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古代的“计量”地理
唐晓峰
读史书,不难发现,古人谈地理总有一套一套的数字,比如四海、五岳、九州等;用数字描述世界是古人认识世界的特点。古希腊的亚晕士多德说:“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通常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我国古书《易经·说卦传》里也说:“参天两地而倚数”,意思是依数目来考察天地。研究思想史的学者指出,古代数学是从已知推未知的认识手段,数可以揭示事物的大小、长短、高小、方圆、直曲、有穷无穷、有久无久。微观的东西可以丈量,而宏观的东西则只能推算,推算的结果必然是数。先秦时代的邹衍以“先验小物,推而大之”的方法推算世界结构,结论是世界由九个有“大瀛海”环绕的大州构成,中国位于其中一州,称作“赤县神州”。
禹是中国上古时代与地理渊源很深的一个大人物。《山海经》、《淮.南子》、《周髀算经注》都说了不少大禹与数学有关的事。大禹的传说多与测量有关,他开九州时就是“左准绳,右规矩”.一边量,一边开。记载大禹传说盼《禹贡》一书,顺着禹的事迹一连气说出好几介带数目的地理:九州、四奥、九山、九川、九泽、四海。除了大禹,先秦的齐国是文化大国,也是数学大国,齐国人管子重数,有“地数”。出自齐人之手的《考工记》,也大用数目字,比如规定王城的规模是“方九里”,国都的道路要九经九纬,等等。
熟悉中国古代地理观念的人都知道,四、五、九是最长用的地理数字,或者说古人的地理认识总图绕着四、五、九三个数目,如四方、四野、四封、四望、四裔、四垂;五方、五土,五服、五郊、五湖;九土、九州、九山、丸川、九囿、九原、九域。这几个数目中,“四”较容易理解,因为根据天象,古人很容易得到四个方向的概念,按照四个方向的框架,便归类出许多“四分法”的地理事物。“五”是在“四”的基础上加一个“中”,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在五个方位的基础上再加入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便得到“九”的格局。“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素问》),到九就到头了。九个方位的格局,后来有一个专名:九官。
在四、五、九三个地理分法中,四分法的根据是自然征象,而五、九分法的基础是社会结构,因此属于古代文明的范畴。五、九分法的关键是“中央”概念的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中”的作用是将“四方”“八面”统率起来,这显然是大地域集权政治的反映。将集权社会的结构扩展到“莫非王土”的“溥天之下”,便推出了五、九分的天下观念。五、九地理模式表面看起来是“分”,但灵魂是“统”。统的概念用数字表达就是“一”。“一”是理想,《荀子》一书中共说了十一次“一天下”。五也好,九也好,都是形式,都逃不出那个整体的“一”,在“一”的整体之内才允许有五或九的框架。五、九格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中地论”,四方与中的关系是政治关系,“四方谓臣民,中央谓主君”,在中国这个大地域帝国里,有了强有力的“中”,则不担心处于江湖之远的臣民有贰心。 (选自《人文地理随笔》,三联书店)
小题1:下列关于“数”和“数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是古人描述世界的工具,古人也借助“数”这一工具认识世界。 |
B.“数”是揭示事物大小、长短等各种性质的工具,能帮助古人推算地理。 |
C.“数”既可以帮助人们丈量微观的东西,也能帮助人们推算宏观的东西。 |
D.“数字”是中国古代描述地理的工具,最常用的地理数字是四、五、九。 |
A.先秦时代,人们根据对已知事物的认识采用推断的方法,认为有九个“大瀛海”环绕的大洲构成了世界,而中国属其中之一。 |
B.《禹贡》记载了有关大禹的传说,该书在叙述禹的事迹时写出了一连串带数目的地理:九州、四奥、九山、九泽、四海等。 |
C.古人的地理认识总是围绕着“四、五、九”这三个数,可以说四、五、九是最常用的地理数字,这被熟悉中国古代地理观念的人所知道。 |
D.齐人管子重数,出自齐人之手的《考工记》大量运用数字表述,数字已经融进齐国的文化中,这反映出先秦的齐国也是数字大国。 |
A.《山海经》等书籍记载了不少大禹与数学、测量有关的事,这说明禹与地理渊源很深,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
B.“四”是古人根据天象,归纳出的关于四个方向的概念,这说明四分法形成的依据是自然征象。 |
C.古人谈地理总有一套一套的数字,比如四海、五岳、九州等,这说明数字的最早形成与地理有直接关系。 |
