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一)现代舞蹈创始人格雷厄姆逝世
(美联社纽约1991年4月1日电) 现代舞蹈的创始人之一——马莎·格雷厄姆今天在她的曼哈顿的家里去世,享年96岁。
格雷厄姆女士在21岁时开始跳舞,直到76岁才结束她的表演生涯。舞蹈界人士认为,她为20世纪现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的学生们虽然凭着他们的天才在舞蹈界获得了一席之地,但就对美国摆脱19世纪古典主义桎梏的独特艺术形式所作的贡献而言,没有哪一个能超过她。她的早期作品被比作毕加索的绘画和斯特拉温斯基的音乐。她的后期作品使她赢得了芭蕾舞蹈动作设计家的声誉。
格雷厄姆女士体态娇小,她那弯如新月的眉毛以及紧束的发髻,都使她的外表赋予了她所扮演的舞台形象以很强的艺术效果。她的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肉欲、贪婪、嫉妒、欢乐和爱恋之情。她的表演扣人心弦,入木三分。她的舞蹈吸收了多方面的素材,比如希腊神话、美洲的开拓者,其中还包括了对她自己的清教徒传统的叛逆因素。
在科学和技术主宰的时代里,格雷厄姆女士的处女、女神和疯女人光着脚随着极不和谐的配乐,在几乎没有装饰的舞台上疯狂地旋转,她所释放出来的那种原始的激情,震动了观众,使他们如醉如痴。
格雷厄姆女士曾经说过,"每一个舞蹈就是一种热度表,一幅情感图。舞蹈用来表达思想的仪器,也就是人类生命赖以存在的那个仪器,即人体。"
格雷厄姆女士1894年5月11日出生于匹兹堡。她的父亲是一名来自苏格兰的医生。当她年轻的时候,她的父亲就把家搬到了加利福尼亚的圣巴巴拉市。
小时候,她就观看过鲁思·圣丹尼斯的舞蹈表演,并为之神魂颠倒。在她父亲1916年去世后,她进入洛杉矶的丹尼肖恩舞蹈学校。她喜欢采取倾斜的动作和姿态,用弯曲的脚而不是用足尖点地的方式控制起落和跳跃的力量,再配以有节率的呼吸方式表现前人所未表现的人类激情。
(二)法国著名连环画画家韦尔泰逝世
(法新社圣马洛1991年4月27日电) 法国连环画主人公"斯皮鲁"的创作者罗贝尔·韦尔泰4月26日夜里在法国圣马洛去世,终年82岁。曾参与"斯皮鲁"连环画创作达12年之久的画家让--克洛德·富尼埃对法新社记者说,韦尔泰是"一位风趣的先生",尽管"被大众遗忘,但毫无痛苦"。
富尼埃说:"斯皮鲁是国际连环画最著名的主人公之一。但是他的创作者却没有得到任何版权。"他说,"这位前辈身材矮小,总是满面笑容,谈锋颇健。"
罗贝尔·韦尔泰1938年应比利时出版商让·迪基的要求创作出斯皮鲁。他当时化名罗贝-韦尔,已经是连环画界的著名人物。他年轻时曾在大西洋航运公司客轮上当客轮侍者,"斯皮鲁"就是他根据自己的这段经历创作的。"斯皮鲁"是身着红色制服的侍者,头发蓬乱,一张鲁莽无礼的面孔。"斯皮鲁"成为一家报纸的中心人物,该报名称就是《斯皮鲁》。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韦尔泰被迫放弃了连环画的创作。但是"斯皮鲁"在其他作者笔下继续生存。 韦尔泰被人遗忘,默默无闻地生活,但他并不感到痛苦。1988年11月,在"斯皮鲁"诞生50周年之际,韦尔谦虚地说:""斯皮鲁"有7个叔叔,我只不过是他的祖父。"他说:"我把他创作出来之后,肯定是画斯皮鲁最少的人。有时,我甚至认不出他了。"
富尼埃说,战后,"韦尔泰为几家报纸画漫画,迫于生计画一些明信片插图和饼干广告。"他说:"我们通过一些连环画收藏家找到了他的下落"。几年前,他到圣马洛隐居,仍然热衷于连环画,成为连环画博览会名誉主席。
小题1:两篇讣闻都引用了主人公或其他人的原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从两篇中任选一处分析。(4分)
小题2:简要概括格雷厄姆在现代舞蹈的地位及其舞蹈特点。(5分)
小题3:试结合以上两则讣闻概括西方讣闻这一文体在写作时应该包括什么内容以及写作风格特征。(6分)
答案
小题1:(一)格雷厄姆 文中引用了格雷厄姆的原话直接展示了传主对现代舞蹈的认识和热爱;(2分)丰富传主形象(对人物了解更升入),丰富作品内容,增强可读性。(2分)
(二)韦尔泰 文中引用了韦尔泰的原话展示了传主谦虚、淡泊名利的品格,引用他人的话同样是表现传主怡然自得、淡泊名利的品格;(2分)能够全面了解传主的精神,使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2分)
小题2:(1)地位:现代舞蹈的创始人之一;(2)使美国舞蹈摆脱了19世纪古典主义桎梏而创作了独特的艺术形式。(3)舞蹈特点:外表有很强的舞台艺术效果;吸收多方面素材;通过特殊的动作来表现人类激情。(每点1分。原文照抄不给分。)
