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小题1:下列句中“像”字表示比喻的一项是( )(2分)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
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
____________ 。(3分)
小题5:请你对这三段文字的写景特点作简单的评述。(5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小题1:略
解析
小题1:《茫茫夜》是短篇小说
小题1:分析游离原文语境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围绕“描写细腻,情景交融”来谈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现代文阅读,完成小题(共14分)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遥远的岛
(芬兰)别卡宁
在天气晴和的日子,辽阔的水面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一个孤独的小岛;打从汉奈斯和别卡记事的时候,他们就总是对那个小岛怀着永不减退的兴趣。
岛上密密层层长着一片茂密的、异常高大的松林,因此小岛宛若一束绝妙的花束,插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花瓶里。它从早到晚一直沐浴在阳光之中。当太阳的巨轮在东方天际刚一露头,这一瞬间,阳光就已经在爱抚小岛上那些参天大树的树梢了;而当红日西沉的时候,它又仿佛依依惜别,用熊熊燃烧着的余晖把那些树梢染得红艳艳的。风和暴雨在小岛上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猖獗,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而轻信的态度迎接它。每当风暴大作,海浪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浪花四溅,几乎一直飞上松树梢头。风在浓密的树冠间狂暴、凶狠地猖狂肆虐。阴雨的时候,小岛仿佛裹在一片灰蒙蒙的雾幕里,看起来神秘得像一个谜。
“真有意思,在近处它像什么样呢?”两个孩子多次互相询问。
他们竭力想探听小岛上的情况,常常向父亲提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问题,然而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很简短的回答。小岛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怎么能引起一个成年男人的兴趣呢。
不过孩子们从远处用自己的眼睛眺望着小岛,他们决不能相信,它是像父亲所断言的那样索然无味。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
孩子们的思想里片刻也忘不了这个小岛,而且有一天他们觉得:他们简直是非到那儿去一趟不可了——这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怎么去呢?路很远,父亲极其严格地禁止孩子们用船,他们也不敢违抗他的禁令。那么怎么办呢?因为要到那个小岛,只能从海上去——坐船或者是从冰上走过去。这么说,没有任何旁的办法了——得等到冬天。
这期待已久的日子、实现理想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两个孩子用由于急不可耐而发抖的手拿出了滑雪板偷偷地上路了,他们的心在战栗。冷彻骨髓的一月的寒风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遥远的太阳的寒光照得人眼花,可是毫无暖意。滑雪板滑得很顺利,孩子们看到前面就是在寒冷的闪光中变化万千的目的地,于是越来越鼓足劲头,继续向前滑去。他们所有的念头、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到了那个奇迹的岛上,而随着每一次挥动滑雪杖,它离他们就越来越近了。
他们曾那样日夜梦想的奇遇,千百万令人头晕目眩的童话中的奇遇.——当他们的脚踏上小岛的那一瞬间,这一切就都要实现了!所有他们读过的童话,所有他们梦想过的奇迹,千千万万的童话和奇迹,今天一定都会成为现实。他们的嘴笑得闭不拢,眼睛也向风,向太阳和灿烂发光的雪面冰凌微笑着,他们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只除了一点:今天是他们的节日,滑雪板正带着他们向遥远的小岛飞驰。
