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呢?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200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031亿美元,2006年达2600亿美元,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同时也成为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商品供应商。于是,美国政府和美国的制造业今年频繁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有意压低人民币汇价来促进出口,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且抢走了大量美国工人的饭碗。
此外,由于中国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吸引了许多美国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美国也以此指责中国在“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另一方面,提高美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投资成本和使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以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目前国内流行的这种理解方式只是看到了美国的表面意图,还没有真正洞察到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战略考虑。
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制造业工人高失业率的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传统制造业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的问题。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宗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也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
由此可见,美国人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聪明的美国人怎会不明白这些简单道理呢?
如果美国政府真想缩小美中贸易逆差,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放松对中国进口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管制就能做到。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是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中国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时期,需要进口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但美国至今以种种理由限制中国的进口,不准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这些产品。
因此,要真正理解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意图,就必须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上来分析。众所周知,目前美国已把中国看作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就必须遏制任何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并且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把人民币升值问题放在这一战略背景上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其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策略,美国当初就是通过逼迫日元升值最后实现其阻击日本经济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挑战,美国想在中国故伎重演。
小题1:对第3段中“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中国的低成本生产优势对美国工业的影响之大。 |
B.由此可知美国政府已找到了美中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 |
C.说明美国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
D.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的发展构成威胁。 |
A.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
B.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
C.减少中国产品出口对美国制造业造成的损害。 |
D.阻止中国经济的发展,永远保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
A.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外资的引进及中国产品的出口都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
B.平衡贸易往来,根本之策不在于人民币的升值,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 |
C.希望进一步发展本国的传统制造业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
D.美国曾逼迫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阻,历史的相似提醒中国要谨慎对待和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问题。 |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解析
小题1:美国借此夸大其词,希望实现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战略目标
小题1:ABC三项都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表面意图
小题1:文中并未提及美国希望在本土发展传统制造业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呢?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信 任
将军战功赫赫,战后成了国家高级***。大乱初定,国内治安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将军决定为自己增加几个可靠的卫士。
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整理好具体资料后,由将军亲自圈定。这一天,在汉克送来的名单里,将军圈点了一个叫斯曼的下士。斯曼射击、格斗等各项科目全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工人,看起来没问题。
斯曼身高一米八,身体非常强壮,长相也极为英俊。将军看了非常满意,拍了拍斯曼结实的肩膀:“小伙子,好好在我身边干,你会有大好前程的。”斯曼并没有特别激动,自始至终表情一直很平静:“将军,谢谢你的提拔。”看着斯曼不同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事实证明,斯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士。好几次,斯曼不费一枪一弹,就凭他那双铁钳一样的手和精湛的格斗本领,就轻而易举制服了企图对将军不利的暴徒。不知不觉,斯曼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汉克一脸紧张地来到将军办公室,说:“将军,那个斯曼,太危险了,不能留着他。”
“什么问题?”将军顿时也紧张起来。
“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将军的脑袋里嗡了一声。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国罪下令处决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竟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
看将军沉默不语,汉克小声请示:“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
将军沉思一会,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说:“继续留用斯曼。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故事,透露给报社。”
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将军和斯曼长谈了一次,斯曼的表情依然非常平静。他说父亲的确是想叛变投敌,将军处决他没有错。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
将军重用仇人儿子的事情,在喧嚣了一阵后又平静下来。
这天,将军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斯曼着一身军装,腰佩手枪,不离将军左右。演讲进行到高潮时,斯曼突然发现,一个戴墨镜的男人形迹十分可疑!斯曼感觉情况不妙,把手按在了枪套上。突然,墨镜男人掏出了手枪。斯曼出枪更快,挡在将军面前,同时抢先向对方开火。斯曼的枪没有响,刺客的子弹却应声而至,射进了斯曼的胸膛。
刺客的子弹有毒,斯曼当场殒命。
在送别斯曼的葬礼上,将军泪流满面,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
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汉克反复检查斯曼使用过的手枪,发现,子弹里没有火药!所有的子弹都没有火药!
