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了24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了24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小题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
A.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祭拜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小题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魂,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不能体现“人文精神”,与题干不符。
点评: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往往不认真审题,对题干要求一略而过,不去认真分析,本题如果学生忽略了这一点,可能选不出答案,因为如果只看选项,四个选项从内容上来说没有什么错误,如果不和题干要求挂钩,就选不出答案。
小题2:
试题分析:A 项,原文是“清明节的习俗”与“上巳节有关”。C 项,原文是“清明节的 起源与寒食节有关” 插柳”是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之一,而不是起源之一。 起源与寒食节有关”。D 项,“插柳”是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之一,而不是起源之一。
点评: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只要把各项回归原文,和原文进行比照,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
小题3:
试题分析:C项:“踏青”和“招魂续魄”是上巳节的两项活动内容。
点评:首先要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核心考点
试题【清明节的人文精神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了24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最精彩的表演
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极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军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老友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望之中。
C.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D.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已丧失演出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如醉。
E.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形象。
小题2: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小题4:有人认为,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能因为政治而干扰艺术。梅兰芳因政治原因而放弃艺术表演的做法实不足取,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古玛雅人预言2012年将是世界末日,无论是考古学家还是普通公众都对这一预言予以极大关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的考古学家承认,他们发现了第二个提及2012年末日预言的古玛雅文字记录。这一记录是在科马卡科废墟发现的,刻在一块砖块上。
  科马卡科是古玛雅人建造的砖结构寺庙之一。在此之前,考古学家只发现一件提及末日预言的古玛雅文物,即在墨西哥湾塔巴斯科的托土盖罗发现的一个刻着象形文字的石板。
  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发言人阿托罗·门德兹表示,这个砖碎片很多年前就已经被人发现,一直在进行深入研究。这件文物一直保存在研究所,并未对外展出。在一些网上论坛,专家们对这个被称之为“科马卡科砖”的古玛雅人文字记录进行了讨论。
  很多人仍旧怀疑科马卡科砖上的文字提到2012年12月21日或者12月23日是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玛雅铭文专家大卫·斯图亚特表示:“一些人认为这是另一个提及2012年世界末日的文物,但我仍持怀疑态度。”砖块上的铭文记录了所谓的“历法圆”,这是日子和月份位置的一种组合,每52年重复一次。
  砖块提及的日期为第13个Baktun末期。Baktun是一个大约394年的周期,13是一个重要数字,在玛雅人心目中拥有神圣地位。玛雅长计数历开始于公元前3114年,第13个Baktun大约结束于2012年12月21日。但斯图亚特表示,砖块上的日期同样与过去的一些类似日期相符。他说:“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是古代的另一个日期,与古典时期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实际上,砖块上的第三个象形文字似乎是动词huli,意为他/她/它来了。与托土盖罗发现的石板不同,这个砖块上没有采用将来时的记述,更多的是讲述科马卡科的历史,而不是预言未来。”