当太阳的最后一束光线在遥远的小岛上逐渐熄灭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了。他们回来的时候十分疲倦,神情严肃。在他们那少年人的心里带回了一个可怕的生活的秘密。他们的思想里再没有任何关于奇遇的想法。他们的心里再没有任何希望。他们已经不再向小岛眺望了,虽然在深红色的夕照中,岛上寒冷的闪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夺目。他们不再眺望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真实情况,赤裸裸的、阴郁而令人痛苦的真实: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原来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遍地砾石,遍地都是暴风雨遗留下的痕迹。那儿只有普通的泥土和石头,最常见的石头和泥土——和他们的脚每天踩着的泥土完全一样,甚至还要差一些,更加粗糙,更加贫瘠。岛上的树林里也是一些最普通的树木,最常见的松树,高大的褐色树干耸立在乱石之间,生着弯曲的、被暴风雨折断的树枝。
不,他们再也不想看那个小岛了,无论是今天,还是旁的日子——永远,纵令生活突然变得千百倍阴郁,枯燥无味和毫无意义。
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他们伤心地痛哭,不能回答自己,为什么他们这么难过,为什么睡梦不肯来临。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个小孩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
小题2:联系全文,分别理解文中划线词或句子的含义。(4分)
(1)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而轻信的态度迎接它。
(2)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遥远的岛”的理解。(4分)
小题4:指出第二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5:有人认为文中孩子们的探险活动是失败的、没有价值的,也有人认为这是颇有意义、很有价值的。请结合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人类衰老之谜有了新发现
人的身体在到了25岁以后就开始进入一个逐渐衰老的阶段,身体的各项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在医学上,人的衰老分为程序性衰老和非程序性衰老。程序性衰老是指由遗传基因的原因导致的衰老。遗传基因作为生物信息的源泉,像程序一样控制着一个人的生长、发育、成熟,包括衰老和死亡。研究表明:在基因程序中,人的寿命平均在一百二三十岁左右。但实际上,大部分人的寿命只有七八十岁。这是由于环境、营养和疾病等原因,人体的老化速度加快,缩短了基因程序的进程而提前进入衰老,这就是非程序性衰老。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非程序性衰老与血液微循环下降有直接关系。《素问·五脏生成论》记载道:“眼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在人体毛细血管和微淋巴管中的体液循环。它涵盖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
微循环下降为什么会引起衰老呢?大家知道,在血液中,血红细胞扮演着最为主要的角色。青少年人的血红细胞是饱满、透亮、分散、活跃的;而大多数中老年人的血红细胞往往干瘪灰暗、结团成串、变异畸型,呈现出脱水衰老的状况。由于缺乏活力,粘连在一起的血红细胞很难流到人体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和末端部位,造成微循环下降,一方面导致氧气和营养成份供应不足,另一方面又会导致体内废物和毒素、杂质无法正常排解,进而导致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衰老和病变。
若微循环不通畅,人体脏器也会因新陈代谢不正常而出现疾病和衰老等。例如当心肌微循环障碍时,人体可以出现心慌、胸闷、早搏、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当脑微循环发生障碍,可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中风、痴呆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人们说,微循环通则不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畅则健康寿长。
