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思乡,为什么不回家?
雷 蕾
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深沉优美的旋律响起时,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1岁时去法国,1928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他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学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此,马思聪演奏小提琴时,王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战歌》的文章,鼓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曲子取材于曲调质朴而优美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跑马只能向前,寓意无法回故乡。后来,马思聪又给《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延绵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加了励志社乐队。那时,他虽然已是著名音乐家,仍然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活动,还亲自在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日寇的侵略。
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回忆,父亲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是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时,父亲被人们称为‘老周(***)的宠儿’,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重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此后,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0年,但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曾说:“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而祖国只有一个。”他拒绝申请政治避难,不去领难民救济金,靠创作和演出来维持生活。他在与好友的见面和通讯中,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他在美国时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他晚年花费大量精力创作的歌剧《热碧亚》,也以少数民族的生活为题材。直到去世前一年,他还给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写信说:“我们都已步入晚年,在个人来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完几个作品,也算是我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上所尽的一点微力。”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国的土地。《思乡曲》结尾的追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亦是马思聪一生最难解的情怀。
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辞世。他的夫人在他书桌上发现了一篇未完成的音乐遗作,题为“思乡”。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的工作环境。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指“文化大革命”)所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马思聪《我为什么离开中国》)
②《思乡曲》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深沉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一种浓郁的思乡情绪;第二部分变奏,展开,以激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第三部分用更加抒情的旋律表达了一种绵延不绝的怅惘。(新浪博客)
③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徐迟《祭马思聪文》)
④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叶浅予《为马思聪饶舌》)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思乡曲》催人泪下,这是因为曲子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抗战时期人们对故乡深沉的怀恋之情。 |
B.北平的和平解放,给马思聪带来了参加大量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的机会,这让他意气风发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做贡献。 |
C.新中国建国之初,在***的信任下,马思聪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也是他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 |
D.马思聪认为,“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发生的悲剧远远超过了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幸,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 |
小题2:写张学良听《思乡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马思聪是一个怎样的音乐艺术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为什么说“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小题1:EC
小题2:表现了张学良思念家乡的深沉和痛苦,从侧面表现(渲染)了《思乡曲》的艺术感染力,奠定了文章凝重感人的基调,引出下文对《思乡曲》作者马思聪事迹的叙述。
小题3:有非凡的音乐天赋,热爱祖国,热爱音乐艺术,热爱平静的生活,对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充满热情,钟爱民族音乐题材,追求自由和,单纯,热情,理性,勇敢,爱祖国,爱生活。
小题4: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积极投身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虽然受迫害含冤流亡国外,但心系祖国,拒绝申请政治避难,不去领难民救济金,保持了高贵的民族气节;他在与好友的见面和通讯中,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他在美国时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直到他逝世前,仍然在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尽力。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催人泪下”与曲子三个部分所表达的内容都有关系。C项虽然符合原文意思,但仅仅体现在一个自然段中。B项“给马思聪带来机会”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出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做贡献”属于信息嫁接错误。D项“马思聪认为,……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出现。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小题2:
