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最后的较量欧·亨利手段高明的惯偷杰米,因在狱中表现好被提前释放。出狱那天,杰米暗暗下定决心,再不回那个该死的监狱了。可是,不久后他...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最后的较量
欧·亨利
手段高明的惯偷杰米,因在狱中表现好被提前释放。出狱那天,杰米暗暗下定决心,再不回那个该死的监狱了。可是,不久后他又重操旧业,并且连连得手。
杰米与探长班激烈较量后,差点失手被擒。为了躲避班的追捕,杰米逃到艾尔摩小镇上。一天杰米在大街上闲逛,听人谈论起艾尔摩镇银行家亚当很有钱,心中不觉一动。
然而,一件意外的事情改变了他的计划。那天,杰米正在亚当家门口转悠,忽然“嘎”的一声,一辆汽车在他的身边急刹车,差点撞到杰米身上。杰米刚想发火,从车里跳下来一个身材窈窕的女子,杰米完全被她的风采迷住了。这天晚上,杰米失眠了,眼前总浮现出那位女子微笑的问候:“先生,您没事吧?”一阵突如其来的烈火把杰米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宾塞”先生在艾尔摩安顿下来。他开了一家鞋店,买卖很兴隆。杰米第一次感到正常人生活的美好。他还交了许多朋友,而且如愿以偿,他赢得了姑娘的爱情。原来,他是亚当的宝贝女儿,名字叫安娜。
一年后,他赢得了当地人士的尊敬,他的鞋店很发达,他和安娜已经决定在两星期后结婚。亚当先生很器重宾塞。安娜非但爱他,并且为他骄傲。他在亚当一家和安娜的已经出嫁的姊姊家里都很受欢迎,仿佛他已是他们家的成员了。
这天,杰米来到亚当这里,并且把自己以前做案用的那个工具箱也带来了。他准备和安娜一起到小岩商业区去购买结婚纪念品,顺便将这只工具箱送给一个修保险箱的朋友。因为杰米再也用不上这个工具箱,他要开始新生活了。亚当对这个未来女媚非常喜欢,他觉得这个小伙子事业心强,人也正直,安娜和他一起生活一定会很幸福。他倒了一杯红酒给杰米说:“宾塞,时间还早,我们先来看看我新做的保险柜如何?”
杰米这才发现在大厅的右墙角,有一个巨大的保险柜立在那里。安娜的两个小侄子正在这里摸摸,那里摸摸,对这个大家伙好奇得不得了。杰米内行地赞叹道:“的确很牢固。”亚当非常得意地说:“是的,它相当牢固,等我安上它,除了我,任何人也休想打开它,连那个大名鼎鼎的专撬保险柜的高手杰米也不例外。”
杰米没想到自己的名声传得这么远,不觉一阵心慌。好在亚当没有注意到他的脸色,仍在兴致勃勃的介绍他的新保险柜:“除去报警系统不说,单是这密码锁,恩恩,你看这还有三道不锈钢的门……”杰米一边品着红酒一边不地点头。“的确,这保险柜和其它的保险柜比起来,相当先进!”
安娜笑着走过来说:“爸爸,不要老谈您的保险柜了,我们还要去买东西呢。”一家人说说笑笑,谁也没注意到,此时,一个小老头悄悄进了银行大厅,但是杰米注意到了,并认出这个老头就是一直追捕他的探长——班!
原来,班打听到杰米到了艾尔摩小镇,并即将成为银行家的乘龙快婿。于是追踪而来,准备揭穿杰米的老底,把他投入监狱。
杰米挽着安娜故作镇定地向门外走去。班手柱拐杖,站在门口,准备逮捕杰米。就在此时,传来亚当的惊叫声。
杰米和安娜转身一看,不觉得惊呆了。原来两个小侄子一时玩得兴起,竟然钻进保险柜,不小心将柜门关上了。
杰米跑过去着急地说:“快点打开柜门,保险柜密封太严,里面空气不足,用不了一会,孩子们就会没命的!”亚当急得团团转,杰米大声问道:“您冷静点,密码是多少?”
“密码还没设呢!”
“那定时锁呢?”
“定时锁也没装!”
