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走向虫子
刘亮程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感到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虫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百米,走不出这片草滩以外,我确实不知道虫走到了哪里。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把它弄到哪儿。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项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我又把它抓回来,这次是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的旁边。我想是我强迫它帮忙,它生气了。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
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于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扔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忙。没想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块那边去。
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真是的,一条干虫,我会搬它回家吗?
也许都不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儿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节)
小题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小题2:文中三个故事发生的时问顺序本来是:蚂蚁——蜣螂——小虫。然而本文却倒过来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3:赏析下面这段话。(4分)
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
小题4:请对“走向虫子”和“小虫·蟑螂·蚂蚁”进行比较,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走向虫子”这个题目的好处。(6分)
答案
小题1: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类自以为是的危害性,(2分)自以为是、强加于物等观念和行为影响了人类对自身和大自然的认识,阻碍了自己的进步和发展。(2分)
小题2:)倒过来写,三个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吸引读者逐层深入地领悟文中的哲理;(2分)强调了人自以为是的程度逐次加重,教训一次比一次加深,从而突出了对人的嘲讽、批判和否定,使主题得到深化。(2分)
小题3:运用拟人手法,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类的心理和语言,生动传神而又诙谐幽默;(2分)委婉地嘲讽了人类的极端功利和庸俗。(2分)
小题4:本文不是单纯的写景叙事,而是一篇饱含哲理的散文,其主旨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的自以为是极其危害;(2分)“走向虫子”暗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感受与反思,能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2分)而“小虫·蟑螂·蚂蚁”只是显示了描写的对象,不能暗示文章的主题。(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做这类题目要从关键词语,句子所在语段、相邻句子,句子所处的特殊位置,句中的修辞手法、文章的主旨等方面入手,答题范式为:先说表层含义,再说深层含义;先说关键词语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先说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意分析。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结构安排的好处的理解,回答问题时无非是从内容、主旨、情感、人物形象等方面去思考,从内容上来说,倒过来写,三个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吸引读者逐层深入地领悟文中的哲理;从表现文本主旨来说,强调了人自以为是的程度逐次加重,教训一次比一次加深,从而突出了对人的嘲讽、批判和否定,使主题得到深化。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仍是考查考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把握,本句是作者想象两只蚂蚁之间的对话和心理,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文意上来看,作者做此设想,是因为自己强迫一只路过的蚂蚁帮助另一只蚂蚁,实际上是对自我以至人类的的极端功利和庸俗的委婉嘲讽。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从探究散文的标题入手来考查考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标题通常在结构和内容上起重要作用,内容方面包括人物形象、作者的思想感情,文本的主题等。本题将“走进虫子”和“小虫·蟑螂·蚂蚁”比较,要抓住“走进”二字的含义,它代表着人类走进虫子,了解虫子的意愿和态度,暗示了人类的感受和反思。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走向虫子刘亮程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张謇:从状元到资本家
邱永汉
①张謇,字季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咸丰三年出生于一个富农兼小商人家庭。16岁考取秀才,但因家道中落辍学,长期以游幕为生。光绪十年(1884)重新致力于科举考试,次年参加乡试,以第二名中举,时称“南元”。二十年(1894)春,奉父命进京参加会试,高中一甲一名,循例授翰林院修撰。
②甲午战后,爱国救亡和维新变法的浪潮勃兴,要求独立发展民族近代工业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张謇愤于清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将会导致“尽撤藩篱”“喧宾夺主”的恶果,因此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他在光绪二十一年夏为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比较明确地主张:尽速讲求商务、工艺,采取保护政策,各省设立商务局、工政局,提倡招商设局、建立公司,以谋抵制洋货倾销。次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和在籍前国子监祭酒陆润庠分别在通州、苏州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状元不做官却改行办厂,这个现象诚然怪异,但并非偶然。19世纪末,民族工业非常幼弱而又渴望发展。根据历来痛苦的经验,民族工商业者把与官府打交道视若畏途,迫切希望有一种中间力量可以充当他们与官府之间的桥梁。于是,像张謇这样的开明绅士应运而生了。
③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以求解决集资难题。拖到二十四年(1898),大生纱厂才正式在通州城西唐家闸破土动工,次年建成投产。但开工以后需用棉花日多,资金周转更加困难。张謇再次向官府求援,结果碰壁而归;请求另派殷富绅商接办,又未能得到许可。张謇等走投无路,纱厂刚刚开工就准备出让、停产、闭厂,可见幼弱的民族近代工业前景是多么暗淡。幸好这几年华洋机纱已经在通海地区畅销,纱价一直看涨。大生纱厂利用当地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而且又可以节省大量长途运费,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总算初步站稳了脚跟。大生纱厂的利润逐年增长,到宣统三年(1911)为止,共获净利370余万两,这就是张謇进一步创办各种企业的本钱。