试题分析: “作用”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回答作用类题目,一要注意本身的内容作用,二要注意与上下文的作用,三要注意对思想主题的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有: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4、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其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1、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2、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3、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4、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然后再对内容进行必要的概括,再分点陈述出来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思乡,为什么不回家?雷 蕾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刑公畹
(1)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词就是一种符号。每个符号都是交际双方谈到的事物或事物的代表,说者用它来代表自己所说的事物或现象,听者听到它就能知道说者所说的事物或现象。例如,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交际的双方,一方说“火”——“火”这个符号就代表“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焰”这种现象;听者听到“火”这个符号,也就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现象。语言就是由这种代表事物或现象的符号构成的一个系统。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符号系统,如汉语、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一个人掌握了某种语言符号,又掌握了符号的组合规则,就可以运用它来同别人进行交际了。
(2)每个语言符号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表达一定内容的声音,即语音;语言符号的内容,即语义。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语言符号就不存在了。
(3)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是所有符号的共同特点。但是语言符号跟其他符号比较起来,除了共同点外,它们之间还有些重要区别。首先,语言符号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语言中的一切都是在它的运用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别的符号都是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由人们经过一定的程序创制的,是人工符号。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制或者修改或者废除任何一种人工符号,但不能创制或者修改或者废除任何一种语言符号。其次,人工符号一般都是封闭的系统,都是为了完成某些特殊任务而创制的,活动范围大都比较狭窄,例如,交叉路口的信号灯,只是由三个符号构成的简单系统,使用范围只限于在路口指挥交通。而语言符号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活动范围几乎是无限的。因而,在所有的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复杂的。
(4)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言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结合,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如,现代汉语中用“rén”这样的声音和“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这样的意义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符号,即“人”。为什么是这样结合,而不是另外的结合,其中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是汉族社会一种习惯,是约定俗成的。如果当初汉族人不用“rén”这种声音和“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这种意义相结合,而用别的什么声音,那么表示“人”的意义就是别的什么声音了。这也就是各种语言不同的重要原因。如果音义结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的,人类语言就不会有什么不同了。
(5)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可误解为个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以为谁都可以随便,爱怎么说就怎么说,那就错了。一个符号进入符号系统之后,它就要受到该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制约,语言符号也是如此,按照某一种语言的结构体系组成话语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小题1:下列关于“语言符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符号如果被一个人掌握,这个人就可以运用该种语言符号和他人进行交流。 |
B.语言符号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音就是它的形式,语义就是它的内容。 |
C.语言符号是最复杂的、具有开放性的符号系统,它的活动范围是无限的。 |
D.语言符号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符号,并且和其他人工符号互为条件。 |
A.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人们利用说和听的形式通过词这种符号进行交流。 |
B.语言符号和其他符号同中有异,相同点是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没有必然联系。 |
C.一般而言,人工符号都是封闭的系统,因而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制、修改、废除。 |
D.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并不能随意更改它的组合规则。 |
A.“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是在约定俗成中形成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
B.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符号系统,如汉语、英语、德语等都属于不同的符号系统。 |
C.语言符号系统中,如果音和义的组合是必然的,那么我国就不会出现多种方言。 |
D.各种语言不同的重要原因,是语言符号系统中,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 |
成全一场母爱
陈喜联
自从知道母亲风雨无阻每天给哥哥送晚饭后,我很多次劝她:“妈,哥都四十出头了,又不是小孩子,哪里用得着这么辛苦送饭呢?再说你自己年纪一把,又有高血压,天天站在大马路上,太不安全。”可是我的劝阻总是立即被母亲宣布无效。她照旧在每一个日暮西山的黄昏拎着那个蓝白相间的保温桶,执拗而骄傲地站在村后公路边,等待哥哥驾驶着公交车经过。
我又责怪哥哥:“你就不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晚饭,妈都七十多了,你还忍心让她天天在路边等你?”哥哥用奇怪的眼神看了我一眼,说:“你不懂。”然后再不吭声。
我很生气,可是却毫无办法。
前几天,我回家看母亲,发现她床头墙壁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了很多数字。凑近一看,原来写的都是时间:早早班18:05,早班18:20,晚班18:35,晚晚班18:50。见我奇怪,母亲说:“这是你哥晚上经过的时间,每天发车时间不一样,经过这里的时间也不一样。”过了一会儿,她又得意地说:“这可是我观察了很久总结出来的,我提早几分钟过去送晚饭,你哥一会儿准到。”
这天,哥开的是早班,应该在18:20从村后经过。下午6点,我陪着母亲,母亲拎着保温桶出发了。桶里有饭,有红烧肉和炒青菜,还有丝瓜蛋汤。村后不远就是国道,大大小小的车辆川流不息,挟带过一阵一阵热风,烘烤着路边的树木,树叶依然低垂,耐心等候入夜的清凉。
西边的天空被夕阳映得通红,一团团火烧云呈现出各种古怪有趣的形状。村庄,田野,蜿蜒的小河,还有目不转睛注视着自西而来的车辆的母亲,都沐浴在霞光里,一派柔和。
一辆公交车从我们面前经过,没有停下,却鸣了一声喇叭,依稀见司机侧脸对母亲笑了笑;又一辆公交车路过,放慢速度鸣响喇叭,司机对母亲点点头。母亲骄傲地挺直了身体,回以笑容,对我说:“瞧,都是你哥的同事。”
第三辆公交车终于在母亲面前停了下来,车门“吱呀”一声刚打开,母亲手里的保温桶已经递进车厢,跟着一起递进去的,还有一句话:“儿子,小心一点慢慢开。”哥大声应道:“好嘞,放心回去吧!”
