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尚节亭记  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9 期末题
尚节亭记
  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卉木也——特:只是
B.坐右之器以——欹:倾斜
C.于是乎有焉——裨:补偿
D.在子思则,在曾子则过——宜:适宜
2.下列各项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莲取出污而不染 ②人居远未来
B.①或之比德而自励 ②常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C.①予观而喜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①夫竹之物,柔体而虚中 ②吾属今之虏矣!
3.下列句子中与“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过烽火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会稽黄中立,喜欢培植竹林,后又在竹林中修造了一座“尚节亭”;他认为读书人要效法竹子,虚心有节。作者对此十分赞赏。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春、夏秋冬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难以达到中庸之道的境界。
D.从文章末段“然则”“苟然”等词句分析 ,作者认为黄中立看到竹有节,联想到为人处世也需求大节,因此植树建亭,以之为“读书游艺”之所。
5.断句。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其义一也。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B
3.D
4.D
5.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其义一也。
6.①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
  ②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
核心考点
试题【尚节亭记  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陂陁(tuó):高低起伏。不平坦。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萧然俗,车马之迹不至——绝:隔绝
C、无责于外,而寓焉——姑:姑且,暂且
D、林麓向背,皆于左右——效:模仿,效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子瞻迁齐安,庐于江上 ∕ ②子瞻是最乐
B、①好客喜游 ∕ ②以适意为悦
C、①不知久也 ∕ ②子瞻每至
D、①拔去其一,斥其据 ∕②夫孰知得失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旦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竖线(/)给下面文中加粗的文言文断句。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耶律屋质,字敌辇。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太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以示屋质。屋质读竟,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
  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曰:“汝当为我画之。”屋质进曰:“太后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既定,神器竟谁归?”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乃许立永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剌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观樗蒲,捧觞上寿,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誓,帝复不问。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剌对状,不可辄恕。”帝曰:“卿为朕鞫之。”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②樗蒲:赌博的一种活动。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相见,怨言交——让:责备
B.愿立永康王,不可也——夺:强取
C.太后曰“汝言之。”——第:只管
D.刘哥等不服,事遂——寝:停止
2.下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①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   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③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 
④臣愿竭死力  ⑤屋质率剑士往讯之   ⑥当使刘哥与石剌对状
张养浩传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游京师,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竞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遂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肯容,复构以罪罢之。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袖其疏入谏,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钞文可验者,悉以印记其背,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闻民间有***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台臣抑而不——闻:听到
B.复以罪罢之——构:陷害
C.时斗米十三缗——直:通“值”
D.昼抚痛苦——膺:胸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即散其家所有 ②夫晋,何厌有?
B.①遇饿者赈之  ②夫夷以近,游者众
C.①及到官,复祷社坛 ②赵尝五战
D.①闻民问有***字奉母者  ②能足音辩人
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张养浩做堂邑县尹时,拆毁了滥设的祠庙三十多所,免除曾经做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 参见县尹的规定,使盗贼们很受感动。
B.张养浩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堂邑县李虎凶恶残暴,原先的县尹没有谁敢追查。张养浩 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
C.张养浩敢于直谏,英宗继位后,适逢元宵节,想在宫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入宫谏阻,皇帝大怒j罢免了他的官职。
D.关中大旱时,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一直住在衙门里,想方设法救助穷人,积劳成疾而死,关中百姓像失去父母一样悲哀。
4.翻译下列画线的句子。
(1)(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墨竹赋》以与可——遗:赠送
B.投地而骂——诸:之于
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口实:话柄
D.月落庭空影长——许:大约,左右
2.以下句子中,全都能体现苏轼与文与可的情谊的句子是
[     ]
①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②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③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④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⑤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他认为画竹应当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中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构思成熟后,再奋笔疾书,一气呵成。
B.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的和手里所做的达不到真正的统一,是因为学习不够。
C.作者与子由都跟从文与可学画竹,子由只是领会了文与可的绘画意义,作者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
D.文章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和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他漠视名利、坦率、幽默的个性,以及与作者的深厚情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致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扬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扬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扬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咸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曰:“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又问曰:“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曰:“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选自《晋书卷九十四 隐逸》)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采竹叶木实,盐以自供——贸:购买
B.食有余谷,辄穷匮——恤:救济
C.取其粗者,示不而已——逆:违背,拂人意
D.余杭令顾扬与葛洪共之——造:拜访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郭文“爱山水,尚自然”的一组是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①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 ②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③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④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⑤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⑥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