④从光绪二十七年到三十三年(1901-1907),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在他的努力经营下,在辛亥革命前夜出现了一个粗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⑤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而他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着手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是清未第一所师范学校,同时还创办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为了给各项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张謇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
⑥但是好景不长,欧战后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再次使民族工商业陷于凋敝。大生资本集团很快由盛而衰,张謇被迫把全部企业交给债权人江浙财团接办,将近30年苦心经营的企业体系濒于土崩瓦解。
⑦张謇晚年周旋于各派军阀之间,希望结束军阀混战,让民族资本主义有一个得以顺利发展的和平环境。然而,时代的变化不以他的想法为转移,他的这些梦想必然走向幻灭。
⑧1926年7月17日,张謇病故。这年春天,他曾赋长诗以寄孤愤。结尾几句是:“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这不仅是他暮年处境的自我写照,也是整个民族近代工业的真实写照。
(节选自《中国通史》第十一卷,有删节)
小题1:根据文意,说说哪些因素使张謇实现了“状元办厂”。 (4分)
小题2:张謇办学有什么特点?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张謇的诗句“也是整个民族近代工业的真实写照”?(4分)
小题4:张謇作为民族近代工业创建和发展的先驱,你认为他在哪些力面值得后人学习与继承?(6分)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停止。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念。之所以出现“神”而不出现“人”,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也更近乎客观。
于是,在渺小的人和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便凭借自己创造的神取得了跟自然对抗的和谐。但这种和谐表现在人的主观理念上、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有了不同的内涵:西方的神主宰人类的命运,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在中国作品中,人的气魄、精神被表现得登峰造极,大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之神力——愚公最终“移”走了山;精卫一直填海不已,其成功已势在必然。而西方作品中,人就显得格外渺小、微弱了,《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老人出海仍无功而返。但作为自然的征服者,却从不敢也从没有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停止过自己探索的脚步,尽管这种力量很微弱,在很多的时候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失去生命,他们仍不会屈从命运,仍在不断地同自然抗争,向自然宣战。正如《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也就是说,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给人以鼓舞,充满了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探求神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给人类提出一个严峻的课题。但我们读后却不感到悲观,反而会继承一种精神,产生出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很强的征服欲。
西方的“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西方人看重个人的力量;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因此,中国人看重对外物的利用。被神主宰的,总探求自身的解放,故探索永远不会停止,人类自身也不断地在自然面前获得一定的自由。幻想主宰神的,在意念上总是胜利者,故不去或很少去探索,人也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看重个人力量者,认为一切成功都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因此遇事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以通过自我的调整和努力获得对自然的驾驭。他每走一步,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一种启示,都有助于今后的努力——这种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因素的影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自我奋斗是这种思维的外化。
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多出于一种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有节、有度,不太合常理但符合实情,有很强的现实性;中国多缘于感性认识上的一种理论,没有什么限制,虽有道理却不符合实际,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西方人务实,崇尚实干,重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国人务虚,崇尚清淡,看重精神的作用,而很少考虑后果如何,重态度而轻能力。西方人尊重科学,崇尚理性;中国人崇拜迷信,强调感情。由此而产生不同的人才:西方出现了许多脚踏实地的实业家、科学家,中国却培养出一大批夸夸其谈而不着边际的空想家,使我们至今仍蒙受其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虽显得渺小,但人类从来不会屈服于自然。 |
B.《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和《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都是由神帮助而取胜。 |
C.中国人看重神力,西方人探求神力,但都是通过自我努力驾驭自然。 |
D.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东方人重视利用外物的表现。 |
A.以往的神话和今天的幻想都突出了“神”的力量,人类借助神力表现出自己的希望和寄托。 |
B.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是“神”,都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的神力。 |
C.圣地亚哥在不断地同自然抗争中最终获得了全胜,在自然面前从未停止过自己探索的脚步。 |
D.中国产生一大批空想家是因为中国人崇拜神力,看重外物和精神的作用,却不相信自己。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毒成瘾的原理
吸毒为何成瘾?吸毒者为什么会不顾一切寻死觅活地寻找毒品?科学研究已经给出了一些答案。
有的研究人员用惩罚学说来解释吸毒者的这些行为。惩罚学说认为吸毒病人表现出的强迫用药和强烈的心瘾(强迫性觅药)不是为了体会欣快和美好的感觉,而是害怕停用毒品后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为了避免经历痛苦而强迫用药,是为了尽快结束痛苦经历而强迫性觅药和用药。