D.古人认为,天地间的数字从一开始到九,九是终极数学,因此,确定了九个方位后,就不再分下去了。 |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章中找到与“数”和“数字”相关的语段,将选项代入,跟文段内容逐句比较,辨识细微之处差别,再做出判断。B“揭示事物……各种性质的工具”表述错,原文是“揭示事物的大小、长短、高小、方圆、直曲、有穷无穷、有久无久”,“各种性质”扩大了范围。所以选B。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回原文,进行比较辨识,做出判断取舍。A“先秦时代,人们认为”表述不正确,与原文大意不符,不是“人们”认为,而是“先秦时代的邹衍”认为。所以选A。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回原文,进行比较辨识,做出判断取舍。C“这说明数字的最早形成与地理有直接关系”的推断过于武断,并非所有的数字的形成都与地理有直接关系。所以选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古代的“计量”地理唐晓峰读史书,不难发现,古人谈地理总有一套一套的数字,比如四海、五岳、九州等;用数字描述世界是古人认识世界的特点。】;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包氏父子
张天翼
老包①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象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牟信封瞧了老半天。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立xx中学高中部缄”。
“露,封,挂,号,”他摸模下巴。“露,封,……”
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愈似的,抬起脸来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轴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象傍晚那么黑。老包走到窗子眼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象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古”。只一个“乙”——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不要吵,不要吵。还有一张,缴费单。”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四元。讲义费:十六元。……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医……”
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忿第二遍。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一块。读完一行,就一瞧天。
“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学生除——除一一除宿费膳费外,皆须……”
瞧瞧天。瞧瞧胡大。他不服气似地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字——一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象有——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制服费!”
“什么?”胡大吃了一惊.
“唔,唔。唵。”
制服就是操衣,他知道。上半年不是做过了么?他本来算着这回—共得缴三十一块。可是这二十块钱的制服费一加,可就……
突然——磅!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他的脸子我们认识的:就是上那张照片里的脸子,不过头发没那么光。
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
那个没言语,只膘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眼睛扫到了他老子手里的东西。
“什么?”他问。
胡大悄悄地走了出去。
老头把眼镜取下来瞧着包国维,手里拿着的三张纸给他看。
包国维还是原来那姿势:两手插在裤袋里,那件自由呢的棉袍就短了好一截。象是因为衣领太高,那脖子就有点不能够随意转动,他只掉过小半张脸来瞅了一下。
“哼。”他两个嘴角往下弯着,没那回事似地跨到那张方桌跟前。他走起路来象个运动员,踏一步,他胸脯连着脑袋都得往前面摆一下,仿佛老是在跟剐人打招呼似的。
老包瞧着他儿子的背:“怎么又要留级?”
“郭纯也留级哩。’:那小伙子脸也没回过来,只把肚子贴着桌沿。他把身子往前一挺一挺的,那张方桌就咕咕咕地叫。
老包轻轻地问:“你不是留过两次级了么?”
没答腔,那个只在鼻孔里哼了一声。接着倒在桌边那张藤椅上,把膝头顶着桌沿,小腿一荡一荡的。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头发,就随便抽下一本花花绿绿的书来:《我见犹怜》②。
沉默。
房里比先前又黑了点儿。地下砖头缝里在冒着冷气,老包两只脚仿佛踏在冷水里。
老包把眼镜放到那张条桌的抽屉里,嘴里小心地试探着说:“你已经留过两次留级,怎么又……”
“他喜欢这样!”包国维叫了起来。“什么‘留过两次留级’!他要留!他高兴留就留,我怎么知道!”