小题3:(1)应包括的内容:报道死亡的消息,通过事实展示其丰富的人生,对其一生作出评价。(答出两点给1分,三点给2分。)(2)写作特色:语言清新活泼;如《格雷厄姆》写得很优美,语言富有表现力,对格雷厄姆舞蹈作品写的很有激情;形式灵活多变,采用说故事的方式来报道,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情感基调并不刻意追求哀伤,把严肃的主题写得很有美感和可读性。(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给4分.如学生能答出“能展示人物独特的个性””文章常常充满了人情味,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温情”也算对。)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该题回答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从两篇中任选一处分析。“讣闻”文体作为新闻的一种,主要表现在它的真实性。作者正是通过大量引用主人公或其他人的原话来实现此点的,其作用是读者通过人物的言语能够发现其爱好、品格、精神等,能够真实全面了解人物形象,丰富内容,真实可信。报道多次使用引语;既公正客观,又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从第1篇讣闻中就舞蹈“地位”和“特点”两个方面筛选信息。其采分点分布较分散,主要在第1、3、4、7段,考生应结合要求分别去提炼、概括、整合。注意不要照抄原文。
小题3:
试题分析:作为一种新闻文体,讣闻是由记者采写的、发表在报纸上的、关于某人死亡的报道。讣闻不仅报丧,还对死者的生平和社会贡献进行总结和评述。在西方媒体中,讣闻是个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新闻品种,因而受到足够的重视。本题考查了讣闻的内容要求和写作特征。注意它与中国讣告的内容有相似点,但从两篇西方讣闻看出,其语言表述不哀伤却活泼,形式不死板却灵活,情感基调不低沉严肃,语言有美感。故事性、可读性强。可见中西方讣闻差别较大。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一)现代舞蹈创始人格雷厄姆逝世(美联社纽约1991年4月1日电) 现代舞蹈的创始人之一——马莎·格雷厄姆今天在她的曼哈】;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人的觉醒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父艺和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魏晋诗篇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一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
B.人的觉醒通由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这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的。 |
C.人的觉醒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与其他领域相比较,这种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方面,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
D.《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突出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
A.魏晋诗篇深藏在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的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表现出魏晋诗人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地追求。 |
B.正是在对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即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形成魏晋诗人的核心人生观。 |
C.在魏晋诗人看来,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有些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完全可信或无价值。 |
D.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而魏晋诗篇之所以对这一命题的咏叹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是与魏晋诗篇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
A.人的觉醒,是指在怀疑和否定1日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魏晋时期产生的新的态度和观点。 |
