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以为白鳍豚属于鱼类。其实,它是兽不是鱼。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科学家告诉我们,鲸类的祖先是生...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以为白鳍豚属于鱼类。其实,它是兽不是鱼。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科学家告诉我们,鲸类的祖先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始哺乳动物,后来由于受冰川的袭击,它们不得不迁入水中避难。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演化成完全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类群。
白鳍豚6岁左右性成熟,母脬一般2年一次怀胎,孕期约10个月,每胎一仔,也有二仔的。幼豚靠母豚带游,有时倚在母豚的鳍翅上戏水,有时钻到母腹吮吸乳汁,活泼有趣。成年白鳍脬雌性比雄性大,雌性身长可达2.5米以上,重达170公斤;雄性长达2.2米以上,重达125公斤。白鳍豚喜群居,通常两三头以上一起出没,幼豚游在中间,大而壮的豚在前后左右相伴,如同长辈呵护着子女,一家几口和谐相处,尽事天伦之乐。
由于白鳍豚世世代代生活在浑浊的江水里,视觉器官退化。不过,它在大江里却非常灵活。因为它有一套得天独厚的声纳系统。它的前额呈球状隆起,像聚焦的透境,是声纳发射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是靠声波回弹来识别目标和捕食猎物的。白鳍豚的皮肤构造也很特殊,皮是双层结构,上有许多管状海绵物质,游动时互相滑动,能减少水的摩擦力。当它快速冲驰时,连全速推进的鱼雷也相形见绌。
科学家说,白鳍豚的价值不仅在于观察,更重要的是具有仿生学.生物学.考古学.军事学等多学科的科研价值。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大熊猫.白鳍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舰种”。且白鳍豚更为珍贵。
小题1:下列对白鳍豚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白鳍豚不是鱼类,而是兽类。
B.白鳍豚是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兽。
C.白鳍豚是一种像猩猩一样有发达的大脑的动物。
D.白鳍豚是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演化成完全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鲸类。
小题2:下列白鳍豚的特性,不属于哺乳动物特征的一项是
A.有性成熟期B.有***期
C.幼豚要靠母豚哺乳生长D.雌性比雄性大
小题3:下列对本文各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节介绍了白鳍豚的本质特性和生物进化历程,打消了有些人认为它是鱼类的错误认识。
B.第2节是从白鳍豚的生长过程的角度来介绍它的。
C.第3节是从白鳍豚在水中的生活能力的角度来介绍它的。
D.后一节写了白鳍豚的价值和珍贵,可见,作者的苦心是要我们保护好这种动物。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不能是否定。C、不能是比喻。D、内涵不全。
点评:所谓“解释”,是指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解释某个概念时不用否定的形式,不用修辞的形式,而是解概念的内涵。本题可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并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小题2:
试题分析:雌性比雄性大不是哺乳动物的共性。
点评:本题难度太小,D项“雌性比雄性大”不用看原文,依据生活常识即可判断其是错误的。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二节除了生长过程外,还有生活习性。
点评:本题的考查形式是实用类文本中很少考到的,但这种形式又是理解文本的最有效的方式,所以考生一定要从概括各段的大意入手,来理解全文。
核心考点
试题【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以为白鳍豚属于鱼类。其实,它是兽不是鱼。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科学家告诉我们,鲸类的祖先是生】;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世界(节选)
铁凝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她应该往旅行袋里装什么了——都是些过年的东西,她将要与她的婴儿同行,去乡下的娘家团聚。
就这样,母亲怀抱着婴儿乘了一辆长途汽车,在她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摆着她们母子鼓绷绷的行囊。
就这样,长途汽车载着母亲和婴儿一路飞驰,不想停歇似的飞驰。
许久许久,城市已被远远地抛在了后边,而乡村却还远远地不曾出现。铅样的天空锅似的闷住了大地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她想呼喊,但随即母亲便觉出一阵山崩地裂般的摇撼。她的眼前一片漆黑,她的头颅猛然撞在车窗玻璃上,玻璃无声地粉碎了,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外。
