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论时尚的文化意义》①时尚是有重要影响力的特定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展示及其不断推陈出新的外化表达。它常常表现为一个时代或时期流行于...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论时尚的文化意义》
①时尚是有重要影响力的特定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展示及其不断推陈出新的外化表达。它常常表现为一个时代或时期流行于青年亚文化群落的符号和装饰,企图以此标新立异、引人瞩目。时尚虽然是生活方式的浅表饰物,其实却内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意义。它常常是社会心理趋向的风向标,是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的标识,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生活流向具有某种隐含的指向。在信息发达的当代,时尚成为公众、特别是青年族群和注意力经济不断追逐的对象,不时还可以听到媒体声势浩大、此伏彼起的伴唱。时尚衍生和不断更新的动因不外乎以下三种:
②一是急剧的社会变革。譬如解放初期列宁服的风行和“文革”中黄军装的时兴;现代生活的高速变化与高度紧张感造成人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普遍怀恋与回归。二是新的科学发现或发明。譬如上世纪80年代初,城市青年拎着大录音机满街乱晃;卡拉OK的强势风行;现今手机样式的花样翻新;新材料的不断应用推动着时装的争奇斗艳。三是人的好奇心理、从众心理及个性化欲望。譬如影视明星的服饰和举止所引起的追星族普泛化模仿;近年来东亚青年染黄发的风潮等等。
③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时尚作为一个中性概念,评价其内涵与性质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时尚的发生与更新常常隐含着社会发展变化的走向,表现为对社会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模式的求新、求变、求异。展示个性、跟上新潮是时尚产生的根本动力。时尚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总是社会前卫部分伸在前面探路的触角。尽管有时候时尚是与文明大势相悖而动的某段特定历史时期的饰物,或因另一种流行的替代而很快烟消云散,但从人类历史的长跨度看,时尚作为一定时代和时期的生活风尚,在展示社会发展的现代性方面,在反映新的社会精神气质方面,在传递社会主导思想或新兴意识的价值取向方面,在催生新事物、新气象方面,在激励和诱导社会创新指向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④与时俱进、趋新求异的现代性重构,是时尚不断衍生和更新的内在发散机制。譬如现今青少年风行把黑发染黄,孰美孰丑,对此我们可以各执己见,但其隐喻的内在意义是何等复杂啊。有求新追新的个性化欲望的张扬,有审美意识的多样化发展与嬗变,有西方强势文化对金发美的刻意打造和渲染,有相对落后国家公众对发达国家生活方式的追慕与模仿。
⑤时尚从更新流行到普泛化,再到被大众化消解,这个过程愈短,表明这个社会的发展速度愈快。打开报纸、杂志、电视,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各种时尚已经把人们的生活打扮得多么绚丽多彩啊!
⑥时尚最典型最集中的出演就是流行的时装。如果某些专家对变动不居、令人目眩的时尚总是看不惯的话,那么请回忆一下“文革”期间全国最为风行、最为统一的“黄军装”和“红袖章”,难道你们忘了那时的恐怖?!
