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已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选自《散文》2013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
B.这么多年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
小题2:“日本友人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4分)
小题3:从行文思路看,文章后半部分引子贡与孔子的对话跟前面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何联系?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请结合文意及自己的感悟,并联系现实对作者“叩问”的“答案”加以探究。(8分)
答案
小题1:C E
小题2:可敬之处:母亲的任劳任怨(勤劳)、温厚乐观、平凡朴素、担当起哺育四个子女的重任等。(一个要点1分)
小题3:母亲虽平凡,她一生忧虑辛劳不肯停歇的精神特质与圣贤孔子勉励子贡“生无所息”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教诲是相通的。(2分)这种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对本题的作答应涵盖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指明“叩问”中“两者”的具体内容:“两者”是指“快快乐乐地踱步”和“充满忧虑地攀缘”这两种人生态度。(1分)
(2)结合文意,分析作者的本意:作者虽然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其实作者的答案就隐含在文中,即人生应“充满忧虑地攀缘”。理由:母亲任劳任怨,辛劳一生;作者自己“多年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孔子教导子贡要“生无所息”。 (观点1分,三点理由各1分,共4分)
(3)联系现实探究作答,允许学生自主探究。可以认同作者的观点并结合现实谈“生无所息”的现实意义;也可以联系现实辩证地分析在奋斗的过程中,辛劳疲惫之时,不妨停下歇息修整(快快乐乐地踱步),蓄积力量之后再出发。但不得脱离作者本意——“人生需要奋斗”这一前提,泛泛去谈享乐主义等。(重在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A项“没有留下精神财富”错。B项“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错,应该是“勤劳”。D项“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错,应该主要是为了突出当时一家人生活的温馨。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回到原文找出写母亲的相关文字并进行归纳,第一段“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可以概括出母亲是勤劳、温柔敦厚的;第三段“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可以概括出母亲的平凡朴素、担当起哺育四个子女的重任。
小题3:
试题分析:考查行文思路,考生应弄清文章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前后文有何关系。本文前半部分写母亲平凡勤劳一生,不肯停歇甚至在病床上还在为不能劳动担忧的可贵精神品质;后文写圣贤孔子勉励子贡在有限的生命里应奋斗不止,直至死亡,这两种的精神品质是相同的,正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小题4:
试题分析:对本题的作答应涵盖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指明“叩问”中“两者”的具体内容:“两者”是指“快快乐乐地踱步”和“充满忧虑地攀缘”这两种人生态度。
(2)结合文意,分析作者的本意:作者虽然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其实作者的答案就隐含在文中,即人生应“充满忧虑地攀缘”。理由:母亲任劳任怨,辛劳一生;作者自己“多年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孔子教导子贡要“生无所息”。
(3)联系现实探究作答,允许学生自主探究。可以认同作者的观点并结合现实谈“生无所息”的现实意义;也可以联系现实辩证地分析在奋斗的过程中,辛劳疲惫之时,不妨停下歇息修整(快快乐乐地踱步),蓄积力量之后再出发。但不得脱离作者本意——“人生需要奋斗”这一前提,泛泛去谈享乐主义等。
核心考点
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不求答案的叩问陈益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一个了不起的怪老头:辜鸿铭
①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②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是一个标准的东西南北人。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翻译成英文和德文。他凭三寸不烂之舌,向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③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香了吗?”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鸿铭。毛姆的朋友就给辜鸿铭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其前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他的小院。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就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措。
