一边切着烤火鸡,一边询问伊莲,伊莲摇摇头说:“我可从来不干这样的事情。”
餐桌上,珍妮小心翼翼地吃着烤火鸡。这时,杰森突然问:“苏珊,你还没说珍妮是从哪里来的呢?”珍妮大吃一惊,原来,苏珊还没有告诉他们自己的遭遇。苏珊淡淡地说:“今天,珍妮刚刚出狱。”话音未落。杰森笑眯眯地说:“珍妮,这没什么,真的!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犯错误呢。来,咱们一起为珍妮重获自由干一杯!”珍妮感激不已。可是,伊莲明显不怀好意地问:“珍妮,当初你是因为什么而入狱的呢?”珍妮犹豫片刻,红着脸说:“是……是偷窃。”苏珊尴尬地打着圆场:“珍妮,再多吃点烤火鸡吧。这可是我特意为你准备的!”说罢,又切了一大块给珍妮,可是,此时美味的烤火鸡已经寡淡无味。杰森父女虽然不说话,珍妮总觉得,他们犀利的目光让自己脸上火辣辣的。
晚饭后,苏珊将珍妮领到了楼下一个整洁的卧室。进屋后,珍妮不禁蒙住被子号啕大哭。因为失眠,半夜她悄悄走出了卧室。这时,她发现苏珊的卧室还亮着灯。深思熟虑后,珍妮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将政府发给每一个囚犯出狱后的津贴5000美元交给杰森。
第二天清早,珍妮悄悄将钱压在客厅的花瓶下,然后,蹑手蹑脚出了门。珍妮刚想开门,客厅的灯亮了。原来苏珊正端坐在沙发上,失望地问:“珍妮,为什么要这样做?”珍妮呆住了:“我……”这时,杰森和伊莲也同时走了出来。原来,他们每一个人都起得比自己更早。
伊莲一改昨天不驯的装扮,拉住珍妮,问:“你明知道那5000美元是我拿的,为什么不当众说出来?”原来,珍妮听到昨晚伊莲在阳台上打电话说自己偷拿了父亲的5000美元,去和几个朋友相约去巴黎度假。
苏珊大声地问:“告诉我,为什么要把罪名揽到自己头上?”珍妮低头说:“对不起,我不能破坏你们家庭的和睦。纵然我说出真相,你们也不一定会相信。因为,我曾是个偷窃犯。而伊莲,是你们的亲爱女儿……”
杰森走了过来,不好意思地说:“昨晚,是我们合演了一出戏。因为,苏珊想给你上最后一堂课。”珍妮诧异地问:“为什么?”苏珊轻轻搂住珍妮,慈爱地说:“其实,大家早已相信你了。可是,你却仍不自信。记住,你已经走出监狱,已经为曾经的罪名付出了代价。你现在和我们一样,以后,当你再被别人诬蔑的时候,一定要大声地站出来反驳。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忘掉过去。”苏珊并不知道,她挽救了一颗绝望的心。昨晚,珍妮想:不论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别人歧视的目光,她决定离开苏珊的家后,继续出来混日子。但现在,珍妮改变了主意。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她要搭最早的一列火车回家,祈求父母的原谅,重新开始崭新的生活。
(节选自《知音》)
小题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珍妮本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可由于她的一时糊涂去偷窃,而被收入了监狱。这个打击使她在出狱后也没有马上走出它的阴影。
B.本文结构上使用了照应的手法,如前文有珍妮听见伊莲打电话,后面有电话内容的解说。这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可读性。
C.小说的情节简单,但却不平庸,它以设骗局、解骗局的结构模式,给我们每一个没有犯错的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D.杰森和伊莲父女俩虽然最后给与珍妮的行为以理解,但是他们仍然是现实生活中那些蔑视失足青年的代表。
E.珍妮宁愿拿出5000元津贴,也不肯为自己辩护,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依然认为自己是个“贼”,她也认为别人都会这样看待自己。
小题2:文章以“最后一课”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3:苏珊一家设计那个“骗局”的目的是什么?(6分)
小题4:面对像珍妮这样有犯罪前科的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请结合文章和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过去主要有两种看法。一些科学家提出“演习说”,他们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但有些科学家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提出“自娱说”,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而不久前,汉斯·特贝和斯塔·阿特曼等又提出了一种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就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而约翰·贝叶和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羚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食物来源丰富了,它们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这就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夏季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有删节)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动物的游戏行为,成为科学家在动物行为研究领域中争议的焦点。
B.某些科学家认为,动物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其紧张的竞争生活得到了某种调剂和补偿。
C.黑猩猩用棍子赶鸭子,是为了像人们一样游戏。
