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莫言在世界文化版图上为人们贡献了一种中国化的叙述图景——一种中国的地方性知识。“《檀香刑》全书弥漫一种难以言状的血腥暴力感,然而这种暴力和血腥又是那样美,以至于当代文学理论界对此束手无策。如何解释这种特殊情况的“美”,我们需要一种该地方性知识的内部逻辑。”而这种逻辑的发现,我认为是20世纪末,中国现代小说终于诞生了自己的典范作品的标志。
在语言上,我认为莫言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汉语言体式,展示一种方腔小说的可能性,《秦腔》(贾平凹)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话的乡土小说,那种乡土无法发声的小说。《秦腔》好就好在,它是有声音的,这个声音,我数年前在莫言的《檀香刑》中就听到了,并且很赞赏,写文章传扬一通。我把莫言和鲁迅比,鲁迅的小说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的人不说话,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智慧,不配说话,也说不出话,或者,因为太有知识,太有思想,这种人看得太透,颓唐了,不愿意说话,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阿Q、闰土是前一种人,“在酒楼上”的“孤独者”等人是后一种人,鲁迅小说里主人公的这种无声,和鲁迅小说的不能读,不能发音,是一致的。反过来,莫言小说在寻求一种声音,他的人物是唱着的,赵甲是一个没有什么知识、修养,更没有自觉意识的人。但是,莫言对赵甲的处理,与鲁迅对阿Q的处理完全不一样。他让赵甲近乎狂欢化地发声,小说里充满了鸹噪,莫言把它定义为“猫腔”。当然“猫腔”是莫言想象的。《秦腔》也是如此,它是发声的,但是,它的声音要比“猫腔”弱一点,所以它能被批评家们理解,或者准确地说,它能被那些评委理解。
相比较而言,在语言上,莫言走得比贾平凹极端,尽管我认为这种极端,对于汉语小说的尝试来说,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也许正是这种极端,让莫言的在现代汉语创作上,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前辈们的路径,而且走得非常远。他彻底地摒弃了那种西化的知识分子语言,在中国民间语言的土壤上,建构了一种真正的汉语语言——我把这种语言称为“非普通话”的“方音”语言。
莫言获奖,会成为很多人的论据,来论证我们作为现代文化大国的崛起、实现以及等等。但是,我想说的是,莫言的获奖,与其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失败,他正是一个站在现代启蒙文化、现代白话文创作的废墟上的一位作家,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作为方言而不是作为普通话的胜利,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小说作为民间说唱文学的延续、一种汉语叙事传统的胜利,而不是现代白话小说的胜利,他显示的是汉语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胜利,而不是一种普遍知识的胜利。
莫言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获奖的汉语作家,他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可能:汉语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汉语小说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小说?汉语小说如何对世界构成贡献?
也许我们应该暂时抛开价值判断,抛开20世纪的种种政治鸿沟,从诺奖中学会如何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 (节选自葛红兵《文化大国的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小题1:下列选项中符合对加点字“声音”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小说《阿Q正传》中“阿Q”那类人发自肺腑的对生活的感叹。 |
B.是《秦腔》中人物喧嚣下的悲伤,热闹后的寂寥时那种综合性的乡土声音。 |
C.是鲁迅小说中的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的那些无语与叹息。 |
D.是对生活的聒噪,狂欢式的表演,犹如赵甲这个人物在行刑之前的叫嚣。 |
A.与贾平凹相比,莫言在语言上走得极端,这种极端与前辈的语言创作完全不一样,这让作者为之担忧万分。 |
B.作者认为“莫言的获奖,于其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失败”,言外之意他不赞成这次诺奖的结果。 |
C.莫言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依靠他所创造的独特的汉语言体式,作者将其称为“非普通话”的“方音”语言。 |
D.莫言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 |
A.他的作品中体现了许多中国地方性的知识。 |
B.他继承和发展了鲁迅、贾平凹等人的写作技巧,并将白话文小说带向世界。 |
C.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对民间说唱文学的延续和汉语叙述传统的优势。 |
D.莫言彻底地摒弃了那种西化的知识分子语言,在中国民间语言的土壤上,建构了一种真正的汉语语言—— “方音”语言。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知道这种声音是莫言要找的,并且已经找到的,是鲁迅小说贾平凹小说中没有的,由原文第一段的信息得出“鲁迅的小说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的人不说话,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智慧,不配说话,也说不出话,或者,因为太有知识,太有思想,这种人看得太透,颓唐了,不愿意说话,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阿Q、闰土是前一种人,”所以A错误,““在酒楼上”的“孤独者”等人是后一种人,鲁迅小说里主人公的这种无声,和鲁迅小说的不能读,不能发音,是一致的”所以C错误,“《秦腔》也是如此,它是发声的,但是,它的声音要比“猫腔”弱一下,没有莫言那么极端。”所以B 错误
点评: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难度一般,考生要回到原文中,找出有答案的区域,进行分析判断,注意题支和题干(范围、指向)对照,看看说法有没有出入。
小题2:
试题分析:A文中并没有说到作者为之担忧的情况,无中生有,B并没有说作者不赞成这次诺贝尔奖的结果,无中生有 。D“莫言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可能”,“也许我们应该暂时抛开价值判断,从诺奖中学会如何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
点评:此种题型是高考必考的题型,做好此类题,应该根据选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位置,注意内容涉及的对象范围大小、说法是否绝对(注意“可能”“有时”“大约”等这类的词)、不可无中生有等。
小题3:
试题分析:获奖是因为莫言的小说地方性的东西很强。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可以推理得出ACD都是正确的。B项无中生有,没提到继承和发展了鲁迅贾平凹的写作技巧。
点评:此种题型是考试经常考的,难度一般,选“不属于”的 ,考生可以找出属于的,然后划掉,利用排除法找出答案,切记不可想反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莫言在世界文化版图上为人们贡献了一种中国化的叙述图景——一种中国的地方性知识。“《檀香刑》全书弥漫一种难以言状的血腥暴力感,然】;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一 方 阳 光