④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公开对学生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用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良敦厚的品德,去晓谕那些四夷之邦。”在那个时候,他还称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⑤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须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⑥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他以狂放来保护强烈自尊的方式。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他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鸿铭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
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⑦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哄堂大笑,他却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辜鸿铭既是一个博学多才,言辞敏捷,具有强烈民族自尊的、了不起的人,也是一个顽固守旧、行为狂放的怪老头。 |
B.文中多处引用辜鸿铭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性格和思想,第④自然段中他在北京大学的讲话,蕴含着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 |
C.面对西方人的嘲笑与无礼,辜鸿铭总是针锋相对,坚决反击,毫不留情,这令西方人对辜鸿铭很反感。 |
D.文章第⑤段承上启下,既揭示了上文人物言行反映的深刻思想,也阐明了下文人物狂放态度的根源,使文章内容收放自如。 |
小题2:从文章后五段看,辜鸿铭的“了不起”“怪”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尾一段中辜鸿铭的话“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有什么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第⑤段画线句子,试分析辜鸿铭生活的时代对他有什么影响。你认为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片赤心在丹青
韩小蕙
①吴冠中的艺术生涯是一支射向靶心的箭——“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箭,一辈子不偏不倚地、就奔着这一个目标的箭。
②他和绘画的关系,可说是生命里的基因,前生投缘的关系——绘画不是他的专业、职业、事业,而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意义。有三个细节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是抗战时期在昆明,敌机来轰炸,全校师生都上山去躲避,只有吴冠中苦苦恳求图书馆管理员,让他将自己反锁在馆内,临摹古人画册。那独自对话经典的自在滋味,一辈子都在他心头畅快地荡漾着。二是上世纪60年代,一次南下广东写生回京,吴冠中将他画的一包画立在座位上,自己则站在旁边以手相扶。站了三天三夜,下火车时腿、脚都肿了,可是他心里高兴,庆幸作品们终于平安到家了。三是上世纪70年代,吴冠中的岳母在贵阳病危,他好不容易请下假来,偕妻前往探视。途经阳朔时,他太想画桂林了,遂中途下车,盘桓一天。谁知天雨不停,他叫夫人打伞遮住画板,两人则淋在雨中,任雨丝打湿衣衫。后来刮起大风,画架实在支不住了,怎么努力也画不成了,极度失望之下,吴冠中竟哭了起来!我理解,当时他浑身的血液已被艺术的激情点燃,陷入了“不能画,毋宁死”的冲动中,这种欲罢不能,连他自己也不能控制了。
③吴冠中一辈子不停地追求创新,这是他血液中固有的基因。他说:“不能创新,我的生命就停止了。”“我绝不能侮辱过去的作品,一定要超过过去,给后人新的启发。”然后,他又补充了一句:“只能往前走,停下来不好活,后退更没余地。”有关风格的问题,他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
④2009年2月26日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界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不知凡几,专题的吴冠中个展也有过数次。但意义不同的是,这次展出的180多幅作品,全部是吴先生的无偿捐赠之作,囊括了这位为艺术辛勤了一生的绘画大师所有的重要作品。换句话说,吴冠中把他一辈子的耕耘成果,悉数奉献给了社会。吴冠中说:“作品是艺术品,属于国家,属于人民,不属于个人。”“艺术是珍贵的,了不起的,一定要把艺术留下,留给将来人们再认识。”在晚年,吴冠中开始捐出自己的画作,大批量捐献给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而在此前的捐献,已包括全世界各大博物馆,还有国内的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和重要场所,更为赈济水灾、救助残疾人等公益事业捐献过多幅作品,前后捐出的共有300多幅。