母亲在无边的黑暗里叫喊。当一道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脚下的大地正默默地开裂。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开裂,转瞬之间大地已经吞没了不远处母亲的长途汽车和那满车的旅客。这便是世界的末日吧?母亲低下头,麻木地对她的婴儿说。借着闪电,她看见婴儿对她微笑着。
只有婴儿能够在这样的时刻微笑吧?只有这样的婴儿的微笑能够使母亲生出超常的勇气。她开始奋力移动她的双脚,她也不再喊叫。婴儿的微笑恢复了她的理智,她知道她必须以沉默来一分一寸地节约她所剩余的全部力气。她终于奇迹般地从大地的裂缝中攀登上来,她重新爬上了大地。天空渐渐亮了,母亲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淋。她并不觉得疼痛,因为怀中的婴儿对她微笑着。
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婴儿在破碎的大地上奔跑,旷野没有人烟,大地仍在微微地震颤。天空忽阴忽晴,忽明忽暗,这世界仿佛又不再拥有时间,母亲腕上的手表只剩下一张空白的表盘。母亲抬眼四望,苍穹之下她已一无所有。她把头埋在婴儿身上,开始无声地嚎啕。
婴儿依旧在母亲的怀中对着母亲微笑。
婴儿那持久的微笑令嚎啕的母亲倍觉诧异,这时她还感觉到他的一只小手正紧紧地无限信任地拽住她的衣襟,就好比正牢牢地抓住整个世界。
婴儿的确抓住了整个世界,这世界便是他的母亲;婴儿的确可以对着母亲微笑,在他眼中,他的世界始终温暖.完好。
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和嚎啕的母亲,再一次收拾起她那已然崩溃的精神。她初次明白有她存在世界怎么会消亡?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她必须让这个世界完整地存活下去,她必须把一世界的美好和蓬勃献给她的婴儿。
母亲怀抱着婴儿在疯狂的天地之间跋涉,任寒风刺骨,任风沙弥漫,她坦然地解开衣襟,让婴儿把她吸吮。
母亲怀抱着婴儿重新上了路。冰雪顷刻间融入土地,没有水,也不再有食物。母亲的乳房渐渐地瘪下去,她开始撕扯身上破碎的棉袄,她开始咀嚼袄中的棉絮。乳汁点点滴滴又涌了出来,婴儿在母亲的怀中对她微笑。
……
年轻的母亲从睡梦中醒来,娇她爱她的丈夫为她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亲错过牛奶跃下床去问侯她的婴儿,婴儿躺在淡蓝色的摇篮里对着母亲微笑,地板上,就放着她们那只鼓绷绷的行囊。
母亲转过头来对丈夫说,知道世界在哪儿么?
丈夫茫然地看着她。
世界就在这儿。母亲指着摇篮里微笑的婴儿。
母亲又问丈夫,知道谁是世界么?
丈夫更加茫然。
母亲走到洒满阳光的窗前,对着窗外晶莹的新雪说,世界就是我。
丈夫笑了,笑母亲为什么醒了还要找梦话说。
年轻的母亲并不言语,内心充满深深的感激。因为她忽然发现,梦境本来就是现实之一种呵,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拥有那一夜悲壮坚韧的征程?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紧紧拥在彼此的怀中?
小题1:这则散文写了一位年轻的母亲的梦。试用50字以内的篇幅,简述梦中的故事。(4分)
小题2:结合文中关于梦境的描写,谈谈年轻的母亲为什么会“指着摇篮里微笑的婴儿”说“世界就在这儿”?(4分)
小题3:这篇写“梦”的文章,为什么以“世界”为题?(4分)
小题4:作者借她自己的描述的梦,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小题5:作者借梦境描写来表达人生感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关羽崇拜
李国文
①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感到奇怪:“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若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尤其怪的,由于崇拜,其身份也由侯而王而帝,一路上升,到清代达到最高峰。据说满清未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满文,以为从政规范。
②中国人好绝对化,好则全好,坏则全坏。伟大的人物绝对要一无瑕疵,而被否定的角色则一无是处,哪怕有一点点对的地方也是错的。一些历史人物总是盖棺论定不了,就因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卷进了太多的感情用事的成分。欲美化者,恨不能连伟人放个屁也是香的,其错当然也就错得正确;同样,欲丑化者,那个绑在耻辱柱上的人,肯定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的货色了。
③应该看到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因为《三国演义》把他写成能敌万人,是仁义之师,是必胜之将。老百姓深知对付万恶的作威作福的统治者,还是青龙偃月刀最为管用。降魔压邪,扶善反恶,需要关羽这样有力量的神。二,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神。在书中,他是“义”的化身,这个“义”,在老百姓看来,更多的是江湖义气的“义”。施之以恩,报之以德,款之以情,还之以义,这“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的相互之间的盟契基础。三,关羽的“义”与正义、大义,不完全是同一范畴的概念,而是以自身的价值观、利害观为标准的。无论你是谁,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只要一片真心,以诚相待过我,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豁出身家性命,虽万死而不辞来回报。这也正是人们不敬别的神,独敬关羽的缘故。