内行的杰米立刻感到了事态的严重。
孩子的母亲发疯似地用手捶打着保险柜的门。有人甚至提议用枪。
安娜转过头,焦急地看着杰米:“你能试试吗?宾塞?你一定有办法,是不是?”
杰米看了看身后的班,心里像翻了五味瓶。他又转头看了看安娜,安娜正满怀希望地看着他。他瞅着她,嘴唇上和急切的眼睛里露出了一抹古怪的柔和的笑容。
永别了,我的爱情!!!
“安娜,”他说,“把你戴的那朵玫瑰给我,好不好?”
安娜惊讶地看着杰米,她以为自己听错了他的话,但还是从胸襟上取下那朵玫瑰,交到他手里。杰米把花放在左侧衬衣口袋里靠近心口的地方,挽起袖子。于是文质彬彬的“宾塞”不见了,代替他的是杰米。
真是轻车熟路,不到十分钟,杰米打开了保险柜。两个孩子得救了,亚当一家围着孩子又哭又笑。杰米深情地看了一眼安娜,转身对身后的班说:“班,你赢了,我们走吧!”“你认错了人吧,宾塞先生,”他说,“别以为我认识你。那辆马车还在等着你呢,不是吗?班转过身,朝街上走去。
杰米看着远去的班,无声地流下了眼泪。这时,安娜从身后紧紧抱住他说:“宾塞,什么也不要说,我永远爱你!”
小题1:探长班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一阵突如其来的烈火把杰米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宾塞”先生在艾尔摩安顿下来。
(2)“安娜,”他说,“把你戴的那朵玫瑰给我,好不好?”
小题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主要用了哪些结构技巧?(6分)
小题4:“最后的较量”的结果是什么?请结合全文,探究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6分)
答案

小题1:①推动情节发展。②深化小说主题。不仅写了探长的善良,更为人性美的感染力量做了一个完美的注脚
小题2:(1)比喻,描摹出安娜出现在杰米内心引起了强烈的震撼。这烈火般的感受使他弃恶从善,并且化名定居
(2)表明杰米已做出为真爱和良知而牺牲自己的幸福的决定;表明他想要为这份努力过且带给他幸福的感情,留下点可资纪念的信物。
小题3:①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情节摇摆(或一波三折)。③善用巧合。④巧设伏笔。⑤渲染衬托。(任答3点,即可满分)
小题4:结果:吉米救出孩子,探长假装不认识杰米,成全了杰米浪子回头,杰米能继续过他美好的生活。
写作意图:答题要点(分析要合理):①体现人道主义精神。②人心都有向善的一面。③爱和宽容,能激发出人性善的光辉。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侧面烘托主要人物,使其个性鲜明。②牵钱搭桥,推进情节。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④升华主旨,画龙点睛。本文正是因为有了探长班这个人物才有杰米开保险柜时的犹豫,和最后的坦白,所以说这个人物衬托了主要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然而探长班却在杰米的感染下放弃了对杰米的追捕,突出了人性美,升华了主旨。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1)句运用了比喻,因此需要把本体找出来。“烈火”指的是安娜出现使杰米内心产生的强烈震撼,“烧成灰烬”指的是杰米完全否定了自己以前的人生,“重生的凤凰”指的是杰米准备改变自己的人生,过一种全新的生活。(2)句结合上文“永别了,我的爱情”,而“玫瑰”又是爱情的象征,所以这个句子就表明杰米已经打定主意救人,而他也做好准备救人之后和探长班一起回监狱,他心里明白这意味着自己的爱情结束了。考生能够把这些内容回答清楚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小说的结构技巧可以从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角度来分析。从开头来看,本则小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从中间来看,杰米开始是一个窃贼,后来改名换姓,改邪归正,最后又为救人而自暴了身份,曲折生致,一波三折;从结尾来看,按情切发展,探长班应该带走杰米,但探长班却没有那么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考生能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把上述内容分析清楚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到了对情节的梳理和对主题的理解。“最后的较量”的结果在小说中非常明确,考生易于梳理;主题也很明显,杰米改邪归正,又为救人而不惜放弃爱情,体现了一种向美、向善的思想,探长班成全了杰米,体现出宽容的力量。考生能把这些内容整理清楚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最后的较量欧·亨利手段高明的惯偷杰米,因在狱中表现好被提前释放。出狱那天,杰米暗暗下定决心,再不回那个该死的监狱了。可是,不久后他】;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生态美学
蔡毅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人们常爱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好的、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事物均可冠以“生态”来修饰。所谓生态美学,其实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生态美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从审美的情感观照出发来关怀现实人生,以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构来扫荡西方自启蒙以来崇尚“人是机器”的观念所产生的荒诞感。在自然生命原本和谐统一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重新赋予自然万物以伦理的、关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扬弃与建设为基本品性的美学形态”,它突破了长期在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在生态美学看来,大自然和自然美是造物主提供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人的职责就是爱护它,欣赏它,利用它,让自然之美自由自在地“绽放”出来。大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它自身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其本身就是美的,只不过对于那些无审美能力、被世俗眼光和狭隘功利目的遮蔽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只看得到利益、效用和金钱,却看不到美。只有具有生态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欣赏以形式的优美出现的春花秋月、苍松翠柏、风花雪月等自然美,也才能欣赏以崇高美形式出现的大漠荒野、高山峻岭、狂风暴雨等壮美景象,还能欣赏包含理性精神、体现人性真谛、展现人类思维和智慧的精神之美。只有具备这类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主动自觉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理性而有节制地改造自然,通过劳动实践创造更高级的“人化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怀万物生命存在的美学。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醒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人类应当维护生命自然的和谐状态。庄子也认为,美并不仅仅是人的专利,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美,这种美就是万物对自己生命本性的顺应或伸张,简称“适性为美”。庄子主张人要站在不同物种生命本性的立场,追求和维护天下万物顺应各自本性之美的共生共在,达到天人和谐,万物共荣。