⑥吴先生早就告诉家人:“搞艺术不赚钱,爸爸如果单为了供养你们就不搞画了。房产、现金,可以留给你们,但爸爸的画是社会公产,应该还给社会。”
⑦凡是跟吴冠中接触的人都会强烈地感觉到,他的血液里有一种特殊的东西,叫作“不安宁粒子”。他当了一辈子美术教师,从第一天做助教开始,直到耄耋之年的最后一次登台,其特色始终没有变,这就是,一上讲台就激动,越讲越兴奋,就像陷入恋爱中,不能自拔。多少年养成的习惯一直持续了一辈子。他作画,往往早餐后即开始,一直画到下午、傍晚、深夜,其间不间歇,不休息,也不吃饭喝水,何时画完何时才回到“人间”。艺术是他永远的新娘,初恋的狂热一直持续到黄昏恋,始终恋不够。
⑧91个春秋飞渡,吴冠中早就做成了国际知名的大画家,他已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举办个展数十次,还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头衔。但他认为,做成“家”不是目的,做成“大家”也不是人生理想。他说:“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看似文化繁荣,实质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吴冠中也不是一个耽于昨天的人。他甚至说过:“明年怎么样?顺其自然。”这意思是说,艺海无涯,长征无尽头,个人只管一心一意地探索下去,其他都无须计较——是非曲直,功劳功绩,由别人去说吧。他是艺术的赤子,他的心中只有艺术,装不下别的了。
(节选自《一片赤心在丹青:追念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在谈到吴冠中与绘画的关系时说绘画是他“生命里的基因”,是在揭示绘画在吴冠中一生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绘画,就不会有吴冠中了。 |
B.吴冠中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是在强调画家的风格是自己的艺术实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创作实践就会形成相应的风格,画家只管做好自己就行,不必计较成败得失,功过是非由别人去评价。 |
C.吴冠中晚年举办的捐赠作品展,囊括了他为艺术辛勤一生的所有作品,他将自己一辈子的耕耘成果全部奉献给了社会。 |
D.吴冠中热爱艺术,为艺术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认为艺术不能沾染上金钱的气息,不能和金钱有任何关系,所以他捐出的画作不会带来任何利益。 |
小题2:本文第②段记述了吴冠中视绘画为身家性命的三件事,请分别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全文,请分析吴冠中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吴冠中说:“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思想?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聘 任
[英] 埃克斯雷
①西奥先生身材修长,面庞消瘦,两鬓斑白。他生性温和,平日沉默寡言。研究学术问题,他精力充沛,记忆力惊人,而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却不甚了了。
②坎福特大学需要聘请一名工作人员,上百人申请这个空缺位置,西奥也递上了申请书。最后只有西奥等15人获得面试的机会。坎福特大学地处一个小镇上,周围只有一家旅馆,由于住客骤增,单人房间只好两人同住。和西奥同住的是一位年轻人,叫亚当斯,足足比西奥年轻20岁。亚当斯自信心很强,且有一副洪亮的嗓子,旅店里时常可以听到他朗朗的笑声。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
③校长及评选小组对所有的候选人进行了一次面试。筛选后只剩下西奥和亚当斯两人了,小组对聘请谁仍犹豫不决,只好让他们在大学礼堂进行一次公开的演讲后,再行决定。演讲题目定为《古代苏门人的文明史》,演讲时间定于三天之后。
④在这三天里,西奥寸步不离房间,废寝忘食,日夜赶写讲稿。而亚当斯不见有任何动静——酒吧间里依旧传出他的笑声。每天他很晚才回来,一边问西奥的讲稿进展情况,一边叙述自己在弹子房、剧院和音乐厅的开心事。
⑤到了演讲那天,大家来到礼堂,西奥和亚当斯分别在台上就座。直到此时,西奥才发现自己用打字机打好的讲稿不知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真是惊恐万状。
⑥校长宣布,演讲按姓名字母排列先后进行。亚当斯首先出场。情绪颓丧的西奥抬头注视着亚当斯——只见他神态从容地从口袋里掏出讲稿,对着教授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开了。连西奥也暗自承认他有超人的口才。亚当斯演讲完毕,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亚当斯鞠了一躬,脸上现出微笑,回到座位上去。
⑦轮到西奥了。他情绪非常不好。要讲的内容都在稿子上,要另开新路是不可能了。他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唯有用低沉而疲乏的声音,逐字逐句重复亚当斯刚才的演讲内容。等他讲完坐下来时,会场上只有零零落落的几下掌声。
⑧校长及全体评选小组成员退出会场,去讨论聘任哪位候选人。礼堂内的人仿佛对决定的结果早已有了数。
⑨亚当斯向西奥擦过身来,用手拍了拍他的背,微笑着说道:“厄运呀,老兄。没办法,两者只选其一。”
⑩这时,校长及小组成员回来了。“诸位先生,”校长说,“我们做出了选择——聘任西奥先生!”