  托土盖罗石板和科马卡科砖上的文字可能是在1300年前左右刻上去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有隐含意义。托土盖罗石板提到了可能发生在2012年的事情,这些事情与玛雅人心中的神秘神灵——掌握着战争和创造的Bolon Yokte有关。石板上的腐蚀痕迹和一道裂缝导致一些象形文字几乎无法辨认,最后的一段已经遭腐蚀的象形文字似乎可以解读为“他将从天而降”。
  科马卡科砖刻有文字的一面朝内并且上面涂以灰泥,说明不想被人看到。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一再表示2012年12月末将是世界末日或者将发生改变世界事件的传闻不过是西方人对古玛雅历法的一种曲解。他们一再重申西方的救世主想法歪曲了玛雅等古代文明的宇宙观。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古玛雅人将时间看成一系列圆圈,有规律地开始和结束,一个圆圈的结束并不代表任何末日灾难。
  鉴于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有关2012年末日灾难的流言,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将于本周在墨西哥南部的帕伦克考古遗址举行圆桌会议,邀请60名研究玛雅的专家出席。他们将在会上为消除人们对玛雅长计数历中一个时代结束和另一个时代开始的种种疑虑而展开讨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1、2两段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考古学家都对玛雅人“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给予了巨大的关注,研究人员在为之不断验证和探索。
B.不论是托土盖罗的象形文字石板,还是科马卡科废墟上的文字砖块,都出自于墨西哥,所以墨西哥人在“古玛雅文明”以及“2012世界末日”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拥有最权威的研究成果。
C.科马卡科是古玛雅人建造的砖结构寺庙之一,它出土的雕刻有古玛雅文字的砖块,为当代人研究玛雅预言和文明提供了帮助。
D.科马卡科废墟发现的砖块意义重大,但它并不是我们研究玛雅文明的唯一的信息来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国家历史研究所人员承认他们已经发现科马卡科废墟砖块很多年了,之所以没有向世人公布,是因为其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还未获得有把握的结论。
B.包括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大卫·斯图亚特在内的很多人都怀疑“玛雅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
C.科马卡科砖块上提及的日期Baktun或可作为证明“世界末日论”的证据,但动词huli却在暗示我们它讲述的是历史而非预言。
D.大卫·斯图亚特对科马卡科砖块上铭文所记录的“历法圆”非常认同,但同时他又提到砖块上记录的时间也可能与过去某个重要历史事件的日期有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古玛雅人将时间看成有规律地开始和结束的一系列圆圈的观点可以看出,一个圆圈的结束并不代表所谓的末日灾难。
B.依据石板上已几乎遭腐蚀的象形文字为“他将从天而降”的解读,我们可以判断,托土盖罗石板和科马卡科砖块都是在向我们讲述着一段历史往事,而不是在预言后世。
C.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的专家们认为,由于缺少研究资料,再加之学术思想的偏狭,西方学家对玛雅文明的研究存在着曲解。
D.在帕伦克举行的会议旨在对玛雅长计数历进行科学论证,将会平息互联网上对有关2012年末日灾难的流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背 叛 泥 土
向 迅
⑴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
⑵在很早的时候,这个阴谋就如一粒种子落在我贫瘠的心田里,偷偷发芽,潜滋暗长。
⑶父亲给我最初的人生设计,是做一个勤快的种田人。这和邻里一带所有父母给儿女的设计如出一辙。这或许是一个传统,无可非议,天经地义。
⑷出生在鄂西山地的人,似乎从出生之始,就已被命运安排为一个以泥土为生的种田人,仰仗泥土,世代为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在山地活命的法则。学习劳动,是最早的生活必修课。
⑸父母是生活最好的导师。从小就跟在他们后边,拿着小镰刀去割猪草,背着小背篓去背玉米,扛着小锄头去种小麦。父亲一心一意要把我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种田人。
⑹可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种田人,总是忘记时令,不知道这个季节该种什么,下个季节要种什么。如果不是母亲,我开垦出的田园也会荒芜得一塌糊涂。