生态美学研究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生态美学不同于过去的传统美学,它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它认为,在生物圈大家庭中,所有生物和实体作为与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的生命价值是均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是相同的。人类作为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凌驾于其它物种之上,可以对天地万物任意宰割剥夺的特权。生态美学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并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系来强调对生命的肯定。它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来探究美的内涵,提倡要顺应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天地万物。(节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生态美学”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美学由生态学和美学结合而成,它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用审美的情感观照,重构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
B.生态美学“生态中心主义”的建立,否定了西方自启蒙以来崇尚的“人是机器”的观念,突破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
C.生态美学认为只要具备了生态审美能力,就能欣赏以优美形式和崇高形式出现的自然美,并能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出更“人化的”自然美。
D.生态美学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表现为它认为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的价值和权力都是相同的,生命是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
小题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和庄子就提出了对生命万物本性的维护、顺应和伸张,这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生态美学的先河。
B.人们常用“生态”一词来定义美好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工程、生态农业、生态住宅、生态餐厅等词语将陆续进入人们的生活。
C.“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以人类为中心,后者则强调人类要以爱护、欣赏和利用大自然为自己的职责。
D.生态美学与传统美学是有区别的,它爱天地万物,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且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在探究美的内涵上,是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的。
小题3:下列不属于“适性为美”的一项是( )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B.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C.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
于 平
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层次认同和层次攀升的时代。认识文化构成的“多层次”有助于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维护“多样性”的自觉,而且有助于引领 “攀升性”的自觉。
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我国先哲关于“仁者人也”的精要表述,就包含着人的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相互建构的社会理想。
我们常能听到说某人“有水平,有文化”“文化水平”作为对人的一种评价,是关乎“文化高低”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那么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但实质上,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以每一个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攀升为前提的,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又必须体现为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认知乃至创造能力上。努力成为高水平的“文化人”应成为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其间人的认知和创造能力都会归结为“文化水平”。如同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攀升的文化水平作为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并且,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客体之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共进的过程。
把“有涵养”视为一种文化人格评价,是较之“有水平”更高一层次的文化评价。与文化素质的评价相比,文化涵养似乎提升到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在这个层次上来透视文化人格,你会发现“附庸风雅”者颇为多见 。风雅者,风度雅量之谓也。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更需要情操的陶冶,它是一种文化人格,更是一种道德人格。也有人视“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是具有高度“文化涵养”的特征。文化涵养其实也是文化人的一种陶塑和一种充实,善陶塑、能充实才能攀升到“文化境界”的层次。
古人论诗曰“有境界自成高格”,文化境界当然也是对高层次文化人格的评价。对于大多数文化人而言,其实也是缘自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有无”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高低”的问题,文化涵养关乎“厚薄”的问题,那么文化境界关乎的是“阔狭”的问题。说某人“有境界”是对其文化人格做最高级的评价。要达到理想的文化境界,有两个重要的取向:其一,面对民族智慧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要力求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去攀升。在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我们能否搭在巨人肩上甚至搂在巨人腰上都不是没有疑问的,我们对于文化境界的攀升确实有“路漫漫”的感觉。其二,面对人民大众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要力求投身这一大潮中去“弄潮”。不去顺应潮流、驾驭潮头,如何能预见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文化境界呢?(选自2011年 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人格的层次”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人格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
B.文化人格的四个层次,分别关乎“有无”、“高低”、“厚薄”和“阔狭”的问题。
C.文化人格评价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境界,它是缘自一般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
D.文化人格的 层次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其特点有助于人们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小题2:下列对于“文化素质”与“文化水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的评价, “文化水平”则是对于一个人“文化高低”的评价。