一位著名医学家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你所治疗的每一种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人们还发现,人体血红细胞的衰老病变一般都要先于其它组织细胞的衰老病变。因此,只要观察、检测血红细胞的形态和活性,就可以及早发现和判断人体是否出现非程序性衰老以及是否出现病变。不过,在血检中能够观察和分析的红细胞,基本上都是成熟期的红细胞。因为,一方面红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生成后,必须成熟后才能进入血液循环;另一方面健康红细胞个体的晚期与中期在形态上并无大的差异,只是在濒临死亡时变硬变脆,容易破碎,最后被脾脏肝脏等清除掉。人们所说的与人体衰老病变相关联的血红细胞衰老病变形态,也指的是成熟期红细胞的衰老病变形态,而非红细胞濒临死亡时的形态。如果人体血红细胞过早结团成串、变异畸形、干瘪灰暗,起不到输送氧气和养分,清除体内“垃圾”的作用,就必然造成身体的很多组织和器官呈现出衰老和功能失调的状态。许多中老年人的疑难病症实际上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小题1:本文称述“人类衰老之谜有了新发现”,其“新发现”指的是( )
A.人体25岁后各项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下降 |
B.人体的非程序性衰老与血液微循环下降有直接关系 |
C.人体衰老的开始也就意味着全身微循环出现了衰退 |
D.人体的非程序性衰老首先源于体内血红细胞的衰老 |
A.承接上文,论述人体非程序性衰老与血液微循环下降有着直接关系。 |
B.铺垫下文,说明器官只有得到健康的血液供应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
C.承接上文,援引古例,说明并引出后面关于微循环基本概念的解说。 |
D.铺垫下文,间接地引出关于血液涵盖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的论断。 |
A.如果能延缓人体的老化速度,那么就有望防止非程序性衰老。 |
B.导致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衰老和病变的基本原因是微循环下降。 |
C.如果消除了人体的微循环障碍,则意味着消灭了各种病之源。 |
D.如果维持了血红细胞的正常功能,就能够防止许多疑难病症。 |
诗意
赵丽宏
诗意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大概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公式化的标准答案。不过我以为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只要生命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最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诗意每时每刻它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烂漫春光里有诗意,萧瑟秋景中也能找到诗意。夏日的炎阳照耀着一朵初绽的莲花是一首诗,初冬的冷雨敲打着湖面衰败的残荷也是一首诗。
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面对古诗中所描绘的大自然的机会似乎是越来越少了。我们更多的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钢筋水泥建筑,面对无数熟悉与不熟悉的脸孔,面对茫茫人海。
人群中当然也能找到诗意,因为有人说:“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是人。”事实上人群中的诗意往往比大自然的诗意更温馨更深沉,更使人为之心弦颤动。
有些人只是从人的外表中发现诗意,譬如少女的明眸和秀发,譬如在音乐中翩然作舞的青春肢体……而真正韵味悠长,意境幽深的,是出自心灵的诗意。这样的诗意无须用语言解释,譬如母亲聆听新生儿的啼哭,譬如热恋中的情侣互相凝视的目光,有时甚至只是会心地莞尔一笑,只是一声含泪的叹息……
在人群中寻觅诗意,其实是一种对真诚的渴望,渴望真诚的友情,渴望真诚的爱和被爱,渴望真诚的呼唤能得到真诚的回报。有时候,相识几十年的熟人会形同陌路,有时候,陌生的心灵却会在一瞬间碰撞出美丽璀璨的火花。那一瞬间,可能是茫茫人潮中一次邂逅,也许从此便消失在人海中,再无相逢的机会,可是记忆中却点燃起一盏不灭的灯。只要你想起人海中那一缕清澈透明的目光,心中的这盏灯便会发出晶莹动人的光芒。
诗意也是一种激情。因幸福和欢乐忘情歌哭是诗意,譬如亲人久别重逢时泪眼相向、抱头失声,譬如游子返乡时手捧故乡泥土深情长吻……
诗意还表现在人类良知的情不自禁的流露。面对同类的灾祸和危难,见义勇为、奋力相助,这也是诗意。曾经看过一部难忘的电影:一个幼儿失足跌落在深井中,无数素不相识的人从四面八方赶采,为抢救在黑暗的地下挣扎的幼小生命齐心协力、不分日夜地拼搏,终于驱逐了死神。孩子被救出地面时,欢呼的泪水汇成一片激情的海洋……这样的故事和场面,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发生,谁说这不是诗意呢?