外面一阵皮鞋响:一听就知道这是那位表少爷。
包国维把眉毛扬着瞧着房门,表少爷象故意要表示他有双硬底皮鞋,把步子很重地踏着,
敲梆似地响着,一下下远去。包国维的小腿荡得利害起来,那双脚仿佛挺不服气——它只穿着一双胶底鞋。
老头有许多话要跟包国维说,可是别人眼睛盯到了书上:别打断他的用功。
包国维把顶着桌沿的膝头放下去,接着又抬起来。他肚子里慢慢念着《我见犹怜》,就是看到一个标点也得停顿一两秒钟。有时候他偷偷地瞟镜子一眼,用手抹抹头发。自己的脸子可不坏,不过嘴扁了点儿。只要他当上了篮球员,再象郭纯那么——把西装一穿,安淑真不怕不上手。安淑真准得对那些女生说:“谁说包国维象瘪三!很漂亮哩。”
【注】①老包,小说中“包国维”的父亲,一个公馆内的老仆人。②《我见犹怜》:流行于当时的庸俗小说。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四自然段中“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象傍晚那么黑。”这一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2:试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象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
(2)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小题3:请概括分析文中“包国维”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4:本文描述了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望子成龙的故事,有人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故事表现的主旨也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你的观点呢? (6分)
吴宓的1944
①对吴宓先生而言。1944年是他生命里最逍遥的一个年度——这一年的夏天,他获得了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的国内带薪一年假期,他接到这个消息是在1944年的9月初,而在此之前的8月20日,恰恰是他50岁的生日。
②这一年的春天,和所有颠沛流离到大后方的大学教授一样,吴宓先生在昆明的清华大学(西南联大)艰难而且庄严地为华夏土壤培养“知识的种子”。这个时候的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日本军队的飞机已经没有能力轰炸昆明,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正在对日伪展开反击,原来的西南联合大学也悄悄地分裂,几所顶尖学府虽然名义上还在联大的招牌下,暗地里却各自为政,各自发展。这一年是昊宓先生在清华任教的第三十个年头,也是最后一年。
③1944年的春天,吴宓先生在艰苦的环境里写成了三部英文版著作:《世界文学史大纲》、《欧洲文学史大纲》和那部见解独到的《文学与人生》。也正是为了校订修改和翻译成中文,以培育桃李为己任的吴宓先生才接受了校长梅贻琦的休假建议。也有人说,吴宓先生之所以接受休假是因为和当时的系主任陈福田发生了激烈争执,二人矛盾重重,无法共事,天性率真的吴宓教授才动了离开清华的念头,于是,1944年的9月23日吴宓先生离开了风景如画的昆明,经过贵阳来到遵义的浙江大学,会见他的哈佛同窗竺可桢、梅光迪。10月13日,吴宓先生从遵义出发去重庆,和茅以升、潘伯鹰会面后,马不停蹄地赶到成都的燕京大学,去见他亦师亦友、寤寐思之的陈寅恪。
④关于吴宓、陈寅恪二先生的友情,实在是中国学界的一段佳话。在“文人相轻”、动辄诋毁诽谤的新文化以降的学者圈子里,吴陈二人的友情堪做万世楷模。且不说二位先生留学海外期间的真挚友谊,且不说共事清华的巅峰岁月,且不说1944年吴宓先生竞为了能够和陈寅恪先生做同事而留在燕京,且不说1961年吴宓先生南下广州拜会睽违16年的陈寅恪;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1971年,被摔断腿、被批斗到凡近心理崩渍的昊宓先生曾着极大的政治压力,给中山大学“革委会”写信,询问中山大学最大的“反动学术权威”陈寅恪的下落。吴宓先生根本不知道,陈寅恪夫妇早在两年前悲愤去世。60年后的2004年,作家叶兆言写到吴陈这一段情谊,动情地说:“友谊有时候正是因为距离,因为离乱,会产生特殊的美感。”
⑤1944年整个漫长的春天,吴宓先生都住在昆明大西门附近一栋老式木制楼房的阁楼里。每天从学校回来,吴宓先生要爬50多级楼梯,扶手已经很老了,像是经过了一百年,仿佛稍一用力就能拉倒。吴宓先生每次爬楼梯的时候心里总在嘀咕,“是它扶我还是我扶它”?战时的大后方没有电灯,晚上吴宓先生只能屏气吞声,慢慢地摸上楼去,像一条史书里的蠹鱼,没有丝毫的波澜。和昆明所有阁楼一样,屋子中间高四面低,吴宓先生进到屋里必须低头弓腰,才能过他一桌一椅一床一书架的教授日子,而他的三本英文著作,正是在这里写成的。
⑥就在吴宓先生即将离开昆明的时候,几名研究生去看他,好客而又寒酸的吴宓先生带着弟子们上街下馆子。先生要来菜单子,对照墙上悬挂韵菜谱,亲手在点菜单子上写上菜名和单价,一笔一划,工工整整,认真地计算总数,把钱数算好,和自己口袋里的钱数相符、不超,这才交给堂倌下厨。