(1)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2)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3)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4)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5)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
(6)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7)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8)分了家,有了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 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元,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9)“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10)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11)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12)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13)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像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14)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的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15)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的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16)于是,她有了混合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17)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18)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19)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风雨阴晴》,有删改)
小题1: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从全文来看,这段文字有何作用?(4分)
小题2:第⑷自然段中作者认为母亲最喜欢的“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从第⑷至第⑾段文字来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小题3:本文中母爱的表现有哪些?请分条简要概括。(3分)
小题4:说说文章以“一方阳光”为标题的好处。(5分)
小题5:对文末母亲“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为什么?(不超过60字)(5分)
做 客 游睿
左青青坐在山头一块大石头上,一阵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
今天放学后,左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左青青可以不砍柴。早上起床后,奶奶给她煮了碗荷包蛋,然后绽开核桃壳一样的脸笑着对左青青说,青青啊,今天你就满十岁了。奶奶站起身,一只手扶着腰,另一只手擦拭了一下眼角说,一晃啊,就十年。
十岁的左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左青青甚至怀疑自己是个孤儿。左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和妈妈就外出打工。除了不断寄回家的汇款单外,几年来左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妈妈的声音很圆润,但每次通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说完,就挂了电话。但是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回来。
说不出为什么,今天左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整整一天她的脑子里全是照片上爸爸妈妈的笑容。左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
此刻,左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左青青站了起来,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很快左青青就听见对面的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爸爸,妈妈。左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
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左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左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地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爸爸妈妈说,青青乖。爸爸妈妈说,我们过年就回家看你。左青青的声音就小了下来,她哭了。
爸爸,妈妈!就在擦眼泪的时候,左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喊声。她扭过来,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站在了自己身后。这些伙伴和左青青一样,好几年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说,青青,我们一起喊吧。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一片,整齐悠长。
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出来一个背着包、扛着摄像机的叔叔。左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左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在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是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
我是电视台的记者。眼镜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我知道你们都想自己的父母了。我可以帮你们把一些愿望带给他们。
真的吗?怎么帮我们?左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
眼镜叔叔指了指摄像机说,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就能在远方看见了。
太好了。我要录,我要录。孩子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拱。
眼镜叔叔说,你们别急,一个一个来。接着他将摄像机固定在一个架子上,然后说,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象着父母就在你面前,说想对他们说的话。
第一个伙伴说,爸爸妈妈,你们回家过年吧。
第二个伙伴说,爸爸妈妈,我数学考了一百分。
第三个伙伴说,你们放心挣钱吧,我已经很听话了。
在场的几个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左青青。眼睛叔叔把镜头对着左青青,示意她说话。左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动了几动,却一直没说出话来。
小朋友,别怕,你就想着眼前就是你爸爸妈妈,见到他们,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眼镜叔叔引导她说。
说吧,不怕。伙伴们也为她加油。