车子起动的刹那,几个坐在窗边的乘客惊奇地转过头来看着母亲。母亲微笑着对渐渐远去的公交车挥着手,直到汽车消失在来往的车流中,才心满意足地转身回家。她边走边说:“你哥单位的同事老羡慕你哥了,他们说山珍海味也不及自己妈妈做的饭菜。”母亲大步流星走着,洪亮的声音惊起了河边竹林里几只早归的麻雀。
看着母亲快乐的模样,我突然明白了哥哥那奇怪眼神的含义,谁能拒绝和阻止一位母亲热腾腾的母爱呢?我知道,公交车是不允许在路上随意停车的,可是却从没有人批评过我哥,从乘客到售票员,从同事到领导,一个都没有。
是的,在风中,在雨中,在霞光里,在暮色下……无数次,当我的母亲手拿保温桶站立在路边翘首以盼时,有那么多人一起,用目光,用鸣笛,用微笑,用默默的关注,成全了这一场母爱。如果有一个黄昏,你坐在公交车里,看见路边有一位拎着保温桶的老太太,那一定就是我的妈妈,那么,请你,请你也给她一个微笑。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我”是文章的一个叙述者,通过“我”的视角,将人物和故事串联起来,“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 |
B.文中写了众多的人参与到故事之中,如果没有众多人的参与,则难以成全这一场伟大的母爱。 |
C.本文善于借助多种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交错运用,刻画了一位勤劳、温和的母亲形象。 |
D.文中“哥哥”的出场很少,言语简短,但全篇都留下“哥哥”的印记,母亲的身后都有“哥哥”的影子。 |
小题2:文章开头两段,分别写对母亲和哥哥的劝告和责怪,在全文构思上有何作用 (4分)
小题3:文中画线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有人说,子女应该多给予老人们关爱,常回家看看,或是打打电话聊聊天。本文在情感上和理智上表现了一种不同的孝道,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信仰是个性心灵深层的隐密,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一个不易交流的话题。然而,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却备受人们的关注。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选择和追求,“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努力”。诚如康德所言:“信仰是客观的不确定而主观上确定。”以此看来,信仰是一种价值预设,是信仰者相信其正确或有意义,而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黎巴嫩诗人哈•纪伯伦说:“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
信仰是一种奇妙的精神现象,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正确和认同;从情感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敬畏和尊重;从意志角度看,信仰表现为坚守和追求。人的信仰具有多样性,如宗教信仰、哲学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科学信仰等,这种多样性是由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等因素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被信奉、被坚守的信仰突然被人们普遍质疑或放弃时,则表明信仰危机的出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在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信仰危机固然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至少说明人不盲从迷信,而且在危机中还会孕育出新的信仰。罗曼•罗兰说得好:“怀疑和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我们应当坚信,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多元的、充满理性光芒的信仰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对于人类来说,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人为什么需要信仰?从哲学层面看,信仰关乎人的价值追求。人不会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人来自于物,人原本就是物,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了尊严,升华了境界;人是有限的生命存在,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的确立使人超越了死亡,满足了追求永恒的愿望;人生是不断寻求价值和意义的,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价值目标和生活信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信仰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信仰无疑是满足这些需要的基础:信仰使人有了精神寄托,从而满足了归宿感;信仰使人的精神有了确定性,从而产生了安全感;信仰克服了灾难和死亡所带来的紧张和恐惧,从而获得了平和与慰藉感。
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圣洁的信仰星空,愿我们每个人对心中的信仰都能保持一种深深的虔敬!
