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6 期中题
廷祐元年,挚表荐于朝,特援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平章政事李孟监修国史,见其所撰功臣列传,叹曰:“是方可谓之史笔,若他人直誊吏牍尔!”擢应奉翰林文字,仍兼编修。迁国子助教,复留为应奉。五年,请假归。泰定元年,召还,又以丁母忧归。
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奸民言,募淘金户三百。其人采他县金以献,岁课累增至四十九两。历年既久,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贫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之,民多以是***。傒斯言于省臣,蠲其赋,州人德之。
与修《经世大典》,文宗取其所撰《宪典》读之,顾谡近臣曰:“此岂非《唐律》乎!”擢艺文监丞,参检校书籍事,屡称其纯实,欲大用之,会帝崩而止。
至正三年,以年七十致仕去,诏遣使追及于郭州。乃还,奉敕撰《明宗神御殿碑》,赐楮币万缗、白金五十两,中宫赐白金亦如之。求去,不许,命丞相脱脱及执政大臣面谕毋行。
诏修辽、金、宋三史,傒斯与为总裁官。四年,《辽史》成,奉敕奖谕,仍命早成金、宋二史。傒斯留宿史馆,因得寒疾,七日卒。年七十一。时方有使者至自上京,锡宴史局,以傒斯卒,改日。使者以闻,帝为嗟悼,赐楮币万缗,仍给驿舟护其丧归。六年,赠护军,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节选自《新元史·揭斯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岁课增至四十九两——课:考核
C、蠲其赋,州人德之——德:感恩
D、若他人直誉吏牍尔——直:只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蠲其赋,州人德之——之二虫又何知
C、诏遣使追及于郭州——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使者以闻,帝为嗟悼——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3、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明揭傒斯学问才华超群的一项是:
①读书昼夜不少懈 | ②钜夫因妻以从妹 | ③是方可谓之史笔 | ||||||||||||||||||||||||||
④傒斯言于省臣,蠲其赋 | ⑤此岂非《唐律》乎 | ⑥傒斯与为总裁官 | ||||||||||||||||||||||||||
1、B 2、D 3、C 4、B |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各句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
[ ]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原因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美好 C.曾不知老之将至——竟然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朝向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 ]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3.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
[ ] | ||||||||||||||||||||||||||||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也必将对这篇序文生发无穷感慨吧。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4.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 ||||||||||||||||||||||||||||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①,春搜秋狝②,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节选自《史记 谏伐匈奴书》 注:①大凯:周王所奏凯旋班师的军乐。②蒐:春天打猎。狝:秋天打猎。③程督:按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加以规范督导。④尉佗:即赵佗。他建立了南越国。章邯:本是秦朝将领,在秦末大乱中投降项羽,受封为王。 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诛:惩罚。 B.兵革不备哉——备:准备。 C.夫务战胜穷武事者——穷:用尽。 D.事苦则虑易——易:改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作为主父偃不主张攻打匈奴的依据的一项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