所有的听众都惊呆了。
校长继续说:“让我把讨论的情况向诸位介绍一下。亚当斯先生口才过人,知识渊博,我们大家都很钦佩,我本人也为之感动。但是,请不要忘了,亚当斯先生是拿着稿子做演讲的,而西奥先生却凭着记忆力,把前者的演讲内容一字不漏地重复了一遍,当然,在这以前,他不可能看过那份讲稿的一字一句。我们缺的那项工作,正需要有这样天赋的人!”
大家陆续走出了会场。校长走到西奥面前,见西奥脸上仍然露着惊喜交集、不知所措的神情,便握着他的手,说道:“祝贺您,西奥先生。不过我得提醒您一句,日后在咱们这儿工作,可要留点儿神,别把重要的材料到处乱放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只好”,起铺垫作用,使后文故事的发展成为可能。 |
B.第⑨段中亚当斯对西奥所说的话,反映了他对西奥幸灾乐祸的心理。 |
C.第段中画线的句子直接揭示了亚当斯落聘的原因。 |
D.文章通过亚当斯和西奥的竞聘经历揭示了在竞争中应该靠真才实学取胜,不能靠投机取巧来取胜的道理。 |
小题2:文章开篇介绍西奥先生“生性温和,平日沉默寡言”“记忆力惊人,而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却不甚了了”,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分别概括西奥及亚当斯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说情节发展到最后,西奥被聘任了,“所有的听众都惊呆了”。有人认为这个结局有悖常理;有人认为这个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晴窗一扇
林清玄
①台湾登山界流传着一个又美丽又哀愁的故事。传说有位青年登山家,有次登山的时候,不小心跌落在冰河之中;数十年之后,他的妻子到那一带攀登,偶然在冰河里找到已经被封冻了几十年的丈夫。这位埋在冰天雪地里的青年,还保持着他年轻时代的容颜,而他的妻子因为在尘世里,已经是两鬓飞霜年华老去了。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整个胸腔都震动起来,它是那么简短、那么有力地说出了人处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确实是渺小的,有许多机缘巧遇正如同在数十年后相遇在冰河的夫妻。
②许多年前,有部电影叫《失去的地平线》,那里是没有时空的,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一天,一位青年在登山时迷途了,闯入了“失去的地平线”,并且在那里爱上一位美丽的少女;少女向往着人间的爱情,青年也急于要带少女回到自己的家乡,两人不顾大家的反对,越过了地平线的谷口,穿过冰雪封冻的大地,历尽千辛万苦才回到人间;不意在青年回头的那一刻,少女已经是满头银发、皱纹满布、风烛残年了。故事便在幽雅的音乐和纯白的雪地中揭开了哀伤的结局。本来,生活在“失去的地平线”里的这对恋侣,他们的爱情是真诚的,也都有创造将来的勇气,可他们为什么不能有圆满的结局呢?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时空。一个处在流动的时空,一个处在不变的时空,在他们相遇的一刹那时空拉远。
③最近,台北在公演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改编的舞台剧。我少年时代几次读《游园惊梦》,只认为它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年岁稍长,重读这篇小说,竟品出浓浓的无可奈何。经过了数十年的改变,它不仅是一个年华逝去的妇人对风华万种的少女时代的回忆,而且是对时空流转之后人力所不能为的忧伤。时空在不可抗拒地流动,到最后竟使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④时间和空间这两道为人生织锦的梭子,它们的穿梭来去竟如此无情。
⑤希腊神话里,有座不死不老的神仙们所居住的山,山口有个大关卡,把守这道关卡的就是时间之神,它把时间的流变挡在山外,使得那些神仙可以永葆青春,可以和山和太阳和月亮一样永恒不朽。做为凡人的我们,没有神仙一样的运气,每天抬起头来,眼睁睁地看见墙上挂钟滴滴答答走动的匆匆的脚步,即使坐在阳台上沉思,也可以看到日升、月落、风过、星沉,从远远的天外流过。有一天,我们偶遇到少年游伴,发现他略有几茎白发,而我们的心情也微近中年了。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院子里的紫丁香花开了,可是一趟旅行回来,花瓣却落了满地。有一天,我们看到家前的旧屋被拆了,可是过不了多久,却盖起一栋崭新的大楼。有一天,我们终于察觉,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移是那样的无情和霸道,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
⑥中国民间童话里也时常描写这样的情景,有个人在偶然的机缘升到了天上,十几天以后回到人间,发现人事全非,手足无措;因为“天上一日,世上一年”,他游玩了十数天,世上已过了十几年,十几年的变化有多么大呢?它可以大到你回到故乡却找不到自家的大门,认不得自己的亲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里很能表达这种心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数十年的离乡,甚至可以让主客易势呢!