⑦从古到今,中国特殊的历史国情决定了并无数次证明,即便改革和革新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保守主义思潮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今天我们在政经文各界依然不断听到“今不如昔”之类的种种论调,让我们嗅到一种新保守主义的发霉味道。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时尚”的表述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里“伴唱”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指媒体对时尚的宣传、倡导、推崇、推波助澜。
B.虽然“时尚”并未必都能顺应文明大势,但它作为一定时代和时期的生活风尚,还是有重要意义的。
C.“黄军装”和“红袖章”曾经是“文革”时的时尚, “难道你们忘了那时的恐怖”一句转达了作者对某些专家看不惯流行色的否定。
D.作者认为我们身处当下的多元化时代,要容得下与时俱进、趋新求异的时尚,也要容得下各种类似“今不如昔”的种种论调和各种保守主义思潮。
小题2:阅读本文,请你归纳出时尚所具有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意义”。(3分)
小题3: 如何理解第③段中“时尚作为一个中性概念”这句话的含义,请分条概括陈述。(3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1)时尚常常是社会心理趋向的风向标;(2)时尚是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的标识;(3)时尚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生活流向具有某种隐含的指向。
小题3:(3分)(1)时尚的发生与更新常常隐含着社会发展变化的走向,表现为求新、求变、求异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模式;(2)有时候时尚是某些特定的不文明历史的符号和装饰,流行时间很短暂;(3)时尚作为一定时代和时期的生活风尚,在社会发展、价值取向传递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通过选项对应的文段“今天我们在政经文各界依然不断听到‘今不如昔’之类的种种论调,让我们嗅到一种新保守主义的发霉味道”可以看出作者是反对各种类似“今不如昔”的种种论调和各种保守主义思潮的。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局部文意的概括的题目,原句在文章的第一段。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的题目,要多第三段的内容进行概括,不要照抄原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论时尚的文化意义》①时尚是有重要影响力的特定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展示及其不断推陈出新的外化表达。它常常表现为一个时代或时期流行于】;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一枝红玫瑰
玛丽亚•帕弗洛娃
(1)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她用自己的爱,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
(2)她是一个身材矮小、体质衰弱的老人,穿着一身旧衣服。她的头发在脑后盘成两个小发髻,加上苍白的面孔,使那双蓝眼睛更显得纯朴了。每逢天气暖和的时候,这位老妇人总是到街心公园去,在那里一直呆到天黑。只要天气一冷,她便开始到花店去。在花店,有两个按岁数可以做她孙女的卖花姑娘,她俩总是高高兴兴地接待她,因为有她在店里,她们也可以离开一下,去喝一杯咖啡。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她的两只手异乎寻常地敏捷起来,两眼闪着亮光,苍白的脸颊上还泛出了一丝血色。凡进花店的人都觉得,不买一束花就离开那个花店是太过意不去了。
(3)一天晚上,天下着雨,老妇人坐在花店的小椅子上。突然,门开了,进来一位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的男子。他头发花白,专心致志地观看着鲜花。老妇人怔了一下,脸上浮现出一丝拘谨的微笑,眼睛也湿润了。这是著名的小提琴家杨科夫!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曾亲自教会他认字的那个支棱着耳朵的瘦孩子,竟出落成一个这么魁梧的人。瞧,他就要回过头来……天哪,真巧!老妇人下意识地用手整了整衣服,理了一下她那稀疏的头发,呼吸也紧张、急促起来,她的目光紧紧跟随着那男子的每一个动作,可是他没回过头来。他挑了一束花,漫不经心地把钱放下就出去了。那男子早已消失在往来的行人之中了,老妇人却仍然在追寻他的背影。
(4)“你怎么啦,明卡奶奶?”卖花姑娘走了进来,发现她那激动的神情,惊讶地问。
(5)“噢……没什么。”老妇人惊醒过来,她那温柔的蓝眼睛里流露着毫不掩饰的喜悦和自豪,流露出慈母般的深情。
(6)“他是小提琴家杨科夫,彼得•杨科夫。你难道没听说过他吗?”老妇人高兴地向姑娘问道。
(7)姑娘摇了摇头。
(8)“他是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他周游世界,从前是我的学生,在班里……”老人忙着解释说,然后又垂下了头,“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继续说着,好像在自言自语。姑娘已经扭过头去,解开一束石竹花。
(9)她明白,姑娘没听她讲话。
(10)老人不说话了,轻声道别后就走了。