面对残忍和凶暴发出愤怒的呼喊,也可以是诗意的宣泄。目睹人间惨剧后进洒出悲戚的热泪,发出哀恸的长叹,也可以是诗意的绝响……
有时候,在孤独中同样能寻求到诗意。陶渊明的“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便是这样的意境;王摩诘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也是这样的意境。远离尘嚣,陶然于大自然永恒的宁静,当然是诗意盎然,现代人几乎已无法体会这种独酌天籁、陶然忘忧的快乐。
现代的喧嚣常常使心灵疲惫,寻求诗意的心灵却可以在喧嚣中进入一种孤独的状态。这种孤独绝不是与世隔绝、超凡入圣,而是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独自一人默默地遐想。诗人好比夜莺,坐在漆黑之中用优美的声音唱着自己的孤独。现代人生活空间的狭窄和闭塞无法封锁心灵的翔舞,自由的思绪和幻想的翅膀可以飞向任何你想抵达的目标。
诗意,是活泼的生命在生活中发现或者创造的一种情调。不管生活的节奏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酿成这种情调的土壤却永远存在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诗意撒播诗意。当你的心被浮躁或者冷漠笼罩,当你对生活和人生丧失了激情和爱,那么诗意便会离你而去,就像小鸟毫不迟疑地飞离凋零的枯枝。
假如你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你就可能成为诗人。当你面对辽阔的世界高扬灵魂的旗帜,当你的心弦因真情的呼唤而颤动,你就已经和骄傲的诗人们站在了一起。
小题1:作者认为“真正韵味悠长,意境幽深的,是出自心灵的诗意”,这些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概括作答。(6分)
小题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作者为什么说“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是人”?(3分)
(2)怎样理解“记忆中却点燃起一盏不灭的灯”这句话的含义?(3分)
小题3:“诗意”虚渺复杂,难以把握,作者怎样把它表现出来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描绘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要求:不少于50字)(6分)
A.宝玉从宁府回来,至黛玉处,劝黛玉不要作践了身子,急而生悲,滚下泪来,黛玉也无言对泣。宝玉发现“五美吟”诗要看,黛玉不给看,史湘云恰在这时来了,史湘云赞黛玉的“五美吟”命意新奇,别开生面 。(《红楼梦》) |
B.《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如:做人要正直磊落。做人要重视“仁德”。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
C.大卫当童工时的房东密考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西小姐破产的种种阴谋。贝西小姐为了感谢他,送他一笔资金,使他在澳大利亚发财致富。 (《大卫·科波菲尔》) |
D.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三国演义》) |
想到人类历史,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想到许多黑暗的场景:冲突、流血、暴动、自杀……公平总是理所当然的,不公正的事却长久萦绕于心,时而让你寝食难安。难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当年会这样感慨:所谓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而事实上,这世界不只有血流成河,不只有征战杀戮,无论世事怎样变迁,阳光依旧在温暖我们的身骨,草木应季生长。
那么新闻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新闻一样在不断说着人性的坏话:某位官员腐败了;某地有人自杀了,而且是几连跳;某地有人自焚了,有人推倒他家的房屋。而你对此无能为力…
天天都有这样的新闻,你难免会心生绝望:我所处的世界、时代就是这样的吗?当然,这样的绝望时间通常不会很长,常常转瞬即逝,至少我是这样。因为我知道,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闻是免不了要说人性的坏话的。就像我们现在通常说的“要在生活中维权,不要在维权中生活”,那好,也请你不要活在新闻里。
这实际上关系到一个媒介素养的问题。所谓媒介素养,说到底就是受众接受、解读媒介信息的一种能力。就个人而言,如果能积极独立地思考,通常都不会天真地以为新闻旦的“坏人坏事”,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并由此得出“形势一片大坏”的结论,正如当年“形势一片大好”的宣传不能遮蔽现实的困境一样;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好也罢,坏也罢,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就政府而言,负面新闻并不意味着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
一个人在生活上有洁癖,人们多会同情之理解之,毕竟,那也算是个人自治的一部分,其他人无权干涉;但如果带着洁癖去看新闻,难免脱离实际。生活不是童话,童话里也有大灰狼。必须承认的是,媒体报道“说人性坏话的新闻”,除了商业上的考虑,还因为媒体肩负了一种责任,即社会需要通过它了解社会运行是否正常。
最近自杀案与恶性杀人事件接连出现,人们在讨论一个问题,即媒体报道是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方面,有些媒体着实需要省思。在过去的报道中,我的确看到许多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杀人过程与杀人现场,唯恐读者不能身临其境。另一方面,过度批评媒体的负面报道,难免有苛责之嫌。