⑦古来中国的伟大小说,只要我们留心,它讲的几乎全有一个深刻的时空问题。《红楼梦》的花柳繁华温柔富贵,最后也走到时空的死角;《水浒传》的英雄豪杰重义轻生,最后下场凄凉;《三国演义》的大主题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金瓶梅》是色与相的梦幻散灭;《镜花缘》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聊斋志异》是神鬼怪力,全是虚空;《西厢记》是情感的失散流离;《老残游记》更明显地道出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⑧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几乎无一例外地说出了人处在时空里的渺小。可惜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深入探讨,否则一定会发现中国民间思想对时空的递变有很敏感的触觉。
⑨西方有一句谚语:“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它正道出了时空和人生的矛盾:我们觉得快乐时,偏不能永远;留恋着不走的,永远是那令人厌烦的在人生边缘上不时作弄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柏拉图写过一首两行的短诗:“你看着星么,我的星星?我愿为天空,得以无数的眼看你。”人可以用多么美的句子、多么美的小说来写人生,可惜我们不能是天空,不能是那永恒的星星,只有看着消逝的星星感伤的份。
⑩说到时空无边无尽的无穷,它到终极会把一切善恶、美丑、雅俗都涤洗干净,再有情的人也无力挽救。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坐等着时空的变化呢?我觉得大可不必。人的生命虽然渺小短暂,但它像一扇晴窗,是由自己小的心眼里来照见大的世界。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们的晴窗,都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深味。
(选自《林清玄散文》,有删改)
小题1:研读①至⑥段,请分点概括触发作者时空感悟的故事。(5分)
答: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
答:
小题3: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意。(6分)
(1)一个处在流动的时空,一个处在不变的时空,在他们相遇的一刹那时空就拉远。
(2)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
答:
小题4:这篇散文以时空为背景探究了人生真谛,具有浓郁的哲学气息。在作者看来,时空与人生是什么关系?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诗词与菜名的混搭风
“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问君能有几多愁,孜然铁板烧肥牛”,“春未透,花枝瘦,脆贝干煸四季豆”……初读这些诗词,妙趣横生,“笑果”十足,这就是当下颇受网友欢迎的“古诗词混搭”的产物,俗称“菜名诗词”。这些混搭诗词颠覆着儿时熟读的经典,却也韵律契合,别有一番滋味。
在不少网络写手看来,菜名诗词的盛行,不过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无伤大雅。“那些熟悉古诗词的人,看了这些菜名诗词,只会一笑置之;那些对古诗词一无所知的人,用这样调侃的方式去了解它,未尝不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北京大学的何博认为,这种古诗词混搭的形式只是一种无厘头,“如今,在诗词逐渐脱离生活的时候,融入菜名,为生活加点料,仅此而已。”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一种恶搞。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恶搞”应有底线。接受调查的近千名网友认为,道德伦理(84.6%)、传统文化(73.1%)等内容不应该成为恶搞的对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炜觉得,这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颠覆。“很多人已经不懂文言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也不深,人们面对这类现象时,只会觉得很好玩,而不会再去细细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云南昆明的刘保州,从上学开始就对古诗词充满兴趣。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是严肃的、神圣的,“这样的‘改编’让古诗词看起来更像打油诗。”这类混搭的诗词在网络上流行,不但会误导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甚至还很有可能使他们对汉语无所适从。
