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美国总统选战在激烈地进行,过招的双方正忙于向选民们开出更低的失业率、更好的医疗保障、更多的教育机会等“幸福期权”。
要实现这些幸福承诺,需要尽快带领美国经济走出经济危机。面对高达1300万的失业人数,奥巴马和罗姆尼各自打出“经济牌”。奥巴马强调,加强市场监管,对富人增税,实现经济公平;加大基础设施与教育投入,增强竞争力。罗姆尼则提出,减少规章制度,给私营经济部门“松绑”;减税鼓励投资与成功;削减政府福利开支,以应对赤字。
到底是政府宏观调控还是市场自由调节更能创造新的美国梦?奥巴马和罗姆尼正使出浑身解数,让美国人相信,自己掌握了美国社会的幸福密码。
中国也在寻找着幸福密码。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人的幸福感千差万别,让13亿人或者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感觉到幸福,何其艰难。尤其是在巨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阶层差别之下,全社会享有“幸福民生”实在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不是吗?当一些地区高考人数逐年下降、开始笑谈90%甚至可能是100%的高考录取率时,在中西部一些地区,拥挤在高考“独木桥”上的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当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家庭对“小胖墩”们营养过剩忧心忡忡时,贫困地区一些孩子为了温饱不得不外出打工;当不少特权阶层在享受公费医疗的盛宴时,仍然有贫困乡民不堪数千元医疗费重压,弃世而去。
中国首部《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用贫富差距正“逼近社会容忍线”,来警示中国社会正面临的系统性风险。这份报告说,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具有3个标志性的阶段特征:人口突破13亿、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城市化率突破50%。而新的社会需求、社会矛盾、社会现象,使得社会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
问题即是答案。中国社会的幸福密码,就是取消这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发展不均衡、权利不平等而带来的社会差别,让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价值取向。
我们需要经济的稳定增长,但经济增长解决不了政治问题。好比一辆奔驰的列车,惟有来自社会深层次的改革,才能纠正发展轨道上的偏差。这也是今年国庆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惟如此,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经济增长也解决不了社会价值观问题。上个月,央视在全国各地街头锲而不舍地进行着“幸福追问”。“你幸福吗?”“你觉得什么是幸福?”镜头前答案种种,网络上抱怨声声。相信央视记者们是想记录“草根”们平实、简单的幸福,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吃地沟油,喝毒奶粉”的尴尬,面对70多岁拾荒老人闻听“幸福”一词时顾左右而言他。
幸福是什么?上周刚刚离世的中西方两位学者对此都有过阐述。一位是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他说,“如果人们仅有的一个理想就是通过获得物质利益而追求个人幸福,那么,人类就是一个渺小的物种”。另一位中国学者南怀瑾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小题1:下列对于“幸福密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前中国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阶层差别较大,这与人的幸福感千差万别、让13亿人或者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感觉到幸福十分困难有重要关系。 |
B.无论是奥巴马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还是罗姆尼的市场自由调节政策,都力图开出更多的经济上的“幸福期权”,也就是幸福承诺,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者和选票。 |
C.中美两国都在寻找社会的幸福密码,但这绝非易事。虽然中美国情差异较大,但两国寻找的答案都尚需时日破解,这里不只需要政府的努力。 |
D.中国社会的幸福密码,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包括让贫困地区一些孩子不必为了温饱外出打工,贫困乡民不必因为几千元医疗费付不起而离开人世等。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价值取向,东西部的差距缩小, |
A.我国社会正面临着系统性风险,社会价值观也在扭曲,人们面对央视提出的“幸福追问”做出了各色的回答,其中不乏一些令记者也只能是感到无奈的回答。 |
B.人口突破13亿、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城市化率突破50%,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取得新的成就,同时,人口多、城市化率高等情况带来了新的问题。 |
C.只有来自社会深层次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的地区、城乡、阶层的差异,以及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才可能真正实现。 |
D.地区的差异在高中教育方面表现为东部地区的升学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中西部地区的升学率却一直保持稳定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
A.幸福密码,是上至政府、下到“草根”们都在追求寻找的事情。有识之士对当今中国出现的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出现不和谐的因素表示了担忧,期望有更有力措施来改变。 |
B.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有识之士的话语实际上在提醒人类认真对待幸福的问题,不能只从表面上看待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更深层面的思考不可缺少。 |
C.政治体制改革有可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降低社会系统性风险,为中国社会的幸福密码提供更有力的解答,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
D.霍布斯鲍姆认为如果人类只追求物质享受,那么这种幸福观会让人类失去现有地位。南怀瑾认为国人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这种尖锐对比让国人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 |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前后两句话都是在解说中国寻找幸福密码不容易的原因,二者之间并无重要关系。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某一事物的所有性质及其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属性;其中,为该事物所特有的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其本质属性。“重要概念”仅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一个“概念性”词语;而“重要词语”则相对比较宽泛,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
小题2:试题分析:中西部地区的高考人数更多了,其升学率实际是降低了。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有些是简答。
小题3:试题分析:南怀瑾的话不是针对中国来谈的,文章结束句可以说明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既有对某一段落或某些段落内容、意思的归纳、概括,也有对全篇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要准确理解文章某一段落、某些段落或全文的内容要点、思想内容或中心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核心考点
试题【寻找幸福密码美国总统选战在激烈地进行,过招的双方正忙于向选民们开出更低的失业率、更好的医疗保障、更多的教育机会等“幸福期权”。要实现这些幸福承诺,需要尽快带领美】;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徐 迅
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冬天,父亲总坐在那里。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墙。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在倾听什么。父亲静静地沐浴着阳光取暖,像温顺的臣民承受浩荡的皇恩。我每次回家首先要注视的就是那个地方,喊一声父亲,父亲脸上立刻阳光灿烂,笑容如绽放在枝叶里的花朵般颤动。