汉克当即向将军报告,将军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汉克惊讶:“为什么?”“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不会对我不利?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
当晚,将军被***,他的脑袋被子弹打穿了,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留下了一张字条:世界上可怕的不是不被人信任,而是有人假装信任你!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将军所在国的国内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为下文写斯曼做将军的卫士埋下了伏笔。 |
B.汉克最初看到斯曼时就产生了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 |
C.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阵阴冷的恐惧”,这是因为将军的言行给他一种阴险的感觉,让他觉得将军虚伪、造作。 |
D.文章结尾虽然没有交代将军为谁所***,但却暗示读者:将军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副官汉克竟会***害自己。 |
小题2:请以汉克为叙述对象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6分)
小题3:请分析小说中将军的形象。(6分)
小题4:关于小说结尾最后一句,有人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也有人认为是点睛之笔,应该保留。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地泉之灵 林子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从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汩汩生长,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铧嘴类似都江堰的鱼嘴,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的安全。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0日)
小题1: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②段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4分)
小题2:本文语言很有特色,简要赏析③④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小题3:结合全文看,“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启发?(6分)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面对形象,不能单凭理智来理解,还要通过感性的形式,通过感情和想象来进行感受和感知。
虽然美都是形象,但形象却不一定都美。那么,什么样的形象才是美的呢?虽然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终极性的答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美的形象是自由的形象。它除了能够给人带来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之外,还能给人带来自由感。相比之下,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是自由的形象。
首先,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能自觉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环境适合和满足人的需要。人类越进步,越要改造自然,越不受环境的支配,越能取得更多的自由。自由越多,人就越能够充分展示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使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展现出来,全面地对象化,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真正自由的人。自由的理想与美的理想变为一致,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尽可能地对象化,转化为生动活泼而又自由的美的形象。
其次,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人,就是自由的人。人一旦掌握了客观规律,会使客体的规律符合人的目的,实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这时,客体就不再是人的局限,而是为人所用,人在客体中发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感到了自由。原始人看到闪电,认为是天神发怒,因而恐惧,感到不自由。可是,现代人由于认识和掌握了闪电的规律,获得了自由,看到闪电,不仅不会感到恐惧,反而能够欣赏它们的美,人要欣赏美,也必须首先获得自由。如果一个人内心不自由,不能自觉地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因而也不可能真正进入审美的状态。因此,美既要有外在的自由,也要有内心的自由。对艺术家来说,既要有创造环境的自由,不受外力的干涉,又要有艺术家的独创性。在这里,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既是美的规律,又是自由的规律,二者一致,美的形象就都成为自由的形象。
最后,从艺术创作和人类的审美欣赏来说,美的形象更是自由的形象。如,姜白石写的《疏影》,歌颂梅花的美。很多诗人也写过梅花。那么,怎样从大家都认为美的一般性的感觉中解放出来,自由地加以转化,使之成为姜白石自己的感受,从而写出梅花独特的美呢?他经过自由的想象,把梅花想象成昭君,想象成昭君“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于是,姜白石的思想解放了,他所歌颂的梅花的美也解放了,获得了从来没有人写过的新内容。由此看来,美的创作过程,正是客观现实中的美自由地揭示其新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质的感性形式也被精神化,变成自由的形式,用来自由地表现人的本质力量。所以说,美的形式是自由的形式。至于艺术形式,更是艺术家通过对物质形式的种种障碍的不断克服所进行的自由创造。齐白石一笔下去就有一只虾在纸上活起来,是由于他对物质形式的束缚有了最大程度的克服,因而能够自由地创造出美的形式。
(摘自蒋孔阳主编的《美学原理》,有删改)
小题1:关于“美是自由的形象”,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是需要人们通过感情和想象来进行感受和感知的形象,它能给人带来自由感。 |
B.只有自由的理想与美的理想变为一致才能创造出美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是自由的。 |
C.美是人们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内心获得充分自由之后才能欣赏到的形象。 |
D.美是一种形象,艺术家只要有创造环境的自由,不受外力的干涉,就能创造出这种形象来。 |
A.什么样的形象才是美的形象还没有终极性答案,但美的形象是自由的形象这一点是明确的。 |
B.人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获得更多的自由,这样就有利于充分展示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 |
C.人的本质力量尽可能地对象化,能使自由的理想与美的理想变为一致,从而创造出美的形象。 |
D.姜白石写《疏影》,说明了美的创作过程是客观现实中的美自由地揭示其新内容的过程 |
A.与美给人们带来的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相比,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
B.获得内心的自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是一个人能够欣赏美的唯一条件。 |
C.原始人和现代人对闪电的感受不同,是因为原始人不是自由的人,而现代人则是。 |
D.艺术家只有最大程度地克服物质形式的束缚,才能够自由地创造出美的形式。 |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1)秋天来了,山野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里外表抹上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2)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穗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这一穗金黄注定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了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寒风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结束,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卸下戏装,洗去铅华,走在街市上,纯粹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一个人不能在戏台上待着太久,生活被理想化了,虚饰的成分让人忘了本质的部分,想不起戏台是临时搭起的,谢幕之后就要瓦解。
(3)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上开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经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他们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忠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透着一种惬意。看来,只有希望不落空,眉宇间才有笑意。
(4)一本书在春风、夏雨中展开,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画上了句号。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白日瞳孔里也跃动着两团火焰。在乡村写作,笔下透着蔬笋气,节奏也比上一个章节慢了。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辉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态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
(5)秋风残照下的文字要比温润阳春时的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的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6)渐渐成为一个晚秋爱好者。从枝头泛黄到飘落,抵达地面时已呈现着冬日的节奏。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草草作一幅小品,荒率、清寒,透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是清朗的。一些被春日的繁枝茂叶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和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我仍然记得在秋日里修订春日里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7)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他们止步于初秋。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中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