B.魏晋时流传下来的诗篇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在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 |
C.汉末魏晋时期二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产生了人的觉醒。 |
D.《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了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正是因为有人的觉醒。 |
借条
尹全生
1946年夏秋之交,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从宣化店突围。几十个伤员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被国民党军队固追堵截,断粮数日。
一天深夜到了后山村,护送伤员的连长到大庚家借粮。大庚只有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夏季遭灾,收的麦子就要吃完了,而当时离秋收还早,哪有粮食?再说,新婚不久的媳妇已怀了孩子,自己还在为缺粮发愁呢!不满20岁的大庚天生心肠软,经不住求,心一横拿出了仅有的50斤麦种。连长给他打了张借条,说等全国解放了,让他凭借条到县政府换麦子,一年翻一番!借条上的签名是“周大成”。
三年后山门县解放了,大庚就带着借条进城兑换麦子。走上村前的山头,大庚面对村子坐下休息。坐在这里,大庚看到了刚刚属于自己的两间瓦房和两亩地。连长借粮后不久,他的两间破草房就塌了;那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第二年春就卖了。贪婪地看着那房子那地,大庚突然问自己:这房子这地是哪儿来的?——解放了,政府分给我的!想到这里,大庚就又想到了揣在怀里的借条:我分得的房子分得的地,难道还不值50斤麦子? 他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往脑袋上擂了—拳,拔腿朝回走。
转眼十年过去,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大庚实在揭不开锅了,就又带着借条去找政府。走到县城外面烈士陵园旁边时,他问路旁挖野菜的两个人,到县委怎么走?老的有五十多岁,脸浮肿着。大庚一眼就看得出来,那也是个被饥饿折磨了很久的人,没料到这个人正是县委书记,问大庚有什么事。大庚知道对方的身份后,惊得接连倒退了几步。看着县委书记浮肿的脸,咳在地上的血,他如同做贼被人当场发现了一般,拔腿就逃。大庚边逃边问自己:县委书记都饿成那个样子,都在挖野菜,你找谁要粮食?他又一次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发誓再不拿借条找政府了。
年轻的大庚,渐渐变成老态龙钟的大庚了。人老了,心事也就多了。他打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买口好棺材,重新安葬媳妇,觉得只有这样,当自己下世时才有脸去见九泉之下的媳妇,也才能获得安慰他灵魂、温暖他老脸的宽容,消除那种朝朝暮暮煎熬人心的愧疚感——当年,解放军伤兵离开后,遇到一秋大旱,庄稼歉收,来年春天,大庚家断粮了!更糟的是,他把所有的麦种都给了解放军,秋播没种子用,这就决定了他夏季的颗粒无收,决定了他没胆量向别人借粮食。女人***最需要营养,而大庚媳妇却只能吃草根树皮。媳妇身子太虚,分娩时孩子产不下来,母子俩就这样去了,大庚用一张草席卷着媳妇埋了……
大庚是村里的“五保户”,自己的后事会有人操心的,棺材都已经准备好了。而重新安葬媳妇的事,则必须由自己来料理,要花几千块钱。而大庚连一千块钱都凑不出来。他听说:村长的存款有十几万,县里有的干部比村长还富。大庚心里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他第一次觉得自己一辈子太吃亏了。因此,他一改初衷,决定再一次带借条去找政府:村长还有县里的干部们,钱是从哪儿来的?不贪赃枉法,他们哪有那么多钱?他们能发不义之财,我为什么不能到政府,讨回自己应该得的钱财?
大庚请人算过账,借条能兑换成几千块钱,够安葬媳妇的。
走到县城外烈士陵园旁边时下起雨来,大庚只好进烈士陵园躲雨,与看护陵园的老头聊起天来。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他无意间讲到了进城的目的和解放前那段往事。
看护陵园的老头听了很吃惊,也讲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1949年解放军攻打县城,请他当向导。有个团长对他说:曾向后山村一个老乡借过50斤麦种,等打完了仗,一定要到后山村看看,归还麦子……
大庚听着听着眼睛瞪大了,迫不及待地追问:“那后来呢?”
“那团长在攻打县城时牺牲了,就埋在这陵园里。我在想,那团长与你说的连长,是不是同一个人?”
大庚一骨碌站起来,要去看团长的坟。那是一个普通的土坟。墓碑上赫然刻着“周大成之墓”几个字!