⑦昆明的晚上有雾,师徒一行出得饭馆,光滑整齐的石板路在雾气里湿漉漉,雾蒙蒙。学生拥着老师,像一群依恋母亲的孩子。吴宓先生穿长衫,戴礼帽,携一文明棍,在那样一个浓雾弥漫的晚上走在薪火相传的古道上,所有的喧哗和市声都被雾气清洗。没有人知道吴宓先生想什么、看什么,每个人心中 都是对先生无比的依恋和浓浓离情,夜色渐深,两旁商铺的檐角偶尔有水滴滴落,打在同学的头上,打在吴宓先生的帽子上,打在后人记忆的湖面上,直到如今还在泛起层层涟漪,荡漾成1944年有关吴宓、有关清华、有关抗战、有关知识分子的种种回想。
小题1: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吴宓的性格特征。(4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含意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吴宓先生穿长衫,戴礼帽,携一文明棍,在那样一个浓雾弥漫的晚上走在薪火相传的古道上,所有的喧哗和市声都被雾气清洗。
小题3:文章第6段对于酒馆算钱的描写是不是有损吴宓的形象?为什么? (4分)
小题4:吴宓先生一生的经历非常丰富,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1944年发生的故事为吴宓作传?(6分)
全球化时代与“游子”情怀
张颐武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就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却跨越千年,彼此相通。孟郊的时代时空的距离当然比今天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咫尺天涯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的“游子”的感情。孟郊其实是对于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的发现,也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精神分析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的追求“游子”的情怀其实就是,我们失掉了母亲、故乡的感情,去追求我们的人生的目标,但这种追求又总是无法阻止我们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我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于是,《游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是“流动”的世界。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的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 流动也在一个全球的水平上进行着。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如有一部有关这种从低向高流动的绝妙的电影《我的美丽乡愁》中的由罗家英扮演的饭馆老板对他的那些来自内地的员工训话时说的:人像流水,总找财富聚集的低地去发展。你们要好好干。这话其实道出了这种从低到高的流动的本质。这里有正式的移民,也有非正式的隐在幽暗处的移民,他们构成的景观几乎到处可见。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等的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他们的身份“灵活”了,往往被批评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漂在半空中。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冲击。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有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
游子的情怀其实就是在漂泊中的一份认同感,是一种对于故乡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纯物质性的,而是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浮现。它不仅仅是我们的意识中的,而且是无意识深处的东西。人可以四海为家,可以获得一种更灵活的身份,但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但《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母亲的记忆乃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这种童年生活的最原初的记忆不是一种滥情,而是一种人确立自己的主体的途径。人正是从最初的感情上展开自己的。我们的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一个“游子”毕竟有卸不掉的问题。没有过去的记忆,我们根本无法构筑我们自己,但没有今天,过去的自己也没有任何价值。我们必须在记忆中,却又不能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其实,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于故乡和祖国的今天的期望。回忆其实依然是现实的不可化解的部分。