B.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
C.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文化水平的不断攀升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自我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化素质是对人的文化人格评价的基础层次,它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先哲“仁者人也”这一表述,就体现了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这一思想。
B.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它需要人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尤其需要人们陶冶自己的情操,它体现的也是一种道德人格。
C.“附庸风雅”者和“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者,都不是具有“文化涵养”特征的文化人格。
D.只有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投身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去“弄潮” ,才能攀升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文化境界”的层次。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在各种非文学的领域发现了文学。它的身影已开始更多地出现在摄影、网络、手机短信之中。
网络文学、摄影术学、短信文学等的出现,再加上此前的电影文学、电视嗽文等,这些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文学借助于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
然而,对于文学的泛化,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力进行围追堵截;有人祝之为畏途,犹豫徘徊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些都大可不必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便可看到,文学的泛化是文学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类。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内容连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城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从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发现和捕捉新的审美对象,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更异性。文学的审美属性使其始终都在寻找和表现。新的对象和内容,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学形式为其新的载体。旧的文学样式因成熟而相对僵化,它会使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的表达滞后。所以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向被传统的审美观念视为非审美领域的方向的开拓、用发展的眼光看,都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类型的开始。
但是,文学的泛化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户的现象。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因此,我们还得把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甚至是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区别开来。有人说,当前的文学走向了泛化,其理由便是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思想穿透力贫乏,对人性的关注趋于淡化,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然而,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是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还有那些所谓的广告文学,它们虽然有时也有曲折的情节,而且引人入胜,但它们是不能被称为文学的。文学中的审美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它具有无功利性,即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但所谓的广告文学不是这样,它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其所有的叙述和描写都是为了宣传和推销其产品,文学在这儿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广告利用文学的想象和描写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它本质上是对文学的去审美属性化,利用的不过是文学的外壳,因此,所谓的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的泛化之列的。相反,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无论时代怎样变,无论文学借以栖身的媒介怎样变,文学总有一点不会变,那枕是它的审美内核不会变!拥抱了审美,那才是真正拥抱了文学。
小题1:下列说法,属于对“文学的泛化”的含义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
A.指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时而出现的摄影文学。
B.其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C.它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
D.它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类。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B.当前有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这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
C.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都有区别。
D.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及电影文学等的出现,表明文学借助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
B.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文学活动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C.广告文学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文学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因此,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泛化之列的。
D.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8题。
生态文学需要知性书写
高娟
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其中像徐刚的守望家园系列、李青松的绿色森林系列、哲夫的生态危机系列、郭雪波的草原生态系列、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等优秀作品的问世,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但就整体创作而言,目前多数作品仍停留在揭示生态现状,表达生态焦虑层面,而在更深刻的理性反思和更多样的审美表达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行进中的中国生态文学尚需要有针对性地纠偏补弊,从“激情呐喊”转向更具启示意义的知性创作。