左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自己的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像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左青青看见,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选自《2011年中国年度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一阵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这里的景物描写衬托了左青青此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
B.“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这一句表明了左青青不懂事,不像其他的小孩那样,能体谅父母的艰辛。 |
C.“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这一句是动作描写,就是为表现眼镜叔叔对左青青的深切同情和怜惜。 |
D.这篇小说由小孩们上山喊爸妈和小孩对爸妈说话两个主要情节构成,情节虽然简单,但含意却很深刻,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
小题2:小说为什么要安排同学们和左青青一起上山喊爸爸妈妈?(5分)
小题3:你怎样理解三个小伙伴对爸爸妈妈说的话,为什么要让这些话独立成段?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在左青青小心翼翼地说出一句“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中结束,这样安排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7分)
结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
阅读多于写作,心情渐趋宁静的同时,对许多事也日渐淡泊,这或许是每个写作者的必经之路。人们经常反思并不断在作品中追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要与你对话?我为什么要想这些问题?
苏子曾说:“此心安处即故乡。”只要这个地方能让你安心,它就能成为你的故乡。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于是很自然的开始寻找,在寻找中因为屡次的失望,为自己虚构一个可以栖居的家园,并美其名曰故乡。这种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由于没有养活生命血液的泥土和水源,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态存于世。故乡不是一种虚拟,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只要你思想通融,精神淡定超脱,何处都可为故乡。所以,尽管苏子一生都在迁徙、流浪,却总能到处找到自己栖居的故乡。他很安心,把与自己遭遇的一切,都非常通脱地看作一种缘分。因此,他不管走到哪里,即便是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也能在那里其乐融融,劳作休闲之时,用笔轻轻地打量“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
安心难得,静坐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无疑更难。生命基于这个世界来说,在滚滚流逝的时间长河中,好像一朵浮萍。淹没于浩瀚的时间长河,人们常生无家可归之感。当夜深人静或独处时,便会不自觉地想家,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哪里。人类需要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生存。人类的心灵如此孤独,该如何与别人进行和谐的交流呢?这便要求一种所谓“共同语言”。
古语: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共同语言产生的前提,便是志同道合,即交流双方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然而根据交际经验,两个人要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需要很多约定俗成的条件。两个同乡见面可以聊记忆中关于故乡的轶闻趣事,昔日情人见面黯然神伤一番,老同学见面可以侃谈某个难忘的老师和同学。由此可见,人们愿叙及并为之留恋的还是所熟悉的。不管已逝的抑或将来发生的人或事,人们总喜欢以熟悉的方式去感之想之。
其实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越是熟悉的便越能感觉到它一颦一笑的气质。人们在与别人交谈或向别人做介绍时,会不自觉地拣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在外面工作累了总会想家,家中的亲人此时会让人备感亲切,感到跟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其实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说话,即你怎样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以期达到共鸣的效果。但前提是要让读者主动读你,然后想读懂你,你得具备给他们“实在”东西的素质。这个实在,乃对生命的真实体验。
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前边述及的故乡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圣经》上说,我们好比生活在一只船上,将来不可知。鉴于对将来的不可知性,在创作时才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对一个正谨慎行走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人来说当知道,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
小题1:下列关于第二节末“‘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的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指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 |
B.指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之地。 |
C.指一种思想和精神上能让自己栖居之处。 |
D.指自己奋斗和奉献过的故乡。 |
A.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 |
B.苏子的一生便充分说明只要“安心”,就能在文学创作中找到自己的故乡。 |
C.从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
D.由于将来不可知,人们在创作时就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 |
A.时间长河中,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
B.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是要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并让人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 |
C.故乡情结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 |
D.人生注定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 |
古村的雨
费振钟
(1)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渐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2)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秘的通道?