④从帝王的角度,需要这样忠心不二的神,来鼓舞民心,激励士气,实施统治;从百姓的角度,需要这样仗义正直的神,庇护弱者,保佑良善,得到信仰的力量。由此,也可以了解这部古典文学永盛不衰的原因了。“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公案,已经是昨天的事情了,但是,小说造神,只有这部《三国演义》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范例。小说的一个人物,能够跳出小说文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上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不能不说是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字奇迹。
⑤近数百年间,中国人信关帝、关圣、关公菩萨者,几乎与崇敬孔夫子的人数等量。全国各地都有关帝庙,但未必都有文庙。而一般人家礼拜孔夫子的,远远没有供奉关羽的多。这种被万民景仰的程度,真使那些生前恨不能成为上帝、死后便被人努力忘记者,在九泉下难以瞑目。造神,本是中国人最爱玩的一种骗人游戏。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造神来愚弄老百姓,或者索性造自己为神,鼓吹个人迷信,让大家顶礼膜拜。但不论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也感到奇怪,在其书《陔余丛考》一书中说,许多神刚开始时很受人崇拜,但到后来就衰微了,但关羽却不是这样。
B.满清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了满文,并将其作为从政规范,关羽的地位也因此而达到了最高峰。
C.中国人喜欢绝对化地看人,要么全好,要么就全坏,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有许多感情用事的成份,这不是一种理性看待历史人物的态度。
D.中国许多历史人物无法盖棺论定,与中国人看问题绝对化的方法有关,欲美化者就一切都好,欲丑化者就一切都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说明“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项是 (   ) 
A.《三国演义》把关羽塑造成能敌万人,仁义而必胜,老百姓可以用他这样强有力的神来降魔压邪,扶善反恶。
B.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拥有的。
C.无论你是谁,只要对我真心相待,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这其实体现的是人与人的一种利害观,也是人们独敬关羽的缘故。
D.《三国演义》对这个人物的塑造,跳出小说了文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上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帝崇拜可以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的,不能仅仅归结于统治者的推崇与造神。
B.关羽成神,既要看到历代统治者的需要,也要看到老百姓的心理依托,不能简单地把关帝崇拜归结为封建迷信而加以全盘否定。
C.在封建社会中,不论神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从这一点上讲,关羽成神也是他自己的一种悲哀。
D.近数百年间,信奉关公的人类几乎与崇敬孔圣人的人数相同,这也体现了关帝崇拜在中国的普遍程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潇洒钱钟书
仲利民
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钱钟书,偏偏不喜抛头露面,拒绝记者的采访,躲避摄影记者的镜头。最有趣的一次,钱钟书与夏衍同住一病房,夏老过生日,他的孙女将蛋糕也送了一大块给钱钟书,这时的摄影记者从后面开始偷偷地拍摄,当记者大着胆子转到前面来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居然拉起了被子连人带蛋糕一起盖起来。
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拒绝,就邀请当时的《文艺报》副主编吴泰昌先生帮忙,吴先打了个电话被其婉拒,就让林来一次突然袭击。当他们出其不意地来到钱钟书房门口时,钱先生幽默地说:“泰昌,你没有引蛇出洞,又来瓮中捉鳖了……”让人感受到钱钟书并非不近人情,他拒绝媒体的采访,仅是自己坚持的一种生活方式。
吴泰昌在《人民文学》杂志做编辑时,想约钱钟书先生写点文章,想不到钱钟书先生突然起身摆着手大声说:“写文章的事今天不谈。”不过,事隔一年多,当吴身体有恙,钱钟书先生却特意去信,“去秋承惠过快晤,后来,听说您身体不好,极念。我年老多病,渐渐体贴到生病的味道,不像年轻时缺乏切身境界,对朋友健康不甚关心。奉劝您注意劳逸结合,虽然是句空话,心情是郑重的。杨绛同候。”这句“空话”里又包含钱钟书先生对友人多少关心的真情实感啊!