(选自《记者观察》中的《话说信仰》,有删节)
小题1:有关信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信仰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不易交流的话题,它备受人们的关注。 |
B.信仰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人们对其信仰的对象是极其相信和尊敬的。 |
C.信仰的多样性,必然决定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 |
D.信仰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情感、意志等角度看,表现各有不同。 |
A.人不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 |
B.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人们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 |
C.信仰能使人有精神寄托,使人精神有了确定性,克服灾难和死亡带来的紧张和恐惧。 |
D.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而信仰使人们有了归宿感和安全感。 |
A.“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是永远走不到的”,是说信仰是正确的、有意义的,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 |
B.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信仰。 |
C.信仰危机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不是一件坏事,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
D.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信仰危机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
瞽①者
杨 邪
①我想,当我一无所获地走出那个偌大而又空寂的书店,一级一级迈下那个书店门前的石阶,然后在中途不由得停住,就着石阶坐了下来,一定不是因为他和他膝头的那把二胡。
②他很年轻,比我还年轻。他的面庞英俊白皙,手指修长精瘦,一身洗得发白的休闲牛仔装,如果没有膝头的二胡,也许,他就是某座学府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名。可是他膝头的二胡告诉我,他眼前的世界,就像他戴着的那副黑框墨镜一样漆黑一团。现在他只能摸索着揉弦、运弓,他的手指和心灵,向这个世界发出一串串无助的音符。
③然而渐渐地,心不在焉地听着听着,我有些讶异了。那一通通的琴声,竟是这样的饱满,这样的多姿,仿佛一只只纷呈飞出的彩蝶,绕着他,绕着这繁华大街边上的这一片空旷,翩翩起舞。
④一曲终了,一曲又起。
⑤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投下一张纸币,走开了。又有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抛下几枚硬币,又走开了。
⑥什么时候,又一曲终了。或许是觉察到了我这个如痴如醉的倾听者的存在吧,他改变了一下坐姿,居然把弓弦转向我的面前。
⑦“这位朋友,您,是否愿意点上一曲?”他的口齿轻启,一句曼声低语,清晰地传到了我的耳中,“对了,您不必在这盒里放钱的。”
⑧“我?您是在说我?”我看着那些彩蝶正渐舞渐远,翩翩然舞向这座城市更高更远的天空,忽然被惊醒,不知所措起来。
⑨可他似乎马上感觉到了。
⑩“是的,这位朋友,您是,来自外地?”
○11依旧是曼声低语,依旧是这样清晰地传到我的耳中,犹如一串小小的石粒接连叩击一处幽谧的湖面。
○12“是的。”我怔了怔。
○13“那,一定是来自这条江的下游了。”
○14我惊呆了:“先生,怎么知道?”
○15他笑了一下,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
○16“您的嗓音圆润,鼻音轻浊,我猜,这就该是所说的吴侬软语了。”
○17我不禁点头:“先生猜得对,先生太灵敏了。”
○18他又轻轻一笑:“失聪者目明,失明者耳聪,仅此而已。”
○19然后他喟叹一声,继而端坐吟哦: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0他告诉我说,十多年前,他还是十三四岁的光景,邻居来了一家江南的亲戚,这首民歌就是那个非常漂亮非常可爱的江南小女孩教他念的。后来小女孩回了江南,就没再来过。后来他的这双眼睛病瞎了。多年后,他坐上街头拉二胡,有一天他把这首民歌念给一位老先生听,老先生不禁惊立而起,老先生说,那个江南小女孩教他念的这首民歌,居然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江南可采莲》。
○21关于江南,我们就是从《江南可采莲》这首民歌开始谈起的。
○22但是,我只剩下一刻钟的时间。在这座著名的城市,在这座惊人庞大的城市,我已经转悠了一个多星期,我必须走了。我告诉他,我买了一张船票,天擦黑,就要起程顺流而下,所以,我现在应该动身了。
○23他突然默不作声。看得出,他的神情似乎为之一沉。
○24“那么,这位朋友,我给您拉一曲您最喜欢的曲子吧!为了这次萍水相逢的缘分。”
○25片刻之后,他又笑了起来,并且重新摆好架势。
○26我已经起身,这会儿不由得又坐了下来:“那就请为我拉一曲……拉一曲《二泉映月》吧,太谢谢了!”
○27可是他的弓弦动了动,复又顿住。
○28“您,能不能换一曲别的?”
○29“为什么?”我说。
○30“《二泉映月》是我拉得最好的曲子,可我已经多年没有拉过它了。它虽然柔中寓刚,但还是太辛酸、太悲怆了。”他揽住弓弦,用一只手扶了一下脸上那副漆黑的墨镜,“这样行不行,我为您拉一曲《春诗》怎样?春天的春,诗篇的诗,《春诗》。”
○31说着,一曲跌宕多姿的旋律,便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而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一种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便似乎在这眼前呈现铺展开来。《春诗》,这是对春天的诗一般的赞美么?