病理性记忆学说则认为吸毒者对毒品引起的奖赏和惩罚效应形成了难以忘记的异常记忆,他们在这种病理性记忆的驱动下不断地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而强迫学说认为,吸毒者与患强迫症的病人相似,明明知道某一情况并不存在,但还是无法控制,要一遍遍地去检查某一情况是否存在,吸毒者的吸毒成瘾也同样表现出难以控制自我,强迫觅药和用药。
目前学术界大多认同大脑奖赏学说,并结合其他学说来解释吸毒成瘾。
大脑奖赏学说主要认为,人在吸毒后可以获得如同饥饿时吃饱饭、焦渴时饮足水的欣快感和满足感一样的感觉。这些基本的生理感觉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在生存竞争和进化中所获得的一种自然机理,目的是为了让种群延续和扩大,所有这些生理感觉的满足都在大脑和周围神经的掌控之下。而吸毒后,毒品中的化学物质也通过大脑和周围神经让人感到欣快、愉悦,甚至是致幻感,飘飘欲仙。这样的感受如同奖赏机制,吸毒所获得的满足和欣快感就如同吃喝一样,这就鼓励吸毒者一再重复这样的行为来获得满足,故名奖赏。
奖赏学说的提出是依赖于许多科学技术手段对大脑的研究得出的。例如,利用现代脑成像技术和电刺激技术,发现人的大脑中存在奖赏通路,又称多巴胺通路。这个神经通路的组成和结构主要包括: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和前额叶皮质。腹侧被盖区由含多巴胺递质(一种化学物质)的多巴胺神经元组成,通过神经纤维与伏隔核和前额叶皮质相联系,并通过神经纤维释放多巴胺递质,将信息传递到伏隔核和前额叶皮质。在进食、饮水、哺育和受到自然奖赏时,这一神经通路就会被激活,人就会体验到美好的感受。
此外,电刺激奖赏通路时,机体会出现类似受到自然奖赏刺激时的愉快效果,但其强度较自然奖赏刺激强度大。尽管电刺激、自然奖赏和药物(毒品)等是不同的物质和技术,但是,所有导致愉悦感觉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奖赏通路,即多巴胺通路。例如,自然奖赏是通过行为反射促进多巴胺递质释放,电刺激是通过电流促进多巴胺递质释放,吸毒、滥用药物和吸烟则是直接模拟多巴胺的作用或促进多巴胺递质的释放。
当然,奖赏学说也不能完全解释吸毒成瘾,所以也还有其他学说。
(摘编自《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关于“奖赏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奖赏学说依赖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人的大脑中存在奖赏通路即多巴胺通路,这就为吸毒者戒掉毒瘾提供了可能性。 |
B.虽然奖赏学说的提出是依赖于许多科学技术手段对大脑研究后得出的,但也不能完全解释吸毒成瘾原理,其他学说可做有益补充。 |
C.电刺激、自然奖赏、毒品刺激多巴胺通路时都能产生愉快效果,因为导致愉悦感觉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刺激的物质和技术手段不同。 |
D.酒足饭饱、口渴时饮水的欣快感、满足感和吸毒后感到欣快、愉悦的生理感觉都在大脑和周围神经的掌控之下。 |
A.吸毒者的强迫性觅药和用药是一种因无法控制自我而对某一并不存在的情况进行反复检查的强迫症。 |
B.人在吸毒后,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被激活,毒品中的化学物质就通过大脑和周围神经让人感到欣快、愉悦。 |
C.吸毒为何会成瘾,科学研究虽然已给出了一些解释,但还没有哪一个学说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深入的科学研究还将持续下去。 |
D.电刺激奖赏的强度较自然奖赏刺激强度大,愉悦感比自然奖赏强烈;吸毒、滥用药物和吸烟其刺激强度更大,愉悦感更强烈。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①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从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③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原本比较复杂的古代术数系统,现在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花钱买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动的举办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显然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这些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是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⑤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
⑥“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该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
(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科学普及的现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将一团团药渣泼洒到路上,以乞求药“倒”病除;人们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以数字区分凶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在大众层面上的缺失。 |
B.从古老的迷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生存和延续,到媒体对航天活动中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尊贵性和神圣性的倾心,作者认为目前社会传统的迷信未真正破除,新的迷信又在繁衍,科学启蒙任重道远。 |
C.作者认为中国的航天活动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是一种政治活动,而新闻媒体在宣传上更应该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 |
D.前沿科学工作者参与科学普及的力度不够,响应者不多,是导致中国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的原因之一。 |
A.科学与迷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起先以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冲破迷信的阻碍,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科学又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将被迷信击败。 |
B.本文将中国科普现状与美国科普现状进行了对比,从而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问题的本质,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
C.对于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张贴“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标语,报纸和电视节目强调孤立的科学事实等做法,作者认为这不足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破除迷信。 |
D.正是因为美国有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的普及,从而形成了目前的这种科学意识与理性精神深入美国公众心灵深处的局面。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创新模式变革对我们的启示
①美国创新实验室模式发展日趋成熟,这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功案例。中国与美国国情不同,我们不可能照搬其做法,但从中可得到一些启示。