其实,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来说,这个国家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都给了她的游子一份无法摆脱的力量,这力量一面来自它的传统,一面也来自它今天的能量。“游子”曾经分享过这个民族的百年的悲情和屈辱,但今天游子却有机会分享这个国家和这些人民的力量。正是中国今天的力量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小题1:“游子的情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此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游子的情怀”既是我们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也是我们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 |
B.“游子的情怀”是人若身份“灵活”常被批评为数典忘祖。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的那种进退失据、难以厘清的痛苦和彷徨。 |
C.“游子的情怀”是我们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是既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也存在于我们无意识深处的东西。 |
D.“游子的情怀”在今天也包括了人们对这个在全球化中所日渐显示出活力和冲击力的国家给予他们持续力量的欣慰之情。 |
A.由于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地情感仍然存在。 |
B.由于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除 |
C.因为人来已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 |
D.因为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 |
A.《游子吟》的作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游子”情怀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游子吟》不朽的缘由所在。 |
B.全球化时代各种流动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既有从低向高的人口的流动,也有从高向低的资本流动。 |
C.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的国王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这些东西毕竟是一个“游子”卸不掉的。 |
D.正是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中所日益显示的活力和冲击力都给予了它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才使得有字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
催魂铃
余光中
电话之来,总是从颤巍巍的一串铃声开始,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是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最吓人的,该是深夜空宅,万籁齐寂,正自杯弓蛇影之际,忽然电弧铃声大作,像恐怖电影里那样。旧小说的所谓“催魂铃”,想来也不过如此了。王维的辋川别墅里,要是装了一架电话,他那些静绝清绝的无言绝句,只怕一句也吟不出了。电话,真是现代生活的催魂铃。
古人鱼雁往返,今人铃声相迫。鱼来雁去,一个回合短则旬月,长则经年,那天地似乎广阔许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时如果已有电话,一个电话刘十九就来了,结果我们也就读不到这样的佳句。
我家的电话,像一切深入敌阵患在心腹的奸细,竟装在我家文化中心的书房里,注定我一夕数惊,不,数十惊。四个女儿全长大了,连“最小偏怜”的一个竟也超过了“边城”里翠翠的年龄。每天晚上,热门的电视节目过后,进入书房,面对书桌,正要开始我的文化活动,她们的男友们也纷纷出动了。四个女儿加上一个太太,每人晚上四五个电话,催魂铃声便不绝于耳。
绝望之余,不禁悠然怀古,想没有电话的时代,这世界多么单纯,家庭生活又多么安静,至少房门一关,外面的世界就闯不进来了,哪像现代人的家里,肘边永远伏着这么一枚不定时的炸弹。那时候,要通消息,写信便是。比起电话来,书信的好处太多了。首先,写信阅信都安安静静,不像电话那么吵人。其次,书信有耐性和长性,收到时不必即拆即读,以后也可以随时展阅,从容观赏,不像电话那样即呼即应,一问一答,咄咄逼人而来。书信往还,中间有绿衣人或蓝衣人作为缓冲,可以慢慢考虑,转肘的空间宽得多了。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详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哪像电话来时,登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谁也抗拒不了那催魂铃武断而坚持的命令,谁没有从浴室里气急败坏地裸奔出来,一手提裤,一手去抢听筒的经历呢?