阳光不老,一如既往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但父亲不见了。如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阳光无声无息地裹走了父亲,又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银,成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也最多。冬天里,阳光总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那时,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的,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一摊让太阳烤***牛粪。老人们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的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啦……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满嘴流油。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无数把叮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搭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
我想,父亲这辈人在人生的暮年坐在阳光底下的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上的秘密:或许是额头上皱纹里隐逸着的生命的苦涩需要阳光的抚慰;或许是内心经历太多,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已经发霉,必须在阳光下暴晒一番;抑或身体里流动缓慢的血液必须与阳光勾兑,才会使它们更加舒展、坦荡、明媚;也可能是无边无际的黑暗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金枝……总之,不仅一颗晦暗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阳光的映照。最后,阳光收拾走了许多谜底,如同阳光的消逝一样,父亲的生命也消逝了。只是父亲永远不会知道,他常待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痛——有几回,我发觉与我一道回家的儿子,眼睛也朝着那个地方看,然后怔怔地站着。以前,他可是撒欢般地蹦跳着扑向那里的。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这是一位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的诗句。他仿佛一个婴儿,在春天里降生,一睁眼,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阳光可以渗透所有的语言,但无法谛听;阳光像一块黄金,可以让人贪婪地攫取,却无法永远占有;阳光像一朵鲜艳的花,却无法为一个人永远开放。阳光照耀的日子,生活明净得一览无余,纤毫毕现;阳光进入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最后,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多了一个陌生而嘶哑的喉咙。那陌生的嘴角牵动乡村的最后一缕阳光,仿佛是在向阳光作着诀别。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上,父亲和他的乡亲们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主人公是一位可敬的父亲、慈祥的老人,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严冬,只能与阳光为伴,但是最后他还是在无限眷恋和痛苦中被阳光带走了。 |
B.作者选择阳光作为文章的背景,是为了说明只有像父亲那样,在有限的生命里尽情享受美妙的阳光人生,才会时时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
C.本文遣词造句颇具匠心,如“那时,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中,“哆嗦”一词用拟人手法,不仅描绘了叶子的动态,更表现出其兴奋的程度。 |
D.文中写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把它比作“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一摊让太阳烤***牛粪”。“皮球”、“牛粪”的比喻描画了狗舒服自在的神态,烘托出老人们幸福陶然的心境。 |
小题2:请结合全文概括文章中的父亲的形象特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画线部分描述了冬日里父亲那辈老人们在阳光下畅谈的场景,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中阳光是非常重要的意象,请探究阳光在文章中的意蕴及作用。(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 斌
⑴ 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⑵ 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⑶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⑷ 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⑸《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⑹ 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⑺ 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⑻ 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⑼ 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⑽ 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宏扬。(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
小题2: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答:
小题3: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6分)
答:
小题4: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8分)
答: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说,有关文献上对中国历史的记载浩若烟海,但互相抵触的情况不少,让人莫衷一是,特别是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20世纪初疑古派出现,他们从疑古书开始疑古史,对史书记载的真实性发生怀疑,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始打破数千年来有关史书的神话,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人们可以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但问题出在疑过了头,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代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
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考古学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动手动脚寻找历史。80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丰硕成果,新的考古材料对西周之前乃至夏王朝的历史,有了一个轮廓性的记录。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史记》上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绝不完全是杜撰,其中有历史的影子,传递着历史的信息。