(3)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4)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便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5)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小题1:从全文看,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2分)第三段末提到的“村庄的本质”指什么?(1分)
小题2:作者认为郭洞村与“桃花源”,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4分)
小题3:纵观全文,作者对古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而文章结尾的“古村微雨图”又蕴含了本文怎样的主旨?(6分)
期 待
师陀
在这条街上,我忽然想起徐立刚的父亲徐大爷同徐立刚的母亲徐大娘了。徐立刚是我少时的游伴,据说早已在外面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被枪杀了。
我站在他们家门前想敲门。好几回我伸出手又缩回来,忍不住去看街上。云霞的反光更淡下去;猪仍旧在寻觅食物;孩子早已跑过;卖煤油的木鱼声越来越急,越响越远。街上没有人了。
“砰,砰”终于我敲门,随后,一阵更深的静寂。门闩响着,门呻吟着开了。步履艰难的两位老人出现在门前。
“哦,马叔敖真的是你吗”两个老人同时喊。“进来,进来,别站在外面。你怎么不先捎个信来。”我没有方法说明他们多快活。他们说着同时奔出来,鸡被惊吓得满院子跑,他们也顾不得管了。
我们全坐下来。
“听说你也一直没在家,你这些年你都在什么地方?你看见过立刚没有?接到过他的信没有?”她的老眼游疑不定地转动着,随即加上一句。说着她站起来,一件别的事情分明又引动她了。
“你又……”徐大爷可怜地瞧着他的老伴,从他的神色上,又很容易看出他在向她乞求。
徐大娘干脆回答他:“你别管。又不是你一个人认得字。”
“可你这是干什么呀?你这是?”在绝望中,老头子的声音差不多变成了呜咽。现在我仔细地观察徐大爷,徐大爷也老的多了,比起徐大娘,我要说他更老了。他的眼睛也就更加下陷,在昏暗中看去像两个洞;头发更少更白,皱纹同样在你脸上生了根,可是比他的老伴徐大娘更瘦,更干枯,更惨淡;衣服是破旧的,要不是徐大娘催逼,穿上后决不会想到换的;纽扣——自然是早晨忘记了,上面的两颗你没有扣上。精神上的负担给人的影响有多大呀,徐大爷在我对面几乎始终没有做声,眼睛茫然向空中瞅着,慢吞吞地吸着烟。烟早就灭了,可是他并没有注意。
徐大娘可不理他,一直朝里边去了。一会儿,徐大娘回到网凳上,手里拿个布包,一个一层一层用布严密包起来的包裹。“这是立刚的信,”她说,一面把布包打开。
徐大娘小心翼翼地将布包打开,剥开一层又是一层。最后有几封被弄污、被摸破的旧信从里头露出来了,人很容易看出好几年来她都谨慎地保存着,郑重地锁在柜子里,每遇见识字的她就拿出来,它们曾经被无数的手摸过,无数次被打开过。
“你看这一封,”她从其中拣出一封顶龌龊的。“他怎么说”
我忍着苦痛把信接过来。这一封是从一个煤矿上寄来的,虽然我很不情愿,也只得存着为了满足一个孩子的心情从信封里抽出信纸,慢慢地读着,生怕漏了一个字……
这些信的内容徐大娘大概早已记熟了,只要看信封上的记号她就准知道里面说什么了,但是她的老眼仍旧毫不瞬转地盯着我,留心听每一个字,好像要把它们捉住。很可能,这些字在她听去很可能一遍比一遍新鲜。
于是第二封,从湖北一所监狱里寄来的。
“好几年前头,”她叹息说,“他蓦地里写了这封信,教家里给他兑钱。”
第三封,最后的没有发信地址的一封——
我念着,手不住地抖着,这简直就是一封……,哎……
“他为什么说不回来了呢”徐大娘怀疑地问我。“一千个好不如一个好,外面再好总没有家里好。”
大家都不做声。她的目光转到别处,望着空中,泪源源滚到老皱的脸上来。她哽咽着,颤巍巍地举起手去擦眼泪。
难言的悲恸,强迫我走开。我的眼睛转向旁边,看见桌子在我进来之前已经抹光,桌面上整齐地摆着四双筷子,先前我没有注意。这当然不是给我摆的。
“你们有客吗,徐大爷”我低声问,打算作为告辞的理由。
徐大爷始终沉浸在他自己的哀愁中,不可知的思想中,或幻梦中。
“没有,没有客。”
老人抬起头来懵懂地瞅着我,后来终于明白我的意思,翘翘下巴指着筷子,用几乎听不见的干哑声音说:
“那一双是我外甥女的,她来住几天。这一双是……是她给他放的。”
请想想两个老人的惊慌吧,当我终于硬着头皮站起来向他们告辞的时候。
天不知几时黑下来了。我穿过天井,热泪突然滚到脸上,两个老人从后面追上来,直把我送出大门。
两个老人继续留在门口,许久许久,他们中间的一个——徐大爷在暗中叹了口气;他们中间的另一个——徐大娘说城门这时候大概落了锁了。