电话动口,书信动手,其实写信更见君子之风。我觉得还是老派的书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优雅形象不用说了,就连现代通信所见的邮差、邮筒、邮票、邮戳之类,也都有情有韵,动人心目。在高人雅士的手里,书信成了绝佳的作品,进则可以辉照一代文坛,退则可以怡悦二三知已,所以中国人说它是“心声之献酬”,西洋人说它是“最温柔的艺术”。但自电话普及以后,朋友之间要互酬心声,久已勤于动口而懒于动手,眼看这种温柔的艺术已经日渐没落了。电话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不像文字可以永垂后世,向一代代的痴顽去求印证。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不要提亚伯拉德和哀绿绮思,即使近如徐志摩和郁达夫的多情,恐也难再。
有人会说:“电话难道就一无好处吗?至少即发即至,随问随答,比通信快得多啊!遇到急事,一通电话可以立刻解决,何必劳动邮差摇其鹅步,延误时机呢?” 这我当然承认,可是我也要问,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你可以用电话去救人,匪徒也可以用电话去害人,大家都快了,快,又有什么意义?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与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电话和电视的恢恢天网,使五洲七海千城万邑缩小成一个“地球村”,四十亿兆民都迫到你肘边成了近郊。人类愈“进步”,这大千世界便愈加缩小。
野心勃勃的科学家认为,有一天我们甚至可能探访太阳以外的太阳。长空万古,渺渺星辉,让一切都保持点距离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即,不是更有情吗?留一点余地给神话吧,何必赶得嫦娥仙女都走投无路,如此“逼神太甚” 呢?
对无处不达的电话与关山阻隔的书信,我宁愿选择后者。在英文里,叫朋友打个电话来,是“给我一声铃”。催魂铃吗?不必了。不要给我一声铃,给我一封信吧。(本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电话的普及给作者带来诸多烦恼,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欢单纯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
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作者对此充满遗憾和无奈。 |
C.快节奏的生活也给匪徒的作案提供了方便,但他们难以逃脱电话电视的恢恢天网。 |
D.作者对科学家探访遥远星球的设想难以认同,认为人类应与太空保持距离与神秘。 |
小题2:本文表现手法多样,语言生动。请以第五段中划线句子为例,作简要赏析。(6分)
小题3:联系全文,概括“催魂铃”的含义及作用。(6分)
小题4:第七段中说:“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生活的“快”的认识和感悟。(8分)
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但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的最重要部分,乃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
唐代中叶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募兵制代替了包括府兵和兵募的征兵制,东晋南朝兵制的发展倾向是由世袭兵转向募兵制,因此不妨说唐代军事制度的变化乃是对南朝兵制的继承。如果说普遍征兵制的基础是大量自耕农的存在,那么唐代募兵制则是与庄田制的发展以及大批自耕农客户化相联系的。
唐代政治、文化上最活跃的人物是进士出身者,过去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逐步为进士科所取代。进士科最重文学,而重视文学正是南朝的风气。
唐代学术风尚的变化也呈现出南朝化倾向。早在南北朝后期,南学已经北渐。隋唐间,经学尊南抑北乃至舍北从南蔚为风尚,贞观中孔颖达奉命撰写《五经正义》,《周易》,《尚书》,《左传》皆舍北从南。开辟唐代中叶思想学术变化的韩愈、李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南朝经济注重义理的继承和发展。至于文学的南朝化则更早也更显著。南朝后期大家,前有沈约、任昉,后有庾信、徐陵,都是魏末齐周文人写作的楷模。直到唐代前期,活跃在文坛上的所谓“初唐四杰”,仍是师法南朝后期的徐庾体。唐代中叶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乃是对文学南朝化末流的反响。关于唐代书法方面十分显著的南朝化倾向,则为人所熟知。这里还要顺便提及,早在北魏孝文帝全面推行汉化政策时,自东晋至南齐承继并发展的汉魏以降的典章文物,经由刘芳、王肃等人传至北魏,为孝文帝所企慕和接受,后来构成隋唐制度的一个重要渊源。对之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早有详确论证,不必赘述。