看护陵园的老头告诉大庚:这个烈士是孤儿,死时还没成家,所以这些年从没亲人来看望过。
老泪从大庚眼角爬出来,他嘴唇哆嗦着喃喃道:“你这兄弟呀……我好歹,比你还多活50多年哪!”
大庚离开烈士陵园后,直接踏上了回家的路。看护陵园的老头问他为什么不进城了,他红着眼圈说:“为解放咱这个县,人家连命都搭上了,人家找谁讨账?”
如何安葬媳妇大庚有了新主意:用自己现有的棺材。至于自己三天或者五天后死了怎么办,大庚却不去想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解放军伤员与大部队失去联系,被国民党军队尾追阻截,断粮数日。大庚虽然家境贫穷为粮发愁,可还是主动拿出仅有的50斤麦种,这说明大庚很有思想觉悟。 |
B.“借条”是这篇小说的题目也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借条”展开故事情节,写了大庚几十年来三次进城兑换麦子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内容寓意深刻。 |
C.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通过人物来展现主题思想。环境是人物活动的空间,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通过恰当运用环境描写,很好地揭示了小说主题思想。 |
D.大庚找政府兑粮,看到县委书记都饿得浮肿咳血,发誓再不找政府兑粮了。可后来为重新安葬媳妇,再次找政府兑粮,说明大庚是个出尔反尔的人。 |
小题2:小说中的大庚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结构。(6分)
小题4:在自己的生活陷于困境的时候,大庚还是拿出仅有的50斤麦种借给了解放军,以致无法播种,媳妇因营养不良无力分娩。有人认为大庚不应该把粮食借给解放军;也有人认为大庚应该量力而行;还有人认为,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也是义不容辞的。请说说你的看法。(8分)
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作为作家,喜爱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旗手。
不保护,我们的根就没了
“最近一直忙着浙江西塘召开的古村落保护高峰论坛。之后,将再进行一系列的考察活动,比如苏州桃花坞调查、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基地挂牌等。”中国文联副主席、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日程表排得很满。“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经过去年大半年7个省份的下乡调查,冯骥才越来越感到,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他觉得造成这样的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人们由此造成了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贵州东南部,30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了,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竟是如此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或是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冯骥才说。
要保护,知识分子有责任
在文化保护工程中,冯骥才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人的责任。他说,巴黎的历史保护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实际上是三个作家起了作用:第一个是雨果,他写了《向拆房者宣战》,成为第一个对乱拆房者宣战的人;第二个作家是梅里美,他当时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的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小说家马尔乐夫,他提出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法国文化保留了他们的根。
“中国知识分子也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中国传统文化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个荷包,都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否则将在我们手中消失!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应当由文化界承担,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文人、知识分子大多在旁观。当然,要做好守望工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为了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作画义卖,虽然最终募来200万元,但如今手腕上一个作画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述说着当年孤军作战的些许无奈。令他欣喜的是,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忙保护,“不务正业”挑重担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20年前,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他却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以至于招来“不务正业”的指责。对此,冯骥才表示,“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守望我们的文化。”
他说,作为一名小说家,理所当然要把写作当成正业,但作为知识分子,他肩上必然要挑起民族文化的重担。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时,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守望本民族的文化。“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小说,急于画我的画呢?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后者。而且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良心。”冯骥才真诚地表示。“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60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不过,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去……
这就是冯骥才,“不务正业”的作家,守护民间文化的人。
(摘自中国人物传记网)
小题1: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冯骥才不顾年高,不惜金钱,高擎起守望文化的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引领者,他的动力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 |
B.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这说明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