钱钟书先生淡泊名利、自甘寂寞,可是媒体却总是想请出这位不愿露面的人物,他们知道杨绛先生好说话,就想从杨绛先生这里打开缺口,在电话里对杨绛先生说:“被录制的文化名人,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钱。”想不到钱先生幽默地从旁边插话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钱先生和太太的感情十分融洽,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他们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携手。即使在钱钟书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之后,夫妻感情依然如故。情绪从未低沉、沮丧过。文革中,造反派动手打他,他就还击。有一次与造反派大打出手后,扬名千里,连“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可见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界线分明,拿得起,放得下。
最有趣的要算钱钟书先生进入清华大学时的数学成绩了。一直有传闻说他当时的数学成绩是0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不过,我最近查阅了资料,发现钱钟书先生对此事有自己的说法:数学成绩并非0分,而是稍高的15分。就这样,也未及格,但是不妨碍钱钟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反而增添了些名人轶事的趣味。
杨绛先生在《干校六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述,有一次她指着菜园里玉米秸搭盖的窝棚问钱钟书:“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住行吗?”钱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读到这句话,我忽然明白钱钟书先生为什么逃避记者的缘由了,钱先生一辈子并不在乎名利,他连窝棚住着都不在乎,只要有书就成了。没有书,不让他研究学问才是最大的痛苦,生活上及别的方面都可以忍受。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的拒绝,一个“怕”字形象地表现了钱钟书对别人无情的态度。
B.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录取钱钟书,作者推测他的数学成绩不是0分,而是 15分,但是这不妨碍钱钟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
C.钱钟书先生和太太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拉手,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表现了钱先生珍视感情的一面。
D.文中写“连‘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是从侧面突出了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是非分明,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
E.文章首尾都写到有关钱钟书先生的趣事,通过这些趣事写出了钱钟书一辈子不在乎名利,生活及其他方面都可以忍受。
小题2:在这篇纪念钱钟书先生的文章中,却用大量篇幅写了吴泰昌,请说说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5分)
答:
小题3:请阅读全文,概括出钱钟书先生的“潇洒”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
小题4:钱钟书先生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的“罢市”
“罢市”,是指工商业者采取集体行动,非正常地终止商业交易活动。除了因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罢市还往往因为政治或社会因素而通过经济手段表达人们的意志和愿望。
在中国历史上,罢市的行为很早就出现了。西晋羊祜正直忠贞,刚正清廉,他去世当日,人们“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对他的离世表示悲痛哀悼之情。北宋徽宗朝,童贯宣抚陕西,当时长安物价踊贵,童贯有心抑制物价,负责财经的官员曲意逢迎,规定市场物价一律降低40%,违者重罚,商人被迫以罢市加以抵制。罢市虽有主动与被动之别,却表达了工商业者在联合普通市民争取话语权方面的努力。当然,普通市民表达意愿的方式不仅仅限于罢市本身,史书上记载了他们还采用过拦邀诉求、聚众喧嚣、街衢诟骂、投掷瓦砾等衍生行为。
唐宋时期,市民群体很活跃,罢市及衍生行为往往能影响到政府的决策或起到调整措施的效果。法典中,也没有对罢市行为的具体惩治条文和举措。事态激化时,罢市的衍生行为往往成为市民自己开辟的民意表达和民情宣泄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事态压力的作用,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决策和措施。但在民情失控的状态下,有可能引发一定规模的社会动乱,也有可能被居心叵测者操控,或酿成暴乱。其实,被迫罢市及其衍生行为也损害了工商业者的经济利益,影响到市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朝廷的统治。清朝正式将罢市及其衍生行为列入法律禁止的内容中,罢市与其衍生行为已经到了愈演愈烈的程度,而严禁、严惩成为统治者治理罢市的主要手段。
工商业者和普通市民在城市人口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也在不断加强,政府施行的很多政策和举措直接关系到他们共同的经济利益或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甚至生存,罢市就是一种有形的利益诉求方式。争取话语权和参与权的力度与意识的增强,更积极参与城市社会建设,影响政府政策、决策,这都表明了市民阶层的逐渐形成和崛起。明清大中城市屡屡发生的以手工业者、中小商人和城市贫民为主体的城市居民为自身利益公开、持续的罢市行为,就是社会转型期官府与市民、商人与工匠矛盾激化的表现,罢市中冲突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而且具有了行业特点。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力量的成长和商业、手工业行会组织的规模化,为了争取话语权,罢市活动愈加频繁和激烈,在控制与反控制中,从抗争的无组织向有组织转化,从无固定利益群体向形成相关利益群体转化。罢市及其衍生行为表明原有的社会调节功能已经滞后,城市管理体制的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如何走出回避、严禁和镇压的困境,是传统社会的政府面临的难题。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2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于“罢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市是工商业者非正常地终止商业交易活动的一种集体行动。