(11)姑娘是不能理解她的。漫长的岁月,不同的风尚和感情把她们分割开了,而老妇人是属于过去那种有点可笑的人,她习惯于发现人的善良,并且天真地相信,善良迟早会胜利的。她感到幸福的是,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她用自己的爱,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如果说她心里感到遗憾的话,那就是,她觉得自己已经很老了,不能再去帮助年轻人。
(12)秋天不知不觉地过去,开始下雪了。寒风追逐着街上的行人。花店里暖和而舒适。老妇人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来。她伛着腰,裹着单薄的旧大衣走着,两个卖花姑娘常常这样想:“谁知她能不能活过这个冬天?”在她们眼里,她一天天衰老下去,就像个要燃尽的蜡烛。这使姑娘们感到不安。她们请她常来,她乐于常来。因为她喜欢这个地方。她需要跟别人聊聊天,她除了喜欢孩子们外,还喜欢花……。
(13)每当店门打开时,她已经不感到激动,因为她那个闻名的学生再也没有来过。
(14)有时命运也会捉弄人。一个冬夜,卖花姑娘到药店去,老妇人坐在花店的椅子上,透过蒙着水汽的玻璃窗注视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门开了,……您想必已经猜到了吧?一个男子用手抖落帽子上的雪花,摘下手套,两眼寻找着卖花姑娘。
(15)“您要点什么?”因为激动,老人的声音拖得很长,断断续续。
(16)男子看了看她。老妇人的呼吸几乎都停止了。他就要认出她来了,一定会认出她来的!刹那间,他那敏锐的目光和老人那兴奋的蓝眼睛相遇了,他现出了紧张的神情,好像极力回忆着什么。后来他又把目光移到了鲜花上。
(17)“有没有玫瑰花?”“有没有玫瑰花?当然有。可在哪儿呢?”老妇人不知所措地四下搜寻。她看不见,也忘了放在哪里了。她看着他那双极力回忆着往事的眼睛……
(18)她心慌意乱,竟没有注意到卖花姑娘什么时候已经回来了。那男子看她摆弄着花束,觉得应该说点什么,于是走上前去,微笑着向她轻声地说道:“我想对您说……您……”男子到底从她脸上看出了什么,她是不会知道的,连给他递花的姑娘也不会知道。
(19)男子抽出一枝最漂亮的花,递给老妇人。
(20)“给我?”她惊讶地喊道,“真的给我的?”喜悦和幸福感使她的眼睛模糊了。
(21)她还想说点什么,可是喉咙哽咽,说不上话来。
(22)“他认出我来了!小彼得……他没有忘记我!”这些话在她的心里翻腾着。
(23)老妇人像一片落叶,慢慢坐回椅子上,脸上显出宽慰的微笑,手里握着那枝美丽的红玫瑰……                              (选自《外国名家微型小说选》)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以室外的寒冷反衬花店里的暖和、舒适,以及人情的温暖,为人物的活动作铺垫,老人衣着的单薄与天气的寒冷形成强烈的发差,由此暗示老妇人生活境遇的窘迫。
B.文章第(2)段两处描写老妇人脸色的用意是:前一处描写表明老妇人年老体弱,后一处体现老妇人在感受他人信任,获得排解孤寂机会时的欣慰。
C.第(12)段中以自然的冬天象征老妇人人生的冬天,暗示身体虚弱、落魄孤寂的她将不久人世。承上启下,由秋夜师生巧遇时的遗憾过渡到冬夜邂逅、相认时的宽慰,衔接自然。
D.文中的划线处的心理描写第一次表现老妇人巧遇扬科夫,揣测成名的学生可能马上认出自己时情绪的激动;后一处表现第二次邂逅扬科夫时,未能被学生扬科夫认出而无限悲伤的心情。
E.本文的结尾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买花男子的表现让老人内心无比欣慰,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引起阅读者的内心的思索,这也正是短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小题2:“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赏析小说的题目“一枝红玫瑰”。(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的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小题1: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雀之灵》《两棵树》《云南映象》《藏谜》等都是杨丽萍的代表作,她的这些作品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B.《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C.杨丽萍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间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好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艺术。
D.韦芝赞誉《藏谜》为“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间接说明了杨丽萍在舞蹈方面的造诣。
E.杨丽萍在做《藏谜》的过程中,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并对之生出了虔诚之心,也坚定了她对舞蹈的追求。
小题2: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3: “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吉祥”中的理想与现实
李 娜
①中国传统的纹样图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其中,最具实用性、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吉祥图案”。
②“吉祥图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日趋完善,其内容丰富繁博,表现形式多样,包含了先人精神与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