在情绪宣泄过后,生态文学尚需重建理性沉思。面对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促使作家借助文学创作表达对生态危机的真诚愤慨和深重忧虑,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单纯的义愤填膺之辞和人道主义呼吁,并不能给人以更多更深的启示。生态文学的优势在于它为作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以进一步反思人类文明的弊端,但前提是作家必须克服盲目趋同的心态,尽快从一味的情感宣泄和浮躁的攻击咒骂中摆脱由来,对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更为理性、全面的剖析与反思,并努力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寻求可能的出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生态文学作家们做到“心中有数”比“胸中有情”更具建设意义。
生态文学在强调“悲天”的同时,不能忽略“悯人”。由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一危机包括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使人类正在失去可以安顿内身的物质家园;另一方面,自我意识极度膨胀所导致的精神危机又使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离人类越来越远。而生态文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批判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这正反两方面的努力,最终养成大众的生态意识和科学的发展观,建构起真正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重获人类内心的宁静祥和是生态文学必须同步达成的使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实际情况是,生态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聚焦于批判人类对于自然进行的毁灭性开掘和表现人类对与自然界“同归于死”的恐惧,而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于人性自身造成的桎梏则缺乏必要的关注与审视。同时经历着内在精神困厄和外在环境告急的人类,如何能在解决自然生态危机的同时解救迷失已久的人性?放弃了对自身精神危机的救赎,人类恢复和重建和谐生态环境的希望、信心与勇气又能坚持多久?如果回避了这些问题,人类渴望从哲学和思想层面找寻生态危机的原因并进行精神疗救的诉求就无从实现,生态文学的生命力和深刻性也会大打折扣。
生态文学在求真、向善的同时,不能忘记塑美。作为文学领域一种特殊的形式,生态文学是在生态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它带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和强烈的生态预警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文学可以不必遵循艺术创怍的基本规律,生态学可以指引却不能代替文学创作。说到底,作家还是要凭借审美的方式与生态进行对话,并将有关生态的思维理念充分情感化和形象化后纳入具有审美意味的创作机制,最终转化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真正的生态文学是生态的,更是审美的,它不应仅仅是空洞的说教,相反该是诗意盎然、充满文学独特魅力的。目前作家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热情日益高涨,作品也越来越多,但有不少作品形同材料连缀式的“同题作文”,根本不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这种重生态化、轻文学化的倾向导致文学作品成了生态案例和宣讲材料,题材扎堆、形象刻板、情节重复、手法单一……种种缺陷不一而足。为改变审美意味贫乏的文本现状,作家们必须提升将形而上的哲学话语转换成感性的文学话语的能力,不能放弃对文学本质的坚持和诗性品格的追求。
小题1:下列对生态文学需要知性书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生态文学作家需要对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理性、全面的剖析与反思,努力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寻求可能的出路。
B.现在的中国生态文学需要有针对性地纠偏补弊,具体地说就是在强调“悲天”的同时,还需要“悯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给忽略了。
C.通过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境界,养成大众的生态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建构起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
D.作家要凭借审美的方式与生态对话,将有关生态的思维理念充分情感化和形象化后纳入具有审美意味的创作机制,最终转化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
小题2:下列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现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多数中国生态文学作品仍停留在揭示生态现状、表达生态焦虑层面,缺少更深刻的理性反思和更多样的审美表达。
B.中国生态文学作家多有盲目趋同的心态,他们的作品中多的是一味的情感宣泄和浮躁的攻击咒骂和激情呐喊。
C.不少生态文学作品形同材料连缀式的“同题作文”,成了生态案例和宣讲材料,题材扎堆、形象刻板、情节重复、手法单一,根本不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
D.中国生态文学作品多批判人类对于自然的毁灭性开掘,表现人类对自然界“同归于死”的恐惧,缺乏必要的关注与审视的是人类对于人性自身造成桎梏。
小题3:下列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危机中的自然生态危机,是指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使我们人类失去了可以安顿身体的物质家园。
B.生态危机中的精神生态危机是自我意识极度膨胀所导致的,它使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离我们人类越来越远。
C.中国生态文学作家在作品中有的是对生态危机的真诚愤慨和深重忧虑,可以说多的是单纯的义愤填膺之辞和人道主义呼吁。
D.生态文学的生命力和深刻性在于生态文学作家能够从哲学和思想层面寻找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并进行精神疗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
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书院教育直接影响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出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
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小题1: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B.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D.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
C.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D.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
C.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D.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