⑺泥土生万物,养生命,可我对泥土的爱不及母亲的万分之一。母亲晓得哪一块地肥沃,哪一块地贫瘠;晓得每一块地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晓得每一种作物发芽、扬穗、成熟的时间。她总是将几亩地经营得井井有条。
⑻在泥土和庄稼面前,母亲最有发言权。她懂得它们的心思,懂它们的语言,能猜透它们的秘密,晓得它们的性情。她心疼泥土,心疼庄稼,像疼爱我们一样疼爱着它们。在大地和庄稼面前,她也是一个善良的母亲,一个慈爱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
泥土是值得信赖的,父母是值得信赖的。在山地里伺候泥土,服侍父母,顺乎自然的命运也无可厚非。然而父亲在教我种植的时候,也教我识字。他最初的理由是,多认识些字,少吃些亏。
⑽在鄂西山地,很多人一辈子不曾离开村子,离开泥土。他们去得最遥远的地方可能是数十里之外的亲戚家。他们对村子里的事情如数家珍,对庄稼的长势了如指掌,对山外却是一无所知。山外是神秘的,只能道听途说。山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⑾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背叛泥土的种子在我少年心中悄悄扎下了根。
⑿读书,是一条路,一条背叛泥土的路,一条可以吃上轻省饭的路。与我年龄相仿的人,绝大多数在途中失散,不是回家种植,就是娶妻嫁人。他们没能走出村子,即使暂时走出了,迟早也会回来。
⒀在读书路上埋伏着许多不确定性。我认识村子里的一个人,读了不少书,毕业后却在家无所事事。村人看待读书人,也是成者为王败者寇。企图背叛泥土的人,非得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行,否则江东父老不好相见,不会施以好颜色。
⒁好在我读书之余,还不忘帮助父母事农耕,虽身单力薄,也不是行家里手,却足够滥竽充数,为以后留下了半步台阶。父亲说不时要让我下地,让我晓得他们种田的辛苦,挣钱的不易,激励我读书。
⒂祖父是民国时期的高小毕业生,自己背叛泥土不成,把希望全部落在孙辈身上。挨个排序,在我身上看见一抹希望。在我考上县城高中之时,他就到处炫耀;在我念高三时,他就说等我考上大学了,好好摆几桌以示庆贺。没想到在那一年的高考前夕,他就匆忙走了。这成为我心头遗憾。
⒃那一年的秋天我终于考上了大学,也就是在那一年秋天,我含泪背叛了泥土,告别了家人。
⒄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自己整个的少年时代和童年记忆。背叛了泥土,注定了一生就处于无根的状态。只有偶尔亲近它,才能找到丢失已久的山地方言和感知到漫漶在山地间的温暖,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故乡!
⒅在鄂西山地,对泥土没有二心的,是那些至今仍然勤勉的种田人。像我母亲一样的人。那些种田人,依然在广袤的田野里保持着最原始的种植姿势: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
⒆只有在泥土里进行种植的人,才能听见大地的心跳,才能用舌头和鼻子分辨出口中饭食出自哪一块泥土。我们这些背叛了泥土的人,无法体会种田人对于泥土的感情。
⒇那是寸土寸金的感情。
小题1:文章开篇便说“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泥土是值得信赖的,父母是值得信赖的。
                                                                           
(2)背叛了泥土,注定了一生就处于无根的状态。
                                                                           
小题3:文章中父亲、母亲、祖父三个亲人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纵观全文,作者对“泥土”表现出了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关于艺术家
冯骥才
①人类艺术史的进程中,两次迈出巨人的脚步:一次是从自发的艺术到自觉的艺术,一次是从自觉的艺术到艺术的自觉,后一次的缘故是艺术家的出现。自此,艺术就变得无比艰难。
②艺术家的工作是把艺术个性化。创造的含义就变为独创。艺术中没有超越,只有区别,成功者都是在千差万别中显露自己。艺术家的个性魅力成了他艺术的灵魂。于是,平庸与浅薄被视为垃圾,因袭模仿被看作偷窃,都是艺术的淘汰物。但是如何把个性魅力变成个性艺术?艺术家们各有各的秘密。
③凭借着他们的努力,创造一个世界。这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制。智慧到处发光,才华到处流溢:所有颜色都是语言,所有声音都有灵性,所有空间都充满想象。这世界的一切,都是由无到有,每个人物都是虚构而成,还要同活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性格有心灵,可是这些人物的生命却从不依循活人的生死常规;不成功的人物生来就死,成功的人物却能永恒。有时,他们在书中戏中电影中死去,但在每一次艺术欣赏中重新再活一次,艺术有它神秘的规律。由于艺术的本质是生命,它一如人的生命本身,是个古老又永远不解的谜。
④艺术家生存在自己的艺术中,艺术一旦完结,艺术家虽生犹死。长命的办法唯有不断区别别人,也区别自己。这苛刻的法则便逼迫艺术家必须倾注全部身心,宁肯在人间死掉,也要在艺术中永生。难怪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七颠八倒,在虚构的世界里却不会弄错任何一根纤细的神经。反常的人创造正常的人物。人们往往能宽恕艺术中的人物,却不能宽恕生活中的艺术家。他们照旧默默吃苦受罪,把用心血锻造出的金银绯紫贡献给陌生的人们。一旦失败,有如死去,无人理睬;一旦成功,自己却来不及享受。因为只要不再超越这成功,同样意味着告终。