③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其“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是中国文化和哲学观念的根本体现。
④形式上,“吉祥图案”一方面取“谐音”,组成吉祥的词汇;一方面以图形寓意、因物寓意,物吉图祥,情景一体,主题鲜明突出。简洁凝练的艺术语言,巧妙的构思,独具匠心的组合,大胆的夸张取舍,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加之明快强烈的色彩,使吉祥图案呈现出别致的装饰风格,给人以尽善尽美的艺术感受和心灵慰藉。
⑤吉祥图案还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包含科学合理部分,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于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至善至美的愿望。例如古人习惯凭云色察凶吉,五彩缤纷为祥云,黑云翻滚为恶云。在装饰上多以祥云来表现。云纹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重要装饰纹样,不仅形象丰富多样,形态优美饱满,更具有中国图案特有的意境美。
⑥此外,吉祥图案不仅表明了人们对于未来的希望和祈盼,同时寓意着人们改变生存环境的艰苦努力、征服困难的伟大意志以及不屈的决心和力量,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现实性的。即使吉祥主题的装饰在传统观念中仍具有神性的一面,它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例如,龙、凤、麒麟等虚拟的“神物”形象和纹样,是先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由于遭受疾病、自然灾害、异邦或猛兽的侵袭,为了求得安稳平和的生活,渴望有一种保护神能驱灾避邪、安邦抚民而产生的。其造型大多集中了不同动物的特征,经过组合而成。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部落之间的互相吞并,“神物”纹图也随之改变或逐渐完善。
⑦凝聚着中华儿女智慧的吉祥图案,今天依然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现代生活中,无论是重大的节日、盛大的庆典,还是普通的祭祀、婚丧嫁娶等,都可以看到吉祥图案的影子。对于当今的艺术设计领域来说,如何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深入研究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内涵所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吉祥图案”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受众群体广泛,是最具实用性、流传范围最广的传统纹样图案。
B.物吉图祥、构思巧妙,对研究传统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C.源于先人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历史悠久,至今仍在使用。
D.作为一种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已是当今艺术设计的主流。
小题2:文章题为《“吉祥”中的理想与现实》,“理想”和“现实”各指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简要分析“祥云图案”是如何体现“物我同一”这一审美观念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喜剧,自世界三大古老剧种——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成形之时便开始发源。古希腊著名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的多部重要的喜剧作品,如《鸟》《蛙》等,对雅典城邦的重大政治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和议论,与雅典市民社会初建的精神不谋而合;印度最伟大的梵剧《沙恭达罗》中,多处穿插喜剧角色的独白表演,以独具艺术魅力的手法讽刺世袭制;在中国戏曲中,主要是“丑”这个角色行当承担喜剧任务,对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尤其是封建统治阶层的昏聩,进行淋漓尽致的揶揄调侃。可以说,针砭时弊,以幽默的形式揭露现实社会中陈旧的、非理性的、荒诞的现象,喜剧精神自发端起便坚持着现实主义的本质。历经多少个世纪的流变,从戏曲到话剧,从曲艺到影视剧,凡有喜剧因素大放光彩的地方,必能深刻感受到针砭时弊这一现实主义精神。
文艺学家诺思罗普·弗莱如此解释喜剧的运动方式:喜剧冲突是新旧两种道德力量或社会势力的冲突,是从一种社会形式走向另一种社会形式。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也曾指出:“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揭露假、丑、恶的东西,以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对社会生活中腐朽、落后的现象进行无情鞭挞或者善意批评,喜剧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对现实的敏锐力和巨大的勇气。幽默,轻松,诙谐,喜剧所呈现出的外在形式特点,更表明喜剧精神所达到的拈花微笑的态度。乐观主义精神是喜剧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认识生活,更勇于承受,善于反思,相信人的力量,以更高的智慧在现实生活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难以摆脱的烦恼中,保持清醒,保持理性,在嬉笑怒骂中传达一种更为深沉的快乐。