总之,由于晋末动乱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北方封建社会的发展走上了一条特殊的道路,从而与直接继承汉末魏晋传统的南朝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唐代的变化,应该说是最重要部分,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当然,我们决不能把唐代发生的变化都归之于继承南朝。有一些变化并见于南北朝,比如纳钱和纳庸代役和科举制的萌芽便是。又如唐代职官制度的显著变化乃是使职差遣官的产生,这完全是一个新的变化,我们在南北朝都看不到这种现象。至于生活、艺术方面,诸如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等,据近代人考证,在颇大程度上接受了国内西北诸民族和国外天竺、波斯东教的文化。这种被称为“胡化”的现象大抵起于北朝。我们这里只是相对而言,最足以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方面是南朝化或南朝因素。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小题1:下列不能体现唐代南朝化倾向的一项是( )
A.唐代庄田制的发展及大批自耕农的客户化促使募兵制代替征兵制。 |
B.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部分,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 |
C.贞观中孔颖达奉命撰写《五经正义》《周易》《尚书》《左传》。 |
D.唐代前期活跃在文坛上的“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及唐代中叶著名的文学运动“古文运动”。 |
A.在学术风尚方面,隋唐间就已经出现了南朝化倾向,到唐代中叶,韩愈、李翱又继承和发展了南朝经济注重义理的风格。 |
B.唐代纳钱和纳庸代役并见于南北朝,因此不能把唐代发生的变化都归之于继承南朝。 |
C.师法徐庾体的“初唐四杰”和倡导古文运动的韩愈表现出对文学南朝化末流的反响。 |
D.早在南北朝后期,南学就已经流入北方,到了唐代,更是从军事、政治、文化、学术风尚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南朝化倾向。 |
A.作者认为唐代职官制度的显著变化与南北朝均无明显关联,而生活、艺术方面则与北朝有着直接的渊源。 |
B.汉魏以降的典章文物是经由刘芳王肃等人的传播及魏孝文帝的重视,最后构成了隋唐制度的一个重要渊源。 |
C.唐代政治、文化上最活跃的人物是进士出身者,进士科最重文学,而重视文学正是南朝的风气,因此可以说唐代政治文化上显出南朝化倾向。 |
D.南朝后期大家,前有沈约、任昉,后有庾信、徐陵,都是魏末齐周文人写作的楷模,可见,当时南学就已经影响了北方的魏、齐。 |
最新试题
- 1已知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x-1=0两个实数根,则(x12-x1-1)(x22-x2-1)的值为 A.0 B.4
- 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出台相关条例促进其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发展的
- 3把标有“220V 60W”的甲灯和标有“220V 100W”的乙灯串联后接在220 V 的电路中,则[ ]A.因
- 4解方程:
- 5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主要是[ ]A.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B.民主管理、民主监督C.农村村民自治、
- 6图是世界两岛屿简图。读图,回答:小题1:图中a、b两小岛的最短距离约为A.112千米B.60千米C.40千米D.74千米
- 7已知双曲线的一个焦点与抛物线y2=4x的焦点重合,且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则该双曲线的方程为 [ ]A.5x2-=
- 8我国的“五岳”是指( )A.恒山、五台山、嵩山、泰山、华山B.衡山、峨眉山、华山、普陀山、泰山C.武当山、嵩山、泰山、
- 9核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是___和___,核电站利用反应堆产生的热,通过蒸汽轮机做功,带动发电机,将___转化为____.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生活的诗意西川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
热门考点
- 1“我们闹革命……一定要有一个家,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我党创建的第一个“家”是[
- 2已知函数的值域是,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B.C.D.
- 3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完成空格中所缺的单词。1. His father often goes abroad and he
-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世纪,阿富汗成为英国和沙俄____的场所;英国最终获胜,于年成为阿富汗的
- 5若|-5|=4+m,则m=______;若|x-12|+(2y+1)2=0,则x2+y3的值=______.
- 6有如下化学反应:2A(g)+B(g)2C(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1)若将4 molA和2 mol B在2 L的容器
- 7从方框中选择合适的选项完成对话A. How far is it form here?B. I like the subw
- 8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6,则其周长为______.
- 9某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物质性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