⑤但真正的艺术又常常不被理解。在明天认可之前,今天受尽嘲笑:成功不一定在它的诞生之日。不被理解的艺术与失败的艺术,同样受冷落,一样的境遇,一样的感觉。艺术家最大的敌人是寂寞,伴随艺术家一生的是忽冷忽热的观众、读者,和一种深刻的孤独。
⑥这便是我心中的艺术家,天生的苦行僧,拿生命祭奠美的圣徒,一群常人眼中的疯子、傻子或上帝。但如果没有他们,人类的才智便沉没于平庸,生活化为一片枯索的沙漠,好比没山,地球只是一个光秃秃黯淡的球体。
(选自《当代人》(2012年第9期)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思路。(6分)
                                                                           
                                                                           
                                                                           
小题2:为什么说“艺术的本质是生命,它一如人的生命本身,是个古老又永远不解的谜?”(6分)
                                                                           
                                                                           
                                                                           
小题3:关于艺术家,作者对他们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落 价
冰心
①我们家的老阿姨回安徽老家去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对我说:“宋老师,我这次回去,可能不来了。我总觉着在您家里干活,挺轻松、挺安逸的。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她刚念完初中,她妈妈就死了,她爹又娶了后妻,待她很不好,尽叫她下地干农活。我听说了怪心疼的,就托同乡把她带来了,想让她顶我的缺。她什么都会,又有文化,比我强多了。”说着从身后拉过一个二十岁左右、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姑娘来,说她叫方玉凤,又催她说:“你快见见宋老师,她就是你的东家!”小方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
②那时我还没有退休,我女儿小真大学刚毕业,也在中学里教书。家中里里外外的事也不少,有小方来帮忙,我很高兴。
③小方虽然瘦弱,却很利落麻利,来了不到一个月,我们就都十分喜欢她。她也因为久已没有家庭的温暖,在我们这个简单的小家庭里,似乎又得到了和睦融洽的“家”的滋味。小真总把自己穿过的衣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她俩就像姐妹一样地亲热。每天晚上小真还教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
④两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小方很难为情地来对我说:有个同乡介绍她到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每月工资有一百九十元,奖金除外。她几乎流着眼泪说:“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这时我已经退休了,足以料理家务了,因此我和小真都连忙说:“这个我们了解,而且也替你高兴,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
⑤小方真的像回家一样,每个星期天都来。本来在我们家两年,她已经丰满光鲜得多了,这时再穿上颜色鲜艳的连衣裙,更是十分漂亮,我们都笑说几乎认不得她了。
⑥她每次来,都带着果品,尤其常送些新鲜的南豆腐,她说:“从书上看到老人骨节疏松,最好吃些带‘钙’的东西,除了牛奶、鸡蛋之外,最好的是豆制品了。你们上街买菜时,不容易碰得到好豆腐。”当我们辞谢她时,她还对小真挤眼,笑说:“我的工资比你们都高,这点东西算不了什么。”我们也只好由她。
⑦有一天,她拿来了一架小长方形的白色蓝面的收音机,放在我的书桌上,说:“这收音机才十八块钱,不到我工资的十分之一,你们早晨起来听‘新闻和报纸摘要’不比订那些报纸强么?从前我每次到邮局去替您订这个报、那个报的,我都觉得很浪费!其实那些报纸上头登的都是一样的话!”我一边赏玩着那架小巧的收音机,一边笑说:“报纸上也不尽是新闻,还有许多别的栏目呢。而且几份报纸看过了,整理起来,也是一大摞,可以卖给收买破烂的,不也可以收回一点钱?”
⑧小方打断了我,说:“您不知道,‘破烂’才不值钱呢!现在人人都在说,一切东西都在天天涨价,只有两样东西落价,一样是‘破烂’,一样是知识……”小方忽然不往下说了。
⑨我的心猛然往下一沉,心说:和破烂一样,我们是落价了,这我早就知道!
小题1:根据小说内容,概括小方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第④段划线处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4:小说以“落价”为题,但主要内容却是写小方的事情,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