D.西伯利亚羊选择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是在培养它们的冒险精神。
小题2:对文段中划线句子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了说明北极熊的生活习性:冬季在冰面上紧张觅食,夏季在陆地上,吃饱喝足了
进行各种游戏。
B.为了说明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大力气捕食,夏季食物来源丰富
不必捕食而整天奔波。
C.为了说明北极熊在夏季游戏的原因和作用:因为夏季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所以有
精力进行游戏;游戏使它们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有利于冬季捕食。
D.为了说明北极熊捕食的方式和食物的种类:以追逐的方式捕食海豹和鱼类。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要点的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些科学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行家认为,动物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演习。
B.还有一些为不是演习,而是自我娱乐。
C.特贝和阿特曼认为,动物游戏行为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
D.贝叶和赖物认为,动物游戏行为并不是学习,而只是锻炼。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出乎意料的结局
[法国]阿尔贝·阿科芒
他们结婚已经29年多了,显得很幸福。他们都学会了在生活中彼此做一些必要的让步,并且两人的性格都很腼腆。男的是里昂小说家吕西安·里歇,一直保持着有限的知名度。但对他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如果想沾点“畅销作家”的光彩,他就得在各种仪式上抛头露面。对于这些,他总是一概谢绝。朋友们爱说他过分谦虚,究其实,是缺少勇气。
对他来说,回家的第一件事是拥抱一下妻子,亲亲她的前额,说一句几乎总是一成不变的话:“亲爱的,我希望我不在家时你没有过于烦闷,是吧?”得到的差不多总是同样的回答:“没有。家里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哪。但看到你回来,我还是很高兴的……”里歇太太负责在打字机上打印丈夫定期在《里昂晚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然后把稿纸誊清,封装好,寄出去。这份微末的工作足以使她想到自己是丈夫的一个合作者。
咳!她万万没有想到,一出悲剧正在威胁着她。
怎么,像吕西安·里歇这样一个年届五十的家伙,会让一个刚刚离婚的女人弄得昏头昏脑?然而这事居然发生了。她叫奥尔嘉·巴列丝卡,人长得漂亮,有着一般女光棍的寡廉鲜耻的劲头,把小说家降服了。有一天,就像跟他要一件新奇首饰一样,她要求跟他结婚。
他必须先离婚。“唔,这件事应该容易办到。结婚已经整整23年,大概妻子不再爱我了,分开可能不痛苦。”想法不错。可是一个性格腼腆的丈夫该怎样摊牌呢?小说家想出了一个新鲜法子。他编了一个故事,把自己与太太的现实处境转托成两个虚构人物的历史。为了能被妻子领悟,他还着意引用了他们夫妇间以往生活中若干特有的细节。在故事结尾,他让那对夫妻离了婚,并特意说明,既然妻子对丈夫已经没有了爱情,就一滴眼泪也没有流地走开了,以后隐居南方的森林小屋,有足够的收入。悠闲自得地消磨幸福的时光……他把这份手稿交给里歇太太打印时,心里不免有些不安。晚上回到家里时,心里嘀咕妻子会怎样接待他。
“亲爱的,我希望我不在家时你没有过于烦闷,是吧?”话里带着几分犹豫。
她却像平常一样安详:“没有。家里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哪。但看到你回来,我还是很高兴的……”难道她没有看懂?吕西安猜测,兴许她把打印的事安排到了明天。然而,一询问,故事已经打印好,并经仔细核对后寄往《里昂晚报》编辑部了。
她为什么不吭声?她的沉默不可理解!显然,她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可是她该看得懂的……故事在报上发表后,吕西安·里歇才算打开了闷葫芦。原来,妻子把故事的结局改了:既然丈夫提出了这个要求,夫妻俩还是离了婚。可是,那位在结婚23年之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纯真的爱情的妻子,却在前往南方的森林小屋的途中抑郁而死了。
这就是回答!吕西安·里歇震惊了,忏悔了。当天就和那个不知底细的女人来了个一刀两断。但是,如同妻子不向他说明曾经同他进行过一次未经相商的合作一样,他永远没有向她承认自己看过她的新结论。
“亲爱的,我希望我不在家时你没有过于烦闷,是吧?”他回到家里时问道,不过比往常更加温柔。
“没有。家里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哪。但看到你回来,我还是很高兴的……”妻子一面回答,一面向他伸出手臂。
(选自《最具人气的110篇微型小说》)
小题1: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题目“出乎意料的结局”指的是什么?(4分)
小题2:小说中吕西安·里歇的妻子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第二段写里歇太太的工作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小说家吕西安·里歇每次回到家问候妻子的都是同一句话,而其妻子的回答也都一成不变;但有评论说,这分别表现了男女主人公感情的“多变”和“专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对象,结合上下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