小题1:文章第1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情趣,试从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加以赏析。(5分)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概括“秋日的灯盏”的含义。(6分)
小题3:试探究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第(1)段中有关螳螂划浆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秋日独特的韵味,作者观察细致独到,用词准确,描写生动传神。 |
B.第(3)段最后一句:“看来,只有希望不落空,眉宇间才有笑意”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 |
C.最后一段作者说“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表明作者是相信宿命的。 |
D.文中主要采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运用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语意隽永,读来耐人寻味,令人回味无穷。 |
文化博弈与中国形象
傅守祥
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曾提出“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深刻,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在网络传播十分发达、信息流动空前畅通的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碰撞异乎寻常的激烈,文化的交融也异乎寻常的宽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全球化已然渗透到了文化领域之中,有别于传统的人类文化发展范式,开始展现出新范式的雏形。人们普遍担忧的文化同质化问题,正在通过政府间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共同努力,转化为所谓“多元共存”的政策行动。与此同时,文化的冲突和竞争却前所未有的频繁和激烈,为捍卫文化权利和争夺文化利益的较量甚至在意识形态基本相同的国家间展开。
在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边界都难以作为永恒的参数来界定我们的社会和文化身份,动态的跨文化认同悄然崛起,同时,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也带来了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关系取向。在当今时代,中国仁爱和恕道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差异的敏感、包容、接纳、欣赏的态度的和谐取向具有普遍意义,它们将在跨文化交往中会发挥独特的作用。
实际上,每种文化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每种文化形态都应当自觉地将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放在同等水平上进行比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强势的当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优势为他们实行文化霸权找到了理由。他们认为自己经济发达的原因就在于其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的先进性,因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向他们看齐;而且,物资和技术上的强势也为其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后盾和技术支持。
当今世界文化的趋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同国家的人越来越爱穿相同牌子的衣服、住相同风格的房子、用相同的交通工具甚至爱吃相同的快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挖掘本土文化的个性、光大文化的“中国元素”是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作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中国元素”代表的是全球化大潮中的“中国形象”,它包孕着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与现代、物性与神性,它容纳了中国文化形态的自然与人文、日常与信仰。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元素”将为中国文化承担起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时代使命。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化国家,虽然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但是在全球化影响下也难免遭受外来强势文化的侵蚀,锻造文化的“中国元素”是一条捷径却非坦途。
为了发展和壮大自己,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也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纳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时代氛围下,我们应该将培养跨文化公民意识的能力当作未来全民教育的中心任务。为了在新形势下开创中国文化外交的新局面、将文化的资源优势全面转化为竞争优势,必须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在微观层面,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产业层次;二是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先进文化、引领中国形象等,提升民族文化的国际地位,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崭新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立。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文化作为“大国”的四大标志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其重要性起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
B.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信息流动的空前畅通,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异乎寻常的激烈,交融也异乎寻常的宽泛。 |
C.在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由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边界难以作为界定我们的社会和文化身份的参数,动态的跨文化认同悄然崛起。 |
D.中国仁爱和恕道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及其对差异的包容、接纳、欣赏态度等在跨文化交往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化渗透到文化领域后,人们普遍担忧的文化同质化问题正在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转化为“多元共存”的政策行动。 |
B.意识形态基本相同的国家间也展开了为捍卫文化权利和争夺文化利益的较量,可见文化的冲突和竞争在全球化时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 |
C.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有先进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因而经济其发达,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向他们看齐。 |
D.不同国家的人在衣、食、住、行上表现出的越来越多的共性追求,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趋同之势愈演愈烈。 |
小题4:联系全文,概述如何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来提升中国形象。(4分)
最新试题
- 1阅读理解。 Many facts suggest that children are overweight an
- 2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第1-3题。1. What can we know about Betty ? A. She wor
- 3若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此几何体的体积为 。
- 4图中的变化说明新时期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特点是( )①从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 ②逐步推进、不断深化③由农村到
- 5下列地区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30°E、30°NB.60°W、60°NC.10°E、1
- 6若先在地球上后在月球上分别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称量同一个物体,则会发现( )A.天平示数变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B.天平
- 7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B.用适宜浓度乙烯
- 8若am=2,an=4,则am + n=__
- 9书面表达。 根据提示,以“I love My father” 为题用英文写一篇短文。词数60-80 左右。
- 10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做“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他用带有游标尺的测量头(如图乙所示)测量相邻两条亮条纹间的距
热门考点
- 1普朗克能量子假说是为解释( )A.光电效应实验规律提出的B.康普顿效应实验规律提出的C.光的波粒二象性提出的D.黑体
- 2The agreement indicates that the two companies will ________
- 3“每个人都力图为他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本意要选到的目的。他迫求自
- 4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7,则其周长为 .
- 5我国加人“世贸”后,民族汽车工业发展迅猛,已步入世界汽车生产大国行列。观察发现,小汽车前而挡风玻璃并不是竖直安装的,其主
- 6The old woman spoke to the girl again, raising her voice a b
-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中和滴定,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后再使用B.中和热的测定,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为终止温度C
- 8元素R的质量数为A,Rn-的核外电子数为x,则w g Rn-所含中子的物质的量为A.(A-x+n)molB.(A-x-n
- 9(15分)有A、B、C、D、E五种元素,元素A的一种原子无中子,元素B和C都有2 个电子层,它们能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BC
- 10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B.左右欲兵之,王止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故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