B.中国历史上因为政治或社会因素而出现的罢市很早就出现了。
C.通过经济手段表达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是主动罢市的重要方式。
D.无论主动或被动罢市,都能表达工商业者争取话语权的努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普通市民罢市时会采取一些比较过激的衍生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B.唐宋时期的法典中缺乏对罢市行为的具体惩治条文和举措,致使市民群体很活跃。
C.被迫罢市及其衍生行为会产生一些损害和影响,也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朝廷的统治。
D.传统社会的政府面临着如何走出回避、严禁和镇压城市罢市及其衍生行为的困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时期,市民群体罢市的衍生行为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事态的压力和影响政府的决策与措施。
B.与唐宋时期相比,清朝的罢市及其衍生行为愈演愈烈,而统治者相应的治理手段也趋于全面和严厉。
C.明清大中城市发生的罢市行为,是特定时期社会中,具有行业特点的冲突主体之间矛盾激化的表现。
D.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变化,频繁和激烈地促进了市民的抗争向有组织和形成相关利益群体的转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虫子的声音
耿翔
虫子在《诗经》里练声,虫子是古老的。
我在写《马坊书》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这句话。或许在那一瞬间,有一些会发声的虫子,正躲在我的书房里有意识地叫了一声。这一声提醒我:不要忘了虫子的声音,它应该混合着马坊的天空和大地,集体对生活简朴的人群,发出过内心的祈祷。它会告诉我们,在这块襟怀坦白地接受一切生命的土地上,不能忽视每一个幼小的生命。它们在地下带着声音微弱地移动,其动人之态,绝不亚于那匹栗色的马,嘶鸣着在马坊的原野上飞奔。
我也想起第一次读《诗经》,是在渭河边上。面对滔滔河水,我正出神入化地读着《豳风·七月》。
怎么没有想到,我伴着虫子的声音长大的那块叫马坊的土地,它在周朝的时候,就是豳地很温馨的一部分?知道了马坊在《诗经》里被颂扬,我就把有关《豳风》的诗篇捧在手上,对着渭河一口气读完。这次临水阅读的结果,促使我拂去那些在《诗经》里,也在马坊摇曳的庄稼,摇曳的草木,把虫子的声音认真地分拣出来,并且很小心地藏在心里最敏感的一个地方,听它近距离地鸣叫。
事实上,我一生都爱听虫子的声音。
或许,这是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土地上得到的最大的恩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我的心能对事物存有一些真实的感动,存有一分向善的信念,至少不是那么冷若冰霜。我想这些,都是虫子的声音,更多地带着春天里的雨水,带着秋天里的风声,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塑造出来的。我也想,在那样贫瘠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虫子的声音跟随,我是走不过来的。我的内心的一些亮光,一定会被日子一天天吞食掉。
请不要这么问我:有多少虫子活在马坊的土壤里?
我的记忆里,只要能生长草木的地方,就一定生长着虫子。
我在劳动中发现虫子的身影无处不在。而留给我诗一样的印象,还是《豳风·七月》里的蟋蟀。 这种最会歌唱的虫子,它们是寻着人的气息生存的。它们七月在野,它们八月在宇,它们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让我感慨不止的是蟋蟀这种虫子在长达数月的生命旅程中要从田野上,一步步地走到人的身边,然后进入冬眠。我想,这些最有灵性和人性的虫子应该是人身上的某一个部分。人的气息在村子上空的不断传递,决定着它们一生的方向和行程。
这个行程,我在《诗经》里读过,在马坊验证过。
我想虫子的声音,多半像我留在乡村的声音。如果有心,就能从一些虫子的声音里,听出我当年在劳动中,发出过怎样的悲喜。
以我的经验,乡村的白天,是被虫子的声音拉长的,乡村的夜晚,也是被虫子的声音拉长的。许多时候,我是一个人被一坡的谷禾拥着,在田野的中心走路。不要以为人处在这样的场景里是幸福的,是可以向庄稼手舞足蹈的,是可以向天空放开嗓子的。其实不然,人会被压在一棵庄稼疯长的气势里,没有抬头的勇气。这时如果没有虫子,及时从身边向天发出求爱一样的声音,陷入庄稼和天空的重围,我真的不知道:万物的内心有多深?
然而,还是虫子的声音,每每在乡路上救了我。
不是感激,也不是茫然。只想问自己:还想听虫子原生态的声音吗?
记着把自己,按时放进马坊春天、夏天或秋天里。
不论在《诗经》,还是在豳地,这些季节,都是虫子练声的节日。(选自《感悟故乡》,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来看,文章插叙“第一次读《诗经》”的情景有哪些作用?(6分)
答: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在那样贫瘠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虫子的声音跟随,我是走不过来的。
答:
(2)还是虫子的声音,每每在乡路上救了我。
答:
小题3:文章开头说“虫子在《诗经》里练声”,结尾又说春天、夏天、秋天“都是虫子练声的节日”,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答:
小题4:综观全文,“虫子的声音”在作者心目中具有怎样的意义?(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