作为平衡,其实重要的是改变受众的观念:一方面,需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媒体报道远处的一场火灾,你却因此烧毁自家的房屋,不理智的显然不是媒体,而是纵火者;另一方面,全社会更要直面已经发生的不幸事件,以求彻底改造,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幼儿园不安全,要加强保安,更要消除“澡层次原因”;有人自杀了,更要查找究竟是什么导致其走上绝路。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给那些潜在的自杀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仆后继的勇气。说一个人以死“唤醒社会”,实在是轻贱了人的生命,因为谁都应该好好活着;如果这种死不能让社会了解背后更实在的原因,而停留于指责是媒体起了坏作用,并加以讨伐,实在是用错了力。
(选自2010年5月22日《新京报》,有删改)
小题1:对作者在文中引用划线句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形象地说明我们当前所生活的世界充斥大量负面新闻,我们要想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努力维护我们的基本权利。 |
B.通过类比告诉人们:要理性地对待新闻报道,不要天真地认为新闻里的“坏人坏事”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全部内容。 |
C.运用比喻警示人们要把生活放在第一位,不能为了维权而牺牲我们自己的生活,必须在保证生活品质的前提下维护权益。 |
D.含蓄地劝诫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人,不要看了“说人性坏话的新闻’’就对社会绝望了,其实这样的绝望通常是不会长久的。 |
A.基于人类历史上出现的许多冲突、流血的事实,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认为,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了人性坏话的记事本。 |
B.媒体之所以频繁报道社会阴暗面的新闻,是因为担负着社会需要通过它了解社会运行是否正常的责任,同时还有经济利益上的考虑。 |
C.最近恶性杀人事件时有发生,的确需要有些媒体认真反思,过去许多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杀人过程无疑是含蓄暗示读者去犯罪。 |
D.社会需要直面发生的不幸事件,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而不是一味指责媒体,这样才有可能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 |
最新试题
- 1【思想政治一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统治形式。——恩格斯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
- 2将2molSO2和2molSO3气体,充入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2SO2+O2⇌2SO3,平衡时
- 3旅游资源的本质特性是( )A.多样性B.可创造性C.非凡性D.永续性
- 4The best way to improve your reading ability is, of course,
- 5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__________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__________的青雾浮起
- 6如图,在△ABC中,AB=AC,∠A=36°,BD,CE是角平分线,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共有( )A.8个B.7个C.6
- 7一天晚上,小李正在家里看书,突然听到窗外传来很响的炮竹声与放烟花的声音,剧烈的爆炸声让他难以安静的看书学习.请回答下列问
- 8《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 ]A.三公九卿
- 9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 )A.温度B.活动积温C.热量总和D.有无阳光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
- 10如图,目标函数z=ax-y的可行域为四边形OACB(含边界),若是该目标函数z=ax-y的最优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热门考点
- 12007年冬季,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罕见的强降温并普降大雪,湖南、贵州和我省北部山区遭受严重雪灾,造成大面积地区停电和严重的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书如皋二烈士事朱柏庐 如皋顾子仲光言:同邑有二烈士,其一缪君鼎台,死于乙酉者也;其一许君
- 3_____ the fact that there was great prejudice against women
- 4(选做题)如图,⊙O的割线PAB交⊙O于A,B两点,割线PCD经过圆心交⊙O于C,D两点,若PA=2,AB=4,PO=5
- 5“将达尔文的学说应用到社会舞台的做法,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
- 6如图所示,某人向对面的山坡上水平抛出两个质量不等的石块,分别落到A、B两处.不计空气阻力,则落到B处的石块( )A.初
- 7做完“铁在氧气里燃烧”实验后小东同学有2个疑惑不解的问题,于是他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问题1】铁燃烧时溅落
- 8So difficult _____ it to live in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 9下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做调查之后,所绘制的食物网简图。请根据右图回答问题:(9分)(1) 在该生态系统中
- 10下列生物中不属于植物的是( )A.蘑菇B.葫芦藓C.肾蕨D.水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