○32我从口袋里悄悄掏出一张纸币,悄悄放入他面前的纸盒。
○33在这座城市待了那么多天,我始终感到有那么一种遗憾,但就在即将离开的最后时刻,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我想,我只能用这么一种庸俗的方式,用这么一张最大面额的钱,来表达我的感激。也许我这么做是冒昧的,但这已经并不重要了。
○34曲终半晌,我握了握他精瘦的手。
○35“先生,我要走了,如果以后再来,我一定来这里找你!”
○36他又笑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而我起身迈步走开数丈之后,身后旋又响起了一通琴声。
○37柔和挥洒的琴声中,他的曼声低语,再一次清晰地传到我耳中——
○38“朋友好走,这一曲《除夕小唱》,祝您一路顺风……”
(选自《震撼中学生的101篇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注】①瞽(gǔ):形声字。从目,鼓声。本义,瞎眼。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写“我”一无所获地从书店出来,一是与结尾“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相照应,二是欲扬先抑,暗示后文瞽者给我莫大的精神收获。 |
B.“我有些讶异了”是因为一无所获地走出书店的“我”, 正在为石阶卖艺瞽者深感同情,但没有想到他能弹奏出饱满而又多姿的琴声,并逐渐地被琴声所吸引。 |
C.瞽者吟哦《江南可采莲》是为了和“我”搭上话,也是为了夸耀自己知识,避免别人瞧不起自己。 |
D.“我”邀请瞽者拉一曲《二泉映月》,而他却要为“我”拉一曲《春诗》,因为《二泉映月》太辛酸、太悲怆了,说明他对生活充满春天般的热爱。 |
小题2:本文描述的“瞽者”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4分)
小题3:请赏析文章第○31段画线的语句。(4分)
一曲跌宕多姿的旋律,便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而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一种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便似乎在这眼前呈现铺展开来。
小题4:第○33段画线句“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含义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翰 林 院 与 翰 林
①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度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③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④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
小题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
B.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的最高级别。 |
D.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
A.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
B.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是一项公正的选材制度。 |
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
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在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
D.古代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
最新试题
- 1假定英语课上老师要求同桌之间交换修改作文,请你修改你同桌写的以下作文,文中共有10处语言错误,每句中最多有两处。错误涉及
- 2有一小正方体形状的实心金属块(只含一种金属).看上去好象是铝制的.它真的是铝制的吗?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设计一个实验,鉴
- 3读“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完成问题。小题1:箭头①和③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A.管道运输B
- 4“如果存在正整数,使得,则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现已知,若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则正整数可以是( )A.B.C.D.
- 5已知等腰梯形的中位线长为6cm,腰长5cm,则它的周长是____________cm。
- 6获得 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如意纺”技术,解决了世界纺织业 100多年来在原料长度、细度以及来源上存在的3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一分)小题1: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 8用20gH2与足量的O2完全反应,生成多少克水?
- 9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这次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摆脱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实现战略转移。北伐的主要对
- 10某同学收集了一枚纪念章,同学们观看后得出如下结论,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新政府要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B.中国成为社会
热门考点
- 1下图所示是中学化学里常见纯净物A—L间的反应关系,其中A、H、E、F为单质且E、F为气体,B在常温下是无色液体,C是淡黄
- 2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分别写出一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2分)不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而试图
- 3_________,the idea of having to work under a woman defeated
- 4-9x2+6xy-______=-______2.
- 5把不等式组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正确的为下图中的
- 6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两种溶液中,它们的[ ]A.H+的物质的量相同 B.物质的量浓度相同 C.H+的物质的量浓度
- 7How do people pass on messages? When you write a letter or m
- 8避蚊胺(又名DEET)是一种对人安全、活性高且无抗药性的新型驱蚊剂,其结构简式为已知:RCOOHRCOCl(酰氯);RC
- 9某中学七年级A班有50人,某次活动中分为四组,第一组有3a+4b+2人第二组比第一组的一半多b人,第三组比前两组的和的1
- 10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