从二十多年前夏鼐先生最早提出文明起源课题以来,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持续性热点。“九五”期间展开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了夏商和西周时期的年表,开创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者联合攻关共同解决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问题的先例,为研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奠定了年代的框架。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以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为主体,国内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并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虑到探源工程的复杂性,牵扯面之广,头绪之多,远比断代工程复杂,“十五”期间在中原地区进行了“预研究”和第一阶段研究,为“十一五”全面开展探源工程提出可行性报告和实施方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解决古老的、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问题。”王巍说,这里有几个层面,首先是文明起源和形成发展的概念,所谓文明起源就是社会从一个平等简单的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阶级、国家的产生)的变化。其次,文明的形成以国家的出现为标准。国家是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但是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的,国家出现后还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所以我们叫“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夏商西周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小题1: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一概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研究中华文明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的一项探索工程。 |
B.是研究中华文明为何延续几千年的一项探索工程。 |
C.是探索中华民族从一个平等简单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的变化的奥秘的工程。 |
D.是为研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奠定年代框架的系统工程。 |
A.一些中外学者对五帝时期的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
B.中国文献中对中国历史的记载存在不少互相抵触的情况。 |
C.20世纪初疑古派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 |
D.上世纪20年代后,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且取得丰硕成果。 |
A.多家机构联合攻关,众多知名学者共同参与同一项目,这在中外文明探索史上尚无先例。 |
B.学术界所称的传说时代、英雄时代就是特指中国的五帝时代,这一点目前尚无争议。 |
C.鉴于探源工程的复杂性,尽管有多种力量合作,但是“十一五”期间的研究工作还是会遇到相当的困难。 |
D.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国家形成后还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所以,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也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
谈谈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现代散文”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真实流露,它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更能体现作家的个性。 |
B.现代散文以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形式上实现了大的变革,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 |
C.现代散文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使散文这种文体获得了思想的大解放而走向辉煌。 |
D.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发现,使现代散文不再只是“代圣贤立言”的文章。 |
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又要写出作家的情感、精神。 |
B.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能矫情、虚构。 |
C.散文的用意是表现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不是散文的真正目的。 |
D.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
A.现代散文由于对“自我”的肯定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先秦之后的古代散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是没有“心”的应时之作。 |
B.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
C.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这样的文章虚实结合,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 |
D.现代散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家能依据“纪实性”原则,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感情。 |
近些年,我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分化,大众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觉性也增大,文化的生长空间空前扩大,文化的多样存在成为必然。在发展中,主流文化不断弘扬,亦出现了一些非主流文化,以满足部分阶层、群体的需要,社会文化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发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上讲,非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和谐文化就是二者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相互促进。
世上没有一种文化是百分百健康,没有一点问题的。我们不能因为非主流文化存在一些问题就说其是反主流和对抗主流的,对其积极、消极与正面、反面的成分都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例如网络文化中有不少负面的东西,像低俗化、侵犯隐私等问题亟须治理,但能因此否定网络的进步意义而关掉互联网吗?有了非主流文化,也促使主流文化更为积极主动地贴近大众,在发展中不断吸取非主流文化中的积极与合理的成分,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所以,山寨文化的存在对于主流文化还是一种提醒,主流文化,你千万别离大众太远!
由于模仿、借鉴、创新之间本身就有着微妙的联系,看“低成本的模仿”就更得辩证。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模仿的形态是多样的,模仿得好了就是借鉴,并会发展为创新与超越;模仿得糟了只能是复制、剽窃和侵权。模仿的成本还有高低之分,一般而言,稍微明智些的人都愿意选择低成本“模仿”。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山寨文化”之模仿比较五花八门,可谓多种形态并存,虽缺少独创与超越,但也没有太多的剽窃和抄袭。
“山寨”中有没有创新,创新的成分到底有多少?《联合早报》的文章认为“山寨”是“以低成本模仿主流品牌并在功能上加以创新的新的现象”。香港记者闾丘露薇说的很辩证:“看看山寨手机,有些就是仿冒,如果真的侵权,可以走法律途径……至于有些,则颇有创意,甚至是技术创新。”她不仅看到了我们“山寨”中模仿的两种不同形态,还提出了对侵权行为的解决路径,而我想补充的是对技术创新是要努力保护的,只要有创新,即使还处在萌芽甚至种子状态,也需要呵护,这年头,有点创新多难呀!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媒介呈现在大众视线中的“山寨文化”还有相当的泛化和泡沫化成分。在大众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用“山寨”去命名和“山寨”词语使用这两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做大了“山寨文化”的声势。日益大众化的传媒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互联网已成长为能够传播、影响甚至制造、放大文化的重要媒介。不过,从网络语言、媒介文化的角度看,作为一种流行语,“山寨”一词也具有一定的易逝性,一旦网民再度青睐于其他新奇语言时,“山寨”就不再流行,即使真正的山寨现象并不曾消逝。因此,仅从表象来看,“山寨”从一种科技产品迅速蔓延至诸多社会领域成为大众视野中的新文化,发展态势咄咄逼人,然而究其本身,在“山寨文化”之“实”的背面却是“虚”的成分,在实际影响方面可能还是“虚”过于“实”。
无论“虚”还是“实”,“山寨文化”尚未定型,还处于发展、过渡乃至形塑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诸多“新”文化的你来我往中,大众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甄别是不可忽略的标尺。技术革命驱动下的大众追新求异的社会心理,往往决定着新文化的飙升乃至式微。此外,处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媒介等多重张力之中,“山寨文化”在发展中仍具有相当的可塑性。
“山寨文化”能够走多远,走成什么样,走向何方,对“山寨文化”不妨放眼量!
