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⑴诗开头两句中“送...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⑴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4分)
答案
(1)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1分)
(2)(4分)衬托或对比。(1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1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⑴诗开头两句中“送】;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答: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商歌

dyr232


 
  (宋)罗与之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商歌》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题式。春秋时的宁戚就曾唱过两首自鸣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1)作者巧妙地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2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卜算子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注]迟日:指和煦的春日。
8.这首宋词的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5分)
9.请简要分析“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江    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2)这首诗歌也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分析。(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7题。(8分)
悟道诗
(宋)某尼
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15.宋人诗多重理趣,这首诗诗人悟出的道理是:                       。(2分)
16.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分别写寻春之事,“尽日”言历时久,“踏遍”言行程广。
B.“陇头云”属于用典,借指梅花。南朝陆凯有《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现了诗人的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
D.末句写“春已十分”,既是写梅花之烂漫春色之浓烈,也表现诗人对于凡尘的思恋。
17.有人说,“归来笑拈梅花嗅”的“嗅”字最为传神,请加以评说。(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