喜剧不应仅仅是滑稽逗笑、语言嘲弄或对社会表象简单夸张的再现。中国喜剧一直坚持着深刻的现实主义。著名戏剧大师陈白尘先生的作品《升官图》,把官场交易、官僚政治的复杂与丑恶揭露无遗,相对于角色人物可笑的言行举动、故事情节的荒唐与巧合,作品的生命力更基于对国统区官场现实深刻的思考,它甚至揭示了永恒的人本困境。当前,争论谁才是舞台的“一代宗师”,哪部片子堪称“喜剧之王”,何种表现形式为观众所接受,以及哪句“俏皮话”容易出彩,都或多或少偏离了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喜剧作品要保持对现实的敏锐程度,对复杂现象的认识能力,保持更高的机智与理性,才能回归真正的喜剧精神,赢得观众的认可,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戏曲中“丑”角承担着喜剧任务,对戏曲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淋漓尽致的揶揄调侃。
B.喜剧发源于世界三大古老剧种。从戏曲到话剧,从曲艺到影视剧,喜剧因素大放光彩。
C.喜剧幽默、轻松、诙谐,对社会生活中腐朽、落后的现象进行无情鞭挞或者善意批评。
D.喜剧作品必须保持对现实的敏锐程度和对复杂现象的认识能力,保持更高的机智与理性。
小题2:喜剧精神指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简要概括末尾一段的行文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与媒体良性互动应是执政共识
①河南兰考私人弃婴收养所的一场大火,“烧”出了一系列问题,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但是火灾发生5天,作为最高主管部门的民政部却迟迟没有回应舆论的关切。针对此次事件,《人民日报》记者归纳了公众关注的相关热点问题,于1月8日致电民政部寻求回应,结果打了15通电话,在不同的司局处室被来回“踢皮球”之后,只得到一句“领导不在”。这一过程的披露,进一步引发了舆论的不满。
②在公众等待有关部门的权威说法之时,有关部门选择敷衍、推托、拖延或充耳不闻;在社会期待围绕焦点事件有一场良性互动之时,有关部门选择回避或置之不理,甚至以某些强硬的“堵”“压”手段来应对,这样的事例近年来时有发生。深究这种应对失措、非良性互动的原因,既有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态度和认识问题。
③当下,媒体发展一日千里,如何认识媒体、对待媒体,已成为执政者执政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早已告别“一报两刊”时代,
全国成千上万家报刊,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演进。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跨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和参与性、互动性的增强,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环境。怎样适应这样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理应成为必备的执政能力。如果在一个“人人都有喇叭”的时代,还以“大喇叭年代”的思维来应对的话,会使得摩擦增多、矛盾加剧。
④新闻工作者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者;新闻媒体也并非心怀恶意的捣乱者,而是执政者与公众交流、沟通、互动的有力平台。说到底,怎样对待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关系到怎样对待公众。善待媒体,是现代治理的应有之义,不仅关乎执政能力建设,更关乎执政伦理。
⑤善待媒体,不是应付媒体,也不是利用各种纯熟的公关技巧来“忽悠”媒体,更不是对付和“摆平”媒体,而是懂得尊重媒体,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好媒体这一平台,与公众和社会进行良性互动。
⑥舆情并非“敌情”,民意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敷衍民意,漠视民意,是在矛盾出现时缺少良性互动和沟通机制。
⑦只有沟通才能达成理解,只有对话才能增进善意,只有互动才能促进共识。良性互动是凝聚执政资源的必需,理应成为治国理政的共识。
⑧好在,1月9日下午,民政部在官网上,以问答形式,由“有关负责人”公开回应了河南兰考火灾事件。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互动的开始。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1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段中“舆论的不满”指的是公众对民政部在兰考火灾后迟迟没有回应舆论以及事后相互推诿的态度表示不满。
B.执政者要学会适应当今媒体环境改变的全新时代,正确认识、对待媒体,这理应成为执政者所必备的重要素养和能力。
C.执政者面对公众关注的重大问题时刻意推诿回避,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在与媒体的互动过程中缺少沟通交流平台。
D.文章最后一段回到兰考火灾事件上,交代了事态的最新状况,这样写既呼应了开头,又扣紧“互动”这一文章的关键词。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怎样对待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关系到怎样对待公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作者看来,执政者怎样才能做到“与媒体的良性互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