重庆市写作学会会长张家恕谈到,这种诗词混搭的现象反映了网友一种“娱乐”的趋势和提供创意的思维,读者和创作者以更轻松、更搞笑的方法来解读古典诗词和文化,共同助长了恶搞的流行。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胡遂教授认为,对经典我们应当保持尊敬的态度,过度地进行调侃,久而久之,会让人们失去对古典精华的敬畏之情。胡遂也表示,诗词混搭只要在一个度里,对这种现象还是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古典诗词是否会因此变味,主要还是取决于受众。”她认为,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认识的网民,对诗词的理解和认知自然不会受到这种“恶搞”的影响,只把这种“改编”当作玩笑;相反,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的网友看到这样的“混搭”,可能会觉得古典诗词不那么严肃,甚至是很随意的,从而导致对传统文化不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以下关于“菜名诗词”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些网友将诗词与菜名“混搭”,产生的妙趣横生、“笑果”十足的文字。 |
B.“菜名诗词”是“古诗词混搭”的俗称,当下虽有争议,也颇受一些网友欢迎。 |
C.不少网络写手认为“菜名诗词”的盛行无伤大雅,一些大学教授也持有类似观点。 |
D.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恶搞,多数网友反对恶搞文化传统。 |
A.“菜名诗词”仅是在诗词逐渐脱离生活的时候融入菜名,为生活加点料,意义不大。 |
B.人们面对这一现象时,只觉得好玩,并不会再进一步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
C.这种现象反映了网友一种“娱乐”的趋势,读者和创作者共同助长了恶搞的流行。 |
D.对经典应保持尊敬的态度,过度地调侃经典,会让人们失去对古典精华的敬畏之情。 |
A.当前很多人已不懂文言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也不深,恶搞诗词会产生负面效应。 |
B.“菜名诗词”不仅会误导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可能使他们对汉语无所适从。 |
C.对这种现象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诗词混搭只要在一个度里,就不必求全责备。 |
D.对传统文化有较深认识的“受众”,只会把这种改编当作玩笑,同时,拒绝其影响。 |
最新试题
- 1提到日本人们会想到寿司、和服和樱花;提到英国人们会想到绅士风度;提到巴西,人们会想到足球;提到丹麦人们会想到安徒生………
- 2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达10.37万亿元,增长24.8%。要保证财政收入持续增长,首先必须 [ ]A.通过改革
- 3某同学在做“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A.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B.照图所示那样把钩码挂在杠杆两
- 4已知三条直线l1:2x-y+a=0(a>0),直线l2:4x-2y-1=0和直线l3:x+y-1=0,且l1与l2的距离
- 5设P(x,y)是曲线C:=1上的点,F1(-4,0),F2(4,0),则|PF1|+|PF2|( )A.小于10B.大
- 6.(2010·江苏省名校联考)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某同学为研究这一现象,用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 7下列各图中,是中心对称图案的是( )A.B.C.D.
- 8若|a﹣b|=b﹣a,则a,b的大小关系是a( )b.
- 9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______中进行,幼体到成体要经过_______发育。
- 10 She a golden ring when she searched her old box for a
热门考点
- 1命题“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的逆命题是______.
- 2.从一个正方体的8个顶点中任取3个,则以这3个点为顶点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概率为A.B.C.D.
- 3在一小烧杯里混合10ml 0.01mol/L FeC13溶液和10ml 0.01mol/L KSCN溶液,溶液立即变为红
- 4分式方程的解是( )A.B.C.D.
- 5(1)过滤操作中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分子的三个特点:①______;②
- 6 假设你是某校读书活动的参与者,请完成以下问题。(1)活动中,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读书心得。下面是小李的阅读感
- 7已知等差数列{an}满足a2=7,a6=-1,(1)求{an}的通项公式;(2)求{an}的前n项和Sn的最大值。
- 8元素A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元素B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C2+的核外电子排布与Ne原子相同;元素D的氧化物DO2中,氧元
- 9古诗文积累(8分)小题1:、《游山西村》一诗中,表明困难中仍然蕴藏有希望哲理的诗句是: 小
- 10极大促进机器制造业发展并推动机器普及的是[ ]A.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B.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的采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