②追赶战略不能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水平和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的建立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新世纪,社会强烈呼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但十几年过去了,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前沿的高新区,仍没有彻底摆脱靠来料加工和规模扩张发展的模式。关键原因是缺少新技术、新产品的储备,缺少跨越式创意和创新模式的供给。我们往往在欢庆取得生产能力重大突破时,发现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又落后了。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走自主创新道路是唯一选择。科技创新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在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③美国的创新人才从大学就开始培养,而中国的人才需要在大学毕业后去磨炼,这样,就形成了时间差,正所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尽管我们可以在创新体制上大胆探索,进行改革,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但是,创新的未来仍属于“新生代”的年轻人。学院式教育模式已不适合快速的发展与激烈的竞争。如果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我们也无法走出“出国预备班”的尴尬。教育体制需要改革创新,让年青一代在跨越式的激烈竞争中及早站在制高点。中国年青一代的接受能力与知识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对新事物的敏感性要超过老一代人。同时,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创造冲动和选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增加自主学习、自主组织等自发性的成长动力。
④精英教育与教育公平应成为“一体之两翼”。美国学者认为,创新过程中大致有三类人:精英式人物不足1%,他们思维敏捷、引领潮流、统筹大局;干将式人物不足10%,他们执行能力特别强,属得力的“创新操盘手”;工匠式人物占90%左右,数量众多,且替补性很强。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同意这一提法,但也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如同中国的一句俗话:兵一处,将一窝。在创新竞争中,只有一批高端、领军人物脱颖而出,才能有实质性的希望。
⑤在科技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今天”的暂时落伍并不意味着“明天”的落后,但是,如果没有为了“明天”的储备,则注定了“明天”的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投入有了大幅度增长。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对下一代产品的开发研究及其市场开拓应成为重点。创造学科交叉、技术集成、人才流动的环境和激励创新的评价体系定将为中国实现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节选自《读书》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二次创业”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高新区彻底摆脱依靠来料加工和规模扩张发展的模式。 |
B.储备新技术、新产品,供给跨越式创意和创新模式。 |
C.生产能力取得突破的同时,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走在前头。 |
D.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并在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
A.“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所以中国人才的出现总是“迟于”美国,这让我们长期处于比较被动的发展状态。 |
B.“出国预备班”说明我们缺乏人才苗子,不得不把学生送到国外培养,生动形象地指出当下国内教育的尴尬处境。 |
C.“兵一个,将一窝”意在说明精英、干将、工匠式人才都很重要,即无论是“兵”还是“将”都要注意培养,不可偏废。 |
D.“没有为了‘明天’的储备,则注定了‘明天’的落后”补充说明了前文“追赶战略不能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观点。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试题
- 1Hearing the sound, the animal disappeared into the bushes, _
- 2Sorry to disturb you, ______ could I speak to you for a few
- 3一辆质量为m、速度为v0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在水平地面上滑行了距离L后停下来.试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 4某工厂有甲、乙两个生产小组,每个小组各有四名工人,某天该厂每位工人的生产情况如下表. 员工号 12 34甲组 件数 9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韩国KBS电视台报道,朝鲜使用“银河3号”火箭成功发射“光明星3号”
- 6将瓶灌满水,用手堵住瓶口倒立于水槽中,如图所示,将手指移开,则瓶中水的质量将______ (填“减少”或“不变”).
- 7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
- 8如图,已知,∠AOE=∠COD,且射线OC平分∠AOE的补角∠EOB.∠EOD=30°,求∠AOD的度数.
- 9【题文】已知函数,则函数的值为
- 102008年3月24日,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圣火在古奥林匹亚遗址成功点燃,随后奥林匹克圣火在该国进行了传递,3月31日圣
热门考点
- 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中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 2已知函数f(x)=x+2x+1在[-4,-2]上的最大值为是______.
- 3如图甲所示,在x轴上有一个点电荷Q(图中未画出),O、A、B为轴上三点,放在A、B两点的试探电荷受到的电场力跟试探电荷所
- 4在①小孔成像 ②平面镜成像 ③放大镜成像 ④照相机成像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①③④ B
- 5若函数f(x)=(k-1)ax-a-x(a>0,且a≠1)在R上既是奇函数,又是减函数,则g(x)=loga(x+
- 6“亚细亚”被称为( )A.亚洲B.非洲C.南美洲D.北美洲
- 7(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
- 8“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见面会”在人才市场如期举行。一时间,场内人满为患,场外排起了七八百米的长龙。熙熙攘攘的
- 9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时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这是由市场和我们自己
- 10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通过“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的学习,应吸取的主要教训是[ ]A.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