小题1:对“山寨文化”这种非主流文化的认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科学看待“山寨文化”,需要一种辩证的态度和一个发展的视野。 |
B.山寨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C.“山寨文化”的出现与近些年我国文化生存土壤的变化密切相关。 |
D.主流文化在发展中也要不断吸取山寨文化的积极与合理的成分。 |
A.“山寨文化”虽缺少独创和超越,但也没有太多的剽窃和抄袭,应该辩证分析,区别对待。 |
B.对“山寨文化”中有创新,即使还处在萌芽甚至种子状态的成分,也要去呵护。 |
C.“山寨文化”有相当的泛化和泡沫化成分,做大“山寨文化”的声势方能消除这些消极因素。 |
D.对待“山寨文化”的发展,不能一棍子打死,还应该要放眼量。 |
A.对于山寨文化现象,人们的共识比较确定,分歧也很鲜明。 |
B.山寨文化对于主流文化是一种提醒,也会促进主流文化更加积极主动地贴近大众。 |
C.“山寨”一词具有一定的易逝性,但当“山寨”词语不再流行,山寨文化现象却不一定消逝。 |
D.“山寨”从一种科技产品迅速蔓延至诸多社会领域,成为大众视野中的新文化,发展态势咄咄逼人,必将成为主流。 |
最新试题
- 1一组数据x1,x2,x3,x4,x5,x6的平均数是2,方差是5,则2x1+3,2x2+3,2x3+3,2x4+3,2x
- 2Nowadays many famous pop stars begin to use recycled paper__
- 3(6分)下列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______;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
- 4已知点P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P>PB,则下列各式的值不等于5-12的是( )A.APABB.PBAPC.PBA
- 5III 阅读(共两节,满分40分)第一节阅读理解(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
- 6镭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ⅡA族元素,下列关于镭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合物中呈+2价B.氢氧化物
- 7古诗文默写。(8分)(1)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2)人有悲欢离合,____
- 8在四边形ABCD中,点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如果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那么四边形EF
- 9如图所示,等腰梯形ABCD中, AD∥BC,M、N分别是AD、BC的中点,E、F分别是BM、CM的中点.(1)求证:四边
- 10(8分)如图所示,组成一个原电池.(1)当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①Fe电极是__________(填“正”或“负”)极,
热门考点
- 1若a+b>0,且b<0,贝a,b,-a,-b的大小关系为 [ ]A.-a<-b<b<aB.-a<b<-b<aC.
- 2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是经过千年万代沉淀而成的土地,历史中的辉煌与暗淡,都积淀在这土地中,历史中所有人物的音容足迹,都融化在
- 3用单词的适当形式完成句子。小题1:Can you (spell)”book”?小题2:Thi
- 4能判定△ABC∽△DEF的条件是[ ]A.B.且∠A=∠F C.且∠B=∠DD.且∠A=∠D
- 5下列各组比较项目包含的数据关系中,前者比后者大的是( )A.氯水与氨水中微粒种数B.H2O2与O2分子中氧氧键键能C
- 6下列属于生物反应器实例的是A.模拟人的大脑制造“人工智能”计算机B.利用转基因牛的乳房分泌含有人乳铁蛋白的乳汁C.利用萤
- 7《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
- 8如图,双曲线y=交矩形OABC的边分别于点D、E,若BD=2AD,且四边形ODBE的面积为8,则k=( ).
- 9下图是某学生设计的实验室制备干燥Cl2及吸收多余氯气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1)指出上述图中的各处错误:①_______
- 10-9的倒数是( );平方等于9的数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