C.经过长时间基层调查,冯骥才认为造成当前文化危机的原因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进程突然,进而造成知识分子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 |
D.巴黎的历史保护工作做得好,实际上是三位作家起了作用。冯骥才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自我反省,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 |
小题2:为什么说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急迫的工作?请结合原文事例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冯骥才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可是他却在自己事业辉煌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冯骥才这样做“不务正业刀,冯骥才却乐此不疲,你对冯骥才的做法怎么看?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的有机融合。其创作目的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虽然它的出发点也极重写实,如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中国画真像一种舞蹈,画家任意挥洒。他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象的刻画,以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代形象的实写,超脱而浑厚。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画幅中飞动的物象与“空白”处处交融,构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中国画笔笔灵虚,不滞于物,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笔不滞于物,乃留有余地,抒写画家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中国画不注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以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而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第一特点,书法实为中国绘画的骨干,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进入灵虚妙境。而融诗心、诗境于画景,则成为中国画第二特色。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而并不觉其破坏画景,这又是中国画可注意的特色。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个境界层次。中国绘画中的“骨法用笔”就是运用笔法捕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透入物象的核心,其精神简淡幽微,遗形似而尚骨气,薄彩色以重笔法。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曾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中国画作者远超画境,俯瞰自然,在画境里不易寻得画家的立场,但画家的人格、个性完全融化潜隐在全画的意境里,尤表现在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
中国画趋向抽象的笔墨,轻烟淡彩,虚灵如梦,洗净铅华,超脱绚丽耀彩的色相,却违背了“画是眼睛的艺术”之原始意义。“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中久已衰落。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发达,画风显著,宋、元大画家皆时时不忘以“自然”为师,于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近代画家如石涛,亦游遍山川奇境,运奇姿纵横的笔墨,写神会目睹的妙景,真气远出,妙造自然。画家任伯年则,更能以花卉翎毛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为近代希有的色彩画家,令人反省绘画原来的使命。然而,除此之外的画家则颇多地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目无真景,手无笔法,既缺绚丽灿烂的光色以与西画争胜,又遗失了古人雄浑流丽的笔墨能力。艺术本当与文化生命同向前进;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更须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
(摘编自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小题1:下列对“中国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画将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融为一体,不重机械的写实,与其出发点并不一致。 |
B.中国画超脱个体形象的刻画和艳丽的色彩,关注全幅画的节奏生命,抒发画家胸中的浩荡之思、奇逸之趣。 |
C.中国画用浓淡的笔墨、交错的点线溶解万象,飞动的物象和“空白”处处交融,流动虚灵,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
D.中国画引书法和诗心、诗境入画,以书法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书法是中国画的骨干,诗歌是中国画的灵魂。 |
A.中国画笔笔灵虚,不停留在具体物象的描摹上,具有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而又用实笔为物传神,所以说中国画是虚实结合的。 |
B.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指出了中国画容易陷入的误区,实际上强调了中国画中骨气、笔法的重要性。 |
C.近代少有的色彩画家任伯年不忘绘画原来的使命,能用具体的物象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画作让人耳目一新。 |
D.宋、元大画家师法自然,从自然中求真实,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宋、元山水画、花鸟画的创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
A.中国画注重运用笔法捕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其注重趋向抽象笔墨,因此“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中久已衰落。 |
B.虽然在中国画中很难找到画家的立场,但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隐藏着画家的人格、个性,由此可见,中国画与画家是物我融合一体的。 |
C.近代以来,除了极少数画家外,诸多画家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致使中国画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无法与西画抗衡。 |