一九四一年十月四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小题1:文中划线的句子所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徐大爷在暗中叹了口气;他们中间的另一个——徐大娘说城门这时候大概落了锁了”这句话体现了徐大爷和徐大娘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小题3:本文题为“期待”,如何理解其内涵?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说,师陀的小说单纯而又复杂。请结合这篇小说的内容探究这句话的具体内涵。(6分)
最新试题
- 1— Will you take D5581 or G7619 to Hangzhou? — G7619. I will
- 2已知,,若平行,则λ= .
- 3(本题满分8分)写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顶点坐标和对称轴的位置,求出它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画出它的图像。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部分网民对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由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
- 5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下列哪些量是不变的[ ]A.线速度B.角速度C.向心加速度D.向心力
- 6在赤道处,将一小球向东水平抛出,落地点为a;给小球带上电荷后,仍以原来的速度抛出,考虑地磁场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7人口可持续发展应该( )A.与文化教育发展相适应B.与住房、交通建设情况相适应C.与城市人口比重相适应D.与经济发展相
- 8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
- 9在交流电路中,要减小电容器的容抗,可以[ ]A.减小两极板的正对面积 B.减小极板间的距离 C.适当增大交变电流
-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长沙地铁已开始修建,预计2013年相关路段竣工并投入使用,相关负责人给
热门考点
- 1我市某中学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若干辆,但有15人没有座位;若租用同样数量的60座客车,则多出1辆
- 2相信你一定会有机会去台湾旅游,建议你一定要去台南市看看当地的名胜古迹[ ]A.郑成功B.郑和C.戚继光D.渥巴锡
-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我国第一所国际化大学——上海纽约大学15日在上海成立,民众
- 4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根,是处在地下的植物器官,它可以吸收水分、养料去营养茎叶,使植物生长繁茂;因此有
- 5完型填空(15分)We do shopping (购物)on Sunday. I often go to the sup
- 6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②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③日方中
- 7如图3,在⊙O中,直径AB与弦CD垂直,垂足为E,EF⊥BC,垂足为F,若AB=6,CF·CB=5,则AE=
- 8“神舟”六号发射时,我国“远望号”卫星测控船从江阴出发执行任务,由长江进入海洋,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提出一个问题并作简要
- 9平等是人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平等待人体现着我们对他人和自己人格的尊重。下列对平等和平等待人理解正确的是( )①平等主
- 10Your school things are here and there, will you please 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