D.中国画今后的发展,不但应该继承发扬传统笔法的长处,更应致力于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表达时代精神,所以中国画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我第一次到瞿秋白纪念馆是一九九O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的,是被“左”倾路线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他的译著竟有五百万字。秋白被捕后,鲁迅立即组织营救,他就义后鲁迅又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了,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人,但***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时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地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像曾是共产党***的向忠发、政治局委员的顾顺章,都有一个工人阶级的好出身,但是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他刚被捕时敌人并不明他的身份,他自称是一名医生,在狱中读书写字,连监狱长也求他开方看病。其实,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书生、画家、医生,除了名字是假的,这些身份对他来说一个都不假。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秋白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蒋介石威胁利诱实在不能使之屈服,遂下令枪决。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若地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他没有一点对死的畏惧。
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恸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这又是一种惊人的平静。就像敌人要给他治病时,他说:不必了。他将生命看得很淡。现在,为了做人,他又将虚名看得很淡。他不但解剖了自己的灵魂,在这《多余的话》里还嘱咐死后请解剖他的尸体,因为他是一个得了多年肺病的人。这又是他的伟大,他的无私。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别人也帮他这样做,所谓为尊者讳。而他却不肯。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一部分。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秋白不朽。 (摘编自《语文必修课本1》)
小题1:下列对评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瞿秋白的家乡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他从这里出发投身革命,但始终没有找到一条真正的革命道路,他在党内受到“左”倾路线迫害,最终又被国民党***害,他是一个悲剧人物。 |
B.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瞿秋白才华横溢,折服了一代人;他曾在黄埔军校和上海大学讲课,他的课吸引了很多人,其中包括学校教师和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 |
C.瞿秋白具有很高的外文水平,他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译著上,鲁迅为他编印的文集从内容到形式在当时都是一流的,在现代文化史上,他可以与鲁迅、茅盾、郑振铎比肩。 |
D.瞿秋白就义前写了一篇属于多余的《多余的话》,因为瞿秋白短暂的一生是坚决斗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伟大、坦荡的—生,是完整充实的一生,他完全没必要写那篇文章。 |
小题2:文章二、三、四自然段分别写出了瞿秋白哪些鲜明的形象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叙写瞿秋白的生平事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梁衡在《我写<觅渡>》中说过这样的话:写作《觅渡》的目的是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价值,想写出一种人格的力量……那么,瞿秋白的价值和人格力量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试题
- 1下列各组物质中,所有化学键都是共价键的是( )。A.H2S和Na2O2B.H2O2和CaF2C.NH3和N2D.HNO
- 2一位老人到药店购买药品,营业员却因其手续不全而拒售。那他所购药品应属于( )A.非处方药B.处方药C.外服药D.内服
- 3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 ]A.勤奋勇敢的民族精神B.团结统一
- 4某种生物在食物网中的消费级别是固定不变的吗?请举例说明。
- 5X、Y、Z、M 代表四种金属元素。金属X 和Z 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时,X 溶解,Z 极上有氢气放出;若电解Y2+和Z
- 6不定项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比结合能小的原子核结合成比结合能大的原子核时一定吸收核能 B.一定强度的入射光照
- 7Parents often believe that they have a good relationship wit
- 8在武汉举行的一场作文比赛中,竞有3000 多名学生将妈妈“妖魔化”了。在这些孩子的笔下,妈妈是“会计师”,计算好了他们的
- 9阅读材料并填空:我们知道,完全平方式可以用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来表示,实际上还有一些代数恒等式样也可以用这种形式表示,如:
- 10不经消化即可被人体吸收的是[ ]A.淀粉 B.脂肪 C.蛋白质 D.葡萄糖
热门考点
- 1图中C为弧线AB的中点,ABCD四点此时太阳高度均为0°,A点以北处于极昼,B点以南处于极夜,据此完成下题小题1:若A点
- 2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直线平行于射线AN(如图),让同学们在直线l和射线AN上各找一点B和C,使得以A、B、C为顶
- 3Farmland ___ quickly, so they are considering _____ a progra
- 4如图是两位高中同学李辉和刘伟在测定变压器线圈电阻的一个实验场景,刘伟手握线圈裸露的两端让李辉测量,刘伟有电击的感觉是在测
- 5请仔细观察下面的这幅漫画,概括漫画的主旨。(不超过10个字)(2分)
- 6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D交于O,添加一个条件,使之为菱形,你添加的条件可以是___
- 7正方形ABCD内有一个正△ABE,设AB=i,AD=j,则DE等于( )A.12i-14jB.-12i-14jC.12
- 8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上下震荡试管B.读取液体体积C.塞紧橡胶塞D.点燃酒精灯
- 9电视广播信号可通过通讯卫星覆盖全球,它是用_______波传递信息的;响尾蛇靠接收猎物向外辐射的 ________来捕食
- 10下列命题:① 动点M到两定点A、B的距离之比为常数(且),则动点M的轨迹是圆;② 椭圆()的离心率是,则(是椭圆的半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